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运动的快慢(学生版) 学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9784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运动的快慢(学生版) 学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9784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2运动的快慢(学生版) 学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6/569784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展开学生姓名:
学校年级:
科目、教材版本:物理
任课老师:
此案设计时间:
预排上课时间: 月 日星期( )
本次课题和教学目标:
1.运动的快慢
2.掌握运动的快慢;测量平均速度。
教学重点、难点:
速度
教学内容及过程、设计意图等:
重要知识点:
运动的快慢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速度
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快慢。
定义: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就是物体的速度。
公式:
第一种单位:v——速度——米每秒(m/s);s——路程——米(m);t——时间——秒(s)。
第二种单位:v——速度——千米每小时(km/h);s——路程——千米(km);t——时间——小时(h)。
1m/s=3.6km/h(1m/s的物理意义:物体运动的时间为1s,物体运动的距离为1m。)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做速度的单位。
速度与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没有关系。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都不变。
图象:(在某些题中,物体是匀速运动,但不是直线运动。做题时要加以注意。)
O
时间(s)
路程(m)
O
时间(s)
速度(m/s)
从图象可以看出,匀速运动是物体快慢不变的运动。
从图象可以看出,物体做匀速运动时,物体运动路程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变速运动
定义: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在改变,这样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用平均速度粗略地表示物体做变速运动的快慢程度。
求平均速度的公式:(求平均速度时必须指明是哪段路程或哪段时间的平均速度)。
在特殊情况下求平均速度:当t1=t2时,;当s1=s2时,
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而是在某段运动时的总路程除以运动的总时间。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经典例题
1.一短跑运动员5s内跑了50m,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0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序是( )
A. 汽车、羚羊、运动员 B. 羚羊、汽车、运动员
C. 运动员、汽车、羚羊 D. 运动员、羚羊、汽车
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4 m/s ,后一半路程中的速度是6 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4 m/s B、4.8 m/s C、5 m/s D、6 m/s
3.如图是甲、乙两物体运动时的路程---时间的图像,李红同学根据该图像得出以下结论,其中有一项是错误的,请你帮她找出来( )
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C.乙物体在10s内运动10m D.甲物体的速度大于乙物体的速度
4.甲、乙两人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同向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他们的位置如图3所
示,图4中能正确反映两人运动距离与时间关系的是( )
5.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v=s/t可知( )
A.v与s成正比 B v与t成反比 C s与t正比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6.小名和张伟进行百米赛跑,每次小名都要比张伟提前10m到达终点,若让小名将起点向后远离原起点10m,张伟仍在起点处与小名同时起跑,按原来的平均速度,则( )
A、小名先到终点 B、张伟先到终点
C、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7.关于平均速度,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平均速度就是物体在各处运动速度的平均值
B.在相同路程内,物体运动的时间越少则平均速度越大
C.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间内,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D.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路程内,平均速度有可能相同
8.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可以判断( )
A.0 ~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2s~5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2 m
D.5s~7s内,小车通过的路程是6 m
9.某学习小组对一辆在平直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的小车进行观测研究。他们记录了小车在某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绘制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如图。据图像可以判断( )
A.2s—5s内,小车做匀速运动
B.0—7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1.5m/s
C.0—5s内,小车的平均速度是0.4m/s
D.5s—7s内,小车运动了6m
10.如图是一小球从A点沿直线运动到F点的频闪照片,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
分析照片可知:
(1)小球在做 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其理由是:
;
(2)小球从B点运动到D点的平均速度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小球从A点运动到F点的平均速度;
(3)小球在 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最大;
(4)下图中四个速度随时间的关系图象,能反映出该小球下落运动的是 .
(选填图中的选项字母)
11.如图12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______________;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_______和__________;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__________(选填“较大”或“较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是___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实验中测得路程s1上的平均速度为v1,路程s2上的平均速度为v2,路程s3上的平均速度为v3。那么,v1、v2、v3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中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的平均速度偏________。(选填“大”或“小”)
12.公共汽车从甲站经过乙站到丙站,甲、乙两站相距1200 m,乙、丙两站相距2160 m.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用2 min.在乙站停车1 min后再开往丙站,再经过3 min到达丙站.
求:(1)汽车从甲站开到乙站这一段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汽车从乙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3)汽车从甲站开到丙站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13.某物体以21.6千米/小时的速度通过全程的三分之一,通过剩余的三分之二的路程的速度是8米/秒,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中,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a和c B.a和d C.b和c D.b和d
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D.两物体在20s末相遇,且甲乙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3.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的时间,小华跑的较快
D.整个过程中,小华走的路程最长
4.一个物体正常运动的速度约为5m/s,该物体可能是( )
蜗牛 B.步行的人 C.自行车 D.汽车
5.甲、乙两小车运动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车的速度为10m/s,乙车的速度为2m/s
C.经过6s,甲、乙两车相距2m
D.经过5s,甲、乙两车通过的路程均为10m
6.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 ,它们的速度之比为3:2 , 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3 ,则它们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
2∶3 B、 4∶9 C、 1∶1 D、 9∶4
7.甲、乙两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们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甲同学比乙同学晚出发4s
B.4~8s内,甲、乙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C.0~8s内,甲、乙两同学通过的路程相等
D.8s末甲、乙两同学速度相等
8.如图24所示,是实验小组的同学们用斜面和滑块做“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的实验情形。当滑块自顶端A出发开始计时,分别滑至B和斜面底端C时依次停止计时,显示时间的数字钟的时间格式是“时:分:秒”。
(1)除了数字钟,实验中用到的测量工具还有 。
(2)滑块由A滑至C的过程中平均速度是 m/s。
(3)滑块在AB段的平均速度vAB和在BC段的平均速度vBC的大小关系是 。
9.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 ;
(3)实验时应使斜面的坡度小些,这样做的目的是 .
(4)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电子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
(5)小车从斜面顶端到底端时,做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10.司机驾驶桑塔纳牌轿车,于上午8时正从甲地进入“济青高速”入口处时看到路边立有如图甲所示的标志牌,当轿车行驶到乙地时司机又看见路边立有如图乙所示的标志牌,此时时钟指在8时30分,问:
(1)轿车从入口处行驶到乙地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司机在遵守交通法规的前提下,最快可于几时几分到达济南?
11.一座桥全长6.89Km,江面正桥长为1570m,一列长为110m的火车匀速行驶,通过江面正桥需120s,则火车速度是多少m/s?火车通过全桥需用多长时间?
课后练习:
1.某辆汽车启动后,经过20s,速度表的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由表可知( )
A.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km/h
B. 此时汽车的速度是90m/s
C. 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km/h
D. 启动后20s内汽车的平均速度是90m/s
2.如图a,在平直高速公路上的某时刻,甲、乙两车相距S,经过时间t后,两车距离变为s1(s1<s)。两车的s﹣t图象如图b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b中的图线Ⅱ表示的是甲车的运动情况
B. 图b中的t0时刻表示甲乙两车此时的速度相等
C. t时刻一定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D. t时刻可能在图b中的t0时刻之前
3.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6m/s B.6.25m/s C.6.75m/s D.7.5m/s
4.测一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平均速度
(1)实验原理是 。
(2)实验中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原因是 。
(3)为了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下滑到撞击底端金属片的时间t,在正式测量前,要多练习几次,目的是 。
(4)一同学首先测出图中的距离s后,再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C点所需时间t,则上述测量中, 的测量有误,原因是 。
5.十一”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外出旅游,途中看到如图所示的限速牌。小明用了10min的时间通过了这段10 km长的限速路段,请你通过计算说明他超速了吗。近期,我国又加大了对超速和酒后驾车的查处力度。请你写一句相关的警示语,以提醒司机朋友一定要按交通法规驾车。
学生完成情况:
教师评定:
1、学生上册作业评价:○好 ○较好 ○一般 ○差
2、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好 ○较好 ○一般 ○差
需要家长以及学管配合:
教学反思:
实际上课时间:
教研组长:
初中人教版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版<a href="/wl/tb_c76862_t4/?tag_id=42" target="_blank">第一章 机械运动第3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a>,共2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速度,运动快慢的比较,匀速直线运动与平均速度,速度图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鲁教版 (五四制)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运动的快慢学案,共3页。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精品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3节 运动的快慢精品学案及答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