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1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2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

    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朝所分封的附属国君长,与商王很少有血缘姻亲关系。而周公所分封的诸侯中,周王称同姓的为伯父、叔父,称异性的为伯舅、叔舅。这表明西周分封制

    A.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B. 具有浓厚的宗法色彩

    C. 强化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推动家天下局面形成

    【答案】B

    【解析】分封制一般分封是周王的同性家族,同性和异性的称呼体现出血缘关系的远近,实质上是宗法观念的体现,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中央很难实现对地方控制,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出现,故C项错误;家天下局面形成是夏朝启的时代,故D项错误。

    2.战国时期,商鞅针对当时“法力不张,法度废弛”,特别是贵族高踞于法之上的横行给社会造成的动乱,提出“壹刑”的主张,特别提出“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其意在

    A. 以人人平等来维护法律的公正性

    B. 修正功过相抵所带来的系列弊端

    C. 限制贵族特权以实现法律的公平

    D. 加强对百姓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可见商鞅执法严格,无论何种情况,均不能减刑,这是对贵族特权的否定和贵族横行的打击,故排除BC符合题意;在阶级社会,不可能实现人人平等,而且商鞅的法治本质上也是人治,做不到真正的公正性,故A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打击贵族特权而非控制人民,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 地主士绅是基层治理的基础 B. 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 轻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D. 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乡、里、亭是秦朝最基层的管理机构,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有利于皇帝或政府的政令直达百姓,可知地主士绅是秦朝基层治理的基础,故选A;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乡、里、亭的官吏,不能说明其他官员也是这样,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秦朝加强地方管理的措施,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秦朝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

    4.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A. 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 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答案】B

    【解析】察举征辟制由地方官员举荐,而九品中正制中的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中央集权,故B正确;察举制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故A错误;“彻底解决了”说法绝对,故C错误;九品中正制适应了地主豪强势力发展,故D说法错误。

    5.长乐公主出嫁,太宗打算比礼制规定加大陪嫁财产的数额,魏征得知后进行谏阻。最后太宗也不得不取消这一打算。材料表明

    A. 谏官削弱了宰相的权力 B. 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

    C. 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D. 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

    【答案】B

    【解析】太宗因为特别爱长乐公主,准备加大陪嫁的数额,遭到魏征的劝谏,最后迫使太宗改变了这一决定,说明皇权受到一定的制约,故答案为B;材料没有涉及宰相权力,A错误;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谏议制度发展到了顶峰,C错误;虽然礼乐制度影响极深远,但是材料主旨体现的是魏征的劝谏,不能说是礼乐制度的影响,排除D

    6.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北宋庆历六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出处

    “登州地震,岠嵎山摧。自是震不已,每震则海底有声如雷。”

    《宋史》(卷六十七)

    “登州地震,海声如雷,岠嵎山震十月不止。”

    《东都事略*仁宗纪》

    “知青州叶清臣言登州地震不止,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从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五十九)

    “仁宗春秋高,皇嗣未立,登州岠嵎山数震……彭年上疏曰:‘岠嵎极东方,殆东朝未建,人心摇动之象。宜早定储,以安天下之心。’”

    《渑水燕谈录》(卷第四)

    A. 地震促使宋朝确立储君 B. 登州地震导致了兵变

    C. 北宋积极应对地震灾害 D. 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

    【答案】D

    【解析】由《宋史》中的“登州地震”和“自是震不已”、《东都事略仁宗纪》中的“登州地震岠嵎山震十月不止”、《续资治通鉴长编》中的“登州地震不止”、《渑水燕谈录》中的“登州岠嵎山数震”等信息可以得出登州曾持续发生地震,故答案为D;《渑水燕谈录》说因为仁宗年事高,却没有立皇嗣导致地震,上书要求早定皇储,A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有《绩资治通鉴长编》提到了“请增屯禁军,以防兵寇之变”所以不能说B符合题意;C中没有体现仁宗积极应对地震的信息,排除。

    7.秦朝到元朝地方管理机构演变情况表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15道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26路

    288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97

    1425

    上表是根据历代《地方志》整理而成,反映出从秦朝到元朝

    A.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减轻中央的负担

    B.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方式不变

    C. 增设地方行政层级以加强对地方控制

    D. 州郡等地方行政区的权力不变

    【答案】C

    【解析】依据表格信息可知,从秦朝到元朝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结合所学可知,增设地方行政层级有利于分化地方事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地方行政层级设置过多不利于降低行政成本,加重了中央的负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的统治方式;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州郡等地方行政区权力的变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与宋代以来地方权力逐渐削弱的趋势形成鮮明对比。元代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行省处理政务实行的是群官负责,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协助或制约。这反映了

    A. 行省制的优越性没有发挥出来 B. 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的节制

    C. 行省官员的权力“大而不专” D. 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的权力很大,基本掌操着地方的军政大权,但是元代行省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每个行省官员都不可能独立行使权力,C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行省制下的官员权力虽大,但在权力运行过程中有诸多制约,有利于中央集权,这正是其优点,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行省官各官员之间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并未体现中央对地方的节制,故B错误;D与材料无关。

    9.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0.清代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对邦国大政的处理不再经过内阁这道手续(一般例行公事,“明发上谕”仍通过内阁下达)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这表明清代军机处

    A. 强化了特务统治 B. 只是加强君主专制的工具

    C. 决策科学办事效率高 D. 基本适应当时复杂政务需要

    【答案】D

    【解析】“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可见能提高办事效率,对当时复杂的政务是有利的,故选D项;“大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但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着重突出办事的直接,而无法体现对官员的监控,排除A项;“能迅速处理机密军国大事”说明确实能提高办事效率,而不单是君主专制,排除B项;“凡被选入军机处者,都是皇帝的亲信”这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排除C项。

    11.1918年11月11日国立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发表了题为《劳工神圣》的演讲他说:“此次世界大战争,协约国竞得最后胜利,可以消灭种种黑暗的主义,发展种种光明的主义……我们四万万同胞,直接加入的除了在法国的十五万华工,还有什么人!这不算怪事!”他充满激情和向往地宣告:“此后的世界,全是劳工的世界呵!”。这一现象表明

    A. 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B. 马克思主义成为普遍共识

    C. 社会运动的发展出现新趋向

    D. 一战结果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

    【答案】C

    【解析】对普通劳工阶层的重视,劳工阶层的崛起推动了中国革命性质的转变,选项C正确;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选项A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结合所学可知,一战本身并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并未产生重大影响。一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导致中国五四运动兴起,影响了中国社会进程,排除D。

    12.从下幅关于解决一战后赔款问题的漫画可以看出

    A. 美国借此成为世界霸主 B. 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C. 使英国成为最大受益者 D. 美国逐渐主导美欧关系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一战结束后,美国通过贷款逐渐主导了美欧关系,D正确;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A排除;B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美国是最大的获益者,C排除。

    13.一战使大量男子参战,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战时工作。在此之下女权运动组织发起各种抗议活动,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在她们的不懈努力下,“人民代表法案”于1918年获得议会通过,年满30岁且拥有财产权的英国女性被赋予选举权。1928年,英国21岁以上女性终于获得与男性同等的选举权。据此推断出一战

    A. 妇女接替男子工作承担社会重任

    B. 消除了英国社会对妇女的传统偏见

    C. 推动了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

    D. 妇女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

    【答案】C

    【解析】通过材料“一战……妇女接替男子参与大量暂时工作……促使社会关注妇女平等参政的权益”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妇女获得普选权并不能代表获得与男子同等权利,排除D。

    14.这是一次历史性的聚会,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同时,也是人类打破画地为牢的陋习、消除意识形态差距、共同承担起道义和责任的先例。这一“历史性的聚会”是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雅尔塔会议

    D. 波茨坦会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会后第二战场的开辟加速了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灭亡“结合所学可知, 19445月苏、美、英三国首脑召开的德黑兰会议,决定开辟第二战场,故B项正确。A项,19431127开罗会议提出 “此次进行战争之目的,在于制止及惩罚日本侵略”,排除。C项,19452月雅尔塔会议在于战后处置德国问题、波兰问题、远东问题、联合国问题,排除。D项,19457月波茨坦会议的召开在于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排除。

    15.20世纪50、60年代,苏联一方面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理论,另一方面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此举旨在

    A. 扩大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

    B. 排挤老牌殖民国家的势力

    C. 与美国的全球战略相抗衡

    D. 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两极格局奠定,进入全面冷战时期,苏联意图拉拢新兴独立国家,扩大反美阵营,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符合题意。A项,苏联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但不能说明是宣传亚非拉独立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排除。B项,苏联为新兴国家提供经济、军事援助意在抗衡美国,与排斥老牌殖民国家并无关联,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参与支持亚非拉殖民解放运动,排除。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1,概括西周分封制的特点。

    (2)比较图1和图2,战国后期政治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分别说明其原因。

    (3)结合图3及所学,说明当时分封制的特点及影响。

    【答案】(1)特点: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分封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变化:诸侯国数量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原因:兼并战争的进行;秦国势力强大。原因:商鞅变法,实力大增;周朝地位急剧下降。原因: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

    (3)特点: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诸侯国统治区域广阔。

    影响: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王国势力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

    (1)特点:通过图1并结合分封制的知识来看,分封制具有分封对象多元化,同姓亲族是主体,而且分封的诸侯国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2)变化:依据图1和图2并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可知,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局部统一趋势加强;秦国国土面积扩大,实力不断增强;总体来看周朝的地位急剧下降;原因:结合战国时期的变化可知,兼并战争的进行,导致小诸侯国消失,冲击了分封制和宗法制度,导致周天子的权威削弱,秦国是通过商鞅变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

    (3)特点:依据图3并结合汉朝政治制度来看,分封对象以同姓为主;而且分封区域主要集中在关东地区;诸侯国统治区域广阔。影响:结合汉朝的发展可知,分封制的实行一方面促进了封国地区的开发,但另一方面王国势力膨胀后,削弱了中央集权。

    17.材料一  隋唐科举考试中,进士科所试内容有诗赋、策问、帖经、杂文等。科举制的推行,突破了门阀世胄的垄断,“唐世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考官取人不能不顾众望所归者,名声往往是考虑因素之一。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隋唐至宋,官僚政治因科举逐步加强完善,贵族政治逐步被弱化和改造,官僚政治由门第至上向科第至上演进。宋代实施“糊名”“誊录”“锁院”和殿试,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读书人和士大夫能否保持其身份地位,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

    ——摘编自李治安《关于秦以降皇权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复合建构》

    (1)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科举制出现了哪些变化。

    (2)结合王安石变法,说明这一时期科举制的主要作用。

    【答案】(1)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录取人数增多;更加强调公平、公正。

    (2)王安石变法废除以诗赋帖经取士的旧制,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唯才是举,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改革培养了人才,促进了官僚阶层人员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解析】

    (1)根据“糊名”“誊录”“锁院”“殿试”得出程序更加严密,防止徇私舞弊;根据“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得出录取人数增多;根据“一概以科举为转移,官僚政治内部非身份性平等竞争增加,血缘贵族特权淡化”得出更加强调公平、公正。

    (2)根据所学可知,可从王安石变法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为变法培养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动了文化的繁荣等角度分析回答。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帝颁赐御书一览表(部分)

    编号

    时间

    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

    康熙十七年

    赠王渔洋(入直南书房)石刻“清慎勤”三个大字,意为清正康洁,慎行笃思,勤勉为政。

    康熙二十三年

    在扬州登览蜀冈楼灵寺、平山堂诸胜,御书“怡情”二字,留题于平山堂。

    康熙二十三年

    东巡曲阜,拜谒孔庙,赐匾“万世师表”。

    康熙二十五年

    御书“学达性天”四字匾额,颁发宋儒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

    康熙二十八年

    游览趵突、珍珠二泉,御题“作霖”二大字。

    康熙三十四年

    因其“遭遇耿逆之变,守节尽忠”,御书“忠贞炳日”匾额,悬挂于范承谟专祠。

    康熙三十七年

    允贵州布政使王毓贤请,建其父原任四川提督王之鼎祠于殉节地贵阳府,御书赐“忠节垂芳”。

    康熙四十二年

    御书《督抚箴》(督抚的戒规)一篇,赐巡抚李光地。

    ——摘自常建华《康熙南巡中的书法活动》

    (1)依据材料对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进行分类。

    (2)简析康熙帝颁赐御书在国家治理中的价值。

    【答案】(1)儒学思想家与政府官员。

    (2)提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主要目的的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解析】

    1)据表格内容可知,康熙帝颁赐御书的对象主要是孔子、朱熹和二程之类的儒学思想家和王渔洋、范承谟、李光地之类的政府官员。

    2)据表格内容可知,康熙帝的御书内容多围绕道德修养,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康熙帝的御书有助于提高人民和官员对传统儒家思想的认同;加强同官员的联系,加强对官员的管辖;但他最主要的目的还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间

    历史大事记

    1882年

    德意奥三国缔结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

    1893年

    法国研制出第一艘以蓄电池电动机代替蒸汽机的现代潜艇。

    1907年

    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签订《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建立,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

    1914年

    德国U—9号潜艇在一个多小时内,接连击沉3艘英国巡洋舰,充分显示了潜艇的作战威力。1910年前后,飞机出现在法国、德国等国的军事演习中。

    1917年

    美国对德宣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一方。

    1920年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规划战后世界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而国联的发起者美国却由于国内的反对而未能加入国联。

    1935年

    美国制定了“中立法案”,禁止把武器卖给交战国家。

    1939年

    潜艇技术性能得到很大改进,排水量增加到2000余吨,下潜深度100—200米,装有6—10个鱼雷发射管,1—2门火炮。

    1941年

    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之后,国会通过《租借法案》。

    1945年

    美国积极倡导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联合国

    1949年

    北约建立,形成了一个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弧形军事包围圈。

    1955年

    华约成立,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潜艇。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世界史知识,提炼出一个历史发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分析阐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观点: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阐述:法德历史上积怨已深,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上矛盾突出,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英国在一战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欧洲大陆实行“光荣孤立”政策,随着实力的减弱,以及与德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加剧,加入协约国集团。美国在一战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与交战国发展贸易,随着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利益受损,随即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凡尔赛和约》是对德和约,英法获利巨大,美国未获取利益,因此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美国主张战后建立国联,实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最终因为其计划落空及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最后未加入国联。美国在二战前受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实行中立政策,随着法西斯侵略扩张的加剧,及英国等反法西斯国家的要求,美国实行《租借法案》。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都企图争霸世界,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任答3点,其他合理论据也可)

    结论: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与行动的基本动因,是影响国际关系的核心因素,要采取合理的手段维护国家利益,不应以本国利益为借口侵害他国利益。示例二观点:科学技术在战争中得到运用,战争客观上促进科技进步。

    阐述:一战期间,潜艇、飞机、坦克等新式武器相继问世,新式交通通讯工具的发明问世使战争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一战客观上推动了新技术的发展,飞机、汽车、化工等产业得到发展。二战后,美苏两国把军事实力作为争霸的砝码,展开军备竞赛,核武器成为重中之重,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相继研制。

    结论: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趋利避害,充分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谋福利。

    示例三观点: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洲。

    阐述:一战后签订的《凡尔赛和约》英法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成立了由英法控制的国联,美国称霸世界的计划落空,未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未加入国联;二战后,美国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大国,极力控制西欧,遏制苏联,西欧各国依附美国,美国主导建立联合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军事联盟﹣﹣北约,世界中心发生变化,由西欧到美国。

    结论: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影响国际格局的变化

    【解析】根据材料“德意奥三国缔结针对法俄的《三国同盟条约》,这标志着以德国为首的第一个欧洲大陆军事同盟集团的形成”并结合所学可知,法德历史上积怨已深,在争夺欧洲大陆霸权上矛盾突出,德国利用意大利同法国争夺北非突尼斯的矛盾,拉拢意大利,建立三国同盟,造成了世界局势紧张。根据“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签订《英俄协约》标志着英法俄三国军事同盟的最终建立,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的阴云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在一战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针对欧洲大陆实行“光荣孤立”政策,随着实力的减弱,以及与德国在争夺殖民地上的矛盾加剧,加入协约国集团。根据“美国对德宣战,改变了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使胜利的天平倒向协约国集团一方。”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在一战初期采取中立政策,与交战国发展贸易,随着德国实行“无限制潜艇战”,美国利益受损,随即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根据“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规划战后世界的“十四点和平纲领”,主张建立国际联盟,1月20日,国际联盟在日内瓦正式成立,而国联的发起者美国却由于国内的反对而未能加入国联。”并结合所学可知,美国主张战后建立国联,实现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最终因为其计划落空及国内孤立主义的影响,最后未加入国联。综上所述,可总结出:国家利益是各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