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地理湘教版必修1精品导学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教学设计,共7页。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概念、分类、特点。2.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界线、厚度、物质形态及物质组成。(重点)3.了解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1.地震波(1)分类(2)速度:乙波的传播速度高于甲波。(3)性质:地震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地震波经过不同介质的界面时,还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4)应用:“透视”地球内部的结构。2.地球的内部圈层(1)A:地壳①范围:地球表面以下、a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②厚度: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部分平均厚度约6千米。③分层(2)B:地幔①范围: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即莫霍面与b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合称,平均厚度100~110千米。(3)C:地核①范围: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②物质组成: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③分层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A:大气圈2.B:水圈3.C:生物圈(1)组成:广泛分布于地壳、大气圈和水圈中的生物世界。(2)意义:与地壳(或岩石圈)、大气圈和水圈共同组成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是这个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的因素。(1)地震波可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 (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两部分。 ( )(3)地球的外部圈层中,不断转化和循环运动最明显的是大气圈。 ( )(4)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 ( )(5)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C.地壳下部 D.地幔提示:(1)×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2)×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3)× 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各种水体之间可以相互转化。(4)× 生物圈不仅是全球生物的总称,还包括这些生物的生存环境,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5)D [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是岩浆岩,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地球的内部圈层材料 2018年12月13日23时39分,西藏昌都市芒康县(29.26′N,98.82′E)发生4.9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发生时,位于震中的人们有怎样的震感?提示: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问题2 (区域认知)该次地震的震源处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哪一层?提示:地壳。[归纳总结]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特征 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地球固体表面以下可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具体分析如下图表所示: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面 古登堡面17 2 900 ①固体外壳;②厚度最小,其中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地幔上地幔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②温度、压力、密度增大下地幔地核外核呈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压力、密度很大1.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1)~(2)题。(1)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 )A.①为地壳 B.②为岩石圈C.③为软流层 D.④为下地幔(2)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1)C (2)B [第(1)题,图中①为大气圈中的平流层,②为地壳,③为软流层,④为外核,⑤为内核。第(2)题,平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外核(④层)的主要成分虽以铁、镍为主,但却是液态,③圈层横波能穿过。] 地球的外部圈层材料 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问题1 (区域认知)材料中的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有哪些?该景观的主体属于哪个圈层?提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圈。问题2 (综合思维)材料景观图中景观的形成,说明圈层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归纳总结] 地球外部圈层的特点与联系 外部圈层概念组成其他相互关系大气圈包裹地球的气体层气体和悬浮物,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厚度2 000~3 000千米,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水圈由各种水体组成的外部圈层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且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生物圈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最活跃的圈层 2.如图为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读图回答(1)~(2)题。(1)受冰岛的火山喷发活动影响较小的地球圈层是( )A.大气圈 B.生物圈C.水圈 D.地核(2)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1)D (2)A [第(1)题,岩浆来源于地幔,地核位于地幔以下,不受火山影响。第(2)题,火山活动喷发的火山灰首先进入地球的大气圈,然后它们会作为凝结核随着降水进入水圈,溶于水中被植物吸收,从而进入生物圈,最后经沉积、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进入岩石圈。](教师独具)下图是地震波速度和地球内部构造图,据图完成1~2题。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能通过固体、液体传播,③只能通过液体传播B.④和③向下通过②时,④波速突然下降,③消失C.④和③在向下通过①时,波速均明显减小D.①②界面上下的物质均为固态,所以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2.①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面( )A.地核和地壳 B.岩石圈和地壳C.地幔和地核 D.地壳和地幔1.B 2.D [第1题,图中③、④分别是横波和纵波,其中纵波波速较快,且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传播。经过②界面时,纵波波速明显下降,横波消失;通过①界面时两种波波速都明显加快。第2题,①界面为莫霍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结合地球圈层构造示意图,回答3~4题。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4.B圈层是一个( )A.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B.连续、不规则的圈层C.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D.不连续、不规则的圈层3.D 4.B [第3题,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结合图示中A、B、C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A为生物圈,B为水圈,C为岩石圈。第4题,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5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