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0届二轮复习分类讨论的思想教案(全国通用)
展开
高考冲刺 分类讨论的思想
【高考展望】
数学中的分类讨论贯穿教材的各个部分,它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简化研究对象,发展人的思维有着重要帮助,因此,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策略.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他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
分类讨论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对本专题的考察为:将有一道中档或中档偏上的题目,其求解思路直接依赖于分类讨论,特别关注以下方面:涉及指数、对数底的讨论,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比数列求和,由求等。
【知识升华】
1.分类讨论的常见情形
(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主要是指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结论,则必须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由性质、定理、公式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二次函数y=ax2+bx+c(a≠0),由a的正负而导致开口方向不确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因公比q是否为1而导致公式的表达式不确定等.
(3)由某些数学式子变形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式子本身是分类给出的,如ax2+bx+c>0,a=0,a<0,a>0解法是不同的.
(4)由图形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图形的类型、位置也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象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
(5)由实际意义引起的讨论:此类问题在应用题中常见.
(6)由参数变化引起的讨论:所解问题含有参数时,必须对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分类讨论;含有参数的数学问题中,参变量的不同取值,使得变形受限导致不同的结果.
2.分类的原则
(1)每次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同一的;
分类讨论问题的难点在于什么时候开始讨论,即认识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又从几方面开始讨论,只有明确了讨论原因,才能准确、恰当地进行分类与讨论.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掌握所用的概念、定理、定义,考虑问题要全面.函数问题中的定义域,方程问题中根之间的大小,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中的判别式等等,常常是分类讨论划分的依据.
(2)每次分类的对象不遗漏、不重复、分层次、不越级讨论.
当问题中出现多个不确定因素时,要以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进行划分,做到不重不漏,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求解,再整合后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数形结合是简化分类讨论的重要方法.
3.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
第一,明确讨论对象,确定对象的范围;
第二,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做到不重不漏;
第三,逐类讨论,获得阶段性结果;
第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 分类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按主元分类的结果应求并集.
第二,按参数分类的结果要分类给出.
第三,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但这种分类讨论的方法有时比较繁杂,若有可能,应尽量避免分类.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不等式中参数的讨论问题
【例1】解关于的不等式:.
【思路点拨】依据式子的特点,此题应先按对最高次项的系数是否为0来分类,然后对式子分解因式,并按两个根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类讨论.而对于与时,先写简单好作的.
【解析】
(1)当时,原不等式化为一次不等式:,∴;
(2)当时,原不等式变为:,
①若,则原不等式化为
∵,∴,∴不等式解为或,
②若,则原不等式化为,
(ⅰ)当时,,不等式解为,
(ⅱ)当时,,不等式解为;
(ⅲ)当时,,不等式解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x|x>1};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总结升华:
这是一个含参数a的不等式,一定是二次不等式吗?不一定,故首先对二次项系数a分类:(1)a≠0(2)a=0,对于(2),不等式易解;对于(1),又需再次分类:a>0或a<0,因为这两种情形下,不等式解集形式是不同的;不等式的解是在两根之外,还是在两根之间。而确定这一点之后,又会遇到1与谁大谁小的问题,因而又需作一次分类讨论。故而解题时,需要作三级分类。
举一反三:
【变式】解关于的不等式:().
【解析】原不等式可分解因式为: ,
(下面按两个根与的大小关系分类)
(1)当,即或时,不等式为或,不等式的解集为:;
(1)当,即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2)当,即或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或时,;
当时,;
当或时,.
【例2】解不等式>0 (a为常数,a≠-)
【思路点拨】含参数的不等式,参数a决定了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小,故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a>0、a=0、- 【解析】2a+1>0时,a>-; -4a<6a时,a>0 。
所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当a>0时,(x+4a)(x-6a)>0,解得:x<-4a或x>6a;
当a=0时,x>0,解得:x≠0;
当-0,解得: x<6a或x>-4a;
当a>-时,(x+4a)(x-6a)<0,解得: 6a
综上所述,当a>0时,x<-4a或x>6a;当a=0时,x≠0;当--4a;当a>-时,6a
【总结升华】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做到不重不漏。一般地,遇到题目中含有参数的问题,常常结合参数的意义及对结果的影响而进行分类讨论,此种题型为含参型
举一反三:
【变式】解关于的不等式:.
【解析】
(1)当时,不等式为, 解集为;
(2)当时,需要对方程的根的情况进行讨论:
①
即时,方程有两根
.
则原不等式的解为.
②
即时,方程没有实根,
此时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故原不等式的解为.
③
即时,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为,
则原不等式的解为.
(3)当时,恒成立,
即时,方程有两根
.
此时,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
当时,解集为.
类型二、函数与方程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例3】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
【思路点拨】对底数分两种情况讨论,结合图像恒过的定点可解。
【答案】D;
【解析】当时单调递增,,故A不正确;因为恒不过点,所以B不正确;当时单调递减,,故C不正确 ;D正确.
【总结升华】含有参数的函数的综合问题(本例是函数图像)历来就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一点就是紧扣对称轴,依此来展开有条理性的分类讨论。
举一反三:
【变式】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且f(x)在(-1,+∞)上恒有f(x)<3,求函数f(x).
【解析】f(x)图象经过点(-1,3),则,
整理得:,解得或
(1)当时,则,此时x∈(-1,+∞)时,f(x)>3,不满足题意;
(2)当,则,此时,x∈(-1,+∞)时,
即f(x)<3,满足题意为所求.
综上,.
【例4】已知函数(),.
(1)若曲线与曲线在它们的交点(1,)处具有公共切线,求的值;
(2)当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求其在区间上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1) 根据曲线y=f(x)与曲线y=g(x)在它们的交点(1,c)处具有公共切线,可知切点处的函数值相等,切点处的斜率相等,故可求a、b的值。
(2)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参数a进行讨论求解。
【解析】(1)由为公共切点可得:,则,,
,则,,①
又,,,即,代入①式可得:.
(2),设
则,令,解得:,;
,,
原函数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①若,即时,最大值为;
②若,即时,最大值为
③若时,即时,最大值为.
综上所述:当时,最大值为;当时,最大值为.
【总结升华】此题应该说是导数题目中较为常规的类型题目,考查的切线、单调性、极值以及最值的问题都是课本中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掌握比较好的知识点.
举一反三:
【变式】设,
(1)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判断f(x)在(0,+∞)上的单调性;
(2)记f(x)在0
解析:
(1)设0
则f(x2)-f(x1)=
由题设x2-x1>0,ax1·x2>0
∴当0
即f(x2)
当0,
即f(x2)>f(x1),则f(x)在区间(,+∞)单调递增.
(2)因为0
当0<≤1即a≥1时,g(a)=f()=2-;
当>1,即0 综上,所求的函数y=g(a)=.
【例5】已知函数,其中.(Ⅰ)当时,求曲线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Ⅱ)求的单调区间;(Ⅲ)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求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Ⅰ)利用导数几何意义可直接求解。
(Ⅱ)(Ⅲ)利用导数结合参数取值分类讨论求解。
【解析】(Ⅰ)当时,,.
由 , 得曲线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Ⅱ).
① 当时,.
所以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
当,.
② 当时,令,得,,与的情况如下:
↘
↗
↘
故的单调减区间是,;单调增区间是.
③ 当时,与的情况如下:
↗
↘
↗
所以的单调增区间是,;单调减区间是
(Ⅲ)由(Ⅱ)得, 时不合题意.
当时,由(Ⅱ)得,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所以在上存在最大值.
设为的零点,易知,且.从而时,;时,.
若在上存在最小值,必有,解得.
所以时,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取值范围是.
当时,由(Ⅱ)得,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所以在上存在最小值.
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必有,解得,或.
所以时,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取值范围是.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函数、导数的基础知识,运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等基本方法,考查分类讨论思想,代数恒等变形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函数有最大值2,求实数的取值.
【解析】
令,则().
(1)当即时,,解得:或(舍);
(2)当即时,,解得:或(舍);
(3)当即时,,解得(全都舍去).
综上,当或时,能使函数的最大值为2.
类型三、数列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例6】已知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前三项的积为.
(Ⅰ)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前项和.
【思路点拨】(Ⅰ)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Ⅱ)对n进行讨论,去掉绝对值得到分段通项公式求解。
【解析】(Ⅰ)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
由题意得 解得或
所以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得
,或.
故,或。
(Ⅱ)当时,,,分别为,,,不成等比数列;
当时,,,分别为,,,成等比数列,满足条件.
故
记数列的前项和为.
当时,;当时,;
当时,
. 当时,满足此式.
综上,
【总结升华】数列中的含参问题是一个需要牢记的分类推理过程,书写格式相对严格、规范。
举一反三:
【变式1】求数列:1,a+a2,a2+a3+a4,a3+a4+a5+a6,……(其中a≠0)的前n项和Sn.
解析:数列的通项 an=an-1+an+…+a2n-2
讨论:
(1)当a=1时,an=n,Sn=1+2+…+n=
(2)当a=-1时,,∴,
(3)当a≠±1且a≠0时,,
∴
.
【例6高清课堂分类讨论的思想例题2ID: 404017】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Sn>0 (n=1,2,3…).
(1)求q的取值范围;
(2)设bn=an+2-an+1,记{bn}的前n项和为Tn,试比较Sn与Tn的大小.
【思路点拨】(1)根据条件列出关于q的不等式,注意分类讨论.(2)能否判断{bn}为特殊数列进而求和作差、作商比较大小.
【解析】(1)∵{an}是等比数列,Sn>0,可得a1=S1>0,q≠0,
当q=1时,Sn=na1>0;
当q≠1时,Sn=,即 (n=1,2,3,…),
上式等价于① (n=1,2,3,…)
或② (n=1,2,3,…),
解①式得q>1;
解②式,由于n可为奇数、可为偶数,故-1 综上,q的取值范围是(-1,0)∪(0,+∞).
(2)由bn=an+2-an+1,得bn=an,Tn=Sn,
于是Tn-Sn=Sn=Sn(q-2).
又因为Sn>0且-1
【高考展望】
数学中的分类讨论贯穿教材的各个部分,它不仅形式多样,而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逻辑性.
分类讨论是解决问题的一种逻辑方法,也是一种数学思想,这种思想对于简化研究对象,发展人的思维有着重要帮助,因此,有关分类讨论的数学命题在高考试题中占有重要位置。所谓分类讨论,就是当问题所给的对象不能进行统一研究时,就需要对研究对象按某个标准分类,然后对每一类分别研究得出每一类的结论,最后综合各类结果得到整个问题的解答.实质上,分类讨论是“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再积零为整”的数学策略.分类讨论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在人的思维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他都被列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考察。
分类讨论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高考对本专题的考察为:将有一道中档或中档偏上的题目,其求解思路直接依赖于分类讨论,特别关注以下方面:涉及指数、对数底的讨论,含参数的一元二次不等式、等比数列求和,由求等。
【知识升华】
1.分类讨论的常见情形
(1)由数学概念引起的分类讨论:主要是指有的概念本身是分类的,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结论,则必须进行分类讨论求解,如绝对值、直线斜率、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
(2)由性质、定理、公式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定理、公式、性质是分类给出的,在不同条件下结论不一致,如二次函数y=ax2+bx+c(a≠0),由a的正负而导致开口方向不确定,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因公比q是否为1而导致公式的表达式不确定等.
(3)由某些数学式子变形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数学式子本身是分类给出的,如ax2+bx+c>0,a=0,a<0,a>0解法是不同的.
(4)由图形引起的分类讨论:有的图形的类型、位置也要分类,如角的终边所在象限,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等.
(5)由实际意义引起的讨论:此类问题在应用题中常见.
(6)由参数变化引起的讨论:所解问题含有参数时,必须对参数的不同取值进行分类讨论;含有参数的数学问题中,参变量的不同取值,使得变形受限导致不同的结果.
2.分类的原则
(1)每次分类的对象是确定的,标准是同一的;
分类讨论问题的难点在于什么时候开始讨论,即认识为什么要分类讨论,又从几方面开始讨论,只有明确了讨论原因,才能准确、恰当地进行分类与讨论.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掌握所用的概念、定理、定义,考虑问题要全面.函数问题中的定义域,方程问题中根之间的大小,直线与二次曲线位置关系中的判别式等等,常常是分类讨论划分的依据.
(2)每次分类的对象不遗漏、不重复、分层次、不越级讨论.
当问题中出现多个不确定因素时,要以起主导作用的因素进行划分,做到不重不漏,然后对划分的每一类分别求解,再整合后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数形结合是简化分类讨论的重要方法.
3.分类讨论的一般步骤
第一,明确讨论对象,确定对象的范围;
第二,确定分类标准,进行合理分类,做到不重不漏;
第三,逐类讨论,获得阶段性结果;
第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4. 分类讨论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按主元分类的结果应求并集.
第二,按参数分类的结果要分类给出.
第三,分类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但这种分类讨论的方法有时比较繁杂,若有可能,应尽量避免分类.
【典型例题】
类型一、不等式中参数的讨论问题
【例1】解关于的不等式:.
【思路点拨】依据式子的特点,此题应先按对最高次项的系数是否为0来分类,然后对式子分解因式,并按两个根之间的大小关系来分类讨论.而对于与时,先写简单好作的.
【解析】
(1)当时,原不等式化为一次不等式:,∴;
(2)当时,原不等式变为:,
①若,则原不等式化为
∵,∴,∴不等式解为或,
②若,则原不等式化为,
(ⅰ)当时,,不等式解为,
(ⅱ)当时,,不等式解为;
(ⅲ)当时,,不等式解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x|x>1};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总结升华:
这是一个含参数a的不等式,一定是二次不等式吗?不一定,故首先对二次项系数a分类:(1)a≠0(2)a=0,对于(2),不等式易解;对于(1),又需再次分类:a>0或a<0,因为这两种情形下,不等式解集形式是不同的;不等式的解是在两根之外,还是在两根之间。而确定这一点之后,又会遇到1与谁大谁小的问题,因而又需作一次分类讨论。故而解题时,需要作三级分类。
举一反三:
【变式】解关于的不等式:().
【解析】原不等式可分解因式为: ,
(下面按两个根与的大小关系分类)
(1)当,即或时,不等式为或,不等式的解集为:;
(1)当,即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2)当,即或时,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或时,;
当时,;
当或时,.
【例2】解不等式>0 (a为常数,a≠-)
【思路点拨】含参数的不等式,参数a决定了2a+1的符号和两根-4a、6a的大小,故对参数a分四种情况a>0、a=0、- 【解析】2a+1>0时,a>-; -4a<6a时,a>0 。
所以分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当a>0时,(x+4a)(x-6a)>0,解得:x<-4a或x>6a;
当a=0时,x>0,解得:x≠0;
当-0,解得: x<6a或x>-4a;
当a>-时,(x+4a)(x-6a)<0,解得: 6a
举一反三:
【变式】解关于的不等式:.
【解析】
(1)当时,不等式为, 解集为;
(2)当时,需要对方程的根的情况进行讨论:
①
即时,方程有两根
.
则原不等式的解为.
②
即时,方程没有实根,
此时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故原不等式的解为.
③
即时,方程有两相等实根为,
则原不等式的解为.
(3)当时,恒成立,
即时,方程有两根
.
此时,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
故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综上所述,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当时,解集为 ;
当时,解集为.
类型二、函数与方程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例3】函数的图象可能是( )
【思路点拨】对底数分两种情况讨论,结合图像恒过的定点可解。
【答案】D;
【解析】当时单调递增,,故A不正确;因为恒不过点,所以B不正确;当时单调递减,,故C不正确 ;D正确.
【总结升华】含有参数的函数的综合问题(本例是函数图像)历来就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求解此类问题的关键一点就是紧扣对称轴,依此来展开有条理性的分类讨论。
举一反三:
【变式】函数的图象经过点(-1,3),且f(x)在(-1,+∞)上恒有f(x)<3,求函数f(x).
【解析】f(x)图象经过点(-1,3),则,
整理得:,解得或
(1)当时,则,此时x∈(-1,+∞)时,f(x)>3,不满足题意;
(2)当,则,此时,x∈(-1,+∞)时,
即f(x)<3,满足题意为所求.
综上,.
【例4】已知函数(),.
(1)若曲线与曲线在它们的交点(1,)处具有公共切线,求的值;
(2)当时,求函数的单调区间,并求其在区间上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1) 根据曲线y=f(x)与曲线y=g(x)在它们的交点(1,c)处具有公共切线,可知切点处的函数值相等,切点处的斜率相等,故可求a、b的值。
(2)利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参数a进行讨论求解。
【解析】(1)由为公共切点可得:,则,,
,则,,①
又,,,即,代入①式可得:.
(2),设
则,令,解得:,;
,,
原函数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在上单调递增
①若,即时,最大值为;
②若,即时,最大值为
③若时,即时,最大值为.
综上所述:当时,最大值为;当时,最大值为.
【总结升华】此题应该说是导数题目中较为常规的类型题目,考查的切线、单调性、极值以及最值的问题都是课本中要求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掌握比较好的知识点.
举一反三:
【变式】设,
(1)利用函数单调性的意义,判断f(x)在(0,+∞)上的单调性;
(2)记f(x)在0
(1)设0
由题设x2-x1>0,ax1·x2>0
∴当0
即f(x2)>f(x1),则f(x)在区间(,+∞)单调递增.
(2)因为0
当>1,即0 综上,所求的函数y=g(a)=.
【例5】已知函数,其中.(Ⅰ)当时,求曲线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Ⅱ)求的单调区间;(Ⅲ)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求的取值范围.
【思路点拨】(Ⅰ)利用导数几何意义可直接求解。
(Ⅱ)(Ⅲ)利用导数结合参数取值分类讨论求解。
【解析】(Ⅰ)当时,,.
由 , 得曲线在原点处的切线方程是.
(Ⅱ).
① 当时,.
所以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
当,.
② 当时,令,得,,与的情况如下:
↘
↗
↘
故的单调减区间是,;单调增区间是.
③ 当时,与的情况如下:
↗
↘
↗
所以的单调增区间是,;单调减区间是
(Ⅲ)由(Ⅱ)得, 时不合题意.
当时,由(Ⅱ)得,在单调递增,在单调递减,所以在上存在最大值.
设为的零点,易知,且.从而时,;时,.
若在上存在最小值,必有,解得.
所以时,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取值范围是.
当时,由(Ⅱ)得,在单调递减,在单调递增,所以在上存在最小值.
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必有,解得,或.
所以时,若在上存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取值范围是.
综上,的取值范围是.
【总结升华】本题考查函数、导数的基础知识,运用导数研究函数性质等基本方法,考查分类讨论思想,代数恒等变形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函数有最大值2,求实数的取值.
【解析】
令,则().
(1)当即时,,解得:或(舍);
(2)当即时,,解得:或(舍);
(3)当即时,,解得(全都舍去).
综上,当或时,能使函数的最大值为2.
类型三、数列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例6】已知等差数列前三项的和为,前三项的积为.
(Ⅰ)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Ⅱ)若,,成等比数列,求数列的前项和.
【思路点拨】(Ⅰ)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解。
(Ⅱ)对n进行讨论,去掉绝对值得到分段通项公式求解。
【解析】(Ⅰ)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则,,
由题意得 解得或
所以由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得
,或.
故,或。
(Ⅱ)当时,,,分别为,,,不成等比数列;
当时,,,分别为,,,成等比数列,满足条件.
故
记数列的前项和为.
当时,;当时,;
当时,
. 当时,满足此式.
综上,
【总结升华】数列中的含参问题是一个需要牢记的分类推理过程,书写格式相对严格、规范。
举一反三:
【变式1】求数列:1,a+a2,a2+a3+a4,a3+a4+a5+a6,……(其中a≠0)的前n项和Sn.
解析:数列的通项 an=an-1+an+…+a2n-2
讨论:
(1)当a=1时,an=n,Sn=1+2+…+n=
(2)当a=-1时,,∴,
(3)当a≠±1且a≠0时,,
∴
.
【例6高清课堂分类讨论的思想例题2ID: 404017】设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前n项和Sn>0 (n=1,2,3…).
(1)求q的取值范围;
(2)设bn=an+2-an+1,记{bn}的前n项和为Tn,试比较Sn与Tn的大小.
【思路点拨】(1)根据条件列出关于q的不等式,注意分类讨论.(2)能否判断{bn}为特殊数列进而求和作差、作商比较大小.
【解析】(1)∵{an}是等比数列,Sn>0,可得a1=S1>0,q≠0,
当q=1时,Sn=na1>0;
当q≠1时,Sn=,即 (n=1,2,3,…),
上式等价于① (n=1,2,3,…)
或② (n=1,2,3,…),
解①式得q>1;
解②式,由于n可为奇数、可为偶数,故-1 综上,q的取值范围是(-1,0)∪(0,+∞).
(2)由bn=an+2-an+1,得bn=an,Tn=Sn,
于是Tn-Sn=Sn=Sn(q-2).
又因为Sn>0且-1
0,所以
当-12时,Tn-Sn>0,即Tn>Sn;
当- 当q=-或q=2时,Tn-Sn=0,即Tn=Sn.
【总结升华】本题以等比数列为载体,涉及了分类讨论和大小比较的问题,综合性较强,应用了不等式的解法和比较大小的基本方法——作差比较法.同时含有字母q,一般要进行分类讨论,要特别注意等比数列求和公式在应用时一定要分q=1和q≠1讨论。
举一反三:
【变式2】已知{an}是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且a1,a3,a2成等差数列.
(Ⅰ)求q的值;
(Ⅱ)设{bn}是以2为首项,q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为Sn,当n≥2时,比较Sn与bn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解析】
(Ⅰ)由题设2a3=a1+a2,即2a1q2=a1+a1q,
∵a1≠0,∴2q2-q-1=0,
∴或,
(Ⅱ)若q=1,则
当n≥2时,
若
当n≥2时,
故对于n∈N+,当2≤n≤9时,Sn>bn;当n=10时,Sn=bn;当n≥11时,Sn
类型四、解析几何中的分类讨论问题
【例7】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点P(a,b)的坐标满足,过点P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A、B两点,点Q为线段AB的中点,求:
(1)点Q的轨迹方程.
(2)点Q的轨迹与坐标轴的交点的个数.
【思路点拨】本题求点的轨迹方程,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椭圆相交等知识.
【解析】
(1)设点A,B的坐标为(x1,y1),(x2,y2),点Q的坐标为Q(x,y).
当x1≠x2时,可设直线l:y=k(x-a)+b
由已知,……①
y1=k(x1-a)+b,y2=k(x2-a)+b…②
由①得(x1+x2)(x1-x2)+(y1+y2)(y1-y2)=0…③
由②得y1+y2=k(x1+x2)-2ak+2b…④
由③、④及,,得
点Q的坐标满足方程2x2+y2-2ax-by=0……⑤
当x1=x2时,l平行于y轴,
因此AB的中点Q一定落在x轴上,即Q的坐标为(a,0),
显然Q点的坐标满足方程⑤.
综上所述,点Q的坐标满足方程:2x2+y2-2ax-by=0.
设方程⑤所表示的曲线为L,
则由,得(2a2+b2)x2-4ax+2-b2=0
由于Δ=8b2(a2+-1),由已知a2+≤1
所以当a2+=1时,Δ=0,
曲线L与椭圆C有且只有一个公共点P(a,b).
当a2+<1时Δ<0,曲线L与椭圆无交点,
而因为(0,0)在椭圆C内,又在曲线L上,
所以曲线L在椭圆C内.
故点Q的轨迹方程为2x2+y2-2ax-by=0.
(2)由,解得或,
又由,解得或,
则①当a=0,b=0,即点P(a,b)为原点.
曲线L与坐标轴只有一个交点(0,0)
②当a=0且0<|b|≤时,
即点P(a,b)不在椭圆C外且在除去原点的y轴上时,
点(a,0)与(0,0)重合,曲线L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0,b)与(0,0)
③当b=0且0<|a|≤1时,
即点P(a,b)不在椭圆C外且在除去原点的x轴上时,
曲线L与坐标轴有两个交点(a,0)与(0,0).
④当0<|a|<1且0<|b|<时,
即点P(a,b)在椭圆C内且不在坐标轴上时,
曲线L与坐标轴有三个交点(a,0),(0,b)与(0,0).
总结升华:本题充分运用了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题的能力,此题运算量大,涉及知识点较多,需要较高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做为考题区分度好,特别是分类讨论时易出错.
举一反三:
【变式】讨论k的取值,说明方程表示的曲线.
【解析】方程中x、y的平方项系数是否为0,是否相等决定着方程表示的曲线,故需要对k值就以上情况分类讨论.
当k2=0即k=0时,方程化为,表示顶点在原点,x轴为对称轴,开口向左的抛物线.
当2k-1=0即时,方程化为x(x-8)=0
∴x=0或x=8,表示y轴和过点(8,0) 斜率不存在的两平行直线.
当k2=2k-1,即k=1时,方程化为,表示以(1,0)为圆心,半径为1的圆
当k≠0,,k≠1时
方程可化为
当
方程表示焦点在平行y轴直线上,中心在的椭圆
当时,方程表示以为中心,焦点在x轴上的双曲线.
【总结升华】处理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时,待定直线方程需要考虑斜率不存在这种情况,分类讨论。
【例8】已知,为椭圆的左、右顶点,为其右焦点,是椭圆上异于,的动点,且面积的最大值为.
(Ⅰ)求椭圆的方程及离心率;
(Ⅱ)直线与椭圆在点处的切线交于点,当直线绕点转动时,试判断以
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思路点拨】(1)有待定系数法可求出椭圆方程。
(2)先设出直线AP的方程,根据题意,表示出D、E的坐标,从而求出以BD为直径的圆的圆心和半径,再将AP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得到交点A、P的坐标关系,因为A点的坐标已知,从而求出点P的坐标,然后分直线PF斜率存在和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直线PF与以BD为直径的圆的位置关系即可.
【解析】(Ⅰ)由题意可设椭圆的方程为,.
由题意知解得,.
故椭圆的方程为,离心率为.
(Ⅱ)以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证明如下:由题意可设直线的方程为.
则点坐标为,中点的坐标为.
由得.
设点的坐标为,则.
所以,.
因为点坐标为,
当时,点的坐标为,点的坐标为.
直线轴,此时以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当时,则直线的斜率.
所以直线的方程为.
点到直线的距离.
又因为 ,所以.
故以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综上得,当直线绕点转动时,以为直径的圆与直线相切.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点,,动点P满足,记动点P的轨迹为W.
(Ⅰ)求W的方程;
(Ⅱ)直线与曲线W交于不同的两点C,D,若存在点,使得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由椭圆的定义可知,动点P的轨迹是以A,B为焦点,长轴长为的椭圆.
∴,,.
W的方程是.
(Ⅱ)设C,D两点坐标分别为、,C,D中点为.
由 得 .
所以
∴, 从而.
∴斜率.
又∵, ∴,
∴ 即
当时,;
当时,.
故所求的取范围是.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