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5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安徽省宣城市七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 丙酮酸的分解 B. 碳酸氢盐的形成
C. 血红蛋白的合成 D.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碳酸氢盐的形成可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发生在消化道,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骼肌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 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相等
D.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骨骼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
B、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C. 内环境稳态是由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四个系统来维持的
D. 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
B、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这是体温调节过程,最终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B错误;
C、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来维持的,C错误。
D、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受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为静息电位,主要依靠K+外流来维持
B. 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细胞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上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为静息电位,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正确;
B、bc段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D、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下降,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图,两个电流表的两极都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发生一次偏转
B.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A2均发生一次偏转
D. 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则A1、A2的偏转次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因为ab=bc,所以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A错误;
B、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先传到d点,再传到e点,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C错误;
D、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由于ef
故选B。
6.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效应的为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即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图示,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中①②接头处形成突触结构
B. ①③处产生的信号均使得肌肉发生收缩
C. b为突触小泡,其中包裹有神经递质
D. 若a处受到刺激,则会导致①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神经与肌肉接头处也是一种突触的类型,A正确;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肌肉不收缩,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C正确;
D、若a处受到刺激,②处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①处的兴奋,D正确。
故选B。
7.下表所示为某人的血液体检报告中的部分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参考值
单位
钙
1.72
2.02~2.60
mmol/L
葡萄糖
12.28
3.89~6. 11
mmol/L
钾
6.35
3.50~5. 50
mmol/L
A. 此人会因为缺钙出现肌无力现象
B. 此人可能患糖尿病,尿液量会减少
C.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可能会增强
D. 该情况下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人血液中钙含量降低,可能出现抽搐现象,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现象,A错误;
B、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多,B错误;
C、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可能会增强,C正确;
C、由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若血液中K+浓度偏高,导致K+外流减少,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D错误。
故选C。
8.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 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 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
D. 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人和动物激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 雌性激素参与构成生殖细胞、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C. 外界因素和人体内环境变化均会影响激素的分泌
D. 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激素不参与组成细胞的结构,B错误;
C、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人体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
D、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幼年时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D错误。
故选C。
10.空腹血糖(GLU)是指在隔夜空腹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可作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一般可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为0.8~1.2g/L
B. 早晨空腹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血液中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来调节人体血糖水平
D. 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值为0.8~1.2g/L,A正确;
B、早晨空腹时,血糖浓度低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流经肝脏时,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的关系,C错误;
D、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出现障碍,D正确。
故选C。
11.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①②③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垂体细胞上存在①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B. ③激素的分泌只受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调节
C. 甲亢患者体内③增加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体重等增加
D. 某人因意外垂体功能受损,负反馈调节作用使①②③含量均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因而人体的垂体细胞上存在①激素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由图可知,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③激素的分泌同时受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激素的调节,B错误;
C、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因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新陈代谢过快导致体重减少,C错误;
D、某人因意外垂体功能受损,则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由于负反馈调节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12.人在激动、紧张、焦虑时,血液中的大量肾上腺素会让大脑产生一系列变化:脑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受阻、某些促进思维的神经递质会立即停止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微量有机物
B. 肾上腺素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中均能发挥作用
C. 肾上腺素分泌后会通过导管进入大脑产生系列变化
D. 肾上腺素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这种内分泌腺所分泌,是机体内的一种微量有机物,A正确;
B、肾上腺素可由肾上腺分泌,说明肾上腺素可参与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也可由支配肾脏的肾交感神经分泌,说明肾上腺素也可参与神经调节,B正确;
C、肾上腺素分泌后会通过体液运输进入大脑产生系列变化,C错误;
D、肾上腺素的作用包括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也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人体感觉的产生中枢
B. 可参与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
C. 能分泌激素,不能传递兴奋
D.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感觉的产生中枢是大脑皮层,A错误;
B、人体血糖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下丘脑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递兴奋,C错误;
D、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体内不存在神经调节
B. 神经调节较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
C. 体液调节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需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单细胞动物和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A正确;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小、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B错误;
C、体液调节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如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C正确;
D、人体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部位的简要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葡萄糖、血浆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包括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C. 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无机盐等不会进入肾小囊
D. 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一般不会进人肾小囊,水和无机盐等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C错误;
D、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原体侵袭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发挥作用
B. 抗体、溶菌酶均属于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C. 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
D. 抗原都来自体外,体内自身的细胞不会成为抗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病原体侵袭人体时,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率先发起攻击,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B正确;
C、造血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C正确;
D、体内自身衰老、破损和癌变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D错误。
故选D。
17.目前我国规定儿童在出生后24h内需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免疫结核病),儿童在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取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 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抗体
C. 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保持一定的记忆
D.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抗原,不会在人体细胞内增殖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淋巴因子由T淋巴细胞分泌产生,A错误;
B、疫苗进入机体相当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抗体,B正确;
C、疫苗进入机体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C正确;
D、机体注射的疫苗一般是减毒或灭活的抗原,不会引起机体损伤,不会在人体细胞内增殖,D正确。
故选A。
18.如图若表示二次免疫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具有直接识别抗原的能力
B. 不同抗原刺激可导致一种①分泌不同的抗体
C. ②为抗体,在二次免疫中产生的量比初次免疫多
D. 二次免疫反应快且更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未患病前将其消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具有直接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
C、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的量远多于初次免疫,C正确;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能在抗原入侵但未患病前将其消灭,D正确。
故选B。
19.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人体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进而感染T细胞。研究表明,若用HIV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会阻止HIV的吸附从而帮助T细胞抵御HIV入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共用剃须刀等都可以传播HIV
B. 由题意可知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不具有特异性
C. 临床上使用HIV抗体可以治疗所有的艾滋病患者
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均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拥抱不会传播HIV,A错误;
B、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具有特异性,B错误;
C、临床上使用HIV抗体不能治疗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其只会阻止HIV的吸附从而帮助T细胞抵御HIV人侵,C错误;
D、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大部分丧失,因而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均有关,D正确。
故选D。
20.某实验室对A、B、C三种品系的小鼠进行了实验,相关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移植的B、C系鼠的皮肤对子代A系鼠而言均属于抗原
B. 注射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失去了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C. 移植后的子代A系鼠会对B系鼠的皮肤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D. 若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移植后的子代A系鼠,则其对两种皮肤可能都不发生排斥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都是外来物质,属于异物,是抗原,A正确;
B、注射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使子代A系鼠失去了特异性免疫的功能,B错误;
C、移植B系鼠的皮肤会刺激A系鼠发生特应性免疫,使子代A系鼠对B系鼠的皮肤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
D、免疫抑制剂能抑制A系鼠的免疫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进而对两种皮肤可能都不发生排斥,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拜尔经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并命名了生长素
B. 色氨酸可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生长素
C. 生长旺盛的组织细胞能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D. 植物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会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命名者是温特,A错误;
B、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但生长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中形成,B错误;
C、生长素是一种微量有机物,生长旺盛的组织细胞中合成相对较多,但不会是大量,C错误;
D、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缺氧会影响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D。
22.如图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点后的浓度对三种器官而言均为高浓度
B. a、a’点所在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的作用效应
C. 当生长素浓度为b’时,抑制根生长、促进茎生长
D. 不同浓度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效应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c~c'点的浓度仍促进茎的生长,A错误;
B、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a、a'点所在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效应,B错误;
C、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于根来说是抑制生长,对于茎来说是促进生长,C正确;
D、存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D错误。
故选C。
23.“扫帚病”又叫丛枝病,是一种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侵袭植物引起的,会使植物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组织分化
B. 该现象可以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
C. 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
D. 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低于顶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多用于诱导芽的分化,A正确;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正确;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C正确;
D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D错误。
故选D。
24.下表为某生物研究员探究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4-D浓度
对照组
0.5 mg/m
1.0 mg/m
2.0 mg/m
平均生根数(条)
3
6
9
7
成活率(%)
53
56
58
66
A.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
B. 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
C. 扦插月季时,为保证成活率,2,4-D浓度应越高越好
D. 该实验中2,4-D的不同浓度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因此对照组可以不设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表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A正确;
B、根据该实验不能得出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B错误;
C、扦插月季时,2,4-D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较高浓度可能抑制生根,且成活率无法得知,C错误;
D、该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得到相应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25.如图为某水果成熟期间果实内的激素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脱落酸可在根冠形成,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 9月初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加为后期水果的成熟提供营养
C. 成熟后期生长素含量较高,可推测其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D. 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脱落酸主要合成的部位是根冠和萎焉的叶片,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
B、植物激素只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并不能提供营养,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正确;
D、据图可知,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图l、图2表示人体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1中a、b、c、d与图2中甲、乙、丙、丁均表示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约占人体体液2/3的是_____(填文字);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图2中乙与丙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a、b分别与图2甲~丁中的_________对应。
(3)细胞呼吸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内环境,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途径出现障碍,则会引起内环境的pH______。若要检测图1中b处的pH,其参考范围为_________,b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b、c、d (3). 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4). 甲、丙 (5). 呼吸 (6). 降低(或下降) (7). 7.35~7.45 (8). HCO3-、HPO42-
【解析】
【详解】(1)人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其中细胞内液占2/3。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图1中的b、c、d。组织液(乙)和血浆(丙)的主要差别是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2)图1中a、b分别是细胞内液和血浆,对应于图2中的甲(细胞内液)和丙(血浆)。
(3)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最终排出体外。若二氧化碳在内环境中积累,会导致内环境的pH降低。血浆的pH接近中性,其范围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7.图1表示人体皮肤细胞在受到一定刺激后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传导示意图,图2是图1中f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_________,其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c为_________,e由____________组成。若某时刻在b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该处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___(填图中序号),神经递质经细胞膜的释放过程___(填“需耗能”或“不需耗能”),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后便被回收或被降解等,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射 (2). 反射弧 (3). 神经中枢 (4). 传出神经末梢(d)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5). 相同 (6). ②③④ (7). 需耗能 (8). 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解析】
【详解】(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图中c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e是效应器,图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
(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模以及突触间隙组成,图2中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间隙,④为突触后膜,故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②③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胞吐的方式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起作用后被降解或被回收,这样可以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8.如图表示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式图,a、b、c、d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感受“寒冷”这一信号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______中。
(2)图中a激素表示________,c激素的靶细胞为_________;该状态下,d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此时c、d表现为_______(填“拮抗”或“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耗氧量会______;结合图示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4). 几乎全身的细胞 (5). 增加 (6). 协同 (7). 增加 (8). 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解析】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2)据图分析,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寒冷条件下,d(肾上腺素)和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会增加,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新陈代谢加快,人体的耗氧量会增加。根据图中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29.如图表示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引发的部分应答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主要体现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免疫过程,图示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能分泌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 (填字母)。
(2)图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一识别g细胞后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功能。感染病毒的机体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 (2). b (3). c (4). 效应T细胞 (5). 与抗原人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6). 监控和清除 (7). 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为细胞免疫过程,吞噬细胞(b)可参与第二道防线,c(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2)图中d是由T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T细胞,能和抗原人侵的靶细胞(g)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病毒寄生在活细胞里面生存,感染病毒的机体,容易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30.科学研究发现。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再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_______(填“上端”或“下端”),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最弱的是_____,图中a、b、c、d四点中,表现为促进生长作用的是______。
(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上述材料进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①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的结果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提出,要使该实验更完善应再增加一组装置,请你写出相关的装置操作:_________。若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则增加的实验组的结果与____(填“I”“II”或“III”)更接近,该实验中可以说明______对植物弯曲生长的影响更大。
③若将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推测幼苗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
【答案】 (1). 上端 (2). 茎 (3). b、c、d (4). ①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5). ②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 (6). Ⅲ (7). 重力 (8). ③向下弯曲生长
【解析】
【详解】(1)近根端长成根、近苗端长出叶,近根端属于形态学的下端,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上端。根、芽、茎中,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弱,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强。图中根据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可知b、c、d三点都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
(2)①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②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根据实验设计发现应还增加一组无光照条件下的实验组别,即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增加的实验组只有重力作用使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向上弯曲生长,实验组III的光照均匀,对植物生长素横向运输没有影响,植物向上弯曲生长主要是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二者植物向上弯曲程度接近。增加的实验组与实验组III的比较能够说明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原因。
③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植物尖端只受单测光的刺激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地侧,植物向下弯曲生长。
一、选择题
1.下列过程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是
A. 丙酮酸的分解 B. 碳酸氢盐的形成
C. 血红蛋白的合成 D.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丙酮酸的分解发生在线粒体或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
B、碳酸氢盐的形成可发生在血浆,属于内环境,B正确;
C、血红蛋白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C错误;
D、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发生在消化道,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骨骼肌细胞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B. 皮肤烫伤后出现的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
C. 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含量相等
D. 人体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A、骨骼肌细胞属于组织细胞,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组织液,A正确;
B、皮肤烫伤后出现水泡,水泡内的液体主要是渗出的组织液,B正确;
C、一般情况下,生成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低,回流的组织液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C错误;
D、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正确。
故选C。
3.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体液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B. 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说明内环境稳态已失调
C. 内环境稳态是由消化、呼吸、循环和排泄四个系统来维持的
D. 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答案】D
【解析】
【详解】A、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A错误;
B、人在寒冷环境中会出现瑟瑟发抖现象,这是体温调节过程,最终使体温保持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并没有失调,B错误;
C、稳态是机体通过各个系统器官的协调活动共同来维持的,C错误。
D、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D正确。
故选D。
4.如图表示人体某部位受适宜刺激后动作电位的产生和恢复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a点为静息电位,主要依靠K+外流来维持
B. 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进入细胞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上升
【答案】D
【解析】
【详解】A、a点为静息电位,K+外流是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A正确;
B、bc段Na+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B正确;
C、cd段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阶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C正确;
D、若神经细胞生存的内环境中Na+数量减少,则c点将下降,D错误。
故选D。
5.如图表示神经元之间的关系图,两个电流表的两极都分别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发生一次偏转
B. 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 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则电流表A1、A2均发生一次偏转
D. 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则A1、A2的偏转次数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A、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会同时传到a、c,因为ab=bc,所以a、c间不会产生电位差,A1不偏转,A错误;
B、若b处给予一适宜刺激,兴奋先传到d点,再传到e点,电流表A2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正确;
C、若f处给予一适宜刺激,产生的兴奋只能传到e点,所以A2只发生一次偏转,A1不偏转,C错误;
D、若b、f处同时给予相同的刺激,由于ef
6.突触前细胞传来的信号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效应的为兴奋性突触,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抑制效应(即下一个神经元的膜电位仍为内负外正)的为抑制性突触。如图为某动物体内神经调节的部分图示,①②③表示不同的突触小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图中①②接头处形成突触结构
B. ①③处产生的信号均使得肌肉发生收缩
C. b为突触小泡,其中包裹有神经递质
D. 若a处受到刺激,则会导致①处于抑制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个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进行传递,神经与肌肉接头处也是一种突触的类型,A正确;
B、当兴奋传至突触3时,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膜电位为内负外正,肌肉不收缩,B错误;
C、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中,C正确;
D、若a处受到刺激,②处释放的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①处的兴奋,D正确。
故选B。
7.下表所示为某人的血液体检报告中的部分结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检查项目
检查结果
参考值
单位
钙
1.72
2.02~2.60
mmol/L
葡萄糖
12.28
3.89~6. 11
mmol/L
钾
6.35
3.50~5. 50
mmol/L
A. 此人会因为缺钙出现肌无力现象
B. 此人可能患糖尿病,尿液量会减少
C. 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可能会增强
D. 该情况下神经细胞膜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人血液中钙含量降低,可能出现抽搐现象,血钙含量过高会引起肌无力现象,A错误;
B、糖尿病患者的尿量会增多,B错误;
C、血液中葡萄糖含量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可能会增强,C正确;
C、由于静息状态时K+外流,若血液中K+浓度偏高,导致K+外流减少,膜内外的浓度差减小,会导致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D错误。
故选C。
8.共享单车一度成为街头巷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下列关于共享单车骑行过程中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脊髓
B. 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小脑
C. 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
D. 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
【答案】D
【解析】
【详解】A、骑行过程中,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在小脑,A错误;
B、骑行过程中,维持呼吸作用的神经中枢在脑干,B错误;
C、骑行过程中,维持躯体运动的低级神经中枢在脊髓,C错误;
D、骑行过程中,维持言语活动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D正确。
故选D。
9.下列关于人和动物激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胰腺分泌的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B. 雌性激素参与构成生殖细胞、激发和维持第二性征
C. 外界因素和人体内环境变化均会影响激素的分泌
D. 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
【答案】C
【解析】
【详解】A、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A错误;
B、激素不参与组成细胞的结构,B错误;
C、激素的分泌量可随内、外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如当人体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人体饮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正确;
D、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过少会患侏儒症,幼年时若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患呆小症,D错误。
故选C。
10.空腹血糖(GLU)是指在隔夜空腹后、早餐前采的血,所检测的血糖值可作为糖尿病最常用的检测指标,一般可表示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正常人的空腹血糖浓度为0.8~1.2g/L
B. 早晨空腹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血液中的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来调节人体血糖水平
D. 糖尿病患者的病因包括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A、正常人的血糖浓度值为0.8~1.2g/L,A正确;
B、早晨空腹时,血糖浓度低会刺激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流经肝脏时,促进肝糖原分解,血糖浓度升高,B正确;
C、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是相互拮抗的关系,C错误;
D、糖尿病分为I型糖尿病和II型糖尿病,其中I型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糖代谢出现障碍,D正确。
故选C。
11.如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的调节示意图,①②③表示激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的垂体细胞上存在①激素的特异性受体
B. ③激素的分泌只受垂体分泌相关激素的调节
C. 甲亢患者体内③增加导致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体重等增加
D. 某人因意外垂体功能受损,负反馈调节作用使①②③含量均减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来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因而人体的垂体细胞上存在①激素的特异性受体,A正确;
B、由图可知,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③激素的分泌同时受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分泌激素的调节,B错误;
C、甲亢患者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明显升高,因此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加,新陈代谢过快导致体重减少,C错误;
D、某人因意外垂体功能受损,则垂体释放的促甲状腺激素减少,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由于负反馈调节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增加,D错误。
故选A。
12.人在激动、紧张、焦虑时,血液中的大量肾上腺素会让大脑产生一系列变化:脑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受阻、某些促进思维的神经递质会立即停止分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微量有机物
B. 肾上腺素在激素调节和神经调节中均能发挥作用
C. 肾上腺素分泌后会通过导管进入大脑产生系列变化
D. 肾上腺素既能促进新陈代谢又能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A、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这种内分泌腺所分泌,是机体内的一种微量有机物,A正确;
B、肾上腺素可由肾上腺分泌,说明肾上腺素可参与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也可由支配肾脏的肾交感神经分泌,说明肾上腺素也可参与神经调节,B正确;
C、肾上腺素分泌后会通过体液运输进入大脑产生系列变化,C错误;
D、肾上腺素的作用包括促进新陈代谢提高体温,也能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D正确。
故选C。
13.下列关于人体下丘脑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是人体感觉的产生中枢
B. 可参与人体血糖平衡的调节
C. 能分泌激素,不能传递兴奋
D. 垂体通过下丘脑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A、人体感觉的产生中枢是大脑皮层,A错误;
B、人体血糖平衡中枢位于下丘脑,B正确;
C、下丘脑既能分泌激素,又能传递兴奋,C错误;
D、下丘脑通过垂体控制性腺的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B。
14.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细胞动物体内不存在神经调节
B. 神经调节较迅速,作用范围较广泛
C. 体液调节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
D. 人体正常体温的维持需神经和体液共同调节
【答案】B
【解析】
【详解】A、单细胞动物和一些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A正确;
B、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小、反应速度快、作用时间短,B错误;
C、体液调节过程中也直接或间接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如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C正确;
D、人体体温调节是神经—体液调节,D正确。
故选B。
15.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部位的简要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液中葡萄糖、血浆蛋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B. 抗利尿激素作用的靶细胞包括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
C. 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无机盐等不会进入肾小囊
D. 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A、血浆中的葡萄糖、血浆蛋白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抗利尿激素的靶细胞是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B正确;
C、血液中的血细胞、蛋白质一般不会进人肾小囊,水和无机盐等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C错误;
D、饮水不足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能力增强,D错误。
故选B。
16.下列关于人体免疫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病原体侵袭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最先发挥作用
B. 抗体、溶菌酶均属于由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
C. 造血干细胞可分化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
D. 抗原都来自体外,体内自身的细胞不会成为抗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病原体侵袭人体时,皮肤和黏膜构成的第一道防线率先发起攻击,第一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括淋巴因子、抗体和溶菌酶等,B正确;
C、造血干细胞属于多能干细胞,能分化出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C正确;
D、体内自身衰老、破损和癌变的细胞也能成为抗原,D错误。
故选D。
17.目前我国规定儿童在出生后24h内需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和卡介苗(免疫结核病),儿童在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的是
A. 吞噬细胞摄取抗原并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
B. 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抗体
C. 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保持一定的记忆
D. 疫苗是灭活或减毒的抗原,不会在人体细胞内增殖
【答案】A
【解析】
【详解】A、淋巴因子由T淋巴细胞分泌产生,A错误;
B、疫苗进入机体相当抗原,会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使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进而产生相应抗体,B正确;
C、疫苗进入机体后会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C正确;
D、机体注射的疫苗一般是减毒或灭活的抗原,不会引起机体损伤,不会在人体细胞内增殖,D正确。
故选A。
18.如图若表示二次免疫过程,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B细胞具有直接识别抗原的能力
B. 不同抗原刺激可导致一种①分泌不同的抗体
C. ②为抗体,在二次免疫中产生的量比初次免疫多
D. 二次免疫反应快且更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未患病前将其消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少数抗原可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具有直接识别抗原的能力,A正确;
B、一种浆细胞只能产生一种抗体,B错误;
C、二次免疫产生的抗体的量远多于初次免疫,C正确;
D、二次免疫的特点是更快更强,能在抗原入侵但未患病前将其消灭,D正确。
故选B。
19.艾滋病病毒(HIV)能识别人体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进而感染T细胞。研究表明,若用HIV抗体与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结合,会阻止HIV的吸附从而帮助T细胞抵御HIV入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艾滋病患者拥抱、共用剃须刀等都可以传播HIV
B. 由题意可知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不具有特异性
C. 临床上使用HIV抗体可以治疗所有的艾滋病患者
D. 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均有关
【答案】D
【解析】
【详解】A、拥抱不会传播HIV,A错误;
B、T细胞表面的CD4受体具有特异性,B错误;
C、临床上使用HIV抗体不能治疗所有的艾滋病患者,其只会阻止HIV的吸附从而帮助T细胞抵御HIV人侵,C错误;
D、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机体的免疫系统大部分丧失,因而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均有关,D正确。
故选D。
20.某实验室对A、B、C三种品系的小鼠进行了实验,相关过程及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移植的B、C系鼠的皮肤对子代A系鼠而言均属于抗原
B. 注射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失去了特异性免疫的功能
C. 移植后的子代A系鼠会对B系鼠的皮肤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
D. 若用免疫抑制剂处理移植后的子代A系鼠,则其对两种皮肤可能都不发生排斥
【答案】B
【解析】
【详解】A、B系鼠和C系鼠的皮肤对于子代A系鼠都是外来物质,属于异物,是抗原,A正确;
B、注射的淋巴细胞使子代A系鼠出现C系鼠的淋巴细胞,并没有使子代A系鼠失去了特异性免疫的功能,B错误;
C、移植B系鼠的皮肤会刺激A系鼠发生特应性免疫,使子代A系鼠对B系鼠的皮肤产生相应的记忆细胞,C正确;
D、免疫抑制剂能抑制A系鼠的免疫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进而对两种皮肤可能都不发生排斥,D正确。
故选B。
21.下列关于生长素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拜尔经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并命名了生长素
B. 色氨酸可在核糖体中经脱水缩合过程形成生长素
C. 生长旺盛的组织细胞能合成大量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
D. 植物在缺氧条件下,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过程会受阻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生长素的命名者是温特,A错误;
B、色氨酸经一系列反应可转变成生长素,但生长素的本质不是蛋白质,不在核糖体中形成,B错误;
C、生长素是一种微量有机物,生长旺盛的组织细胞中合成相对较多,但不会是大量,C错误;
D、极性运输是细胞的主动运输,缺氧会影响能量的供应,进而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D。
22.如图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同种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应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c点后的浓度对三种器官而言均为高浓度
B. a、a’点所在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芽的作用效应
C. 当生长素浓度为b’时,抑制根生长、促进茎生长
D. 不同浓度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效应均不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A、c~c'点的浓度仍促进茎的生长,A错误;
B、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a、a'点所在曲线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的作用效应,B错误;
C、据图分析,生长素浓度为b’时,对于根来说是抑制生长,对于茎来说是促进生长,C正确;
D、存在两个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同一器官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D错误。
故选C。
23.“扫帚病”又叫丛枝病,是一种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侵袭植物引起的,会使植物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分裂素能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组织分化
B. 该现象可以说明细胞分裂素可解除顶端优势
C. 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不属于植物激素
D. 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低于顶芽
【答案】D
【解析】
【详解】A、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并在植物组织培养中多用于诱导芽的分化,A正确;
B、顶芽产生的生长素积累在侧芽处会抑制侧芽的生长,而细胞分裂素能使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分支,这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正确;
C、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C正确;
D正常植物的侧芽生长不会失控是因为其生长素浓度高于顶芽,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生长,D错误。
故选D。
24.下表为某生物研究员探究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影响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2.4-D浓度
对照组
0.5 mg/m
1.0 mg/m
2.0 mg/m
平均生根数(条)
3
6
9
7
成活率(%)
53
56
58
66
A. 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
B. 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
C. 扦插月季时,为保证成活率,2,4-D浓度应越高越好
D. 该实验中2,4-D的不同浓度之间可形成相互对照,因此对照组可以不设置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由表可知,该实验的因变量为平均生根数和成活率,A正确;
B、根据该实验不能得出2,4-D对月季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为1.0mg/mL,B错误;
C、扦插月季时,2,4-D浓度不是越高越好,较高浓度可能抑制生根,且成活率无法得知,C错误;
D、该实验中需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以得到相应的结论,D错误。
故选A。
25.如图为某水果成熟期间果实内的激素含量,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脱落酸可在根冠形成,能够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B. 9月初赤霉素含量逐渐增加为后期水果的成熟提供营养
C. 成熟后期生长素含量较高,可推测其可能促进乙烯的合成
D. 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A、脱落酸主要合成的部位是根冠和萎焉的叶片,能够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A正确;
B、植物激素只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并不能提供营养,B错误;
C、生长素浓度超过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C正确;
D、据图可知,果实的生长成熟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的结果,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图l、图2表示人体各部分体液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图1中a、b、c、d与图2中甲、乙、丙、丁均表示液体。回答下列问题:
(1)约占人体体液2/3的是_____(填文字);图1中_________(填字母)共同构成了内环境;图2中乙与丙最主要的差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a、b分别与图2甲~丁中的_________对应。
(3)细胞呼吸终产物中的气体可进入内环境,并通过循环系统运输到_______系统被排出体外。若该气体的排出途径出现障碍,则会引起内环境的pH______。若要检测图1中b处的pH,其参考范围为_________,b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_______等离子有关。
【答案】 (1). 细胞内液 (2). b、c、d (3). 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4). 甲、丙 (5). 呼吸 (6). 降低(或下降) (7). 7.35~7.45 (8). HCO3-、HPO42-
【解析】
【详解】(1)人体液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构成,其中细胞内液占2/3。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即图1中的b、c、d。组织液(乙)和血浆(丙)的主要差别是丙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乙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2)图1中a、b分别是细胞内液和血浆,对应于图2中的甲(细胞内液)和丙(血浆)。
(3)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组织液后进入血浆,随着血液循环运输到呼吸系统最终排出体外。若二氧化碳在内环境中积累,会导致内环境的pH降低。血浆的pH接近中性,其范围为7.35~7.45,血浆的pH之所以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27.图1表示人体皮肤细胞在受到一定刺激后引起肌肉收缩的神经传导示意图,图2是图1中f结构的放大图。回答下列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为_________,其完成的结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1中的c为_________,e由____________组成。若某时刻在b处给予适宜的刺激,则该处膜内的电流传导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
(3)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___(填图中序号),神经递质经细胞膜的释放过程___(填“需耗能”或“不需耗能”),神经递质一经作用后便被回收或被降解等,其生物学意义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反射 (2). 反射弧 (3). 神经中枢 (4). 传出神经末梢(d)和它所支配的肌肉 (5). 相同 (6). ②③④ (7). 需耗能 (8). 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解析】
【详解】(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2)图中c为神经中枢,位于脊髓,e是效应器,图中的效应器是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相同,与膜外相反。
(3)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后模以及突触间隙组成,图2中②为突触前膜,③为突触间隙,④为突触后膜,故图2中突触结构包括图中的②③④。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以胞吐的方式进行,需要消耗能量,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并起作用后被降解或被回收,这样可以避免神经元处于持续兴奋或抑制状态,保持神经调节的灵敏性,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8.如图表示人体的体温调节模式图,a、b、c、d为相关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体温调节中枢位于________,感受“寒冷”这一信号的“感觉神经末梢”分布在______中。
(2)图中a激素表示________,c激素的靶细胞为_________;该状态下,d激素的分泌量会___________,此时c、d表现为_______(填“拮抗”或“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人体的耗氧量会______;结合图示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______。
【答案】 (1). 下丘脑 (2). 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或TRH) (4). 几乎全身的细胞 (5). 增加 (6). 协同 (7). 增加 (8). 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解析】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人体的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黏膜及内脏器官。
(2)据图分析,图中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全身所有的细胞。寒冷条件下,d(肾上腺素)和c(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会增加,共同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二者表现为协同作用。
(3)在寒冷环境下,新陈代谢加快,人体的耗氧量会增加。根据图中分析,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战栗、(肾上腺素、甲状腺等)分泌激素促使细胞代谢增强。
29.如图表示某种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引发的部分应答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细胞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主要体现的是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_免疫过程,图示细胞可参与人体第二道防线的是___________ (填字母);能分泌淋巴因子的是_______ (填字母)。
(2)图中d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其一识别g细胞后发挥的作用是___________。
(3)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_____________功能。感染病毒的机体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 (2). b (3). c (4). 效应T细胞 (5). 与抗原人侵的靶细胞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6). 监控和清除 (7). 免疫功能下降
【解析】
【详解】(1)据图分析,效应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为细胞免疫过程,吞噬细胞(b)可参与第二道防线,c(T细胞)能分泌淋巴因子。
(2)图中d是由T细胞分化而来的效应T细胞,能和抗原人侵的靶细胞(g)密切接触,使其裂解死亡。
(3)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病毒寄生在活细胞里面生存,感染病毒的机体,容易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进而更易被其他病原体感染。
30.科学研究发现。某植物茎段再生时,根总是由近根端长出,叶从近苗端长出(如图1所示),这种现象被称为极化再生。回答下列问题:
(1)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_______(填“上端”或“下端”),根、芽、茎中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最弱的是_____,图中a、b、c、d四点中,表现为促进生长作用的是______。
(2)为了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某生物兴趣小组用上述材料进行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①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根本上是的结果_____________。
②有同学提出,要使该实验更完善应再增加一组装置,请你写出相关的装置操作:_________。若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实验结果如图3所示,则增加的实验组的结果与____(填“I”“II”或“III”)更接近,该实验中可以说明______对植物弯曲生长的影响更大。
③若将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推测幼苗的生长方向是_________。
【答案】 (1). 上端 (2). 茎 (3). b、c、d (4). ①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或基因选择性表达) (5). ②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 (6). Ⅲ (7). 重力 (8). ③向下弯曲生长
【解析】
【详解】(1)近根端长成根、近苗端长出叶,近根端属于形态学的下端,近苗端属于形态学的上端。根、芽、茎中,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弱,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最强。图中根据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可知b、c、d三点都表现为促进生长的作用。
(2)①植物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②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和重力这两种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根据实验设计发现应还增加一组无光照条件下的实验组别,即将整个尖端用遮光布进行包裹或放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操作条件等均相同。增加的实验组只有重力作用使尖端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向上弯曲生长,实验组III的光照均匀,对植物生长素横向运输没有影响,植物向上弯曲生长主要是受重力因素的影响,二者植物向上弯曲程度接近。增加的实验组与实验组III的比较能够说明在横放状态下,重力作用是引起弯曲生长的主要原因。
③II实验装置转移到太空失重状态下,则植物尖端只受单测光的刺激发生横向运输,使背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地侧,植物向下弯曲生长。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