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2020-学年地理人教版必修1精品学案
高中地理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共11页。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学习目标:1.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推测未来的变化趋势。(重点) 2.理解全球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及措施。(难点)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1.气候变化的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3.时间上的差异: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近现代气候变化。4.近现代气候变化(1)时间尺度:19世纪末至今。(2)变化特征:虽有波动,但总的趋势是在变暖。(3)主要原因:人为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主要是二氧化碳。 [特别提醒] 《京都议定书》中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这六种气体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1.使海平面上升(1)原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2)影响:改变海岸线,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面临被淹没的危险。2.影响农业生产 具体影响分布有利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作物产量提高高纬度地区、国家不利使某些地区干旱加重,造成供水不足,农作物减产中低纬度地区、国家 3.影响水循环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1.具体措施(1)多使用清洁能源。 (2)植树种草。 (3)防止森林火灾。(4)避免浪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意义(1)全球气候变化就是指全球气候变暖。 ( )(2)温室气体就是指二氧化碳。 ( )(3)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 ( )(4)气候变暖可使一些农作物的分布范围扩大。 ( )(5)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 ( )A.全部使用天然气B.毁林C.加强国际合作D.停止工业生产提示:(1)× 全球气候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2)× 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此外温室气体还包括甲烷等其他一些气体。(3)√ 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4)√ 气候变暖,纬度较高地区的热量条件会变得充足,会促使一些农作物向较高纬度分布。(5)C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保护森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有效措施。]全球气候变化 2018年11月29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报告称,2018年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海平面上升、海洋升温和酸化、极端天气等并无弱化迹象,要实现控制全球升温的既定目标,必须做出前所未有的改变。这份2018年世界气象组织临时性《气候状况声明》报告显示,今年全球平均温度将创下有记录以来第四高位,而有记录以来20个最热年份都出现在过去22年,其中最近4年占据了排行榜前4位。问题1 (综合思维)全球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提示: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问题2 (综合思维)全球变暖对一些沿海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什么?提示: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沿海低地。问题3 (人地协调观)探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措施?提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归纳总结] 1.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如下:①自然原因:太阳辐射的变化,火山活动等对全球变暖有着影响。另外地球正处于温暖期,气温呈上升趋势。②人为原因: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下图:(2)全球变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①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②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③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1.读“全球气温变化曲线图”,回答(1)~(2)题。(1)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有时上升有时下降B.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C.1975~1985年期间下降D.30年间气温上升超过1 ℃(2)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C.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煤炭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1)B (2)D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期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因此A错,B正确;1975~198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C错;3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小于1 ℃,D错。第(2)题,毁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减少,高耗能工业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上是导致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选D。]2.全球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下图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靠雨水生长粮食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有关升温3℃对靠雨水生长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A.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B.全球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度增产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则相反(2)据图推断,如果全球升温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A.澳大利亚 B.西亚C.北非 D.中亚(1)A (2)B [第(1)题,从图中图例的分布特点看,北半球的绝大部分地区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粮食产量增加。第(2)题,从温度升高导致的粮食增加幅度看,西亚地区的粮食的增产幅度最大。]3.每年4月22日为世界地球日,在2016年的世界地球日,《巴黎协定》高级别签署仪式开幕式在联大会议厅隆重举行。协定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结合材料,回答(1)~(2)题。(1)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可能带来的影响为( )A.各大洲陆地面积扩大B.陆地上冰川占淡水总量的比例增大C.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减少D.高纬度国家的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2)为了“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我们应该( )A.多使用煤等矿物能源B.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 C.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D.节假日多使用纸质贺卡(1)D (2)C [第(1)题,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高,会使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全球气温升高,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上冰川占淡水总量的比例会减少;全球气温升高,海拔较低的陆地会被海水淹没,陆地面积会减少;全球气温升高,高纬度部分地区会适合温带作物的种植,农作物产量可能增加。第(2)题,为了“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我们应该节能减排,减少对矿物能源的使用,尽量不用纸质贺卡,提倡文明消费;应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人为温室气体的排放。]综合思维——热浪席卷北半球,北极现罕见高温2019年7月,欧洲、东亚、北美的气温正距平(指某时间段的气温超过若干年或月的平均值)显著。北极圈内的一些地区气温超过30 ℃,并连续3天平均气温处于历史最高点;挪威和芬兰分别出现了33.5 ℃和33.4 ℃的高温;瑞典干旱与高温引发多处森林火灾;希腊雅典遭遇40 ℃高温袭击,并诱发了火灾;英国部分地区持续高温干旱,创下半个世纪以来最干旱夏天的纪录;7月14日意大利首都罗马最高气温直逼40 ℃。多个北非国家也出现热浪,摩洛哥出现43.4 ℃高温,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地区最高气温更是达到51.3 ℃。北美地区加拿大魁北克省7月初遭遇几十年罕见的连续高温,导致数十人死亡。与我国同处东亚地区的日本、韩国出现大范围高温热浪,导致近百人死亡、上千人中暑。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北极圈今年夏季的海冰融化现象突出,其中在北欧沿岸和俄罗斯西北部,海冰已经呈现出异常偏少态势。海冰的减少不仅会对北极熊等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还可能进一步加剧北半球的异常天气。近30年来,北极地区不仅在变暖,而且变暖速度是全球平均速度的2倍,这种加速变暖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据此完成(1)~(3)题。(1)北极海冰融化异常的主要原因是( )A.北极航线开通,人为干扰增强B.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增加C.工业生产废弃物排放,海水富营养化D.异常高温天气,北极放大效应明显(2)极地海冰融化对北极熊的影响为( )A.海冰减少,栖息地减少或消失B.鱼类减少,食物量减少C.水温升高,种群数量增大D.河口水质恶化,生存环境变差(3)减少全球异常高温现象的措施,最现实有效的是( )A.在全球各地大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B.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C.全面推广核能,改变能源消费结构D.落实《巴黎协定》,禁止燃烧矿物燃料(1)D (2)A (3)B [第(1)题,北极沿海航线开通的前提是海冰融化,因果关系混淆。沿海旅游资源开发,流动人口增加对海冰的影响相对较小。北极圈内工厂较少,工业生产排放的废弃物导致海水富营养化的概率较小,而且海水富营养化也不是海冰异常减少的原因。海冰减少的主要原因还是天气异常高温,而且极地放大效应明显,海冰融化加强。第(2)题,北极熊主要生活在极地冰川上,海冰融化导致栖息地减少或消失;海冰融化,海洋鱼类会增加,食物量应该增加;水温升高,栖息地减少,北极熊的种群数量会减小;北极熊生活在极地冰川上,河口处不是北极熊生活的场所。第(3)题,全球有很多地方自然条件差,植树并不可行;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轻全球异常高温带来的影响;全面推广核能不现实;目前来看,禁止燃烧矿物燃料不现实。] (教师独具)读下图,回答1~2题。1.该环境问题对地球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A.全球各纬度降水量增加B.全球热带雨林的面积缩小C.全球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D.全球火山地震进入频发期2.引起该环境问题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大量使用制冷设备 B.过度排放酸性气体C.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D.大量使用矿物燃料1.C 2.D [图片反映的是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第1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热带雨林面积扩大;极端天气出现频率增加;火山、地震的发生与全球变暖无关。第2题,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向大气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加上人为毁林,尤其是热带森林的破坏。]读“全球气候变暖示意图”,完成3~4题。3.对控制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C.俄罗斯 D.沙特阿拉伯4.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是 ( )A.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B.我国西北地区和中亚地区湿度增加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D.高温杀灭大部分病菌,有利于人体健康3.A 4.A [第3题,美国是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第4题,全球变暖会使极端天气发生的几率变大,温带地区变得更干旱,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不利于人体健康;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破坏的结果,与全球变暖无关。]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示意图,完成5~6题。5.下列地区中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是 ( )A.青藏高原 B.南海诸岛C.华北平原 D.横断山脉6.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举措是 ( )A.计划生育 B.提升城市化水平C.节约水源 D.开发新能源5.B 6.D [第5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故四个选项中南海诸岛受到的影响最显著。第6题,开发新能源能够有效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教师独具)教材P46读图思考1.从图中可看出,在1910~1940年和1970~2000年两个时段,全球气温有明显的上升。 2.近百年来,全球气温总的变化趋势是上升。教材P47读图思考1.从图中看,1960年以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速度缓慢,从1960年开始,增加的速度加快,其变化趋势与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相吻合。由此可见,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的原因之一。2.随着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增加,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乱砍滥伐,使得植被吸收二氧化碳的量减少。教材P49活动(1)冰川的范围可能会缩小。因为全球变暖,部分冰川将融化。(2)海洋面积可能会扩大。因为气温升高,引起极冰融化、海水膨胀,使海洋面积扩大。其他预测:中纬度地区因气温升高,蒸发加剧,由农业区退化成草原区;高纬度地区能够生长作物等。教材P50活动(1)措施之一是保护现有的森林并大规模地植树造林。措施之二是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主要措施是改善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提高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7页。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综合与测试教案,共7页。
这是一份地理人教版 (新课标)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综合与测试教案及反思,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