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天津市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8-2019学年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被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的是(图中文字表示培养基中添加的物质或生物)(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没有对照组,A错误;
B、“无细菌”组不是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自变量是是否添加抗生素,每组培养基上的细菌是无关变量,每组中的实验生物的状态应该基本相同,所以对照组是有细菌的,B错误;
C、“只有细菌”组没有添加抗生素(添加等量无菌水),为对照组,“抗生素A+细菌”和“抗生素B+细菌”为两个实验组,C正确;
D、没有对照组,注意“只有抗生素A”和“只有抗生素B”不是对照组,D错误。
故选C。
2.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 )
A. 灼烧灭菌 B. 高压蒸汽灭菌
C. 干热灭菌 D. 煮沸灭菌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灼烧灭菌一般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或试管口的灭菌,A错误;
B. 培养基的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 干热灭菌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空玻璃器皿的灭菌,C错误;
D. 煮沸灭菌一般适用于不耐高温的食品等,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该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正确;制作腐乳时,盐的作用是使豆腐块变硬,防止酥烂,同时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酒表面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可以不加酵母菌菌种,直接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D错误。
4.根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下列寻找目的菌株的思路不正确的是( )
A. 从热泉中寻找耐热细菌
B. 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
C. 从贫瘠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
D. 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泉中含有耐高温的细菌,因此分离耐热菌要从热泉中寻找,A正确;
B、成熟的葡萄皮上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酵母菌含量较多,因此要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B正确;
C、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尿素含量高的环境中分布较多,因此要从尿素含量高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C错误;
D、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所以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要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去寻找,如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干热灭菌法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可不再灭菌
B.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即可
C. 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
D. 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实现菌种计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每次划线之前和之后要灼烧处理再使用,灼烧过程也是灭菌过程,A错误;
B、培养皿盖打开后,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需要在4~5个区域重复划平行线,并非只在一个区域划平行线,B错误;
C、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活菌的计数,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纯化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 酶的数量会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D. 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会失活,A错误;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酶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本质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加快代谢进程,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激发或抑制某些代谢进程,D正确。
故选D。
7.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中进行的,这一时期称为卵裂期。其特点是( )
A.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B. 每个细胞体积有所减小,胚胎的总体积增加
C. 胚胎有机物总量增加,细胞DNA总量不断减少
D. 所有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核物质(质量)与质物质比值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所有细胞均具有全能性,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A正确;
B、每个细胞体积减小,胚胎的总体积不变或略有缩小,B错误;
C、胚胎有机物因为消耗总量减少,细胞DNA总量因为复制而增加,C错误;
D、细胞体积减小,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D错误。
故选A。
8.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间隙观察到2个极体
B. 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3个胚层
C. 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小,核仁明显等特点
D. 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A正确;
B、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三个胚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他点,C错误;
D、只有雌性奶牛能产奶,所以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 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 利用胚胎分剖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 一次给受体母羊檀人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要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它们属于相同的生理状态,故A正确;
B、胚胎分割应该取形态正常、发育良好的桑椹胚或囊胚进行,故B错误;
C、胚胎分割技术属于无性繁殖,可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故C正确;
D、胚胎移植可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率,即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故D正确。
故选B。
10. “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培育过程不涉及( )
A.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制备原生质体 D. 形成愈伤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
“白菜—甘蓝”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的,生命活动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要去掉细胞壁,即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后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成新植株。培育过程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1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 脂肪、半乳糖、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 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
B. 脂肪、半乳糖、糖原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B正确;
C.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有些还含有S;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
D. 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 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到50℃~65℃
C.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相同
D. 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65℃,B正确;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不同,C错误;
D、三个实验出现的颜色反应不同,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D正确。
故选C。
13.下列有关“支架”或“骨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蛋白质
B.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D.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构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而碱基排列在内侧,D正确;故选A。
14.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含n条肽链,其中z条是环状多肽链。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
A. m-n-z B. m-n+z C. m-z+n D. m+z+n
【答案】B
【解析】
该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组成,含n-z条链状肽链和z条是环状多肽链。假设参与环状多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X个,则参与链状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m-X个。在据此可推知:形成该蛋白质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m-X)-(n-z)]+X=m-n+z。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时,每断裂一个肽键就需要一分子的水,因此共需水分子个数为m-n+z, B正确,A、C、D均错误。
1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合成蛋白质越旺盛的细胞,其核仁越发达
B. 乳酸菌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
D. 噬菌体能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AC
【解析】
【详解】A、rRNA转录的场所是核仁,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仁越大,核糖体越多,合成的蛋白质就越多,A正确;
B、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mRNA可以出细胞核,DNA聚合酶和解旋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这些物质都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需要穿过核孔,如DNA就不能出细胞核,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其生活和繁殖方式是寄生于大肠杆菌中,能利用大肠杆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形成大量的子代噬菌体,但大肠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A、C。
16.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B. 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D. 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在高倍光学显微境下看到的细胞放大倍数增大了,但是仍然是显微结构,A错误;
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ATP仅供给叶绿体中暗反应等生理过程,细胞核需要的ATP由细胞呼吸提供,B错误;
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错误;
D、只有植物绿色部位才可能有叶绿体,根尖所有细胞都是没有叶绿体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的进行有丝分裂,没有大液泡,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如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过程需要的大量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植物根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7. 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 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 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 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
信号肽假说认为,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一段特殊的多肽链称之为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相结合。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切下,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A正确;信号肽酶切信号肽,而对合成的蛋白质无破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信号肽假说针对的是内质网合成分泌蛋白,而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等物质,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也不是蛋白质,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D错误。
18.下列生命活动和技术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质壁分离及复原
C. 溶酶体清除进入细胞的颗粒物 D. 制备杂交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存在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A错误;
B、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分别是水出细胞和进细胞的过程,水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的方式,该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B正确;
C、进入细胞的颗粒物,存在着细胞膜形成囊泡的过程,溶酶体是单层膜的泡状结构,内部有多种水解酶,包裹着颗粒物的囊泡膜和溶酶体膜融合时,颗粒物才能被溶酶体内水解酶作用,该过程有膜融合的过程,C错误;
D、杂交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19.将胚胎干细胞置于下列浓度的M溶液中,测定不同情况下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表中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M溶液浓度
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30 mmo1/ L
3 mmol/min
3 mmol/min
50 mmo1/L
3 mmol/min
3 mmol/min
A. 细胞吸收M与细胞呼吸有关
B.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30 mmo1/ L和50 mmo1/ L溶液浓度下,通入空气组和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是一样的,说明该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50 mmo1/ L溶液与30 mmo1/ L溶液相比吸收速率相同,吸收速率与浓度不是正比关系,说明不是自由扩散,B错误;
C、M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说明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C错误;
D、M的吸收过程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又不是自由扩散,说明只能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所以其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20.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 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 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D. 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位相同,但结构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图中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因此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此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
B. 葡萄糖从细胞中运出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该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 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
D. 载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体均为氨基酸,但结构有差异,D正确。
2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 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C. 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根据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染色体形态变化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所以不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分解后蓝色变浅或消失,蔗糖与碘液不发生反应,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分解,不能检测蔗糖是否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B正确;
C、每组都应该先将淀粉、淀粉酶分别置于特定温度条件下再进行混合,保证每组实验过程都在特定温度下进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B。
22. 某实验小组从同一萝卜上取相同长度的萝卜条5根,其中4根分别放置在浓度为a、b、c、d的蔗糖溶液中处理1 h,另外一根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然后将这5根萝卜条依次放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戊5杯蒸馏水中静置1 h后,取出萝卜条,测定蒸馏水质量的变化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c B. 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位于b和c之间
C. 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D. 浓度为c的廉糖溶液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蒸馏水质量变少说明萝卜条吸水,丁组中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高,说明d蔗糖溶液浓度最高;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高,说明c蔗糖溶液浓度较高;甲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低,说明a蔗糖溶液浓度较低;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低,说明b蔗糖溶液浓度最低;戊组质量不变,说明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A、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b<a<c<d,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应低于b,B错误;
C、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浓度为c的蔗糖溶液没有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原因是在蒸馏水中萝卜条细胞仍然能吸水,D错误.
23.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 ①③过程将导致细胞内[H]的积累
C. 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大量能量释放
D. 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产生的CO2主要来自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是将丙酮酸和水转化为CO2和[H],并且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将[H]和O2转化为H2O,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A正确;
B、无氧呼吸第一产生的[H]会在第二阶段作为反应物全部被消耗掉,不会积累,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释放大量能量,但有氧呼吸的其他阶段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都很少,C错误;
D、人在剧烈运动是主要还是依靠有氧呼吸供能,只有当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时才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24.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物质的吸收
B. 若是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C. 若是肝细胞膜,进食后3~4小时,C代表的胰岛素将会增多
D.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耕松土是为了改善通气状况,促进有氧呼吸,a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为其提供能量,所以中耕松土可促进a物质的吸收,A正确;
B、该题中,D为糖蛋白,糖链指向上方,说明上方是细胞膜外侧,下方是细胞膜内侧,此时是合适光照下的叶肉细胞,此时光合作用较强,应该是吸收CO2,排出O2,b是运进细胞,应为CO2,c是运出细胞,应为O2,B错误;
C、进食后3~4小时,血糖含量会低于正常值,C代表激素应该是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将会增多,C错误;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25.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大多数细胞均有染色体
B. 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中心体和液泡
C. 某一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
D. 不同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染色体是分裂前期才出现的,因此只有少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洋葱是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B错误;
C、观察的细胞在解离时已被杀死,不可能观察到某一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的过程,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前期、中期、末期数目的两倍,因此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D正确。
故选D。
26.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
C.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D.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麦芽糖酶,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和反应底物b专一性结合使b分解为c和d,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从图乙可以看出,e-f段催化速率随着麦芽糖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麦芽糖为单一变量,酶量为无关变量,故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所以限制f-g段的主要因素是麦芽糖酶的量,B正确;
C.乙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所以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 ,酶的活性都会下降,F点都将下移,C正确;
D.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性糖都能和斐林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故无法用斐林试剂来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了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D错误;
答案选D。
27.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生CO2的量
15mo1
13mo1
15mo1
30mo1
产生酒精的量
15mo1
9mo1
6mo1
0mo1
A. d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的多
C. a值约为0
D. 氧浓度为c时,所消耗葡萄糖中有2/3通过酒精发酵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的氧浓度下没有酒精产生,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30mol的CO2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A正确;
B、1mol的葡萄糖参与无氧呼吸会产生2mol的酒精,生成9mol的酒精说明无氧呼吸消耗了4.5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和酒精量一样都是9mol,总共产生了13mol的CO2,则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4mol,1mol的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能产生6mol的CO2,产生4mol的CO2说明有氧呼吸消耗了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所以B错误;
C、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量相等,说明只有无氧呼吸,C正确;
D、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9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故参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为3:1.5=2:1,则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B。
28.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对“○”中所对应含义的解释,正确的有几项( )
①图甲中“A”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即腺苷
②图丙和图丁中的“A”分别表示DNA和RNA的单体之一,但是其碱基种类相同
③图甲中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后形成的腺苷一磷酸等同于图乙所示化合物
④图丙和图丁中单体种类共有8种,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只有图丁中的4种单体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图甲中“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的核糖组成的,①错误;
②图丙中的“A”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单体,图丁中的“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单体,两种核苷酸都有腺嘌呤,②正确;
③图甲中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后形成的腺苷一磷酸含有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的核糖和一分子的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即图乙所示化合物,③正确;
④图丁是RNA片段,有四种核糖核苷酸,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图丁中的4种单体,④正确。
故选C。
29.下面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
A. 图示过程中,DNA进行了两次复制
B. GH段与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C. F—K过程中可发生三种可遗传的变异
D. 图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示过程中,DNA进行了三次复制,A错误;
B、GH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一致,OP段是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由于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GH段与OP段的染色体数目不同,B错误;
C、F—K过程中可发生三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正确;
D、细胞分裂与受精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
故选C。
30.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 B. 核DNA数目比值为4∶1
C. 染色单体数比值为2∶1 D. 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体细胞中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体细胞都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DNA分子的复制,一个色盲基因变成两个,这两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且与这条染色体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无色盲基因;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仍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有的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有的没色盲基因,故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2:0或1:1,A错误;
B、男性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92个核DNA分子,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46个核DNA分子,比值为2:1,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目为0,C错误;
D、男性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88条常染色体,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22条常染色体,两者数量之比为4:1,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题:
31.下图甲、乙分别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据图回答:
(1)图中[2]、[5]、[6]、[10]、[11]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__________系统,其中结构[2]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__________、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与自然界中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编号)。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编号),结构6与结构__________(填编号)的形成有关。
(3)在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步是用__________法除去__________(填编号);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的诱导方法与植物细胞不同的是常用到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
(4)乙细胞若分泌性激素,则其合成部位为[_____] __________,其通过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外的方式为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膜 (2). 物质运输 (3). [5][12] (4). [4][5][12] (5). [1] (6). 酶解 (7). [1] (8). 灭活的病毒 (9). 11 (10). 内质网 (11). 自由扩散
【解析】
【详解】(1)图中[2]细胞膜、[10]核膜以及[5]线粒体、[6]高尔基体、 [11]内质网等细胞器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结构为细胞膜,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生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5]线粒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12]叶绿体;[4]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会发生tRNA和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5]线粒体和[12]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有自身的DNA,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6]高尔基体在有丝分裂末期参与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1]细胞壁。
(3)植物细胞外面有一层细胞壁,这层细胞壁阻碍着细胞间的杂交。因此,在进行杂交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这层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是通常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进行人工诱导,动物细胞还会用到灭活的病毒。
(4)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11]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固醇类的激素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32.图1是某雌性髙等动物细胞增殖某时期模式图,图2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1中含有__________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对应图2的时期是__________,该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
(2)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_____,A点的变化可表示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图1所示细胞对应图2中时期12,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条
(3)如果图1中结构3上某位点有基因F,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f,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 16 (2). 1 (3). 6 (4).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5). 1~4、9~13 (6). 受精作用 (7). 16 (8).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解析】
【详解】(1)图1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其中每个DNA分子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因此该细胞中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染色体组;图1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2的6时期;该生物为雌性,因此图1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1~4、9~13;A点染色体和DNA数目均恢复为分裂前的初始值,说明发生了精卵结合。体细胞原本有8条染色体,12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对于体细胞加倍,有16条染色体。
(3)图1中结构3和4是姐妹染色单体,若含有等位基因F和f,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3.下图表示酵母菌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②代表有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乙是__________,②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该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__________等生理活动(列举2项)。
(2)实验室用两种方式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隔1h分别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如图所示的坐标图。
①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__________;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__________(填时间)的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②要鉴别发酵罐中是否有酒精产生需用__________试剂,若有酒精,则发酵罐中液体的颜色变为__________。
③由甲、乙发酵罐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要提高酒精的产量需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H] (3). 主动运输、蛋白质等物质合成 (4). 8:5 (5). 第5h和第3h (6). 酸性重铬酸钾 (7). 灰绿色 (8). 通入少量的氧气
【解析】
【详解】(1)该图显示的是有氧呼吸过程,甲是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物①是丙酮酸,进入乙(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有CO2和②[H],第一、二阶段产生的②[H]在丙(线粒体内膜)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H2O。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能用于主动运输、蛋白质等物质合成、生物发光等各项生命活动。
(2)①由题图可以知道,发酵罐中消耗的氧气是6,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6,产生的酒精是18,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8,甲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18=24,乙发酵罐产生的酒精是15,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5,乙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则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曲线斜率最大时无氧呼吸速率也最快,因此图中看出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3h、5h的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②酒精利用重铬酸钾试剂鉴定产生灰绿色。
③由甲、乙发酵罐中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要提高酒精的产量需要首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使其大量增殖,然后再密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要提高酒精产量需通入少量的氧气。
34.Ⅰ.为研究肝癌致病机理,利用下图所示方法和基因工程获取相关癌基因以进一步研究。
(1)上图中,A过程需要用__________酶,D过程需要回收__________(未杂交/杂交分子)的含32P的cDNA单链,继而通过人工合成,获得__________,并用其构建基因文库。
Ⅱ.某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抵抗干旱、低温和高盐等逆境的调控机制,感受并响应各种外界刺激。转录因子OrERF是一类蛋白质,在植物抵抗逆境时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对水稻OrERF基因进行系列研究。
(2)科研人员欲将水稻OrER基因导入拟南芥体内,获得抗逆性强的植株,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图:
①可利用__________技术获得并扩增此基因。如果开始的OrERF基因只有一个,第n次循环需要引物__________对。
②OrERF基因需插入Ti质粒的T-DNA片段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中d阶段需要应用__________技术,为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其培养基中除加入必须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琼脂外,还需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检测某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OrERF基因在高盐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右图。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处理后___________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
(4)植物感受外界干旱、高盐、低温等信号,通过一系列信息传递合成转录因子。转录因子OrERF对下游基因调节过程如图,其通过__________,启动转录的过程。最后通过基因产物的作用对外界信号在生理生化等方面作出适合的调节反应。
【答案】 (1). 逆转录 (2). 未杂交 (3). 双链cDNA (4). PCR (5). 2n-1 (6). 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7). 植物组织培养 (8). 高盐(高浓度NaCl) (9). 12 (10). 激活RNA 聚合酶转录复合物(或答与RNA 聚合酶结合)
【解析】
【详解】(1)图中A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由于正常细胞中不含癌基因,所以将正常细胞转录成mRNA和肝癌细胞的mRNA逆转录成的cDNA混合后,含癌基因的cDNA不能形成杂交分子,将未杂交分子回收后,经人工合成的双链cDNA中含有癌基因,可用其构建基因文库。
(2)①可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基因,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而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可见,如果开始的OrERF基因只有一个,第n次循环共形成2n个基因,其中含有最初模板链的两个OrERF基因,各含有一个引物,其余各(2n-2)个OrERF基因均含有两个引物,因此需要引物[(2n-2)+2]÷2=2n-1对。
②OrERF基因需插入Ti质粒的T-DNA片段中的原因是: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③欲获得抗高盐的拟南芥植株,在图中d阶段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其培养基中除加入必须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和琼脂外,还需添加高盐(高浓度的NaCl)物质,以便将抗高盐的拟南芥植株筛选出来。
(3)分析柱形图可知:高盐处理后12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
(4)由图可知,转录因子OrERF通过激活RNA聚合酶转录复合物,启动转录的过程。
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如图所示实验中,可被用来检验两种抗生素的杀菌作用的是(图中文字表示培养基中添加的物质或生物)(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没有对照组,A错误;
B、“无细菌”组不是对照组,根据单一变量原则,应该控制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自变量是是否添加抗生素,每组培养基上的细菌是无关变量,每组中的实验生物的状态应该基本相同,所以对照组是有细菌的,B错误;
C、“只有细菌”组没有添加抗生素(添加等量无菌水),为对照组,“抗生素A+细菌”和“抗生素B+细菌”为两个实验组,C正确;
D、没有对照组,注意“只有抗生素A”和“只有抗生素B”不是对照组,D错误。
故选C。
2. 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灭菌应用( )
A. 灼烧灭菌 B. 高压蒸汽灭菌
C. 干热灭菌 D. 煮沸灭菌
【答案】B
【解析】
【详解】A. 灼烧灭菌一般适用于金属接种工具或试管口的灭菌,A错误;
B. 培养基的灭菌通常用高压蒸汽灭菌,B正确;
C. 干热灭菌适用于需要保持干燥的空玻璃器皿的灭菌,C错误;
D. 煮沸灭菌一般适用于不耐高温的食品等,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技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醋时,必需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
B. 制作腐乳时,加盐腌制可使豆腐块变硬且能抑制杂菌生长
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用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必需添加酵母菌菌种
【答案】D
【解析】
【详解】醋酸菌是好氧菌,果醋发酵过程中,应该向发酵装置不断地补充无菌空气,以保证醋酸菌的生长,A正确;制作腐乳时,盐的作用是使豆腐块变硬,防止酥烂,同时抑制杂菌生长,B正确;醋酸菌是好氧菌,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可以将乙醇转化成醋酸,因此变酸酒表面的菌膜可能是醋酸菌大量繁殖形成的,C正确;传统的发酵技术制葡萄酒,可以不加酵母菌菌种,直接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D错误。
4.根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下列寻找目的菌株的思路不正确的是( )
A. 从热泉中寻找耐热细菌
B. 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
C. 从贫瘠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
D. 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答案】C
【解析】
【详解】A、热泉中含有耐高温的细菌,因此分离耐热菌要从热泉中寻找,A正确;
B、成熟的葡萄皮上含有较多的葡萄糖,酵母菌含量较多,因此要从成熟的葡萄皮上寻找酵母菌,B正确;
C、分解尿素的细菌在尿素含量高的环境中分布较多,因此要从尿素含量高的土壤中寻找分解尿素的细菌,C错误;
D、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含有较多的纤维素分解菌,所以分离土壤中的纤维素分解菌要到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去寻找,如从树林的腐殖土中寻找分解纤维素的细菌,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平板划线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使用干热灭菌法灭菌的接种环、培养皿,操作过程中可不再灭菌
B. 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即可
C. 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
D. 平板划线法可用于实现菌种计数
【答案】C
【解析】
【详解】A、已灭菌的接种环在每次划线之前和之后要灼烧处理再使用,灼烧过程也是灭菌过程,A错误;
B、培养皿盖打开后,将沾有菌种的接种环迅速伸入平板内,需要在4~5个区域重复划平行线,并非只在一个区域划平行线,B错误;
C、整个接种过程都要在酒精灯的火焰附近进行,以避免杂菌污染,C正确;
D、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活菌的计数,平板划线法只能用于纯化微生物,D错误。
故选C。
6.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温和低温均能破坏酶的结构使其失去活性
B. 酶是活细胞产生并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质
C. 酶的数量会因参与化学反应而减少
D. 酶和激素都与物质和能量代谢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失活,低温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酶活性受到抑制,但不会失活,A错误;
B、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B错误;
C、酶是一种高效的催化剂,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本质和数量不会发生变化,C错误;
D、酶能够提高反应速率,加快代谢进程,激素能调节生命活动,激发或抑制某些代谢进程,D正确。
故选D。
7.胚胎发育的早期有一段时间是在透明带中进行的,这一时期称为卵裂期。其特点是( )
A. 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全能性
B. 每个细胞体积有所减小,胚胎的总体积增加
C. 胚胎有机物总量增加,细胞DNA总量不断减少
D. 所有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减小,核物质(质量)与质物质比值增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A、卵裂期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所有细胞均具有全能性,桑椹胚的32个细胞均具有发育成完整胚胎的潜能,A正确;
B、每个细胞体积减小,胚胎的总体积不变或略有缩小,B错误;
C、胚胎有机物因为消耗总量减少,细胞DNA总量因为复制而增加,C错误;
D、细胞体积减小,细胞的相对表面积增大,D错误。
故选A。
8.胚胎工程技术包含的内容很丰富,下列与此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受精作用的标志是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间隙观察到2个极体
B. 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3个胚层
C. 胚胎干细胞具有细胞核小,核仁明显等特点
D. 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在卵细胞膜和透明带的间隙观察到两个极体,说明卵子已经完成了受精,这是判断卵子是否受精的重要标志,A正确;
B、囊胚期的内细胞团可发育成原肠胚的三个胚层,即外胚层、中胚层和内胚层,B正确;
C、胚胎干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体积小、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的他点,C错误;
D、只有雌性奶牛能产奶,所以控制动物性别可使奶牛场获得更多的雌性牛犊以增加经济效益,D正确。
故选C。
9. 下列关于利用胚胎工程技术繁殖优质奶羊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B. 人工授精后的一定时间内,收集供体原肠胚用于胚胎分割
C. 利用胚胎分剖技术可以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
D. 一次给受体母羊檀人多个胚胎.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
【答案】B
【解析】
【详解】A、在进行胚胎移植时需要对受体母羊与供体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它们属于相同的生理状态,故A正确;
B、胚胎分割应该取形态正常、发育良好的桑椹胚或囊胚进行,故B错误;
C、胚胎分割技术属于无性繁殖,可获得两个基因型完全相同的胚胎,故C正确;
D、胚胎移植可提高优良种畜的繁殖率,即可增加双胞胎和多胞胎的比例,故D正确。
故选B。
10. “白菜—甘蓝”是用细胞工程的方法培育出来的,培育过程不涉及( )
A.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B. 同源染色体分离
C. 制备原生质体 D. 形成愈伤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
“白菜—甘蓝”是利用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培育的,生命活动涉及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要去掉细胞壁,即制备原生质体,融合后的细胞在培养过程中先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再分化发育成新植株。培育过程不进行减数分裂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11.下列各组物质中,由相同种类元素组成的是( )
A. 胆固醇、脂肪酸、脂肪酶 B. 脂肪、半乳糖、糖原
C. 氨基酸、核苷酸、丙酮酸 D. 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A. 脂肪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元素组成是C、H、O、N,胆固醇和脂肪酸无N,A错误;
B. 脂肪、半乳糖、糖原元素组成相同,都是C、H、O,B正确;
C.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有些还含有S;核苷酸是核酸的基本单位,元素组成是C、H、O、N、P,丙酮酸是糖酵解的产物,元素组成是C、H、O,三者元素组成不同,C错误;
D. 性激素属于固醇,元素组成是C、H、O;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蛋白质类激素,其元素组成是C、H、O,N等,三者元素组成不同,D错误。
故选B。
12. 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 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到50℃~65℃
C.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相同
D. 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实验中,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A正确;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水浴加热到50~65℃,B正确;
C、还原糖与斐林试剂经水浴加热呈现砖红色沉淀,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反应产生紫色络合物,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中CuSO4的浓度不同,C错误;
D、三个实验出现的颜色反应不同,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D正确。
故选C。
13.下列有关“支架”或“骨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蛋白质
B. 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是碳链
C.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
D. 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A错误;生物大分子是由单体构成,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B正确;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C正确;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而碱基排列在内侧,D正确;故选A。
14.由m个氨基酸构成的一个蛋白质分子,含n条肽链,其中z条是环状多肽链。这个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共需水分子个数为:
A. m-n-z B. m-n+z C. m-z+n D. m+z+n
【答案】B
【解析】
该蛋白质由m个氨基酸组成,含n-z条链状肽链和z条是环状多肽链。假设参与环状多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X个,则参与链状肽链构成的氨基酸数为m-X个。在据此可推知:形成该蛋白质过程中,脱去的水分子数=肽键数=[(m-X)-(n-z)]+X=m-n+z。该蛋白质分子完全水解时,每断裂一个肽键就需要一分子的水,因此共需水分子个数为m-n+z, B正确,A、C、D均错误。
15.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合成蛋白质越旺盛的细胞,其核仁越发达
B. 乳酸菌细胞有丝分裂前后,染色体数目一般不发生改变
C. 真核细胞的核膜上有核孔,大分子物质通过核孔进出细胞核具有选择性
D. 噬菌体能利用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和内质网合成自身的蛋白质
【答案】AC
【解析】
【详解】A、rRNA转录的场所是核仁,rRNA是核糖体的组成成分,核仁越大,核糖体越多,合成的蛋白质就越多,A正确;
B、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乳酸菌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B错误;
C、mRNA可以出细胞核,DNA聚合酶和解旋酶可以进入细胞核,这些物质都是大分子,进出细胞核需要穿过核孔,如DNA就不能出细胞核,说明核孔对大分子物质的进出具有选择性,C正确;
D、噬菌体是病毒,其生活和繁殖方式是寄生于大肠杆菌中,能利用大肠杆菌的物质合成自身物质,形成大量的子代噬菌体,但大肠杆菌是细菌,为原核生物,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没有内质网,D错误。
故选A、C。
16. 下列有关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利用高倍光学显微镜可能观察到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
B. 叶绿体合成的ATP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C. 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装配机器”,由蛋白质和mRNA组成
D. 正在分裂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内没有大液泡和叶绿体,但有较多的线粒体和高尔基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光学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显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在高倍光学显微境下看到的细胞放大倍数增大了,但是仍然是显微结构,A错误;
B、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合成的ATP仅供给叶绿体中暗反应等生理过程,细胞核需要的ATP由细胞呼吸提供,B错误;
C、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场所,由蛋白质和rRNA组成,C错误;
D、只有植物绿色部位才可能有叶绿体,根尖所有细胞都是没有叶绿体的;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断的进行有丝分裂,没有大液泡,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如植物根尖成熟区细胞;植物根尖有丝分裂过程需要的大量的能量由线粒体提供;植物根尖有丝分裂末期细胞壁的形成需要高尔基体的参与,D正确。
故选D。
17. 信号肽假说认为,核糖体是通过信号肽的功能而附着到内质网并合成分泌蛋白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信号肽可以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穿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
B. 切下信号肽的酶不会破坏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体现专一性
C. 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
D. 抗体、神经递质、激素、血红蛋白等物质的合成都有这样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
信号肽假说认为,编码分泌蛋白的mRNA在翻译时首先合成一段特殊的多肽链称之为信号肽,它被内质网膜上的受体识别并与之相结合。信号肽经由膜中蛋白质形成的孔道到达内质网内腔,随即被位于腔表面的信号肽酶切下,由于它的引导,新生的多肽就能够通过内质网膜进入腔内,最终被分泌到胞外。翻译结束后,核糖体亚基解聚、孔道消失,内质网膜又恢复原先的脂双层结构,A正确;信号肽酶切信号肽,而对合成的蛋白质无破坏,体现了酶的专一性,B正确;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将新合成的蛋白质分子运输到高尔基体,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正确;信号肽假说针对的是内质网合成分泌蛋白,而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或单胺类等物质,有些激素如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也不是蛋白质,血红蛋白是胞内蛋白,D错误。
18.下列生命活动和技术中,不发生膜融合的是( )
A. 神经递质的释放 B. 质壁分离及复原
C. 溶酶体清除进入细胞的颗粒物 D. 制备杂交瘤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释放过程中,存在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的融合过程,A错误;
B、质壁分离和复原的过程分别是水出细胞和进细胞的过程,水进出细胞属于自由扩散的方式,该过程中不发生膜融合,B正确;
C、进入细胞的颗粒物,存在着细胞膜形成囊泡的过程,溶酶体是单层膜的泡状结构,内部有多种水解酶,包裹着颗粒物的囊泡膜和溶酶体膜融合时,颗粒物才能被溶酶体内水解酶作用,该过程有膜融合的过程,C错误;
D、杂交瘤细胞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的过程,体现细胞膜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B。
19.将胚胎干细胞置于下列浓度的M溶液中,测定不同情况下细胞吸收M的速率,结果如下表所示:对表中现象解释最合理的是( )
M溶液浓度
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
30 mmo1/ L
3 mmol/min
3 mmol/min
50 mmo1/L
3 mmol/min
3 mmol/min
A. 细胞吸收M与细胞呼吸有关
B.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C. 细胞吸收M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 细胞吸收M需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30 mmo1/ L和50 mmo1/ L溶液浓度下,通入空气组和未通入空气组的吸收速率是一样的,说明该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不需要进行有氧呼吸,A错误;
B、50 mmo1/ L溶液与30 mmo1/ L溶液相比吸收速率相同,吸收速率与浓度不是正比关系,说明不是自由扩散,B错误;
C、M的吸收过程不需要能量,说明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C错误;
D、M的吸收过程不是主动运输(或胞吞),又不是自由扩散,说明只能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不需要能量,但需要载体,所以其速率会受到载体蛋白数量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20.下图表示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过程和将葡萄糖运出细胞的过程示意图。其中●、▲的个数代表分子(离子)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葡萄糖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B. 葡萄糖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从此细胞中运出,不需要消耗ATP
C. 钠离子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此细胞,需要消耗ATP
D. 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位相同,但结构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A. 图中看出,葡萄糖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时,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因此葡萄糖是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进入此细胞,此过程需要消耗ATP,A正确;
B. 葡萄糖从细胞中运出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并且需要载体的协助,因此属于协助扩散,该过程中不需要消耗ATP,B正确;
C. 钠离子进入小肠上皮细胞是顺浓度梯度,需载体协助,不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协助扩散,C错误;
D. 载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因此载体■和载体◆的组成单体均为氨基酸,但结构有差异,D正确。
21.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实验研究方法正确的是( )
A. 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以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变化
B.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作用的专一性时,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进行鉴定
C. 先将淀粉、淀粉酶混合再置于不同温度条件下,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D. 根据是否产生CO2来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染色体形态变化发生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的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已经高度分化,不能再分裂,所以不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淀粉遇碘呈现蓝色,淀粉分解后蓝色变浅或消失,蔗糖与碘液不发生反应,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分解,不能检测蔗糖是否分解,所以不能用碘液替代斐林试剂,B正确;
C、每组都应该先将淀粉、淀粉酶分别置于特定温度条件下再进行混合,保证每组实验过程都在特定温度下进行,过程中温度变化没有,可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微生物,无论进行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所以不能判断酵母菌的呼吸方式,D错误。
故选B。
22. 某实验小组从同一萝卜上取相同长度的萝卜条5根,其中4根分别放置在浓度为a、b、c、d的蔗糖溶液中处理1 h,另外一根不作处理,作为对照组。然后将这5根萝卜条依次放入质量相同的甲、乙、丙、丁、戊5杯蒸馏水中静置1 h后,取出萝卜条,测定蒸馏水质量的变化量,结果如图所示。据此判断,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A. 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c B. 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位于b和c之间
C. 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D. 浓度为c的廉糖溶液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答案】C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蒸馏水质量变少说明萝卜条吸水,丁组中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高,说明d蔗糖溶液浓度最高;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多,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高,说明c蔗糖溶液浓度较高;甲组蒸馏水质量减得较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较低,说明a蔗糖溶液浓度较低;乙组蒸馏水质量减得最少,则萝卜条中的浓度最低,说明b蔗糖溶液浓度最低;戊组质量不变,说明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
A、蔗糖溶液浓度大小关系为b<a<c<d,A错误;
B、据分析可知,原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应低于b,B错误;
C、戊组质量不变的原因可能是细胞的原生质层已没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浓度为c的蔗糖溶液没有使萝卜条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原因是在蒸馏水中萝卜条细胞仍然能吸水,D错误.
23.如图表示人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 ①③过程将导致细胞内[H]的积累
C. 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大量能量释放
D. 人在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故产生的CO2主要来自无氧呼吸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②是有氧呼吸的第二、三阶段,第二阶段是将丙酮酸和水转化为CO2和[H],并且释放出少量能量,第三阶段是将[H]和O2转化为H2O,并且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A正确;
B、无氧呼吸第一产生的[H]会在第二阶段作为反应物全部被消耗掉,不会积累,B错误;
C、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酶的催化,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能释放大量能量,但有氧呼吸的其他阶段和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都很少,C错误;
D、人在剧烈运动是主要还是依靠有氧呼吸供能,只有当有氧呼吸供能不足时才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所以产生的CO2来自有氧呼吸,D错误。
故选A。
24.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若是根毛细胞的细胞膜,通过中耕松土可促进a物质的吸收
B. 若是适宜光照下的叶肉细胞,b和c过程运输的气体分别是O2、CO2
C. 若是肝细胞膜,进食后3~4小时,C代表的胰岛素将会增多
D. 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选择透过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A、中耕松土是为了改善通气状况,促进有氧呼吸,a物质由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和能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有氧呼吸为其提供能量,所以中耕松土可促进a物质的吸收,A正确;
B、该题中,D为糖蛋白,糖链指向上方,说明上方是细胞膜外侧,下方是细胞膜内侧,此时是合适光照下的叶肉细胞,此时光合作用较强,应该是吸收CO2,排出O2,b是运进细胞,应为CO2,c是运出细胞,应为O2,B错误;
C、进食后3~4小时,血糖含量会低于正常值,C代表激素应该是胰高血糖素,其含量将会增多,C错误;
D、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B的厚度变小,这说明B具有流动性,D错误。
故选A。
25.在“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时,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A. 大多数细胞均有染色体
B. 可以清晰的观察到中心体和液泡
C. 某一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
D. 不同的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可能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大多数细胞处于分裂间期,而染色体是分裂前期才出现的,因此只有少数细胞中能观察到染色体,A错误;
B、洋葱是高等植物没有中心体,B错误;
C、观察的细胞在解离时已被杀死,不可能观察到某一细胞由中期逐渐过渡到后期的过程,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是前期、中期、末期数目的两倍,因此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D正确。
故选D。
26.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具有专一性,其中a代表麦芽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原因是酶的数量,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
C. 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D. 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酶在反应前后数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发生变化,所以a代表麦芽糖酶,从图中可以看出,酶a和反应底物b专一性结合使b分解为c和d,说明酶具有专一性,A正确;
B.从图乙可以看出,e-f段催化速率随着麦芽糖量的变化而变化,说明麦芽糖为单一变量,酶量为无关变量,故整个实验中应设置“麦芽糖酶的量一定”,所以限制f-g段的主要因素是麦芽糖酶的量,B正确;
C.乙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所以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 ,酶的活性都会下降,F点都将下移,C正确;
D.麦芽糖在麦芽糖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葡萄糖,麦芽糖和葡萄糖都是还原性糖都能和斐林试剂反应出现砖红色沉淀,故无法用斐林试剂来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了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D错误;
答案选D。
27.有一瓶混合酵母菌和葡萄糖的培养液,当通入不同浓度的氧气时,其产生的C2H5OH和CO2的量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氧浓度(%)
a
b
c
d
生CO2的量
15mo1
13mo1
15mo1
30mo1
产生酒精的量
15mo1
9mo1
6mo1
0mo1
A. d浓度时只进行有氧呼吸
B. 氧浓度为b时,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的多
C. a值约为0
D. 氧浓度为c时,所消耗葡萄糖中有2/3通过酒精发酵
【答案】B
【解析】
【详解】A、d的氧浓度下没有酒精产生,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30mol的CO2都是有氧呼吸的产物,A正确;
B、1mol的葡萄糖参与无氧呼吸会产生2mol的酒精,生成9mol的酒精说明无氧呼吸消耗了4.5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产生的CO2量和酒精量一样都是9mol,总共产生了13mol的CO2,则有氧呼吸产生的CO2为4mol,1mol的葡萄糖参与有氧呼吸能产生6mol的CO2,产生4mol的CO2说明有氧呼吸消耗了mol的葡萄糖,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多,所以B错误;
C、氧浓度为a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酒精量相等,说明只有无氧呼吸,C正确;
D、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6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3mol,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为9mol,则消耗的葡萄糖为1.5mol,故参与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的比例为3:1.5=2:1,则有2/3的葡萄糖用于酒精发酵,D正确。
故选B。
28.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对“○”中所对应含义的解释,正确的有几项( )
①图甲中“A”表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即腺苷
②图丙和图丁中的“A”分别表示DNA和RNA的单体之一,但是其碱基种类相同
③图甲中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后形成的腺苷一磷酸等同于图乙所示化合物
④图丙和图丁中单体种类共有8种,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只有图丁中的4种单体
A. 一项 B. 二项 C. 三项 D. 四项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图甲中“A”表示腺苷,是由一分子的腺嘌呤和一分子的核糖组成的,①错误;
②图丙中的“A”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单体,图丁中的“A”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RNA的单体,两种核苷酸都有腺嘌呤,②正确;
③图甲中两个高能磷酸键断裂后形成的腺苷一磷酸含有一分子的腺嘌呤、一分子的核糖和一分子的磷酸,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即图乙所示化合物,③正确;
④图丁是RNA片段,有四种核糖核苷酸,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含有图丁中的4种单体,④正确。
故选C。
29.下面为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
A. 图示过程中,DNA进行了两次复制
B. GH段与OP段染色体数目相同
C. F—K过程中可发生三种可遗传的变异
D. 图示过程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无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图示过程中,DNA进行了三次复制,A错误;
B、GH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一致,OP段是有丝分裂后期、末期,由于着丝点断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GH段与OP段的染色体数目不同,B错误;
C、F—K过程中可发生三种可遗传的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C正确;
D、细胞分裂与受精作用均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D错误。
故选C。
30.男性红绿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进行比较,在不考虑变异的情况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1︰1 B. 核DNA数目比值为4∶1
C. 染色单体数比值为2∶1 D. 常染色体数目比值为4∶1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的体细胞中和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体细胞都只有一个色盲基因,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DNA分子的复制,一个色盲基因变成两个,这两个基因在一条染色体上,且与这条染色体对应的同源染色体上无色盲基因;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分离,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仍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而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中,有的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有的没色盲基因,故红绿色盲基因数目比值为2:0或1:1,A错误;
B、男性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92个核DNA分子,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46个核DNA分子,比值为2:1,B错误;
C、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单体数目为0,C错误;
D、男性色盲患者中一个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88条常染色体,女性色盲基因携带者中一个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含有22条常染色体,两者数量之比为4:1,D正确。
故选D。
二、非选题:
31.下图甲、乙分别表示高等植物细胞和高等动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据图回答:
(1)图中[2]、[5]、[6]、[10]、[11]等结构共同构成了细胞的__________系统,其中结构[2]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__________、能量转换、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与自然界中碳循环直接相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填编号)。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细胞器有__________(填编号),结构6与结构__________(填编号)的形成有关。
(3)在细胞工程中,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第一步是用__________法除去__________(填编号);动物细胞融合采用的诱导方法与植物细胞不同的是常用到__________作为诱导剂。
(4)乙细胞若分泌性激素,则其合成部位为[_____] __________,其通过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外的方式为__________。
【答案】 (1). 生物膜 (2). 物质运输 (3). [5][12] (4). [4][5][12] (5). [1] (6). 酶解 (7). [1] (8). 灭活的病毒 (9). 11 (10). 内质网 (11). 自由扩散
【解析】
【详解】(1)图中[2]细胞膜、[10]核膜以及[5]线粒体、[6]高尔基体、 [11]内质网等细胞器膜共同构成了细胞的生物膜系统;[2]结构为细胞膜,在细胞与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运输、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生物的光合作用及呼吸作用与碳循环密切相关,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5]线粒体,光合作用的场所是[12]叶绿体;[4]核糖体是翻译的场所,会发生tRNA和mRNA的碱基互补配对,[5]线粒体和[12]叶绿体是半自主性细胞器,有自身的DNA,能进行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会发生碱基互补配对;[6]高尔基体在有丝分裂末期参与细胞板的形成,细胞板扩展形成[1]细胞壁。
(3)植物细胞外面有一层细胞壁,这层细胞壁阻碍着细胞间的杂交。因此,在进行杂交前,必须先利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这层细胞壁,获得原生质体。植物的原生质体融合是通常采用物理法和化学法进行人工诱导,动物细胞还会用到灭活的病毒。
(4)性激素属于脂质中的固醇,[11]内质网是脂质合成的场所,固醇类的激素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32.图1是某雌性髙等动物细胞增殖某时期模式图,图2是该生物细胞核内染色体及DNA相对含量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注: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1中含有__________条脱氧核苷酸链,含有__________个染色体组,对应图2的时期是__________,该细胞名称为__________。
(2)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__________,A点的变化可表示的生理过程__________。图1所示细胞对应图2中时期12,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__条
(3)如果图1中结构3上某位点有基因F,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f,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1). 16 (2). 1 (3). 6 (4). 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5). 1~4、9~13 (6). 受精作用 (7). 16 (8). 交叉互换或基因突变
【解析】
【详解】(1)图1细胞含有4条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8个DNA分子,其中每个DNA分子含有2条脱氧核苷酸链,因此该细胞中含有16条脱氧核苷酸链;该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只有1个染色体组;图1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对应图2的6时期;该生物为雌性,因此图1细胞的名称可能为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有丝分裂过程中均含有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因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图2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时期有1~4、9~13;A点染色体和DNA数目均恢复为分裂前的初始值,说明发生了精卵结合。体细胞原本有8条染色体,12为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相对于体细胞加倍,有16条染色体。
(3)图1中结构3和4是姐妹染色单体,若含有等位基因F和f,可能是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
33.下图表示酵母菌呼吸作用的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①②代表有关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乙是__________,②代表的物质是__________,该过程产生的ATP可用于__________等生理活动(列举2项)。
(2)实验室用两种方式以葡萄糖为原料利用酵母菌发酵生产酒精。甲发酵罐中保留一定量的氧气,乙发酵罐中没有氧气,其余条件均相同且适宜。实验过程中每隔1h分别测定一次两发酵罐中氧气和酒精的物质的量,记录数据并绘成如图所示的坐标图。
①在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__________;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__________(填时间)的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②要鉴别发酵罐中是否有酒精产生需用__________试剂,若有酒精,则发酵罐中液体的颜色变为__________。
③由甲、乙发酵罐中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要提高酒精的产量需__________。
【答案】 (1). 线粒体基质 (2). [H] (3). 主动运输、蛋白质等物质合成 (4). 8:5 (5). 第5h和第3h (6). 酸性重铬酸钾 (7). 灰绿色 (8). 通入少量的氧气
【解析】
【详解】(1)该图显示的是有氧呼吸过程,甲是细胞质基质,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物①是丙酮酸,进入乙(线粒体基质)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产物有CO2和②[H],第一、二阶段产生的②[H]在丙(线粒体内膜)中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H2O。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能用于主动运输、蛋白质等物质合成、生物发光等各项生命活动。
(2)①由题图可以知道,发酵罐中消耗的氧气是6,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6,产生的酒精是18,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8,甲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是6+18=24,乙发酵罐产生的酒精是15,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15,乙发酵罐产生的二氧化碳为15,则实验结束时甲、乙两发酵罐中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之比为24:15=8:5;曲线斜率最大时无氧呼吸速率也最快,因此图中看出甲、乙两发酵罐分别在3h、5h的无氧呼吸速率最快。
②酒精利用重铬酸钾试剂鉴定产生灰绿色。
③由甲、乙发酵罐中实验结果可以得出,要提高酒精的产量需要首先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使其大量增殖,然后再密封,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因此要提高酒精产量需通入少量的氧气。
34.Ⅰ.为研究肝癌致病机理,利用下图所示方法和基因工程获取相关癌基因以进一步研究。
(1)上图中,A过程需要用__________酶,D过程需要回收__________(未杂交/杂交分子)的含32P的cDNA单链,继而通过人工合成,获得__________,并用其构建基因文库。
Ⅱ.某些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抵抗干旱、低温和高盐等逆境的调控机制,感受并响应各种外界刺激。转录因子OrERF是一类蛋白质,在植物抵抗逆境时发挥重要作用。科研人员对水稻OrERF基因进行系列研究。
(2)科研人员欲将水稻OrER基因导入拟南芥体内,获得抗逆性强的植株,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图:
①可利用__________技术获得并扩增此基因。如果开始的OrERF基因只有一个,第n次循环需要引物__________对。
②OrERF基因需插入Ti质粒的T-DNA片段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上图中d阶段需要应用__________技术,为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其培养基中除加入必须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和琼脂外,还需添加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检测某转基因拟南芥植株中OrERF基因在高盐条件下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右图。实验结果表明,高盐处理后___________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
(4)植物感受外界干旱、高盐、低温等信号,通过一系列信息传递合成转录因子。转录因子OrERF对下游基因调节过程如图,其通过__________,启动转录的过程。最后通过基因产物的作用对外界信号在生理生化等方面作出适合的调节反应。
【答案】 (1). 逆转录 (2). 未杂交 (3). 双链cDNA (4). PCR (5). 2n-1 (6). 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7). 植物组织培养 (8). 高盐(高浓度NaCl) (9). 12 (10). 激活RNA 聚合酶转录复合物(或答与RNA 聚合酶结合)
【解析】
【详解】(1)图中A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单链DNA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由于正常细胞中不含癌基因,所以将正常细胞转录成mRNA和肝癌细胞的mRNA逆转录成的cDNA混合后,含癌基因的cDNA不能形成杂交分子,将未杂交分子回收后,经人工合成的双链cDNA中含有癌基因,可用其构建基因文库。
(2)①可利用PCR技术在体外大量扩增目的基因,PCR技术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而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可见,如果开始的OrERF基因只有一个,第n次循环共形成2n个基因,其中含有最初模板链的两个OrERF基因,各含有一个引物,其余各(2n-2)个OrERF基因均含有两个引物,因此需要引物[(2n-2)+2]÷2=2n-1对。
②OrERF基因需插入Ti质粒的T-DNA片段中的原因是:T-DNA可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DNA上。
③欲获得抗高盐的拟南芥植株,在图中d阶段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时,其培养基中除加入必须的营养物质、植物激素(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和琼脂外,还需添加高盐(高浓度的NaCl)物质,以便将抗高盐的拟南芥植株筛选出来。
(3)分析柱形图可知:高盐处理后12小时OrERF基因的表达显著增加。
(4)由图可知,转录因子OrERF通过激活RNA聚合酶转录复合物,启动转录的过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