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0月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www.ks5u.com雅安中学2019级高一地理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每道小题2分,共50分)
读太阳系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上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级别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2. 上图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是( )
A. A星 B. B星 C. C星 D. D星
3. 上图中反映出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是( )
A. 地球上有液态水 B. 地球质量巨大,空气密度大
C. 地球距离太阳遥远,温度适宜 D. 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
【答案】1. B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包括恒星系统和行星系统,共有二个级别的天体系统,故B项正确。
【2题详解】
地球是唯一发现存在生命的行星,根据太阳系运动特征,A为金星,B为地球,C为木星,D为土星,故B项正确。
【3题详解】
据图可知,反映的是地球所处的外部环境,太阳系中的行星可行其道,互不干扰,所处的宇宙环境比较安全,故D项正确;其他说法属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自身条件,均可排除。
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大体关系是(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成反比 D. 没有相关性
5. 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
A. 太阳活动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B.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大气层
C. 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D. 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6.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和周期是( )
A. 黑子、耀斑,11年 B. 太阳风、黑子,14年
C. 日珥、耀斑,22年 D. 磁暴、日珥,60年
【答案】4. A 5. C 6. A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显示,年轮宽度数量增加太阳黑子数也增加,年轮宽度减小太阳黑子数也减小,说明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大体关系是正相关,故A项正确。
【5题详解】
图中信息反映的问题是太阳黑子对气候的影响,故C项正确;A、B项说的是耀斑对地球的影响;D项说的是太阳风对地球的影响。
【6题详解】
太阳活动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周期是11年,故A项错误。
读图,回答问题。
7. B点以东是东半球,以西是西半球,以北是北
半球,以南是南半球,则B点为( )
A. 0°,0° B. 0°,180°
C. 0°,160°E D. 0°,20°W
8. 图中外面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从A到B方向是:向西南
B. 从C到D方向:先向东北后向西南
C. 从A到B的方向同从C到D的方向相同
D. 从A到B的方向同从C到D的方向正好相反
【答案】7. D 8.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地图。
【7题详解】
B点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判断其经度为20°W;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半球,判断其纬度为赤道。故选D项。
【8题详解】
图示根据自转方向中心极地为南极点,故从南北方向上看,从A-B和从C-D都是先接近南极点,再远离南极点,即先向南后向北运动;从东西方向上看,A-B和C—D的劣弧部分都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为向西运动。故选C项。
9. 自3月21日至9月23日,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
A. 北极圈内极昼范围的变化:大→小→大
B. 北半球夜长的变化:短→长→短
C. 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大→小→大
D. 地球公转速度:快→慢→快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自3月21日至9月23日,太阳直射点从赤道向北回归线移动,6月22日之后又向赤道移动,所以北极圈极昼的范围是小→大→小;北半球夜长的变化是长→短→长;北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小→大→小;地球公转速度是快→慢→快,因为7月份时,地球位于远日点,公转速度是最慢的,故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公转.
10.以下节日中,我国各地夜最长、昼最短的是( )
A. 国际劳动节 B. 国际儿童节
C. 我国国庆节 D. 新年元旦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国际劳动节在5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我国各地昼长夜短,A不对。
B. 国际儿童节在6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北回归线,我国各地昼长夜短,B不对。
C. 我国国庆节在10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赤道以南地区,我国各地开始变得昼短夜长,C不对。
D. 新年元旦在1月1日,此时太阳直射点接近南回归线,与其余三个节日比较,我国各地昼最短、夜最长,D对。
故答案选D。
【点睛】对北半球来说,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时,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时,昼短夜长;太阳直射点越接近北回归线,则昼越长,夜越短;太阳直射点越近南回归线,则昼越短,夜越长。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回答下面小题。
11. 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A. 1/4 B. 1/3 C. 1/2 D. 3/4
12. 刚到芝加哥生活的小燕总要在当地时间17∶00给生活在法兰克福(东一区)的哥哥打电话,诉说一天的生活和心情,她哥哥接到电话时,法兰克福的区时是
A. 当天12∶00 B. 当天22∶00 C. 当天14∶00 D. 次日0∶00
【答案】11. D 12. D
【解析】
试题考查区时的计算
【11题详解】
客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点,可知6月23日0点位于90°E;属于6月22日的范围为90°E向西到180°经线,有270°,占全球的3/4,D正确。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芝加哥位于西六区,当西六区17点时,东一区为次日的0点,D正确。
“神舟十号”飞船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根据天体系统的组成和层次,与“神舟十号”类似的是
①小天体 ②卫星 ③星际物质 ④哈雷彗星 ⑤火星⑥土卫六号 ⑦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A. ①②③ B. ②⑥⑦ C. ①③⑤ D. ③④⑦
14. 在长征火箭托举“神十”飞船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澳大利亚日期为6月10日
B. 印度观众观看电视直播,当地时间为18时40分
C. 发射地酒泉当日日出时间在当地地方时6点以后
D. 济南第二天的正午太阳高度将会更大
15. “神舟十号”飞船升空与着陆期间,济南正午太阳高度与昼长状况基本符合下图中的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最可能干扰航天员太空授课电视直播收看效果是
A. 云雾 B. 流星 C. 太阳活动 D. 太阳辐射
【答案】13. B 14. D 15. C 16. C
【解析】
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3题详解】
“神舟十号”飞船绕地球飞行,属于卫星。与②、⑥、⑦类似。故B正确。
【14题详解】
“神十”飞船升空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并向北移,因此第二天济南距离太阳直射点更近,正午太阳高度将会更大,D正确。澳大利亚跨东八到东十共三个时区,西部与北京时间相同,东部比北京时间快2小时,因此澳大利亚日期依然为6月11日,A错误。印度的标准时间以82.5°E度做为基准,与北京时间相差2小时30分,因此印度观众观看电视直播,当地时间为15时08分,C错误。6月11日北半球昼长夜短,酒泉当日日出时间在当地地方时6点以前,D错误。
【15题详解】
6月11日北半球昼长夜短,白昼长于12小时,而①②白昼短于12小时,因此错误。④昼长超过18小时,因此日落时间应在21点之后,济南位于35°N,显然不符合事实。故A、B、D错误。③昼长夜短,日落时间大概在19点前后,符合事实,故C正确。
【16题详解】
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影响电视收看效果。故C正确。
【点睛】本题组(1)、(4)简单,属于基础题目。(2)、(3)为拔高题目。在(2)小题中,难点集中在澳大利亚东西所跨越的时区及印度所采用的全国统一使用时间。注意事项为昼长夜短时日出时刻在6点之前;距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在(3)小题中学生易排除A、B选项。在C、D选项易被正午太阳高度信息所困惑,学生从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方面考虑导致计算量增加。
人民网北京2018年11月4日电,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11月4日5时36分在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北纬40.24度,东经77.63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7. 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8.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17. A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次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地壳平均厚度是17千米,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说明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地幔位于地下33千米-2900千米处,与材料震源深度22千米不符,B不选。内核和外核构成地核,在地下2900千米更深地区,CD错误。
【18题详解】
材料得知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横波的水平晃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地震发生后,建筑物不会马上倒塌,等横波到达才开始坍塌,这过程一般间隔约12秒,A项正确。这次地震震源深度22千米,位于地壳,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均为固体,C错误。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划分:
(1)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类型 | 传播速度 | 能通过的介质 | 共性 |
A表示横波 | 较慢 | 固体 |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
B表示纵波 | 较快 | 固体、液体和气体 |
(2)两个不连续界面:
①C界面——莫霍界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D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
(3)三大圈层:
圈层 | 地壳 | 地幔 | 地核 |
图中范围 | C界面以上部分 | C、D两界面之间的部分 | D界面以下部分,内部分为E外核和F内核 |
19.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 )
A. 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 B. 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
C. 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 D.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
【详解】现在人们无法观测地球内部的组成物质、温度和压力,只有通过研究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去推测地球内部状况,用来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故选D。
20.唐僧一行在受唐玄宗之命编制《大衍历》时发现:“日南至(冬至)其行最急,急而渐损,至春分及中,而后迟,迨北至(夏至),其行最舒,而渐益之,以至秋分又及中,而后益急。”这实际是( )
A. 因设备简陋而造成的观测误差
B. 精确的测算出地球公转周期
C. 发现了地球自转周期
D. 反映了一年中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现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地球的公转
【详解】题中叙述的是不同季节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速度不同,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慢,因此D项正确。
【点睛】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422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哪岸连接在一起( )
A. M岸 B. N岸
C. 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D. 不能确定
22. 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偏移的方向均是( )
A. 向东 B. 向西 C. 向南 D. 向北
【答案】21. B 22. A
【解析】
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指的是顺着物体的运动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沙岛位于我国北方,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右偏。右岸侵蚀,左岸沉积。顺着河流流向,图示M处是右岸,N处是左岸。最后将与河的N岸连接在一起,B对。A错。随着泥沙沉积,水流侵蚀,沙岛原来的位置将改变,C、D错。
【22题详解】
地球上由低纬度向高纬度作水平运动的物体,在北半球向右偏,是向东偏移。在南半球向左偏,也是向东偏移。偏移的方向均是向东,A对。B、C、D错。
读某日部分地区昼夜示意图,AB为昏线,图中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 20°S, 45°E B. 20°N, 45°E
C. 20°N, 135°W D. 20°S, 135°E
24. -年中甲、乙两地( )
A. 地方时相同
B. 日出时间相同
C.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
D. 昼夜长短变化幅度相同
【答案】23. A 24.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运动。
【23题详解】
由纬度可知本区域位于南半球。由AB为昏线可推知70°S出现极昼,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根据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晨昏线上最高纬度互余可知太阳直射20°S。阴影部分与其他部分日期不同,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因此甲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地方时为21:00,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E。故A正确。
【24题详解】
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条经线,地方时相同,故A正确。两地纬度不同,昼夜长短不同,因此日出时间不同,变化幅度不同,故B、D错误。甲地位于35°,不能被太阳直射;乙地大约为12.5°,可被直射,最大太阳高度为90°。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所求地纬度与直射点纬度的差值) 注:同减异加,同一半球为减,异半球为减。)可得甲地的变化幅度为47°,乙约为41°。C错误。
【点睛】掌握日期分界线;直射点纬度与晨昏线上最高纬度互余;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昼夜长短的变化等规律
2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地球上五带的纬度范围变化情况是
A. 温带变大,热带变小 B. 寒带变大,热带变大
C. 寒带变小,温带变小 D. 寒带变大,温带变大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黄赤交角的影响。
【详解】
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回归线度数与极圈度数互余。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则回归线的度数变大,极圈的度数变小。地球上五带的纬度范围变化是温带变小,热带变大,A、C、D错。寒带变大,热带变大,B对。故选B。
二、填空题(每个空2分,共44分)
26.读“太阳大气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A为________层,该层出现的太阳活动是________,活动周期是________年。
(2)B是______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________。
(3)B层活动爆发时发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干扰________。太阳大气抛出高能带电粒子,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________现象。在极地附近还会出现________。
【答案】 (1). 光球层 (2). 黑子 (3). 11年 (4). 色球层 (5). 耀斑 (6). 无线电短波通信 (7). 磁暴 (8). 极光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详解】(1)太阳大气层由外到里分为日冕、色球和光球三层。图中的A为光球层,光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
(2)图中的B层为色球层,该层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部分,叫做耀斑。它的爆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色球层的太阳活动主要是耀斑,耀斑爆发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能使地球磁场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这些带电粒子 “轰击”地球高空大气,使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出现美丽的“极光”现象。
27.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问题。
(1)图中m、n表示地震波。其中表示横波的是 。
(2)b表示 面,该面以上B层名称为 层,该面以下C层物质的状态可能是 。
(3)A层的厚度特点为 。B层的顶部和A层的全部,合称为 圈。
【答案】(1)m (2)古登堡 地幔 液态 (3)厚度分布不均(或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岩石圈
【解析】
(1)图中m、n表示地震波。其中m波在2900千米处消失,表示横波的是m波。
(2)b表示古登堡面,该面以上B层名称为地幔层,该面以下C层物质的状态可能是液态,横波不能穿过。
(3)A层是地壳,厚度特点为厚度分布不均,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B层的顶部和A层的全部,合称为岩石圈。
28.读太阳光照图,AB为晨昏线,图中a角度为23°26′,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图中所示节气为_______,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_。
(2)此时图中A点昼长为_______小时。
(3)若图中晨昏线上某地的昼长为10小时,则该地的经度应是_______。
(4)在图中a的角度由目前状况逐渐减少为0°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在_______半球,并继续向_______(南、北)方向移动;雅安市的昼夜长短情况和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分别为_______和_______。
【答案】 (1). 冬至日 (2). 23°26′S,90°E (3). 0 (4). 15°E (5). 南 (6). 北 (7). 昼短夜长 (8). 昼变长,夜变短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详解】(1)从图中北极星光线可知,北极星光线指向为北极。再从太阳光线及晨昏线与0°经线的交角可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3°26′S,90°E。
(2)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A点为极夜,昼长为0。
(3)从图中看出,0°经线通过晨线与赤道交点,可知0°经线地方时为6点,而90°E为12点,若图中晨昏线上某地的昼长为10小时,日出时间为7点,计算知其经度为15°E。
(4)在图中a的角度由目前状况逐渐减少为0°的过程中,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并继续向北方向移动;雅安市的昼夜长短情况和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分别为昼短夜长和昼变长,夜变短。
三.综合题(共6分)
29.目前人类只知道地球上有生物的生存和发展,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安全稳定的外部条件:太阳光照一直比较稳定,且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个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当,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适宜;地球的体积、质量适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温度适宜,形成了液态水。
【解析】
【详解】在太阳系的八颗行星中,地球是唯一颗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行的行星。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命?这与地球所处的安全的宇宙环境和自身的有利条件有密切关系。
一、外部条件: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地球位于太阳系。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八颗行星都围绕太阳做周期运动,公转方向一致,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平面上。其他小行星的公转方向与八颗行星也基本一致。 行星及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很安全。
二、内部条件:
(1)、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条件。地球与太阳距离适中,公转和自转周期适当,地球表面均匀地吸收太阳辐射,平均温度保持在15℃左右,有利于液态水的存在和生命过程发生、发展。如果地表温度太高,热扰动太强,原子无法结合在一起, 就不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说复杂的生命物质了。相反,如果地表温度太低,生命物质也无法形成。
(2)、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地球具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使大量的气体聚集在地球的周围,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原始地球大气成分主要是二氧化碳,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不适合生物生存的需要。经过漫长的演化过程,地球大气转化为以氮和氧为主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大气高空的氧气在太阳紫外线照射下合成臭氧,形成臭氧层。臭氧层的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可以保护地球生物不受紫外线的伤害。
(3)地球上有液态水。原来地球上没有水。由于原始地球体积收缩和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热量,地球内部温度逐渐升高,不断产生水汽。这些水汽通过火山活动等形式选出地表,逐渐冷却、凝结形成降水,汇聚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原始的海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命,就出现在海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