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18-2019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理)试题 解析版
展开
长安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理科)试题
1.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苹果的红果和圆果 B. 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C. 绵羊的短毛和粗毛 D. 豌豆的高茎和圆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详解】番茄的红果和圆果、绵羊的短毛和粗毛、豌豆的高茎和圆粒,都是两种性状,因此都不属于相对性状,ACD不正确;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故选:B.
2.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自交过程中产生的配子情况如下,正确的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3 B. 雌配子:雄配子=1:1
C. A:a=1:1 D. AA:aa=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但雌雄配子之间没有特定数量上的联系.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知,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AB错误;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植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a=1:1,C正确;AA和aa不是配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减数分裂,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Aa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识记减数分裂的结果,明确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
3.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32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每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a与Aa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 Bb与bb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1∶1; cc与Cc 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Cc∶cc=1∶1。所以AaBbcc与AabbCc 杂交,子代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或几对相对性状)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此法“化繁为简,高效准确”。
4.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解释一切生物的遗传现象 B. 两个定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C. 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都符合两个定律 D. 体现在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且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适用于真核生物中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详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A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因此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不一定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错误;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发生在形成雌雄配子过程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适用范围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够熟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和发生的时间,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5.纯种白色球状南瓜与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中已有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南瓜1001个,理论上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多少个(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
A. 1001 B. 4004 C. 2002 D. 300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白色球状和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为白色盘状南瓜,所以白色和盘状是显性,假设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则亲本为AAbb×aaBB,F1为AaBb.
【详解】由分析可知,F1为AaBb.F2中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9:3:3:1,白色球状占3/16,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占1/16,有1001个, F2中不能稳定遗传性状黄色盘状占2/16,所以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1001×2=2002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6.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彩球大小、形状可以不一致 B. 每次抓彩球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C.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必须放回桶内 D. 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而且遗传因子(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以保证彩球被抓取的几率相等,A错误;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以减少因没有充分摇匀而导致的实验误差,B正确;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必须放回桶里,否则不能保证每次抓取其中一种彩球的概率为1/2,C正确;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以保证被彩球抓取的几率相等,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学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7.下列关于某生物细胞(染色体数2N)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裂开始前,都进行DNA的复制 B. 分裂结束后,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一条DNA
C. 都存在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N的时期 D.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最终分裂成为两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分裂结束后,减数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N,而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2N,但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一条DNA,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数为4N,而减数分裂不存在染色体数为4N的时期,C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经过分裂,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最终分裂成为两个,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8.人体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与2条X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③初级卵母细胞④卵细胞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子形成过程:精原细胞(44+XY)→初级精母细胞(44+XY)→次级精母细胞(22+X或22+Y,但后期时为44+XX或44+YY)→精细胞(22+X或22+Y).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44+XX)→初级卵母细胞(44+XX)→次级卵母细胞(22+X,但后期时为44+XX)→卵细胞(22+X).
【详解】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与2条X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含有2条X染色体,所以此细胞不可能是①初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和④卵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中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都有生殖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此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产生2个细胞---极体和卵细胞,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卵细胞的形成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判断该细胞的名称及子细胞的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红宝石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
D. 控制白眼和截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遗传学三大规律的适用条件:(1)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2)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连锁互换定律.
【详解】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中控制红宝石眼与深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基因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才会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控制白眼和截翅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
11.某女性是红绿色盲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女性可能遗传了其祖父的色盲基因 B.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外祖母的色盲基因
C.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外祖父的色盲基因 D.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祖母的色盲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女性患红绿色盲,其父亲一定色盲,母亲一定至少带一个色盲基因.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得分特点该女性一定不会遗传其祖父的色盲基因,A错误;该女性的色盲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而她父亲的色盲基因肯定来源于其祖母,她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因此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祖母的色盲基因,可能遗传了其外祖母或外祖父的基因,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对红绿色盲遗传特点(交叉遗传)的理解,考生可以作图解,一目了然,意在考查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纯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
A.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B. 子代全是宽叶雌株
C. 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 子代全为宽叶雄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纯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详解】纯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一种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
故选D.
【点睛】本题以花粉致死为背景,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推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3.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男性的精巢中可能有含23个四分体的细胞
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交叉互换
C. 该夫妇第二胎生育了一个女儿,其患色盲病概率为1/4
D.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其中含A和a的为常染色体,含b的为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该男性(AaXbY)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
【详解】人体正常体细胞中含46条染色体,所以此男性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23个四分体,A正确;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分化而来,而四分体的形成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B正确;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他们所生的女儿(XBXb或XbXb)患色盲的概率为1/2,C错误;该夫妇(AaXBXb、AaXbY)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3/4×1/4=3/16,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方式,根据图示男性的基因型和后代色盲儿子的基因型推导正常女子的基因型。
14.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型、b型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a型TMV的蛋白质和b型TMV的RNA组合病毒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④
b型TMV的蛋白质和a型TMV的RNA组合病毒感染植物
b型
a型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考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后,病斑由重组病毒的RNA决定,烟草中的病毒也是由重组病毒的RNA控制合成.
【详解】分析题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可知:①a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①正确;b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②正确;组合病毒的RNA来自b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③正确;组合病毒的RNA来自a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④错误.因此实验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重组病毒的病斑和子代病毒类型的分析,对于遗传物质功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5.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此生物一定不是( )
A. 醋酸杆菌 B. T2噬菌体 C. 青霉菌 D. HIV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2)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3)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
【详解】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A不符合题意;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且DNA为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这与题干内容(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不符,B符合题意;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C不符合题意;HIV是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为单链结构,其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子的分布、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选项中各生物所含核酸的种类;其次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再结合题中碱基比例作出正确的判断.
16.某同学制作一个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40个磷酸塑料片,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 )
A. 8个 B. 24个 C. 16个 D. 12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能形成20个脱氧核苷酸对,即20个碱基对.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所以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能形成8个A-T碱基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12个碱基C塑料片,以形成12个C-G碱基对.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的数目、碱基A塑料片数目和碱基T塑料片数目,判断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
17.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B. 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C. 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酶的作用是促进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促进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的酶是DNA聚合酶,A错误;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2个DNA分子,B错误;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并不是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才开始DNA复制的,C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复制方式的场所、时期、条件、结果和特点等,注意区分DNA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
18.在氮源分别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I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预计III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C. II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中为全中,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Ⅱ中一半为轻,一半为中,说明复制两次后一半DNA都是14N,另一半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
【详解】Ⅰ代细菌DNA分子离心后都为中,说明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5N-DNA的为2个,只含14N-DNA的为6个.即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4N-DNA的有14条链,含15N-DNA的有2条链,所以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B正确;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一半,所以占全部DNA分子的1/2,C错误;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对于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和方式的探究,结合实验目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的本题的重点.
19.“DNA指纹”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
A. 特异性 B. 多样性 C. 稳定性 D. 可变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异性的理解运用。
【详解】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各不相同,即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根据这一特性可辅助进行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
故选A。
2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条含n个碱基的DNA,一定能转录出碱基数是n/2的mRNA分子
B. 细菌的一个DNA复制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生成两个一样的DNA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 在细胞周期中,t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作用,不同细胞时期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但tRNA的种类不变.
【详解】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个,A错误;细菌的一个DNA复制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生成两个一样的DNA,B正确;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错误;在细胞周期中,tRNA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含量发生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综合性考查,对于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对于下列图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DNA…-A-T-G-C-C-C-…
RNA…-U-A-C-G-G-G-…
A. 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的连接需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B. 该过程可能表示一个RNA分子逆转录成DNA
C. 该图中的产物可能穿过0层生物膜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
D. 该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转录过程图,考查DNA的结构和转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详解】DNA分子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A正确;图中两条链分别是DNA和RNA的链,所以可以表示RNA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B正确;转录形成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所以通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0,C正确;图中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D错误。
22.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生物中的RNA具有催化功能 B. 单个RNA分子上不存在氢键
C. mRNA与tRNA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正确;tRNA中有局部双链结构,也存在氢键,B错误;mRNA与tRNA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出现在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此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C正确;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RNA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但学生平时学习容易忽略tRNA的结构.
23.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在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这是因为( )
A. 组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单体中没有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B. 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
C. 肽链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
D. 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发生了替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生物合成可分为五个阶段,氨基酸的活化、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和释放、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其中加工修饰包括:(1)水解修饰;(2)肽键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3)二硫键的形成;(4)辅基的连接及亚基的聚合.因此其中的水解修饰可能会将肽链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切割.
【详解】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并不代表其它部位不含该氨基酸,A错误;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它将启动翻译过程,如果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翻译将无法进行,B错误;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最可能的原因是肽链合成后,在加工阶段进行了水解修饰,导致含有该氨基酸的片段缺失,C正确;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如果发生替换,则将替换成不同的密码子,而其它密码子不具有启动翻译的作用,这将导致蛋白质合成不能正常进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如果该密码子发生缺失将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
24.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构造——端粒,能控制细胞分裂次数,并且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变短,而癌细胞中存在延长染色体端粒的端粒酶。据此推断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原因可能是( )
A. 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 B. 缺少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
C. 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D. 缺少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位于染色体两端名为端粒的结构能控制细胞分裂次数,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而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的端粒酶,由此可见,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导致体细胞缺少端粒酶,不能延长端粒.据此答题.
【详解】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A正确;同一生物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因此细胞有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B错误;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而不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C错误;细胞不能无限分裂是由于缺少端粒酶,而不是缺少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D错误.
【点睛】本题以端粒及端粒酶为素材,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明确所有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基因;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合理推断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
2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卵双生姐妹间因为基因重组导致性状上差异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有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 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两种类型:(1)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详解】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物质相同,造成彼此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这可能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一对基因不涉及基因重组,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出现性状分离是由于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D错误.
【点睛】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6.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B. 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2.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即抗—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转移到R型菌体内,并成功表达,实现了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和R型菌基因的重组。
【详解】抗—S型菌既有荚膜又具有抗青霉素的能力,说明该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A正确;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因而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C正确;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熟练掌握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7.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同时观察到染色体加倍和没加倍的细胞 B.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 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无水乙醇 D. 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纺锤丝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正常细胞和染色体加倍的细胞,A正确;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染色,没有固定的作用,B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固定用的是卡诺氏液,固定后的漂洗液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C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原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8.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亲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9/16
D. 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所以形成无子西瓜;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花粉直接培养所得的个体是单倍体个体,一般高度不育.
【详解】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因此形成无子西瓜,而无籽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与亲本的表现型相同,因此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9/16,C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虽然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由于是异源的,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可育,D错误。
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我们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在道路上随机对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统计
C. 研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A错误;研究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而不能只在道路上随机对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统计,B错误;研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C正确;艾滋病是传染病,是由病毒传染引起的疾病,不是遗传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该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B. 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
C. Ⅰ2一定为杂合子
D. 若Ⅲ7与Ⅲ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
【答案】A
【解析】
据图分析,Ⅱ5、Ⅱ6患病,Ⅲ9正常,推断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由于
Ⅱ4正常推知Ⅰ2一定为杂合子;Ⅲ7基因型为aa,Ⅲ8基因型为1/3AA、2/3Aa,则子女正常的概率为2/3×1/2=1/3,患病的概率为2/3。故选A。
31.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II)和非同源区(I、 III)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 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夫妇后代中男性患病概率一定不等于女性
C. I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 由于X、Y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Ⅰ片段是X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正确;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夫妇后代中男性患病概率不一定不等于女性,B错误;Ⅲ片段为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其上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C正确;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D正确。
【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结合性染色体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伴X染色体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和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别是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能举例说明,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3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诱变育种优点的是( )
A. 可以获得新性状 B. 育种年限显著缩短
C.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D.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5、缺点:有利变异少,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具有盲目性,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详解】由分析可知,诱变育种可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获得新性状,A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使育种年限显著缩短,B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从而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C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的缺点是有利变异少,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具有盲目性,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特点,明确诱变育种的优缺点,正确的判断各个选项,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3.已知小麦在生长期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体,需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应选用下列哪项措施最简便易行( )
A. 鉴定甲乙各自抗病配子比例 B. 甲,乙分别自交
C. 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 甲×乙后,F1代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显性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据此答题.
【详解】对于植物显性性状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由于小麦是雌雄同株植物,如果用杂交的方法鉴别则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题干中要求的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所以鉴别和保留植物纯合显性性状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法,即甲×甲、乙×乙.如果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体,没有出现性状分离的为纯合体.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鉴定显性性状个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基因工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但不必担心的是( )
A. 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杂交,进而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
B. 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
C. 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D. 目的基因被应用于生物武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安全: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
【详解】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不能产生可育配子,不能与正常鲤鱼杂交,A符合题意;运载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多为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B不符合题意;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C不符合题意;生物武器的类型包括致病菌、病毒、生物毒剂及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认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35.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太空椒②无子西瓜③矮秆抗病杂交水稻④青霉素高产菌株⑤八倍体小黑麦
A. ①③ B. ③⑤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①太空椒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②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④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⑤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因此,培育原理相同的是①和④、②和⑤.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据东方网2004年6月27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对比人体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下面对此研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导致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B. 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种群发生了进化,而朝鲜半岛人则没有
C. 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相同的
D. 这两个种群因为地理隔离时间太久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3、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详解】由题意可知,日本人与朝鲜半岛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环境下,自然选择不同,这样会导致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A正确;B错误;日本人和朝鲜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不相同的,C错误;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即日本人和朝鲜人存在地理隔离,但两者的基因库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过程,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关键.
3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 一般情况下,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变化的
C. 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 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有些物种可以不通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或人工诱导多倍体.
【详解】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选择等,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适应环境,C错误;新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8.若细胞中某种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则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走向一级,另两条染色体分别走向另一极,人类克氏综合征(染色体组成为44+XXY)不育概率为97%。若一个患有克氏综合征的色盲男性,和一个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婚后育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既患克氏综合征,又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XXX个体可以存活,表现为女性)( )
A. 1/6 B. 1/200 C. 1/8 D. 1/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详解】一个患克氏综合症的色盲男人基因型是XbXbY,能产生XbY的概率是1/3。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基因型是XBXb结婚,产生Xb的配子概率是1/2,他们育有一个孩子,即不再考虑其是不育的可能。这个孩子既患克氏综合症又患色盲基因型是XbXbY的概率为1/3×1/2=1/6,故A正确,B、C、D错误。
39.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夫妇感情破裂并离婚,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
A. 1/202 B. 0或1/4 C. 1/200 D.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用A、a表示),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的孩子患有此病,说明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隐性遗传。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对健康的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已知“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aa)”,即囊性纤维原性瘤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00,则a基因频率=1/100,A基因频率=1—1/100=99/100,所以在人群中AA:Aa=(99/100×99/100):(2×1/100×99/100) =99:2,即在人群中健康男性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101。综上分析,该夫妇感情破裂并离婚,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1/4×2/101=1/20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两者答题,有一定难度.
40. 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 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
C. 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芦苇、绿草都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所以A正确;一些鱼吃虾,则其为第三营养级,所以B错误;其生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但不够明显,所以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从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1.如图为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过程中用到的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配子时该过程发生的时间为________。
(3)DNA分子复制时,在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4)若将含15N的细胞放在只含14N的环境中培养,使细胞连续分裂n次,则最终获得的DNA分子中,含14N的占_____,含15N的占______,这说明DNA的复制特点是_____。
【答案】 (1). DNA聚合酶 (2). 解旋酶 (3).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 脱氧核苷酸 (5). 碱基互补配对 (6). 100% (7). 1/2n-1 (8). 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1)图示过程表示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
(2)形成配子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分子复制时,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4)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将含15N的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所有的子代DNA都含有14N,故含14N的占100%。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复制n次共有2n个DNA分子,所以占总数的2/2n=1/2n-1,这也说明DNA的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过程,明确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并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的结构如图A、B所示,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图C、D所示。请据图回答: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所患病的症状与_________________相同
(2)F上的病毒,蛋白质外壳是以___________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酶和ATP均来自______________。
(3)病毒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由_______决定。
(4)本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 (3). 叶片F的细胞 (4). E的RNA (5). RNA是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由于其遗传物质来自HRV,因此用E去侵染叶片F时,在F上所患病的症状与HRV相同.
【详解】(1)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由于其遗传物质来自HRV,因此用E去侵染叶片F时,在F上所患病的症状与HRV相同,即与图中的D相同.
(2)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因此在F上的病毒,其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是受HRV的R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酶、ATP均来自于宿主细胞,即叶片F的细胞.
(3)病毒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由E的RNA决定。
(4)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E的RNA决定的,从而证明了RNA是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3.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图示,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a~c柱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图2中可以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________。
(2)图1中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II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了________;由II变化为III,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用代号和箭头表示)过程。
(4)符合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可能是______。与图1中________对应的细胞内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 (1). c (2). 乙丙 (3). 甲丙 (4). DNA复制 (5). 丙→乙 (6).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7). I和II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Ⅰ和Ⅳ中不含b,说明b表示染色单体;Ⅱ、Ⅲ中a:b都是1:2,说明a表示染色体,则c表示DNA分子.图2中,甲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图1中a的数量变化为4→4→2→2,可推测a是染色体,b的数量变化是0→8→4→0,可推测b是姐妹染色单体,c的数量变化是4→8→4→2,可推测c是DNA。由分析可知,甲表示有丝分裂,乙丙表示减数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因此乙丙可以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
(2)据图可知,图1中II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对应于图2中的甲丙.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要进行染色体复制,其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分子复制;由Ⅱ变化为Ⅲ,表示进行了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
(4)由于细胞来自二倍体雌性动物,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表明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所以Ⅳ表示的细胞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1中Ⅰ染色体数为4,且无染色单体,可表示卵原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而II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44.如图是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II1和II6均不含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III3和III1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①III3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
②III1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 性别检测 C.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如果III1与III4违法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C (4). B (5). III1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男孩可能患病 (6). 17/24
【解析】
【分析】
本题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对人类遗传病的进行判断。分析遗传系谱图,Ⅱ5、Ⅱ6患甲病,所生女儿Ⅲ3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Ⅲ-2患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从遗传系谱图推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推算相关的遗传概率。
【详解】(1)Ⅱ5、Ⅱ6患甲病,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3,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Ⅱ1、Ⅱ2不患乙病,Ⅲ2患乙病,且已知II1不含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
(3)①因为Ⅱ6是无乙病基因,所以Ⅲ3的基因型是aa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后代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患病,所以无需进行任何检测,故选C。
②根据题意分析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若所生的是女孩,不会患病,若所生的是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所以需要通过性别检测来判断后代是否会患病,故选B。
(4)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1/2aaXBXb或1/2aaXBXB,Ⅲ-4的基因型是1/3AAXBY或2/3AaXBY,后代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1-(2/3×1/2×1/2×3/4+2/3×1/2×1/2)=17/24。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5.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位于II号染色体上;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状眼)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1)果蝇的眼型和摩尔根杂交实验中所研究的眼色基因这两对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群圆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棒状眼突变体的雄果蝇。为了确定棒状眼的显隐性,具体操作是:
①选择纯合圆眼雌性果蝇和该棒状眼突变体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
②若子代雌蝇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确定棒状眼是显性性状
③若子代雌蝇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确定棒状眼是隐性。
(3)用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将F1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2,若用亲本中的隐性个体与F2中长翅灰身红眼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____________。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雌果蝇,则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导致的;若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导致的。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定律 (2). 雌果蝇都是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 (3). 若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圆眼 (4). 1/24 (5). 基因突变 (6). 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由于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①由于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要确定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形突变,可选择纯合圆眼雌果蝇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②若子代雌果蝇均为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则可确定棒状眼是显性性状;③若子代无棒眼个体,即雌雄果蝇都是圆眼,则可确定棒状眼是隐性.
(3)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X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Y,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AaBbXWXw和AaBbXW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_B_XWX_.与亲本中的隐性个体aabbXwY杂交,由于翅型和体色都在二号染色体上,因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2/3×1/2×1/2×1/4=1/24.由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都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而控制眼色(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雌果蝇,最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重组(交叉互换)造成的.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显隐性的判断、变异的类型的判断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长安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生物(理科)试题
1.下列各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苹果的红果和圆果 B. 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
C. 绵羊的短毛和粗毛 D. 豌豆的高茎和圆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如人的单眼皮和双眼皮.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的概念.
【详解】番茄的红果和圆果、绵羊的短毛和粗毛、豌豆的高茎和圆粒,都是两种性状,因此都不属于相对性状,ACD不正确;人的双眼皮与单眼皮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形式,因此属于相对性状,B正确.
故选:B.
2.遗传因子组成为Aa的豌豆自交过程中产生的配子情况如下,正确的是( )
A. 雌配子:雄配子=1:3 B. 雌配子:雄配子=1:1
C. A:a=1:1 D. AA:aa=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可形成4个精子,而一个卵原细胞减数分裂只能形成一个卵细胞.
【详解】Aa的植物产生的雄性配子中A和a数量相等,雌配子中A和a数量也相等,但雌雄配子之间没有特定数量上的联系.根据减数分裂的特点可知,雄配子数量比雌配子多,AB错误;根据基因分离定律,基因型为Aa的植株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即A:a=1:1,C正确;AA和aa不是配子,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减数分裂,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明确Aa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雌配子和两种比例相等的雄配子;识记减数分裂的结果,明确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
3.已知A与a、B与b、C与c3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基因型分别为AaBbcc、AabbCc 的两个体进行杂交。下列关于杂交后代的推测,正确的是
A.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B. 表现型有4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16
C.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8
D. 表现型有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32
【答案】C
【解析】
依题意可知,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其中每一对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a与Aa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Aa∶aa=1∶2∶1; Bb与bb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Bb∶bb=1∶1; cc与Cc 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有2种、基因型及其比例为Cc∶cc=1∶1。所以AaBbcc与AabbCc 杂交,子代表现型有2×2×2=8种,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2×1/2×1/2=1/8,aaBbCc个体的比例为1/4×1/2×1/2=1/16。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三项均错误。
【点睛】本题的难点在于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问题的思路:先将自由组合定律问题转化为若干个分离定律问题。在独立遗传的情况下,有几对等位基因(或几对相对性状)就可分解为几个分离定律问题,然后按照题目要求的实际情况进行重组。此法“化繁为简,高效准确”。
4.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以解释一切生物的遗传现象 B. 两个定律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C. 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都符合两个定律 D. 体现在形成雌雄配子的过程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指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自由组合.且孟德尔的遗传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适用于真核生物中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
【详解】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A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以基因分离定律为基础的,B错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因此所有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行为不一定都符合自由组合定律 ,C错误;等位基因分离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都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即发生在形成雌雄配子过程中,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基因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适用范围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能够熟记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和发生的时间,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5.纯种白色球状南瓜与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是白色盘状南瓜。F2中已有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南瓜1001个,理论上F2中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多少个(两对性状独立遗传)( )
A. 1001 B. 4004 C. 2002 D. 300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白色球状和黄色盘状南瓜杂交,F1全为白色盘状南瓜,所以白色和盘状是显性,假设分别由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则亲本为AAbb×aaBB,F1为AaBb.
【详解】由分析可知,F1为AaBb.F2中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9:3:3:1,白色球状占3/16,能稳定遗传的白色球状占1/16,有1001个, F2中不能稳定遗传性状黄色盘状占2/16,所以不能稳定遗传的黄色盘状南瓜有1001×2=2002个。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考查学生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6.下列有关“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彩球大小、形状可以不一致 B. 每次抓彩球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
C. 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必须放回桶内 D. 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基因)决定的,控制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而且遗传因子(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遗传因子组成相同的个体为纯合子,不同的为杂合子.生物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基因)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当杂合子自交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性状分离比为显性:隐性=3:1.用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雄生殖器官,甲乙两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雄配子,用不同彩球的随机结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雄配子的随机组合.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彩球大小、形状、质地、重量等要一致,以保证彩球被抓取的几率相等,A错误;每次抓彩球以前必须摇动小桶,使彩球充分混合,以减少因没有充分摇匀而导致的实验误差,B正确;每次抓彩球,统计的彩球必须放回桶里,否则不能保证每次抓取其中一种彩球的概率为1/2,C正确;抓彩球时应双手同时进行,最好闭眼,以保证被彩球抓取的几率相等,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模拟基因分离定律的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因分离的实质,明确实验中所用的小桶、彩球和彩球的随机结合所代表的含义;其次要求学生掌握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的原理,注意实验过程中相关操作的细节,保证每种配子被抓取的概率相等.
7.下列关于某生物细胞(染色体数2N)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分裂开始前,都进行DNA的复制 B. 分裂结束后,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一条DNA
C. 都存在细胞内染色体数为4N的时期 D. 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最终分裂成为两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主要区别:
比较项目
有丝分裂
减数分裂
染色体复制
间期
减I前的间期
同源染色体的行为
联会与四分体
无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不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没有交叉互换现象
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会现象、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有交叉互换现象
分离与组合
也不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出现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着丝点的
行为
中期位置
赤道板
减I在赤道板,减II在赤道板
断裂
后期
减II后期
【详解】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都会发生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进行了染色体的复制,A正确;分裂结束后,减数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N,而有丝分裂产生的每个子细胞中染色体数都是2N,但不管是有丝分裂还是减数分裂,,每个染色体上都只有一条DNA,B正确;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数为4N,而减数分裂不存在染色体数为4N的时期,C错误;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有着丝点的分裂,经过分裂,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最终分裂成为两个,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
8.人体某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与2条X染色体,此细胞不可能是( )
①初级精母细胞②次级精母细胞③初级卵母细胞④卵细胞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精子形成过程:精原细胞(44+XY)→初级精母细胞(44+XY)→次级精母细胞(22+X或22+Y,但后期时为44+XX或44+YY)→精细胞(22+X或22+Y).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卵原细胞(44+XX)→初级卵母细胞(44+XX)→次级卵母细胞(22+X,但后期时为44+XX)→卵细胞(22+X).
【详解】人体内某一细胞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其内有44条常染色体与2条X染色体,与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相同,说明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含有2条X染色体,所以此细胞不可能是①初级精母细胞(含有Y染色体)和④卵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因此本题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能根据题干中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9.如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关于此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次级卵母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B. 含同源染色体2对、DNA分子4个、染色单体0个
C. 正在进行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D. 分裂后形成的2个细胞,都有生殖功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表示某二倍体生物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该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该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其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名称为次级卵母细胞,A正确;图示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B错误;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此图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错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后产生2个细胞---极体和卵细胞,其中只有卵细胞具有生殖功能,D错误.
【点睛】本题结合细胞分裂图,考查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卵细胞的形成的过程,能准确判断图示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的时期,判断该细胞的名称及子细胞的情况,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0.如图是科学家对果蝇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定结果,有关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控制红宝石眼与深红眼的基因是等位基因
B.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呈线性排列
C. 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都能表达
D. 控制白眼和截翅的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B
【解析】
【分析】
等位基因控制生物的相对性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表达有选择性,隐性基因不一定能够表达.遗传学三大规律的适用条件:(1)位于同源染色体上成对的基因,遵循分离定律;(2)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3)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遵循连锁互换定律.
【详解】等位基因是指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置上、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图示中控制红宝石眼与深红眼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A错误;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正确;基因只有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才会选择性表达,该染色体上的基因在后代中不一定都能表达,C错误;控制白眼和截翅的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在遗传时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与DNA、染色体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染色体、DNA和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
11.某女性是红绿色盲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女性可能遗传了其祖父的色盲基因 B.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外祖母的色盲基因
C.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外祖父的色盲基因 D. 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祖母的色盲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女性患红绿色盲,其父亲一定色盲,母亲一定至少带一个色盲基因.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根据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得分特点该女性一定不会遗传其祖父的色盲基因,A错误;该女性的色盲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而她父亲的色盲基因肯定来源于其祖母,她母亲的色盲基因可能来自其外祖父,也可能来自其外祖母,因此该女性一定遗传了其祖母的色盲基因,可能遗传了其外祖母或外祖父的基因,BC错误,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对红绿色盲遗传特点(交叉遗传)的理解,考生可以作图解,一目了然,意在考查学生能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2.雌雄异株的高等植物剪秋罗有宽叶和狭叶两种类型,宽叶(B)对狭叶(b)呈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其中狭叶基因(b)会使花粉致死。如果纯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子代的性别及表现型是( )
A. 子代全是雄株,其中1/2为宽叶,1/2为狭叶 B. 子代全是宽叶雌株
C. 子代雌雄各半,全为宽叶 D. 子代全为宽叶雄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宽叶(B)对狭叶(b)是显性,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属于伴性遗传.纯合宽叶雌株同狭叶雄株杂交,其基因型分别为XBXB和XbY.
【详解】纯合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XBXB,产生XB一种卵细胞;狭叶雄株的基因型为XbY,产生Xb、Y两种花粉,其中Xb花粉致死,只有Y花粉参与受精,因此后代全部为雄株.
故选D.
【点睛】本题以花粉致死为背景,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推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13.某男性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一个患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下图为此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示意图(白化病基因a、色盲基因b)。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男性的精巢中可能有含23个四分体的细胞
B. 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交叉互换
C. 该夫妇第二胎生育了一个女儿,其患色盲病概率为1/4
D. 该夫妇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是3/16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男性的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bY,其中含A和a的为常染色体,含b的为X染色体,另一条是Y染色体。该男性(AaXbY)与一正常女性婚配,生育了一个白化病兼色盲的儿子,说明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AaXBXb。
【详解】人体正常体细胞中含46条染色体,所以此男性初级精母细胞中含有23对同源染色体、23个四分体,A正确;精原细胞是通过有丝分裂增殖分化而来,而四分体的形成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所以在形成此精原细胞的过程中不可能出现四分体,B正确;该对夫妇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他们所生的女儿(XBXb或XbXb)患色盲的概率为1/2,C错误;该夫妇(AaXBXb、AaXbY)再生一个表现型正常男孩的概率=3/4×1/4=3/16,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色盲和白化病的遗传方式,根据图示男性的基因型和后代色盲儿子的基因型推导正常女子的基因型。
14.科学家从烟草花叶病毒(TMV)中分离出a型、b型两个不同品系,它们感染植物产生的病斑形态不同。下列4组实验(见下表)中,不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实验编号
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
病斑类型
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
①
a型TMV感染植物
a型
a型
②
b型TMV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③
a型TMV的蛋白质和b型TMV的RNA组合病毒感染植物
b型
b型
④
b型TMV的蛋白质和a型TMV的RNA组合病毒感染植物
b型
a型
A. 实验① B. 实验② C. 实验③ D. 实验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RNA病毒的遗传物质的考查,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重组烟草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后,病斑由重组病毒的RNA决定,烟草中的病毒也是由重组病毒的RNA控制合成.
【详解】分析题图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可知:①a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①正确;b型TMV→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②正确;组合病毒的RNA来自b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a型TMV的蛋白质+b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b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b型,③正确;组合病毒的RNA来自a型TMV的RNA,由于RNA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因此组合病毒(b型TMV的蛋白质+a型TMV的RNA)→感染植物,病斑类型是a型,病斑中分离出的病毒类型是a型,④错误.因此实验④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RNA病毒的遗传物质,重组病毒的病斑和子代病毒类型的分析,对于遗传物质功能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
15.某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此生物一定不是( )
A. 醋酸杆菌 B. T2噬菌体 C. 青霉菌 D. HIV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类生物(包括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DNA或RNA一种核酸.(2)DNA分子一般为双螺旋结构,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且互补配对的碱基两两相等,即A=T,C=G,则A+G=C+T,即嘌呤碱基总数等于嘧啶碱基总数.(3)RNA分子一般为单链结构,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
【详解】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A不符合题意;噬菌体是DNA病毒,只含有DNA一种核酸,且DNA为双链结构,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其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这与题干内容(嘌呤碱基占53%,嘧啶碱基占47%)不符,B符合题意;青霉菌是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且D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C不符合题意;HIV是RNA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RNA为单链结构,其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因此可能会出现题中比例,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DNA和RNA分子的分布、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首先要求考生明确选项中各生物所含核酸的种类;其次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DNA中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相等,而RNA中的嘌呤碱基数目和嘧啶碱基数目一般不相等,再结合题中碱基比例作出正确的判断.
16.某同学制作一个DNA片段模型,现准备了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40个脱氧核糖和40个磷酸塑料片,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碱基C塑料片( )
A. 8个 B. 24个 C. 16个 D. 12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DNA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每分子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所以40个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能形成20个脱氧核苷酸对,即20个碱基对.在双链DNA中,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T、G=C,所以15个碱基A塑料片,8个碱基T塑料片,能形成8个A-T碱基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材料,还需准备12个碱基C塑料片,以形成12个C-G碱基对.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明确碱基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根据脱氧核糖和磷酸的塑料片的数目、碱基A塑料片数目和碱基T塑料片数目,判断碱基C塑料片的数目.
17. 下列关于DNA复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单个脱氧核苷酸在DNA酶的作用下连接合成新的子链
B. 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四个DNA分子
C. DNA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开始DNA的复制
D. 在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DNA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酶的作用是促进DNA水解成脱氧核苷酸,促进单个脱氧核苷酸连接合成新的子链的酶是DNA聚合酶,A错误;DNA通过一次复制后产生2个DNA分子,B错误;DNA分子的复制是边解旋边复制,并不是双螺旋结构全部解链后才开始DNA复制的,C错误;细胞分裂间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DNA复制方式的场所、时期、条件、结果和特点等,注意区分DNA酶和DNA聚合酶的作用特点。
18.在氮源分别为14N和15N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分子分别为14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a)和15N-DNA(相对分子质量为b)。将15N-DNA的亲代大肠杆菌转移到含14N的培养基上,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某种离心方法分离得到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对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I代细菌DNA分子中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
B. 预计III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
C. II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全部DNA分子的1/4
D. 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中为全中,说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Ⅱ中一半为轻,一半为中,说明复制两次后一半DNA都是14N,另一半DNA中一条链为14N,另一条链为15N.
【详解】Ⅰ代细菌DNA分子离心后都为中,说明一条链是14N,另一条链是15N,A正确;预计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5N-DNA的为2个,只含14N-DNA的为6个.即Ⅲ代细菌DNA分子中含14N-DNA的有14条链,含15N-DNA的有2条链,所以Ⅲ代细菌DNA分子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a+b)/8,B正确;Ⅱ代细菌含15N的DNA分子占一半,所以占全部DNA分子的1/2,C错误;上述实验结果证明DNA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D正确.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对于DNA分子复制的相关计算和方式的探究,结合实验目分析实验现象推导出实验结论的本题的重点.
19.“DNA指纹”在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方面作用巨大,这主要是根据DNA具有( )
A. 特异性 B. 多样性 C. 稳定性 D. 可变性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DNA分子结构特异性的理解运用。
【详解】不同的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各不相同,即DNA分子具有特异性,根据这一特性可辅助进行刑事侦破、亲子鉴定等。
故选A。
20.关于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一条含n个碱基的DNA,一定能转录出碱基数是n/2的mRNA分子
B. 细菌的一个DNA复制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生成两个一样的DNA
C.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D. 在细胞周期中,tRNA的种类和含量均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不具遗传效应的DNA片段不进行转录,转录中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作用,不同细胞时期mRNA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但tRNA的种类不变.
【详解】一个含n个碱基的DNA分子,转录的mRNA分子的碱基数小于n/2个,A错误;细菌的一个DNA复制时,两条链可同时作为模板,生成两个一样的DNA,B正确;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均在DNA上,C错误;在细胞周期中,tRNA的种类不发生变化,含量发生变化,D错误.
【点睛】本题是对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综合性考查,对于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的综合理解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是解题的关键.
21.对于下列图解,说法不正确的是( )
DNA…-A-T-G-C-C-C-…
RNA…-U-A-C-G-G-G-…
A. 在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的连接需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
B. 该过程可能表示一个RNA分子逆转录成DNA
C. 该图中的产物可能穿过0层生物膜与细胞质中的核糖体结合,进行遗传信息的翻译
D. 该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结合转录过程图,考查DNA的结构和转录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详解】DNA分子一条单链中相邻的碱基之间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相连接,A正确;图中两条链分别是DNA和RNA的链,所以可以表示RNA逆转录形成DNA的过程,B正确;转录形成的RNA通过核孔进入细胞质与核糖体结合,所以通过的生物膜的层数是0,C正确;图中有4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共8种核苷酸,D错误。
22.下列关于RNA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有些生物中的RNA具有催化功能 B. 单个RNA分子上不存在氢键
C. mRNA与tRNA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 D. 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B
【解析】
【分析】
RNA是核糖核酸的简称,有多种功能:①有少数酶是RNA,即某些RNA有催化功能;②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③rRNA是核糖体的构成成分;④mRNA携带着从DNA转录来的遗传信息;⑤tRNA可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中参与蛋白质的合成.
【详解】具有催化作用的是酶,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A正确;tRNA中有局部双链结构,也存在氢键,B错误;mRNA与tRNA之间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碱基互补配对的现象出现在以mRNA为模板,氨基酸为原料,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中,此过程在核糖体上进行,C正确;RNA也可以作为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RNA的种类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但学生平时学习容易忽略tRNA的结构.
23.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在mRNA翻译成肽链时分别编码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这是因为( )
A. 组成人体血清白蛋白的单体中没有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B. 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
C. 肽链形成后的加工过程中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氨基酸
D. 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发生了替换
【答案】C
【解析】
【分析】
蛋白质生物合成可分为五个阶段,氨基酸的活化、多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和释放、蛋白质合成后的加工修饰.其中加工修饰包括:(1)水解修饰;(2)肽键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修饰;(3)二硫键的形成;(4)辅基的连接及亚基的聚合.因此其中的水解修饰可能会将肽链中的部分片段进行切割.
【详解】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并不代表其它部位不含该氨基酸,A错误;AUG、GUG是起始密码子,它将启动翻译过程,如果mRNA与核糖体结合前去除了最前端的部分碱基序列,翻译将无法进行,B错误;人体血清白蛋白的第一个氨基酸既不是甲硫氨酸,也不是缬氨酸,最可能的原因是肽链合成后,在加工阶段进行了水解修饰,导致含有该氨基酸的片段缺失,C正确;mRNA起始密码所在位置的碱基在翻译前如果发生替换,则将替换成不同的密码子,而其它密码子不具有启动翻译的作用,这将导致蛋白质合成不能正常进行,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考生要明确起始密码子在翻译过程中的生理作用,如果该密码子发生缺失将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
24.位于染色体两端的一种特殊构造——端粒,能控制细胞分裂次数,并且随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变短,而癌细胞中存在延长染色体端粒的端粒酶。据此推断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原因可能是( )
A. 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 B. 缺少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
C. 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 D. 缺少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位于染色体两端名为端粒的结构能控制细胞分裂次数,它会随着细胞分裂而变短.而癌细胞中有延长端粒的端粒酶,由此可见,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导致体细胞缺少端粒酶,不能延长端粒.据此答题.
【详解】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A正确;同一生物体所有体细胞都是由同一个受精卵有丝分裂形成的,含有该生物全部的遗传物质,因此细胞有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B错误;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没有表达,而不是控制端粒酶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C错误;细胞不能无限分裂是由于缺少端粒酶,而不是缺少合成端粒酶的氨基酸,D错误.
【点睛】本题以端粒及端粒酶为素材,考查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细胞分化、细胞癌变等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的结果,明确所有体细胞都含有该生物全部基因;识记细胞分化的概念,掌握细胞分化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合理推断体细胞不能无限分裂的根本原因.
25.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同卵双生姐妹间因为基因重组导致性状上差异
B. 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重组
C. 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有可能会发生基因重组
D. 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重组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包括两种类型:(1)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交叉互换不属于基因重组,属于染色体变异(易位);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相同片段的交换导致基因重组.
【详解】同卵双生姐妹的遗传物质相同,造成彼此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环境因素,A错误;基因A因替换、增添或缺失部分碱基而形成它的等位基因a属于基因突变,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交叉互换,这可能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发生基因重组,C正确;一对基因不涉及基因重组,基因型为Bb的个体自交出现性状分离是由于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造成的,D错误.
【点睛】题考查基因重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判断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26.艾弗里完成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后,一些科学家认为“DNA可能只是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而不是起遗传作用”。同时代的生物学家哈赤基斯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分离出了一种抗青霉素的突变型(记为抗—S),提取出它的DNA,将DNA与对青霉素敏感的R型菌(记为非抗—R)共同培养。结果发现,某些非抗—R型菌已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下列关于哈赤基斯实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抗—S型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
B. 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C. 实验结果表明: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
D. 实验证明:细菌中一些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如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2.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即抗—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转移到R型菌体内,并成功表达,实现了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与抗青霉素基因和R型菌基因的重组。
【详解】抗—S型菌既有荚膜又具有抗青霉素的能力,说明该菌的DNA中存在抗青霉素的基因和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A正确;非抗—R型菌转化为抗—S型菌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错误;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表明DNA不只在细胞表面起化学作用,形成荚膜,也起遗传作用,因而上述对艾弗里所得结论的怀疑是错误的,C正确;分析实验过程可知,某些非抗—R型菌被转化为抗—S型菌并能稳定遗传,说明与荚膜形成无关的性状——抗药性也会发生转化,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熟练掌握该实验的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
27.下列有关“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可同时观察到染色体加倍和没加倍的细胞 B. 改良苯酚品红溶液的作用是固定和染色
C. 固定和解离后的漂洗液都是无水乙醇 D. 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纺锤丝的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 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详解】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加倍,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正常细胞和染色体加倍的细胞,A正确;改良苯酚品红染液的作用是染色,没有固定的作用,B错误;“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固定用的是卡诺氏液,固定后的漂洗液是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C错误;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原理,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选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果等,要求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8.下列关于遗传变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三倍体无子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亲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可能为9/16
D. 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所以形成无子西瓜;染色体结构变异会导致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花粉直接培养所得的个体是单倍体个体,一般高度不育.
【详解】三倍体西瓜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发生紊乱,不能产生配子,因此形成无子西瓜,而无籽西瓜中偶尔出现一些可育的种子,原因是母本在进行减数分裂时,有可能形成部分正常的卵细胞,A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而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因此染色体结构变异和基因突变都可使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物自交,且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子代中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A_B_与亲本的表现型相同,因此表现型与亲本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为9/16,C正确;八倍体小黑麦是由普通小麦(六倍体)和黑麦(二倍体)杂交后再经过染色体加倍后选育,它的花药经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虽然含有四个染色体组,由于是异源的,在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所以不可育,D错误。
29.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以“研究××病的××”为子课题,下列子课题中最为简单可行、所选择的调查方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研究21三体综合征的遗传方式,在我们学校内随机抽样调查
B. 研究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在道路上随机对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统计
C. 研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
D. 研究艾滋病的遗传方式,在市中心随机抽样调查
【答案】C
【解析】
【分析】
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
【详解】研究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应该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A错误;研究红绿色盲症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而不能只在道路上随机对过往车辆的司机进行统计,B错误;研究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进行调查,C正确;艾滋病是传染病,是由病毒传染引起的疾病,不是遗传病,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调查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调查人类遗传病的调查对象及调查范围,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0. 下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
A. 该遗传病是由一个基因控制的
B. 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
C. Ⅰ2一定为杂合子
D. 若Ⅲ7与Ⅲ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2/3
【答案】A
【解析】
据图分析,Ⅱ5、Ⅱ6患病,Ⅲ9正常,推断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错;该遗传病男、女性患病概率相同;由于
Ⅱ4正常推知Ⅰ2一定为杂合子;Ⅲ7基因型为aa,Ⅲ8基因型为1/3AA、2/3Aa,则子女正常的概率为2/3×1/2=1/3,患病的概率为2/3。故选A。
31.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着同源区(II)和非同源区(I、 III)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I片段上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B. 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夫妇后代中男性患病概率一定不等于女性
C. I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
D. 由于X、Y染色体存在非同源区,故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Ⅰ片段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男女患病率不一定相等;Ⅲ片段是男性特有的区域,其上有控制男性性别决定的基因,而且Ⅲ片段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均为男性,即伴Y遗传.
【详解】Ⅰ片段是X特有的区域,其上的单基因遗传病,分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中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的男性患病率低于女性,A正确;Ⅱ片段是X和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II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某夫妇后代中男性患病概率不一定不等于女性,B错误;Ⅲ片段为Y染色体上的非同源区,其上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因此Ⅲ片段上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病者全为男性,C正确;X、Y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但存在着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Ⅰ、Ⅲ),所以人类基因组计划要分别测定,D正确。
【点睛】本题以性染色体为素材,结合性染色体图,考查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伴X染色体遗传病、伴Y染色体遗传病和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特别是X、Y同源区段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要求学生理解相关遗传病的发病情况,能举例说明,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3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诱变育种优点的是( )
A. 可以获得新性状 B. 育种年限显著缩短
C.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D. 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知识.1、原理:基因突变.2、方法: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中子、激光、电离辐射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硫酸二乙酯、秋水仙素等各种化学药剂)或空间诱变育种(用宇宙强辐射、微重力等条件)来处理生物.3、发生时期: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间期.4、优点: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可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创造人类需要的变异类型,从中选择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变异范围广.5、缺点:有利变异少,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具有盲目性,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
【详解】由分析可知,诱变育种可培育出优良的生物品种,获得新性状,A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使育种年限显著缩短,B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能提高突变率,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改良生物性状,从而获得更多优良变异类型,C不符合题意;诱变育种的缺点是有利变异少,诱变的方向和性质不能控制,具有盲目性,需大量处理实验材料,改良数量性状效果较差,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诱变育种的相关特点,明确诱变育种的优缺点,正确的判断各个选项,意在考查考生能识记并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
33.已知小麦在生长期抗锈病对易染锈病为显性。现有甲、乙两种抗锈病的小麦,其中一种为纯合体,需要鉴别和保留纯合的抗锈病小麦,应选用下列哪项措施最简便易行( )
A. 鉴定甲乙各自抗病配子比例 B. 甲,乙分别自交
C. 甲、乙分别和隐性类型测交 D. 甲×乙后,F1代自交
【答案】B
【解析】
【分析】
一个显性生物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以从亲本自交是否出现性状分离来判断,出现分离则为杂合子,据此答题.
【详解】对于植物显性性状的个体,其基因型可能是纯合体,也可能是杂合体.由于小麦是雌雄同株植物,如果用杂交的方法鉴别则操作过程比较复杂,而且题干中要求的是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所以鉴别和保留植物纯合显性性状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自交法,即甲×甲、乙×乙.如果出现性状分离,则为杂合体,没有出现性状分离的为纯合体.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鉴定显性性状个体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4.基因工程产物可能存在着一些安全性问题,但不必担心的是( )
A. 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与正常鲤鱼杂交,进而导致自然种群被淘汰
B. 运载体的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
C. 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
D. 目的基因被应用于生物武器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食物安全(滞后效应、过敏源、营养成分改变)、生物安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环境安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生物安全:①转基因植物扩散到种植区外变成野生种或杂草,②转基因植物竞争能力强,可能成为“入侵的外来物种”,③转基因植物的外源基因与细菌或病毒杂交,重组出有害的病原体,④可能使杂草成为有抗除草剂基因的“超级杂草”.
【详解】三倍体转基因鲤鱼不能产生可育配子,不能与正常鲤鱼杂交,A符合题意;运载标记基因(如抗生素基因)多为抗生素基因,可能指导合成有利于抗性进化的产物,B不符合题意;目的基因如杀虫基因,本身编码的产物可能会对人体产生毒性,C不符合题意;生物武器的类型包括致病菌、病毒、生物毒剂及基因重组的致病菌等,转基因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的认识,深入认识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是正确解答该题的关键.
35.下列育种方式中培育原理相同的一组是( )
①太空椒②无子西瓜③矮秆抗病杂交水稻④青霉素高产菌株⑤八倍体小黑麦
A. ①③ B. ③⑤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详解】①太空椒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②无子西瓜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③矮秆抗病杂交水稻培育原理是基因重组;④青霉素高产菌株培育原理是基因突变;⑤八倍体小黑麦培育原理是染色体变异.因此,培育原理相同的是①和④、②和⑤.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6.据东方网2004年6月27日消息,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人类遗传学教授对比人体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的研究表明,日本人的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下面对此研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自然选择导致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B. 这项研究表明,日本人种群发生了进化,而朝鲜半岛人则没有
C. 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是同一个物种,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相同的
D. 这两个种群因为地理隔离时间太久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称为一个物种. 2、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种群. 3、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详解】由题意可知,日本人与朝鲜半岛人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的环境下,自然选择不同,这样会导致日本人和朝鲜半岛人朝着不同的方向进化,A正确;B错误;日本人和朝鲜人生活的环境不同,因此他们的基因库是不相同的,C错误;日本人祖先可能源自朝鲜半岛,即日本人和朝鲜人存在地理隔离,但两者的基因库没有明显差异,不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物种形成的过程,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关键.
37.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B. 一般情况下,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是变化的
C. 变异的个体都适应环境 D. 新物种产生都要经历地理隔离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由长期的地理隔离达到生殖隔离,有些物种可以不通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或人工诱导多倍体.
【详解】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选择等,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个体不一定都能适应环境,C错误;新物种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产生生殖隔离,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D错误.
【点睛】本题要求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8.若细胞中某种同源染色体有三条,则减数分裂时一条染色体走向一级,另两条染色体分别走向另一极,人类克氏综合征(染色体组成为44+XXY)不育概率为97%。若一个患有克氏综合征的色盲男性,和一个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婚后育有一个孩子,这个孩子既患克氏综合征,又患色盲的概率是多少(XXX个体可以存活,表现为女性)( )
A. 1/6 B. 1/200 C. 1/8 D. 1/12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伴性遗传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和分析能力。
【详解】一个患克氏综合症的色盲男人基因型是XbXbY,能产生XbY的概率是1/3。父亲是色盲的正常女性基因型是XBXb结婚,产生Xb的配子概率是1/2,他们育有一个孩子,即不再考虑其是不育的可能。这个孩子既患克氏综合症又患色盲基因型是XbXbY的概率为1/3×1/2=1/6,故A正确,B、C、D错误。
39.在非洲人群中,每10000人中有1人患囊性纤维原瘤,该病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夫妇生有一患病的孩子。此后,该夫妇感情破裂并离婚,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
A. 1/202 B. 0或1/4 C. 1/200 D. 1/8
【答案】A
【解析】
【分析】
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用A、a表示),一对健康的夫妇生有一患病孩子,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这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据此答题.
【详解】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健康的夫妇的孩子患有此病,说明囊性纤维原性瘤属于隐性遗传。若相关基因用A、a表示,则该对健康的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已知“每10000人中有1个人患囊性纤维原性瘤(aa)”,即囊性纤维原性瘤在人群中患病率为1/10000,则a基因频率=1/100,A基因频率=1—1/100=99/100,所以在人群中AA:Aa=(99/100×99/100):(2×1/100×99/100) =99:2,即在人群中健康男性的基因型是Aa的概率为2/101。综上分析,该夫妇感情破裂并离婚,该妇女与另一健康男性再婚,他们所生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1/4×2/101=1/202.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频率,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推断这对夫妇的基因型;掌握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能结合两者答题,有一定难度.
40. 在沿海滩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高层芦苇茂密,中、低层绿草如茵,大量的禽鸟齐聚其中,水下还分布着大量的文蛤、蟹、虾和鱼等。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芦苇、绿草属于生产者
B. 文蛤、蟹、虾和鱼都是第二营养级
C. 其生物群落只有垂直结构
D. 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信息传递无关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芦苇、绿草都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所以A正确;一些鱼吃虾,则其为第三营养级,所以B错误;其生物群落也有水平结构,但不够明显,所以C错误;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从而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所以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以及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41.如图为细胞内DNA分子复制简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过程中用到的酶包括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配子时该过程发生的时间为________。
(3)DNA分子复制时,在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________为原料,按照___________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4)若将含15N的细胞放在只含14N的环境中培养,使细胞连续分裂n次,则最终获得的DNA分子中,含14N的占_____,含15N的占______,这说明DNA的复制特点是_____。
【答案】 (1). DNA聚合酶 (2). 解旋酶 (3). 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4). 脱氧核苷酸 (5). 碱基互补配对 (6). 100% (7). 1/2n-1 (8). 半保留复制
【解析】
【分析】
DNA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 DNA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DNA复制意义:通过复制,使亲代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子代,使前后代保持一定的连续性.
【详解】(1)图示过程表示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等酶的作用.
(2)形成配子时进行的是减数分裂,发生的时间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
(3)DNA分子复制时,在有关酶的作用下,以母链为模板,以4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与母链互补的子链。
(4)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将含15N的细胞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培养,所有的子代DNA都含有14N,故含14N的占100%。含15N的DNA分子有2个,复制n次共有2n个DNA分子,所以占总数的2/2n=1/2n-1,这也说明DNA的复制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DNA分子复制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过程,明确DNA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并能根据题中数据进行相关计算,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42.图中,烟草花叶病毒(TMV)与车前草病毒(HRV)的结构如图A、B所示,侵染作物叶片的症状如图C、D所示。请据图回答:
(1)用E去侵染叶片F时,叶片F所患病的症状与_________________相同
(2)F上的病毒,蛋白质外壳是以___________为场所合成的。所需的氨基酸、酶和ATP均来自______________。
(3)病毒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由_______决定。
(4)本实验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D (2). 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 (3). 叶片F的细胞 (4). E的RNA (5). RNA是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中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由于其遗传物质来自HRV,因此用E去侵染叶片F时,在F上所患病的症状与HRV相同.
【详解】(1)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由于其遗传物质来自HRV,因此用E去侵染叶片F时,在F上所患病的症状与HRV相同,即与图中的D相同.
(2)E是由烟草花叶病毒(TMV)的蛋白质外壳和车前草病毒(HRV)的RNA重组形成的重组病毒,因此在F上的病毒,其蛋白质外壳的合成是受HRV的R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叶片F细胞的核糖体;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合成蛋白质所需的氨基酸、酶、ATP均来自于宿主细胞,即叶片F的细胞.
(3)病毒E的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由E的RNA决定。
(4)子代病毒的各项特性都是由E的RNA决定的,从而证明了RNA是车前草病毒的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人们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及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43.示意图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及细胞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图示,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1中a~c柱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图2中可以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的是________。
(2)图1中II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2中的________。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I变化为II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了________;由II变化为III,相当于图2中的________(用代号和箭头表示)过程。
(4)符合图1中IV所示数量关系的细胞可能是______。与图1中________对应的细胞内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
【答案】 (1). c (2). 乙丙 (3). 甲丙 (4). DNA复制 (5). 丙→乙 (6).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7). I和II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中,Ⅰ和Ⅳ中不含b,说明b表示染色单体;Ⅱ、Ⅲ中a:b都是1:2,说明a表示染色体,则c表示DNA分子.图2中,甲表示有丝分裂中期,乙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1)图1中a的数量变化为4→4→2→2,可推测a是染色体,b的数量变化是0→8→4→0,可推测b是姐妹染色单体,c的数量变化是4→8→4→2,可推测c是DNA。由分析可知,甲表示有丝分裂,乙丙表示减数分裂,而卵细胞的形成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因此乙丙可以表示卵细胞形成过程.
(2)据图可知,图1中II的数量关系可表示为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对应于图2中的甲丙.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要进行染色体复制,其中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分子复制;由Ⅱ变化为Ⅲ,表示进行了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
(4)由于细胞来自二倍体雌性动物,又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表明染色体只有体细胞的一半,所以Ⅳ表示的细胞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1中Ⅰ染色体数为4,且无染色单体,可表示卵原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而II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也存在同源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识记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
44.如图是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II1和II6均不含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III3和III1分别与正常男性结婚,她们怀孕后到医院进行遗传咨询,了解到若在妊娠早期对胎儿进行检查,可判断后代是否会患这两种病。
①III3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
②III1采取下列哪种措施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染色体数目检测 B. 性别检测 C.无需进行上述检测
(4)如果III1与III4违法结婚,子女中患病的可能性是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3). C (4). B (5). III1的基因型可能为aaXBXb,与正常男性婚配,所生男孩可能患病 (6). 17/24
【解析】
【分析】
本题是根据遗传系谱图对人类遗传病的进行判断。分析遗传系谱图,Ⅱ5、Ⅱ6患甲病,所生女儿Ⅲ3不患甲病,说明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Ⅱ1、Ⅱ2不患乙病,Ⅲ-2患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从遗传系谱图推断两种遗传病的遗传特点,写出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并根据基因型推算相关的遗传概率。
【详解】(1)Ⅱ5、Ⅱ6患甲病,有一个不患甲病的女儿Ⅲ3,因此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2)Ⅱ1、Ⅱ2不患乙病,Ⅲ2患乙病,且已知II1不含乙病致病基因,说明乙病的遗传方式伴X隐性遗传。
(3)①因为Ⅱ6是无乙病基因,所以Ⅲ3的基因型是aa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后代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不会患病,所以无需进行任何检测,故选C。
②根据题意分析Ⅲ1的基因型是aaXBXB或aaXBXb,其与正常男性aaXBY结婚,若所生的是女孩,不会患病,若所生的是男孩,患病的概率是1/2,所以需要通过性别检测来判断后代是否会患病,故选B。
(4)Ⅲ-1的基因型可能为1/2aaXBXb或1/2aaXBXB,Ⅲ-4的基因型是1/3AAXBY或2/3AaXBY,后代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是1-(2/3×1/2×1/2×3/4+2/3×1/2×1/2)=17/24。
【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判断这两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关个体的基因型,同时能运用逐对分析法进行相关概率的计算,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45.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位于II号染色体上;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状眼)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
(1)果蝇的眼型和摩尔根杂交实验中所研究的眼色基因这两对基因,在遗传时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2)现有一群圆眼果蝇中出现了一只棒状眼突变体的雄果蝇。为了确定棒状眼的显隐性,具体操作是:
①选择纯合圆眼雌性果蝇和该棒状眼突变体果蝇杂交,统计子代表现型;
②若子代雌蝇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确定棒状眼是显性性状
③若子代雌蝇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确定棒状眼是隐性。
(3)用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和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杂交得到F1,将F1雌雄果蝇交配得到F2,若用亲本中的隐性个体与F2中长翅灰身红眼果蝇杂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____________。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雌果蝇,则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_____导致的;若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最可能是由于________导致的。
【答案】 (1). 基因的分离定律 (2). 雌果蝇都是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 (3). 若子代雌雄果蝇都是圆眼 (4). 1/24 (5). 基因突变 (6). 基因重组(交叉互换)
【解析】
【分析】
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1)由于果蝇的眼型(圆眼和棒眼)和摩尔根杂交实验所研究的眼色(红眼和白眼)分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①由于控制眼型(圆眼和棒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其等位基因,所以要确定突变是显性突变还是隐形突变,可选择纯合圆眼雌果蝇和该棒眼突变体雄果蝇杂交;②若子代雌果蝇均为棒眼,雄果蝇都是圆眼,则可确定棒状眼是显性性状;③若子代无棒眼个体,即雌雄果蝇都是圆眼,则可确定棒状眼是隐性.
(3)纯合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XW,纯合残翅黑身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XwY,杂交获得F1的基因型为AaBbXWXw和AaBbXWY.F1的雌雄果蝇交配获得F2,F2中长翅灰身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为A_B_XWX_.与亲本中的隐性个体aabbXwY杂交,由于翅型和体色都在二号染色体上,因此,所得后代中残翅黑身白眼雌果蝇占2/3×1/2×1/2×1/4=1/24.由于控制果蝇翅型的基因A(长翅)和a(残翅)与控制体色的基因B(灰身)和b(黑身)都位于Ⅱ号常染色体上,而控制眼色(红眼和白眼)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所以F2中出现了长翅灰身白眼雌果蝇,最可能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而F2中出现了长翅黑身红眼果蝇,这可能是由于基因重组(交叉互换)造成的.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显隐性的判断、变异的类型的判断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