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反思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569787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反思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569787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一)》教学反思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3/569787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大数》教学反思 教案 3 次下载
- 第二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教学反思 教案 3 次下载
- 第四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教学反思 教案 3 次下载
- 第五单元《四则混合运算(一)》教学反思 教案 3 次下载
-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教案 3 次下载
冀教版三年级上册三 图形的运动(一)综合与测试教案
展开教学反思
“平移”是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现象,教学中不仅仅是使学生感知和初步认识平移,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还要使学生初步认识平移的实质。据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感知出发,通过大量的情景设置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集体的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注意到布置学生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把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兴趣。
在教学设计中,我分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由感知到认知、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去引导学生探究和思考,并引导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首先是创设情景从学生身边的现象出发,引入新课,让学生从感知中初步认识平移。其次是通过学生的集体讨论和探究。在对平移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平移的两大特点,即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其三是巩固提高。在认识了平移的方向和距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向哪个方向平移,移动了多少格?进而引导学生画出简图。之后,我还安排了学生进行总结,布置了课后实践。
总之,我觉得选择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也贴紧了课本知识。为此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效果都是有利的。
2 图形的旋转
教学反思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变化过程,获得了直观的感受,能够较完整的描述图形的变化过程。比较注重学生表达的完整性,注意引导学生完整地说出图形的变化过程。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设计图案的活动,组织学生展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学生的小组合作活动要求还不够细致。
3 轴对称
教学反思
本课为了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轴对称图形的这一特征,我安排了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猜一猜等活动,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中。把学生看作是课堂的主角,力图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再创造,以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轴对称的含义,变“学”数学为“做”数学,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整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对称图形的形成,感受到了对称图形的内在美。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感受到,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课,它将和精彩的生活共同演绎数学文化以及数学图形的美丽。”
4 有趣的剪纸
课后反思
让学生在欣赏和操作的过程中,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和创造美,使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体验。坚持实践出真知,把握学生认知的特点和剪纸工艺的难点,采用“先尝试,再指导”的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剪纸,发现错误,同时,教师及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以后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活动。
人教版3 图形的运动(一)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a href="/sx/tb_c9682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图形的运动(一)教案</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巩固深化,拓展延伸,全课总结,感受平移,提出问题,格子图中数移动距离,动手完成剪一剪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苏教版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三 长方形和正方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5页。
小学北师大版三 加与减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小学北师大版三 加与减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10页。
![数学口算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b5b1d1ecde54d50c4354a439d5c45ddc.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