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时评文(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练·群文阅读·时评文一、(2019·成都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社交网络用户的增长,探讨社交文化对社会行动、社会关系和社会目标的潜在影响,显得尤为关键而重要。 社交网络中的信息分享与隐私悖论。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市场产品,将用户生产和分享信息作为核心功能,鼓励用户进行更多的信息分享和自我揭露,个人隐私信息成为社交网络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随着社交网络与移动智能设备的结合,个人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新鲜事,呈现即时化分享的特点,媒介更加多元化,内容更丰富。然而,社交网络即时分享中公私界限的模糊性以及社会互动的场景化,使个人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分享时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个人隐私的关注,打破个人维持的日常生活中的隐私边界。随着社交网络的持续发展,社交用户网络分享行为不仅在数量上持续增长,而且以自我揭露娱乐化为特征的过度分享行为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在社交网络中,隐私悖论一直存在,即在社交网络使用中,人们对隐私的态度和隐私保护行为具有非线性的相关性,人们对隐私信息的关注并不能减少人们在社交网络中自我暴露隐私信息的行为。 社交网络中的数字化伦理。新的网络技术正在重塑人们的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以及自我表达的方式。人们在社交网络中通过关注、点赞、评论、分享、转发等方式相互沟通,人际关系因此成为由好友数、粉丝量、关注度、评论和点赞量、转发率等数字化特征所表征的网络关系,但这种网络关系却使社会交往的情感价值被消解和庸俗化。媒介即信息,正如传播学者肖特等人论述的那样,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和行为,面对面的视觉沟通更利于情感性的交流,而中介的言语交流则更利于任务性信息的传递。社交网络作为依托网络媒介进行情感性交流的重要工具,将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使社交呈现出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话语的贫乏和缺失冲淡了社会交往的内在情感,使网络社交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工具,在被点击中沦为数字化道德的符号。 社交网络中的个体化道德。互联网是实现个人主体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动者,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网络空间中,社交网络的匿名性特征将个人的社会背景性资料过滤,人们通过文本快速交流,营造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空间感。社交网络互动过程中社会反馈机制的缺失和网络环境中约束社会互动规范的缺失,使个体从现实生活的家庭、单位、阶层、组织等束缚中解脱出来,获得了独立与自由。但是,这种反馈机制和互动规范的严重缺失,也会带来隐患。在社交网络中,越来越膨胀的个人主义以及最大限度扩大个人自主权的欲望,导致人们对权威的怀疑,人们想要一种团体感,却又不信任限制其自由的权威组织,因此道德上的个人主义增加了其在社交网络中的孤独感。 但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社会性,这决定了理论意义上的原子化个人是不存在的,单个的人无法应对除他之外的外在世界。社交网络的发展为人们获取信息、分享生活、获得社会资本等提供了便利,但是其内在附着的伦理问题也应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个体化特征之外,人对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促使其不断走向联合体,通过交往与他人建立社会联系,形成集体生活以抵御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摘编自王艺璇《网络化时代社交文化的社会伦理》)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用户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信息和自我揭露,因此生产和分享信息成为社交网络的核心功能。B.依托网络媒介的人际交往具有形式化、肤浅化和广而不深的特点,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C.互联网推动个人主体性实现及高度自我中心的个人崛起,个体化成为网络社会核心特征。D.社交网络交流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给人们带来自由,却会增加人们的孤独感。【解析】选D。A项,强加因果。B项,曲解文意。文章说“人际交往具化为关注、点赞、转发、评论等数字化网络行为,弱化了情感性沟通”而非“缺乏内在情感性基础”。C项,文章表达的是“个体化是网络社会的重要特征”而非“核心”特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以网络化时代为背景,从三个方面详尽地阐释了社交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问题。B.文章分析数字化伦理时,比较了传播媒介的不同特性导致的不同心理和行为。C.文章论证结构清晰,思路明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行文。D.文章立足现实生活,探讨社交网络给人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理有据,发人深思。【解析】选C。C项,文章没有“解决问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隐私悖论告诫我们,在社交网络中身边新鲜事分享得越多,自我隐私也会暴露得越多。B.在社交网络的互动中,需健全社会反馈机制,约束社会互动规范,增强对权威的信任感。C.无论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人们始终不能脱离团体或联合体而生存。D.伴随社会生活的网络化进程,网络社交对人们生活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发展前景不好。【解析】选D。D项,“发展前景不好”于文无据。二、(2019·绵阳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①随着智能化时代大幕的开启,人工智能正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迎面而来,不仅冲击着各行各业,也改变着我们的认识和观念。军事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正迅猛发展。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将在未来战场上贡献独特的“机器智慧与力量”。 ②恩格斯曾言,尖端科技的应用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开始的。当新科技显著提升军事作战能力时,便促成军事变革的发生。从军事变革史看,科学技术在历次变革中发挥着源头促发性、基础支撑性作用,谁具有技术变革的敏感性并首先实现技术上的突破,谁就能掌握新的战争规则。对一支军队而言,不能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不仅会导致“技术代差”,更会导致国家出现安全危机等。美、俄等传统军事强国预见到人工智能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都把人工智能视为“改变战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技术,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智能化战争,并已提前布局,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力求与潜在对手拉开“代差”。2018年6月,美国国防部副部长沙纳汉正式发布关于成立“联合人工智能中心”的备忘录,这将进一步加大人工智能在美军军事项目上的应用力度。俄罗斯也视人工智能为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正加紧研制可以驾驶车辆的类人机器人。 ③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能成为人类迄今发生过的最好的事,也可能成为最糟糕的事。”霍金对人工智能的这一评价,启示我们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军事应用要保持足够的审慎。未来,随着大量智能化无人系统运用于战场,战争成本将大大降低,作战人员的“零伤亡”有望成为现实,这极易导致军事强国在武力使用上更加随意。而在复杂战场环境下,高度智能化的无人作战系统极有可能出现识别错误等问题,而诸如滥杀无辜、系统失控等潜在风险更会让智能武器成为人类的无穷隐忧。由此可见,事关战争的重大问题绝不能轻易交由机器做抉择。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也不能放任智能武器的“野蛮生长”,需要警惕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安全、法律、伦理等诸多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各国应加强社会安全监督管控,形成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治理模式;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国际军备控制的讨论与谈判,贡献人类智慧;牢固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实现对人工智能的安全有效控制,让其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 ④今天,面对科技发展之“大变局”“大突破”,我国应站在设计战争、掌握制胜规则的高度,深刻把握人工智能对战争形态演变的内在驱动性影响,切实夺取未来战争主动权;我们需要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搞好战略规划,密切跟踪前沿技术,以积极主动的作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摘编自《AI军事应用是一把双刃剑》)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中能够迅猛发展,是因为和其他领域相比较而言,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B.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就不会导致“技术代差”,从而使国家更加安全。C.美俄两国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D.人工智能应用在军事上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确立“人类是人机关系主导者”的思想。【解析】选D。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军事领域更容易接纳新技术”曲解文意,原文第①段只说“军事是对技术变化天生敏感的领域”。B项,逻辑关系不成立,原文第②段说“不能正确预判……不仅会导致……更会导致……”,但这并不意味着正确预判军事科技突破方向、把握战争形态变化,就不会导致“技术代差”。C项,“目的是提前布局,更好地掌握人工智能这种颠覆性技术”错,根据原文第②段,目的是“希望抢占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先机,力求与潜在对手拉开‘代差’”。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主要从人工智能军事应用的作用、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条理清晰。B.第②段以美国和俄罗斯两国的做法为例,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C.第③段在论证过程中提出了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的问题,也为解决问题给出了建议。D.文章引用恩格斯与霍金的言论,既支撑了作者对AI军事应用的观点,也增强了说服力。【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证明了人工智能是军事科技最佳的突破方向”错误。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工智能在军事运用上能否更好贡献机器智慧与力量,与当前信息技术、传感器、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方面的发展相关。B.智能化无人系统在战场中的运用,将会大大降低战争成本和人员伤亡的风险,但是也增加了军事强国随意使用武力的风险。C.当前,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但要考虑其可能会带来的安全、伦理等问题,所以并不能放任智能武器随意发展。D.随着科技的进步,人工智能影响战争形态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为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我们应充分发展和利用好人工智能。【解析】选C。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方面虽已成熟”曲解文意,根据原文“即便是人工智能军事应用日益完善成熟”,可知目前人工智能军事应用还未成熟。【论述思路】文章首段点明在智能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将在未来战场上贡献独特的作用。第②段论述科技与军事的关系,并列举美国与俄罗斯的例子说明这些传统军事强国对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的重视。第③段指出人工智能在军事应用上可能出现的负面作用,并给出建议,即各国应积极行动,引导人工智能向正面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发展服务。最后一段论述了我国面对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应采取的做法。三、(2019·合肥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在中国制造业发展之初,中国虽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占比微不足道,落后的社会生产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在民族复兴、人民富裕的理想和现实巨大的差距面前,强烈的“危机感”很容易催生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取得广泛共识,从而为经济建设树立明确清晰的奋斗目标,凝聚力量,果敢行动。 以“GDP挂帅”为集中体现的发展观念,现在已经不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了。中共十九大报告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来概括当前我们经历的历史性转变,“发展”的内涵在这里已然从“富起来”转变为“强起来”,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同时还有环境保护、创新能力、科技与文化等很多方面。“强”是多维度的,需要综合考量,无法把多个维度的“强”通过“加”成一个“数”,来理解和测度整体的“强”。 新发展观不再能“化简”“还原”成某个单一维度。在产业发展领域,这种单一维度的观念在更深的层次上有时表现在关于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的认知中。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数次被称作“产业革命”的生产大发展。每一次生产大发展都使社会生产达到了一个历史上无法企及的新高度,并且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那些关于产业发展的宏观叙事里,这些显而易见的生产力成“驿站”,也有小的“台阶”,发达国家一路走来了。这条路上有的就是在“拾级而上”。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的“专断论”认知的危险在于,它提供了一把“尺子”,用来“客观”地评判产业体系和企业的“先进”或“落后”,从而给人为的调整和干预提供“进步”的理由和依据。实际上,这些关于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经验总结的“后见之明”,忽略了不同国家禀赋的不同,忽略了不同国家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历史条件的差异。 我们认为新产业革命是指向未来的,它的路径未定,不同的经济体都要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合适路径。不仅如此,新产业革命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特征也是开放的,充满意想不到的可能。没有谁能够完全清晰地描绘未来的情景,又怎么能够笃定地认为未来企业就是某个据说代表未来的“标杆”企业整齐划一的复制呢?(摘编自杨斌《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产业发展观》)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强烈的“危机感”容易催生单一维度的发展观念。B.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的增长,也要关注环保、创新等。C.新发展观否定了产业发展领域中单一维度的观念,以及产业发展进程中的规律。D.新产业革命的终极形态存在不确定性,不同经济体新产业革命的路径也不尽相同。【解析】选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否定了……规律”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三段,新发展观否定的是“产业发展进程所谓‘一般规律’”,即被西方发达国家主观臆断的“规律”,而非产业发展进程中客观存在的规律。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头以当时落后的社会生产为立论前提,论证了单纯追求GDP具有时代必然性。B.文章认为“强起来”无法仅用“数”来理解和测度,以此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C.文章提出新发展观后,接着分析“一般规律”的来源,进而说明后者不具备普适性。D.文章论述新产业革命时采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指出未来企业发展存在多种可能性。【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阐释了‘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错误,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强起来”无法仅用“数”来理解和测度并非“发展”内涵改变的原因。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蒸汽机的发明直接开启了现代工业,之后的数次产业革命都广泛而深远地改变了人类生活。B.如果将西方发达国家产业发展道路视为各国必由之路,就容易在认知上导致“专断论”。C.后发国家根据本国特点,依循历次产业革命的内在规律,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D.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解析】选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由原文第三段“自蒸汽机发明并广泛应用于生产从而开启了现代工业以来”,可知蒸汽机的发明并不能“直接开启”现代工业,还需要“广泛应用于生产”。C项,“必然能够迎来新产业革命”表述过于绝对。D项,“评判产业体系实际上并不存在客观标准”表述过于绝对;“不应当人为地调整和干预未来产业体系”错误,由原文第三段“这种对产业发展‘规律’……理由和依据”可知,可以进行适当“人为的调整和干预”。【论述思路】文章开头首先分析单纯追求GDP的发展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从而引出第二段对发展观的转变的阐述,第三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否定了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所谓“一般规律”,最后一段在上文论证的基础上明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