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2 别了 “不列颠尼亚”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PPT课件 课件 11 次下载
- (新)人教版选择性选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单元写作 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课件 12 次下载
- 4.2 、4.3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课件 课件 13 次下载
- 5.1、5.2《老子》四章 五石之瓠 PPT课件 课件 18 次下载
- 6 兼爱 PPT课件 课件 13 次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展开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论道,为的是推行各自的思想主张。 儒家讲求入世,施行仁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每一个儒家弟子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道家讲究出世,在老子和庄子的作品中,虽然流露出的是一种超脱,但是剥开表象,隐藏其中的是他们对生命莫大的挚爱。墨家所崇尚的是平等、博爱、大度、奋进、竞争、节俭,他们守纪律,注重自然科学,这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对生命意义的尊重。让我们与诸子百家同行,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识。 2.体会《论语》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
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
语 录 体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
古义:填平洼地。 今义:平坦的地方。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今义:表示轻蔑的称呼。
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任务一 理解文章内容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谈你的理解。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为什么为“仁”就要“克己”?点拨: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礼是什么呢?“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卑有等、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人,都需要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和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
4.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点拨:(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
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等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
任务二 把握思想观点6.《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自省”。点拨:“自省”是修养方法之一,不断地反省自己,从多方面考虑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
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作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反面教材为镜,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错误不自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
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由?
点拨:儒家讲究对己则严、待人则宽。限制性的纪律和规则主要是求诸己,要求君子自身,而非求诸人;“恕”的含义是在对待己、对待有权力的贵族君子当严,而对待普通人当宽。既然是“恕”,那不论他人愿不愿意,只要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我们都应当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自然包含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义。而“己所欲,必施于人”和“人所不欲,也施于人”是违背“恕”的。孔子的说法并不保证人的“欲”,但尽量避免人的“不欲”。“欲”是无穷的,无法保证,但“不欲”,却往往是人维护自己情感和利益的最低要求。避免“不欲”,恰恰体现了对自由的尊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行为观等方面区分君子和小人,指出两者的根本区别。那么君子与小人到底有哪些明显的区别呢?请结合《论语》进行归纳总结。
点拨: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能够领悟的是道义,小人能够领悟的是利益。一个真正的君子能够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必然是具有高尚精神追求的人。而小人只知道追逐利益与权力。②“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相交,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互相取长补短,不趋炎附势,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小人相交,必为共同谋利,依附强权,各怀损人利己的心思,表面上强求一致,背地里就互相攻击,故同而不和。③“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与人为善。小人总是患得患失,不是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觉得某件事对自己不利,忙于算计,受各种利欲所驱使,经常陷入忧惧之中。
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遇到矛盾时,君子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只从别人身上找原因。⑤“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而小人则正好相反。作为君子,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而小人则只顾眼前利益,喜欢勾结谋私,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择手段。⑥“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风,小人的品行好比是草,风在草上刮过,草必定向一边倒去。孔子认为君子有教化百姓的社会职责,是肩负社会重任的中坚力量,以经世济民的功业为抱负。这种担当精神,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以天下为己任”。曾参也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⑦“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说君子有三种敬畏:“敬畏天命,敬畏地位高、德行高的人,敬畏圣人的话。小人则不懂得天命而不知敬畏,不尊重地位高、德行高的人,轻侮圣人的话。”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环境中,孔子及其弟子虽然颠沛流离,屡遭艰难,然而却矢志不渝。
语言描写《论语》从文本形式上看,是“重在记言”的语录体。书中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也有大量口语,让人读起来亲切自然,有一种与圣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简单的对话却表现了人物鲜明的特点。要把人物写具体、写活,就得让人物说话,即对人物语言进行细致的描写。人们常说,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直接透露,它最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等。所以,语言描写就成为刻画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语言描写,首先要注意什么人说什么话,人物语言一定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地位、思想、性格等,要有个性特点,避免“千人一腔,众口一词”。
其次,要选择与话题有关的语言来写。语言描写不是有话必写,而是要选择与中心话题紧密相关的内容来写,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来写。再次,要写清楚人物到底是怎样说的,即写好“提示语”。人说话时脸上会出现相应的表情,身体各部位还会出现相应的动作。写人物语言时,如果能适当地写点神态、语气、语调、手势、眼神、动作,人物所说的话就会更逼真,更传神,人物的特点就会更鲜明。
迁移练笔仔细观察与体会,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生活片段,写一段文字,要有语言描写,300字左右。
示例:“碰壁”的玩笑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哪一点不像呢?”伯父转过头来,微笑着问我。他嚼着东西,嘴唇上的胡子跟着一动一动的。“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我望了他们半天才说。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高考文言文断句题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而是对所选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用标点符号(高考命题要求考生用“/”把句子断开)把原文语句的停顿准确地标示出来。给文言文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并且能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文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
断句“3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画线语句是对贾生籍贯、才华及受吴廷尉赏识情况的介绍,故陈述对象为贾谊和吴廷尉两人。“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和“吴廷尉为河南守”是两件事,中间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吴廷尉因“闻其秀才”而“召置门下”,并且“甚幸爱”,故三句主语都是“吴廷尉”,B项,“门下甚幸爱”错解句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沈叔任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恧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B.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C.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D.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
答案:A解析:解答此题,可运用排除法。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A、B和C、D两组,两组不同之处是“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句子中主语是“帝”,谓语是“事”,“戎旅”是宾语,所以“帝少事戎旅”是个完整的句子,故排除C、D两项;分析A、B两项,不同之处是“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结合上下文,“时或谈论”主语为“帝”,“皆依违不敢难”的应该是“人”,由此可排除B项。故选A项。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ppt课件,共1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语〉十二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演示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学演示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选文缘由,阅读方法,《论语》十二章,课堂活动,第一章,知人论世了解孔子,第二章,熟读文本落实字词,大声朗读,自主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4.1《论语》十二章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