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获奖教案设计
展开一、观察土壤
1.土壤: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观察土壤
(1)土壤颜色
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如黑土、红壤等。
(2)土壤质地
①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②土壤质地: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
③按土壤质地可将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3)土壤剖面构造
①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
②自然土壤自上而下依次为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
③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成土母质
(1)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2)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
(1)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
(2)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
②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③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
④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3.气候
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1)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2)冷湿地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3)干热地区: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4.地貌
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eq \b\lc\ \rc\}(\a\vs4\al\c1(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水热条件不同,土壤发育不同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由于成土母质的颗粒存在由粗到细的变化规律,依次分布着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5.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极为深刻。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
(3)土壤本身也是许多动物和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4)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5)人类种植农作物是以土壤为物质基础;人类饲养动物,也主要以植物为饲料。
2.土壤的养护
(1)改良或改造土壤
①亚马孙河流域:利用生物炭改良土壤。
②我国:改良盐碱土和红壤。
(2)注重种养结合
常用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一、判断题
1.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 )
2.壤土的通气、透水、蓄水、保肥性能好,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
3.冷湿环境不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
4.没有生物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
5.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答案:1.× 2.√ 3.× 4.√ 5.√
二、选择题
6.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答案:A
7.下列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答案:C
8.土壤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一面镜子。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答案:B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解析:选B。诗句反映出植被最终落叶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10.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地形 D.生物
答案:D
观察土壤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土层分层示意图。
(1)写出土壤剖面图中A、B、C、D、E所代表的土层。
A________,B__________,C__________,D__________,E________。
(2)分析A层颜色较深的原因。
(3)分析B层颜色较浅的原因。
提示:(1)腐殖质层 淋溶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2)大量有机质分解后积累形成颜色较深的腐殖质。
(3)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故颜色较浅。
【核心考点突破】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2.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层特点
【对点跟踪训练】
读土壤成分表,表中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三种土壤中( )
A.a土壤广泛分布于江南丘陵和四川盆地
B.b土壤分布区国土开发整治的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立体农业
C.c土壤是在人类长期开发利用过程中形成的
D.a、b、c土壤共同的改良途径是增施熟石灰
2.表中正确的排序组合及有关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
①a、b、c代表的三种土壤依次是红壤、黑土、水稻土
②a、b、c代表的三种土壤依次是水稻土、黑土、红壤
③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有机质含量的多少
④土壤肥力的高低取决于水、肥、气、热各因素之间的协调程度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 2.C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情景导入诱思】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材料二 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
(1)根据材料一分析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2)土壤固体包括矿物质和有机质,试说明其来源。
(3)试分析土壤孔隙中的空气和水分异常对植物的影响。
提示:(1)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等。
(2)矿物质来源于成土母质,有机质来源于生物。
(3)空气过多、水分过少会导致植物缺水而凋萎;空气过少、水分过多,会导致土温降低,土壤缺氧,并且会因涝渍而导致植物死亡。
【核心考点突破】
1.土壤的形成过程
(1)土壤是在岩石、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①在风化作用下,养分释放与流失;②在低等生物、微生物作用下,有机质积累;③在高等生物作用下,营养富集(有机质重新合成腐殖质)。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人类合理的耕作经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土壤成为永续利用的可更新资源;不合理利用,可使土壤退化(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2.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对点跟踪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山地丘陵区土壤状况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在600~700 mm之间,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读图回答1~3题。
1.该山地丘陵区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山东半岛
C.长江中下游平原 D.两广丘陵
2.下列关于影响该地土壤厚度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B.与坡度呈正相关
C.与坡面光照呈正相关 D.与降水量呈正相关
3.阳坡与阴坡土壤厚度不同的原因是( )
A.阴坡的水分蒸发量较少
B.阳坡光照好,植被生长状况好
C.阳坡土壤水分状况好
D.阴坡坡度更大
答案:1.B 2.A 3.A
考点一 观察土壤
1.关于土壤质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矿物质按粒径由大到小依次是黏粒、粉粒、砂粒、石砾
B.通气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C.透水性由好到差依次为黏土、壤土、砂土
D.保肥性由好到差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
答案:B
2.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
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
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
答案:B
考点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4.我国南方平原地区由于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是( )
A.水稻土 B.黑垆土
C.红黄壤 D.砖红壤
解析:选A。我国南方平原地区长期耕作形成水稻土;我国北方地区长期耕作形成黑垆土;南方丘陵自然地带性土壤是红黄壤;热带雨林、季雨林代表性土壤是砖红壤。
考点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5.下列地理环境要素中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的是( )
A.植物 B.土壤
C.动物 D.气候
答案:B
6.有关土壤功能和养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土壤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B.土壤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C.土壤能有效地减少地表径流
D.优良的土壤无需种养结合
答案:D
[学考合格练]
1.土壤有机质含量( )
A.热带地区高于温带地区
B.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红壤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青藏高原寒漠土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答案:B
2.关于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促进了土壤中矿物养分的形成
B.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C.陡峭的山坡往往形成深厚的土壤
D.炎热少雨的气候利于土壤的形成
答案:B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第3题,就某个小尺度区域来说,地形和地质条件相对是稳定的,所以对土壤的形成影响比较稳定。而当砍伐森林、开垦坡地、过度放牧后,植被减少,水文要素受到影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贫瘠,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减弱,空气质量也会产生影响。故答案为C。第4题,土壤肥力的形成得益于生物活动;山坡会受到流水的冲刷,土壤在河谷易沉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答案:3.C 4.A
5.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
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答案:C
6.东北平原黑土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地形平坦,有机质不易流失
B.土壤冻结时间长,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长期积累起来的
C.地表植被覆盖率大,植物归还给土壤的有机质多
D.人们耕作科学,对土地的利用合理
答案:B
7.下表为我国东北地区、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塔里木盆地三地检测的表层土壤的分析数据,由数据可以推断,从东到西排列的顺序最有可能的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甲、丙、乙
答案:A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都来自成土母质
B.有机物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所以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主要标志
C.影响土壤形成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地形
D.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土壤肥力小
答案:B
下图为土壤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
9.图中的根系在土壤肥力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是( )
A.加速岩石的风化
B.为土壤富集更多的水分
C.分解有机质
D.富集养分元素
10.从进入土壤的植物有机残体数量看,下列植被由高到低排列为( )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 ②亚寒带针叶林 ③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①>②
答案:9.D 10.D
11.读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的是组成土壤的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2)土壤水分和________贮存在土壤孔隙中,两者的组成比例常随外界________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彼此消长。
(3)性状良好的土壤,能够调节土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既能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
答案:(1)矿物质 有机质
(2)空气 气候条件
(3)水分 空气 热量 通气透水 蓄水保温
[学考等级练]
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华北地区是黄土地,成都平原是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土壤颜色与其形成因素的连线正确的是( )
A.黑土——草类植物的大量生长
B.黄土——湿热的气候条件
C.紫色土——风蚀作用
D.红壤——岩石性质和特征
2.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
D.空气的氧化作用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解析:第1题,黄土与干旱气候有关,紫色土与岩石性质和特征有关,红壤与湿热的气候有关。第2题,矿物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植物是土壤中有机质的主要来源。
答案:1.A 2.B
入渗率指水分自地表渗入土壤中的强度,以每小时若干毫米表示。在某种情况下,降雨渗入土壤时的最大入渗率,叫“入渗容量”。读图回答3~4题。
3.若图中曲线表示干湿状况不同的沙壤土和粘壤土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的入渗率变化情况,则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湿粘壤土 B.②—湿沙壤土
C.③—干沙壤土 D.④—干粘壤土
4.关于入渗率和入渗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时间越长,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B.若其他条件相同,降水量越大,土壤的入渗率越大
C.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入渗初期
D.在降雨量满足时,入渗容量出现在降雨后期
解析:第3题,四条曲线代表四种土壤,这四种土壤又可以分为干和湿、粘和沙,就入渗率来讲应该是干>湿,沙>粘,所以①为干沙壤土,②为湿沙壤土,③为干粘壤土,④为湿粘壤土,故选B。第4题,刚开始下雨时,土壤相对较干,雨水下渗得更快,入渗率更高。
答案:3.B 4.C
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成土母质与土壤肥力的关联最密切
B.绿色植物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C.植物是土壤肥力的唯一来源
D.森林根系很深,树冠高大,直接提供土壤表层有机质多
6.土壤有机质含量( )
A.亚热带森林地区温度高,植物生长量大,但土壤有机质低于温带草原地区
B.湿润地区微生物分解快,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干旱地区
C.江南丘陵水热条件好,红壤有机质高于黄河三角洲冲积土
D.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有机质低于青藏高原寒漠土
解析:第5题,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密切相关,但土壤中矿物养分来自母质;森林直接提供土壤表层的有机质较少,故选B。第6题,土壤有机质的多少取决于枯枝落叶多少和热量高低,温度较低的地区,微生物作用慢,有机质积累得多,高温湿润的地区虽然生物的生长量大,但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有机质较少,故选A。
答案:5.B 6.A
土壤有机碳浓度反映的是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等有机物质输入与以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为主的有机物质损失之间的平衡指标。读土壤有机碳浓度与海拔的关系图,回答第7题。
7.下列关于土壤有机碳浓度随海拔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海拔越低,温度越高,微生物活动越强,有机碳浓度越低
B.海拔3 800 m以下,有机物质迁移速度慢,易积累
C.海拔3 800 m处,有机物质输入量最大、损失量最小
D.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提供的有机物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
解析:选D。从图中可知,在海拔3 800 m以下,土壤有机质浓度呈波动变化,故A、B错。3 800 m处有机质浓度大,主要是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缓慢,故有机质含量高,故C错。海拔7 000 m处,温度低,植物少,提供的有机质少,有机碳浓度极低,故选D。
8.杭州某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南部山区开展了一次“土壤形成与地理环境关系”的野外实习,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绘制出下面的土壤与其他自然要素关系图,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的植被和土壤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带的直观标志。
(2)同学们将该土壤标本带回实验室进行pH值测定,得到的pH值________(大于、小于、等于)7。
(3)从图中获知________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但土壤的形成是________、地形、水文、生物乃至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试分析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答案:(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小于
(3)成土母质 气候 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与土壤之间进行着物质的交换,是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决定了土壤肥力的高低;生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岩石的风化,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层
特点
有机层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淀积层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母质层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母岩层
坚硬的岩石
土壤层
特点
耕作层(表土层或熟土层)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亚表土层)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
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土壤
水分
空气
矿物
有机质
a
30%
20%
49%
1%
b
25%
30%
37%
8%
c
35%
15%
47%
3%
影响因素
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成土母质
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
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使营养物质在土壤表层富集;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的过程,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气候
岩石风化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湿热地区土壤形成速度快于干冷地区,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更高;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干热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少
地貌
山顶和山麓、阴坡和阳坡、迎风坡和背风坡因水热条件不同,发育的土壤不同;从山顶到低平洼地,依次为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时间
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人类活动
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耕作土壤
pH值
有机质含量
SiO2含量
Al2O3含量
CaO含量
甲
4.1
12.4%
62.39%
16.02%
2.44%
乙
6.9
8.8%
68.58%
2.06%
9.87%
丙
8.8
1.29%
65.05%
3.63%
14.96%
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2019)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精品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程标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新课讲授,拓展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观察土壤,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土壤的功能和养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