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同步练习全套(内含多套)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巩固练习,共4页。
填一填。
( 三 )四十二 三(三 )得九 二( 三 )得六 (一 )八得八
二(二 )得四 二( 六 )十二 一(三 )得三 (二 )五得十
快来帮我找朋友。
12÷4
12÷2
12÷3
12÷4
1÷1
2
1
5
3
4
6
2÷1
3÷3
6÷3
3÷1
6÷2
9÷3
我能填得又快又准。
1÷1=( 1 )→一一得( 一 )
2÷1=( 2 ) 一二得二
2÷2=( 1 )
3÷1=( 3 ) 一三得三
3÷3=( 1 )
4÷2=( 2 )→ 二二得四
5÷1=( 5 ) 一五得五
5÷5=( 1 )
6÷2=( 3 )二三得六
6÷3=( 2 )
看图列式计算。
(1) (2)
÷ = ÷ =
口诀:二三得六 口诀: 二四得八
5、解决问题。
每件衣服上缝3个 ,这些 能缝几个衣服?
4
把这些 平均缝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缝几个 ?
2
一、根据算式填空。
算式:8÷2=( )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里面有( )个( )。
二、仿照例子编出两道不同的应用题(提示:数量不变,应用题的事件可以变换成不同的内容)。
15÷3=5
例:(1)有15名同学,平均分成3个小组,每个组有几个人?
(2)有15名同学,每3个人为一个小组,这些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三、三年级组买回16个实心球,12副羽毛球拍。
(1)把买来的实心球平均分给三年级的4个班,每个班分到几个实心球?
(2)如果每个班分4副羽毛球拍,能分给几个班?
(3)要想把这12副羽毛球拍恰好分完(分给全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几副羽毛球拍?
四、桌子上有一些钮扣,只告诉你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桌上有多少个钮扣?
参考答案
一、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学生。这道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基础上安排的,重点是想通过这道题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以及这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解答: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8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4 )。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8 )里面有( 4 )个( 2 )。
二、分析:这道题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
目的:(1)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2)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3)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编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学习了数学,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4)渗透学习数学要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题目。(5)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本质上意义不变,可以变换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事件变化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条件,而内在的联系是不变的。
解答:略
三、分析与解答:
在解答这道题的每一问以前,需要学生们首先进行选择。因为如果单看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因此,在解答每一个问题前,首先要选择好要解决所求的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再进行解答。
(1)16÷4=4(个)
(2)12÷4=3(个)
(3)12÷4=3(个)
注:(2)与(3)如果只看列式,会觉得这两道题是一样的,但无论是从条件上来讲,还是从每个列式的意义或者每一个结果表示的意义上来讲,都是不同的。
四、分析与解答:
要想解决这道题,先要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道题的突破口有2句话,即“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由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如果按照几个几的思路去考虑,两个因数的积是一个大于10小于20的数,(2)两个因数是相同的。
这道题我们不妨采用枚举法来解答,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可以先根据分析的第二条写出所有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
2×2=4
3×3=9
4×4=16
5×5=25
6×6=36
再由分析的第一条可以知道只有算式4×4=16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填一填。
( 三 )四十二 三(三 )得九 二( 三 )得六 (一 )八得八
二(二 )得四 二( 六 )十二 一(三 )得三 (二 )五得十
快来帮我找朋友。
12÷4
12÷2
12÷3
12÷4
1÷1
2
1
5
3
4
6
2÷1
3÷3
6÷3
3÷1
6÷2
9÷3
我能填得又快又准。
1÷1=( 1 )→一一得( 一 )
2÷1=( 2 ) 一二得二
2÷2=( 1 )
3÷1=( 3 ) 一三得三
3÷3=( 1 )
4÷2=( 2 )→ 二二得四
5÷1=( 5 ) 一五得五
5÷5=( 1 )
6÷2=( 3 )二三得六
6÷3=( 2 )
看图列式计算。
(1) (2)
÷ = ÷ =
口诀:二三得六 口诀: 二四得八
5、解决问题。
每件衣服上缝3个 ,这些 能缝几个衣服?
4
把这些 平均缝在6件衣服上,每件衣服缝几个 ?
2
一、根据算式填空。
算式:8÷2=( )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 )。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里面有( )个( )。
二、仿照例子编出两道不同的应用题(提示:数量不变,应用题的事件可以变换成不同的内容)。
15÷3=5
例:(1)有15名同学,平均分成3个小组,每个组有几个人?
(2)有15名同学,每3个人为一个小组,这些同学可以分成几个小组?
三、三年级组买回16个实心球,12副羽毛球拍。
(1)把买来的实心球平均分给三年级的4个班,每个班分到几个实心球?
(2)如果每个班分4副羽毛球拍,能分给几个班?
(3)要想把这12副羽毛球拍恰好分完(分给全年级的4个班),平均每个班分几副羽毛球拍?
四、桌子上有一些钮扣,只告诉你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桌上有多少个钮扣?
参考答案
一、分析:本题适用于中等学生。这道题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两种不同分法的基础上安排的,重点是想通过这道题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以及这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解答:
这个算式有2种不同的含义。
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表示把( 8 )平均分成( 2 )份,每份是( 4 )。
也可以这样说:这个算式还表示( 8 )里面有( 4 )个( 2 )。
二、分析:这道题适用于中等偏上的学生。
目的:(1)掌握除法的两种分东西的方法;(2)两种分法所表示的不同含义;(3)引导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编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从生活中来的,学习了数学,就可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4)渗透学习数学要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的题目。(5)渗透“变与不变的思想”本质上意义不变,可以变换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事件变化的只是一些外在的条件,而内在的联系是不变的。
解答:略
三、分析与解答:
在解答这道题的每一问以前,需要学生们首先进行选择。因为如果单看每一个问题,只有一个已知条件。因此,在解答每一个问题前,首先要选择好要解决所求的问题还需要什么条件,然后再进行解答。
(1)16÷4=4(个)
(2)12÷4=3(个)
(3)12÷4=3(个)
注:(2)与(3)如果只看列式,会觉得这两道题是一样的,但无论是从条件上来讲,还是从每个列式的意义或者每一个结果表示的意义上来讲,都是不同的。
四、分析与解答:
要想解决这道题,先要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解决这道题的突破口有2句话,即“这些钮扣比10个多,又比20个少,如果把这些钮扣平均分的话,分的份数与每一份的个数正好同样多,”由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如果按照几个几的思路去考虑,两个因数的积是一个大于10小于20的数,(2)两个因数是相同的。
这道题我们不妨采用枚举法来解答,由于我们已经学习了2~6的乘法口诀,可以先根据分析的第二条写出所有两个因数相同的乘法算式:
2×2=4
3×3=9
4×4=16
5×5=25
6×6=36
再由分析的第一条可以知道只有算式4×4=16符合上述两个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