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中考物理临考题号押题第2题(含解析)
展开安徽省中考物理临考题号押题第2题(含解析)
(2019·安徽中考物理第2题)如图所示,水面上两船相距15km,实验员在一条船上敲响水里的一口钟,同时点燃船上的火药使其发光;另一条船上的实验员在看到火药发光后10s,通过水里的听音器听到了水下的钟声。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声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
【答案】1500。
【解析】由题意可知,看到火药发光,经过10s听到钟声,可近似认为声音在水中传播15km用的时间为t=10s,
声则音在水中传播的速度为:v===1500m/s。
15℃空气中的声速是________m/s。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________次声波的传播速度(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他人在另一端敲击一下,你会听到两次敲击声,其中最先听到的声音是通过________(钢管/空气)传来的。
【答案】340;等于;钢管。
【解析】(1)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2)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等于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声音会在钢管和空气中同时传播,所以能够听到两次声音;因为声音在固体中最快,在气体中最慢,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钢管传来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来的。
1.在一根较长的钢管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耳朵紧贴钢管的同学可以听到________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播的,如果铁管中灌满水,则听到________次响声。
【答案】两;钢管;三。
【解析】敲击较长的钢管时,另一侧可以听到2个声音,第一次是钢管传播的,固体传声比其它快,若钢管中装水,则可以听到3次声音。
2.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钢铁中传播的________(选填“快”或“慢”);百米赛跑时,终点处的计时员看到冒烟立即开始计时,记录结果是13s,如果他听到枪声立即开始计时,记录结果应该是________s.________(看到冒烟/听到枪声)记录的成绩比较准确。
【答案】慢;12.79;看到冒烟。
【解析】(1)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
(2)百米赛跑时,作为终点计时裁判,正确的方法是看到发令枪冒烟立即计时;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听到枪声计时,误差为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由v=可知误差:t==≈0.29s,故听到枪声立即开始计时,记录结果应该是13s﹣0.29s=12.71s,故看到冒烟记录的成绩比较准确。
3.小红在长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小明在铁管的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小明听到的第一次声音是通过________传来的;若听到两次声音的间隔时间为1.4s,则长铁管的长度是________m(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为5100m/s)。
【答案】铁管; 510。
【解析】(1)因为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要比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第一次听到的声音是由铁管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
(2)设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为t1,则在空气中的传播时间为t2=t1+△t,
因为v=,且声音在铁管中和空气中传播的距离相等,
所以声音传播的距离:
s=v1t1=v2(t1+△t),
所以声音在铁管中的传播时间:
t1===0.1s,
所以铁管的长度:
s=v1t1=5100m/s×0.1s=510m。
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对联中所说的三种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的速度相比________选填“风声最快”、“雨声最快”、“读书声最快”或“一样快)。
【答案】一样快。
【解析】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我们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故三种声音传播时的速度是一样快。
5.在地球上,小明把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另一端敲击铁管,小明先后听到________次声音,第二次听到声音是由________传播来的响声,在月球上,小明能听到________次声音。
【答案】三;水;两。
【解析】(1)根据题意小明把耳朵贴在装满水的长铁管的一端,小芳在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
声音分别从钢管、水和空气中传播,则小明要听到三次声音;
因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比在液体和气体中传播快,所以先听到的声音是从铁管传来,
然后听到的声音是从水中传来的,最后听到的声音是由空气传播来的。
(2)月球上是真空,声音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小明能听到从铁管和水传来的声音,所以能听到两次声音。
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m/s,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说明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________有关。
【答案】340;介质。
【解析】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钢铁中的传播速度是5200m/s,这说明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还说明声音传播速度与传播声音的介质有关。
7.在地球上做这样的实验:一人在一根较长的空心钢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上去听,会听到________次声音,后一次听到的响声是经________传来的;若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另一端的人________(选填“听不到声音”,“听到一次声音”或“听到两次声音”)。
【答案】二;空气;听到一次声音。
【解析】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在敲击钢管时,另一人在钢管的另一端耳朵贴上听,会听到两次声音,第一次声音是由钢管传播的,第二次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传来的。
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月球上没有空气是真空的,在月球上做同样的实验,另一端的人会听到1次钢管传播的声音。
8.雷雨天,我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小明看到闪电后约10s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________k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答案】空气;340;3.4。
【解析】(1)打雷是带不同电荷的云相遇发生的剧烈的放电现象,雷声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2)声音在15℃的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
由速度公式v=得,小明距雷电产生地方的距离:
s=vt=340m/s×10s=3400m=3.4km。
9.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测量水中的声速实验:如图,两位测量者分别坐在两只船上,其中一只船往水里放入一个钟,当钟敲响时,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在水下连一个听音器,其测量者在看到火药发光后开始计时,听到水中传来的钟声后停止计时。如果两艘船距离约为13.8km,实验计时约为9.6s,则由此测出水中的声速约为________m/s。
【答案】1437.5。
【解析】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v==≈1437.5m/s。
10.为了督促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路中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
(1)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________m
(2)在该测速区内,汽车的速度是________m/s
【答案】(1)85;(2)20。
【解析】(1)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1=v声t1=340m/s×0.25s=85m;
(2)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
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两次接收到信号时位置相距(即汽车行驶的距离):
s′=s1﹣s2=85m﹣68m=17m;
汽车行驶这17m共用的时间:t′=△t﹣t1+t2=0.9s﹣0.25s+0.2s=0.85s,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20m/s。
11.在百米赛跑时,如果站在终点的小华在听到发令枪声后才开始计时,那么她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真实成绩________(选填“偏好”或“偏差”),要想准确计时,请说出你的办法:________。
【答案】偏好;看到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
【解析】因为声音传播速度比光传播速度慢,在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开始计时,记录时间会偏小,导致运动员成绩偏高;
要想准确计时,应看到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
12.如表是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介质 | 水(0℃) | 水(15℃) | 水(20℃) | 冰(0℃) | 软橡胶 | 软木 | 铁(棒) |
v/(m/s) | 1440 | 1470 | 1480 | 3230 | 45 | 500 | 5200 |
根据表中的信息请你写出一条“声速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结论:________。
【答案】声速大小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解析】根据三次空气中的声速不同,可得出结论:声速与温度有关。
根据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不同,得出结论:气体中的声速最小、液体次之,固体中最大。
由此可知,声速大小与温度和介质种类有关。
13.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如果计时员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所记录的成绩为12.3s,则实际成绩为________。
【答案】12.6s。
【解析】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说明枪声已经传播100m到达终点时才开始计时,测得时间肯定少了,少的时间为声音传播100m所用的时间;
由v=:
t==≈0.3s。
则实际成绩为:12.3s+0.3s=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