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第六十九中学中考模拟化学周考题 - 答案
展开选择题答案:1、D 2、A 3、A 4、B 5、C 6、A 7、B 8、C 9、C 10、D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且颜色变化正确的是(D )
A.向有少量高锰酸钾粉末的试管中加水,所得溶液呈紫色
B.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红色
C.将烘烤过的木炭投入盛有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集气瓶中, 红棕色消失
D.红色的铜在潮湿的空气一段时间后,逐渐变绿
2.雷电能自然固氮并最终形成氮肥,下列属于含氮复合肥料的是( A )A. KNO3 B.Ca(NO3)2 C.NH4NO3 D.NaNO3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A. 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单质 B.氧化汞中含有氧分子
C. 保持一氧化碳的性质的最小粒子是一氧化碳分子
D.原子不能再分,分子可以再分
4.下列原理正确的是 ( B )
A.24克的镁完全燃烧后,生成40克氧化镁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3克碳在20克氧气中燃烧生成了11克的二氧化碳 C.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合反应
D.在缓慢氧化的过程中会放热、发光
5.下表选项中,除去物质中所含杂质的方法正确的是 ( C )
选项 | 物质 | 所含杂质 | 除去杂质的方法 |
A | 氯化钠溶液 | 氢氧化钠 | 加入稀盐酸至pH<7 |
B | 铁粉 | 铜粉 | 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 |
C | 氮气 | 二氧化碳 | 将气体缓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
D | 氯化钾溶液 | 氯化铜 | 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 |
6.下列物质的转化在给定条件下均能实现的是( A )
A.
B.
C.
D.
7.某白色粉末可能由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钠、氯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组成,某同学进行如下实验:实验一:取该固体适量加入水,得到浑浊液体,过滤;实验二:取实验一所得滤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过量氯化钡溶液,振荡,静置后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该白色粉末中不含氯化钡 B.该白色粉末中含有氢氧化钠
C.该白色粉末中一定没有氯化钠 D.实验二中氯化钡改成氢氧化钡对实验无影响
8.向AgNO3和Cu(NO3)2的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Fe、Cu的混合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滤渣中一定有Ag,滤液中可能有Fe(NO3)2、Cu(NO3)2、AgNO3
B.当滤液为蓝色时,滤渣中一定有Cu、Ag,一定没有Fe
C.向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则滤渣中一定有Fe、Cu、Ag
D.向滤液中加入KCl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一定有 Fe(NO3)2、Cu(NO3)2,滤渣中可能有Fe、Cu
9.同由氢氧化钠(NaOH)和过氧化钠(Na2O2)组成混合物,并检测出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那么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C )
A.46% B.57.5% C.58.4% D.无法计算
10.学们利用右图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应原理:,
【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和m3,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4和m5。
【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B.倒置漏斗不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D.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11.(14分)(1)下图是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①画出碳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②该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粒子个数比为 2:3 。
(2)人体必须的营养素除了糖类、蛋白质、油脂、维生素外,还有 无机盐 和水,缺乏维生素C易患 坏血病 。
(3)制蒸馏水时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或碎瓷片),沸石(或碎瓷片)的作用是 防暴沸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铝 (填元素名称)。
(5)油和水形成的混合物是 (填“悬浊液”“乳浊液”或“溶液”)。
(6)现有一份氧元素质量分数为 89.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MnO2充分反应后,得到液体的质量为90g(不考虑操作过程中液体的损失),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5.2 g(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12.(3分)某同学将甲乙固体各30克分别加入100克水中后,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请回答:
(1)1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甲 乙(填“<““>”或“=”)。
(2)m的取值范围 2g<m≤40g 。
(3)40℃时,取等质量的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的水后,恢复到4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恢复到原温度后,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甲=乙
B.恢复到原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乙>甲
C.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质量:甲>乙
D.若再降温到20℃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甲=乙
13.(8分)如图中A、B、C、D、E、F分别表示初中化学常见的六种物质,B、C、D、E分别属于酸、碱、盐、氧化物四种类别中的一种,A是目前提取量最大的金属,B由两种元素组成,C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用“﹣”表示两种物质之间能发生化学反应,用“→”或“”表示一种物质能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图中部分反应需要在溶液中进行,物质是溶液的只考虑溶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F物质的化学式 C 。
(2)写出C→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3)B与D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4)写出少量A的粉末与过量的B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有气泡产生,黑色固体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成浅绿色 。
14.(16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将Cu块加入到盛稀H2SO4溶液的试管中,Cu块不溶解,不发生化学反应。再向此试管中加入KNO3溶液,发现Cu块逐渐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最后Cu块完全溶解,变成蓝色溶液。
【提出问题】Cu块与什么物质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吗?
小军同学认为产生的气体一定不是H2,你认为他作出此判断的合理理由是氢气在空气中不会变成红棕色 。
【查阅资料】他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NO是一种无色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请写出此气体颜色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2NO+O2=2NO2 。
【提出猜想】
猜想一:Cu块与KNO3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二:Cu块与K2SO4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猜想三:Cu块与HNO3 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①将Cu块加入KNO3溶液中。 | Cu块不溶解 | 说明猜想一是错误的 |
②将Cu块加入到K2SO4 溶液中 | Cu块不溶解 | 说明猜想二是错误的 |
③将Cu块加入到稀HNO3溶液中 | Cu块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溶液变成蓝色 | 说明猜想三是正确的 |
【实验结论】猜想三成立。请写出Cu块加入到稀HNO3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u+8HNO3=3Cu(NO3)2+2NO↑+4H2O 。
【讨论交流】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一起进行交流。从复分解反应的角度分析,H2SO4和KNO3 (填“能”或“不能”)发生化学反应。Cu块是如何与稀HNO3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呢?他们带着这个问题去请教老师,老师告诉他们:H2SO4溶液解离出H+和SO42﹣,KNO3溶液解离出 K+、NO3﹣ ,可以间接地看成有HNO3溶液。老师还告诉大家:Ag也能与稀HNO3溶液反应。请写出将Ag粉加入到HCl和NaNO3混合溶液中所产生的实验现象 银粉溶解,有无色气体产生,该气体与空气接触后变成红棕色的气体,同时生成了白色沉淀 。
15.(12分)1892年,比利时工程师索尔维发明氨碱法制碳酸钠,又称索尔维法。原理如下:
NaCl+NH3+CO2+H2O═NaHCO3↓+NH4Cl
2NaHCO3Na2CO3+CO2↑+H2O
某兴趣小组采用下列装置模拟索尔维法制备碳酸氢钠,进而制得碳酸钠。
实验操作如下:
①关闭K1,打开K2通入NH3,调节气流速率,待其稳定后,打开K1通入CO2;
②待三颈烧瓶内出现较多固体时,关闭K2停止通NH3,一段时间后,关闭K1停止通CO2;
③将三颈烧瓶内的反应混合物过滤、洗涤、低温干燥,并将所得固体置于敞口容器中加热,记录剩余固体质量。
加热时间/min | t0 | t1 | t2 | t3 | t4 | t5 |
剩余固体质量/g | 未记录 | 15.3 | 13.7 | 11.9 | 10.6 | 10.6 |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饱和 NaHCO3溶液的作用是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
(2)三颈烧瓶上连接的长颈漏斗的主要作用是平衡气压 ,有同学认为应该在长颈漏斗内放置一团蘸有酸液的棉花,理由是防止氨气逸出污染环境 ;关闭K2停止通NH3后,还要继续通一段时间CO2,其目的是使氨气充分反应 ;
(3)根据实验记录,计算t2时 NaHCO3固体的分解率(已分解的 NaHCO3质量与加热前原NaHCO3质量的比值),请写出计算过程。50%
若加热前 NaHCO3固体中还存在少量NaCl,上述计算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4)制碱技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把持在英、法等西方国家手中,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独立摸索出索尔维法并公布与众,又于1943年创造性地将制碱与制氨两种工艺联合起来,基本消除废弃物的排放,同时生产出碳酸钠和氯化铵两种产品,这就是著名的侯氏制碱法。下列认识或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学认识是在曲折的、艰辛的积累过程中不断进步的;
②“科技兴邦、实业救国”是侯德榜先生回国研究的巨大动力;
③侯氏制碱法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它符合当今“绿色化学”的理念。
三.计算题(共1小题)
15.(7分)家庭食用碱的主要成分是Na2CO3,为测定该食用碱中Na2CO3 的质量分数,某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取 40g 食用碱,平均分为四份,然后分别加入一定质量分数的CaCl2溶液,实验数据见下表(假设该食用碱中不含难溶性杂质且杂质均不与CaCl2溶液产生沉淀)
| 实验一 | 实验二 | 实验三 | 实验四 |
食用碱的质量 | 10g | 10g | 10g | 10g |
加入CaCl2溶液的质量 | 20g | 40g | 60g | 80g |
生成沉淀的质量 | 3g | m | 8g | 8g |
请分析表中数据回答并计算:
(1)m= g。
(2)40g该食用碱与足量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g。
(3)该食用碱中Na2CO3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答案精确到 0.1%)
【解答】解:根据实验数据的规律和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第一次实验没有完全反应,第三、四次实 验反应完全,第二次反应的时候有试剂的用量翻倍,生成的沉淀质量也需要翻倍,并且翻倍 后 m 的值为 6g,并没有超过完全反应时产生的沉淀质量 8g,故确定 m 的质量为 6g。当氯 化钙足量的时候,反应充分发生,每次产生的沉淀是固定的 8g,40g 的食用碱就可以产生 32g 的沉淀。
设该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为x
CaCl2+Na2CO3=CaCO3↓+2NaCl
106 100
10gx 8g
=
x=84.8%
答:(1)m=6g
(2)40g 该食用碱与足量 CaCl2溶液反应,最多生成沉淀质量为 32g
(3)该食用碱中 Na2CO3 的质量分数是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