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生物】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山西省长治市二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
B. 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
C. 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
D. 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大于B端,故A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因为流经肝细胞时能形成肝糖原进行储存,所以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高于B端,故B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因为垂体细胞会分泌TSH,所以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故C正确。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A端,故D错误。
2.下列各项疾病,由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是( )
A. 色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B. 夜盲症和肢端肥大症
C. 呆小症和白化病 D. 侏儒症和巨人症
【答案】D
【解析】
色盲是遗传病,A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B错误;呆小症是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白化病是遗传病,C错误;侏儒症和巨人症分别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和分泌过多引起的,D正确。
3.关于动物激素调节,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起作用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不能调节这个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
D.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随着血液运输的,其运输不具备定向性,A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B错误;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也可能调节自身的活动,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分泌活动,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b的分泌
B. X代表甲状腺,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等
C. 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A错误;X代表甲状腺,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因此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图中e为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但散热量与产热量仍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5.下图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 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
D.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
B. 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
C. 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
D. 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B. 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D. 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A正确;
B、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以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C正确;
D、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正确。
故选:B。
7.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 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A错误;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B错误;
C、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O2浓度最高,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8.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左右,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机体汗腺分泌减少
B. 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调定点开始上升
C. 体温由39℃降至37℃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
D. 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说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机体汗腺分泌减少,A正确。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不再上升,说明体温调定点变为39℃而不再升高,B错误。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C正确。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论机体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环境始终保持不变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内环境稳态也可能被破坏,A错误;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故选:B。
10.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图甲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乙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不意图,a、b、c表不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痛觉感受器广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
B. 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
C. 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 吗啡和脑啡肽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错误;痛觉传入过程中,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因此吗啡和脑啡肽能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D正确。
1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哪一个选项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负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正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是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在ef段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
B、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D、不管在哪个阶段Na+浓度总是膜外高于膜内,D错误。
故选:C。
1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
D.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14. 在下列①~④中,甲、乙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①甲—胰高血糖素,乙—胰岛素 ②甲—甲状腺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
③甲—细胞外液渗透压,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④甲—皮肤血流量,乙—体温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②③④ D. 都可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符合题意;
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③符合题意;
④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故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15.传出神经可以支配肌肉运动。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负外正
B. 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
C. 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
D. 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故可治愈肌无力疾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Na+内流,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正外负, A错误;
B、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后,被相应酶分解, B错误;
C、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使得Ach无法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 C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无法治愈肌无力疾病,D错误。
故选C。
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相比,原核细胞仅缺少核膜
B. 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真核细胞中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真核细胞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D正确。
17.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和图乙没有染色体,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B. 图乙和图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 图乙、图丙和图丁均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D. 四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图乙为蓝藻,没有细胞核,因此图甲和图乙都没有染色体,但二者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A错误;
B、图乙所示的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正确;
C、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图乙所示的蓝藻和图丙所示的酵母菌的细胞壁不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C错误;
D、除了图甲外,其余三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D错误。
故选B。
18.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阶段,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
B. C3生成C6H12O6需要[H]、ATP和多种酶
C. 提高温度一定能促进C6H12O6的生成
D. 在无光条件下,有利于暗反应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过程表示暗反应过程,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C3生成C6H12O6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ATP和多种酶的催化,B正确;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强,使有机物增加,但是当超过最适温度,温度提高,酶失活, C6H12O6的生成减少,C错误;暗反应虽然无光条件下也能进行,但是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还原剂和能量,D错误。
19.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B. ②中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
C. ③中释放大量的能量,主要用于ATP的合成
D. ①②③三个过程本质上可视为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还原氢([H]),A正确;
B、②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B正确;
C、③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但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C错误;
D、①②③三个过程本质上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所以可视为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C。
20.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为M
D. 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叶绿体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A正确;
B、据图分析,细胞②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线粒体所利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全部给叶绿体用,由此可以断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
C、据图分析,细胞③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M,一部分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含有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也说明其处于较强的光照条件下,C正确;
D、细胞④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线粒体所产生的而二氧化碳扩散到叶绿体和外界环境中,所以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2,D错误。
故选D。
21.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0< P <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 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 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2/9
D. 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7/9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H的基因频率大于0、小于1时,亲本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A正确;
B、如果亲代只含有杂合子,基因型是Hh,自由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是HH、Hh、hh,比例是1:2:1,P=b时符合该比例关系,B正确;
C、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1/3,则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1/3=1/9,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2/3,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2/3×2/3=4/9,hh=1/3×1/3=1/9,Hh=2×2/3×1/3=4/9,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1/2×4/9=7/9,D正确。
故选:C。
2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结构
C.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HIV的遗传物质由核糖核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麦的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
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是双链结构,B错误;
C、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D正确。
故选:D。
23.下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转运1号氨基酸的tRNA含有起始密码子
B. 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不同肽链的合成
C. 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体的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a、b和c过程
D. 在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过程的基因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上,在转运RNA上为反密码子,A错误;B、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相同,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的多条肽链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相同,B错误;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体的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b和c过程,C错误;D、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转录过程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
24.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A.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
B.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过程中的“a”基因是从“无”到“有”,属于基因突变,而乙过程中的A、a、B、b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选D。
2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通过眼色就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杂交组合是()
A. 杂合红眼(♀)×红眼(♂)
B. 白眼(♀)×白眼(♂)
C. 杂合红眼(♀)×白眼(♂)
D. 白眼(♀)×红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都是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所以通过眼色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正确。
故选D。
26.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
B. 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
C. 该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D. 雄果蝇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即Ⅱ、Ⅲ、Ⅳ、X、Y,A正确;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与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II、III、IV和X或 II、III、IV和Y,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2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说
B.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时发生
C. 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细菌的有性生殖过程
D. 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是F2出现一定性状分离比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正常情况下,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
28.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中,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分别存在于
A. RNA、DNA、RNA上 B. 蛋白质、DNA、RNA上
C. DNA、RNA、RNA上 D. RNA、RNA、DNA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因此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RNA包括mRNA、rRNA、tRN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故选C。
29.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 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
C. 人类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XBXb,由于交叉遗传,其色盲基因传递给儿子的概率为1/2,所以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B错误;
C、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XY染色体,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可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可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正确。
故选B。
3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B. 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
C. 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D. 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A正确;
B、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频率降低,但是不一定绝灭,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D、有丝分裂的出现为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下列液体的名称A液______________;B液_____________;C液__________, 其中A液与B和C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1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
(3)写出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4)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⑤为________。
【答案】 (1). 血浆 (2). 淋巴 (3). 组织液 (4).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5). 血浆和组织液 (6). 消化系统 (7). 呼吸系统 (8). 氧气和养料 (9). 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析】
【详解】(1)图1中A、B、C表示的液体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其中A血浆与B淋巴和C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图中1代表的细胞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图2中:①为消化吸收,代表的系统是消化系统;②为气体交换,代表的系统的呼吸系统。
(4)养料和氧气可以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细胞可以将CO2等废物排到内环境,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等废物。
32.下丘脑可以参与人体的多项调节活动,图中a、b、c、d表示激素,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寒冷环境中激素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c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激素c的分泌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
(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将__________,这一变化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感受器名称),并使下丘脑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该激素作用的结构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5). (负)反馈调节 (6). 升高 (7).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8). 抗利尿激素 (9). 肾小管和集合管 (10).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解析】
【详解】(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通过激素的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随血液运至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3)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33.图为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所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
(2)写出数字序号所示的结构名称:①_________;④_________
(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内为_____电位,膜外为_____电位,称为___________电位。它是由膜内的____离子和膜外的_______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_______内流,电位反转为______________,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 (1). 突触 (2). 树突 (3). 突触小泡 (4). 负 (5). 正 (6). 静息 (7). 钾 (8). 钠 (9). 钠离子 (10). 外负内正
【解析】
【详解】(1)图所示的结构为突触结构。
(2)图中数字序号①是树突,④是突触小泡。
(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它是由膜内的钾离子和膜外的钠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34.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_______之间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_______,若_______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______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______,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之间 (2). 1 (3). 无肌肉收缩现象 (4). 1 (5). 2 (6). 1 (7). 单向传递 (8).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详解】(1)①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A的1、2之间剪断。
②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无法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现象;若A是传出神经,乙是效应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仍可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有收缩现象。
(2)①实验要求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若神经A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血液流经下图所示的组织后,下列关于毛细血管A、B两端成分发生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低于B端
B. 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低于B端
C. 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
D. 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低于A端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若该组织为大脑细胞,运动时毛细血管A端的氧气浓度大于B端,故A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肝细胞,因为流经肝细胞时能形成肝糖原进行储存,所以饭后毛细血管A端的血糖浓度高于B端,故B错误。若该组织细胞为垂体细胞,因为垂体细胞会分泌TSH,所以寒冷时毛细血管A端的TSH浓度低于B端,故C正确。若该组织为胰岛A细胞,胰岛A细胞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所以饥饿时毛细血管B端的胰高血糖素浓度高于A端,故D错误。
2.下列各项疾病,由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是( )
A. 色盲和甲状腺功能亢进 B. 夜盲症和肢端肥大症
C. 呆小症和白化病 D. 侏儒症和巨人症
【答案】D
【解析】
色盲是遗传病,A错误;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引起的,B错误;呆小症是由于缺乏甲状腺激素引起的,白化病是遗传病,C错误;侏儒症和巨人症分别是由于生长激素分泌不足和分泌过多引起的,D正确。
3.关于动物激素调节,正确的是( )
A. 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定向运输到肾小管和集合管部位起作用
B.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C. 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不能调节这个内分泌腺本身的活动
D. 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
【答案】D
【解析】
抗利尿激素是随着血液运输的,其运输不具备定向性,A错误;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B错误;内分腺分泌的激素也可能调节自身的活动,如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可以促进性腺的分泌活动,C错误;血糖平衡的调节中胰岛素的分泌存在反馈调节,D正确。
4.人体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依赖复杂的调节机制,如图为人体内体温调节和水平衡调节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中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c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b的分泌
B. X代表甲状腺,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等
C. 图中e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
D. 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使散热大于产热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并结合图示分析可知:b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c代表促甲状腺激素,d代表甲状腺激素,d含量过高时会反馈抑制激素b的分泌,A错误;X代表甲状腺,激素d即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因此激素d的主要靶器官除图示外还包括垂体、下丘脑,B正确;图中e为抗利尿激素,在下丘脑合成,人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会导致其分泌量增加,C错误;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神经调节促进皮肤血管舒张,增加散热,但散热量与产热量仍然保持动态平衡,D错误。
5.下图是关于抗利尿激素调节的曲线图,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甲图表示食物过咸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B. 乙图表示饮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分泌与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关系
C. 丙图表示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变化
D. 丁图a点时注射的不可能是抗利尿激素
【答案】C
【解析】
【详解】A. 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A错误;
B. 饮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多,B错误;
C. 随着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C正确;
D. 注射抗利尿激素,内环境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尿素含量升高,D错误。
故选:C。
6.下图中甲、乙为人体内两种不同组织处的毛细血管,①②③表示某些化学物质。请据图判断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 ①②③三种化学物质中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
B. 若②为氨基酸,经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共要穿过5层生物膜
C. 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
D. 人进食1小时后,毛细血管内的胰岛素含量会升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①→②表示物质的消化过程,②和③可以是葡萄糖,A正确;
B、氨基酸经过吸收、运输,在组织细胞中的核糖体上合成组织蛋白,至少需要经过小肠上皮细胞(2层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4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共要穿过7层生物膜,B错误;
C、CO2是细胞呼吸产生,所以图中C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组织细胞内,C正确;
D、人进食1小时后,由于消化吸收,使得血糖含量迅速上升,超过正常范围,此时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的含量上升,使得血糖恢复正常值,D正确。
故选:B。
7.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 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A错误;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B错误;
C、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O2浓度最高,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8.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左右,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机体汗腺分泌减少
B. 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调定点开始上升
C. 体温由39℃降至37℃的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
D. 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体温由37℃升至39℃的过程中,说明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所以机体汗腺分泌减少,A正确。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体温不再上升,说明体温调定点变为39℃而不再升高,B错误。体温下降过程中,机体散热大于产热,C正确。体温恢复正常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作用的结果,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无论机体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内环境始终保持不变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各种途径减少散热,使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肾小管细胞和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机体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内环境稳态也可能被破坏,A错误;
B、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故选:B。
10.吗啡与脑内的神经递质脑啡肽,共同参与痛觉调节,具有镇痛作用。下列图甲为痛觉传入示意图,图乙为注射吗啡后痛觉调节不意图,a、b、c表不有关的神经元。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痛觉感受器广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
B. 某种与痛觉形成有关的神经递质,可与b神经元上的多种受体结合,引起b神经元兴奋
C. 痛觉传入过程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
D. 吗啡和脑啡肽能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减少,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
【答案】B
【解析】
痛觉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沿着a神经元的神经纤维传导,A正确;神经递质只能和相应的特异性受体结合,B错误;痛觉传入过程中,神经递质会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减少,减弱对下一个神经元的刺激作用从而起到阵痛的作用,因此吗啡和脑啡肽能抑制b神经元动作电位的产生,D正确。
11.神经电位的测量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箭头表示施加适宜刺激,阴影表示兴奋区域。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其他实验条件不变,则测量结果是哪一个选项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若将记录仪的A、B两电极均置于膜外,静息时,A、B都表现为正电位,A、B的电位差为0,给以适宜刺激后,兴奋传到A,A处表现为外负内正,B处仍然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负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正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负值;当兴奋传过A后,未达到B之前,A、B两点均为静息状态,两点的电位差为0,当兴奋传至B时,B处表现为外负内正,A处是外正内负,对于膜外A、B两侧存在电位差,由于记录仪正极处是正电位,记录仪负极处是负电位,所以A、B两点的电位差是正值,兴奋传过B以后,A、B是处于静息电位状态,A、B两点的电位差又恢复为0。因此,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2.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在ef段细胞内的Na+浓度高于细胞外
【答案】C
【解析】
【详解】A、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
B、bc段Na+通过通道蛋白大量内流,属于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B错误;
C、cd段K+继续外流,此时细胞膜仍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
D、不管在哪个阶段Na+浓度总是膜外高于膜内,D错误。
故选:C。
13.细胞外葡萄糖浓度调节胰岛B细胞(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如图,对其理解错误的是
A.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中的部分化学能贮存在ATP中
B. Ca2+内流促使细胞通过胞吐方式释放胰岛素
C. 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会促使胰岛素释放
D. 该过程参与了血糖浓度的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A.通过细胞呼吸,可将一些有机物(主要是葡萄糖)中的比较稳定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储存于ATP中,一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Ca2+内流后促进小泡中胰岛素的释放,胰岛素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吐释放到细胞外,B正确;
C.从图中可以看出,细胞外葡萄糖浓度降低时,呼吸减弱,钾离子通道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钾离子外流恢复正常,细胞膜电位变化不明显,钙离子内流受阻,导致胰岛素的释放受到抑制,C错误;
D.由题图信息可知:血糖浓度变化后会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变化,而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血糖浓度变化,此过程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D正确;
故选C。
14. 在下列①~④中,甲、乙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所给模型表示的是
①甲—胰高血糖素,乙—胰岛素 ②甲—甲状腺激素,乙—促甲状腺激素
③甲—细胞外液渗透压,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④甲—皮肤血流量,乙—体温
A. 只有①③ B. 只有②④ C. 只有②③④ D. 都可以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胰岛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故①符合题意;
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不能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故②不符合题意;
③细胞外液渗透升高能促进抗利尿激素分泌量,抗利尿激素分泌量能降低细胞外液渗透压,故③符合题意;
④皮肤血流量增大将降低体温,体温升高会增大皮肤血流量,故④不符合题意。
所以,①③正确。
故选:A。
15.传出神经可以支配肌肉运动。乙酰胆碱(Ach)是一种兴奋型递质,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Ach与 Ach受体结合,引起肌肉收缩(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负外正
B. 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持续作用于肌肉细胞
C. 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
D. 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故可治愈肌无力疾病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兴奋传导到①时,兴奋部位Na+内流,膜两侧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内正外负, A错误;
B、正常情况下释放到内环境的Ach可以作用于肌肉细胞后,被相应酶分解, B错误;
C、若某抗体能与Ach受体结合,使得Ach无法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则阻碍兴奋的传递会导致肌无力, C正确;
D、由上分析可知,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某药物可以抑制分解Ach酶的活性,无法治愈肌无力疾病,D错误。
故选C。
16.下列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真核细胞的生物膜系统相比,原核细胞仅缺少核膜
B. 病毒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C. 真核细胞中溶酶体合成的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D. 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
【答案】D
【解析】
详解:与真核细胞相比,原核细胞只有细胞膜,没有核膜和细胞器膜,A错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功能,B错误;真核细胞中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这些水解酶是在核糖体合成的,C错误;细胞质基质呈胶质状态,是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的场所,其中含有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的酶,D正确。
17.关于下图所示生物或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甲和图乙没有染色体,遗传信息储存在RNA中
B. 图乙和图丁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C. 图乙、图丙和图丁均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
D. 四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
【答案】B
【解析】
【详解】A、图甲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图乙为蓝藻,没有细胞核,因此图甲和图乙都没有染色体,但二者的遗传信息储存在DNA中,A错误;
B、图乙所示的蓝藻细胞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含有叶绿体,因此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B正确;
C、图丁所示的叶肉细胞有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细胞壁,图乙所示的蓝藻和图丙所示的酵母菌的细胞壁不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C错误;
D、除了图甲外,其余三幅图的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能量都由自身呼吸作用提供,D错误。
故选B。
18.下图表示植物光合作用的一个阶段,下列各项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
B. C3生成C6H12O6需要[H]、ATP和多种酶
C. 提高温度一定能促进C6H12O6的生成
D. 在无光条件下,有利于暗反应进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示过程表示暗反应过程,场所是叶绿体基质,A错误;C3生成C6H12O6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ATP和多种酶的催化,B正确;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能使酶的活性增强,使有机物增加,但是当超过最适温度,温度提高,酶失活, C6H12O6的生成减少,C错误;暗反应虽然无光条件下也能进行,但是还需要光反应提供的还原剂和能量,D错误。
19.如图表示真核细胞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①~③代表有关生理过程发生的场所,甲、乙代表有关物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和还原性氢
B. ②中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
C. ③中释放大量的能量,主要用于ATP的合成
D. ①②③三个过程本质上可视为一系列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乙分别代表丙酮酸、还原氢([H]),A正确;
B、②表示细胞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丙酮酸和水产生CO2的过程,B正确;
C、③中进行的是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释放的能量最多,但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用于ATP的合成,C错误;
D、①②③三个过程本质上是利用氧气,分解有机物,所以可视为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D正确。
故选:C。
20.下面是叶肉细胞在不同光照强度下叶绿体与线粒体的代谢简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
B. 细胞②没有与外界发生O2和CO2的交换,可断定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
C. 细胞③处在较强光照条件下,细胞光合作用所产生的O2量为M
D. 分析细胞④可得出,此时的光照强度较弱,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
【答案】D
【解析】
【详解】A、据图分析,该细胞中叶绿体中没有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细胞①处于黑暗环境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该细胞单位时间释放的CO2量即为呼吸速率,A正确;
B、据图分析,细胞②没有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其叶绿体产生的氧气全部被线粒体所利用,线粒体产生的二氧化碳也全部给叶绿体用,由此可以断定此时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速率,B正确;
C、据图分析,细胞③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为M,一部分供给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含有一部分释放到细胞外,说明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也说明其处于较强的光照条件下,C正确;
D、细胞④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细胞呼吸速,线粒体所产生的而二氧化碳扩散到叶绿体和外界环境中,所以细胞呼吸作用所产生的CO2量为N2,D错误。
故选D。
21.玉米的高杆(H)对矮杆(h)为显性。现有若干H基因频率不同的玉米群体,在群体足够大且没有其他因素干扰时,每个群体内随机交配一代后获得F1。各F1中基因型频率与H基因频率(P)的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0< P <1时,亲代群体都可能只含有纯合体
B. 只有P=b时,亲代群体才可能只含有杂合体
C. P=a时,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2/9
D. P=c时,F1自交一代,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7/9
【答案】C
【解析】
【详解】A、当H的基因频率大于0、小于1时,亲本都可能只含有纯合子,A正确;
B、如果亲代只含有杂合子,基因型是Hh,自由交配子一代的基因型是HH、Hh、hh,比例是1:2:1,P=b时符合该比例关系,B正确;
C、当H的基因频率为a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a(1-a)=(1-a)2,解得a=1/3,则显性纯合体在F1中所占的比例为1/3×1/3=1/9,C错误;
D、由题图可知,当H的基因频率为c时,Hh与HH的基因型频率相等,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可得2c(1-c)=(c)2,解得c=2/3,F1的基因型及比例是:HH=2/3×2/3=4/9,hh=1/3×1/3=1/9,Hh=2×2/3×1/3=4/9,子一代自交,子代中纯合体比例为1-1/2×4/9=7/9,D正确。
故选:C。
22.下列有关生物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小麦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结构
C.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D. HIV的遗传物质由核糖核苷酸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A、小麦的遗传物质就是DNA,A错误;
B、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是双链结构,B错误;
C、酵母菌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HIV的遗传物质是RNA,由核糖核苷酸组成,D正确。
故选:D。
23.下图中a、b、c表示生物体内三种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转运1号氨基酸的tRNA含有起始密码子
B. 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同时进行多条不同肽链的合成
C. 科学家研制了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体的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a、b和c过程
D. 在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过程的基因存在差异
【答案】D
【解析】
【详解】A、密码子位于信使RNA上,在转运RNA上为反密码子,A错误;B、c过程中一个mRNA可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模板相同,多个核糖体同时合成的多条肽链氨基酸种类、数量、排列顺序相同,B错误;C、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一种化学物质能使人体的致病基因不表达,则该物质很可能是干扰了细胞内的b和c过程,C错误;D、不同功能细胞中进行b转录过程属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的基因存在差异,D正确。故选:D。
24.下列甲、乙分裂过程中产生配子时发生的变异分别属于
A.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
B.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C.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
D.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
【答案】D
【解析】
【详解】甲过程中的“a”基因是从“无”到“有”,属于基因突变,而乙过程中的A、a、B、b基因是已经存在的,只是进行了重新组合,故选D。
25.果蝇的红眼对白眼为显性,且控制该性状的一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通过眼色就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的杂交组合是()
A. 杂合红眼(♀)×红眼(♂)
B. 白眼(♀)×白眼(♂)
C. 杂合红眼(♀)×白眼(♂)
D. 白眼(♀)×红眼(♂)
【答案】D
【解析】
【详解】A、杂合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A错误;
B、白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都是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B错误;
C、杂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有雌性也有雄性,红眼有雌性也有雄性,所以通过眼色无法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C错误;
D、白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后代中白眼都是雄性,红眼都是雌性,所以通过眼色可以直接判断子代果蝇性别,D正确。
故选D。
26.图为雄果蝇体细胞染色体图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
B. 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后期有2个染色体组
C. 该图中含有4对同源染色体
D. 雄果蝇配子的染色体组成是X、Ⅱ、Ⅲ、Ⅳ或Y、Ⅱ、Ⅲ、Ⅳ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生物进行基因测序应选择5条染色体,即Ⅱ、Ⅲ、Ⅳ、X、Y,A正确;正常体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染色体有5种不同形态,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含有4个染色体组,B错误;据图分析,细胞中含有8条染色体,共4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与它的配子中的染色体是相同的,因此雄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可表示为II、III、IV和X或 II、III、IV和Y,D正确;综上所述,选B项。
27.下列有关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孟德尔通过类比推理法提出了“遗传因子”的假说
B. 等位基因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同时发生
C. 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细菌的有性生殖过程
D. 雌雄配子数量相等且随机结合是F2出现一定性状分离比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孟德尔发现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的过程运用了假说演绎法,A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孟德尔遗传规律可适用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而细菌属于原核生物,C错误;雌雄配子的数量一般不等,正常情况下,雄配子要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
28.在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中,遗传信息、密码子、反密码子分别存在于
A. RNA、DNA、RNA上 B. 蛋白质、DNA、RNA上
C. DNA、RNA、RNA上 D. RNA、RNA、DNA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因此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RNA包括mRNA、rRNA、tRNA,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存在于tRNA上。故选C。
29.关于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B. 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由于交叉遗传,儿子一定患红绿色盲
C. 人类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
D.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存在于体细胞或生殖细胞中
【答案】B
【解析】
【详解】A、红绿色盲基因和它的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
B、母亲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XBXb,由于交叉遗传,其色盲基因传递给儿子的概率为1/2,所以儿子不一定患红绿色盲,B错误;
C、人的初级精母细胞含有XY染色体,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经减数分裂后,产生的精子中染色体的组成是22+X或22+Y,C正确;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表达产物可存在于体细胞中,也可存在于生殖细胞中,D正确。
故选B。
30.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都有影响
B. 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绝灭
C. 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
D. 真核生物出现之后,出现有丝分裂为有性生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A、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自然选择、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遗传漂变,交配方式等,A正确;
B、种群中,如果某种性状的隐性个体都不育,则一定导致该隐性基因频率降低,但是不一定绝灭,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对于一个处于地理隔离下的小种群来说,当种群数量进一步减少时,其最根本的潜在危险是丧失遗传的多样性,C正确;
D、有丝分裂的出现为真核生物的有性生殖奠定了基础,通过有性生殖实现了基因重组推动了生物进化,D正确。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31.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图1中下列液体的名称A液______________;B液_____________;C液__________, 其中A液与B和C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1所处的内环境是________,
(3)写出图2中各标号代表的两个系统分别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4)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________,⑤为________。
【答案】 (1). 血浆 (2). 淋巴 (3). 组织液 (4). 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5). 血浆和组织液 (6). 消化系统 (7). 呼吸系统 (8). 氧气和养料 (9). 二氧化碳等废物
【解析】
【详解】(1)图1中A、B、C表示的液体依次为血浆、淋巴、组织液,三者共同构成了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其中A血浆与B淋巴和C组织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蛋白质,而淋巴和组织液含有的蛋白质相对较少。
(2)图中1代表的细胞是毛细血管壁细胞,其所处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
(3)图2中:①为消化吸收,代表的系统是消化系统;②为气体交换,代表的系统的呼吸系统。
(4)养料和氧气可以通过内环境进入细胞,细胞可以将CO2等废物排到内环境,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⑤为CO2等废物。
32.下丘脑可以参与人体的多项调节活动,图中a、b、c、d表示激素,请分析并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寒冷环境中激素c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c与下丘脑和垂体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激素c的分泌调节属于_______________。
(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将__________,这一变化刺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写感受器名称),并使下丘脑细胞分泌_______________,该激素作用的结构甲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2). 促甲状腺激素 (3). 甲状腺激素 (4). 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 (5). (负)反馈调节 (6). 升高 (7).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8). 抗利尿激素 (9). 肾小管和集合管 (10).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
【解析】
【详解】(1)人体在接受寒冷刺激后,下丘脑通过激素的分级调节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分泌的激素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在寒冷环境中c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提高细胞代谢速率,促进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使机体产生更多的热量。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体现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2)如果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则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促进下丘脑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该激素随血液运至全身,但只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
(3)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所以激素在人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
33.图为突触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图所示的结构名称是___________。
(2)写出数字序号所示的结构名称:①_________;④_________
(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内为_____电位,膜外为_____电位,称为___________电位。它是由膜内的____离子和膜外的_______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_______内流,电位反转为______________,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答案】 (1). 突触 (2). 树突 (3). 突触小泡 (4). 负 (5). 正 (6). 静息 (7). 钾 (8). 钠 (9). 钠离子 (10). 外负内正
【解析】
【详解】(1)图所示的结构为突触结构。
(2)图中数字序号①是树突,④是突触小泡。
(3)研究发现,在神经细胞质膜的内外两侧之间存在电位差,静息状态下,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称为静息电位。它是由膜内的钾离子和膜外的钠离子维持的。受到刺激时,钠离子内流,电位反转为外负内正,兴奋部位与邻近未兴奋部位之间形成局部电流。
34.如图是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结构的模式图,其中甲表示神经中枢,乙、丙未知。神经元A、B上的1、2、3、4为4个实验位点。现欲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结合所给器材完成以下内容。
材料:从蛙体内剥离出的某反射弧(反射弧结构未被破坏)。
供选择仪器:剪刀,电刺激仪,微电流计。
(1)如果该反射弧的效应器为运动神经末梢及其连接的肌肉。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只在神经元A上完成):
①先用剪刀在神经元A的________之间将其剪断;
②再用电刺激仪刺激神经元A上的实验位点________,若________,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反之则为传出神经。
(2)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神经元A和神经元B的完整性,探究神经元A是传入神经还是传出神经的方法步骤(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
①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用电刺激仪刺激实验位点________,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入神经;若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________次,则神经元A为传出神经。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_______,具有这种特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之间 (2). 1 (3). 无肌肉收缩现象 (4). 1 (5). 2 (6). 1 (7). 单向传递 (8).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解析】
【详解】(1)①实验要求只能在神经A上完成,操作时,先用剪刀将神经A的1、2之间剪断。
②若A是传入神经,乙是感受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无法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无收缩现象;若A是传出神经,乙是效应器,则刺激神经A上的实验点1,兴奋仍可传至效应器,所以肌肉有收缩现象。
(2)①实验要求保证神经A和神经B的完整性,而且每个实验位点只能用一次。实验操作时将微电流计的两个电极分别搭在实验位点2和实验位点3的神经纤维膜外。
②若神经A传入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和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2次;若神经A传出神经,刺激实验位点1,兴奋可传导到实验位点2,但不能传递到实验位点3,则微电流计的指针只偏转1次。该实验结果表明兴奋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特点为单向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