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展开
2019-2020学期河北安平中学第二次月考高一地理
一、单选题(本题共44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1.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气象卫星( )
A. 处于高层大气 B. 属于自然天体
C. 位于地月系 D. 不受太阳风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已离开地球大气层,不处于高层大气,A错误。属于人造天体,B错误。“风云4号”气象卫星是地球的卫星,位于地月系,C正确。地月系会受太阳风影响,D错误。故选C。
2.“蓝月亮”应属于( )
A. 行星 B. 恒星 C. 卫星 D. 彗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蓝月亮”的运行轨道是围绕行星的,因此判断它应该是某行星的卫星,选项C符合题意。“蓝月亮”的运行轨道是围绕行星的,不可能为行星,因此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它本身不发光,不可能为恒星,排除B。彗星是围绕恒星公转的,因此排除D。所以选C。
3.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滋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地球比其他行星多
D.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滋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是太阳辐射,A正确;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但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C错误;太阳能巨大,但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许多种,不仅仅包括太阳能,D错误。故选A。
4.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核能 ④风能 ⑤水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煤炭和石油都是几千万年前由动植物遗体演变而来,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也要靠太阳能才能产生,特别是风能,在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出现气压差异,就会形成风,①②④⑤正确;而核能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与太阳能没有关系,③错误。故选C。
5.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选项A和B标示方向反了,而选项D方向标示错误。故选C。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依据材料及图示回答下面小题。
6. 十九大开幕时(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A. 17日20:00 B. 17日18:00
C. 18日19:00 D. 18日20:00
7. 上图所示是“地球公转轨道图”,图中①、②、③、④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①、②、③、④四点最近的是()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8.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南半球 向南 B. 南半球 向北
C. 北半球 向南 D. 北半球 向北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相关在计算。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与西五区相差13个时区,根据时区相差几个,时间相差几小时,可知北京时区与西五区相差13时区,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可知,西五区的区时为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13小时=10月17日上午9:00+24-13小时=17日20: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④位置位于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位于冬至日附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②位置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初,位于夏至日附近,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①位置为春分日附近,时间为3月21日;③位置为秋分日前后,时间为9月23日前后;10月18日至10月24日期间位于秋分日最近。结合图示,C选项③位置正确,故选C项。
【8题详解】
10月18日至10月24日期间位于秋分日最近,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向南移,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如下图,中心极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3月22日4时 B. 3月21日6时 C. 3月22日6时 D. 3月21日8时
10. 北京时间为2008年3月1日2时,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2 B. 1/3 C. 1/4 D. 1/5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图示以北极为中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由此可知,NA是0:00,NB是180º经线;由图示可知0º经线是3月21日20:00,由此可知北京时间,即120ºE经线的时间是3月22日4时。选A正确。
【10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为2008年3月1日2时,可知3月1日0:00在90ºE,到180º日界线全球位于3月1日的地区占90个经度,约占1/4。选C正确。
【点睛】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今天和昨天的界线是0:00和180º经线;根据0:00的时间和180º经线可计算出各地的时间。地方时0:00所在的经线是新一天开始的自然界线,180º经线是人为划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11.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的大致方向和原因是( )
A 向东北 沉积 B. 向西南 侵蚀
C. 向东 沉积 D. 向南 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大,流速较快,泥沙沉积少。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小,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最终导致东滩陆地面积因泥沙沉积在东北方向上扩大的较多,A正确。流水侵蚀会使岛屿面积会减小,不是岛屿面积增大的原因。据此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6时 B. 8时 C. 10时 D. 16时
13. 乙地昼长是( )
A. 12小时 B. 14小时 C. 16小时 D. 18小时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份和180°经线位置,甲地所在经线是90°E,甲地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是6点,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此时北京时间是8时,B对。A、C、D错。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份,乙地经度是60°E,乙地是60°E与晨线交点,日出时间是4点。各地正午时间是12点,上午、下午长度相等,乙地昼长是16时,C对。A、B、D错。
下图为我国某地2019 年元旦日出景观素描图,图中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A. 由南向北 B. 由西北向东南
C. 由北向南 D. 由东北向西南
15. 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
A. 2019 年 2 月 B. 2019 年 7 月
C. 2019 年 12 月 D. 2020 年 1 月
【答案】14. D 15. C
【解析】
考查地球运动,重在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及其应用。
【14题详解】
2019年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则该地日出方向为东南,说明图示地区太阳所在的方向为东南方,影子朝向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即西北方向,而“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则船的朝向为东北-西南;“图中小船逆流而上”,说明图示左侧为上游,右侧为下游,左侧为东北方向右侧为西南方向,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D对,A、B、C错。
【15题详解】
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则日出的方位角相同,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即与这一天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该日为元旦(1月1日),距离冬至(12月22日)约为8天,则与元旦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是12月22日减8天为12月14日左右,故选C;元旦后直射点北移,2月份,太阳直射纬度比元旦位置偏北,日出方位角不同,A错;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为东北,B错;2020 年1月距离2019年元旦时间已超过一年,D错。
读图,回答问题。
16. ②地可能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北极
17. 北半球夏至日时,关于图中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②地白昼达一年中最长
C ③地正午阳光入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
D. ④地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②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90°,说明其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南北回归线),可把D排除。其正午太阳始终从北边照来,说明其在南回归线上,C正确。赤道上正午太阳照射的方向有朝北的也有朝南的,故A错;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可排除B。故选C。
【17题详解】
依据上小题分析可知,①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其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时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不是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A错;②地白昼达一年中最短,B错;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90°,且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故应该是北回归线,③地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阳光入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小值,C错;④地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说明是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0°-46°52′左右,说明处于北极圈上,北极圈在夏至日出现极昼现象,D正确。故选D。
18.下列对各图中的晨昏线(阴影区为黑夜)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弧AC为晨线 B. 乙图中的弧AO为昏线
C. 丙图中的AB为昏线 D. 丁图中的CD为晨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甲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经弧AC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弧BC为昏线;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图乙中弧AO为晨线,弧BO为昏线;图丙中AB为晨线,CD为昏线,故A正确;故选A。
19.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图,回答问题.
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如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昼夜半球分析,晨昏线经过极点,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而甲地纬度最低,距赤道的纬度差最小,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正确;其他三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丙、乙、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BCD错误。故选A。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下列小题。
20. 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 海口 B. 拉萨 C. 合肥 D. 北京
21. 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 3时20分 B. 15时20分
C. 2时 D. 14时
【答案】20. D 21. A
【解析】
【分析】
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
【20题详解】
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即为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由MO以东为东半球可知,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昏赤交点,地方时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 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相反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22.【典例3】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太阳视运动图,二分二至,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候,太阳方位都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所以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①所示节气,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其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的节气为冬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选D
23.借鉴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人们通常以0°、38°N为极点,将其所在半球称为“陆半球”(如图),另一半球称为“水半球”。据此完成问题。
“水半球”的极点应为
A. 180°,38°S B. 0°,38°N C. 180°,38°N D. 0°,38°S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们通常以经度0°、38°N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水半球的极点应与陆半球的极点对趾,即纬度南北相对,纬度数相同,经度东西相对,经度和是180°,故判断其极点为180°,38°S,A正确。故选A。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出发与返回时,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为避免阳光照射,小丹
A. 去N地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B. 去N地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C. 返回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D. 返回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25. M地所在的城市可能是
A. 乌鲁木齐(43°N,87°E) B. 武汉(30°N,114°E)
C. 哈尔滨(45°N,127°E) D. 成都(30.5°N,103°E)
【答案】24. A 25. 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太阳方位和时间计算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4题详解】
根据“暑假”“中国M地”可推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应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根据“往返途中经过此地时,太阳恰好位于正东、正西方向”这一信息可知,太阳视运动方位变化是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因此,从M地出发到中途点间,太阳在东北方向,从中途点至N地间,太阳在东南方向;从N地返回至中途点问,太阳在西南方向,从中途点至M地间,太阳在西北方向。根据题意,小丹的座位始终位于东侧或南侧。去N地途中,小丹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返回途巾,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其他路段小丹在东侧,而太阳在西侧,不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A正确。
【25题详解】
根据题中“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可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5:40、19:10,推算出当地白昼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据此推算出当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为5:15。再根据北京时间(120°E)5:40与当地地方时5:15的时差计算经度差,从而推算出当地经度约为114°E。B正确。
【点睛】地方时的计算
(1)先求两点的经度差:两地同为东(西)经,取其差;两地东西经不同,取其和。
(2)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两地经度差+ 15° /小时=两地的时间差(小时),或两地经度差X4分钟/1。=两地的时间差(分钟)。
(3)确定时间早晚:东早西晚,时间“东加西减”。
(4)列出算式: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时间差(所求地区在已知地区以东取“+”,以西取“_”)。
26.该地为我国某地林区“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2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该地位于( )
A. 45°N,125°E B. 21.5°N,115°E
C. 45°N,115°E D. 21.5°N,125°E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天中太阳最高时为当地正午12点,此时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度地方时为12点20分,可以得出当地的经度为东经115度,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说明此时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年中的最小值,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图中显示树高和影长相等,则太阳高度为45度,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为21.5°N。故该地位于(21.5°N,115°E),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
回答问题。
27. 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
A. 30°E B. 159°W C. 21°E D. 无法确定
28. 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 )
A. 10.5°S B. 15°S C. 19.5°S D. 24°S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图示纬线a是太阳直射点最北点,即北回归线;纬线b是太阳直射点最南点,即南回归线;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应是当地12:00, 已知此时北京时间(120°E)刚好为18时36分,两地相差18时36分,①点的经度应是120°E-(6*15+36/4)=21°E。故选C。
【28题详解】
5月1日距夏至日6月22日相差约52天,11月1日与冬至日12月22日相差约52天;根据题意由此可推断: 11月1日时,太阳直射在15°S。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0.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31.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32.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29. C 30. B 31. B 32. D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景观图中有水圈(瀑布)、生物圈(植被)、大气圈(大气)、岩石圈(瀑布基岩)等共4个圈层。故选C。
【30题详解】
此问注意审题,抓紧关键词“景观的主体”,该景观是瀑布,主体要素是水,属于水圈。故选B。
【31题详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只有水圈才是连续但不规则,故A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因为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故B对。各圈层都是彼此联系的,故C错;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都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故D错。故选B。
【32题详解】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故选D。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
A. 12月22日6时 B. 6月22日18时
C. 12月22日18时 D. 6月22日6时
34. 若AB为昏线,这一天( )
A. 青岛日出东北方
B. 济南白昼比深圳短
C. 海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 钓鱼岛(25°40′N~26°N)正午日影朝南
35. 若DF为晨线,此时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在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
A. 20°W向东至160°E B. 0°向东至160°E
C. 160°W向东至20°E D. 0°向东至180°
【答案】33. D 34. A 35. B
【解析】
【分析】
考查晨昏线的判读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日期的计算。
【33题详解】
若AB为昏线,则AC为晨线,H位于赤道上,H是AC晨线和赤道的交点,该点的地方时为6:00,B、C选项错;BC所在的纬线为南极圈,此时全部处于黑夜,即南极圈上有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左右,故A错D对。
3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若AB为昏线,这一天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青岛日出东北,A对;济南纬度高于深圳,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因此济南的昼长大于深圳,B错;海南岛纬度多在20°N以南地区,这一天太阳直射23.5°N,海南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日期是太阳直射20°N的时候,C错;太阳直射23.5°N,钓鱼岛(25°40′N~26°N)位于直射点以北,则正午太阳位于钓鱼岛的正南,日影朝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正午日影朝北,D错。
【35题详解】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EF所在的纬线为北极圈,此时全部处于黑夜,即北极圈上有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左右。读图可知H点所在的经线经度为90°E,此时地方时为6:00,可求得0°经线地方时为0:00(日界线有自然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为180°);要让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两个日期,则0°经线的日期必须是23日0:00,此时0°经线以东一直到180°经线日期为23日,0°经线以西一直到180°经线日期为22日,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因此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0°向东至160°E,故选B,选项A、C、D错。
【点睛】晨昏线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其判断方法是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由白天进入黑夜的为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如本题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AB为昏线,则说明自西向东经过AB线后应该是由白天进入黑夜,因此AB线的东侧(右侧)为黑夜,AB线的西侧(左侧)为白天,如下图所示,此时北极圈全部位于白天、南极圈全部位于黑夜,因此为夏至日(6月22日)。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赛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37.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36. A 37. A
【解析】
【36题详解】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上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地壳,故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3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39.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答案】38. B 39. D
【解析】
【38题详解】
地球内部熔岩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B。
【39题详解】
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题中“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因为软流层与地壳不相邻,中间不是一个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因此选项A不正确。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均明显增加,因此选项B不正确,选项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因此选项C不正确。故选D。
40.地震发生时,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 B. 先摇晃后颠簸
C. 没有感觉 D. 上下颠簸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波速比横波快,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所以在空中飞翔的小鸟只能受到纵波导致的上下颠簸。故选D。
41.地球上的某点,其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A. 30ºN, 160ºE B. 30ºN,20ºW C. 30ºS,20ºW D. 30ºS,160ºE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是30°纬线,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
【详解】根据纬度的划分,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该点纬度是30°S。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点经度是160°E。D对,A、B、C错。故选D。
马尔代夫共和国是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由一千多个珊瑚岛屿组成,首都马累。该国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上海的王先生利用“春节”假期前往马尔代夫(73°E,4°N)旅游,下图为其选择的航班时刻表。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2. 本次航班到达马累时间是“17:55”,这个时间指的是( )
A. 北京时间 B. 马累的地方时 C. 73°E地方时 D. 马尔代夫所在时区的区时
43. 与上海相比,马尔代夫( )
A. 自转角速度快 B. 自转线速度快 C. 公转速度慢 D. 地方时早
44. 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国庆节,这架飞机是( )
A. 自东向西飞行 B. 一定飞过1800经线
C. 自西12区飞向东12区 D. 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
【答案】42. D 43. B 44. D
【解析】
【42题详解】
读图可知,王先生出发时间为12:25(东八区区时),马累在东五区,此时马累区时为9:25,飞机飞行8小时30分钟,故飞机到达马累时,马累时间为17:55,故17:55为马累所在时区的区时,D正确;由于73°E不是东五区的中央经线,故BC错误;飞机到达马累的北京时间为20:55,A错。故选D。
【43题详解】
与上海相比,自转角速度相同,A错。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马尔代夫的纬度低,马尔代夫的自转线速度快,B对。公转速度相同,C错。马尔代夫的经度偏西,地方时晚,D错。故选B。
【44题详解】
越过日界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 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从西向东飞过日界线,A错误; 日界线不完全和180°经线重合,所以不一定飞过180°经线,B错误; 东12区在西12区西边,所以这架飞机是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D对,C错误。故选D。
二 综合题(共3道题,共34分)
45.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P点的纬度是 。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3)此时地球上极夜范围是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答案】(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南/北 南短北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判读。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常规性考点。
【详解】(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为70°N。
(2)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
(3)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以南出现极夜。
(4)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即经度差为70°,故B点与135°E的经度差也应为70°,故计算B点的经度为155°W,故位于西十区。
(5)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日太阳直射20°N,此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另一种情况: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4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8.3 (2). E (3).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解析】
【详解】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F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 级。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因此波速较快的是E地。
47.图1是某节气的太阳光照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1转绘到极地俯视图中(图2),并标注地球自转方向,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是 日前后(日期)的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弧AB是 (晨、昏)线 ;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
【答案】(1)如图
(2)6月22 ( 23°26′N,90°W) 昏 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节气的太阳光照图为材料,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图1是侧视图,图2是极地俯视图,顺时针方向西经度数减小,是南极点俯视图。绘制时注意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南北半球昼夜状况相反,南极圈是极夜现象。90°W经线位于昼半球中间,是正午12点。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北极圈是极昼现象,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0°W是正午12点,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23°26′N,90°W),经弧AB由白天进入黑夜是昏线;7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
一、单选题(本题共44道小题,每小题1.5分,共66分)
1.2017年9月25日至9月28日期间,微信变动了启动画面,这幅中国位于中间的图像是由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拍摄获得的。气象卫星( )
A. 处于高层大气 B. 属于自然天体
C. 位于地月系 D. 不受太阳风影响
【答案】C
【解析】
【详解】离地球36000千米高空的“风云4号”气象卫星已离开地球大气层,不处于高层大气,A错误。属于人造天体,B错误。“风云4号”气象卫星是地球的卫星,位于地月系,C正确。地月系会受太阳风影响,D错误。故选C。
2.“蓝月亮”应属于( )
A. 行星 B. 恒星 C. 卫星 D. 彗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显示,“蓝月亮”的运行轨道是围绕行星的,因此判断它应该是某行星的卫星,选项C符合题意。“蓝月亮”的运行轨道是围绕行星的,不可能为行星,因此排除A。材料信息表明,它本身不发光,不可能为恒星,排除B。彗星是围绕恒星公转的,因此排除D。所以选C。
3.关于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正确的说法是( )
A. 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滋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太阳辐射
B.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 由于日地距离适中,单位面积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地球比其他行星多
D. 太阳辐射能量巨大,是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唯一能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滋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这种现象即是太阳辐射,A正确;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但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并不是最多的,C错误;太阳能巨大,但目前人们生产、生活所使用的能源有许多种,不仅仅包括太阳能,D错误。故选A。
4.下列能源来自太阳能的有( )
①煤 ②石油 ③核能 ④风能 ⑤水能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煤炭和石油都是几千万年前由动植物遗体演变而来,这些动植物的生存离不开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也要靠太阳能才能产生,特别是风能,在太阳辐射的情况下出现气压差异,就会形成风,①②④⑤正确;而核能是埋藏在地下的矿产,与太阳能没有关系,③错误。故选C。
5.下面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方向转动。选项A和B标示方向反了,而选项D方向标示错误。故选C。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开。依据材料及图示回答下面小题。
6. 十九大开幕时(北京时间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纽约(西五区)的区时是()
A. 17日20:00 B. 17日18:00
C. 18日19:00 D. 18日20:00
7. 上图所示是“地球公转轨道图”,图中①、②、③、④四点将轨道均分成四等份,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距①、②、③、④四点最近的是()
A. ①点 B. ②点 C. ③点 D. ④点
8. 党的十九大召开期间,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是()
A. 南半球 向南 B. 南半球 向北
C. 北半球 向南 D. 北半球 向北
【答案】6. A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时间的相关在计算。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与西五区相差13个时区,根据时区相差几个,时间相差几小时,可知北京时区与西五区相差13时区,根据“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可知,西五区的区时为2017年10月18日上午9:00-13小时=10月17日上午9:00+24-13小时=17日20:0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7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④位置位于近日点,时间为1月初,位于冬至日附近,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②位置位于远日点附近,时间为7月初,位于夏至日附近,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根据地球公转方向可知,①位置为春分日附近,时间为3月21日;③位置为秋分日前后,时间为9月23日前后;10月18日至10月24日期间位于秋分日最近。结合图示,C选项③位置正确,故选C项。
【8题详解】
10月18日至10月24日期间位于秋分日最近,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并且向南移,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
如下图,中心极点表示北极,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3月22日4时 B. 3月21日6时 C. 3月22日6时 D. 3月21日8时
10. 北京时间为2008年3月1日2时,此时与北京处于同一日期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 1/2 B. 1/3 C. 1/4 D. 1/5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图示以北极为中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阴影为3月21日,非阴影区为3月22日,由此可知,NA是0:00,NB是180º经线;由图示可知0º经线是3月21日20:00,由此可知北京时间,即120ºE经线的时间是3月22日4时。选A正确。
【10题详解】
当北京时间为2008年3月1日2时,可知3月1日0:00在90ºE,到180º日界线全球位于3月1日的地区占90个经度,约占1/4。选C正确。
【点睛】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今天和昨天的界线是0:00和180º经线;根据0:00的时间和180º经线可计算出各地的时间。地方时0:00所在的经线是新一天开始的自然界线,180º经线是人为划定的国际日期变更线。
11.读“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的变化图”,回答问题。
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的大致方向和原因是( )
A 向东北 沉积 B. 向西南 侵蚀
C. 向东 沉积 D. 向南 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大,流速较快,泥沙沉积少。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小,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最终导致东滩陆地面积因泥沙沉积在东北方向上扩大的较多,A正确。流水侵蚀会使岛屿面积会减小,不是岛屿面积增大的原因。据此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2. 此时北京时间是( )
A. 6时 B. 8时 C. 10时 D. 16时
13. 乙地昼长是( )
A. 12小时 B. 14小时 C. 16小时 D. 18小时
【答案】12. B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等份和180°经线位置,甲地所在经线是90°E,甲地是晨线与赤道交点,时刻是6点,北京时间是东8区的区时,此时北京时间是8时,B对。A、C、D错。
【13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份,乙地经度是60°E,乙地是60°E与晨线交点,日出时间是4点。各地正午时间是12点,上午、下午长度相等,乙地昼长是16时,C对。A、B、D错。
下图为我国某地2019 年元旦日出景观素描图,图中小船逆流而上,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4. 图中河流大致流向为
A. 由南向北 B. 由西北向东南
C. 由北向南 D. 由东北向西南
15. 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在
A. 2019 年 2 月 B. 2019 年 7 月
C. 2019 年 12 月 D. 2020 年 1 月
【答案】14. D 15. C
【解析】
考查地球运动,重在考查日出、日落方位及其应用。
【14题详解】
2019年元旦,太阳直射南半球,则该地日出方向为东南,说明图示地区太阳所在的方向为东南方,影子朝向的方向与太阳方向相反即西北方向,而“划船人的影子刚好与船垂直”,则船的朝向为东北-西南;“图中小船逆流而上”,说明图示左侧为上游,右侧为下游,左侧为东北方向右侧为西南方向,因此河流的流向是由东北流向西南,D对,A、B、C错。
【15题详解】
太阳直射的纬度相同,则日出的方位角相同,一年内,该地可能再次出现图示日出景观的日期即与这一天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该日为元旦(1月1日),距离冬至(12月22日)约为8天,则与元旦直射纬度相同的日期是12月22日减8天为12月14日左右,故选C;元旦后直射点北移,2月份,太阳直射纬度比元旦位置偏北,日出方位角不同,A错;7月份太阳直射北半球,日出为东北,B错;2020 年1月距离2019年元旦时间已超过一年,D错。
读图,回答问题。
16. ②地可能位于( )
A. 赤道 B. 北回归线 C. 南回归线 D. 北极
17. 北半球夏至日时,关于图中四地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②地白昼达一年中最长
C ③地正午阳光入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
D. ④地以北出现极昼现象
【答案】16. C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②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90°,说明其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包括南北回归线),可把D排除。其正午太阳始终从北边照来,说明其在南回归线上,C正确。赤道上正午太阳照射的方向有朝北的也有朝南的,故A错;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可排除B。故选C。
【17题详解】
依据上小题分析可知,①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其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时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不是夏至日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故A错;②地白昼达一年中最短,B错;③地正午太阳高度可达到90°,且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故应该是北回归线,③地在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阳光入射面积达一年中最小值,C错;④地太阳始终从南边照来,说明是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可以达到0°-46°52′左右,说明处于北极圈上,北极圈在夏至日出现极昼现象,D正确。故选D。
18.下列对各图中的晨昏线(阴影区为黑夜)判断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的弧AC为晨线 B. 乙图中的弧AO为昏线
C. 丙图中的AB为昏线 D. 丁图中的CD为晨线
【答案】A
【解析】
【详解】图甲地球自转的方向为顺时针,经弧AC由黑夜进入白天为晨线,弧BC为昏线;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图乙中弧AO为晨线,弧BO为昏线;图丙中AB为晨线,CD为昏线,故A正确;故选A。
19.2015年某日出现了日食现象.在四幅日照图中,深色阴影为夜半球,浅色阴影为当时可观测到日食的地区范围.读图,回答问题.
发生日食的这天,在如图所示四地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昼夜半球分析,晨昏线经过极点,此时全球昼夜平分,太阳直射赤道,而甲地纬度最低,距赤道的纬度差最小,所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A正确;其他三地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丙、乙、丁,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BCD错误。故选A。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图(阴影部分表示黑夜),经线MO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
据此完下列小题。
20. 此时,下列四个城市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A. 海口 B. 拉萨 C. 合肥 D. 北京
21. 此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A. 3时20分 B. 15时20分
C. 2时 D. 14时
【答案】20. D 21. A
【解析】
【分析】
考查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的计算。
【20题详解】
由地球自转方向可知图示半球北半球,从晨昏线分布可知北极点周围有极昼现象,即为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白昼越长,选项所列四个城市中北京纬度最高,白昼最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1题详解】
由MO以东为东半球可知,MO为20°W,由晨昏线分布可知此时20°W为昏赤交点,地方时18时,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次日3时20分,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和160°E经线, 20°W以东为东半球,以西为西半球,相反160°E以东为西半球,以西为东半球。
22.【典例3】下图为“某地二分二至日太阳视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线①所示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时的节气为(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太阳视运动图,二分二至,太阳高度角最高的时候,太阳方位都位于该地的正南方向,所以该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①所示节气,日出东南方向,日落西南方向,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所以其太阳视运动轨迹出现的节气为冬至。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故选D
23.借鉴南、北半球的划分方法,人们通常以0°、38°N为极点,将其所在半球称为“陆半球”(如图),另一半球称为“水半球”。据此完成问题。
“水半球”的极点应为
A. 180°,38°S B. 0°,38°N C. 180°,38°N D. 0°,38°S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们通常以经度0°、38°N为极点,将陆地相对集中的半球,称为“陆半球”,另一半球为“水半球”,水半球的极点应与陆半球的极点对趾,即纬度南北相对,纬度数相同,经度东西相对,经度和是180°,故判断其极点为180°,38°S,A正确。故选A。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出发与返回时,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为避免阳光照射,小丹
A. 去N地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B. 去N地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C. 返回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D. 返回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25. M地所在的城市可能是
A. 乌鲁木齐(43°N,87°E) B. 武汉(30°N,114°E)
C. 哈尔滨(45°N,127°E) D. 成都(30.5°N,103°E)
【答案】24. A 25. 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考生对太阳方位和时间计算等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能力。
【24题详解】
根据“暑假”“中国M地”可推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应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根据“往返途中经过此地时,太阳恰好位于正东、正西方向”这一信息可知,太阳视运动方位变化是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因此,从M地出发到中途点间,太阳在东北方向,从中途点至N地间,太阳在东南方向;从N地返回至中途点问,太阳在西南方向,从中途点至M地间,太阳在西北方向。根据题意,小丹的座位始终位于东侧或南侧。去N地途中,小丹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返回途巾,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其他路段小丹在东侧,而太阳在西侧,不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A正确。
【25题详解】
根据题中“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可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5:40、19:10,推算出当地白昼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据此推算出当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为5:15。再根据北京时间(120°E)5:40与当地地方时5:15的时差计算经度差,从而推算出当地经度约为114°E。B正确。
【点睛】地方时的计算
(1)先求两点的经度差:两地同为东(西)经,取其差;两地东西经不同,取其和。
(2)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两地经度差+ 15° /小时=两地的时间差(小时),或两地经度差X4分钟/1。=两地的时间差(分钟)。
(3)确定时间早晚:东早西晚,时间“东加西减”。
(4)列出算式: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时间差(所求地区在已知地区以东取“+”,以西取“_”)。
26.该地为我国某地林区“某日太阳处在最高位置时的示意图”,此时北京时间为12:20,树影遮挡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读下图,回答问题。
该地位于( )
A. 45°N,125°E B. 21.5°N,115°E
C. 45°N,115°E D. 21.5°N,125°E
【答案】B
【解析】
【详解】一天中太阳最高时为当地正午12点,此时北京时间即东经120度地方时为12点20分,可以得出当地的经度为东经115度,树影遮档地被植物的面积在一年中达到正午时的最大,说明此时为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年中的最小值,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图中显示树高和影长相等,则太阳高度为45度,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纬度为21.5°N。故该地位于(21.5°N,115°E),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图中①点为黄道平面与地球球面交接线的最北端,②为该交接线上一普通点。
回答问题。
27. 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北京时间刚好为18时36分,则①点所在经度为( )
A. 30°E B. 159°W C. 21°E D. 无法确定
28. 已知②点的纬度为15°N,某年太阳直射点移动到该点的日期恰好为5月1日。据此推测,这一年11月1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最可能为( )
A. 10.5°S B. 15°S C. 19.5°S D. 24°S
【答案】27. C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图示纬线a是太阳直射点最北点,即北回归线;纬线b是太阳直射点最南点,即南回归线;若太阳直射点到达①点时,应是当地12:00, 已知此时北京时间(120°E)刚好为18时36分,两地相差18时36分,①点的经度应是120°E-(6*15+36/4)=21°E。故选C。
【28题详解】
5月1日距夏至日6月22日相差约52天,11月1日与冬至日12月22日相差约52天;根据题意由此可推断: 11月1日时,太阳直射在15°S。故选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30. 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A. 生物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地壳
31. 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 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32.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 )
①地表水 ②地下水 ③大气水 ④生物水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29. C 30. B 31. B 32. D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景观图中有水圈(瀑布)、生物圈(植被)、大气圈(大气)、岩石圈(瀑布基岩)等共4个圈层。故选C。
【30题详解】
此问注意审题,抓紧关键词“景观的主体”,该景观是瀑布,主体要素是水,属于水圈。故选B。
【31题详解】
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只有水圈才是连续但不规则,故A错;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因为瀑布的形成过程,要先有地壳运动形成的地势落差,而后才可能有瀑布景观,故B对。各圈层都是彼此联系的,故C错;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等都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故D错。故选B。
【32题详解】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主要由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组成,故选D。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
33. 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地方时为( )
A. 12月22日6时 B. 6月22日18时
C. 12月22日18时 D. 6月22日6时
34. 若AB为昏线,这一天( )
A. 青岛日出东北方
B. 济南白昼比深圳短
C. 海南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D. 钓鱼岛(25°40′N~26°N)正午日影朝南
35. 若DF为晨线,此时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在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
A. 20°W向东至160°E B. 0°向东至160°E
C. 160°W向东至20°E D. 0°向东至180°
【答案】33. D 34. A 35. B
【解析】
【分析】
考查晨昏线的判读和东西半球的划分、日期的计算。
【33题详解】
若AB为昏线,则AC为晨线,H位于赤道上,H是AC晨线和赤道的交点,该点的地方时为6:00,B、C选项错;BC所在的纬线为南极圈,此时全部处于黑夜,即南极圈上有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日期为6月22日左右,故A错D对。
34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若AB为昏线,这一天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青岛日出东北,A对;济南纬度高于深圳,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往北昼越长,因此济南的昼长大于深圳,B错;海南岛纬度多在20°N以南地区,这一天太阳直射23.5°N,海南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日期是太阳直射20°N的时候,C错;太阳直射23.5°N,钓鱼岛(25°40′N~26°N)位于直射点以北,则正午太阳位于钓鱼岛的正南,日影朝向与太阳方向相反,正午日影朝北,D错。
【35题详解】
若DF为晨线,则DE为昏线,EF所在的纬线为北极圈,此时全部处于黑夜,即北极圈上有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日期为12月22日左右。读图可知H点所在的经线经度为90°E,此时地方时为6:00,可求得0°经线地方时为0:00(日界线有自然的日界线即地方时为0点的经线和人为日界线大致为180°);要让地球上有22日和23日两个日期,则0°经线的日期必须是23日0:00,此时0°经线以东一直到180°经线日期为23日,0°经线以西一直到180°经线日期为22日,东半球的范围是20°W-0°-160°E,因此东半球内属于23日的范围是 0°向东至160°E,故选B,选项A、C、D错。
【点睛】晨昏线是指地球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之间的分界线,其判断方法是顺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由白天进入黑夜的为昏线,由黑夜进入白天的为晨线。如本题中,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若AB为昏线,则说明自西向东经过AB线后应该是由白天进入黑夜,因此AB线的东侧(右侧)为黑夜,AB线的西侧(左侧)为白天,如下图所示,此时北极圈全部位于白天、南极圈全部位于黑夜,因此为夏至日(6月22日)。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此次四川阿坝州九赛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37. 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36. A 37. A
【解析】
【36题详解】
地壳是地球内部圈层的最上层。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千米;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根据震源深度20千米,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地壳,故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3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和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纵波快,横波慢,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项正确。其它选项可排除。故选A。
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结合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核
39. 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
B. 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
C. 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
D. 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自上而下明显加快
【答案】38. B 39. D
【解析】
【38题详解】
地球内部熔岩来自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故选B。
【39题详解】
熔岩位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地幔,题中“所在圈层”是指地幔,因为软流层与地壳不相邻,中间不是一个界面。地幔与地壳之间的界面为莫霍面,因此选项A不正确。地震波向下传播到莫霍面时,由于物质密度明显增加,地震波中的纵波与横波均明显增加,因此选项B不正确,选项D正确。地壳厚度陆地厚、海洋薄,因此莫霍面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小,因此选项C不正确。故选D。
40.地震发生时,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会感到( )
A. 左右摇晃 B. 先摇晃后颠簸
C. 没有感觉 D. 上下颠簸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震波分为纵波(P)和横波(S),纵波波速比横波快,纵波可以通过固、液、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所以在空中飞翔的小鸟只能受到纵波导致的上下颠簸。故选D。
41.地球上的某点,其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点是:
A. 30ºN, 160ºE B. 30ºN,20ºW C. 30ºS,20ºW D. 30ºS,160ºE
【答案】D
【解析】
【分析】
低纬度和中纬度的分界线是30°纬线,从20°W向东到160°E是东半球,从20°W向西到160°E是西半球。
【详解】根据纬度的划分,南侧是中纬度,北侧是低纬度,该点纬度是30°S。西侧为东半球,东侧为西半球,该点经度是160°E。D对,A、B、C错。故选D。
马尔代夫共和国是位于赤道附近的岛国,由一千多个珊瑚岛屿组成,首都马累。该国被誉为“上帝抛洒人间的项链”,“印度洋上人间最后的乐园”。上海的王先生利用“春节”假期前往马尔代夫(73°E,4°N)旅游,下图为其选择的航班时刻表。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42. 本次航班到达马累时间是“17:55”,这个时间指的是( )
A. 北京时间 B. 马累的地方时 C. 73°E地方时 D. 马尔代夫所在时区的区时
43. 与上海相比,马尔代夫( )
A. 自转角速度快 B. 自转线速度快 C. 公转速度慢 D. 地方时早
44. 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国庆节,这架飞机是( )
A. 自东向西飞行 B. 一定飞过1800经线
C. 自西12区飞向东12区 D. 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
【答案】42. D 43. B 44. D
【解析】
【42题详解】
读图可知,王先生出发时间为12:25(东八区区时),马累在东五区,此时马累区时为9:25,飞机飞行8小时30分钟,故飞机到达马累时,马累时间为17:55,故17:55为马累所在时区的区时,D正确;由于73°E不是东五区的中央经线,故BC错误;飞机到达马累的北京时间为20:55,A错。故选D。
【43题详解】
与上海相比,自转角速度相同,A错。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马尔代夫的纬度低,马尔代夫的自转线速度快,B对。公转速度相同,C错。马尔代夫的经度偏西,地方时晚,D错。故选B。
【44题详解】
越过日界线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 一架飞机飞过日界线后,发现接连过了两个元旦,这架飞机是从西向东飞过日界线,A错误; 日界线不完全和180°经线重合,所以不一定飞过180°经线,B错误; 东12区在西12区西边,所以这架飞机是自东12区飞向西12区,D对,C错误。故选D。
二 综合题(共3道题,共34分)
45.下图为圆柱投影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问题。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P点的纬度是 。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3)此时地球上极夜范围是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点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什么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
【答案】(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南/北 南短北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局部晨昏线图的综合判读。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线图综合分析的常规性考点。
【详解】(1)图示越往北昼越长,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晨昏线与经线成20°夹角,故判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20°N,P点所在纬度位于晨昏线的最高纬度,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互余,故判断为70°N。
(2)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越往北,昼越长。
(3)图示晨昏线与70°纬线相切,故70°N以北出现极昼,而70°S以南出现极夜。
(4)图示135°E经线位于夜半球的平分线,故地方时应为0时,若A点的地方时为19点20分,则计算A点距离135°E时差为4小时40分,即经度差为70°,故B点与135°E的经度差也应为70°,故计算B点的经度为155°W,故位于西十区。
(5)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日太阳直射20°N,此后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短;另一种情况:向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变长。
46.读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当A地发生地震时,B、C、D、E、F五个观测点都测到了A发出的地震波,B测得地震震级为8.3级,E测得的地震的震级为__________级。对B、E两点所测到的纵波波速进行比较,波速较快的是__________观测点,造成两地波速差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8.3 (2). E (3). 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高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所以由A到E的平均波速要大于由A到B的平均波速。
【解析】
【详解】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故F测得地震震级也为8.3 级。据所学知识可知,纵波在地幔中的传播速度要快于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AE之间经过了地幔,AB之间没有经过地幔,因此波速较快的是E地。
47.图1是某节气的太阳光照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代表夜半球,虚线表示回归线和极圈。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请将图1转绘到极地俯视图中(图2),并标注地球自转方向,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表示的是 日前后(日期)的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弧AB是 (晨、昏)线 ;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 。
【答案】(1)如图
(2)6月22 ( 23°26′N,90°W) 昏 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节气的太阳光照图为材料,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图1是侧视图,图2是极地俯视图,顺时针方向西经度数减小,是南极点俯视图。绘制时注意地球自转方向是顺时针,南北半球昼夜状况相反,南极圈是极夜现象。90°W经线位于昼半球中间,是正午12点。用阴影表示夜半球。
(2)图1北极圈是极昼现象,表示的是6月22日前后的光照图,太阳直射北回归线,90°W是正午12点,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23°26′N,90°W),经弧AB由白天进入黑夜是昏线;7月初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此时地球的公转速度较慢。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