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1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2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03
    还剩6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教科版 (2017)五年级上册全册综合教学设计,共6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五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2、种子发芽实验(二)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4、蚯蚓的选择
    5、食物链和食物网
    6、做一个生态瓶
    7、改变生态瓶
    8、维护生态平衡

    1、光和影
    2、阳光下的影子
    3、光是怎样传播的
    4、光的反射
    5、光与热
    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3、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4、土壤中有什么
    5、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6、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7、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8、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运动和力
    1、我们的小缆车
    2、用橡皮筋作动力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4、测量力的大小
    5、运动与摩擦力
    6、滑动与滚动
    7、运动与设计
    8、设计制作小赛车

    五年级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回顾和总结小学科学的学习方法,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基础;
    2、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讨论本学期的主要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3、通过趣味小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蜡烛在水面下燃烧的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学生:
    师:我们学习科学已经有两年了,在这两年中,大家对什么活动有比较深刻的印象?说说。
    师:真没想到,大家对科学这么有兴趣。那么,在两个多月的暑假里,大家经历过许多事,其中有哪些是跟科学有关的呢?
    师:刚才大家说了许多跟科学相关的事,我们可以把这些事写下来,这就是很好的科学小论文,到时候老师会组织大家参加全国小学生科学小论文比赛。
    2、了解教材,明确任务: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又要一起探索科学奥秘了。那么,五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组织学生看封面:一个孩子正在观察生态瓶,特别突出的一点是这个孩子正在记录,强调科学探究活动中求真、记录的重要性。旁边的四幅小图,分别代表着本册的四个单元,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让学生自由看目录和里面的内容,然后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3、制定制度,选课代表:
    说明平时学习以4人小组为基本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各大组科学组长和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讲解每月科学之星评选方法(从作业、器材准备、上课、合作等方面加星)
    4、做小实验,激发兴趣:
    师:刚才大家学习的非常认真,这让老师非常高兴,为此我想跟大家一起做一个小实验,实验的名称是:在水面让蜡烛燃烧。
    出示实验器材(蜡烛、水、空盆一个),问学生能不能做到,并可以让学生进行尝试。
    教师进行演示:先把蜡烛牢固地竖立在一个空盆的底上,点燃后轻轻地往盆里倒凉水,直至与蜡烛边缘相平为止。一会儿,蜡烛的火焰就降到水面以下了(如图所示)。
    基本原理:燃烧,水降温,使周边的蜡烛不能达到溶点溶化,通过蜡芯支持燃烧。
    小结:在我们这册科学教材中,也有许多这样的活动和实验,需要我们细心观察、思考才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3、有能力、有条件的同学还拍摄绿豆种子发芽各个变化的照片,尝试撰写研究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种子发芽实验(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知道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教学难点】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实验信息统计表(参考书5面)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我们种下的绿豆种子都发芽了吗?其他小组的绿豆种子呢?
    二、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1、教师分发实验信息统计表,由组长负责收集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
    2、分析实验信息:
    (1)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2)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3)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三、交流实验信息:
    1、认真听取其他不同实验小组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2、和其他的小组交流,了解他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听听他们怎样用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
    3、汇集全班同学的实验,分析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对大家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辨析。
    4、小结: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温度、水分和空气。
    四、种植绿豆芽:
    1、引导:已经发芽的绿豆芽怎么处理?
    2、确定任务:把绿豆芽种植在花盆中,放到适合的地方,让绿豆芽生长一段时间。
    3、预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4、建议对绿豆芽的生长做观察日记或者记录。
    参考资料: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是:
    一是温度。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6-7℃,12-14℃能正常发芽,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二是水分。一般需吸收相当于种子自身风干重的120-140%的水分才能萌发。
    三是充足的氧气。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3、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思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参考书7面),三四天前做好的绿豆芽对水的需要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交流实验中的发现:
    1、说说自己种下的绿豆芽生长的怎样了。
    2、为什么大家的绿豆芽生长的不一样呢,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的更好呢?
    3、讨论影响绿豆芽生长的因素,教师随机板书。
    二、实验一: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1、讨论:绿豆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那么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2、该怎样来设计对比实验呢?
    重点指导:
    (1)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2)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3)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3、学生完成实验方案,交流。
    4、提供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采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绿豆芽的高度、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等)
    三、实验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1、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对水需求的实验,让学生进行观察。教师介绍实验: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终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2、讨论:这5粒绿豆种子的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3、概括: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四、观察更多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图片(书8面):
    1、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的不同。
    2、香蕉、松树、仙人掌分别生长在什么地方?
    3、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4、说说平时还看见有关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4、蚯蚓的选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每组一份:长方形扁纸盒两个,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15条、干土、湿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见过蚯蚓吗?一般在什么地方见到它们?你们觉得蚯蚓喜欢怎样的环境?
    2、学生自由发表。
    二、实验一: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我们先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
    (1)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5)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三、实验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过渡:那么,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让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1)在另外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2)把10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4)再做2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四、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让学生归纳: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2、过渡:跟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3、学生看书11面的图片,说说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4、拓展: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重新选择合适的环境生活,否则它们将难以生存。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5、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准备】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5、让学生指出上面几条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并发现大多数食物链都是从植物开始的。
    6、学生再根据生活经验说几条食物链。
    三、水田的食物网:
    1、竹林村的同学在稻田上发现了许多生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书13面图,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
    2、找一找,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怎样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相关的食物链。
    3、学生交流补充,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数一数有多少条。特别注意一下水稻和蛇,看看它们被吃了几次或者吃多少种食物。
    4、概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说一说:万一其中的一种生物灭绝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6、拓展: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画一个食物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 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 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准备】准备若干鱼、水、水草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态瓶,确定实验方案:
    1、交流:生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还好吗?
    2、展示,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的比较好。
    3、思考:如果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
    4、引导:减少生态瓶里的水是改变生态瓶的非生物环境,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是改变生物的数量。
    5、学生小组自由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
    二、实验一:减少生态瓶里的水:(参17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减少一半,另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2、引导:要观察生物有什么变化,我们可以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少,氧气量减少,水少的小鱼浮出水面的次数比较多。
    三、实验二: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参18面记录单)
    1、实验方法:选择2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草增加一倍,另一个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其他条件不变。
    2、预测生态瓶里会发生什么变化。
    3、同样采用记录小鱼在改变前面一分钟浮出水面上来的次数。
    3、进行实验和观察记录。实验结果:水草增加,产生的氧气量就增加,鱼浮出水面的次数会减少;小鱼增加,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
    4、讨论:如果小鱼增加2倍或者是4倍又会怎样呢?(小鱼浮出水面次数更多,甚至会缺氧死亡)。是不是植物越多越好呢?(植物过多,影响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少动物的活动空间,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总结拓展:
    1、讨论:要让生态瓶里的生物生存的更好,我们要注意什么?
    2、回家继续观察生态瓶,尝试写科学观察报告。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8、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沙尘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引入新课:
    1、学生自己的话举例说明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含义。
    2、说明: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3、提问:如果生态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会怎样呢?
    二、草原的生态平衡:
    1、现在让我们以草原为例来研究有关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草原上常见的生物有鹰、兔和草,那么,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呢?(学生画出)
    2、设想一下:
    (1)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3)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每个设想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然后再发表意见。
    3、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或者草减少呢?在书19面表示出来。(可启发;为了经济发展,人们会采取哪些手段。)
    三、是什么引起了沙尘暴:
    1、阅读书20面有关沙尘暴的资料。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提示:
    (1)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2)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3)最终结果是什么?
    3、小结:生态系统配合发展是不十分不易的,人类的许多行为都在破坏着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4、拓展:大家深入分析一下目前许多的做法,并讨论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1光和影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断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 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窗帘的教室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引导语:对于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都已经知道些什么
    还想知道些什么?我们这个单元的学习是要探索光的秘密。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2)想一想:影子是怎么产生的,亲自做一做,看看需要有什么条件?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 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 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吗?
    2)我们再通过一些活动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现自学科学书第25页,看看是否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发现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回顾和总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1光和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八、教学后记











    2.2阳光下的影子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随着太阳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2、阳光下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是随着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的,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太阳位置最低时,影子最长
    3、 人们很早就知道利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来测定时间
    过程与方法
    1、推测阳光下物体影子怎样变化
    2、利用简易的日影观测仪,观测阳光下物体的影子的长短和方向的变化,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3、一天中影子长变化的数据作出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柱状图
    4、根据观察数据,发现阳光下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
    5、运用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解释人们为什么能用影子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和有规律的
    2、能够按活动要求坚持观察如实记录数据
    3、能够根据数据和现象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日晷的图片或课件
    分组实验:简易的日影观测仪、指南针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
    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也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3)看书上第26页,根据我们上节课的研究,推测一下大树的影子在一天中发生的变化情况,并让学生说说理由。
    2、观察阳光下影子的变化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2)学生认真阅读科学书上的说明,明白观察的目的和观察记录的方法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但每个人都要记录小组的观测结果
    3、整理我们的记录
    1)各小组汇报自己的观测数据
    2)教师讲解如何把影长随时间变化的数据整理成柱状图:纵轴表示影长,横轴表示时间
    3)每个学生自己将数据整理成柱状图
    4)分析柱状图:一天中阳光下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我们还有什么发现?
    5)关于祖国西部地区,影子最短时不是12时的说明
    4、 日影观测仪
    1)古人曾经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能说说其中的道理吗?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2阳光下的影子
    铅笔影子的变化
    观察时间
    太阳位置和方向
    影长





















    影子变化柱状图:







    八、教学后记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是直线传播的
    过程与方法
    1、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2、设计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实验
    3、通过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直线传播的
    4、利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为什么会有影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光是直线传播地图片和课件
    分组实验: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屏、空心弯管和直管
    三、教学重、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径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引入
    1)清晨,太阳出来,房间撒满了阳光;黑夜,打开手电筒,灯光照亮了前面的路。当光照亮周围的物体时,我们是否想过它从哪里来,又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2、光是怎样照到物体上的
    1) 让学生推测光的传播路径,重在说出推测的依据
    书上已有:舞台上的灯光,从云层中透过的阳光
    但应该启发更多:影子总是在背光的一面,光能被不透明的物体挡住,
    影子形象和被照物体的侧面一致
    3、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第28-29页,明白实验的方法和步骤(最好请个别学生描述一遍实验的操作)
    2)2人一组自行操作
    3)解释汇报两次实验的现象
    4、其它的方法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1) 提示注意用眼
    2) 书上资料的介绍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3光是怎样传播的
    我的推测:直线传播
    我的依据: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八、教学后记























    2.4光的反射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3、人们利用光反射原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器具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说明正确进行实验操作
    2、制作简易潜望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反射的图片或课件、潜望镜模型
    分组实验:手电筒、小镜子、制作潜望镜的材料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光的反射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请同学们观察实验室的日光灯管,上面为什么要装灯罩呢?
    2、照亮目标
    1)书上有三个照亮活动,请仔细阅读操作要求,并在书上画出光的路线
    2)学生反馈实验发现
    3)什么叫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
    3、运用光的反射
    1)汽车反光镜(凸镜)
    2)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3)试着画出光的路线图
    4)不锈钢勺的内外两面
    5、 做一个潜望镜
    1)自学书上的制作要求
    2)每个人利用现有材料进行制作
    3) 利用反光镜制作的其他玩具:万花筒、观景箱等
    6、 反光带给我们的不便
    1)玻璃幕墙光的污染
    2)瞳孔能控制入射光线的强弱
    六、作业设计
    万花筒的制作
    七、板书设计
    2.4光的反射
    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汽车反光镜:凸镜 医生带的额镜:凹镜
    光的路线图 光的路线图


    潜望镜的制作



    八、教学后记
























    2.5光与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过程与方法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2、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3、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 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 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六、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七、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八、教学后记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块
    3、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物体与阳光垂直比倾斜吸热快
    过程与方法
    1、做探究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本领有关系的实验
    2、做探究物体吸热与阳光直射、斜射关系的实验
    3、将物体的颜色与升温情况的实验数据绘制成折线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实验中能严格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
    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之间是有联系的
    3、认同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地观点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人类利用太阳能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的纸带,温度计;三个同样的黑色纸带分别插上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对比实验: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关系;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1)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人类只利用了太阳能量的很少一部分,还有大部分的光和热没有充分利用。除了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汇聚阳光外,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能得到太阳更多的光和热?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1)物体的颜色与吸热有关吗?请学生自学书上的要求
    2) 师生讨论这个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除了纸的颜色和光滑程度不同,其他条件如摆放的地点、方式、时间等尽量保持一致
    3)学生实验、记录
    3、物体吸热与受阳光直射、斜射的关系
    1)学生阅读书上的实验方案
    2) 学生分析对比实验的注意事项
    3) 学生实验记录
    4、将观察到的数据绘制成图表
    1)教师讲解绘制的方法
    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
    刻度值是多少
    点和线的颜色要按照教科书的要求来画
    2)分析
    为什么黑色蜡光纸比黑色无光纸升温慢?
    铝箔纸的吸热本领比较小
    5、 总结归纳
    回顾第5、6两课,总结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得到更多太阳的光和热
    六、作业设计
    查找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设计、构造及工作原理
    七、板书设计
    2.6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对比实验一:物体的颜色与吸热
    对比实验二:物体受阳光照射角度与吸热的关系
    折线图












    八、教学后记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2、太阳能热水器的效能和所采用的材料、结构、运用的原理有关
    3、产品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构造,还要考虑材料的选择、依据的科学原理以及如何方便、实用
    过程与方法
    1、能根据研究任务和要求进行有目的的设计
    2、按一定的格式写出本小组的设计方案
    3、在全班交流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合作、交流、反思和改进
    2、体会到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3、体会到任何一种科技产品的开发和设计,融合了多种知识和技术
    4、认识到科技的发展能促使人们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规律
    二、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有关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灶的构造及工作原理的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饮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等)
    三、教学重、难点
    设计太阳能热水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工作
    1)太阳能热水器是利用多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一种节能装置,它的构造怎样?它是如何工作的?
    2)学生汇报收集到的资料
    3)教师介绍(最好有课件、图片)
    太阳能热水器的构造:集热器、保温箱、控制系统
    工作过程
    设计的细节
    2、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
    1)学生阅读书上的提示与要求
    思考:为了使热水器尽快地升温,需要考虑哪些问题?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应该包括哪两部分?
    选用什么材料做?
    2)阅读书上的设计方案后,学生分组自行设计
    3)小组之间交流各自的设计金点子
    3、完善我们的设计方案
    六、作业设计
    制作太阳能热水器,准备下节课展示
    七、板书设计
    2.7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
    集热箱、保温箱、控制系统
    简图:






    我们的设计方案






    八、教学后记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节能、安全的能源,人们正在大力开发和使用太阳能
    过程与方法
    1、按照活动的要求检验太阳能热水器,并做好数据的观测和记录
    2、总结、评价太阳能热水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到设计、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乐趣。
    2、认识到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科技产品融合了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培养团结合作一级善于学习、反思、改进的精神
    4、树立开发利用太阳能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观念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选择并划分场地,钟表、冷水
    分组实验:各组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温度计
    三、教学重、难点
    检验学生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的实际效果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展示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让学生到各组参观
    2、检验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1)讨论检验标准
    装水200毫升
    在15分钟内,使水温上升
    2)学生按要求检验,填写书上的效能评价表
    3) 小组之间交流各组的自我评价
    4) 教师评价此次评比活动
    3、完善、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六、作业设计
    继续改进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七、板书设计



    2.8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太阳能热水器效能评价表
    第( )小组 检测日期: 年 月 日


    开始时的
    水温
    5分钟时的水温
    10分钟时的水温
    15分钟时的水温
    20分钟时的水温







    效果及原因







    改进措施及设计图









    八、教学后记







    第一课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它们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教学难点】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板块运动,板块运动影响和改变着地表的地形地貌。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毛巾、橡皮泥、泡沫塑料块、彩色笔等。
    教师演示:火山和地震对地形地貌影响的图片或课件、反映地壳板块运动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
    二、了解火山和地震
    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
    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
    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
    1、教师介绍。
    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我们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可是你知道吗?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就越来越高,压力也越来越大。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的运动,驱动地球的表层运动,造成地球表层的变化。
    2、学生阅读资料。
    许多科学家认为,组成地球外壳的岩石圈原来是一个整体,后来地球内部运动的力量使它分裂成几块,形成了现在的大陆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的热粥上的柚皮块,这些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分离、平移,从而导致地表的巨大变化。如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还会引发火山爆发 、地震、海啸等。
    3、教师课件演示地表分裂形成六大板块,以及六大板块间的相互碰撞、分离、平移等运动方式。
    4、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实验一:几块不同颜色的毛巾折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毛巾的两端向中间挤压。模拟板块的挤压会形成褶皱。
    实验二: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表示不同的地层,用手从两端往外拉,橡皮泥断裂。模拟岩层断裂和错位。
    实验三:一块长方形泡沫塑料块,侧面染出不同的层次表示地层,在上面画出一条河,然后从中间斜着切开。模拟两块岩层的上下错动、水平错动等不同的错位方式。
    5、小结。
    四、总结延伸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3、地球内部的运动能引起地形地貌发生改变,但还有另外一种缓慢的,在短期内难以察觉的力,也在影响着地形地貌的变化。那就是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它们是怎样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呢?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五、课后活动
    注意继续收集并和同学交流火山和地震的事例和相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课 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
    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
    过程与方法:
    根据岩石变化的特点,尝试推测岩石变化的原因。
    做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影响的模拟实验来验证推测。
    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描述实验中的现象,用流程图或图画表示岩石风化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过程与方法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欣赏自然界岩石变化形成的景观,获得美的体验。
    建立自然界的事物在不断变化着的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冷热变化、流水、植物等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想象并初步解释自然界中岩石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小的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带盖塑料瓶、碎砖块。
    教师演示:有关岩石风化及其形成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录象资料、植物根对岩石影响的实验装置和结果(提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岩石都很坚硬,除非我们用锤子敲,否则它们不会轻易破碎、断裂。可是在野外,山上的岩石都布满了裂缝,山脚下往往堆着不少的碎石和沙,河道和海滩上的岩石都是圆圆的很光滑。我们看到过这样的情景吗?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2、学生猜测引起岩石模样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
    根据学生的猜测来选择实验。
    1、冷和热的作用。
    ⑴ 猜测用酒精灯加热岩石,然后放入冷水中(模仿自然界一年四季温度的变化对岩石的作用),岩石会发生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冷热对岩石的影响。
    ⑶ 有什么现象产生?
    ⑷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2、流水的作用。
    ⑴ 猜测将几块岩石放入有水的塑料瓶中剧烈晃动,岩石会有什么变化。
    ⑵ 学生分小组实验活动:水的冲刷对岩石的影响。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3、植物的作用。
    ⑴ 演示实验:向杯内倒入石膏糊,撒上几粒豌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糊放入盛水的盘子。
    ⑵ 出示豌豆发芽后的石膏(提早准备的)。
    ⑶ 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⑷ 说一说从实验中知道了什么。
    4、小结,延伸。
    ⑴ 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⑵ 现在我们能够解释山上的岩石为什么布满了裂缝,山脚下为什么堆满了碎石了吗?
    ⑶ 我们能描述岩石风化的过程吗?
    ⑷ 推测一下这些碎石再继续变化,会成什么样呢?
    三、风化作用改变了地形地貌
    1、岩石的风化改变了地球的地形地貌,形成了许多美丽的景观,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大自然的杰作吧。
    2、出示海南第一山和云南的路南石林的有关图片和资料,师生共同欣赏分析成因。
    四、课外拓展活动
    我们的家乡有没有特殊的地质景观呢?形成原因是什么呢?请课后好好去搜索调查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课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
    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
    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五课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雨水和径流会把地表的泥土带走,使土地受到侵蚀。
    侵蚀使地表的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用文字、图画、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描述实验中的现象。
    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在小组内交流结果和想法。
    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注自然界的侵蚀现象。
    【教学重点】认识雨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
    【教学难点】设计模拟实验,探究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
    教师演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或录象、介绍实验操作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下雨是一种经常发生的天气现象。下雨时,雨水降落到土地上。雨水会不会对土地产生影响?土地会发生什么变化?雨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2、学生讨论交流。
    3、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些问题。
    二、雨如何影响土地
    1、我们先来看两幅图。(出示雨水侵蚀土地的图片)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你平时看到过类似的景象吗?
    你认为出现这样的景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2、模拟实验:下雨。
    学生观察实验装置,明白实验器材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课件出示介绍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学生观看学习。
    学生分组实验。要求:实验前仔细观察斜坡上的土地的形态;实验时注意观察“降雨”过程中的土地,以及“雨水”和“径流”的情况,并做记录;实验后描述实验中的现象并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小组交流、汇报。
    3、小结、拓展。
    雨水会不会影响土地?
    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并思考:斜坡上的这许多小细沟是怎样来的,这许多小细沟中汇集的水流又会怎样改变地形。
    三、影响侵蚀的因素
    1、如果我们刚才实验中的土地不是斜坡而是平地,如果斜坡上长满树木,如果降雨量很大,结果又会怎样呢?为什么?
    2、学生回答。
    3、接下去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影响侵蚀的因素”吧。我们能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吗?
    4、学生小组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前的讨论交流。
    5、学生小组尝试撰写实验方案,教师提示这是对比实验,方案中要注意明确不同条件和相同条件,实验器材的选用和实验装置的设计。
    四、课外拓展活动
    还有什么影响侵蚀的因素呢?希望你们课后能继续观察与研究。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六课 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坡度的大小、有无植被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会影响土地被侵蚀的程度。
    侵蚀在不断地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也会使土地流失,影响我们的生产生活。
    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过程与方法:
    在交流的过程中,反思和修改实验方案中不合理的地方。
    按照已定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用实验结果推测自然界的情况,并运用所学知识思考洪水灾害的原因和预防措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关注有关洪水带来的灾害,及人们采取什么措施预防等相关信息。
    【教学重点】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和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使之更科学、合理。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石的土、有植物生长的土、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分别扎大孔、小孔)、水、接水容器。
    教师演示:有关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黄河水的图片或录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各小组已经制定了雨水对土壤的侵蚀程度和什么因素有关的研究计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吧。看看,我们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
    二、交流、讨论实验方案
    1、小组交流展示实验方案。
    2、全班讨论,评价、修改或完善实验方案。
    3、思考:在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什么问题?
    4、小结。
    三、探索侵蚀的实验
    1、实验前的准备:明确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教师特别要提醒注意实验中的公平性、操作的规范性;准备实验装置。
    2、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要求用容器接住“径流”,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中的现象。
    3、小组交流:实验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全班交流汇报。
    5、小结:土地被侵蚀的程度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四、拓展延伸
    1、刚才我们进行了探索侵蚀的实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在自然界中什么地方的土地最容易发生侵蚀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河水”、“水土流失”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2、土地在被侵蚀的过程中地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出示“黄土高原”等相关图片和录象。
    3、思考:侵蚀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灾害?
    学生交流讨论。
    五、课后作业
    事物都有双面性,侵蚀在给我们带来灾害的同时,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去思考一下,并找找有关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七课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过程与方法:
    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尝试解释冲击平原的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点】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教学难点】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湿润、混有少量沙的土、长方形塑料水槽(可用一升牛奶盒剖开对接成河道装置)、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大饮料瓶、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水、尺子、接水桶。
    教师演示:河流形成、河流侵蚀两岸和河床、江河下游泥沙沉积成平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国家有哪些大的河流?家乡有哪些河流?这些河流和我们的生活生产有什么关系?你知道长江和黄河的形成原因吗?
    2、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后讲解:河流一般是由冰雪融化形成的小溪,或是山涧溪流汇集而成的。当流水漫过地表时,会形成细小的水流和沟壑,这些细小的水流会逐渐形成溪流并汇成河流,而沟壑在流水不断侵蚀的过程中会逐渐发展成大的切沟和冲沟并形成河床。
    3、河流的形成也是流水对土地的侵蚀结果。那么河流对土地又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讨论交流。
    4、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二、探索河流对土地的影响
    1、河流会侵蚀两岸的土地吗?
    2、如果河流从崎岖不平的山地流到地势平缓的地方,河水携带的泥沙会怎样呢?
    回忆沉积实验,观看关于“大石头—鹅卵石—细沙”的图片。
    3、学生实验。
    准备实验装置:注意空出盒的1/3不要装土。
    观察无河水流过的“河道”,在记录纸上画出河道的形状,并把它的宽度、深度标记在图上。
    推测:当河流形成时,什么地方流速大,什么地方流速小,什么地方会发生侵蚀,什么地方会发生沉积?
    在河道上记下自己的推测,用虚线标出。
    学生动手实验。注意:在向“河流”注水时,一定要检查出水口是否正对“河道”,试一试,流出的水是不是正好流入“河道”中。确保无误后,才能正式向“河道”注水。注水一开始,要保持杯子中的水始终是满的。在实验盒的出水口,一定要用较大的容器接住流下来的水。为了让效果明显,观察得更清楚,可以让实验观察的时间长一些,也就是说在一瓶水流完后,再接着倒一瓶水。
    观察河水流动速度的变化,注意河水的什么地方被侵蚀了?什么地方会有土沉积下来?
    4、小组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汇报。
    6、小结。
    三、侵蚀和沉积形成的地形地貌
    1、思考:为什么在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学生讨论回答。
    2、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有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教师出示相关图片或课件。
    四、课外拓展活动
    除了流水,还有什么自然的力量能引起土地的侵蚀和沉积?请课后阅读单元资料库,了解其他自然力如风、冰川、海浪等对土地的侵蚀和沉积作用。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八课 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各种自然力量在重塑地表形态的过程中,也会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
    人类自身的活动也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我们要尽量减少土地遭受侵蚀。
    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各种力量在重塑和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认同人类活动要尊重自然规律,减少因自身活动带来负面影响的观点。
    认识到土地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关注人类为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不被破坏而采取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通过模拟实验,检验自己的家园能否经住暴雨的侵袭。
    【教学难点】对实验结果进行反思,并寻求改进的方法。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长方形塑料水槽(或大盘子)、土、报纸、塑料薄膜、小铲子、降雨器、水、接水容器、建造房屋的材料等。
    教师演示:防治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侵蚀使某些地方的土壤流失,改变了地形地貌,同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人们想办法尽可能地减少侵蚀。出示预防水土流失的图片、录象或课件。
    2、今天我们就运用我们在这个单元所学的知识,在一个大水槽里建造一个有山地有平原的地形,然后选择地形中的一个地方建造房屋。如果暴雨即将来临,我们的家园能经得住风雨的袭击而不被破坏吗?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比一比吧。
    二、设计和建造我们的家园
    1、我们建造什么样的地形,用什么材料?选择什么位置建筑房屋?小组讨论并画出设计图。
    2、全班交流展示设计图,并描述为什么这样建造地形,解释为什么这样选择家园的位置,以及选择建造地形及房屋所需要的材料的理由。
    3、评价、小结。
    4、预测暴雨过后,我们的家园会怎样?
    三、暴雨对我们的家园有什么影响
    1、思考:在比赛实验中,每组的什么条件应该保持相同,为什么?
    2、学生进行比赛实验:用喷水器装水模拟暴雨降临,观察自己的家园能否经得住暴雨的袭击。
    3、交流讨论并评价比赛实验结果。
    4、反思:如果重新设计建造自己的家园,我们会对地形做哪些改进?我们仍将房子建造在最初选择的地方吗?为什么?我们将房子建造在哪里?
    四、总结、拓展延伸
    1、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力量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地球的各种力量包括人类自身在改变地表的地形地貌时,会对我们造成哪些灾害?
    3、调查一下,人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防止这些灾害的发生,以及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危害。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五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教学设计
    求是教育集团浙大附小 尹伟


    第一课 我们的小缆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
    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过程与方法:
    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用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注重获取证据,用证据来证明观点。
    【教学重点】做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用实验数据验证推测。
    【教学准备】实验小车一辆、粗线一根、挂铁垫圈的小钩子一个、铁垫圈若干、秒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你有哪些方法让这辆小车动起来?
    (推、用绳子拉······)
    2、揭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研究研究用绳子拉的小车,
    板书:我们的小缆车
    二、安装小缆车
    1、提问:要把这辆小车改装成小缆车,能改装吗?
    说说看怎么改?
    2、学生动手操作:将粗线绑在小车上。
    3、提问:这样的小缆车需要什么力量才能把它拉动?

    4、提问:请你仔细想一想,可以用其它力量代替人的力量吗?说说为什么。
    5、学生交流讨论:在绳子上挂重物,让重物拉动小车。
    6、出示挂铁垫片的钩子和垫片,让学生安装小车。
    三、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关系
    1、提问:刚才大家在用垫圈的力量拉动小车,发现用了几个垫圈可以拉动小车?
    学生说出不同的个数
    2、很多小组的数据都不一样,为什么?可能哪些地方存在问题。
    3、学生交流讨论:1、可能每个垫圈有点差别。2、放垫圈要一个一个放上去,直到小车动起来为止。
    4、学生实验,获得数据。
    5、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获得了数据,知道用多少个垫圈的力能使小车动起来,那你认为拉力的大小和小车运动有什么样的关系,如何用实验证明?
    学生交流讨论,推测: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慢
    提示:(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
    (2)、每次多个多个增加垫圈,观察和记录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6、指导学生看71页记录表
    7、学生实验
    8、交流汇报
    四、小结
    1、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2、要获得准确的数据需要多次重复实验。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 用橡皮筋作动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动力;橡皮筋的弹力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
    过程与方法:用橡皮筋给小车安装动力;做橡皮筋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收集数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做橡皮筋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教学难点】数据的整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细橡皮筋几根、细线、测量距离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小车,提问:在前面的课中,我们是用哪种力使小车运动起来的?
    2、除了用拉力,我们还能用什么力能使小车动起来呢?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板书:用橡皮筋作动力
    二、给小车安装橡皮筋
    1、提问:那我们如何把橡皮筋作为小车的动力呢?
    学生讨论
    2、出示小车安装的示意图,学生根据示意图安装
    3、调试橡筋动力小车
    三、橡皮经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关系的实验
    1、发现问题。
    引导:每个小组的橡筋动力小车都装好了吗?下面就用你们的小车来一个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小车跑的最远。
    学生比赛
    2、交流讨论,发现问题
    (1)、起点、终点不固定
    (2)、橡皮筋绕断了
    (3)、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的跑的远
    3、实验验证
    指导学生看书本73页的记录表,并开始实验
    4、解释说明
    提问:为什么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小车跑得远呢?
    (1) 学生解释
    (2) 实验:橡皮筋的力怎样产生。
    (3) 出示弹力的概念,书本74页。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三课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
    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第四课 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第五课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2、设计对比实验
    不改变条件
    要改变的条件( )
    摩擦力大小(牛)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计



    第六课 滑动和滚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大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学生非常熟悉得四驱车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计












    第七课 运动与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对我们有时是有用的,有时是有害的;在工作时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需要减小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摩擦力有益还是有害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找出自行车上增加或减少摩擦力的设计并作出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不同方面分析一个问题时必要的;形成用科学知识分析日常事物,勤思考、大胆解释的态度。
    【教学重点】找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增加或减少摩擦力得设计并作出解释。
    【教学难点】对摩擦力的利弊作出判断和解释。
    【教学准备】有关图片,儿童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人滑倒的图片和汽车打滑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
    2、引导语:看来有些时候还需要摩擦力的帮忙,那么摩擦力社么时候是对我们有利的,什么时候又是有害的呢?
    3、引导语:因此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利的时候我们要适当增大摩擦力,当摩擦力对我们有害的时候需要减小摩擦力。
    4、揭题:那么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的设计是需要减少摩擦力呢?板书:运动与设计
    二、这样的设计是为了什么?
    1、学生举例: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少摩擦力。
    2、教师出示图片,请学生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的设计。
    3、追问:他们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摩擦力或者减小摩擦力的?
    (1)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2)把滑动摩擦改为滚动摩擦
    4、学生讨论交流。
    三、寻找自行车上的好设计
    1、引导:这些设计在很多交通工具上得到运用,例如我们经常使用的自行车上就有很好的体现。
    2、出示小自行车。请你找一找,我们的自行车上那些地方是需要增大摩擦力的,哪些地方是需要减少摩擦力的?
    3、学生探究。
    4、提问:这些地方分别是用什么方法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的?
    (1)刹车:增加压力
    (2)链条、轮胎:增加接触面粗糙程度
    (3)车轴、方向轴、脚踏轴:滚珠轴承
    5、整理信息、交流汇报。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第八课 设计小赛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使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相关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共73页。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这是一份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共80页。

    新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案2(表格式,可打印): 这是一份新教科版科学五下全册教案2(表格式,可打印),共154页。

    • 精品推荐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