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
展开第四节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分类。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形成原因。(重难点)3.掌握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重点)
一、自然灾害概述
1.概念:指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2.分类:按成因与发生过程分为地质地貌灾害、气象灾害、生物灾害、海洋灾害等。
3.特征:潜在性、突发性、周期性、群发性、复杂性、多因性。
4.危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二、中国的洪涝灾害
1.洪涝灾害的类型
类型 | 含义 | 关系 |
洪水 | 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洪暴发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 由于两者往往同时发生,有时难以区别,所以统称为洪涝灾害 |
雨涝 | 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
2.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
(1)无人区发生的强烈地震不属于自然灾害。 ( )
(2)自然灾害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因此人类只能被动地迎接。 ( )
(3)发生洪水一定会形成洪灾。 ( )
(4)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有关。 ( )
(5)大自然不仅会给人类带来灾害,更会赐予人类丰富的资源。下列做法中不会加剧当地自然灾害程度的是 ( )
A.在陡坡上开垦农田
B.黄土高原适当退耕还林还草
C.江南红壤丘陵区全部种植水稻
D.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扩大耕地面积
提示:(1)√ 无人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没有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不属于自然灾害。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具有突发性,但也有周期性、规律性,人类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并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 洪灾一定是由洪水形成的,但发生洪水不一定形成洪灾。只有当洪水给人们带来灾害时,才称为洪灾。
(4)√ 我国处于季风区,夏季风的不稳定性即夏季风的强弱及进退对我国降水影响较大,因此对我国旱涝灾害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
(5)B [陡坡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可保持水土;丘陵全部种植水稻会破坏生态环境,引发水土流失;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径流的功能减弱,诱发洪涝灾害。]
自然灾害及危害 |
材料一 地震虽然是自然界最难预测的灾害之一,但是在时间分布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地震平静期与活跃期交替出现,一般十多年为一个循环周期。
材料二 当地时间2018年11月18日,越南中部旅游名城芽庄暴雨引发泥石流和水灾,造成13人死亡、4人失踪、23人受伤。
问题1 (综合思维)材料一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征?材料二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哪些特征?
提示:材料一体现了自然灾害的周期性;材料二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突发性、群发性、复杂性。
问题2 (综合思维)结合材料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
提示: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归纳总结]
1.自然灾害的类型
分类 | 种类 | 备注 |
地质地貌 灾害 |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 | 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地震造成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最为严重 |
气象灾害 | 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 |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干旱造成的受灾面积最大 |
生物灾害 | 虫灾、鼠灾 |
|
海洋灾害 | 海啸、风暴潮 |
|
2.自然灾害的主要特征
特征 | 含义 |
潜在性 | 灾害发生之前都有长短不一的孕育期,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以打破原有平衡和稳定性 |
突发性 | 灾害出现之前常常没有可直接感受到的前兆或严格的规律可循,通常不易被人们察觉和分辨 |
周期性 | 相同事件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反复发生 |
群发性 | 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或者是相伴发生 |
复杂性 | 灾害的周期性不仅仅局限于一种时间尺度上;某种灾害常常与其他灾害组成灾害链 |
多因性 | 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灾害,同一事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
1.自然灾害是自然异变(自然异常变化)与人类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面临的极大威胁之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下列地理事件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①青海海北州门源县(北纬37.68度,东经101.62度)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约10千米 ②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爆炸 ③“二战”期间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 ④“……飞蝗蔽日,食禾至尽,民饥相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上题中事件④描述的“民饥相食”的现象,说明自然灾害具有( )
A.复杂性 B.群发性
C.潜在性 D.突发性
(1)C (2)B [第(1)题,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的自然事件,且对人类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才属于自然灾害。第(2)题,“飞蝗蔽日,食禾至尽”就是发生了蝗灾,导致粮食绝产,然后“民饥相食”。]
中国的洪涝灾害 |
材料 我国雨涝区分布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我国雨涝区的分布有何规律?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提示:我国雨涝区分布大体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问题2 (综合思维)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提示:原因:上游地区乱砍滥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中游地区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归纳总结]
1.影响洪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
洪涝灾害的成因复杂,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见下表:
因素 | 影响 | |||
自 然 原 因 | 流 域 状 况 | 降水强度 |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水位高 | |
地面 | 地面坡度大 | 汇水速度加快,有利于洪水形成 | ||
土壤含水率 | 土壤含水率大 | |||
植被覆盖率 | 植被覆盖率低 | |||
水 系 状 况 | 支流多少 | 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 | 排水速度慢,容易形成洪水 | |
河道曲直 | 河道弯曲 | |||
河谷坡度 | 纵向坡度小 | |||
入海口宽窄 | 入海口狭窄 | |||
人 为 原 因 | 破坏植被 |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的调洪能力减弱 |
2.防灾减灾措施
生物措施 | 中上游植树造林 |
工程 措施 | ①兴建水库、退耕还湖,提高对洪水的调蓄能力; ②修筑堤坝,防止洪水漫溢; ③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④开辟分洪区,开挖分洪道,降低洪水水位 |
非工程 措施 | ①增强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减少水土流失; ③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系统; ④建立统一的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⑤加强灾前水利建设与减灾科研投入,变被动救灾为主动防灾和抗灾等 |
2.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
①地势低洼,曲流多 ②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流不畅 ④众多支流汇集,洪峰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退耕还湖
(1)A (2)B [第(1)题,图示地区是我国长江的荆江河段。从图中可看出,荆江河段“九曲回肠”,该河段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该河段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第(2)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侵蚀大堤,不可取;植树造林、退耕还湖属于生态措施。]
综合思维:掌握自然灾害分布、成因与防御的答题方向
1.自然灾害分布
分析角度 | 答题方向 |
空间分布 | 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
时间分布 | 主要发生在……季节,……季节多发,……季节较少 |
2.自然灾害成因
分析角度 | 答题方向 |
自然 原因 | 地形复杂,地壳运动频繁;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气候异常(久旱或持续性降水) |
人为 原因 | 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加剧了灾害的发生,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 |
3.防灾措施
分析角度 | 答题方向 |
非工程 措施 | 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提高应急救援能力等 |
工程措施 | 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建防护林、实施护坡工程等 |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涝灾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6月~9月,正值雨季。第(2)题,防治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为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教师独具)
1.下列各组灾害中,可能由人为原因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泥石流 B.海啸、地面塌陷
C.台风、火山爆发 D.环境污染、森林火灾
A [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污染是人为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而不属于自然灾害;森林火灾、地面塌陷既有自然原因引起的,也有人为原因引起的。]
2.下列具有关联性的地质灾害是 ( )
A.地震和火山 B.暴雨和泥石流
C.洪涝和台风 D.滑坡和沙尘暴
A [地质灾害具有关联性,其中,暴雨和泥石流具有较大的成因上的关联性。火山喷发可能引起地壳震动,诱发地震。台风很可能引发洪涝灾害,但暴雨、台风和洪涝不属于地质灾害。滑坡和沙尘暴的关联性很小。]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河段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历史上,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因素是 ( )
A.植被稀少和流水作用
B.地势平坦和流水作用
C.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D.地壳变动和人类活动
4.现在该段河道已基本稳定,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
①修建了荆江大堤 ②大量采挖河沙 ③进行河道的裁弯取直 ④减少农业灌溉用水 ⑤建设防护林工程
⑥建设三峡水利工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④⑥
C.②③④⑤ D.①③⑤⑥
3.B 4.D [第3题,地上河易决口是此段河道变化频繁的主要原因,地上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江流出三峡后,进入长江中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变慢,泥沙大量沉积。第4题,大量采挖河沙易使河道堤防崩塌;减少农业灌溉用水会使得河道水量增大,同时会影响该地的农业生产。]
(教师独具)
教材P111活动
1.1998年长江洪水造成的损失可以参考教材内容,这里不再详细介绍。成灾原因如下表所示:
因素 | 成因 | |
自 然 因 素 | 洪水来量 |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 |
滞洪能力 |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 |
泄洪能力 | 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 |
人 为 因 素 | 滥伐森林 | 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小,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
围湖造田 |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减弱 |
2.(1)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如下表所示:
自 然 因 素 | 洪水来量 | 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夏季暴雨集中,洪水来量大 |
淮河支流众多,呈扇形分布,一旦上游及支流洪水汇集,极易在中下游造成洪灾 | ||
泄洪能力 | 淮河干流河床纵向比降小,中游许多河段弯曲狭窄,泄水不畅 | |
黄河夺淮入海,淤塞了中下游河道,使淮河失去了入海口,加重了淮河水患 | ||
滞洪能力 | 淮河中下游调洪、滞洪场所不足 | |
人 类 活 动 | 围湖造田 | 使湖泊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大幅度下降 |
植被破坏 | 植被减少,其削峰补枯作用减弱,泥沙淤积湖泊河床,加剧水患 |
(2)治理淮河流域的措施应针对淮河洪灾的原因。列举措施中③上游植树造林,④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工程都是比较合理的措施。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综合与测试教案设计,共5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三章 自然环境地理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4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综合与测试教学设计,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