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调研考试地理试题
展开乌兰察布分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的。)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 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 ( )
A. E,F合为岩石圈
B.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C.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D.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2. 一般认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 ( )
A. 下地幔 B. 图中D层 C. 图中G层 D. 软流层
【答案】1. B 2.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1题详解】
题目主要考查了地球圈层结构的基础知识。据图可知,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F为地幔,G为地核。D、E合为岩石圈,地球外部圈层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组成,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岩石圏由软流层以上D、E部分组成,故A错误;地球内部圈层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E只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其中G为地核,故C错误;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水圈,故D错误;地球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故B正确。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构造,理解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分布、特征即可解答该题。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加上地壳组成了岩石圈,软流层是有塑性物质组成,是岩浆的发源地。故D正确,A、B、C错误。
【点睛】地球圈层结构分为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内部圈层两大部分。地球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成岩石圈。各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自然环境。
美国宇航局科学家对第一次银河系行星数量普查做出的估计,银河系内的行星数量是一个天文数字,至少达到500亿颗,其中大约有5亿颗坐落于所谓的“金发姑娘区”,也就是适居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对“金发姑娘区”描述不正确的是
A. 温度适中,适宜生命存在 B. 只有液态水存在
C. 宇宙环境比较安全 D. 星球的表面可能存在大气层
4. 当黄赤交角变为0°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太阳直射点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来回移动
②太阳总是直射于赤道上
③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变化加大
④世界各地无极昼极夜现象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题意可知“金发姑娘区”是指银河系中适合生命生存的星球所在的区域。而由教材可知地球有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如下: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合生命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及水的存在等。而水的存在形态有三态,在地球自然环境中水的三态变化及循环是地球自然地理环境重要的物质循环之一,而在地外生命的寻找中标准中,星球中有水的存在即可,并不要求只有液态水,故B选项错误,故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是B选项。
【4题详解】
根据地球公转的规律,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了太阳直射点季节移动的纬度范围,故当黄赤交角为0°时,太阳直射点会始终在赤道上,不会发生季节性南北移动,故①项错误,而②项正确;而由前面分析可知,当黄赤交角为0o时,太阳会始终直射在赤道上,故地球全年昼夜平分,故③项错误;而此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故世界各地无极昼极夜现象,故④项正确;所以②④项正确,正确答案是D选项。
2018年6月1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预言:在2020年的某一天,美国南部的一些城市,在五彩斑斓的极光光幕过后,电网会突然变得闪烁不定,灯光在瞬时明亮后将会停电,一分半钟之后,这个大停电现象将会遍及美国整个东部地区,甚至整个欧洲以及中国、日本等区域也会同样经历这样的灾难,而这场灾难仅仅于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5. 材料中所述的太阳打了强烈的“喷嚏”极有可能是( )
A. 太阳耀斑爆发 B. 太阳爆炸
C. 太阳辐射增强 D. 太阳辐射减弱
6. 该“喷嚏”还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 无线短波通讯中断 B. 信鸽丢失
C. 指南针失灵 D. 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考查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的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就像太阳打了一个强烈的“喷嚏”,根据材料,可判断为太阳耀斑爆发,A对,BCD错。故选A。
【6题详解】
太阳的耀斑爆发,会产生强烈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高能带电粒子闯入地球,会干扰地球高空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闯入地磁场,产生磁暴,信鸽可迷失方向;指南针会失灵;与地球公转速度变化无关,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有关。故选D。
7. 第3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南博会)暨第23届中国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2015年6月12日至6月16日在昆明举行,大大促进了云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据此回答。
南博会开幕时(北京时间9:40),位于西五区的纽约夏令时为( )
A. 6月11日19:40 B. 6月11日20:40
C. 6月11日21:40 D. 6月12日20:40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东8区9:40时西5区时间为9:40-(8+5)=20:40,即为6月11日20:40,为区时,题干要求夏令时,夏令时快1小时,故C正确。
考点:考查区时计算以及夏令时。
8.甲(350N,450E)乙(250S,150W)两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自转角速度甲大于乙 B. 自转线速度甲等于乙
C. 地方时相差40分钟 D. 甲的地方时比乙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目中的条件,甲位于北半球,乙位于南半球,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所以甲自转线速度小于乙,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除了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自转角速度相等。
考点: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9.根据下图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堤岸是( )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河流中小岛发育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地转偏向力对流水作用的影响,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左图显示,纬度向北递增,说明河流位于北半球,运动中的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②岸附近河水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①岸附近河水流速缓慢,以沉积为主,最终可能小岛与①岸连接;右图显示,纬度向南递增,说明河流位于南半球,运动中的河水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③岸附近河水流速较快,以侵蚀为主,④岸附近河水流速缓慢,以沉积为主,最终可能小岛与④岸连接。综合上述判断,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10.冰壶是深受加拿大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知,冰壶由花岗岩制成,花岗岩属于侵入岩,由岩浆侵入地壳中冷却凝结形成,根据右图中的相互转化关系,①为岩浆,②是侵入型岩浆岩,③属于喷出型岩浆岩,④属于沉积岩,均不正确,可排除,故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右图中的②,故B正确;。
【考点定位】三大类岩石。
河南郭亮村位于太行山绝壁之巅。这里海拔约1700米,三面环山,一面临崖,岩石以砂岩为主。下图为郭亮村绝壁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郭亮村的绝壁岩层
A. 具有层理构造 B. 含有丰富的化石
C. 由变质岩构成 D. 由岩浆冷凝而成
12. 郭亮村的绝壁景观形成的过程大致为
A 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固结成岩
B. 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流水沉积
C. 外力侵蚀、流水沉积、断裂抬升、固结成岩
D. 流水沉积、固结成岩、断裂抬升、外力侵蚀
【答案】11. A 12. D
【解析】
【11题详解】
砂岩属于沉积岩,有层理结构,但不一定含有化石,故A项正确。
【12题详解】
砂岩是砂石经流水沉积,固结成岩,后经挤压断裂抬升,再经外力侵蚀形成了绝壁景观,故D项正确。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依图示信息可推断,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 )
A. a B. b
C. f D. g
14. 在图示岩层中最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的是( )
A. a、b B. b、c
C. c、d D. f、g
【答案】13. C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从图示可以看出,该地先后经历了一系列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层运动后,地球内部的岩浆沿着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形成f。故岩石的形成距今时间最短的应是f。故选C。
【14题详解】
化石只可能在沉积岩中存在,而f、g属于岩浆岩,故在f、g岩层中不可能发现生物化石。故选D。
15.下图为某旅游爱好者于5月下旬拍摄到的沙漠日落景观。图示地区当时的主导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
【答案】D
【解析】
考查日出日落方位,沙丘坡向判读。
5月下旬全球各地日落西北方的位置,而图中沙丘链大致向东北-西南方向延伸,沙丘缓坡朝向西南方向,为迎风坡,则可知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故选D。
16.喜马拉雅山成因是由
A.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挤压而成 B. 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而成
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 D.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而成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板块运动学说。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本题正确答案是C。
17.扇三角洲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下图中扇三角洲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定发育在河流入海口 ②三角洲前缘沉积物颗粒较小
③一定发育在河流出山口 ④水体既可能是湖也可能是海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中对扇三角洲的形成的描述可知,其是由邻近高地推进到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再结合示意图可知其形成过程类似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均是河流携带的泥沙在出山口处受地形的影响,(坡度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泥沙在山口处堆积形成)。只不过后者形成于河流出山口而前者形成于山区河流进入水体的入口处附近。两者的区别仅在于造成流速减慢的原因略有不同,前者是地形后者是水体的顶托作用。据此即可做答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地形是形成于稳定水体之中的,不一定非要在河流入海口,故①项错误,而④项正确;河流进入水体后,越向三角洲前缘流动,所受水体的阻力也会越来越大,故流速会越来越慢。而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与流速呈正相关,故受由河口向三角洲前缘流速逐渐降低的影响,河流所携带的泥沙也会按粒径由大到小逐渐沉积,由此可知三角洲前缘沉积物的颗粒较小,故③项正确;由图可知扇三角洲的形成条件有二:一是河流中应有大量的泥沙携带,而山区河流的由于地形坡度大,河道狭窄,故流速快,携带泥沙的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在河流出山口处才有形成此类堆积地形的可能,二是由图可知该地形形成于稳定水体之中,故可知河流的流速应较快,这样才有可能使河流携带泥沙冲入山口外水体之内而形成扇状堆积,综合以上两点即可知,该地形只能发育在河流出山口处,故③项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D选项。
18.贝加尔湖湖面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湖边沙滩上生长着一些奇特的树,这些树有2~3米高的根部裸露在地上,成年人可以自由地从根下穿行,当地人称之为“高跷树”。
读下图完成下题。
“高跷树”的形成是由于
A. 风浪巨大,根部土壤被侵蚀. B. 冻土深厚,根部不易深入土壤
C. 降水丰富,便于树木吸收水分 D. 积雪掩盖,利于树木安全越冬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贝加尔湖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湖边特殊植物“高跷树”的形成原因,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图片信息可以看出,“高跷树”的根系大量裸露,极有可能是原来根部的土层被侵蚀。材料信息表明,贝加尔湖湖面常会出现4米以上的风浪,而“高跷树”生长在湖边沙滩上,因此狂风及其掀起的巨浪不断冲击着湖岸,对湖岸的侵蚀作用较强,使原来生长在湖岸的树木根部裸露出来,形成“高跷树”,选项A符合题意。贝加尔湖纬度较高,有可能具有冻土,如果当地冻土深厚,树根应平铺在土层上部,而不是如图片所示形态,选项B不符合题意。如果当地降水丰富,树木容易吸收到水分,则根系不发达或形成板状根,与图片信息不符,选项C不符合题意。如果为了保温过冬,根系应该深埋地下,因此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选A。
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列图片所示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据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图丙所示地貌大量发育的地区,其主要的岩石类型是
A. 变质岩 B. 花岗岩 C. 玄武岩 D. 石灰岩
20. 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 图乙主要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 图丙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 图丁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答案】19. D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读图丙为喀斯特溶蚀桥是石灰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该题选D。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黄土桥是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A错误;海蚀桥是海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故B错误;喀斯特溶蚀桥是石灰岩经溶蚀作用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云贵高原,故C错误;风蚀桥是风的侵蚀作用形成的,在气候干旱及沙漠地区常见,所以该题选D。
二、综合题(满分40分)
2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三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向斜的是 。在地形上,该处为 , 向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属于背斜的是 在地形上,该处为 , 背斜成为这一地形的主要原因是
(2)图中④、⑤、⑥三处的岩石类型。为沉积岩的是 ,是在野外判断该类岩石的依据是 , 或有 ;为岩浆岩的 。
【答案】(1)①;山岭(山地); 向斜中心的岩石受挤压,比较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地。
③; 山岭(山地); 背斜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向上突起所以成山。
(2)⑥; 层理构造; 常含有化石; ④、⑤
【解析】
(1)图中①处构造是向下凹形、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是向斜;②是断层,③是北斜;在地形上,①处是山地,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向斜山;③处构造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是属于背斜,在地形上是山;背斜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向上突起所以成山。
(2)⑥处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在野外判断该类岩石不仅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④、⑤是岩浆活动形成的为岩浆岩。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图中①处构造是向下凹形、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老是向斜;②是断层,③是北斜;在地形上,①处是山地, 向斜底部受挤压力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向斜山;③处构造向上拱起,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新是属于背斜,在地形上是山;背斜的岩层受到水平挤压向上突起所以成山。⑥处岩石有层理构造,为沉积岩;在野外判断该类岩石不仅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④、⑤是岩浆活动形成的为岩浆岩。
22.读下列“太阳光照图”和“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位于“公转轨道示意图”中_____位置附近,由甲到乙地球的公转速度如何变化______。
(2)此时A点正值日出还是日落?_____,该日A点的日落方位为______。
(3)B点此时的太阳高度为______度。此日,A、B、C三地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列是______。
(4)B地处于五带中的_____带,此时我国正值______季,扬州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
(5)图中D点此刻的地方时是____时,若D 为本初子午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时。
【答案】 (1). 夏至 (2). 丙 (3). 先变快后变慢 (4). 日出 (5). 西北 (6). 0 (7). A B C (8). 热 (9). 夏 (10). 昼长夜短 (11). 12 (12). 20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以及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详解】(1)读图可知,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中,甲为冬至,乙为春分,丙为夏至,丁为秋分,此时地球位于丙附近,地球每年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因此从甲到丙的过程中,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
(2)A点位于晨线上,此时正值日出。该日为夏至日,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因此A点的日落方位为西北方。
(3)太阳高度为太阳光线与当地地平面的夹角,此时B点位于晨线上,正值日出,太阳位于地平面上,因此太阳高度为0°。某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为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并向南北两侧递减,B点与A点纬度差23°26′,C点纬度与A点差43°08′,因此B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于C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所以ABC三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排序为A>B>C。
(4)B地位于赤道,处于五带中的热带,该日为夏至日,正值我国的夏季,我国各地昼长夜短。
(5)读图可知,D点所处的经线位于昼半球的正中央,地方时为12时。若D为本初子午线,即中时区为12时,此时东八区为20时。
【点睛】太阳视运动总结:全球除极昼极夜地区外,二分日,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北半球夏半年,全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北半球冬半年,全球日出东南,日落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