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含4套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含4套题及答案)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含4套题及答案)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上语文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含4套题及答案)第3页
    还剩3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综合与测试习题,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
    第一课 春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脆(cuì) 酝酿(liàng) 喉咙(hóu) 卖弄(nòng)
    B.黄晕(yùn) 嘹亮(liáo) 宛转(wán) 散步(sǎ)
    C.嫩叶(nèn) 应和(hè) 安巢(cháo) 窠巢(kē)
    D.迷藏(cáng) 眨眼(zhǎ) 朗润(yùn) 水涨(zhǎng)
    2. 选词填空。(填序号)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
    A. 长  B. 冒  C. 钻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  着你。( )
    A. 触摸  B. 抚摸  C. 轻抚
    (3)春天像   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A. 健康  B. 健壮  C. 强壮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天欣欣然而来,下了两天的小雨,天空显得那么的湛蓝。
    B. 春天来了,大家都来到公园里,小朋友们则是呼朋引伴,快乐地放起了风筝。
    C. 马上就要开考了,我们精神抖擞地走进考场。
    D. 节日里,大姑娘小伙子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C.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D.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5. 判断下列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2)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6. 根据提示用原文填空。
    (1)文中描写春雨细密的句子是:   。
    (2)春天像   ,他生长着。
    春天像   ,笑着,走着。
    (3)沾衣欲湿杏花雨,   。(南宋志南和尚《绝句》)
    (4)课文中虚写景物的句子是:   。
    7. 【口语交际】在美丽的小清河畔寻找春天的踪迹时,有的同学折下柳枝等花木,你会怎样劝阻他们?
       
     

    二、课内阅读
    阅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回答问题。
    8.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
     
     
    9.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一句中“闹”字能否改成“叫”字?为什么?
     
     
     
    10. 从比喻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1. “密密地斜织着”一句,明写   ,暗写   ,写出了妙不可言的境界。
    12. 选文第四段中作者描写了雨中的乡村、行人和农夫,有什么作用?
     
     

    三、课外阅读
    嚼 春
    禹正平
    仲春时节,乡下姨夫邀请我去他家里嚼春,我颇觉好奇,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来。从小到大,只听说过嚼坚果、嚼骨头、嚼锅巴……还从没听说过嚼春,我倒要看看这春是怎么个嚼法。
    翌日,驱车出城,沿着乡间简易公路,徐徐驶过葱绿的田野、白花馥郁的橘园和山花烂漫的山岗,来到山脚下的一座两层小楼房边。屋前空地上,晾晒着春茶、春笋、蕨菜、桃花和梨花,还未走近,混合着这几种植物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
    刚落座,姨夫递来一杯滚烫的春茶,杯中茶水碧绿,热气袅袅。我接过茶杯,轻轻啜一口,味道纯正,唇齿间留下馥郁的清香。这茶确实不错,经开水冲泡,一芽二叶慢慢地舒展开来,浮在碧绿的茶水中,脉络清晰,叶面饱满,轮廓分明,开出一个鹅黄泛绿的春天。
    不知不觉中,一杯热茶下肚,顿觉口舌生津,神清气爽。就在我准备将杯中的茶叶倒掉之际,姨夫从自己的杯中捏一瓣茶叶放进嘴里,一边细嚼着一边说,这茶要嚼,才能出味。
    学姨夫那样,从杯中捏出一撮茶叶放进嘴里细细咀嚼,不一会儿,嚼出一丝春的苦涩,接着便是起风时的清凉。
    接下来,姨夫又捧来一杯桃花茶。这一次我没有急着轻啜,而是先观茶汤的颜色,再闻其香气。在开水的冲泡下,朵朵桃花绽放杯中,轻轻啜一口,满嘴桃花香,眼前不觉浮现出一片姹紫嫣红的桃林。
    就在姨夫准备泡第三杯杜鹃花茶时,我起身阻止了他,让他带我去山中嚼春。
    沿屋后小径,从山脚依次向上生长着翠绿的野草、比人还高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不一会儿,姨夫指着路边一棵长有锯齿状叶子的植物说,这是蒲公英,随后,姨夫顺手摘一片,怂恿我咀嚼。像嚼茶叶那样嚼着鲜嫩的蒲公英叶子,不一会儿,齿间满是黏稠的液汁,一种发苦的味道让我直蹙眉,正纠结于要不要吐出时,新嚼出的液汁里渗出些许甜,随后越嚼越甘甜,越嚼越清凉。
    当我一路品咂着蒲公英的滋味时,突然传来扑楞楞翅膀扇动的声音,有鸟雀从灌木丛腾空而起,发出“快去,快去”的催促声。
    登上山顶,碧空如洗,一只苍鹰在天空盘旋,几朵棉絮似的白云慢悠悠向天边移动。四周是苍翠的松树、带刺的冷杉和挺拔的楠竹,它们的脚下顽强地生长着稀稀拉拉的灌木和藤蔓。山风徐来,树叶沙沙作响,不远处溪水淙淙,和着婉转的鸟鸣,让人心神宁静,清新的空气在周遭流动,无须咀嚼,松树的松香、冷杉的树香、楠竹的清香及各种野花的香味沁人心脾,我微醉在满山的春色里。
    我们边走边看,一会儿被身边一株野花吸引过去,那艳丽的花朵恰似一只只翩翩欲飞的蝴蝶,改变了我对花的固有印象,怎么看都觉得意趣盎然,一会儿与一只树上的鸟儿相遇,它瞅着我,啁啾两声,似乎在亲切地与我打招呼,一会儿循着淙淙水声,下到山坳的溪流,捧一口喝下去,绿意顺喉道在肺腑中沉淀下来,满山的春色便留在我的心里。
    就在我忙着赏春的当儿,突然,脚下被藤蔓绊了一下,一个趔趄倒在落满枯叶的小径上。拍打完身上的泥尘,我不心甘地扯一片藤蔓的叶子,放进嘴里使劲嚼,一股酸酸涩涩的滋味充满口腔,便嚼出藤蔓暗恋时的缠绵与无奈。接下来,我从鸟声中嚼出春的音符,从山风中嚼出春的温暖柔和,从松树中嚼出春的伟岸……
    山中的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夕阳西下,太阳像一只熟透的大南瓜,吊在对面山坡上的一棵松枝上,天色一下子暗淡下来。“回去,回去”,暮色苍茫中的山林,又传来那只鸟雀的敦促声,只不过这一次是亲昵的提醒,到了该回家的时候了。
    回眸小径闻鸟鸣,山风拂衣送人归。我真舍不得下山去,恋恋地从山道上扯一片暮色,放进嘴里咀嚼,刹那间,暮色在我的舌上、齿间翻滚。
    在山里嚼春,只需顺手一摘,便能嚼出别样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3. 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嚼出了哪些春的味道。(答出四点即可)
     
     
     
    14. 开头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5. 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语句的表达效果。
    几朵棉絮似的白云慢悠悠向天边移动。
     
     
     
    16. 文中画线句作者运用了哪些感官来描写春天的景色?分别举出一例。
     
     
     
    17. 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参 考 答 案

    1. C 2. (1)C (2)B (3)B 3. D 4. A
    5. (1)拟人、反复 (2)拟人、排比 (3)比喻、排比
    6.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小姑娘,花枝招展的
    (3)吹面不寒杨柳风
    (4)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7. 示例:同学你好,一花一木皆有生命,它们不仅装扮世界,也带给你我清新的空气。绿色的家园,需要你我用心呵护,请别伤害它们好吗?
    8. 不能。这样的顺序和上文“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一句中各种花的顺序相对应。
    9. 不能。“闹”字不仅写出了声响,还写出了喧闹沸腾的景象,让人联想到春花的多、甜,感受到盎然的春意。改成“叫”字,只能表示声音,不够形象生动。
    10. 本体:春风。喻体:母亲的手。比喻词:像。作用:形象地写出了春风温柔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
    11. 春雨 春风
    12. 这是从侧面进行烘托,突出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
    13. 示例:①嚼出茶叶中春的苦涩与清凉;②嚼出蒲公英中春的苦味与甘甜、清凉;③嚼出野花中春的香味;④嚼出鸟声中春的音符。
    14. 预设悬念,掀起行文的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 示例: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云飘浮的情态,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16. 示例:①视觉:“那艳丽的花朵恰似一只只翩翩欲飞的蝴蝶”;②听觉:“它瞅着我,啁啾两声,似乎在亲切地与我打招呼”;③触觉:“绿意顺喉道在肺腑中沉淀下来”。
    17. 示例:生活中,美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善于擦亮眼睛去发现,做生活的有心人,享受生活中的情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
    第二课 济南的冬天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jǐ)    贮蓄(chǔ)    看护(kān)    绿萍(pínɡ)
    B. 水藻(zhǎo) 垂柳(chuí) 发髻(jì) 肌肤(jī)
    C. 暖和(huo) 宽敞(chɑnɡ) 澄清(chénɡ) 安适(shì)
    D. 狭窄(zhǎi) 镶边(xiānɡ) 着落(zháo) 地毯(tǎn)
    2. 找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
       改为 
    (2)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默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改为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自然,在热带的地方,日光是永远那么毒,响亮的天气反有点儿叫人害怕。(晴朗无云)
    B.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娇柔而秀美)
    C.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清澈明亮)
    D. 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灵活而不可捉摸)
    4.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的故乡是北京作家。
    B. 因为济南市图书馆的开放,使市民有了更好的休闲阅读的去处。
    C. 为了优化出行环境,交通部门加快了道路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 近年来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憎水玻璃,为戴眼镜的人解除了许多苦恼。
    5. 下列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全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B. 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
    C.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D. 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6. 下列句子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等春风来把他们唤醒”,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和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B.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这句话是个重要的过渡句,在总写对济南冬天的总体感受以后,转到对下文济南冬天的山和水的描绘。
    C. “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示了矮松白顶的姿态,体现了矮松的秀美,饱含喜爱之情。
    D.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一句中的“点儿”可去掉,这样更突出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7. 综合性学习。
    近日,一首题为《秋游》的小诗火了。“天啊!\地啊!\同学和老师啊!\谁能告诉我,\何时秋游啊!\我准备的酸奶过期了!\我准备的薯片过期了!\而下一个即将过期的,\恐怕就是我这善良的心灵了呀!”诗的作者,是南京一位五年级学生。为什么这么火呢?小作者对于秋游的殷切期盼,天真有趣,实在太逗了。济南山秀水美,为此,七(1)班的同学准备到济南进行一次秋游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秋游是一种通俗的说法,请你为这次活动取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
     
    (2)秋游不是换个地方喝酸奶、吃薯片,请你为这次秋游设计三项有意义的活动。
     
     
     
     
    (3)林林为了了解济南,他在互联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其中他搜集到一副对联,但他总觉得这副对联的下联有点问题。下面就是这副对联,你能帮他修改一下吗?
    上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下联:一城山色湖半城
    你修改的下联: 
    (4)小萌在秋游中想到两句话,请你帮她续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欣赏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热强悍激人奋发,
      ,
      。

    二、课内阅读
    ①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反倒在绿萍上冒着点儿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8. 选文描写的立体景物是   ,但文章描写的角度不同,第①段文字描写的是   ,其特点是   ,第②段文字描写的是   ,其特点是   。
    9. 第①段开头说“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究竟“妙”在哪里?
     
     
    10. 请说一说选文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采用了怎样的描写顺序,并摘录表示顺序描写的词语。
     
     
    11. 第②段中加点的“卧”字非常传神,请试着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看法。
     
     
    12. 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把水写得灵动、多情。句中“绿的精神”指的是   。
    13. 文中最后一句话“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有什么作用?
     
     

    三、课外阅读
    泉城之春
    方远
    ①济南的春天是一个柳絮飞舞的春天,漫步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总会有洁白的柳絮轻盈扑面,如数不清的纤纤素手抚摸着你的脸庞。这个时候,你的心是痒痒的,你的脚步也是轻轻的,你会情不自禁地感觉到,济南的春天是如此娇柔温馨,生机盎然,便禁不住心旷神怡了。
    ②济南的春风总会在不知不觉中吹过来,好像在一夜之间,或者你刚刚打了一个小小的瞌睡,那暖暖的风就已经漫过南部绵延的群山,顺势而下,一路轻声细语,悄然吹临你的身旁。或许,你会不由自主地摇动着已经龟缩了一冬的腰板儿,伸手欲抓住这久违的温暖,而就在你张手的一瞬,你已经被这春风团团包围了。这个时候,你再放眼望去,你仿佛在刹那间已经置身于万木复苏、桃红柳绿的世界了。阳春三月飞柳絮,一夜随风化绿萍。呵,济南的春天就这么无声无息地到来了。
    ③济南人自然会喜欢济南的春天,这是因为,济南的春天是北国的春天,更是济南人自己的春天,漫天的柳絮,青翠的草坪,盛开的鲜花,婉转的鸟鸣,将济南人带入一个五彩缤纷又飞花点翠的人间仙境。
    ④“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清代学者刘风诰曾这样诵颂济南的秀丽风光、迷人景色,而这诗中的“三面柳”就足以让济南的春天绿色满园,别具风韵了。
    ⑤没有人考究过柳树在济南生长了多长时间,《老残游记》里“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已经流传了上百年。无论是在名胜古迹,道边路旁,还是在居民大大小小的院落,总会有杨柳映入你的眼帘。柳枝依依,摩肩搭背,就像一个个笑容可掬的迎宾在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⑥在某种意义上,柳树成了济南的一种象征,这是因为,济南人是   的,如这仪态万方的柳枝,济南人是   的,如这洁白似雪的柳絮,济南人更是  的,如这遒劲挺拔的柳干。
    ⑦“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护城河岸,你常常会遇到正在背诵这些唐诗的小学生,稚嫩甜美的童音在柳枝上缠绕,伴随着柳絮悠然飞扬,飘至整个城市的大街小巷,构成了济南春天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⑧济南的春天无疑是青年人的天堂,爱情在冬日里孕育生根,在春光里萌芽抽绿,在亭亭如盖的柳树下蓦然升华。他们欢欣鼓舞地倾巢而出,来到湖畔泉边,兴味盎然地绕柳嬉戏,欢歌笑语,尽情地享受着这如春光般的美好爱情,青翠的柳枝也为之陶醉,禁不住手舞足蹈,风姿婆娑了。
    ⑨济南的老人们总愿在柳树下团团围坐,有柳枝搭肩,春风抚面,或品茶对棋,或抚今忆昔,幸福的目光透过雨帘般的柳枝投向远方,目睹着这座文明古城的变迁。在他们的心里,泉城济南的明天就如同这参天的杨柳,根深叶茂,欣欣向荣。
    ⑩济南人是不会错过这般美妙的春天的,城乡的各个角落有数不清的踏青人。两人成对,三五成行,或一家老小,或结伴出游,喜悦在脸上荡漾,其乐融融。
    ⑪济南的春天是婀娜多姿的,也是激情四溢的,更是充满活力的。有这样的春天与济南人相伴,他们还会再奢望什么呢?
    14. 本文重点描写了济南春天的   和   ,突出了济南春天   的特点。
    15. 请结合语境,将下面三个词语分别填写在第⑥段的横线处。(填序号)
    A. 坚韧刚正   B. 热情好客   C. 心诚坦荡
    16. 理解文意,回答下面的问题。
    (1)济南人为什么喜欢济南的春天?
     
     
     
    (2)文章是如何具体描写济南人对柳树的喜爱的?
     
     
     
    17.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参 考 答 案

    1. C 2. (1)蓝 篮 (2)默 墨
    3. D 4. D 5. C 6. D
    7. (1)示例:①美的巡礼。②与济南对话。③济南,我来了。
    (2)示例:①寻找一位自然朋友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②即兴创作赞美济南的诗歌。③绘下印象最深的济南自然图景。④摄下秋游活动中闪光的一瞬间。⑤秋游结束后举办“最美济南”优秀图文展评活动。
    (3)一城山色半城湖
    (4)秋,以她的芳香怡人、内涵丰富给人喜悦 冬,以她的洁白无瑕、冰清玉洁令人爱慕
    8. 山 薄雪覆盖下的山 秀气 城外远山 淡雅
    9. 妙在小雪可以把小山装点得更秀美。
    10. 从上到下:山尖,山坡,山腰。 从下到上:河水,空中,半空中,天上。
    11. “卧”字巧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村庄和雪人性化,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沉静而又有生气的情态。
    12. 拟人 蓬勃的生机
    13. 点题,抒发了作者对特定季节下济南特有的美景的热爱与赞美,简洁有力,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14. 柳 人 婀娜多姿、激情四溢、充满活力(或:娇柔温馨、生机盎然)
    15. B C A
    16. (1)济南的春天是北国的春天,更是济南人自己的春天,漫天的柳絮,青翠的草坪,盛开的鲜花,婉转的鸟鸣,将济南人带入一个五彩缤纷又飞花点翠的人间仙境。
    (2)通过描写孩童背诵贺知章的《咏柳》、青年人绕柳嬉戏、老人们在柳树下团团围坐来突出济南人对柳树的喜爱。
    17.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漫天飞舞的柳絮比喻为“纤纤素手”,“抚摸”一词将柳絮人格化,写尽了柳絮的温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
    第三课 雨的四季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凄冷(qī)     菜畦(qí)     争先恐后(kǒnɡ)
    B. 花苞(bāo) 静谧(mì) 咄咄逼人(duó)
    C. 屋檐(yán) 聚集(jù) 莅临人间(wèi)
    D. 粗犷(kuàng) 高邈(miǎo) 倾盆瓢泼(pō)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怀着快乐感的话,秋雨会让你感到更高邈、深远。
    B. 暑假期间,我和爸爸妈妈莅临长城,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
    C. 在与我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上,个别国家表面咄咄逼人,其实是色厉内荏。
    D. 在北京出差期间,他专程造访了王教授。
    3. 名词是指代人、物、事、时、地、情感、概念等实体或抽象事物的词。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都是名词,其中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啊,雨,我爱恋的雨啊,你一年四季常在我的眼前流动,你给我的生命带来活跃,你给我的感情带来滋润,你给我的思想带来流动。
    A.“雨”是表示具体事物的名词。
    B.“四季”是表示时间的名词。
    C.“眼前”是表示方位的名词,指明事物所在位置。
    D.“生命”“感情”和“思想”都是表示抽象事物的名词。
    4.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5.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
    (1)我喜欢雨,无论什么季节的雨,我都喜欢。(  )
    (2)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着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着。(  )
    (3)只有在雨中,我才真正感到这世界是活的,是有欢乐和泪水的。(  )
    (4)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
    6. 本文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的角度描写雨后的世界,试从文中各找一句。
    (1)视觉: 
    (2)听觉: 
    (3)嗅觉: 
    (4)触觉: 
    7. 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2)远远地望过去,收割过的田野变得很亮,没有叶的枝干、淋着雨的草垛,对着瓷色的天空,像一幅干净利落的木刻。
     
     
    8.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山水是自然最生动、最完美的体现。   
    ①智者则涉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机智和机敏。
    ②那屹立万年的大山,多像静穆庄重的仁者。
    ③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
    ④那欢快流动的山河,多像才华横溢的智者。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②④ C. ②④③① D. ③①④②
    9. 学完《雨的四季》之后,七(2)班准备开展“亲近雨”的活动,请你也来参与。
    【活动一:看一看】
    (1)下面的图片是“雨”字的演变过程,请你仔细观察,并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活动二:猜一猜】
    (2)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皆不见。(打一自然现象)
     
    (3)久雨不晴。(打一省会城市名)
     
    (4)杜甫《白帝》中有诗云“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打一成语)
     
    【活动三:写一写】
    (5)雨,正是因为她的多姿,她的风情,总让很多的文人墨客作为抒发情感的对象。同学们平时肯定收集了很多有关雨的诗句。请你写出两句。
    我收集的诗句: 
     

    二、课外阅读
    雨的抒情
    季薇
    ①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②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③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④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⑤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⑥———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⑦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⑧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狂风暴雨的夜,则宜读恐怖神怪小说。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⑨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⑩台湾南部雨量不多。尤其是高雄,灰土漫天,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⑪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⑫“春雨楼头尺八萧,何时归看浙江潮?”
    10. 作者在第⑨段回忆了一幅极富情趣的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场景。
     
    11. 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写出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
     
     
    12. 结合全文理解第⑫段中“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的含义。
     
     
     
    13. 文章第⑦段回忆了四季的雨。你记忆里是否也有某一时某一处的雨?请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14. 本文标题是“雨的抒情”,作者写雨要抒发哪些情感?
     
     
    参 考 答 案

    1. A 2. B 3. C
    4. (1)比喻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5. (1)记叙 (2)描写 (3)议论 (4)抒情
    6. (1)示例: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2)示例: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
    (3)示例: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4)示例: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
    7. (1)作者将春雨的水珠与少女的眼泪相比,渲染出春雨的无比娇美。
    (2)作者将雪中的静物比作木刻画,表现了雪的自然、平静。
    8. C
    9. (1)“雨”字最初就是天空中的水珠往下落,慢慢变成线条明晰的字体,但仍能想象到其形象。
    (2)雨
    (3)贵阳
    (4)倾盆大雨
    (5)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10. 采菱人驾船雨中劳作。
    11. “轻吻”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雨花”以人的神情、姿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花轻柔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12. 此句的意思是:“(我在)春雨中的楼上吹奏尺八箫,想着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看浙江潮呢?”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达了雨中思乡之情。
    13. 示例:我家乡的春雨,淅淅沥沥,如牛毛,似花针,轻抚着红花绿柳。
    14. (1)抒发了对雨的喜爱与赞美之情;(2)表达了对家乡、友人、亲人的思念之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4课课后测评

    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沧海( ) 澹澹( ) 竦峙( )
    萧sè( ) 枯ténɡ( ) 行舟( )
    2. 请用“/”标出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
    (1)树 木 丛 生,百 草 丰 茂。
    (2)杨 花 落 尽 子 规 啼。
    (3)乡 书 何 处 达?归 雁 洛 阳 边。
    (4)夕 阳 西 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
    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东临碣石( )
    (2)水何澹澹( )
    (3)山岛竦峙( )
    (4)幸甚至哉( )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6)次北固山下( )
    (7)客路青山外( )
    (8)海日生残夜( )
    (9)断肠人在天涯( )
    4. 文学常识填空。
    (1)《观沧海》的作者是   ,《观沧海》是其诗《   》的第一章。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是   ,他是继  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3)《次北固山下》是   代诗人王湾在江南写的一首   (主题)诗。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选自《   》,“天净沙”是   ,“秋思”是   。作者是   ,号东篱,  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5. 下面句子不是对偶句的一项是( )
    A.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B.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C.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6. 名句理解默写。
    (1)《观沧海》中写海上风大浪大,逼真地展现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的诗句是:   ,   。
    (2)《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设宏伟意境,表现了诗人吞吐日月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
    (3)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意即描写景物也是为了抒情。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
    (4)《次北固山下》中借时序的交替来写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诗句是:   ,   。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主旨,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   ,  。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7-10题。
    7. 本诗以“   ”字领起全篇,先写   景,再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8.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的,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9. 诗中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也展现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10. 谈谈你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理解。
     
     
     
    (二)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1-14题。
    11.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12.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 次句点题,“闻道龙标”和“过五溪”都要轻读,五溪在当时是偏远之地,要传达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
    C. 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 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13. 首句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
     
     
     
     
    14.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三)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15-17题。
    15. 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   ,“风正”,   。
    17. 任选角度,简要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18-21题。
    18. 这首小令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情四溢的“   ”,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声。
    19. 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绪”。
    B. 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C. “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 首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20. 有人说“小桥、流水、人家”这组画面幽静而甜蜜,它和本文的情感基调不一致。请说说你的看法。
     
     
    21. 请合理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最后两句所表现的画面。
     
     

    三、课外阅读
    (一)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22. 请结合全诗赏析“秋风起兮木叶飞”一句。
     
     
    2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二)送魏二[注]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释】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龙标尉时所作。
    2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首句“醉别”叙事,“江楼”点出地点,“橘柚香”写景并点明时令,描绘了送别的环境,含蓄地写出了与友人分别的心情。
    B. 潇潇的“江风”,凄迷的“雨”,冰凉的“舟”,这些意象是暖色调的,烘托出朋友相送,内心那无尽的温暖和惬意。
    C. 第三、四句想象友人和自己分别后的情景。一个“遥”字,既写出与友人相隔的距离之远,又暗示分别后相见之难,依依惜别之情传达得委婉动人。
    D. 古歌谣有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句“愁听清猿梦里长”以凄清的环境烘托愁苦心情,这两句在表达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25. 该诗前两句写实,后两句从“忆”和“梦里”这些词可以看出是诗人的想象,这样虚实相间,寓情于景,巧妙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说说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参 考 答 案

    1. cānɡ dàn sǒnɡ 瑟 藤 xínɡ
    2.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杨花落尽/子规啼。
    (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 (1)到达,登上 (2)水波荡漾的样子 (3)耸立 (4)达到极点 (5)降职 (6)停宿 (7)旅人前行的路 (8)指夜将尽未尽之时 (9)形容悲伤到极点
    4. (1)曹操 步出夏门行
    (2)李白 屈原
    (3)唐 乡愁
    (4)小令 全元散曲 曲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5. B
    6. (1)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2)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3)杨花落尽子规啼
    (4)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5)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7. 观 实 虚 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诗人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
    8. 苍凉慷慨
    9. 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0. 示例:这句诗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气势雄浑,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11. 杨花、子规、明月。
    12. B
    13. 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一是取其季节的意义,表明事情发生的时令;二是取其形象意义,即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给读者以画面感;三是取其象征意义,杨花飘忽不定,行游无踪,暗喻友人前途命运未ト,子规常鸣“不如归去”,借用来关怀跋山涉水、远走他乡的友人王昌龄,希望他早日归来。
    14. 示例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以西。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15. 远离家乡,漂泊在江南水上。表达了诗人在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16. 两岸才显得宽阔 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17. 示例:(1)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2)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3)“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18. 游子思归图
    19. B
    20. 示例:这句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温馨的画面,反衬了人皆有家而“我”无家的悲哀,以乐景写哀情,更显悲哀。
    21. 示例:夕阳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独行。
    22. 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待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3. 表达了诗人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24. B
    25.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孤寂与悲苦的感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关试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第一单元测评: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项训练--第一单元测评,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评(含答案):

    这是一份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单元测评(含答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第二单元5 秋天的怀念课时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字词书写,语言表达,选择题,综合性学习,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