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集训提升练十四古代诗歌鉴赏(二)(含解析)
展开
古代诗歌鉴赏(二)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初 到 黄 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解析】选B。题干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结合写作背景,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达黄州后,写下了此诗。从自己的遭遇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首联,自嘲目前的处境。“为口忙”可以说是全诗之眼。因出语讽刺遭遇“乌台诗案”,造成奔忙劳累的现状,诗人来到偏僻的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一个“无事小闲差”,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来说,当然会“自笑”“荒唐”了。颔联,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 “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香,口福之惠实在诱人。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被贬职又怎样?还是独享鱼、笋和美酒,作自己的新诗。酣畅痛快、潇洒非凡。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这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总之,全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难言的伤感,也有初到黄州的喜悦。他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本题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每一联,分点回答即可。
答案: 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把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解析】选C。“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2)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词,整体理解把握该词的内容。分析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词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答案: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 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解析】选B。“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了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即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义。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性情,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C项中的典故,在诗中有“晨昏”“潜公”“五侯”等。“晨昏”是晨省昏定的简称,本意指在早晨看望父母起床,在晚上给父母铺好床褥,侍奉父母之意。后也有诗借此典故表达家乡父母之意。“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这里指权贵豪门。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的书院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谢 寺① 双 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解析】选B。“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中“曾”说法错误,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描摹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且生机勃勃,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且生机勃勃,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解析】选D。“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题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元吉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塞 下
黄滔【注】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注】黄滔,晚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马鸣不前,既状坐骑惊恐未定,复见人的震骇迟疑,又为写边地的空旷辽阔蓄势,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颔联分别从视、听两个角度写边地的死气沉沉,死气沉沉固然是深秋时节使然,但也让人联想到这是连年的兵火动乱所致。
C.白骨横陈,残铁秋露,生动的细节揭示岀战争的残酷,流露岀诗人的哀悯情怀,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
D.本诗以景行文,景中含情,多处化用前人诗文意境而不露拼凑痕迹,刻画形象,渲染有力,寓意深广。
【解析】选C。C项,“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说法错误,杜牧《赤壁》无意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流露哀悯的情怀,而是借沉沙折戟这件古战场遗物引发联翩思绪,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抒发个人抑郁不平之气。
(2)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把握其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所说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要求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题干已经确定了要赏析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赏析的角度是艺术手法和主旨。仔细阅读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诗人看到边疆荒野的白骨横陈,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笼罩在天空。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边疆阴云笼罩天空久聚不散情景的原因,同时把自己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景中含情,以景结情,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诗人还由自己眼前之景扩展为历代边疆常见的普遍情景,揭示无休止的边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之情,深化和丰富了诗的主题。
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使景物描写染上了浓郁的悲凉情调。
②以景结情,把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③通过“陇头、冤气”等词,作者将一时一处之景,扩展为历代边地常见的普遍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有力地深化和丰富了主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
陆 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②。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②凌烟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于长安,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凌烟阁图像,被视为士人建功立业所获得的至高荣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
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
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岩高卧”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
【解析】选D。“过起了隐居生活”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从词中来看,“千岩高卧”三句,前两句虚写自己退隐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而非“过起了隐居生活”之意。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友人朱景参的?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下片。第一问:暗考表达技巧。首先词下片的内容:主要写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相比,字里行间又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再从词句“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可分析出这是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效果。第二问: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要结合下片词句具体分析,所言尽是将来的事情,是酒酣耳热时朋友间的互相戏谑之言。“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这种“苟富贵,无相忘”式的戏谑之言,出自词人口中别具深意。结合词人自身,观其一生,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对此调笑之言,读者不必过于当真。虽属戏谑之言,我们却看到了朋友之间毫无芥蒂的豪爽的相处,同时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注意联系上片内容分析,故可得出情感: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答案:第一问:①对比。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②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
第二问: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送 严 士 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实写远景,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解析】选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 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9分)
初 到 黄 州
苏 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部员外郎。②水曹郎: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部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这里说,检校官的“折支”,多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作者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开篇两句,用语简洁,诗人借“自笑”“为口忙”“转荒唐”之语,以自嘲的口吻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
B.第五句中诗人以“逐客”自命,是夸张愤怼之语。第六句中诗人以古今诗人自比,表明自己所得官阶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诗歌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解析】选B。题干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是夸张愤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且不得签书公事,形同流放之罪人。故诗人以逐客自命,乃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干是“本诗情感丰富,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读懂全诗,结合写作背景,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乌台诗案”之后,他被贬黄州,次年二月他抵达黄州后,写下了此诗。从自己的遭遇和眼前的处境着笔,反映了作者乐观爽朗、心胸豁达的天性。首联,自嘲目前的处境。“为口忙”可以说是全诗之眼。因出语讽刺遭遇“乌台诗案”,造成奔忙劳累的现状,诗人来到偏僻的黄州,当一个“团练副使”,一个“无事小闲差”,对于一个昔日的京官、当时的才子来说,当然会“自笑”“荒唐”了。颔联,他初到黄州见“长江绕郭” “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这城郭之外的江水,江水中的鱼儿,那满山遍野的绿竹,绿竹中的新笋,不正是下酒的好菜嘛!鱼美,笋香,口福之惠实在诱人。作者寻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颈联,写以祸为福的宽慰心态,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却以苦为乐,以祸为福,安之若素,自我调侃。其心胸开阔,个性旷达便跃然纸上:被贬职又怎样?还是独享鱼、笋和美酒,作自己的新诗。酣畅痛快、潇洒非凡。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这更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豁达和自得。总之,全诗体现了苏轼被贬后难言的伤感,也有初到黄州的喜悦。他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本题根据以上的分析,结合每一联,分点回答即可。
答案: ①难言的伤感。开篇二句诗人回顾人生道路,“荒唐”二字看似轻松,实则自伤。②初到黄州的喜悦。诗人初到黄州,看长江而思鱼美,望好竹而羡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包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③苦中作乐,乐观旷达。尾联既有自嘲,也有对朝廷权势者的嘲笑,刻画了诗人被贬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深刻地表明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决不向命运低头,更不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9分)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把东风吹却。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铁马响春冰②,老去此情薄。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续汉礼仪志》:“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解析】选C。“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2)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全词,整体理解把握该词的内容。分析词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词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着”,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答案: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在前村赏梅的情景。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
卢 纶
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D.诗人在末句表达了参加书院聚会的愿望,体现了卢纶读书交游的功利性。
【解析】选B。“野性”在诗中的意思指喜爱自然,乐居田野的心性。“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描写了书院的自然环境,“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描写了跟随墨客大德游山听讲的生活。潜公,本指晋代高僧竺道潜,以讲经著名。“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描写了即使读书,也有燕子在傍,读累了就开门望远。散帙,指打开书卷读书。全诗多处都诠释了“野性”的含义。题项中将野性理解为追求自由、不驯服的性情,与全诗核心内容不一致。C项中的典故,在诗中有“晨昏”“潜公”“五侯”等。“晨昏”是晨省昏定的简称,本意指在早晨看望父母起床,在晚上给父母铺好床褥,侍奉父母之意。后也有诗借此典故表达家乡父母之意。“五侯”,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这里指权贵豪门。
(2)结合全诗内容,概括一下诗中反映的书院的特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需要跳出诗文来概括。需要另辟思路,从人员、地点、生活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①书院的人员:大学问家、社会名士、上层权贵等。②书院的地点:环境幽静、风景秀美的山野之中。③书院的生活:独自静读、礼乐演习、交流讨论、结识名流、赏玩风景等。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谢 寺① 双 桧②
刘禹锡
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②桧:一种常绿乔木。③龙象界:佛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全诗开篇围绕“古”字展开,生动形象地描摹出桧木苍劲、奇特等特点。
B.颔联写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
C.颈联描摹古桧,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
D.尾联看似在写长明灯照映桧木多年,实则写出了古桧木长久不衰的生命力。
【解析】选B。“古桧曾与禅客为伴”中“曾”说法错误,应为“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题一直是考查的重点,但是考查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答案中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感,可以通过对诗歌具体内容分析得出。“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是写古桧现在与禅客为伴,也曾与战旗相互辉映,见证了将军的赫赫战功。“龙象界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描摹现在的桧木高大茂盛,为佛寺遮阴装饰,枝条高耸于寺瓦之上。这两联表达了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是写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且生机勃勃,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答题时,不能只答情感,而丢了分析。答出具体抒发了什么情感后,要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往事的怀念,对建功立业的憧憬。谢寺前的古桧木历经沧桑,时过境迁,如今仍青翠且生机勃勃,让诗人产生了对往事的感怀之意。同时,诗人也想像桧木一样,既能与当年主人的丰功伟绩相呼应,也能为现在的佛寺蔽阳遮雨,生有所用,为国家建功立业。(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①
陆 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②,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①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②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首联写诗人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解析】选D。“对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错。从全诗看,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情绪是乐观的,毫无伤感可言。
(2)这首诗的尾联广受后人的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可以预料,明年寒食节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结合注释②及标题“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的内容分析,“梨花处处开”,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答案:尾联运用了想象和以景结情(或融情于景)的手法。诗人想象收复西京后,在来年的寒食节朝廷派出的祭扫宋先帝陵墓的使者,将通过梨花盛开的驿道而到达洛阳。“驿路梨花处处开”画面优美,充满诗意,形象而细腻地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喜悦之情,令人回味无穷。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浣溪沙·和无咎韵【注】
陆 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解析】选A。A项,“词人就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错误。这一句中有“懒”,意思是词人因将与友人分别,心中难过,已不想喝酒,只是唤来友人一起赏景。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本题根据诗歌中的“夕阳吹角”和注释中的“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分析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根据“忙日苦多闲日少”分析劳于仕宦的疲惫;根据“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分析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
答案:①对国家安危的关切与忧虑。南宋时镇江为抗金边防前线,吹角声乃军队行动的号令,陆游作为戍守官员,自然对此很是关切。
②劳于仕宦的疲惫。作者在镇江任职,忙碌的日子很多,而休闲的日子很少。
③朋友将要离别的惆怅。韩元吉即将离开镇江,作者面对离别生出愁绪。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塞 下
黄滔【注】
匹马萧萧去不前,平芜千里见穷边。
关山色死秋深日,鼓角声沈霜重天。
荒骨或衔残铁露,惊风时掠暮沙旋。
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
【注】黄滔,晚唐著名诗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写马鸣不前,既状坐骑惊恐未定,复见人的震骇迟疑,又为写边地的空旷辽阔蓄势,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B.颔联分别从视、听两个角度写边地的死气沉沉,死气沉沉固然是深秋时节使然,但也让人联想到这是连年的兵火动乱所致。
C.白骨横陈,残铁秋露,生动的细节揭示岀战争的残酷,流露岀诗人的哀悯情怀,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
D.本诗以景行文,景中含情,多处化用前人诗文意境而不露拼凑痕迹,刻画形象,渲染有力,寓意深广。
【解析】选C。C项,“与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意同”说法错误,杜牧《赤壁》无意揭示战争的残酷和流露哀悯的情怀,而是借沉沙折戟这件古战场遗物引发联翩思绪,表达对历史的思考,抒发个人抑郁不平之气。
(2)试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诗句内容、主旨、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进行赏析。答题时,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把握其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具体内容从以上所说的某一方面进行赏析,有时还要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本题要求从艺术手法和主旨两方面对本诗尾联进行赏析。题干已经确定了要赏析的诗句是诗歌的尾联,赏析的角度是艺术手法和主旨。仔细阅读尾联,“陇头冤气无归处,化作阴云飞杳然”,诗人看到边疆荒野的白骨横陈,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笼罩在天空。运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边疆阴云笼罩天空久聚不散情景的原因,同时把自己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景中含情,以景结情,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诗人还由自己眼前之景扩展为历代边疆常见的普遍情景,揭示无休止的边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之情,深化和丰富了诗的主题。
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想象历代抛骨边地的征戍者魂魄不散、冤气无归,最后都郁结为边地久聚不散的阴云,使景物描写染上了浓郁的悲凉情调。
②以景结情,把悲沉的情感融入杳然流飞的阴云之中,避免了情感的直露,含蓄蕴藉,韵味悠长。
③通过“陇头、冤气”等词,作者将一时一处之景,扩展为历代边地常见的普遍情景,表现了作者对无辜死难者的同情哀悯,有力地深化和丰富了主题。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9分)
青玉案·与朱景参会北岭①
陆 游
西风挟雨声翻浪。恰洗尽、黄茅瘴。老惯人间齐得丧。千岩高卧,五湖归棹,替却凌烟像②。
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我老渔樵君将相。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
【注】①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陆游与时任县尉的朱景参情好甚笃,他们一同游览北岭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词。②凌烟像: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建凌烟阁于长安,将开国文武功臣魏征、尉迟恭等二十四人的肖像画于阁中,以资褒扬纪念。凌烟阁图像,被视为士人建功立业所获得的至高荣誉。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开头由自然界的风雨写起,“声翻浪”从听觉角度突出了风雨来势之猛烈。
B.随着黄茅瘴气被秋风秋雨一扫而光,压抑在词人心头的愁绪也暂时得以消除。
C.“老惯人间齐得丧”,是说自己历尽人间万事,已把得失荣辱看得超然平淡了。
D.“千岩高卧”三句紧承上句而来,写词人看破了世俗名利,过起了隐居生活。
【解析】选D。“过起了隐居生活”错误,选项对诗歌的语言理解有误,从词中来看,“千岩高卧”三句,前两句虚写自己退隐的形象,表达了词人归隐的意向。而非“过起了隐居生活”之意。
(2)词的下片是如何写友人朱景参的?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明确了答题范围下片。第一问:暗考表达技巧。首先词下片的内容:主要写朱景参春风得意,与自己的归隐生活相比,字里行间又希望朱景参在得意时不要忘了老朋友,暗示了词人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的心情。可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再从词句“故人小驻平戎帐,白羽腰间气何壮”,可分析出这是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该手法的作用效果。第二问:寄托着词人怎样的情感?要结合下片词句具体分析,所言尽是将来的事情,是酒酣耳热时朋友间的互相戏谑之言。“小槽红酒,晚香丹荔,记取蛮江上”,这种“苟富贵,无相忘”式的戏谑之言,出自词人口中别具深意。结合词人自身,观其一生,他并不是一个轻易言败的人,对此调笑之言,读者不必过于当真。虽属戏谑之言,我们却看到了朋友之间毫无芥蒂的豪爽的相处,同时也使得这首词具有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注意联系上片内容分析,故可得出情感: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答案:第一问:①对比。把词人自身与朱景参不同的处境和心情进行对比,词人设想若干年后,老友驻扎在军营中,腰间佩着箭,出入将相之中,气势是何等壮阔,而词人却不思功名,在渔樵中老去。②通过行为、外貌等对人物进行刻画。通过对朱景参驻守平戎帐内,羽箭腰间的行为、外貌的描写,表现友人的形象。
第二问:通过对友人的描写,表现了词人对友人建功立业的希冀之情,也表达了词人在消极中寄希望于未来,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
【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送 严 士 元
刘长卿①
春风倚棹阖闾②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④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②阖闾城:苏州城。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④王昌龄,盛唐诗人。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善于炼字,首联“倚”字,把春天拟人化,富有生气,以此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而“寒”字,既写出了春寒料峭,阴晴不定的特点,而且也为诗人与朋友相聚相别营造了氛围。
B.诗人写景善于调动各种感官,使景物富有层次感。颔联中“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得听不到。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方面写出了落日去帆的景色;另一方面又暗暗带出两人盘桓到薄暮时分恋恋不舍之事;还寄托了与友人相遇后别离的复杂情思。诗人将景、事、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
D.“草绿湖南万里情”实写远景,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蕴含于其中,因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芳草”喻指情感不断,像芳草一样延伸。
【解析】选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诗人的想象,是虚写。
(2) 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