北京市海淀区北京一零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统一练习化学试题
展开
北京市一零一中2019-2020第一学期统练五11.28高三年级化学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
C
D
带玻璃塞的试剂瓶
聚乙烯盒
铁罐车
铝制饭盒
可用于盛放氢氧化钠溶液
可用于盛装食品
可用于运输浓硫酸
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氢氧化钠呈强碱性,能和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具有黏性,能把玻璃塞黏住,所以不能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存放氢氧化钠溶液,故A错误;
B.因为聚乙烯塑料无毒,所以可以用来盛放食品,故B正确;
C.用铁制容器盛放和运输浓硫酸,是因为铁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故C正确;
D.因为铝及其氧化铝具有两性,即能与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所以铝制饭盒不宜长时间存放酸性或碱性的食物,故D正确;
故选A。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加热鸡蛋、肉类,可使其中的蛋质变性
B. 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C. 将海水中钢闸门连接电源负极可防止其被腐蚀
D. 明矾[KAl(SO4)2·12H2O]用于净水是因为它有氧化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加热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A说法正确;
B.碳酸氢钠、氢氧化铝均能和胃酸反应,且刺激性小,对身体几乎无害,均可以治疗胃酸过多,B说法正确;
C.将海水中钢铁闸门与电源的负极相连,铁是阴极被保护,可防止闸门被腐蚀,C说法正确;
D.明矾[KAl(SO4)2⋅12H2O]用于净水是因为铝离子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具有吸附性,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A。
3.下列过程与“盐类的水解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无关的是( )
A. 将NaOH溶液加入NaHSO4溶液中使其转化为Na2SO4
B. 将TiCl4加入水中并加热使其转化TiO2•xH2O
C. 将Na2CO3溶液加入水垢中使CaSO4转化为CaCO3
D. 将Na2S溶液加入含Hg2+的废水中使其转化为HgS沉淀
【答案】A
【解析】
【分析】
A.将NaOH溶液加入NaHSO4溶液,反应生成Na2SO4,相当于发生酸碱反应;
B.TiCl4加入水中并加热使其转化为TiO2•xH2O,过程中TiCl4发生水解;
C.将Na2CO3溶液加入水垢中使CaSO4转化为CaCO3,CaCO3为难溶电解质;
D.将Na2S溶液加入含Hg2+的废水中使其转化为HgS沉淀,HgS为难溶电解质。
【详解】A.将NaOH溶液加入NaHSO4溶液,反应生成Na2SO4,相当于发生酸碱反应,与“盐类的水解平衡”或“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无关,A符合题意;
B.TiCl4加入水中并加热Ti4+使其转化为TiO2•xH2O,过程中TiCl4发生水解,生成的HCl不断挥发,最终转化为TiO2•xH2O,过程与盐类水解有关,B不符合题意;
C.将Na2CO3溶液加入水垢中使CaSO4转化为CaCO3,CaCO3为难溶电解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难溶性电解质,C不符合题意;
D.将Na2S溶液加入含Hg2+的废水中使其转化为HgS沉淀,HgS为难溶电解质,反应过程中生成了难溶性电解质,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点睛】本题考查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盐类水解,为高频考点,把握化学反应与平衡移动原理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本题侧重于学生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要注意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4.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 碳酸钠溶液中存在平衡:CO32—+H2OOH—+HCO3—
B. 氢氧化亚铁暴露于空气中:4Fe(OH)2+O2+2H2O=4Fe(OH)3
C. 电解NaCl溶液,阴极区溶液pH增大:2H2O+2e—=H2↑+2OH—
D. 钢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反应为:Fe-3e—=Fe3+
【答案】D
【解析】
【详解】A.碳酸为二元弱酸,则碳酸钠溶液中存在二步水解平衡,第一步为:CO32-+H2OOH-+HCO3-,A解释正确;
B.氢氧化亚铁暴露于空气中,氢氧化亚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即4Fe(OH)2+O2+2H2O=4Fe(OH)3,B解释正确;
C.电解NaCl溶液,阴极区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即2H2O+2e-=H2↑+2OH-,此区域溶液pH增大,C解释正确;
D.钢铁发生吸氧腐蚀,负极反应为:Fe-2e-=Fe2+,D解释错误;
答案为D。
【点睛】钢铁发生吸氧或析氢腐蚀时,生成的均为+2价的铁。
5.在 NH3 和 NH4Cl 存在条件下,以活性炭为催化剂,用 H2O2 氧化 CoCl2 溶液来制备化工产品[Co(NH3)6]Cl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子数为 32,质子数为 27 的钴原子:
B. H2O2 的电子式:
C. NH3 和 NH4Cl 化学键类型相同
D. [Co(NH3)6]Cl3 中 Co 的化合价是+3
【答案】D
【解析】
【详解】A.质量数为32,中子数为27的钴原子,应该表示为:,A错误;
B.H2O2为共价化合物,原子间形成共用电子对,没有电子的得失,B错误;
C.NH3存在氮氢共价键,NH4Cl存在铵根离子和氯离子间的离子键,氮氢原子间的共价键,C错误;
D.[Co(NH3)6]Cl3,NH3整体为0价,Cl为-1价,所以Co的化合价是+3,D正确;
故答案选D。
6.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7.8gNa2O2中阴离子数为0.2NA
B. 1molOH﹣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C. 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0.4NA
D. 0.1L0.5 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为0.05NA
【答案】B
【解析】
【详解】A. 7.8gNa2O2的物质的量是0.1mol,由于在一个Na2O2中只有1个O22-离子,所以在0.1mol Na2O2中的阴离子数为0.1NA,A错误;
B.1个OH-中含有10个电子,则1molOH﹣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B正确;
C.常温常压下,2.24L乙烯的物质的量小于0.1mol,所以其中含有的H原子数少于0.4NA,C错误;
D.醋酸是一元弱酸,部分电离,所以0.1L0.5 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氢离子数少于0.05NA,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B。
7.三效催化剂是最为常见的汽车尾气催化剂,其催化剂表面物质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
A. 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均被还原
B. 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不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
C. 还原过程中生成0.1mol N2,转移电子数为0.5 NA
D. 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COx三种成分的净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像可知,反应物为CO、CxHy、NOx、O2,生成物为N2、H2O、CO2。
【详解】A.在转化过程中,氮元素化合价先升高为+5价,再降低为0价,则先被氧化,再被还原,A说法错误;
B.依据图示判断催化剂参与储存和还原过程,B说法错误;
C.还原过程中生成0.1mol N2,不能确定由几价的N原子得电子,则转移电子数不能确定,C说法错误;
D.三效催化剂能有效实现汽车尾气中CO、NOx、CxHy三种成分的净化,D说法正确;
答案为D。
8.下列有关2个电化学装置的叙述不正确的
A. 图I,负极Zn-2e—=Zn2+电子经导线流向正极,正极Cu2++2e—=Cu
B. 图I,在不改变总反应的前提下,可用Na2SO4替换ZnSO4,用石墨替换Cu棒
C. 图Ⅱ,通电后H和Na先从阳极区移动到阴极,然后阴极才发生反应2H++2e—=H2↑
D. 图Ⅱ,通电后,OH—向阳极迁移,Na+向阴极迁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I为原电池装置,负极Zn-2e-=Zn2+,外电路中电子由负极经导线流向正极,正极Cu2++2e-=Cu,A叙述正确;
B.图I,用Na2SO4替换ZnSO4,用石墨替换Cu棒,负极为Zn-2e-=Zn2+,正极Cu2++2e-=Cu,总反应不改变,B叙述正确;
C.图Ⅱ,通电后H+和Na+从阳极区移动到阴极,同时阴极的水得电子生成氢气和氢氧根离子,反应式为:2H2O+2e-=H2↑+2OH-(或2H++2e-=H2↑),C叙述错误;
D.图Ⅱ,通电后,OH-向阳极迁移,Na+向阴极迁移,D叙述正确;
答案为C。
【点睛】原电池内电路,阴离子向负极移动;电解池阴离子向阳极移动。
9.以甲烷为原料合成甲醇的反应如下:
反应I:CH4(g) + CO2(g) 2CO(g) + 2H2(g) △H1= +247 kJ/mol
反应II:CO(g) + 2H2(g)CH3OH(g) △H2=-90kJ/mol
已知: T1℃时,反应II 的平衡常数数值为100;T2℃时,反应II 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测得CO、H2、CH3OH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分别为0.05、0.1、0.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反应I中,使用催化剂可以减小△H1,提高反应速率
B. 反应II 中,加热或加压均可提高原料气的平衡转化率
C. 由上述数据可判断反应II 的温度: T1> T2
D. CO(g)+CH3OH(g)CH4(g) +CO2(g) △H= +157 kJ/mol
【答案】C
【解析】
A、反应热只与始态和终态有关,使用催化剂降低活化能,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但△H1不变,故A错误;B、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加热,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原料气的转化率降低,反应前气体系数之和大于反应后气体系数之和,增大压强,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原料气的转化率增大,故B错误;C、T2℃时的化学平衡常数K==2T2℃,故C正确;D、反应I+反应II得到CH4(g)+CO2(g)CO(g)+CH3OH(g) △H=(274-90)kJ·mol-1=+184kJ·mol-1, CO(g)+CH3OH(g) CH4(g) +CO2(g) △H=-184kJ·mol-1,故D错误。
10.向20mL 0.40mol/L 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
i.H2O2+I-=H2O+IO-
ii.H2O2+ IO-=H2O+O2↑+ I-
H2O2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和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标准状况)如下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从图中可以看出,KI能增大H2O2的分解速率
B. 反应i是放热反应,反应ⅱ是吸热反应
C. 0-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9.0×10-3 mol· L-1·min-1
D. H2O2在反应过程中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还原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KI在反应中作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能增大H2O2的分解速率,A判断正确;
B.反应i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中间产物的总能量是吸热反应,反应ⅱ中中间产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是放热反应,B判断错误;
C.0-10min时,n(O2)==0.9×10-3mol,平均反应速率:v(H2O2)==9.0×10-3 mol·L-1·min-1,C判断正确;
D.H2O2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部分升高,部分降低,既体现了氧化性,又体现了还原性,D判断正确;
答案为B。
11.某小组利用下面的装置进行实验,②、③中溶液均足量,操作和现象如下表
资料:CaS遇水完全水解
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③中白色浑浊是CaCO3
B. ②中溶液pH降低的原因是:H2S+Cu2+=CuS↓+2H+
C. 实验①中CO2过量发生的反应是:CO2+H2O+S2-=CO32-+H2S
D. 由实验I和II不能比较H2CO3和H2S酸性的强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实验I:向盛有Na2S溶液的①中持续通入CO2至过量,②中产生黑色沉淀,溶液的pH降低,说明生成了硫化氢气体,同时生成了硫酸;③中产生白色沉淀,该浑浊遇酸冒气泡,说明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实验II:向盛有NaHCO3溶液的①中持续通入H2S气体至过量,②中产生黑色沉淀,溶液的pH降低,是因为过量的硫化氢气体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了硫化铜黑色沉淀,同时生成了硫酸;③中产生白色沉淀,该浑浊遇酸冒气泡,说明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被氢氧化钙溶液吸收生成了碳酸钙沉淀。
【详解】A.由上述分析可知,③中白色浑浊是CaCO3,不可能是CaS,CaS遇水完全水解,故A结论正确;
B.②中溶液降低的原因:H2S+Cu2+=CuS↓+2H+,产生黑色沉淀,溶液的pH降低,故B结论正确;
C.实验①中过量CO2发生的反应是2CO2+2H2O+S2-=2HCO3-+H2S,故C结论错误;
D.根据实验I和II中现象:I中通二氧化碳有硫化氢生成;II中通硫化氢有二氧化碳生成,故不能比较H2CO3和H2S酸性的强弱,故D结论正确;
答案为C。
12.电离平衡常数(用Ka表示)的大小可以判断电解质的相对强弱.25℃时,有关质的电离平衡常数如下表所示:
化学式
HF
H2CO3
HCIO
电离平衡常数(Ka)
7.2×10-4
K1=4.4×10-7,K=4.7×10-11
3.0x10-8
(1)可以作为HF是弱酸的判断依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A.NaF溶液显碱性
B.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和HF溶液导电性相同
C.氢氟酸与NaHCO3溶液混合,有气泡生成
(2)将浓度为0.1 mol· L-1溶液加水稀释一倍(假设温度不变)下列各量增大的是____________
A.c(H+) B.c(H+)· c(OH-) C. D.
(3)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 mol· L—1的下列四种溶液:①Na2CO3溶液 ②NaHCO3溶液③NaF溶液④NaClO溶液,溶液的pH最小的物质是____________
(4)在0.1mol的NaHCO3溶液中,下列关系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
A.c(Na+)=2c(CO32-)+c(HCO3-)
B.c(H2CO3)> c(CO32-)
C. c(CO32-)+c(HCO3-)+c(H2CO3) =0. 1 mol· L-1
【答案】 (1). A (2). CD (3). NaF (4). BC
【解析】
【分析】
(1)A.NaF为强碱弱酸盐,溶液中氟离子水解生成氢氟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则HF为弱酸;
B.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有关,与强弱电解质无关;
C.氢氟酸与NaHCO3溶液混合,有气泡生成,只能说明HF的酸性比碳酸的强;
(2)将浓度为0.1 mol· L-1HF溶液加水稀释时,HF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
A.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则溶液中c(H+)减小;
B.温度未变,则Kw不变;
C.加水稀释,HF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HF的浓度减小的程度大;
D.温度未变,则Kw不变,酸性减弱,c(H+)减小,则c(OH-)增大;
(3)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K越小,则形成的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盐溶液的pH越大;
(4)A.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2c(CO32-)+c(HCO3-)+c(OH-);
B.NaHCO3溶液呈碱性,则HCO3-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
C.根据物料守恒,c(CO32-)+c(HCO3-)+c(H2CO3)=c(Na+)=0.1 mol·L-1。
【详解】(1)A.NaF为强碱弱酸盐,溶液中氟离子水解生成氢氟酸和氢氧根离子,溶液显碱性,则HF为弱酸,A符合题意;
B.溶液的导电性与溶液的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的电荷有关,与强弱电解质无关,则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和HF溶液导电性相同不能判断HF是弱酸,B与题意不符;
C.氢氟酸与NaHCO3溶液混合,有气泡生成,只能说明HF的酸性比碳酸的强,C与题意不符;
答案为A。
(2)将浓度为0.1 mol· L-1HF溶液加水稀释时,HF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
A.加水稀释溶液酸性减弱,则溶液中的c(H+)减小,A与题意不符;
B.温度未变,则Kw不变,即c(H+)·c(OH-)不变,B与题意不符;
C.加水稀释,HF的电离平衡正向进行,HF的浓度减小的程度大,则增大,C符合题意;
D.温度未变,则Kw不变,酸性减弱,c(H+)减小,则c(OH-)增大,增大,D符合题意;
答案为CD。
(3)根据盐类水解的规律,K越小,则形成的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盐溶液的pH越大,K(HF)>K(HCIO)>K(H2CO3)>K(HCO3-),则③NaF溶液的pH最小;
(4)A.根据电荷守恒可知c(Na+)+c(H+)=2c(CO32-)+c(HCO3-)+c(OH-),A错误;
B.NaHCO3溶液呈碱性,则HCO3-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c(H2CO3)>c(CO32-),B正确;
C.根据物料守恒,c(CO32-)+c(HCO3-)+c(H2CO3)=c(Na+)=0.1 mol· L-1,C正确;
答案为BC。
【点睛】盐类水解的规律,K越小,则形成的强碱弱酸盐的水解程度越大,盐溶液的pH越大。
13.软锰矿在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过程Ⅰ:软锰矿的酸浸处理
①过程中可以提高锰元素浸出速率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种).
②酸浸过程中的主要反应(将方程式补充完整):
2FeS2+____MnO2+________=____Mn2++2Fe3++________+__________
③生成的硫附着在矿粉颗粒表面使上述反应受阻,此时加入H2O2,利用其迅速分解产生的大量气体破除附着的硫.导致H2O2迅速分解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程Ⅱ:电解法制备金属锰,金属锰在____________ (填“阳”或(阴”)极析出.
(3)过程Ⅲ:制备MnCO3
MnCO3难溶于水、能溶于强酸,可用MnSO4溶液和NH4HCO3溶液混合制备.每制得1mol MnCO3,至少消耗a mol· L—1 NH4HCO3的体积为_________L
(4)过程Ⅳ:制备Mn3O4
图表示通入O2时pH随时间的变化.15~150分钟滤饼中一定参与反应的成分是____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加热 (2). 将矿石磨成粉 (3). 2 (4). 12H+ (5). 3 (6). 4S (7). 6H2O (8). Fe(或MnO2、或Mn2+)等作催化剂 (9). 阴 (10). (11). Mn2(OH)2SO4 (12). Mn2(OH)2SO4被O2氧化产生H+,而Mn(OH)2被氧化不产生H+
【解析】
【分析】
(1)①酸浸时,粉碎矿石、升高温度及提高酸的浓度均可提高浸出速率;
②反应时,Mn的化合价降低,Fe、S的化合价升高,且个数比为1: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即可;
③溶液中的Fe3+或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
(2)溶液中的Mn2+在阴极得电子生成Mn;
(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2++2HCO3-=MnCO3↓+CO2↑+H2O;
(4)根据图像可知,随时间的增长,溶液的pH减小,3Mn2(OH)2SO4+O2=3Mn3O4+3H2SO4,则Mn2(OH)2SO4一定参与反应。
【详解】(1)①酸浸时,粉碎矿石、升高温度及提高酸的浓度均可提高浸出速率;
②反应时,Mn的化合价降低,Fe、S的化合价升高,且个数比为1:2,利用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即可,离子方程式为2FeS2+3MnO2+12H+=3Mn2++2Fe3++4S+6H2O;
③溶液中的Fe3+或MnO2可作为H2O2分解的催化剂,导致H2O2迅速分解;
(2)电解法制备金属锰时,溶液中的Mn2+得电子生成Mn,则阴极得电子,Mn在阴极析出;
(3)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n2++2HCO3-=MnCO3↓+CO2↑+H2O,制取1mol MnCO3,需要2molNH4HCO3,即a mol·L-1×V=2mol,V=L;
(4)在与氧气反应时,6Mn(OH)2+O2=2Mn3O4+6H2O,3Mn2(OH)2SO4+O2=3Mn3O4+3H2SO4,根据图像可知,随时间的增长,溶液的pH减小,即酸性增强,则Mn2(OH)2SO4一定参与反应。
14.含硫废气污染严重,SO2治理迫在眉睫.
Ⅰ.某工厂用(NH4)2SO3和NH4HSO3混合溶液A吸收烟气中SO2并制备(NH4)2SO3·H2O,已知:
溶液(1 mol·L-1)
(NH4)2SO3
NH4HSO3
pH(25℃)
8.0
4.6
(1)“吸收”过程中,溶液A中(NH4)2SO3和NH4HSO3物质的量之比变_________ (填“大”或小).
(2)(NH4)2SO3溶液呈碱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
(3)用不同的溶液A吸收SO2时,SO2吸收率和放空废气含N2量的变化如下图.解释图中放空废气含NH3吸收量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_随(NH4)2SO3和NH4H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____.
(注:不同溶液A的体积相同,所含(NH4)2SO3和NH4HSO3的总物质的量相同)
Ⅱ:Na2SO3同样可用于处理低浓度SO2废气,流程如下
(4)Na2SO3溶液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定0.1 mol·L-1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
时刻
①
②
③
④
温度/℃
25
30
40
25
pH
9.66
952
9.37
9.25
解释①和④中pH不同的可能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过电解法可分离NaHSO3与Na2SO3混合物,实现Na2SO3的循环利用,示意图如下
结合电极方程式,简述分离NaHSO3与Na2SO3混合物的原理__________
【答案】 (1). 小 (2). SO32-+H2OHSO3-+OH-,NH4++H2ONH3·H2O+H+,SO32-的水解程度更大 (3). 使溶液中c(H+)>c(OH-) (4). 随溶液中c(NH4+)和c(OH-)均增大,使NH4++H2ONH3·H2O+H+平衡向右移动,促进NH3逸出 (5). SO32-+SO2+H2O==2HSO3- (6). 在升温过程中,SO32—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变成SO42—,使SO32—浓度下降,水解程度降低,pH降低 (7). 阳极发生4OH--4e-=O2↑+2H2O,c(OH-)降低,促进水电离,使c(H+)升高,多余的H+由a室经阳离子交换膜进入b室将b室中SO32-转化为HSO3-,阴极2H++2e-==H2↑,导致平衡HSO3-H++SO32-向右移动,生成更多SO32-,Na+从b室进入c室.最终b中Na2SO3转化为NaHSO3,c中NaHSO3转化为Na2SO3,实现分离
【解析】
【分析】
(1)“吸收”过程中,溶液A中(NH4)2SO3和SO2反应生成NH4HSO3,导致(NH4)2SO3量减小,而NH4HSO3的量增大;
(2)溶液中存在SO32-+H2OHSO3-+OH-,NH4++H2ONH3·H2O+H+;
(3)SO2溶液水,导致溶液显酸性可增大NH3吸收量;c(SO32-)增大,则水解使溶液碱性增强,使NH4++H2ONH3·H2O+H+平衡向右移动;
(4)Na2SO3、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
(5)根据表中数据对比说明盐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水解程度减小;
(6)通电时,阳极水失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溶液中的氢离子经过阳离子交换膜向b室移动,氢离子与b室的SO32-反应生成HSO3-,而b室的钠离子向c室移动,c室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导致HSO3-H++SO32-向右移动,c中NaHSO3转化为Na2SO3,实现分离。
【详解】(1)“吸收”过程中,溶液A中(NH4)2SO3和SO2反应生成NH4HSO3,导致(NH4)2SO3物质的量减小,而NH4HSO3物质的量增大,则其比值减小;
(2)(NH4)2SO3为弱酸弱碱盐,溶液中存在SO32-+H2OHSO3-+OH-,NH4++H2ONH3·H2O+H+,SO32-水解使溶液呈碱性,而NH4+水解呈酸性,此时溶液呈碱性则SO32-水解程度大于NH4+水解;
(3)SO2溶液水,导致溶液显酸性,即c(H+)>c(OH-),酸性溶液可增大NH3吸收量;随(NH4)2SO3和NH4HSO3的物质的量之比增大,c(SO32-)增大,则水解使溶液碱性增强,使NH4++H2ONH3·H2O+H+平衡向右移动,促进NH3逸出;
(4)Na2SO3、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钠,方程式为Na2SO3+SO2+H2O=2NaHSO3;
(5)根据表中数据,0.1mol·L-1Na2SO3溶液升高温度后,水的电离程度增大,pH减小;再恢复至原温度后,pH却减小,说明盐的成分发生改变,导致水解程度减小,则可能为在升温过程中,SO32-被空气中氧气氧化变成SO42-,使SO32-浓度下降,水解程度降低,pH降低;
(6)通电时,阳极水失电子生成氧气和氢离子,溶液中的氢离子经过阳离子交换膜向b室移动,氢离子与b室的SO32-反应生成HSO3-,而b室的钠离子向c室移动,c室阴极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导致HSO3-H++SO32-向右移动,c中NaHSO3转化为Na2SO3,实现分离。
15.某项目由乙酸甲酯为原料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备乙醇,过程包括以下3个主要反应:
Ⅰ.CH3COOCH3(g)+2H2(g) C2H5OH(g) + CH3OH(g) △H1
Il.CH3COOCH3(g)+ C2H5OH(g) CH3COOC2H5(g)+ CH3OH(g) △H2
III.CH3COOCH3(g)+H2(g) CH3CHO (g) + CH3OH(g) △H3
(1)乙醇的燃烧热为-1366.8kJ· mol—1,写出乙醇的燃烧热化学方程式______.
(2)相同时间内,测得CH3COOCH3转化率、乙醇和乙酸乙酯的选择性如下图所示.
例如:乙醇的选择性=
①已知:Δ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