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一文言文阅读课案4文言断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文言断句
一、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王安石《答段缝书》)
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答案: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参考译文:天下的人,愚钝的多而贤明者少。愚钝的人原本就嫉妒贤明的人,而贤明之士又自有操守,不愿与愚钝者取齐,于是愚钝的人就更加怨恨贤者。既然怀着忌恨埋怨之心,那就没有什么事不可以加以诽谤,听说了君子之过误以后,又传播那些话使更多的人听到,所以贤人总是不断地遭受诽谤,那些暂时困在底层的贤者受害尤其深。任何权势也改变不了世俗,因为名节并没有加到平民头上,愚钝的人很容易出言诽谤别人,诽谤之言又特别容易流传。凡是指责曾巩这不好那不对的言论,肯定都是那些忌恨他和传播了错误消息的人而为。足下竟然要引用忌恨他的人、埋怨他的人、误听误传的人所讲的话,凭空裁断贤人的是非,这是很没有道理的。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众人都憎恶他,也一定要认真考察一番。”孟子说:“全国的人都说可以诛杀,也不可以马上诛杀,必须要得到确实可以诛杀的罪证,然后再杀他。”匡章,全国人都认为他不孝,孟子却对他另眼相看,认为他是孝的。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就是因为他们具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不受众人的蛊惑。如果他们也受众人的蛊惑,那也就和众人一样了,哪里还是孔子、孟子呢?足下还是把握自己,稳重一些,不要轻易地议论曾巩。
二、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附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之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措者不得与焉。故国士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
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答案: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
参考译文:晏子与崔杼盟誓。崔杼的誓词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必遭祸殃!”晏子低下头含了口血,仰起头向上天呼告说:“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人,必遭祸殃!”崔杼很不高兴,用矛顶着他的胸,用戟勾住他的颈,对晏子说:“如果你改变你说的话,那么我可以与你共同享有齐国;如果你不改变你所说的话,那么现在就是你生命终结的时刻了!”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中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曲求福。’我难道能够以邪曲来求福吗?你考虑考虑这些话吧!”崔杼说:“这是一个贤德的人,不可以杀死他。”于是崔杼撤去兵器离开了。晏子的车夫要赶马快跑,晏子按着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了不一定就能活,慢了不一定就会死。”晏子可以说是懂得天命了。天命啊,是不知为什么会这样但最终却这样了。靠耍聪明来做事的人,是不能领会这些的。因此国家杰出的人,按照义的原则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三、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示弟立志说
(明)王阳明
夫学,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犹不种其根而徒事培拥灌溉,劳苦无成矣。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故程子曰:“有求为圣人之志,然后可与共学。”人苟诚有求为圣人之志,则必思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安在。非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欤?欲此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则必去人欲而存天理。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己矣
(选自《王阳明文集》,有删节)
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己矣
答案:求所以去人欲而存天理之方/则必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而凡所谓学问之功者/然后可得而讲/而亦有所不容己矣。
参考译文:学习,都是要先立志。志要是不立,就像不种树根而徒劳浇水一样,这样是做无用功的。世上的人之所以沿袭旧的,敷衍应付,养成不好的习惯,最后变成道德低下的人都是因为没有立志。所以程子讲:“要有成为圣人志向的人,然后才能与他一起共同学习”。人要是有真心想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则必然会思考圣人为什么会成为圣人的原因?难道不是内心纯为良知而没有一丝的私欲吗?想要做到内心纯为良知而无一丝的私欲,则要必须除去私欲,显现良知。想要找到除去私欲而显现良知的方法,则必须要验证前人的思考,考证于古人言语,这样才是做学问的功夫,然后才能够得到真正的知识,这都是不能够欺骗自己的。
四、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士大夫子弟,数岁已上,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体性稍定;因此天机,倍须训诱。有志尚者,遂能磨砺,以就素业;无履立者,自兹堕慢,便为凡人。人生在世,会当有业: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讨论货贿,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或因家世余绪,得一阶半级,便自为足,全忘修学;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蒙然张口,如坐云雾;公私宴集,谈古赋诗,塞默低头,欠伸而已。有识旁观,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长受一生愧辱哉!
(选自颜之推《勉学》)
(1)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答案:自古明王圣帝/犹须勤学/况凡庶乎/此事篇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聊举近世切要/以启寤汝耳
(2)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答案: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参考译文:从古以来的贤王圣帝,尚且还需要勤奋学习,何况是普通百姓呢!这类事情遍见于经籍史书,我也不能一一列举,只举近代切要的,来启发提醒你们。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上,没有不受教育的,多的读到《礼记》《左传》,少的也起码读了《经诗》和《论语》。到了加冠成婚的年纪,体质性情逐渐定型,凭着这天赋的机灵,应该加倍教训诱导。有志向的,就能因此磨炼,成就儒学的清高之业;没有成就功业志向的,从此怠惰,就成为庸人。人生在世,应当有所专业:农民则商议种庄稼,商人则讨论财货,工匠则精造器皿用具,懂技艺的人则考虑方法技术,武夫则练习骑马射箭,文士则研究议论经书。然而常看到士大夫耻于涉足农商,羞于从事工技,射箭则不能穿透铠甲,握笔则才记起姓名,每天饱食醉酒,恍惚空虚,以此来打发日子,以此来终尽天年。有的凭家世馀荫,弄到一官半职,就自感满足,全忘学习之事。遇到婚丧大事,议论得失,就昏昏然张口结舌,像坐在云雾之中。公家或私人集会宴欢,谈古赋诗,又是沉默低头,只会打呵欠伸懒腰罢了。有见识的人在旁看到,真替他羞得无处容身。为什么不愿用几年时间勤学,以致一辈子长时间受愧辱呢?
五、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赠崔复州序
韩 愈
有地数百里,趋走之吏,自长史、司马已下数十人。其禄足以仁其三族及其朋友故旧。乐乎心,则一境之人喜;不乐乎心,则一境之人惧。丈夫官至刺史,亦荣矣!
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由是刺史有所不闻,小民有所不宣。赋有常而民产无恒,水旱疠疫之不期,民之丰约悬于州。县令不以言,连帅不以信,民就穷而敛愈急,吾见刺史之难为也!
崔君为复州,其连帅则于公。崔君之仁足以苏复人,于公之贤足以庸崔君,有刺史之荣而无其难为者,将在于此乎?
愈尝辱于公之知,而旧游于崔君,庆复人之将蒙其休泽也,于是乎言。
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
答案:虽然幽远之小民/其足迹未尝至城邑/苟有不得其所/能自直于乡里之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县吏乎/能自辨于县吏者鲜矣/况能自辨于刺史之庭乎?
参考译文:有辖地数百里,有供支使的官吏,从长史、司马以下有数十人。其俸禄足以惠及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及朋友和老相识。他心里高兴,则一州之人都高兴;他心里不高兴,则一州之人都惧怕。大丈夫做官做到州刺史,也算很荣耀了。
虽然如此,但是偏远地区的小老百姓,他们的足迹都不曾到达县城,如果有感到不便或不平之事,能够自行申辩于乡间小吏的就很少了,何况能自行申辩于县吏呢?能自行申辩于县吏者已经很少了,何况能自辩于州刺史的公堂呢?因此,民间之事,刺史也有所不知,乡间小民也不公开说出。租赋有固定的数额而老百姓无固定收入,水旱灾害和传染病流行也难以预料,老百姓的富裕或穷困都掌握在州刺史手里。县令不向上反映,观察使不相信反映的情况,老百姓已经到了困窘的境地而催逼赋税却愈加紧急,我看刺史也真是不太好当了。
崔君出任复州刺史,您的上司是山南东道观察使于公。您的仁爱足以使复州的老百姓恢复活力,于公的贤达足以重用您崔君,您有刺史的荣耀而无难办之事,大概就在您此行了吧?
我曾经承蒙于公的了解,而和您崔君又是交游已久的朋友,我庆幸复州的老百姓将会蒙受到您的恩泽,于是说了上面这些话。
六、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天之利下民,其仁至矣!未有美于味而民不知者,便于用而民不由者,厚于生而民不求者。然而暑雨亦怨之,祁寒亦怨之,己不善而祸及亦怨之,己不俭而贫及亦怨之。是民事天,其不仁至矣!天尚如此,况于君乎?况于鬼神乎?是其怨訾恨讟,蓰倍于天矣!有帝天下、君一国,可不慎欤!故尧有不慈之毁,舜有不孝之谤。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后之王天下,有不为尧舜之行者,则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为甚矣。
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
答案:殊不知尧慈被天下/而不在于子/舜孝及万世/乃不在于父/呜呼/尧/舜/大圣也/民且谤之
参考译文:上天为百姓造福利,它的仁心可以说达到极点了!没有一样美味的东西百姓不知道,没有一样便于使用的东西百姓不利用,没有一样使生活充裕丰富的东西百姓不去追求。即使这样,到了火热、阴雨的季节百姓就抱怨天,到了大寒时百姓也抱怨天,自己做了错事导致灾祸来临也抱怨天,自己不节俭导致贫穷也去怨恨天。这样看来,百姓对待天,不讲究仁,也算是达到极点了!对天尚且是这样,何况对待君主呢?何况对待鬼神呢?这样看来,对君主、对鬼神的怨恨诽谤,比对天要多上好几倍!做天下的帝王,做一国的国君,能够不慎重吗?所以有“不慈”的诽谤加在尧身上,有“不孝”的诽谤加在舜身上。这些人实在不知道,尧的仁慈之心覆盖整个天下,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儿子;舜的孝心润泽万代人,而不仅仅在于对待自己的父亲。啊!尧、舜是伟大的圣人,百姓尚且要去诽谤他们;后世那些在天下称君称王的人,有谁不行尧、舜那样的政,那么百姓掐住他的喉咙,揪住他的脑袋,侮辱他,扭逐他,打倒他,消灭他的家族,一点儿也不过分。
七、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朱子家训
朱 熹
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1)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2)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1)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答案: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2)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答案:人能如是/天必相之/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参考译文:作为国君,最重要的是怀有仁慈的心。作为臣子,最重要的则是忠诚。为人父,最重要的是慈爱。为人子,最要紧的则是孝道。作人的兄长,最要紧的是友爱弟妹。作为弟妹,则要恭敬兄长。作丈夫的,最重要的是态度平和。作妻子的,则必须重视温柔的作用。与师长相处,最重要的是合乎礼;与朋友相交,最重要的则是讲信用。
遇见老者,当有尊敬之心;看见幼者,当有慈爱之心。对品德高尚的人,虽然年纪比我小,我也应当尊敬他;对那些素行不端者,虽年纪比我大,我们也该离他远点。千万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更不可以仗恃着自己的长处而自以为了不起。对人有恨意,化解之道就在于检查自己是否站在合于道义的一方;对于那些自己所怨恨的人,则应以平直的心态,正常地对待他们。随便遇到什么样的环境,都当心平气和地接受。别人有小过错,则应有包容之心;别人犯了较大的过错,则应将正确合理的做法明白告诉他。不要以为只是一件小小的善事而不去做,更不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坏事而去做。别人的缺点,(面对他人时)我们应帮他稍加掩盖;别人的优点,则应该帮他宣扬。
处世不应为了私事而与人结仇;治家更要注意不可因为私心而有不公平的做法。不要做损人利己的事,不要有妒贤嫉能的心态。遇到不顺的事情,切勿因气愤而求一时之快;不要违背正常的行为规范而去伤害别的物体。遇有不合正义的发财机会,则应该放弃;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则不妨从事。古圣先贤所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可以不读;待人的合理规范与处世的正当态度,不可不知。对后代子孙,不能不重视教育;对仆人帮佣,不可不体谅关怀。数千年的文化传统不可不尊敬;遇到灾变打击,则不可不相互扶持。谨守本分,必须有赖于了解做人的基本规范;而我们一生的命运,则是由老天来决定。一个人能做到以上各点,则老天必定会来相助的。这些基本的道理,都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做的。就像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是每天都不可离开,每天都不可缺少的。我们对这些基本的生活道理,怎可不重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