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9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一中2018-2019学年
高二9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内环境主要是由()
A. 细胞内液组成 B. 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C. 血浆、细胞液和组织液组成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只针对多细胞动物
B. 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
C. 人体中的泪液、消化液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D.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内环境只针对多细胞动物,A正确;
B、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生活,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B正确;
C、人体中的泪液、消化液都是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正确。
故选C。
3.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②中的低
B. ②中HCO3-、HPO42-可维持其pH稳定
C. ③渗回②中的量一般小于③渗入①中的量
D. “C6H12O62C3H6O3”该反应发生在④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
B、血浆中的HCO3-、HPO42-、可维持pH稳定,B正确;
C、③渗回②中的量大于③渗回①中的量,C错误;
D、葡糖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C。
4.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人体所有的生化反应及代谢活动只能发生于④中
C. ②与①③在组成成分上的最主要区别是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食用大量酸性食物不会使血浆pH降低与②中含HCO3-、HPO42-等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①②③共同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HCO3-、HPO42-等有关,D正确。
故选B。
5.下图为神经元结构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轴突,丙是细胞体,戊是树突
B. 该结构受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C. 图示一个神经元无法完成缩手反射
D. 该结构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是树突,戊是神经末梢,A错误;
B、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B正确;
C、完成一个缩手反射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图示一个神经元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6.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 ③为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 ⑤为效应器,由神经纤维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D. 切断④,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但不能完成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①为感受器,其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
B、③为神经中枢,具有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B正确;
C、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正确;
D、反射活动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切断④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称为突触小体
B. 兴奋在突触处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形式不同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快
D. 神经递质只能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和肌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称为突触,A错误;
B、兴奋在突触处上的传递方式是化学信号,在神经纤维上是电信号,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较神经纤维上慢,C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D错误。
故选B。
8.下图为某一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发生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a→c→b
B. a和b处电位的维持主要与膜对K+通透性大有关
C. c处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Na+大量内流
D. c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c→a和c→b,A错误;
B、a和b处是静息电位,电位的维持主要是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有关,B正确;
C、c处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Na+大量内流,C正确;
D、c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一种信息分子,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B. 储存于突触小泡内,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C. 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D. 发挥作用后即刻被酶分解或被转移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是一种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活动,A错误;
B、神经递质是储存于突触小泡内, 并由突触小泡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神经递质按作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或被转移利用,D正确。
故选A。
10.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注:c点为ab的中点),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B. 刺激c处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
C. 刺激d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D. 刺激d处后,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刺激c处,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
B、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
C、刺激d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C错误;
D、刺激d处后,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元只要受到刺激即产生兴奋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兴奋产生的条件除了要有足够的刺激,还要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B正确;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C正确;
D、兴奋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电位差不会衰减,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及膜电位表现配对正确的是()
选项
电位类型
产生原因
膜电位表现
A
静息电位
K+大量外流
外负内正
B
静息电位
K+大量内流
外正内负
C
动作电位
Na+大量内流
外负内正
D
动作电位
Na+大量外流
外正内负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B、静息时,K+大量外流,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B错误;
CD、受刺激时Na+大量内流,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负内正,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内分泌腺体都会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C. 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在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细胞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A错误;
B、某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错误;
C、体液调节中包括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在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14.图为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示意图,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
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B错误;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受损,C错误;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D正确。故选D。
15.在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过敏反应 B. 由免疫缺陷所致
C. 属于自身免疫病 D. 可注射胰高血糖素缓解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题意“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A、B错误;由于抗体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因此可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D错误。
16.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都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
B.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分泌物可以是生长激素
C. 若分泌物是抗利尿激素,则对应的合成细胞是垂体细胞
D. 若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靶细胞可为甲状腺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体液才能运输到靶细胞,A错误;
B、生长激素由垂体细胞分泌产生,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D错误。
故选B。
17.如图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曲线反映了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
D. CD段上升的原因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A正确;
B、AB段上升是由于糖类消化、吸收,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B正确;
C、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等,C正确;
D、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8.某校为了解高二学生血糖含量情况,在医院的协助下对高二学生进行空腹血常规检查,并就血糖含量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统计结果
血糖含量
甲组
458人
0.8~1.2g/L
乙组
2人
1.6~2.3g/L
丙组
10人
0.5~0.6g/L
A. 乙组胰岛素含量肯定偏低,丙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
B. 乙组同学属于高血糖,可能患糖尿病
C. 丙组同学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D. 甲组同学的血糖属于正常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组胰岛素含量可能偏低,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导致的,丙组可能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A错误;
B、乙组同学属于高血糖,可能患有糖尿病,B正确;
C. 丙组同学属于低血糖,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C正确;
D、由数据可以看出,甲组同学的血糖属于正常范围,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存在一定差异
B. 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 炎热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分泌汗液、增大血流量来散热
D. 寒冷时,机体产热量<散热量;炎热时,产热量>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存在一定差异,如小孩体温比老人的高,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体温维持稳定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的参与,表现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炎热环境下,散热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汗液分泌和增加血流量,C正确;
D、不管炎热还是寒冷环境下,体温维持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20.下图为机体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I为T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B. I和B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
C. “某物质”为抗体,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
D. 当相同抗原刺激Ⅱ时,④过程比①②③过程更强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I 为 T 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A正确;I (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错误;“某物质”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故为抗体,其本质为分泌蛋白,释放方式为胞吐,C正确;④过程为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该过程称为二次免疫,其特点是当相同抗原刺激Ⅱ时,与①②③过程相比其反应更强烈,更迅速,D正确。
21.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直接吞噬并裂解靶细胞
B. 效应T细胞也可产生抗体直接消灭抗原
C. 细胞免疫能消灭侵入人体内的所有病原体
D. 与体液免疫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大多数情况下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
C、细胞免疫使靶细胞中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地,进而被相应抗体消灭,C错误;
D、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配合,D正确。
故选D。
22.图表示某幼儿先后两次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变化情况及患病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抗体变化,乙为患病程度
B. O~a有B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C. b点时应为第二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点
D. bc段的变化是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而强,产生的抗体的浓度更高,据此分析图示信息可知:甲为抗体变化,乙为患病程度,A正确;O~a属于机体初次注射乙肝疫苗时所引起的抗体浓度变化,有B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B正确;b点之后的抗体浓度逐渐升高至c点所示的峰值,且该峰值明显高于a点所示的峰值,说明b点时应为第二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点,C正确;bc段的变化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这些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导致的结果,D错误。
23.春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花粉过敏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等。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要接触到花粉,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B.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及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反应,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及引起组织严重损伤,B正确;
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正确;
D、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A。
24.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由HIV病毒感染引发。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B细胞
B. 艾滋病可以通过唾液、昆虫叮咬传播
C. 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10-20年
D. 艾滋病患者后期,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主要侵入人体的T细胞,A错误;
B、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B错误;
C、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C错误;
D、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所以艾滋病患者后期,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K+
B. 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C. 若某人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则说明内环境稳态失调
D. 机体稳态破坏使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酶促反应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A错误;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若某人肾功能衰竭则会导致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稳态失调,从而出现尿毒症,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稳态破坏使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酶促反应受阻,D正确。
故选A。
26.某人食用较咸的食物时,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A正确;
B、产生渴觉是在大脑皮层,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C正确;
D、细胞失水,细胞质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B。
2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中酶促反应加快
C. 内环境的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影响酶促反映的进行,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保证机体细胞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正常代谢,C错误;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28.2018年6月到7月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球员们能够准确地完成传球、射门等活动都是各神经中枢协调配合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 比赛时球员完成一系列动作都要受大脑皮层控制
B. 球员们的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等在脊髓
C. 球员们小脑中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 维持球员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比赛时球员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要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
B、球员们的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等在下丘脑,B错误;
C、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在脑干,C错误;
D、维持球员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D错误。
故选A。
29.图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图中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到b中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 兴奋在该结构处传递的方向是c→b→a
C. 乙酰胆碱只能与A受体结合,说明神经递质具有特异性
D. 乙酰胆碱作用于a后,将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将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出去,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该结构处传递的方向是c→b→a;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说明神经递质具有特异性,C正确;
D、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将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 激素都是由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C. 甲状腺激素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供能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是激素调节,B正确;
C、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提供能量,C错误;
D、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31.下图是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A. 图中甲是下丘脑、乙是胰高血糖素
B. 当机体脱水时,垂体合成释放的乙增多
C. 当机体饮水过多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D. 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甲是下丘脑,乙为抗利尿激素,A错误;
B、当机体脱水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
C、当机体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中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 人体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由浆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可持续分裂
D. HIV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免疫系统行使免疫功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相关,三者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A正确;
B、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
C、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化,C错误;
D、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丧失,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与之对应的结果不相符的是()
A.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B. 血钙过高——常会发生抽搐现象
C. 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D. 血浆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尿毒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A、pH失调,过低引起酸中毒,过高引起碱中毒,A正确;
B、血钙过低引起抽搐,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B错误;
C、渗透压失调会引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失调,如血浆渗透压升高,红细胞会失水皱缩,C正确;
D、血浆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时,肾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尿毒症,D正确。
故选B。
3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35.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
B. AB段产热量增大,BC段散热量增大
C. AB段是甲状腺激素持续升高导致的
D. BC段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A正确;
B、AB段温度升高,产热在增加,BC段温度在下降,散热量增加,B正确;
C、AB段温度升高有可能是环境温度升高,剧烈运动等所致,不一定是甲状腺激素持续增加,C错误;
D、BC段温度在下降,肝脏和肌肉产热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3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够分泌淋巴因子的只有效应T细胞
B. 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细胞
C. 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D. 扁桃体、淋巴结、脾都是免疫器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A、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分泌淋巴因子,A错误;
B、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B正确;
C、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
D、扁桃体、淋巴结、脾都是免疫器官,D正确。
故选A。
37.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步骤
甲组
乙组
步骤1
每组取两支试管,编为1号、2号
步骤2
分别滴加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两支试管按甲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步骤3
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加等量的乳酸
步骤4
测量pH并记录
预测结果
1号、2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1号、2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A. 本实验设计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B. 本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保证加入的各物质等量即可
C. 模拟人体血浆内能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溶液、乳酸
D. 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与缓冲液一样有缓冲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缺乏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错误;
B、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除保证相同外还要适宜,B错误;
C、影响人体内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乳酸、Na2CO3等,C正确;
D、本实验应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关于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B. 植物顶芽细胞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设计预实验
D.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A项正确;
植物顶芽细胞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项正确;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设计预实验,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C项正确;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项错误。
39.下列现象与生长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A. 放在窗口的花卉向外弯曲生长 B. 棉花摘心后能多结棉桃
C. 运输过程中香蕉自然成熟 D. 带芽的枝条扦插易成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放在窗口的花卉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错误;
B、棉花摘心能多结棉桃的原因是摘除顶芽,顶端优势解除,促进侧芽发育,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有关,B错误;
C、运输过程中香蕉自然成熟是由于乙烯的作用,与生长素无关,C正确;
D、带芽的枝条扦插易成活与生长素能促进生根有关,D错误。
故选C。
40.在根冠中含量较多的植物激素是
A. 脱落酸 B. 生长素 C. 细胞分裂素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衰老的叶片中,因此在根冠和衰老叶片中含量较多,A正确;
B、生长素主要分布在芽、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果实和种子中,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根尖、茎尖等分裂能力强的部位,C错误;
D、赤霉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故选A。
41.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能为生化反应提供活化能
C. 酶和激素在起作用时均有特异性
D. 酶和激素均能调节生物体的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某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但性激素是脂质,A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酶和激素都具有特异性,C正确;
D、激素起调节作用,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酶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42.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上升促进C分泌,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D,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分泌物C与D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应属“神经-体液”调节过程,B错误;
C、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C、D维持血糖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D正确。
故选B。
43.已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均为蛋白质类物质。请依据如图,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B. 切除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将不能被运输到②
C. 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活动将增强
D. 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活动将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据图中信息,该图是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其中①是垂体,②是卵巢。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将减少,但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反而增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通过血管运输的,所以切除①,将不影响被运输到②,B错误;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类化合物,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该激素会被消化道分解,则②活动将不变,C错误;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雌性激素是固醇类化合物,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使血液中雌性激素浓度升高,则①活动将减弱,D正确。
44. 右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下丘脑
B.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
故选:C。
45.下列与下丘脑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对语言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C. 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有调节作用 D.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错误;
B、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错误;
D、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D错误;
故选B。
46.如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只依靠该过程,人体就可以消灭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抗原
D. 切除胸腺个体无法完成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也叫内环境中,B正确;
C、结合杆菌、流感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里面,将其消灭清楚还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T细胞,则无法完成细胞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C。
47.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 )
A. T细胞 B. 浆细胞
C. B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A。
48.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 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B. 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功能,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C. 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 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1)甲组小鼠破坏骨髓后再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不能产生B细胞,但能产生T细胞,因此细胞免疫能力可以恢复;
(2)对于乙组小鼠来说,破坏胸腺后,注入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免疫能力基本不变。
故选D。
49.下列现象能导致组织水肿的是( )
①营养缺乏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②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③寒冷条件下尿量增加 ④肾小球肾炎,血浆渗透压下降 ⑤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 ⑥机体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寒冷条件下尿量增加不会导致组织水肿,③错误;
④肾小球肾炎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不能顺利进入血浆内,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增加,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过程受阻,从而造成组织液的积累,使人体下肢出现肿胀现象,⑤正确;
⑥机体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②④⑤,故选A。
50.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实验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10-10
A. 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 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 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一定相同
D. 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本题的信息,因为本实验是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自变量是吲哚乙酸,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所以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
B、本实验中必须有蒸馏水作对照,否则无法说明高浓度有抑制作用,B错误;
C、从柱状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有两个不同的浓度对扦插枝条生根影响相同,C错误;
D、与对照组相比,在溶液浓度在10-10mmol/L和10-6mmol/L之间时,生根数大于对照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插枝生根;而在10-5mmol/L以上时生根数量下降,说明浓度过大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
故选D。
51.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C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处单向传递,只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所以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至a处,所以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52.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反射弧中,兴奋沿着反射弧单向传导,A正确;
B、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但只能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B错误;
C、突触小体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A。
53.切除正常幼年狗的垂体后,短期内该狗血液中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故选B。
54.斯坦慢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细胞(DC)而分享了2011年度诺贝尔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能高效的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DC在成熟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A. DC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 未成熟DC中含有较丰富的溶酶体
C. 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 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DC可用于治疗癌症
【答案】C
【解析】
【详解】A、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溶酶体与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有关,所以未成熟DC中含有较丰富的溶酶体,B正确;
C、“成熟DC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DC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免疫细胞,激发免疫应答,作用于癌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D正确。
故选C。
55.为探究植物向光生长的直接原因,将某种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组织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的结果如图。分析图示得到的结论是( )
A.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的两侧生长快慢不同所致
B. 由于b侧的细胞较长,故b侧为接受单侧光的一侧
C. 向光生长是向光侧细胞伸长较快所致
D. 植物向光生长一定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胚芽鞘向光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两侧生长快慢不同所致,背光侧生长快,A正确;
B、由于b侧细胞较长,说明b侧生长快,为背光侧,故单侧光来自a侧,B错误;
C、向光生长是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快所致,C错误;
D、实验可推测植物向光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但没有确定一定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D错误。
故选A。
56. 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导致肌肉处于痉挛状态(骨骼肌持续收缩),其原因可能是该农药抑制了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
D. 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
【答案】D
【解析】
骨骼肌持续收缩,持续性兴奋,可能原因农药抑制了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D正确。
57. 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 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 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垂体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误;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比对照组多,但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对照组少,说明实验组中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少,故B正确;
由于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比对照组多,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因此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比对照组多,故C错误;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故D错误。
5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
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
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59.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60.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
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是由核糖体合成,故A错误;
由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不能与突触后膜融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释放,故B正确;
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故突触间隙没有乙酰胆碱,故CD错误。
二、填空题
61.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____离子____流的结果,其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_。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____控制。
【答案】 (1). B (2). a、b、c (3). h (4). 钠离子 (5). 内 (6). 协助扩散 (7).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 脊髓 (9). 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
【解析】
【详解】(1)根据图1中神经节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
(2)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钠离子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3)兴奋在图2(突触)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62.(1)胰岛A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和胰岛B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共同维持体内血糖平衡。它们的这种相互作用,称为____________作用。
(2)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为补充,在下列给出的四种激素中,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有______(填序号,双选题)。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3)在寒冷的环境中垂体释放的_____激素减少,其作用是____________使人体尿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_____,散热减少。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 (2).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 胰岛素 (4). 拮抗 (5). BD (6). 抗利尿 (7).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8). 收缩
【解析】
【详解】(1)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产生,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2)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本质都是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都不是蛋白质,可以用饲喂法,故选BD。
(3)寒冷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较少,尿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63.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__,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促进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______.
(3)缺氧会严重阻碍生长素在植株运输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
【答案】 (1). 10-8mol/L (2).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10-10mol/L (4). 根>芽>茎 (5). 主动运输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间一条线以上表示促进作用,以下代表抑制作用;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10-8mol/L,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刚好在图中这条线上,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
(2)据图分析可知,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缺氧会影响有氧呼吸的能量供应,所以会影响生长素在植株的运输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64.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免疫.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
(3)b细胞是______,由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病.
(5)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从遗传物质分析,研究SARS疫苗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a、c (3). 浆细胞 (4). B细胞、记忆细胞 (5). 自身免疫 (6). RNA病毒结构不稳定,易变异
【解析】
【详解】(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
(2)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c。
(3)b细胞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其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是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形成。
(4)题干所述事例中自身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组成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5)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故其遗传物质为RNA,RNA结构是单链,不稳定,易变异。
高二9月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
1.人体内环境主要是由()
A. 细胞内液组成 B. 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C. 血浆、细胞液和组织液组成 D.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综上所述,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选D。
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内环境只针对多细胞动物
B. 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
C. 人体中的泪液、消化液都是内环境的成分
D. 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都直接生活在组织液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外界环境中,内环境只针对多细胞动物,A正确;
B、在内环境中,体内细胞能正常生活,正常内环境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B正确;
C、人体中的泪液、消化液都是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
D、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正确。
故选C。
3.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和③中的蛋白质含量较②中的低
B. ②中HCO3-、HPO42-可维持其pH稳定
C. ③渗回②中的量一般小于③渗入①中的量
D. “C6H12O62C3H6O3”该反应发生在④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和组织液,A正确;
B、血浆中的HCO3-、HPO42-、可维持pH稳定,B正确;
C、③渗回②中的量大于③渗回①中的量,C错误;
D、葡糖糖分解为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D正确。
故选C。
4.图为人体内环境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液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②③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B. 人体所有的生化反应及代谢活动只能发生于④中
C. ②与①③在组成成分上的最主要区别是②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D. 食用大量酸性食物不会使血浆pH降低与②中含HCO3-、HPO42-等有关
【答案】B
【解析】
【详解】A、①是组织液,②是血浆,③是淋巴,①②③共同构成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A正确;
B、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在细胞质基质,B错误;
C、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血浆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正确;
D、血浆pH能保持相对稳定与血浆中HCO3-、HPO42-等有关,D正确。
故选B。
5.下图为神经元结构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是轴突,丙是细胞体,戊是树突
B. 该结构受刺激后能产生并传导兴奋
C. 图示一个神经元无法完成缩手反射
D. 该结构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甲是树突,戊是神经末梢,A错误;
B、神经元的功能是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和传导兴奋,B正确;
C、完成一个缩手反射需要一个完整的反射弧参与,图示一个神经元不是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正确;
D、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正确。
故选A
6.如图为反射弧的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为感受器,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
B. ③为神经中枢,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
C. ⑤为效应器,由神经纤维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
D. 切断④,仍能完成非条件反射,但不能完成条件反射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传入神经上有神经节,可知①为感受器,其能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
B、③为神经中枢,具有对来自传入神经的兴奋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B正确;
C、神经中枢的兴奋经过一定的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组成,C正确;
D、反射活动完成需要完整的反射弧,因此切断④不能形成完整的反射弧,不能完成反射活动,D错误。
故选D。
7.下列关于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叙述,正确的是()
A. 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称为突触小体
B. 兴奋在突触处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递形式不同
C. 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比在神经纤维上的速度快
D. 神经递质只能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和肌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的结构称为突触,A错误;
B、兴奋在突触处上的传递方式是化学信号,在神经纤维上是电信号,B正确;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速度较神经纤维上慢,C错误;
D、神经递质只能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D错误。
故选B。
8.下图为某一离体神经纤维受到适宜刺激后发生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a→c→b
B. a和b处电位的维持主要与膜对K+通透性大有关
C. c处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Na+大量内流
D. c处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c→a和c→b,A错误;
B、a和b处是静息电位,电位的维持主要是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有关,B正确;
C、c处动作电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Na+大量内流,C正确;
D、c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相同,D正确。
故选A。
9.下列关于神经递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是一种信息分子,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B. 储存于突触小泡内,以胞吐的形式释放
C. 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
D. 发挥作用后即刻被酶分解或被转移利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A、神经递质是一种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代谢活动,A错误;
B、神经递质是储存于突触小泡内, 并由突触小泡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而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神经递质按作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C正确;
D、神经递质在发挥效应后会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去作用或被转移利用,D正确。
故选A。
10.图是测量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注:c点为ab的中点),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c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
B. 刺激c处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
C. 刺激d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同的两次偏转
D. 刺激d处后,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外局部电流方向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刺激c处,电流计指针不偏转,A错误;
B、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强,B正确;
C、刺激d处,电流计指针将发生方向相反的两次偏转,C错误;
D、刺激d处后,兴奋传导方向与膜内局部电流方向相同,D错误。
故选B。
11.下列有关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元只要受到刺激即产生兴奋
B.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
C.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
D.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不随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弱
【答案】A
【解析】
【详解】A、兴奋产生的条件除了要有足够的刺激,还要有完整的反射弧,A错误;
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B正确;
C、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C正确;
D、兴奋在传导过程中,动作电位的电位差不会衰减,D正确。
故选A。
12.下列关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因及膜电位表现配对正确的是()
选项
电位类型
产生原因
膜电位表现
A
静息电位
K+大量外流
外负内正
B
静息电位
K+大量内流
外正内负
C
动作电位
Na+大量内流
外负内正
D
动作电位
Na+大量外流
外正内负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B、静息时,K+大量外流,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正内负,A错误,B错误;
CD、受刺激时Na+大量内流,神经细胞膜表现为外负内正,C正确,D错误。
故选C。
13.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所有的动物都具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B. 内分泌腺体都会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C. 体液调节即激素调节,在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
D. 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答案】D
【解析】
【详解】A、单细胞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A错误;
B、某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错误;
C、体液调节中包括激素调节,神经调节在人体调节中占主导地位,C错误;
D、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D正确。
故选D。
14.图为人大脑皮层言语区示意图,某学生因病导致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医生对其进行检查,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语言文字功能是哺乳动物所特有的高级功能
B. 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H区受损
C. 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V区受损
D. 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
【答案】D
【解析】
【详解】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A错误;若能听、说、写,但不能看懂文字,则说明V区受损,B错误;若能说、写、看,但不能听懂讲话,则说明H区受损,C错误;若能看、听,但不能写和说,则说明W和S区受损,D正确。故选D。
15.在I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属于过敏反应 B. 由免疫缺陷所致
C. 属于自身免疫病 D. 可注射胰高血糖素缓解症状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题意“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正确,A、B错误;由于抗体损伤人体胰岛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因此可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D错误。
16.图是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都通过血液运输到靶细胞
B. 若分泌细胞是垂体细胞,则分泌物可以是生长激素
C. 若分泌物是抗利尿激素,则对应的合成细胞是垂体细胞
D. 若分泌物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靶细胞可为甲状腺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泌细胞分泌的物质通过体液才能运输到靶细胞,A错误;
B、生长激素由垂体细胞分泌产生,B正确;
C、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细胞分泌的,C错误;
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细胞是垂体细胞,D错误。
故选B。
17.如图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曲线反映了正常人体内的血糖含量变化
B. AB段胰岛素分泌量逐渐增加
C. BC段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血糖的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等
D. CD段上升的原因是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
【答案】D
【解析】
【详解】A、正常人血糖浓度为80~120mg/dL,A正确;
B、AB段上升是由于糖类消化、吸收,血糖含量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多,B正确;
C、血糖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氧化分解或合成糖原等,C正确;
D、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D错误。
故选D。
18.某校为了解高二学生血糖含量情况,在医院的协助下对高二学生进行空腹血常规检查,并就血糖含量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统计结果
血糖含量
甲组
458人
0.8~1.2g/L
乙组
2人
1.6~2.3g/L
丙组
10人
0.5~0.6g/L
A. 乙组胰岛素含量肯定偏低,丙组的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
B. 乙组同学属于高血糖,可能患糖尿病
C. 丙组同学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
D. 甲组同学的血糖属于正常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A、乙组胰岛素含量可能偏低,也可能是胰岛素受体不敏感导致的,丙组可能胰高血糖素含量偏低,A错误;
B、乙组同学属于高血糖,可能患有糖尿病,B正确;
C. 丙组同学属于低血糖,可能会出现头晕、昏厥和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C正确;
D、由数据可以看出,甲组同学的血糖属于正常范围,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及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存在一定差异
B. 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 炎热环境下,人体主要通过分泌汗液、增大血流量来散热
D. 寒冷时,机体产热量<散热量;炎热时,产热量>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不同人的体温会因年龄、性别等存在一定差异,如小孩体温比老人的高,A正确;
B、在寒冷环境中,体温维持稳定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的参与,表现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炎热环境下,散热的主要途径有通过汗液分泌和增加血流量,C正确;
D、不管炎热还是寒冷环境下,体温维持稳定时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错误。
故选D。
20.下图为机体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I为T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
B. I和B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
C. “某物质”为抗体,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
D. 当相同抗原刺激Ⅱ时,④过程比①②③过程更强烈
【答案】B
【解析】
【详解】I 为 T 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A正确;I (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错误;“某物质”是由浆细胞分泌产生的,故为抗体,其本质为分泌蛋白,释放方式为胞吐,C正确;④过程为记忆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过程,该过程称为二次免疫,其特点是当相同抗原刺激Ⅱ时,与①②③过程相比其反应更强烈,更迅速,D正确。
21.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效应T细胞直接吞噬并裂解靶细胞
B. 效应T细胞也可产生抗体直接消灭抗原
C. 细胞免疫能消灭侵入人体内的所有病原体
D. 与体液免疫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
【答案】D
【解析】
【详解】A、效应T细胞密切接触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A错误;
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大多数情况下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B错误;
C、细胞免疫使靶细胞中的抗原失去藏身之地,进而被相应抗体消灭,C错误;
D、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配合,D正确。
故选D。
22.图表示某幼儿先后两次接种乙肝疫苗后血清中相应抗体浓度变化情况及患病程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抗体变化,乙为患病程度
B. O~a有B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
C. b点时应为第二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点
D. bc段的变化是记忆T细胞增殖分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初次接受抗原刺激时,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记忆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进而由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因此与初次免疫反应相比,二次免疫反应更快而强,产生的抗体的浓度更高,据此分析图示信息可知:甲为抗体变化,乙为患病程度,A正确;O~a属于机体初次注射乙肝疫苗时所引起的抗体浓度变化,有B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参与,B正确;b点之后的抗体浓度逐渐升高至c点所示的峰值,且该峰值明显高于a点所示的峰值,说明b点时应为第二次注射乙肝疫苗的时间点,C正确;bc段的变化是记忆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更多的浆细胞、这些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所导致的结果,D错误。
23.春季是花粉过敏的高发期,花粉过敏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呼吸困难等。下列关于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只要接触到花粉,机体就会发生过敏反应
B. 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及引起组织严重损伤
C. 过敏反应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D. 过敏反应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引起的反应,A错误;
B、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及引起组织严重损伤,B正确;
C、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正确;
D、过敏反应具有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D正确。
故选A。
24.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由HIV病毒感染引发。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HIV主要侵染人体的B细胞
B. 艾滋病可以通过唾液、昆虫叮咬传播
C. 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10-20年
D. 艾滋病患者后期,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主要侵入人体的T细胞,A错误;
B、艾滋病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B错误;
C、人体感染HIV后,潜伏期可达2-10年,C错误;
D、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所以艾滋病患者后期,免疫功能几乎完全丧失,D正确。
故选D。
25.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来源于Na+和K+
B. 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
C. 若某人肾功能衰竭出现尿毒症,则说明内环境稳态失调
D. 机体稳态破坏使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酶促反应受阻
【答案】A
【解析】
【详解】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主要来源于Na+和Cl-,K+主要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A错误;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淋巴,B正确;若某人肾功能衰竭则会导致内环境中的代谢废物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稳态失调,从而出现尿毒症,C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稳态破坏使细胞代谢紊乱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内酶促反应受阻,D正确。
故选A。
26.某人食用较咸的食物时,机体发生的生理变化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 在下丘脑中产生渴觉
C. 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D. 细胞的吸水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失水过多或饮食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A正确;
B、产生渴觉是在大脑皮层,B错误;
C、细胞外液渗透压上升,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促进垂体释放由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从而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C正确;
D、细胞失水,细胞质浓度升高,吸水能力增强,D正确。
故选B。
27.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中酶促反应加快
C. 内环境的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在各种恶劣条件下正常代谢
D.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A错误;
B、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会影响酶促反映的进行,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B错误;
C、内环境的稳态是有一定限度的,不能保证机体细胞在极端恶劣环境下的正常代谢,C错误;
D、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D正确。
故选D。
28.2018年6月到7月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球员们能够准确地完成传球、射门等活动都是各神经中枢协调配合的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是()
A. 比赛时球员完成一系列动作都要受大脑皮层控制
B. 球员们的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等在脊髓
C. 球员们小脑中存在许多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
D. 维持球员身体平衡的中枢在脑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的控制,比赛时球员完成一系列复杂的动作要受大脑皮层控制,A正确;
B、球员们的体温、水平衡调节中枢等在下丘脑,B错误;
C、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在脑干,C错误;
D、维持球员身体平衡的中枢在小脑,D错误。
故选A。
29.图为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过程(图中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乙酰胆碱释放到b中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B. 兴奋在该结构处传递的方向是c→b→a
C. 乙酰胆碱只能与A受体结合,说明神经递质具有特异性
D. 乙酰胆碱作用于a后,将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将乙酰胆碱以胞吐的形式释放出去,体现了膜的流动性,A正确;
B、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在该结构处传递的方向是c→b→a;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特异性结合,说明神经递质具有特异性,C正确;
D、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将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D错误。
故选D。
30.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们发现的第一种动物激素由小肠黏膜分泌
B. 激素都是由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
C. 甲状腺激素进入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供能
D. 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粘膜分泌的,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A正确;
B、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是激素调节,B正确;
C、激素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不提供能量,C错误;
D、激素具有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D正确。
故选C。
31.下图是机体水平衡调节示意图,下列正确的是
A. 图中甲是下丘脑、乙是胰高血糖素
B. 当机体脱水时,垂体合成释放的乙增多
C. 当机体饮水过多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强
D. 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中存在负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中甲是下丘脑,乙为抗利尿激素,A错误;
B、当机体脱水时,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B错误;
C、当机体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减少,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C错误;
D、由图可知,水盐平衡的调节机制中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D。
32.下列关于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与机体免疫有关
B. 人体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 由浆细胞分化成的记忆细胞可持续分裂
D. HIV病毒感染导致人体免疫功能严重缺陷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免疫系统行使免疫功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密切相关,三者共同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A正确;
B、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B正确;
C、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化,C错误;
D、HIV病毒主要攻击T细胞导致细胞免疫功能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功能丧失,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后与之对应的结果不相符的是()
A.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B. 血钙过高——常会发生抽搐现象
C. 渗透压失调——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D. 血浆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尿毒症
【答案】B
【解析】
【详解】A、pH失调,过低引起酸中毒,过高引起碱中毒,A正确;
B、血钙过低引起抽搐,血钙过高引起肌无力,B错误;
C、渗透压失调会引起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失调,如血浆渗透压升高,红细胞会失水皱缩,C正确;
D、血浆中尿素、无机盐等废物过多时,肾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尿毒症,D正确。
故选B。
34.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35.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温度在37℃左右
B. AB段产热量增大,BC段散热量增大
C. AB段是甲状腺激素持续升高导致的
D. BC段时,肌肉和肝脏等产热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A正确;
B、AB段温度升高,产热在增加,BC段温度在下降,散热量增加,B正确;
C、AB段温度升高有可能是环境温度升高,剧烈运动等所致,不一定是甲状腺激素持续增加,C错误;
D、BC段温度在下降,肝脏和肌肉产热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36.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能够分泌淋巴因子的只有效应T细胞
B. 浆细胞是唯一能分泌抗体的细胞
C. 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D. 扁桃体、淋巴结、脾都是免疫器官
【答案】A
【解析】
【详解】A、T细胞和效应T细胞都能分泌淋巴因子,A错误;
B、只有浆细胞才能分泌抗体,B正确;
C、T细胞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C正确;
D、扁桃体、淋巴结、脾都是免疫器官,D正确。
故选A。
37.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某科学兴趣小组设计如下探究实验,实验步骤和预期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步骤
甲组
乙组
步骤1
每组取两支试管,编为1号、2号
步骤2
分别滴加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两支试管按甲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缓冲液、家兔血浆
步骤3
加等量的Na2CO3溶液
加等量的乳酸
步骤4
测量pH并记录
预测结果
1号、2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1号、2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A. 本实验设计严格遵守了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
B. 本实验需严格控制自变量,无关变量保证加入的各物质等量即可
C. 模拟人体血浆内能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Na2CO3溶液、乳酸
D. 通过该实验可得出动物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与缓冲液一样有缓冲作用
【答案】C
【解析】
【详解】A、本实验缺乏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没有严格遵守对照原则,A错误;
B、实验设计遵循单一变量原则,无关变量除保证相同外还要适宜,B错误;
C、影响人体内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乳酸、Na2CO3等,C正确;
D、本实验应以蒸馏水作为空白对照,用家兔的血浆与缓冲液作对照,以证明血浆中存在类似于缓冲液中的缓冲物质,D错误。
故选C。
38.下列关于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
B. 植物顶芽细胞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
C.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设计预实验
D.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长素类似物与生长素具有相似的生理效应,A项正确;
植物顶芽细胞内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B项正确;
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需设计预实验,以避免实验的盲目性,C项正确;
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可以进行极性运输和非极性运输,D项错误。
39.下列现象与生长素无直接关系的是
A. 放在窗口的花卉向外弯曲生长 B. 棉花摘心后能多结棉桃
C. 运输过程中香蕉自然成熟 D. 带芽的枝条扦插易成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放在窗口的花卉向光源弯曲生长是由于单侧光照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A错误;
B、棉花摘心能多结棉桃的原因是摘除顶芽,顶端优势解除,促进侧芽发育,与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点有关,B错误;
C、运输过程中香蕉自然成熟是由于乙烯的作用,与生长素无关,C正确;
D、带芽的枝条扦插易成活与生长素能促进生根有关,D错误。
故选C。
40.在根冠中含量较多的植物激素是
A. 脱落酸 B. 生长素 C. 细胞分裂素 D. 赤霉素
【答案】A
【解析】
【详解】A、脱落酸的作用是促进叶片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主要合成部位是根冠和衰老的叶片中,因此在根冠和衰老叶片中含量较多,A正确;
B、生长素主要分布在芽、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发育中的果实和种子中,B错误;
C、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根尖、茎尖等分裂能力强的部位,C错误;
D、赤霉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D错误。
故选A。
41.关于人体内激素和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酶和激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B. 酶能为生化反应提供活化能
C. 酶和激素在起作用时均有特异性
D. 酶和激素均能调节生物体的代谢
【答案】C
【解析】
【详解】A、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某些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但性激素是脂质,A错误;
B、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B错误;
C、酶和激素都具有特异性,C正确;
D、激素起调节作用,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可影响细胞的代谢,酶具有催化作用,D错误。
故选C。
42.如图为血糖的生理调节过程,据图分析,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上升促进C分泌,从而使血糖浓度下降,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
B. 血糖浓度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D,从而使血糖浓度上升,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
C. 分泌物C与D分别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D. 血糖的平衡是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糖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体液调节,A正确;
B、血糖下降刺激下丘脑,通过神经支配胰腺分泌胰高血糖素,从而使血糖浓度升高的过程应属“神经-体液”调节过程,B错误;
C、根据C能够使血糖下降,判断C是胰岛素;D能够使血糖上升,判断D是胰高血糖素,C、D维持血糖稳定,表现为相互拮抗,C正确;
D、血糖调节的方式是神经和体液调节,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D正确。
故选B。
43.已知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激素均为蛋白质类物质。请依据如图,指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
B. 切除①,下丘脑分泌的激素将不能被运输到②
C. 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则②活动将增强
D. 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激素,则①活动将减弱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据图中信息,该图是性激素的负反馈调节,其中①是垂体,②是卵巢。切除①,图中所列激素(促性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及分泌量将减少,但是促性激素释放激素反而增加,A错误;
B.下丘脑分泌的激素是通过血管运输的,所以切除①,将不影响被运输到②,B错误;
C.促性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类化合物,若让该动物口服促性腺激素,该激素会被消化道分解,则②活动将不变,C错误;
D.若让该动物口服雌性激素,雌性激素是固醇类化合物,能被消化道直接吸收,使血液中雌性激素浓度升高,则①活动将减弱,D正确。
44. 右图为水盐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是( )
A.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下丘脑
B.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C. 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
【答案】C
【解析】
【详解】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使尿量减少,因此图中A为抗利尿激素,B为肾小管和集合管。感觉中枢是大脑皮层,因此C为大脑皮层。
故选:C。
45.下列与下丘脑无关的是
A. 对体温的恒定具有调节作用 B. 对语言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C. 对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有调节作用 D. 对垂体激素的释放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A错误;
B、语言中枢在大脑皮层,B正确;
C、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中还有渗透压感受器,C错误;
D、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D错误;
故选B。
46.如下图为体液免疫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①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B. ⑤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
C. 只依靠该过程,人体就可以消灭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抗原
D. 切除胸腺个体无法完成细胞免疫过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A、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
B、⑤是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该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外液中,也叫内环境中,B正确;
C、结合杆菌、流感病毒是寄生在活细胞里面,将其消灭清楚还需要细胞免疫的参与,C错误;
D、胸腺是T细胞成熟的器官,切除胸腺后机体无法形成T细胞,则无法完成细胞免疫过程,D正确。
故选C。
47.如图表示细胞免疫过程中x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其中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 )
A. T细胞 B. 浆细胞
C. B细胞 D. 效应T细胞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分析可知,图示为人体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图中X为效应T细胞,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效应T细胞是由T细胞或记忆T细胞接受抗原后增殖分化后形成的,故能够产生X细胞的是T细胞或记忆T细胞,故选A。
48.免疫工作者在对甲、乙两组小鼠分别破坏骨髓和胸腺进行免疫研究后,分别向其体内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小鼠出现的变化是( )
A. 甲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乙组小鼠恢复特异性免疫
B. 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功能,乙组小鼠仅恢复体液免疫功能
C. 甲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乙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功能
D. 甲组小鼠仅恢复细胞免疫能力,乙组小鼠免疫能力无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
(1)甲组小鼠破坏骨髓后再注入足量的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不能产生B细胞,但能产生T细胞,因此细胞免疫能力可以恢复;
(2)对于乙组小鼠来说,破坏胸腺后,注入造血干细胞,则小鼠体内只有B淋巴细胞,没有T淋巴细胞,由于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免疫能力基本不变。
故选D。
49.下列现象能导致组织水肿的是( )
①营养缺乏导致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②过敏反应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③寒冷条件下尿量增加 ④肾小球肾炎,血浆渗透压下降 ⑤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 ⑥机体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
A. ①②④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对升高,引起组织水肿,①正确;
②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②正确;
③寒冷条件下尿量增加不会导致组织水肿,③错误;
④肾小球肾炎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④正确;
⑤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淋巴循环受阻,淋巴液不能顺利进入血浆内,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液增加,组织液进入毛细淋巴管的过程受阻,从而造成组织液的积累,使人体下肢出现肿胀现象,⑤正确;
⑥机体脱水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在短期内会使组织液减少,不引起组织水肿,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①②④⑤,故选A。
50.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图所示。有关实验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10-10
A. 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 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 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一定相同
D. 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析本题的信息,因为本实验是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影响,自变量是吲哚乙酸,其它条件应相同且适宜,所以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A错误;
B、本实验中必须有蒸馏水作对照,否则无法说明高浓度有抑制作用,B错误;
C、从柱状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有两个不同的浓度对扦插枝条生根影响相同,C错误;
D、与对照组相比,在溶液浓度在10-10mmol/L和10-6mmol/L之间时,生根数大于对照组,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促进插枝生根;而在10-5mmol/L以上时生根数量下降,说明浓度过大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D正确。
故选D。
51. 下图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c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若检测到b、d点都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可以双向传导的
B. 兴奋由c传递到e时,发生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如果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因为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D. 电表①不偏转,电表②偏转两次
【答案】C
【解析】
兴奋在神经元处单向传递,只有一个神经元的轴突向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传递,所以刺激c点,产生的兴奋不能传递至a处,所以a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
52.下列有关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是单向的
B. 兴奋只能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导
C. 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 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前膜,使突触前膜发生电位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在反射弧中,兴奋沿着反射弧单向传导,A正确;
B、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但只能以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的形式在多个神经元之间单向传递,B错误;
C、突触小体只能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C错误;
D、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发生电位变化,D错误。
故选A。
53.切除正常幼年狗的垂体后,短期内该狗血液中三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的含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最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当切除垂体后,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含量下降,由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进行负反馈调节,所以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增加。故选B。
54.斯坦慢因发现能够激活并调节适应性免疫的树突细胞(DC)而分享了2011年度诺贝尔奖。DC是一种免疫细胞,未成熟DC具有极强的抗原吞噬能力,能高效的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在摄取抗原或受到某些因素刺激时即分化为成熟DC。DC在成熟过程中,由接触抗原的外周组织迁移进入次级淋巴器官,与T细胞接触并激发免疫应答。下列有关推测不正确的是()
A. DC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B. 未成熟DC中含有较丰富的溶酶体
C. DC只参与细胞免疫而不参与体液免疫
D. 若培育出能识别癌细胞的DC可用于治疗癌症
【答案】C
【解析】
【详解】A、DC是一种免疫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A正确;
B、溶酶体与摄取、加工处理和呈递抗原有关,所以未成熟DC中含有较丰富的溶酶体,B正确;
C、“成熟DC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T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DC既参与细胞免疫又参与体液免疫,C错误;
D、能识别癌细胞的树突细胞,会及时“通知”T细胞等免疫细胞,激发免疫应答,作用于癌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D正确。
故选C。
55.为探究植物向光生长的直接原因,将某种植物的胚芽鞘放在单侧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取胚芽鞘尖端以下部位的组织制成临时装片,观察的结果如图。分析图示得到的结论是( )
A. 胚芽鞘向光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的两侧生长快慢不同所致
B. 由于b侧的细胞较长,故b侧为接受单侧光的一侧
C. 向光生长是向光侧细胞伸长较快所致
D. 植物向光生长一定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所致
【答案】A
【解析】
【详解】A、胚芽鞘向光生长是尖端以下部位两侧生长快慢不同所致,背光侧生长快,A正确;
B、由于b侧细胞较长,说明b侧生长快,为背光侧,故单侧光来自a侧,B错误;
C、向光生长是背光侧细胞伸长较快所致,C错误;
D、实验可推测植物向光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但没有确定一定是生长素分布不均所致,D错误。
故选A。
56. 有机磷农药中毒会导致肌肉处于痉挛状态(骨骼肌持续收缩),其原因可能是该农药抑制了
A. 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C. 神经递质在神经元之间进行传递
D. 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
【答案】D
【解析】
骨骼肌持续收缩,持续性兴奋,可能原因农药抑制了结合于突触后膜受体上的神经递质分解,D正确。
57. 研究人员只以某种植物种子饲喂三只年龄、生理状态相同的同种实验鼠,一个月之后,测定实验鼠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结果甲状腺激素仅为对照鼠的一半,促甲状腺激素却比对照鼠多。下列推测合理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过多能促使甲状腺增生
B. 该植物种子中可能缺乏碘元素,影响实验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C. 实验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比对照鼠少
D. 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答案】B
【解析】
【详解】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而垂体分泌的是促甲状腺激素,故A错误;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比对照组多,但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比对照组少,说明实验组中合成的甲状腺激素少,故B正确;
由于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比对照组多,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受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因此实验组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量比对照组多,故C错误;
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功能,故D错误。
58.如图所示,a、b、c为对胚芽鞘做不同处理的实验,d为一植株被纸盒罩住,纸盒的一侧开口,有单侧光照。下列对实验结果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b向光弯曲生长,c背光弯曲生长
B. a直立生长,b、c向光弯曲生长
C. 图d中如果固定植株,旋转纸盒,一段时间后,植株向左弯曲生长
D. 图d中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则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由于玻璃片的纵向插入,阻断了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使得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a直立生长;生长素能透过琼脂片,胚芽鞘的尖端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导致背光侧的生长素多于向光侧,所以b向光弯曲生长;琼脂块放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左侧,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沿着接触面向下运输,导致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所以c背光弯曲生长。综上分析,A、B项错误;
图中d,若固定植株,旋转纸盒,只有纸盒的开口朝向光源时,胚芽鞘的尖端才能感受到光的刺激,造成胚芽鞘左侧生长素的含量高于右侧,植株向右弯曲生长,C项错误;
如果将纸盒和植株一起旋转,光只是从开口进入,因此植株向纸盒开口方向弯曲生长,D项正确。
59. 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
B. 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 幼嫩细胞和成熟细胞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相同
D. 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转化生成的;A叙述正确。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的进行非极性运输;B叙述正确。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成熟细胞则比较迟钝;C叙述错误。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高度时,就会促进豌豆幼苗切断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又抑制了生长素促进切断细胞伸长的作用,由此可见切断中乙烯的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D叙述正确。
60. 肉毒杆菌毒素是从肉毒杆菌中提取的一种细菌毒素蛋白,它能阻遏乙酰胆碱释放,从而起到麻痹肌肉的作用。美容医疗中通过注射适量的肉毒杆菌以达到除皱效果。肉毒杆菌毒素除皱的机理最可能是 ( )
A. 抑制核糖体合成乙酰胆碱
B. 抑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
C. 抑制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阻遏与受体结合的乙酰胆碱被清除
D. 与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特异性结合,阻止肌肉收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
肉毒杆菌毒素能够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乙酰胆碱是突触前膜释放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由于化学本质不是蛋白质,不是由核糖体合成,故A错误;
由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不能与突触后膜融合,那么乙酰胆碱就不能释放,故B正确;
根据题意,该毒素能阻止乙酰胆碱的释放,故突触间隙没有乙酰胆碱,故CD错误。
二、填空题
61.图1表示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图2、图3分别表示图1虚线框内局部结构放大示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图1中效应器是_____________(填字母)。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2)图3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________(填字母),该兴奋状态的形成是____离子____流的结果,其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
(3)兴奋在图2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_________。某同学取指血进行化验,当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_________控制。
【答案】 (1). B (2). a、b、c (3). h (4). 钠离子 (5). 内 (6). 协助扩散 (7). 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8). 脊髓 (9). 位于脊髓的低级神经中枢受高级神经中枢(大脑皮层)调控
【解析】
【详解】(1)根据图1中神经节可以判断A是感受器、B是效应器(由运动神经末稍及它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图2中组成突触的结构包括a突触前膜、b突触间隙、c突触后膜。
(2)受到刺激后,钠离子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形成内正外负的膜电位,所以h表示兴奋部位,钠离子内流的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
(3)兴奋在图2(突触)所示处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4)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在脊髓;取指血进行化验时,针刺破手指时并未缩手,这说明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虽在脊髓,但还会受大脑皮层(高级神经中枢)控制。
62.(1)胰岛A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和胰岛B细胞产生的___________,共同维持体内血糖平衡。它们的这种相互作用,称为____________作用。
(2)当动物缺乏某种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或“注射法”对激素进行人为补充,在下列给出的四种激素中,可以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有______(填序号,双选题)。A.生长激素 B.甲状腺激素 C.胰岛素 D.性激素
(3)在寒冷的环境中垂体释放的_____激素减少,其作用是____________使人体尿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_____,散热减少。
【答案】 (1). 胰高血糖素 (2). 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 (3). 胰岛素 (4). 拮抗 (5). BD (6). 抗利尿 (7). 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8). 收缩
【解析】
【详解】(1)胰高血糖素由胰岛A细胞产生,能促进糖原分解,并促进一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胰岛素由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升高血糖,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
(2)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本质都是蛋白质,不能用饲喂法,而甲状腺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都不是蛋白质,可以用饲喂法,故选BD。
(3)寒冷环境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分较少,尿量增加;同时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
63.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某种植物根、茎和芽生长情况的影响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__,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是_____,促进根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______.
(3)缺氧会严重阻碍生长素在植株运输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____
【答案】 (1). 10-8mol/L (2). 既不促进也不抑制 (3). 10-10mol/L (4). 根>芽>茎 (5). 主动运输
【解析】
【详解】(1)由图可知,图中间一条线以上表示促进作用,以下代表抑制作用;促进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是10-8mol/L,生长素的这一浓度对根生长的效应刚好在图中这条线上,是既不促进也不抑制;促进根生长的最适浓度为10-10mol/L。
(2)据图分析可知,植物体的根、茎和芽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程度为根>芽>茎。
(3)缺氧会影响有氧呼吸的能量供应,所以会影响生长素在植株的运输过程,这说明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64.如图为人体部分特异性免疫过程的示意图,a、b、c表示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特异性免疫属于______免疫.
(2)图中a、b、c、d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______.
(3)b细胞是______,由____________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4)若图中所示的抗原为酿脓链球菌,因其表面的抗原决定簇与人心脏瓣膜上的一种物质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物质d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使人患上风湿性心脏病,这属于免疫失调中的______病.
(5)研究发现,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从遗传物质分析,研究SARS疫苗比较困难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体液 (2). a、c (3). 浆细胞 (4). B细胞、记忆细胞 (5). 自身免疫 (6). RNA病毒结构不稳定,易变异
【解析】
【详解】(1)从图中分析可得:此过程是体液免疫过程。
(2)a为B细胞,b为效应B细胞,c为记忆B细胞,d为抗体,其中能够识别抗原的细胞是a、c。
(3)b细胞为效应B细胞(浆细胞),其来源可以是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形成,也可以是记忆B细胞二次应答形成。
(4)题干所述事例中自身的抗体攻击自身的组成物质,属于自身免疫病。
(5)SARS病毒的增殖需要逆转录酶,故其遗传物质为RNA,RNA结构是单链,不稳定,易变异。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