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
河南省豫南市级示范性高中2019-2020学年
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K+、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 ②血红蛋白、O2 和糖原
③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 ④激素、胃蛋白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K+属于吸收的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属于细胞的分泌物,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糖原存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于吸收的营养物质,CO2属于代谢废物,胰岛素属于细胞分泌物,均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中属于人体内的外环境,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 CO2 含量最多的是乙,O2 浓度最高的是丙
B. 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内CO2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
B.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的是抗体,不是组织胺,A错误;
B.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 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
D. 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因此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突触小体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B错误;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C错误;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D。
5.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
A. ①是甲状腺细胞,A是甲状腺激素,②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B. 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是抗利尿激素,②是垂体细胞
C. ①是传入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②是传出神经元
D. ①是T细胞,A是淋巴因子,②是B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不符合题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和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中,B符合题意;①传入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C不符合题意;T细胞产生对的淋巴因作用于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某生参加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C. 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减少,细胞代谢减弱
D. 胰岛 B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早晨一般气温较低,通过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8.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 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 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 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解析】
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9.下面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a 点(a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 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B. 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D. 若 c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从a传向b,不能从b传向a,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分别通过电流表②的两电极,可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兴奋由c传导到e时,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在一个神经元上,b、c、d在另一神经元上,刺激a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由a传向b,再由b传向d,不能体现双向传导,C错误;
D.识图分析可知,刺激a点,兴奋可以由由a传向b,再由b经过c传向d,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B. 把小白鼠和青蛙从 25℃转移至 5℃的环境中,耗氧量分别不变和减少
C. 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D. 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但是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小白鼠是恒温动物,青蛙是变温动物,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小白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而青蛙的体温随之降低,代谢降低,故耗氧量减少,B错误;
C.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11.下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构成 3 个突触
B. 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外流的结果
C. 刺激 b 处后,a、c 两处中只有 c 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A正确;
B.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据图可知,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D正确。
故选B。
12.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为 T 细胞,需要 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
D. 甲细胞和乙细胞的起源相同,且二者细胞中的 DNA 也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甲为B细胞,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A错误;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D.由于三种细胞最终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因此三种细胞的DNA相同,D正确。
故选D。
13.常见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病重程度与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题干描述的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B. 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C.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
D.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降低乙酰胆碱浓度
【答案】D
【解析】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是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了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B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正确;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D错误。
14.下图表示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运动后补充葡萄糖有利于人体恢复体能
B.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C. 在50〜100min内,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相对增加
D. 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更明显,引起摄食更多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A项正确;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B项正确;
C.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补充摄食50~100分钟内,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会相对增加,C项错误;
D.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D项正确。
故选C。
15.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 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选B。
1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依靠反射弧来完成,体液调节就是通过激素来调节的
B. 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
C. 神经调节作用准确、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广泛
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A
【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A错误;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传导,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缓慢,B正确;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C正确;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18.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 8 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C 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 B 点慢
B. B 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 C 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低于 B 点
D. C 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 B 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并且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较慢,A错误;
B.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D.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故C 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高于 B 点,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 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项正确;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
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20.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 ( )
A. 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 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 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 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超量,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结合题中条件分析后可得正确选项是A。故本题选A。
21.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曲线变化可知,在特定条件改变时,激素含量由相对稳定到明显增加。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A正确;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与生长激素无关,B错误;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
22.某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①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②正确;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③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减少尿量,调控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如果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导致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2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特点是胰岛 B 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的唯一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B.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又有内分泌部,其中的外分泌部分泌水解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核酸等的酶原颗粒,该分泌要通过导管;而内分泌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则无需导管,B错误;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
D.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升血糖的唯一激素,肾上腺素也可以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C。
24.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
C、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正确;
D、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B错误;
C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C错误,D正确。
故选D。
26.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27. 下图是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⑥过程表示寒冷刺激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①代表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②代表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甲状腺,③代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④代表下丘脑发出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以上③④两种激素均作用于骨骼肌和内脏,促进产热过程,属于体温调节过程。⑤表示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由此可见,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所以C错,故选:C。
28.如图示意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 a 可引起 b 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 应,而刺激 b 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 a 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注:-<为神经纤维末梢,○为神经元细胞体(含短树突),-<○为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 )
A. 兴奋在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B. 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 兴奋在运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D. 刺激 a 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 b 使突触传递抑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a刺激位点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
B.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正确;
C.由于b刺激位点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突触不会兴奋,不会使使突触传递抑制,D错误。
故选B。
29.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图中共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 甲代表的低级中枢受乙代表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即图中甲部位,A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乙是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30.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相互拮抗
B. 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相互协同,促进产热增加,A错误;
B.二氧化碳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
D.血糖浓度的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人体肝脏好比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下图 是人体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 液、B 液和 C 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填字母),
(2)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流经肝组织的血管的 a、b 端尿素含量相比___________(填 a>b 或 a (3)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肝细胞周围显著增多的激素是_____,导致肝细胞内细胞代 谢显著增强。此时 B 液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_____种(填下列序号)。
①一种 ②二种 ③三种 ④三种以上
(4)健康人肝细胞中能进行转氨基作用,例如丙酮酸经转氨酶催化形成丙氨酸。对于肝脏 严重炎症的病人,临床上通常测定病人__________填 A 液或 B 液或 C 液)中转氨酶的含量, 会发现其指标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正常值。
【答案】 (1). 内环境 (2). A、C (3). a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C表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A组织液和C淋巴。
(2)a端是入肝的血管,b是出肝的血管,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流经肝组织的血管的a、b端尿素含量相比a (3)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含量上升,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肝细胞周围胰岛素含量增多,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使肝糖原合成加快。人体内各种激素都是通过血浆传输的,所以血浆中的激素种类要多于3种,即④符合题意。
(4)根据题意可知,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严重炎症时,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转氨酶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中,因此临床上通常测定病人B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若转氨酶含量高于正常值,则可能发生肝脏严重炎症。
32.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 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甲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 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 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3) 图乙中,兴奋在细胞 A 与细胞 B 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原因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能与某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 电位表现为_________电位,结构③的化学本质_____。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 有言语区的________区参与。
【答案】 (1). 膝跳反射 (2). 不属于 (3). 脊髓 (4).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5). A到B (6). 神经递质只能由A释放,作用于B上的特异性受体 (7). 负 (8). 糖蛋白(蛋白质) (9). S(或运动性语言中枢)
【解析】
【详解】(1)从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最简单,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而人体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较复杂。仅刺激⑥处可以产生缩手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人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这说明膝跳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A→B。
(4)由图分析可知,③是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③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则引起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5)说话的语言技能由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控制。
3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 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 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 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从而 减少尿量。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激素 (2). 体液运输 (3).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测定点(上升到38.5℃) (4). 神经—体液调节 (5). 等于 (6).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解析】
【详解】(1)由题图分析可知,激素甲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和皮肤毛细血管,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细胞代谢等。
(3)高温持续期,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尿量减少,维持水平衡。
34.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 RNA 病毒,致死率高达 90%,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人体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如图是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后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
(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 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_____组成。
(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此变化后,促使_____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 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与 A 细胞相比,B 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某男子感染埃博拉病毒痊 愈后,他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埃博拉病毒为单链 RNA 病毒, 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 (2). 升高 (3). 下丘脑 (4). 内质网、高尔基体 (5). 基因突变
【解析】
【详解】(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
(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知此变化后,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分析题图可知,B是由淋巴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A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因此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从埃博拉病毒的角度分析,由于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RNA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因此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发生了变异,原有的抗体对变异后的埃博拉病毒没有免疫作用,因此可能会再患病
高二上学期联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
①K+、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 ②血红蛋白、O2 和糖原
③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 ④激素、胃蛋白酶和氨基酸
A. ①③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K+属于吸收的营养物质,神经递质和淋巴因子属于细胞的分泌物,都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①正确;
②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糖原存在肝细胞和肌肉细胞中,它们都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
③葡萄糖于吸收的营养物质,CO2属于代谢废物,胰岛素属于细胞分泌物,均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属于内环境成分,③正确;
④胃蛋白酶存在于消化道中,消化道中属于人体内的外环境,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各种成分及其相互关系,正确的是( )
A. 人体内 CO2 含量最多的是乙,O2 浓度最高的是丙
B. 营养不良时,甲的含量会增多,乙的含量会减少
C. 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甲和乙
D. 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内CO2含量最多的是丙(细胞内液),O2浓度最高的是甲(血浆),A错误;
B.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含量减少,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使乙的含量会增多,甲的含量会减少,B错误;
C.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C正确;
D.组织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乙组织液,D错误。
故选C。
3.下列关于免疫失调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敏是由过敏原刺激机体使浆细胞产生组织胺而引起的一系列反应
B. 艾滋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都属于免疫缺陷病
C. 因为过敏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所以不危及生命
D. 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 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浆细胞产生的是抗体,不是组织胺,A错误;
B. 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类风湿、风湿性心脏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
C. 有些过敏反应严重时也会危及生命,如药物过敏,C错误;
D. 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侵染人的T细胞,因此人感染 HIV 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 T 细胞数量有关,D正确。
故选D。
4.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突触小体处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B.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必然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
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答案】D
【解析】
【详解】A.突触小体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A错误;
B.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与受体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如果是兴奋性神经递质,则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如果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则不会引起突触后膜上的 Na+通道开放,B错误;
C.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胞吐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而传递兴奋,C错误;
D.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膜内电流方向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所以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D正确。
故选D。
5.如图为动物体温调节过程的部分示意图,图中①②③代表激素,当某人走出房间进入寒冷环境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激素①②的含量会増加,激素③的含量减少
B. 激素①②对垂体的作用效应都为促进
C. 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
D. 激素①作用的靶细胞也可以是甲状腺细胞
【答案】C
【解析】
【详解】A、进入寒冷环境中,血液中激素①TRH增多,会促进③TSH的分泌,从而②甲状腺激素增多,A错误;
B、激素①TRH对垂体是促进作用,②甲状腺激素对垂体是抑制作用,B错误;
C、骨骼肌受神经支配,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C正确;
D、激素①TRH作用的靶细胞只能是垂体,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机制模式图,图中①②分别代表不同的细胞、A表示物质。下列描述中,不符合该模型的是 ( )
A. ①是甲状腺细胞,A是甲状腺激素,②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B. ①是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是抗利尿激素,②是垂体细胞
C. ①是传入神经元,A是神经递质,②是传出神经元
D. ①是T细胞,A是淋巴因子,②是B细胞
【答案】B
【解析】
【详解】甲状腺细胞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可反馈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A不符合题意;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细胞合成和分泌,由垂体后叶释放到内环境中,B符合题意;①传入神经元可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传出神经元上的受体,C不符合题意;T细胞产生对的淋巴因作用于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与抗原的共同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某生参加体检,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在等待体检的过程中,该生体内发生的变化是( )
A. 神经调控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体温迅速上升
B. 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强
C. 肾上腺释放的肾上腺素减少,细胞代谢减弱
D. 胰岛 B 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浓度下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中枢神经系统兴奋,通过神经调节,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量,A错误;
B.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水的重吸收增加,B正确;
C.早晨一般气温较低,通过体温调节,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C错误;
D.早晨没有进食和饮水,血糖降低,胰岛A细胞释放胰高血糖素增加,最终使血糖浓度维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B。
8.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不自主颤抖、面色苍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不自主颤抖是受大脑皮层调控的结果
B. 面色苍白与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有关
C. 该过程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
D. 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
【答案】A
【解析】
不自主颤抖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以下部位,A错误;面色苍白是为了减少散热,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导致的,B正确;遇到寒冷刺激,为促进产热,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含量会增加,从而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代谢加快,C正确;该过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含量会增加,从而促使血糖浓度升高,D正确。
9.下面是反射弧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a 点(a 点为两接线端之间的中点),检测各位点电 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电流表①不偏转,电流表②可能偏转两次
B. 兴奋由 c 传导到 e 时,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C. 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
D. 若 c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
【答案】C
【解析】
【详解】A.兴奋在神经元间是单向传递的,兴奋只能从a传向b,不能从b传向a,所以电流表①不偏转,b、c、d在同一神经元上,刺激c点,b、d点有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分别通过电流表②的两电极,可以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A正确;
B.刺激c点,兴奋由c传导到e时,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
C.a在一个神经元上,b、c、d在另一神经元上,刺激a点,b、d点有电位变化,可以说明兴奋由a传向b,再由b传向d,不能体现双向传导,C错误;
D.识图分析可知,刺激a点,兴奋可以由由a传向b,再由b经过c传向d,若c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可能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
B. 把小白鼠和青蛙从 25℃转移至 5℃的环境中,耗氧量分别不变和减少
C. 下丘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
D. 血糖平衡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血糖浓度、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但是尿液浓度不属于内环境的稳态,A错误;
B.小白鼠是恒温动物,青蛙是变温动物,把小白鼠和青蛙从25℃转移至5℃的环境中,小白鼠为了维持体温恒定,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而青蛙的体温随之降低,代谢降低,故耗氧量减少,B错误;
C.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控制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进而调节血糖平衡,C错误;
D.血糖平衡的调节及水盐平衡调节都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D。
11.下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构成 3 个突触
B. 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外流的结果
C. 刺激 b 处后,a、c 两处中只有 c 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 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中共有3个神经元构成3个突触,A正确;
B.神经纤维兴奋是Na+大量内流的结果,B错误;
C.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b,兴奋只能从b的右侧向下传递到c,再传递到b,而不能从b的左侧传递到a,只有c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正确;
D.据图可知,刺激b时,兴奋可沿着b→c→b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D正确。
故选B。
12.下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的部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细胞甲为 T 细胞,需要 B 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
B. 细胞乙是浆细胞,它能增殖分化成具有分裂能力的记忆细胞
C. 细胞丙是吞噬细胞,它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一抗体的结合物
D. 甲细胞和乙细胞的起源相同,且二者细胞中的 DNA 也相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细胞甲为B细胞,需要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其增殖分化,A错误;
B.浆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增殖的能力,B细胞可以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B错误;
C.吞噬细胞能够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识别的能力,C错误;
D.由于三种细胞最终都来自于造血干细胞的分裂分化,因此三种细胞的DNA相同,D正确。
故选D。
13.常见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病重程度与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题干描述的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
B. 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
C.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
D.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降低乙酰胆碱浓度
【答案】D
【解析】
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是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了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正确;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B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B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正确;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D错误。
14.下图表示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和氨基酸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运动后补充葡萄糖有利于人体恢复体能
B. 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
C. 在50〜100min内,体内胰高血糖素分泌量相对增加
D. 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血糖浓度较低,人体大量运动后补充葡萄糖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更明显,引起摄食更多葡萄糖,更有利于恢复体能,A项正确;
B.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是神经和体液调节的结果,B项正确;
C.由图中数据可知,运动后补充摄食50~100分钟内,血糖浓度较高,则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分泌胰岛素会相对增加,C项错误;
D.补充氨基酸后胰岛素分泌量变化不大,说明氨基酸浓度变化不是血糖调节的主要刺激条件,D项正确。
故选C。
15.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
A. 大脑皮层和下丘脑
B. 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 大脑皮层和大脑皮层
D. 下丘脑和下丘脑
【答案】B
【解析】
【详解】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而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故选B。
16.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至5 ℃,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为
A. 减少、减少、增加、不变 B. 增加、增加、减少、降低
C. 增加、减少、增加、不变 D. 增加、增加、减少、不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降到5℃时,体内温差与环境的温差变大,散热增多,由于人是恒温动物,因此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增加,故耗氧量增多,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由于体温基本不变,故体内酶活性不变;寒冷环境时,汗腺分泌汗液减少,因此通过排尿排出水的途径增多,故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的含量降低,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17.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错误的是( )
A. 神经调节依靠反射弧来完成,体液调节就是通过激素来调节的
B. 神经调节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反应缓慢
C. 神经调节作用准确、局限,而体液调节作用广泛
D. 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
【答案】A
【解析】
体液调节是指激素等化学物质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A错误;神经调节通过反射弧传导,反应速度快,而体液调节通过体液运输,反应缓慢,B正确;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时间长、范围广,C正确;神经调节作用时间短暂,而体液调节作用时间较长,D正确。
18.下图为一健康人在上午 8 点吃早餐后血糖变化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C 点时组织细胞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的速度比 B 点慢
B. B 点后肝糖原、肌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C. C 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低于 B 点
D. C 点时血液的胰高血糖素含量低于 B 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而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并且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组织细胞吸收葡萄糖的速度较慢,A错误;
B.B点时血糖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增加,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肝糖原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但是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B错误;
CD.A点为进食后,食物消化成葡萄糖不断被吸收进入血液,导致胰岛素分泌逐渐增多,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而B点时,当血糖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加,胰岛素分泌量减少,故C 点时的血液的胰岛素浓度高于 B 点,C错误,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与抗利尿激素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利尿激素是由垂体释放的
B. 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加会使尿量减少
C. 神经系统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
D. 抗利尿激素促进水被重吸收进入肾小管腔
【答案】D
【解析】
【详解】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A项正确;
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原尿中的水分重新进入血液,使尿量减少,B项正确,D错误;
下丘脑调节水平衡,可调节抗利尿激素的释放,C项正确;
20. 糖尿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常见症状有多饮、多尿、多食以及消瘦等。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证明,只有小部分糖尿病患者是绝对缺乏胰岛素的,大部分患者血液中具有正常量或超常量的胰岛素。推测这些大部分患者患糖尿病的原因可能是 ( )
A. 靶细胞的胰岛素受体减少或亲和力降低
B. 胰岛素不能进入组织细胞直接参与代谢活动
C. 体内没有胰岛素的靶器官、靶细胞
D. 部分胰岛素在血液中发生了结构改变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糖尿病的病因有两种:一是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二是胰岛素分泌正常甚至超量,但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结合题中条件分析后可得正确选项是A。故本题选A。
21.如图表示人体在某种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内环境中某种激素的含量变化。下列各项所示条件变化和激素对应正确的是( )
A. 食物过咸——抗利尿激素
B. 食物缺碘——生长激素
C. 过度饥饿——胰岛素
D. 温度过高——甲状腺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曲线变化可知,在特定条件改变时,激素含量由相对稳定到明显增加。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A正确;食物缺碘,甲状腺激素的分泌量减少,与生长激素无关,B错误;过度饥饿时,血糖浓度会降低,胰高血糖素会增多,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使得血糖浓度升高,C错误;甲状腺激素会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在温度过低时分泌量才增多,D错误。
22.某人因一次意外而导致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
⑤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
A. ①②⑤ B. ①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而促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①正确;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②正确;血糖的调节途径之一是:血糖浓度的变化引起下丘脑有关神经兴奋,进而调节胰岛B细胞或胰岛A细胞分泌相关的激素,可见,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引起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③正确;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分泌并经垂体释放,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从而减少尿量,调控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如果下丘脑受到损伤,会导致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发生变化,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④⑤正确。综上分析,B正确,A、C、D均错误。
2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主要特点是胰岛 B 细胞数量减少,血中胰岛素低、血糖高等。下列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通过协同作用调节血糖平衡
B. 胰腺导管堵塞会导致胰岛素无法排出,血糖升高
C. 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
D. 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升血糖的唯一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表现为拮抗作用,共同调节血糖平衡,A错误;
B.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又有内分泌部,其中的外分泌部分泌水解蛋白质、脂肪和淀粉、核酸等的酶原颗粒,该分泌要通过导管;而内分泌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则无需导管,B错误;
C.血糖水平是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C正确;
D.胰岛素是降血糖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不是升血糖的唯一激素,肾上腺素也可以升高血糖,D错误。
故选C。
24.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图示可以说明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
B. 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内分泌腺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C. ①过程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递
D. 如果内分泌腺为胰岛,则⑥的增加可引起③和④的减少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⑦过程可知,神经系统可调控内分泌系统的活动,A正确;
B、由感受器、①、下丘脑、⑦和内分泌腺组成机体内的能完成某一反射活动的反射弧,其中神经末梢和内分泌腺属于效应器,B正确;
C、①过程中,兴奋从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突触结构传递到下丘脑,所以既有电信号的传导又可能有化学信号的传导,C正确;
D、内分泌腺如果为胰岛,则分泌的激素是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无反馈抑制作用,D错误。
故选D。
2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肌肉、肝脏细胞中,②过程均可发生
B.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C.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D. 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A.②过程是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只发生在肝细胞中,肌糖原不能分解转化为血糖,A错误;
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②③过程,血糖含量上升,B错误;
C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功能:(1)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即图中⑥);(2)促进血糖进入肌肉氧化分解供能(即图中④⑤);(3)促进血糖转化成脂肪、某些氨基酸(即图中⑦),C错误,D正确。
故选D。
26.下列与人体神经调节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缺氧不影响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B. 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 神经纤维上的电信号可引起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
D. 神经递质可将突触前神经元的兴奋传递给突触后神经元
【答案】A
【解析】
肽类神经递质的合成和释放需要能量;缺氧能通过影响有氧呼吸过程而影响到细胞中能量的产生,A错误。传出神经和其支配的肌肉之间通过突触相连接,肌肉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神经递质的受体,B正确。当兴奋沿轴突传到突触时,突触前膜的电位发生改变,突触小泡就向突触前膜移动,与突触前膜接触融合后就将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后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这样就使兴奋从一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CD正确。
27. 下图是人体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①②③④过程均会加强
B. 当受到寒冷刺激时,③与④激素分泌量增多,从而促进骨骼肌与内脏代谢活动增强,产热量增加
C. 由图可知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的结果
D. ⑤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
⑥过程表示寒冷刺激感受器并产生兴奋,兴奋传到下丘脑;①代表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②代表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并作用于甲状腺,③代表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④代表下丘脑发出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促进其分泌肾上腺素,以上③④两种激素均作用于骨骼肌和内脏,促进产热过程,属于体温调节过程。⑤表示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并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该过程属于体液调节。由此可见,人体对体温与水平衡的调节是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的结果,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所以C错,故选:C。
28.如图示意反射弧结构,若在实验条件下刺激部位 a 可引起 b 处产生冲动,效应器作出反 应,而刺激 b 也可以引起效应器作出反应,但不能引起 a 处产生冲动,对此实验现象,说法正确的是(注:-<为神经纤维末梢,○为神经元细胞体(含短树突),-<○为神经元间的突触联系)( )
A. 兴奋在感觉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B. 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
C. 兴奋在运动神经纤维上传导是单向的
D. 刺激 a 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 b 使突触传递抑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于a刺激位点在传入神经纤维上,兴奋在感觉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A错误;
B.在神经中枢内突触传递兴奋的方向是单向的,B正确;
C.由于b刺激位点在传出神经纤维上,兴奋在运动神经元上传导是双向的,C错误;
D.刺激a使突触传递兴奋,刺激b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突触不会兴奋,不会使使突触传递抑制,D错误。
故选B。
29.如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简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先缩手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E为感受器,A为效应器,痛觉在图中的甲方框处形成
B. 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分布是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
C. 图中共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到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
D. 甲代表的低级中枢受乙代表的高级中枢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A为感受器,B为传入神经,D为传出神经,E为效应器,躯体感觉中枢在大脑皮层,即图中甲部位,A错误;未受刺激时,神经纤维D处的电位是静息电位,电位分布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即外正内负,B错误;图中共有5个突触,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发生缩手反射时,反射弧为A→B→C→D→E,C正确;乙是低级中枢,甲是高级中枢,低级中枢受高级中枢的控制,D错误。
30.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相互拮抗
B. 除激素外,CO2 也是体液调节因子之一
C. 机体水盐平衡的维持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D. 血糖浓度可影响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A.体温调节过程中,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相互协同,促进产热增加,A错误;
B.二氧化碳属于调节因子,二氧化碳需要先进入血液,然后形成对呼吸中枢的有效刺激,以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所以二氧化碳的调节属于体液调节,B正确;
C.水盐平衡的维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协调作用的结果,调节中枢是下丘脑,相关激素是抗利尿激素,C正确;
D.血糖浓度的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反馈调节胰岛素的分泌,D正确。
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人体肝脏好比一个巨大的生化工厂,许多重要的生化反应都在这里完成。下图 是人体肝脏组织局部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A 液、B 液和 C 液三者共同构成了肝脏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这个液体环境称为_____,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_________(填字母),
(2)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流经肝组织的血管的 a、b 端尿素含量相比___________(填 a>b 或 a (3)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肝细胞周围显著增多的激素是_____,导致肝细胞内细胞代 谢显著增强。此时 B 液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_____种(填下列序号)。
①一种 ②二种 ③三种 ④三种以上
(4)健康人肝细胞中能进行转氨基作用,例如丙酮酸经转氨酶催化形成丙氨酸。对于肝脏 严重炎症的病人,临床上通常测定病人__________填 A 液或 B 液或 C 液)中转氨酶的含量, 会发现其指标__________(填高于或低于)正常值。
【答案】 (1). 内环境 (2). A、C (3). a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A表示组织液,B表示血浆,C表示淋巴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A组织液和C淋巴。
(2)a端是入肝的血管,b是出肝的血管,肝脏是形成尿素的主要场所,流经肝组织的血管的a、b端尿素含量相比a (3)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糖含量升高,胰岛素含量上升,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各处,健康人午餐后半小时,肝细胞周围胰岛素含量增多,胰岛素的作用之一是使肝糖原合成加快。人体内各种激素都是通过血浆传输的,所以血浆中的激素种类要多于3种,即④符合题意。
(4)根据题意可知,转氨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严重炎症时,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强,导致转氨酶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中,因此临床上通常测定病人B血浆中转氨酶的含量,若转氨酶含量高于正常值,则可能发生肝脏严重炎症。
32.如图为人体的膝跳反射和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图甲中反射弧较为简单的是_________(填“缩手反射”或“膝跳反射”)。直接刺激图中⑥ 处也能引起缩手反应,该过程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反射。
(2)图甲缩手反射中,手被钉刺后立即缩回,并不是在感觉到痛后才缩回,这个事实说明调 节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_____。在检查膝跳反射时,如果测试者事先告诉受试者,受 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可见膝跳反射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控制。
(3) 图乙中,兴奋在细胞 A 与细胞 B 之间的传递方向是_________,原因_____.
(4)图乙中,结构③能与某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使其所在细胞膜产生兴奋,则细胞膜外的 电位表现为_________电位,结构③的化学本质_____。
(5)如果某同学的腿被针扎到,该同学会对其他人说“我被扎到了,有点疼”。该过程一定 有言语区的________区参与。
【答案】 (1). 膝跳反射 (2). 不属于 (3). 脊髓 (4). 大脑皮层(或高级中枢) (5). A到B (6). 神经递质只能由A释放,作用于B上的特异性受体 (7). 负 (8). 糖蛋白(蛋白质) (9). S(或运动性语言中枢)
【解析】
【详解】(1)从图中信息可知,人体的膝跳反射的反射弧结构最简单,仅由两个神经元组成,而人体的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较复杂。仅刺激⑥处可以产生缩手反应,但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该过程不属于反射。
(2)缩手反射的神经中枢是脊髓;人脑中的高级中枢对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有调控作用,因此受试者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抵制或加强这一反射,这说明膝跳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3)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因此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由A→B。
(4)由图分析可知,③是受体,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与③受体特异性结合,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则引起钠离子内流,使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5)说话的语言技能由大脑皮层的运动性语言中枢(S区)控制。
33.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 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 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 37℃.请回答下列问 题:
(1)图中激素甲的名称是_____,激素乙通过_____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有助于体温_____。综合图解分析,体温上升期人体进行体温调节的方式有_____。
(3)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散热量。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_______,从而 减少尿量。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激素 (2). 体液运输 (3). 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测定点(上升到38.5℃) (4). 神经—体液调节 (5). 等于 (6). 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重吸收水量增加)
【解析】
【详解】(1)由题图分析可知,激素甲的名称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乙是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通过体液运输的途径作用于甲状腺。
(2)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即出现“寒战”,通过骨骼肌收缩产热,有助于体温上升到已上调的体温调定点。根据图分析,在体温上升期,体温的调节方式既包括神经调节,如传出神经作用于骨骼肌和皮肤毛细血管,增加产热,减少散热;也包括体液调节,如甲状腺激素分泌促进细胞代谢等。
(3)高温持续期,人体通过调节,使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从而维持体温恒定。此阶段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加强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尿量减少,维持水平衡。
34.埃博拉病毒在非洲肆虐,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单链 RNA 病毒,致死率高达 90%,具有极强的感染性。人体感染后会出现呕吐、腹泻、发热等症状。 如图是埃博拉病毒入侵人体后启动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
(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 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_____组成。
(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_________,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此变化后,促使_____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 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与 A 细胞相比,B 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某男子感染埃博拉病毒痊 愈后,他还是有可能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患病,其原因是:埃博拉病毒为单链 RNA 病毒, 易发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 (2). 升高 (3). 下丘脑 (4). 内质网、高尔基体 (5). 基因突变
【解析】
【详解】(1)呕吐时胃部因病菌或其他毒性物质进入,通过非条件反射导致胃体肌肉收缩,将胃内容物排出体外,该反射弧中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胃体肌肉组成。
(2)剧烈而频繁的呕吐引起大量消化液的丧失,造成水分大量流失,使机体的内环境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知此变化后,促使下丘脑合成和分泌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促进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3)分析题图可知,B是由淋巴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浆细胞,A是B淋巴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属于分泌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的分工合作,因此与A细胞相比,B细胞内显著增多的具膜细胞器是内质网、高尔基体。从埃博拉病毒的角度分析,由于埃博拉病毒是RNA病毒,RNA是单链结构,容易发生变异,因此男子感染了埃博拉病毒痊愈后,他再次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发生了变异,原有的抗体对变异后的埃博拉病毒没有免疫作用,因此可能会再患病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