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
展开第三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源,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标解读: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城市及乡村所产生的影响。2.掌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认识逆城市化现象。3.了解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一、城市化与我们的生活
[情景导学]
近年来,一到雨季,“到某某城市看海”就成了许多城市居民的口头禅。暴雨以它独有的方式,给一座座现代化城市留下了深刻烙印。街道成河、汽车没顶、交通堵塞、人员伤亡……内涝似乎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遭遇强降雨后的普遍状态。
[思考] 城市内涝频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建设破坏了原有的河网系统,同时城市建设导致地面被硬化,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教材导学]
1.城市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候、水文、生态环境等方面。
3.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一种文化景观。城市内的各种建筑,不单纯是为某种用途而建造的,它也反映一种艺术上的美,也是一种文化的反映。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较之农村要完善。居住在城市的人享受着城市的文明。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情景导学]
大城市的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非常突出的世界性难题。据专家统计,过去的20年中,交通阻塞使美国人浪费时间、燃料和带来的损失增长了4倍以上;日本仅东京圈严重拥堵地点就达219处;在欧洲,法国采取建设完善巴黎的环状线,德国采取强化高速道路网等措施,但仍然无法缓解社会对交通运输系统的需求。
[思考] 出现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城市人口规模的过度膨胀,轿车等机动车数量的增多。
[教材导学]
1.“城市病”的成因及表现
(1)成因:人类产业活动密集,长期的高强度的工业生产,使城市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2)表现
2.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的合理发展和分布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于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过度膨胀等原因造成的,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产生而否定城市化的积极作用。
下图表示某市2005~2015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5~2015年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解析] 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
[答案] D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什么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
[答案] C
探究1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问题探究]
读“某城市相关地理要素变化图”,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城市绿地面积变化特点是什么?根据图中信息解释原因。
(2)城市面积的扩大及城市建设,可能对地表结构及土地质量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1)特点:绿地面积比重减少。原因:城市面积扩大,占用绿地;地下水位下降,植被成活率下降;城市污染,影响植被生长等。
(2)破坏地表形态和结构,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城市建设及工业、生活废弃物导致土地污染,使土地质量下降等。
[归纳总结]
1.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的发展,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环境也相应受到影响,使地理环境各要素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其表现如下:
2.城市化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影响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过快的城市化就会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其表现、原因和治理措施如下表所示:
主要表现 | 成因 | 整治措施 |
大气污染 | 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燃料所排放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飞机、火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出的尾气 | 合理布局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中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
环境水污染 | 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城市地面径流 | 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
固体废弃物污染 | 工业生产发展、建设规模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产生大量垃圾 | 及时清除,实行分类回收、利用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工地和社会生活 | 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市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
[对点训练]
城市渠化是指将城市内河河道取直,硬化河堤、河底,
改造岸坡为直立砌墙或混凝土墙,把天然河道变成人工明渠,读图及材料,完成1~2题。
1.我国各地在城市化过程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城市渠化现象,其带来的影响是( )
A.改善城市供水条件 B.增加休憩娱乐场所
C.提升内河航运能力 D.增强排污排涝能力
[解析] 城市渠化现象可使河道水流顺畅,加大过流能力,起到加快排污排涝的目的。
[答案] D
2.城市渠化对地理环境负面影响是( )
A.河流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加重
B.河道取直,加剧侵蚀,水质恶化
C.底栖生物生存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D.阻断与地下径流的联系,地下水位上升
[解析] 河道硬化,会破坏河底生物的生存环境,使一些生物难以生存,为负面影响。
[答案] C
探究2 城市环境问题
[问题探究]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约1/5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
材料二 伴随着“出门坐汽车”“走路不用腿”的新时代的来临,大中城市交通拥堵已成为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和居民百姓心生厌烦、挥之不去的苦恼之事。有人调侃道:首都成了“首堵”,广州成了“大停车场”。人口城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由于人口过分集中,导致住房拥挤,2011年我国城市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为35平方米,目前全国各城市中尚有51万户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不足4平方米。
(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2)城市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哪些?
[答案] (1)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有城市居民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所排放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2)城市中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城市工业废水、居民生活污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工业、建筑、居民生活垃圾;噪声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
[归纳总结]
城市环境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1)表现形式
产生的问题 | 表现形式 |
环境质 量下降 | 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固体废弃物污染;⑤光污染;⑥辐射污染 |
城市交 通问题 | ①交通堵塞,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②交通事故频繁;③公共交通发展缓慢;④停车场紧张 |
城市住 宅问题 | ①居住环境差;②住宅质量低劣,设备缺少,住房破损;③房价昂贵,空房率上升;④出现贫民窟、棚户区 |
城市社 会问题 | ①就业困难,失业现象严重;②贫困问题,特别是失业者、技术过时者和缺乏充分教育的群体增加;③老年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④内城经济衰退 |
(2)解决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设卫星城。
②进行合理规划,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对城市进行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住房条件。
③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对点训练]
读漫画,回答1~2题。
1.图示漫画所反映的主题是( )
A.住房困难 B.城市化
C.环境污染 D.家庭牧场
[解析] 从漫画中可以看出农民在楼顶放牛,说明耕地被大量占用发展为城市建设用地,这与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有关。
[答案] B
2.针对上述主题,我国未来发展趋势是( )
A.建设保障住房,扩大住宅面积
B.发展中小城镇,增强经济活力
C.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
D.发展公共交通,方便居民出行
[解析] 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各种城市化问题的出现,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有利于城市化问题的解决。
[答案] C
一、教材P41 活动思考
谈自己的看法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
(1)适当评价各种交通工具的优缺点。如公共汽车和电车载客量大,机动灵活性差;小轿车机动灵活、舒适,载客量小;自行车无污染等。
(2)优先发展各种交通工具要根据各自城市的具体情况确定,不能一概而论。
(3)同时要考虑发展各种交通工具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二、教材P43 活动探究
1.(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大量侵占土地;(2)城市人口膨胀等。
2.(1)城市用地规模扩大,耕地面积减小,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城市农副产品供应;(2)城市建设挥霍土地会严重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
3.(1)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城市管理;(2)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监控手段,促使决策科学化;(3)融汇当地的城市历史和文化,使城市建设特色化;(4)合理规划,重视城市质量,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城市等。
三、教材P44 活动探究
1.城市环境污染的类型、危害如下表所示。
污染类别 | 污染源 | 污染物造成的结果 | 危害 |
大气污染 | 工矿企业、家庭炉灶、汽车尾气 | 煤烟、粉尘产生烟雾使空气污浊;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造成光化学烟雾;硫氧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产生酸雨 | 危害人类健康,破坏土壤、水质、生物,腐蚀建筑物 |
水体污染 |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 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生生物过度繁殖,使水体缺氧,危害水生生物生存;有害金属导致公害病发生 | 危害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长繁殖 |
噪声污染 |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建筑工地 | 产生大于50分贝的噪声 | 破坏生活环境 |
固体废弃 物污染 | 工业垃圾和居民生活垃圾 | 垃圾影响环境卫生,占据活动空间 | 影响人类健康 |
光污染 | 城市建筑玻璃幕墙,城市灯光 | 建筑玻璃幕墙反射太阳光和夜晚灯光,构成炫目的光污染 | 刺激人的视觉,诱发交通事故 |
电磁波污染 | 各种电磁设备 | 广播电视设备、通讯设备、其他用电设备产生高频电磁信号 | 影响人体健康 |
治理这些污染的措施要结合具体的污染类型具体分析。
2.社会调查报告的构成要素:
(1)调查目的;(2)调查方法;(3)调查时间;(4)样本抽取的情况;(5)调查的内容;(6)调查结果的统计;(7)分析数据,提出自己的看法;(8)对自己研究的反思;(9)附录。
四、教材P45~P46 活动探究
1.大量移植大树对树木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并且违反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规定。
2.影响:因为森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上游失去了森林,则下游失去了水源补充,致使水资源缺乏;使河流淤塞,增加了发生洪灾的概率,加大了防洪投入。关系:城市是区域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区域环境遭受破坏,城市也会遭殃,产生一系列城市病。
3.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自然生态规律和适合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措施:统一规划;城郊防护林和城内绿地构成层级系统;尽量种植本土草和树;要花、草、灌、林相结合;依法保护绿地。
五、教材P47 活动探究
1.议题一是不切实际的。集国内外第一流的专家,固然可以设计出一种高水平的城市规划模式,但不可能普遍适合于中国的国情。因为中国的国情是国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各地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也不尽相同,不可能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城市发展模式。只有像议题二那样,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强调城市个性,建设特色城市,塑造出独特的城市风貌。
2.图2-23是一种欧式风格的建筑群,高大的楼房与自然的水面浑然一体,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图2-24中的建筑风格不统一,远处是现代化的高楼,近处是低矮、杂乱的建筑。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2-23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图2-24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前者城市建设规范、有计划,体现了城市建设、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特点;后者城市建筑随意性较大,说明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城市化的影响的分析方法
1.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2.图示法评价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训练]
下图为某地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蒸发量、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比重统计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城市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比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A.降水量减少 B.硬化地面增多
C.过度开采地下水 D.水资源利用率低
[解析] 从材料中可知,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地表径流的增加和地下径流的减少,都与城市发展过程中硬化地面增加有关,由于硬化地面一般是不透水的,所以使下渗量减少,导致地表径流增加和地下径流减少,因此B项正确。
[答案] B
2.下列措施对缓解图示变化趋势作用不大的是( )
A.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B.保护城市湿地生态系统
C.完善城市排水设施
D.限制建筑物的高度
[解析] 由于图示问题是由于地面硬化导致,而限制建筑物的高度与硬化面积无直接关系,所以该选项不能缓解图示变化趋势。
[答案] D
首届中国国际生态城市论坛在天津滨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其主题为“生态城市与绿色复苏”。生态城市是目前现代城市建设的新潮流,它以环境为中心,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资源的高效低耗和生态优先等原则。据此回答3~5题。
3.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城市地域结构模式不合理
B.城市人口、工业的膨胀产生大量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C.城市所在地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太差
D.城市环境是人类改造自然最彻底的地方,自净能力最强
[解析] 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恶化主要是因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工业大量排放废弃物,而这些已超过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答案] B
4.生态城市中心区面积最大的功能区最有可能是( )
A.绿地 B.工业区
C.交通区 D.住宅区
[解析] 生态城市环境优美,在城市中心区环境问题通常较严重,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生态城市多在市中心修建大量的绿地来改善环境。
[答案] A
5.将天津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 ②控制城市化进程 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 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 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 ⑥分散城市职能
A.①③④⑥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④⑤
[解析] 生态城市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建设,可以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分散城市职能等途径来实现。
[答案] A
课时跟踪训练(七)
[对点训练]
城市是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城市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既包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又包括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原先的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B.城市经济活动强烈地改变了下垫面的性质,从而导致城市气候类型的变化
C.城市在建设的过程中会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导致城市地区水系紊乱
D.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生活污染
[解析]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原来的自然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城市建设虽然使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城市气候类型;城市是重要的污染源,其中最主要的是工业“三废”。
[答案] C
2.下列关于城市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一般都将逐步演化为工业用地
B.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三产业转向第二产业
C.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集聚到分散
D.城市化过程使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建筑物密集的城市景观所取代
[解析] 城市化过程中农业用地会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过程中劳动力一般都会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三产业;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
[答案] D
下表表示北京市城市与郊外的水循环相关数据,下图表示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雨洪径流变化状态图。读图表,回答3~4题。
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相关水文气候数据
| X | Y |
降水量/mm | 675.0 | 644.5 |
径流总量/mm | 405 | 267 |
地表径流/mm | 337 | 96 |
地下径流/mm | 68 | 171 |
蒸发量/mm | 270 | 377.5 |
3.图中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数码及表中X、Y的含义分别是( )
A.① 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B.② 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C.③ Y表示城市中心区,X表示郊外平原区
D.④ 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
[解析] 受热岛效应与雨岛效应影响,城市中心区的降水量比郊区大,故X表示城市中心区,Y表示郊外平原区。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
[答案] A
4.从水循环角度看,北京城市建设给市中心带来的问题及其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径流总量减少——从郊区调入地表水到市中心
B.地下水位的上升——适当扩大市区的绿地面积
C.蒸发量和下渗量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
D.降水量减少——减少建筑物的密度,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解析] 城市建设使硬化地面扩大,不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不易得到补给,水位不会上升,地表径流总量也不会减少;城市雨岛效应会增大市中心的降水;但硬化地面没有涵蓄水分的功能,故蒸发量和下渗量会减少,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
[答案] C
二、城市环境问题及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2015年8月,国家防办公布信息显示,2015年已有154个城市因暴雨洪水发生内涝受淹,受灾人口25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1亿元。人们戏称“看海模式”。据此回答5~6题。
5.暴雨对城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问题暴露无遗,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环境质量下降 ②交通拥堵 ③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④排水系统能力弱 ⑤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②③⑤
[解析] 城市问题主要表现在环境问题、交通、住房、就业、治安等方面,③⑤主要为城市化的标志。
[答案] B
6.下列不属于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措施是( )
A.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
B.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
C.城市排水系统标准与城市发展相适应
D.扩大城市用地规模以降低人口密度
[解析] 针对城市化带来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从减少污染、改善交通、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等方面入手。不能盲目扩大城市用地规模。
[答案] D
读下面漫画,完成7~8题。
7.漫画反映的城市问题是( )
A.建筑物密集,绿地面积小
B.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
C.热岛效应显著,城区温度较高
D.土地面积小,用地紧张
8.解决漫画所反映问题的合理措施是( )
A.建设新城区,扩大城市规模
B.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削弱城市热岛效应
C.研制新型制冷设备,减少氟氯烃化合物排放
D.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的职能
[解析] 图中小鸟满身灰尘与油渍,说明城市大气污染严重,而城市大气污染来自工业生产与居民生活,因此应建设卫星城,分散城市职能。
[答案] 7.B 8.D
9.下图为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这一问题被称为城市________效应,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只考虑这一效应,说出该城市的近地面风向。为什么城市上空云量多于郊区?
(3)既可行又能减轻这一问题的措施是( )
A.扩大绿地面积 B.破墙透绿
C.完善排水系统 D.多建高楼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市中心温度高于郊区,这一种现象被称为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热的排放。第(2)题,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分析城市近地面的风向。第(3)题,城市绿地能调节气候,所以可以通过扩大城市绿地面积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答案] (1)热岛 城市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生产、生活排放出大量的人为热,直接温暖了大气
(2)由郊区吹向市中心。城市中心气温高于郊区,多上升气流;城市中凝结核多。
(3)A
[综合训练]
下图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瑞士馆约4000平方米的草地式屋顶的局部和整体图片,它们展示的是瑞士乡村风光。据此回答10~11题。
10.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解析] “绿色屋顶”“绿色阳台”主要内容是提倡在建筑物顶部和阳台种植花草发展绿化,其主要作用首先能美化城市环境;其次绿色植物能大量吸收CO2放出O2,一方面净化空气,另一方面也可降低城市的温室效应,使城市气温降低;另外“屋顶阳台”的绿化,可以起遮阳的作用,也可降低城市的气温。
[答案] B
11.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解析] 绿化中使用的杀虫剂会污染地下水,主要是其残留在植物表面的有害成分随着地表水的下渗而对地下水产生污染,因此需要经常进行灌溉的绿化方式中,其使用杀虫剂而对地下水造成的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在四个答案中需经常灌溉的是C和D,而C答案的“绿色屋顶”“绿色阳台”的灌溉水又不能直接下渗到地下。
[答案] D
12.读我国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与图a相比,城市用地规模明显________,城市人口数量呈________的趋势。
(2)该城市建立了________城和________区,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保护、改善城市环境。
(3)该城市在“城中村”(在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扩大城市规模,征用城郊农村土地,逐步将一部分村落包围在建成区内,故称为“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大多收入微薄,只能聚居在条件较差的“城中村”)改造中,有观点认为应拆除重建,而有观点认为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析] 此题考查了城市化的表现,关键是读取图中信息,尤其是两图的对比变化,2000年城市规模扩大,而且
出现了卫星城和新区,说明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城市改造既要利用现有条件,减少资源浪费,又要提高城市质量。
[答案] (1)扩大 增多(增长) (2)卫星 新
(3)观点一:应拆除重建。理由:可以通过“城中村”改造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城中村”居民生活质量。
观点二: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理由:在现有基础上进行维修整治,既可以节省开支,也可以降低外来人员住房费用。(无论支持哪种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生态城市模式是一种理想模式,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材料二 如图。
(1)图中“城市病”的表现有哪些?
(2)导致材料二中所述“城市病”的“病因”是什么?
(3)试从环境、交通、能源利用等方面设想如何将你所生活的城市改造为生态城市。
[解析] (1)根据图中漫画提示“入托难”“房价高”“堵车”“就医难”“幸福感”,可分析得出答案。(2)“城市病”的产生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规划不合理等因素有关。(3)抓住材料一中“生态城市”的含义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 (1)居住困难,交通拥堵,受教育费用高,就医困难。环境质量恶化,幸福感下降。
(2)城市发展过快,城市规模过大;城市规划不合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等。
(3)环境方面:经济发展以清洁生产为主;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交通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增加立交桥等交通设施。能源利用方面: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减排。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设计,共25页。
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地理湘教版必修2第三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6页。
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湘教版湘教版必修2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学设计,共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