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第四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
展开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试卷
命题: 审核:
1.商朝的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 )
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地方独立性较强
2.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
A.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B.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C.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D.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3.夏商的史官在职责上是史巫合一,既掌管天文术数,为统治者提供宗教式预言。又保管典籍、记录时事;周代史巫开始分离,史官被定位在“掌官书以赞治”的官僚位置上,以上史官角色意识的变化( )
A.反映出周代王权与神权实现脱离 B.影响了后世对历史记录的认识
C.取决于中央官僚机构职能的调整 D.体现了周代政治理性化的趋势
4.史学家钱穆在论及唐代的科举时说:“唐代门第势力正盛,在那时推行考试,应考的还是有许多是门第子弟。门第子弟在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已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如是积渐到晚唐,大门第逐步堕落,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穷书生。他们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门第教训也没有了,政治传统更是茫然无知。“钱穆认为唐代的科举制( )
A.摧毁了门阀政治 B.扩大了政权基础 C.促进了社会公平 D.与政治人才培养脱节
5.据记载,元代中书省多次要求各地行省“除重事并创支钱粮必合咨禀者,议拟咨来。其余公事应合与决者,随即从公依例与决,毋得似前泛咨(凡事都请示中书省)”。这反映了元代( )
A.内部纷争使行政效率低下 B.具有决策重大事务的权力
C.缺乏地方管理上的自决权 D.内部存在着权力制约机制
6.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7.明初,地方设三司,布政使本应为主导,但都指挥使的官阶却高于布政使。明中期以后,朝廷每每向各省差遣总督、巡抚,凌驾于三司之上。明代此举( )
A.影响了三司职权的正常运作 B.体现了地方分权制衡的思想
C.意在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D.造成了地方官僚机构的膨胀
8.战国时期某学派认为人们的智谋是在长期作战中成长起来的,主张通过农战的实际斗争,培养“智术能法之士”。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9.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右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和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这表明罗马法( )
A.忽视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 B.符合资产阶级利益
C.扩大了罗马帝国统治基础 D.对个人权利的规范与尊重
11.对于罗马人来说,法律是社会的基石,它对于公民基本权利和合法权利很重要,同时它又是社会生活和基础,从欧洲的历史来看,这种法律形式“民法尤胜于刑法”一直都很重要。这里主要强调罗马法( )
A.内容丰富详实,应用性强 B.量刑有理有据,保障平民权益
C.协调社会矛盾,巩固统治 D.侧重民事诉讼,保护私有财产
12.下表为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第八表条款的部分内容。据表可知,《十二铜表法》( )
条款 | 内容 |
第八表第二条 | 故意伤人肢体而未能取得和解时,伤人者也应受到同样的伤害 |
第八表第二十一条 | 伤害自己被保护人的保护者应交给地下神即予以诅咒 |
第八表第二十四条 | 如手掷的标枪落得比目的地还远,则应供献牧羊为祭品 |
第八表第二十三条 | 伪证被揭穿者,应从塔贝斯山崖上抛下 |
A.具有原始色 B.体系比较完备 C.民刑不分 D.具有理性色彩
13.约公元前450年,“罗马平民迎来了他们的首度胜利,那就是罗马基本法律《十二铜表法》的编纂和颁布。在这部法律中,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全体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承认”是指( )
A.《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了公民权的平等
B.全体公民都可依据成文法维护权利
C.《十二铜表法》明确规定限制贵族的权利
D.平民获得参与制定或修订法律权利
14.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市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据此推知,万民法( )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根源于罗马帝国统治基础扩大
C.标志着罗马司法体系最终完备 D.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15.“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罗马法未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B.罗马法推动了其生产方式的改变
C.罗马法在近代西方受到重视 D.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本质一致
16.中文的“城邦”是从“波利斯”(polis)”的英译“city state”,即城市国家转译而来的。在希腊人的观念中,“波利斯”首先是指高于家庭、村落和部落之上的特定人群的联合体,即公民团体。它首先指的是人,而不是物,城市的含义是“波利斯”的内涵外延的结果。据此可知,古希腊城邦的内在特征是( )
A.小国寡民 B.独立自治 C.公民集体 D.城市国家
17.史载,希腊某城邦在一次战役中失败,公民死伤众多,消息传到国内,战死者的父母对于公众必须笑容满面,庆幸其他人的子女生还,而已知其子幸免于难即将相见者,则必须哭泣,为其他人失去儿子而悲伤。这反映出在希腊( )
A.不重视维护公民的生存权利 B.城邦至上观念影响个人行为
C.摆脱了纲常伦理观念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间矛盾日趋缓和
18.法国思想家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一书中说,雅典人无论在性格和思想方面,都与罗马人和斯巴达人相去甚远,但在畏惧诸神方面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同之处。这说明( )
A.古希腊是否有人文精神需重新考量 B.古希腊文明与古罗马文明并无二致
C.城邦体制差异决定性格和思想各异 D.精神水平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19.在古代雅典,个人与集体约束之间的界限是不明显的,自由没有被明确地规定出来,它只是依赖于人们的宽容的观念而已,并没有具体的法律保障。材料旨在说明古代雅典( )
A.缺乏民主制度维护 B.自由权利受到限制
C.维护城邦至上原则 D.淡化法律制度规范
20.伯利克里大力鼓励开展学术研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雅典人不论贫富都能到剧场观看戏剧表演,这一措施( )
A.促进民主政治繁荣 B.反映维护奴隶主阶级本质
C.基本没有得到贯彻 D.严重危害了雅典民主政治
21.雅典民主通常被认为是大众政治。但是学者的研究发现,古代雅典的民主领袖,都出自贵族或富人阶层,即雅典的精英阶层。这说明( )
A.雅典民主实质上是间接民主 B.公民的参政能力受出身影响
C.民主政治是利益妥协的产物 D.民主体制保留了贵族制残余
22.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此,雅典城邦( )
A.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 B.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
C.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D.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
23.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的政治体制是一种最简陋也最粗糙的结构,它不能从重要信息中筛去琐碎的噪音和从长远需要中筛去眼前的一时兴致。该观点认为( )
A.雅典民主缺少人文精神 B.雅典民主范围狭小
C.直接民主存在缺陷 D.雅典民主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4.《民主的模式》一文中指出:“雅典民主的一个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为共和城邦做贡献以及将私人生活置于公共事务和共同善业之下。”这表明古代雅典( )
A.注重维护城邦利益 B.推行直接民主政治
C.公民缺少民主权利 D.公民道德高于一切
25.亚里士多德指出:“在雅典,个人实际上不受到保护,并且任由集体摆布。”材料实际上说明,古代雅典( )
A.享有公民权的人数有限 B.公民才能根本无法施展
C.城邦推崇少数服从多数 D.民主制易滋生多数暴政
二、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材料二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泰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赦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摘自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7分)
27.精神活动的变革和更新,不仅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先导意义,更重要的是使文明的生命生机勃勃,香火不断。阅读下列材料:(15分)
材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自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 意大利人文主义者阿尔贝蒂认为,财富的日益增长是家庭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家庭应当修建和装饰自己的房子,拥有珍贵的书籍和健壮的马匹。加尔文认为基督教学说必须适应经济生活的需要,每一个基督徒都可以通过自己在现世的勤奋劳作与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启蒙运动时期,法国有学者认为,经济也存在一套自然法则,那就是供给与需求。当政府对经济行为干预最小之时,这些法则运行得最好。
——摘编自裔昭印主编《世界文化史》(增订版)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听体现的共同精神。(5分)
(3)有学者认为,物质活动是文化观念变迁的基础,同时文化观念也制约并引导着物质活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14〜16世纪西欧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28.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10分)
材料一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会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要理解这一奇特的事实,我们就必须努力置身于农民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到,所有那些含含糊糊、激情洋溢的有关自由劳动、人类尊严、民族进步一类的言辞,落到俄国农民耳朵里,犹如雨滴砸在花岗岩上一般。他想要的不过是一座可以住的房子,有食物吃,有钱买衣服穿而已。
——编自华莱士《俄国》
材料二 1861年俄国自上而下的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这次改革是按照农奴主利益进行的,因此,农奴制度废除的很不彻底。改革后,沙皇政权基本原封不动,大部分的土地还是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保存了贵族地主大土地占有制。俄国引起革命的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并且继续在发展。
——编自张兴仪《浅谈一八六一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6分)
座位号 |
|
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试卷答题卡
一、选择题(50分)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
|
|
|
|
|
|
|
|
|
|
|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
|
|
|
|
|
|
|
|
|
|
|
|
|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权力机构沿革的特点及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7分)
27、(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中“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的基本观点及其听体现的共同精神。(5分)
(3)有学者认为,物质活动是文化观念变迁的基础,同时文化观念也制约并引导着物质活动。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以14〜16世纪西欧的史实加以说明。(4分)
28、(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对“解放宣言”不满的原因。
(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1861年改革“延缓了革命但并不能消除革命”?(6分)
会宁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级中期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D D D B A D A B D A B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B C C B D B A B A C A D
二,非选择题
26,(1)特点:中枢权力逐渐被削夺、分散或转移;权力运作机制缺乏恒定性;权力机构沿革呈渐进性;中枢权力机构之间彼此监督、相互制衡;皇权至上(8分,任答4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保证各种政治力量在法定的程序内活动,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转效能;皇帝执掌着统治国家的最高权力,使专制皇权得到扩张并不断强化。(4分)
(2)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2分)
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2分)
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2分)
(3)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
(7分,1条2分,3条7分),
27、(1)条件: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1分)古典文化遗存丰厚(1分);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1分)罗马教廷的精神控制与经济掠夺(1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较高,(1分)典型的君主专制激发了资产阶级的强烈反抗(1分)。
(2)观点:鼓励追求财富;(1分)主张适应现世生活;(1分)提倡个人奋斗;(1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1分)
精神:人文主义。(1分)
(3)说明:14世纪以后,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不断成长,(1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相继展开,形成了思想解放潮流;(1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催生了新的价值观,(1分)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1分)
28、(1)原因:农民缴纳高额赎金;(1分)地主割占好地;(1分)农民仍受村社限制(管理);(1分)农民的要求未得到满足。(1分)
(2)延缓:废除农奴制,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分)一定程序上缓和社会矛盾,巩固沙皇统治。(1分)
不能消除:农奴制改革不彻底;(1分)政治上保留了沙皇专制制度;(1分)经济上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1分)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