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教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568683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二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教材分析
本单元从课本第25页~第40页,是学生学习了0〜5各数的认识及5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学习的。内容包括6〜10各数的认识;6,7的加减法;8,9的加减法;W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认识了6〜10后,安排了几和第几的认识。同时安排了7个课堂活动,4个练习以及单元整理与复习。6-10各数的认识,与1-5各数的认识相比较,略为提高了要求,表现在:第一,不再将6-10各数从情境中逐个抽象出来,而是依据情境进行数数和认数,这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从借助实物、小棒数数、认数,过渡到借助计数器(半抽象)数数、认数;第三,强化了对顺序的理解和掌握。
本单元的加减计算,也与5以内的加减计算有所不同。5以内的加减法是将加法、减法分开编写,而本单元则是将加法、减法合在一起编写。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及时沟通加法与减法之间的关系:如想加算减、以加助减等。
教学目标
在5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能认、读、写6-10各数,能用6〜10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
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认识数的两个属性:基数和序数。
在具体的情境与活动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6-10的加减法;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在计算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经历与同伴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能对数、数学符号、算式等进行规范书写,逐步养成仔细看,细心算,认真写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建议
继续重视对数感的培养。什么是数感——数感是人们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是具体的——结合生活情境、在数学活动中、学习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而选择数与运算,并对结果做出解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体会一个数可以用来表示物体的个数,也可以用来表示物体排列的顺序。
强化对10的认识以及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的教学。与“5”一样,“10”在人们长期的计数中使用较多,同时,10的认识又是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以及理解十进制计数法的重要基础;而得数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又是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因此,重视这些内容的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联系生活情境,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比如加减混合运算的教学时,从可视操作+教师讲解过渡到学生可视操作、并讲解,再过渡到想象操作列式计算。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后,对加减混合运算的理解会比较透彻。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从本质上讲,它是两步计算,而本单元是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学生要经历将口算的结果记在心中,凭借这个记在心中的数与第3个数相加减,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教学时,既要教给方法,又要适当训练。对学困生可以把这个需要记在心中的数书写在相应算式下面。
关注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指导学生学习一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方法。本单元的部分例题及习题都是通过情境图呈现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时,不仅要求学生算一算,还要培养学生联系图両说图意,说列算式的理由等,让学生初步获得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课时安排
本单元用9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重点:
6-10的认识和加减计算。
难点:
区分并理解几个和第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
课题
课时
6~10的认识
3
6、7的加法
1
6、7的减法
1
8、9的加减法
1
10的加减法
1
连加、连减
1
加减混合运算
1
我们身边的数
1
整理和复习
1
总计
11
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二 1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冀教版一年级上册二 10以内数的认识教案设计,共5页。
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六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六 20以内的退位减法综合与测试教案,共2页。
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四 11-20各数的认识综合与测试教案: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四 11-20各数的认识综合与测试教案,共4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