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部分 区域发展 第1章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教案
展开
第29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课程内容]
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思维导图]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易错易混 荒漠化不一定是沙漠化
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缺乏保护。
e.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②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条件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4.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 (1)C (2)B (3)D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沙漠地区无人为干扰,环境稳定;6~8月土壤水分少且水分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整体上深度越大,水分含量越高。
(2)破题:你在回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沙漠地区气候特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第(1)题,从图中信息直接可知C对。第(2)题,结合沙漠地区气候可知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6~8月土壤含水量低;夏季降水较其他季节多,但水分蒸发量大;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第(3)题,因为该沙丘稳定,证明自然植被与水分条件相符合。没有沙漠化倾向,人工种草会增加耗水,干扰生态平衡;适合自然演化。
考向一 以图文、表格等形式考查荒漠化成因与防治
(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恢复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C错。
考向二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4.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两桥的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风沙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风沙堆积。第4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式芦苇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风沙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黄土高原区域背景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5.水土流失——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石漠化(云贵高原)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②地形: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易水土流失;
③土壤:土壤发育差,土层薄,易流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②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
(2018·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B (2)B (3)D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降水时间长短,降水量的变化,径流量的变化。
(2)破题: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森林(植被)的功能,影响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因素,水土流失的原因,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
(3)解题:解答上题如何辨别选项?
答案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经历前4次的降水,土壤含水量已经达到饱和,所以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第6次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洪峰流量明显增加,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了植被覆盖的坡面。
考向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过程
1.(2019·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考向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2019·济宁模拟)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谷坊的修建可使( )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柔性坝”建成后,谷坊内( )
A.泥沙颗粒变细 B.泥沙沉积增多
C.水体含沙量增大 D.耕地增速加快
答案 2.B 3.A
解析 第2题,谷坊可以拦蓄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在沟谷中,减轻了流水的下蚀作用;谷坊拦蓄径流,减轻了下游山洪危害;因下游含沙量下降,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不会增加。第3题,“柔性坝”为植物防护体,可以拦蓄泥沙,所以谷坊内泥沙减少、沉积减少、耕地增速减慢。“柔性坝”内植被起到拦沙减蚀作用,使粗大颗粒沉积,所以谷坊内泥沙颗粒变细。
4.(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变得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2)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下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2.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陡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3.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
①植树造林种草 ②兴修水库 ③修建水平梯田 ④打坝淤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县以高原为主,地形破碎,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县应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图中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较陡,水流速度快,易引发水土流失;降水强度、地表土质与河网密度在图中区域内相差不大。第3题,综上分析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指水土流失严重;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植树造林种草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
(2019·西北大学附中期末)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4~5题。
表1 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4.下列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5.下列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其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故D错误。第5题,由表1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即与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2020·山东临沂调研)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Ⅰ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Ⅱ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6~8题。
6.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7.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8.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说明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增加
答案 6.D 7.D 8.C
解析 第6题,根据题意可知,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第7题,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形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植株高度与沙丘长度从图中无法判断,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灌丛叶片大小对沙丘高度影响较小。第8题,植被有固定风沙的作用,风影沙丘数量增加,会使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会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一个地区降水短时期不会改变,不会使大气降水明显增多。
9.(2020·大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是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1)根据材料,分析图1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答案 (1)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兴建沼气池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的风沙灾害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防治沿线风沙灾害,铁路管护部门在其两侧布设了风沙防护设施,主要有砾石方格、导沙墙、阻沙水泥栅栏等。下图为北麓河路段的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1)简述图示地区风沙灾害严重的原因。
(2)描述图中北麓河南侧路段风沙防护体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分别说明水泥栅栏阻沙与砾石方格阻沙的基本原理。
答案 (1)降水少,干旱范围大;沙源广;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2)特点:设置了多种防护设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设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轻风沙危害程度。
(3)栅栏阻沙原理:水泥栅栏能大大降低近地面的风速,风力减弱,风携带的沙粒便沉积下来。
砾石方格阻沙原理:砾石铺盖在沙地表层,阻隔了风力对颗粒较小沙粒的起动,砾石重,风难以吹动,达到固沙效果。
11.(2019·湖南怀化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年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9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且多夜雨,有的地方夜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贡嘎县与扎囊县之间的河岸带,在干旱和冬季大风因素影响下,河谷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沙丘形态随处可见。研究人员发现,沙生植物种群存在随植株大小增大,聚集强度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沙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为青藏高原河谷风沙化土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位置。下表为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位置与特点资料表。
半固定沙地
固定沙地
海拔(m)
3 575
3 650
高于河流水位(m)
5
50
距离河道(m)
200
1 000
主要半灌状草本
藏沙蒿
藏白蒿
(1)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半固定沙地的形成原因。
(2)分析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生植物种群存在随植株增大而聚集度减弱的原因。
(3)在治理半固定沙地时,有专家提议采用集聚式种草,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河水携带上游大量泥沙在河谷沉积;距离河道近,枯水季节河床泥沙裸露,风力作用使泥沙在河岸沉积形成流动沙地;距离河面近,沙地受河流丰水季节水位上涨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土壤水分条件好,不易起沙且植被生长快,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形成半固定沙地。
(2)幼小植株对土壤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较小,单位面积土地可以使更多数量的幼小植株存活;幼小植株呈现集聚状态,可以有效抵御风沙危害,提高存活率。较大植株对土壤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明显增大;较大植株独立抵御风沙危害能力明显增强,导致它们相互庇护的依赖性降低,聚集强度减弱,呈现相对分散状态。
(3)集聚式种草有利于抵御沙埋和风蚀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提高存活率;集聚式种草有利于阻挡流水、风力对地表沙粒的侵蚀、搬运,有利于流沙在植株根茎部集聚,形成聚沙体,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
[课程内容]
1.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3.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思维导图]
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
易错易混 荒漠化不一定是沙漠化
狭义的荒漠化仅指土地沙漠化;而广义的荒漠化包含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多种形式。
2.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
①自然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必要条件
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b.物质条件——地表物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植被覆盖率——植被稀疏,土壤发育差,缺乏保护。
e.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②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形成的决定条件
(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4.防治原则
(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海南地理)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1)~(3)题。
(1)该固定沙丘(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8月,该固定沙丘土壤含水量明显不同于其他月份的原因是( )
①风速较大 ②蒸腾量较大 ③气温较高 ④降水较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为维护生态安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适合( )
A.植树 B.种草
C.栽灌木 D.自然演化
答案 (1)C (2)B (3)D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到哪些地理信息?
答案 沙漠地区无人为干扰,环境稳定;6~8月土壤水分少且水分随深度增加变化不大;整体上深度越大,水分含量越高。
(2)破题:你在回答上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沙漠地区气候特点;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3)解题:解答上题从哪些方面分析?
答案 第(1)题,从图中信息直接可知C对。第(2)题,结合沙漠地区气候可知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所以6~8月土壤含水量低;夏季降水较其他季节多,但水分蒸发量大;该地位于非季风区,夏季不受季风影响,风速较小。第(3)题,因为该沙丘稳定,证明自然植被与水分条件相符合。没有沙漠化倾向,人工种草会增加耗水,干扰生态平衡;适合自然演化。
考向一 以图文、表格等形式考查荒漠化成因与防治
(山东文综)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生态裂谷”,故选C项。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故D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A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恢复工作,B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禁止开采不符合实际,C错。
考向二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
(2019·河南适应性测试)策勒河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河上的恰哈桥是315国道上的重要交通设施,该路段存在持续的过境风沙流。2011年,历时三年工期的恰哈新桥建成,自新桥投入使用以来,受路基和护栏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桥面风沙堆积成为困扰交通的一大问题。为减轻沙害,交通管理部门在桥面道路北侧设置高立式芦苇沙障,结果路面积沙日趋严重,随后沙障被拆除。据此完成3~4题。
3.导致新、旧桥路面积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透风护栏增加了进入桥面的沙量
B.不透风护栏阻滞沙流
C.平面路基减弱风速
D.阶梯状路基增强风速
4.拆除芦苇沙障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B.扩大路面驾驶视野
C.降低桥面道路的维护成本 D.增加光照,减轻冻土厚度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两桥的差异表现在新桥桥面风沙堆积严重,而旧桥不明显。旧桥护栏透风而风速较大,不易产生风沙堆积;而新桥为不透风护栏,风沙容易在桥面堆积;同时新桥为阶梯状路基,降低了风速,加剧了风沙堆积。第4题,由图示风向、沙障、桥梁位置,可看出高立式芦苇沙障会减小桥面风速,加重风沙在桥面的堆积,故拆除沙障的目的是增强通过桥面道路的风速。
5.(全国文综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1.黄土高原区域背景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水土流失的危害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5.水土流失——红漠化(南方低山丘陵)、石漠化(云贵高原)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流水侵蚀作用强;
②地形: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易水土流失;
③土壤:土壤发育差,土层薄,易流失。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乱砍滥伐导致植被破坏;
②开发历史悠久,人地矛盾突出。
(2018·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1)~(3)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 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 750 m3/s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1)B (2)B (3)D
学科关键能力提升
(1)审题:你从上述材料获得哪些地理信息?依据是什么?
答案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降水时间长短,降水量的变化,径流量的变化。
(2)破题:你解答上述问题时调用了哪些地理知识?
答案 森林(植被)的功能,影响下渗和地表径流的因素,水土流失的原因,河流含沙量的影响因素。
(3)解题:解答上题如何辨别选项?
答案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经历前4次的降水,土壤含水量已经达到饱和,所以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第6次降水量没有明显增加,但是洪峰流量明显增加,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了植被覆盖的坡面。
考向一 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过程
1.(2019·河南调研)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地形图,该区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水土流失严重,人们常用“穷山恶水”来形容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
(1)请根据该地区黄土的成因推测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的空间变化,并简要说明原因。
(2)简析该区域侵蚀作用的季节差异。
(3)分析图示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变化: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原因:该区域(地处黄土高原)土壤经西北季风堆积分选而成;自西北向东南,随着风力减弱,搬运能力降低,土壤沉积物粒径逐渐减小。
(2)夏秋降水多,流水侵蚀作用强;冬春降水少,(西北季风)风力强,以风蚀作用为主。
(3)海拔较高,沟壑多,地势起伏大;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差,土质疏松,水土流失严重。
考向二 水土流失的危害和治理
(2019·济宁模拟)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蚀的沟道中为了固定沟床而修筑的土、石建筑物,坝高一般1~3米。专家提出增加沙棘植物“柔性坝”,组成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沙棘植物柔性坝是按一定株距和行距垂直于水流方向交错种植的若干行沙棘体。下图为“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召沟的综合生物、工程坝系网示意图”。据此完成2~3题。
2.谷坊的修建可使( )
①河流含沙量减少 ②沟道下蚀作用增强 ③下游山洪危害减轻 ④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增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柔性坝”建成后,谷坊内( )
A.泥沙颗粒变细 B.泥沙沉积增多
C.水体含沙量增大 D.耕地增速加快
答案 2.B 3.A
解析 第2题,谷坊可以拦蓄泥沙,使下游河流含沙量下降;泥沙淤积在沟谷中,减轻了流水的下蚀作用;谷坊拦蓄径流,减轻了下游山洪危害;因下游含沙量下降,沟道出口地区土壤肥力不会增加。第3题,“柔性坝”为植物防护体,可以拦蓄泥沙,所以谷坊内泥沙减少、沉积减少、耕地增速减慢。“柔性坝”内植被起到拦沙减蚀作用,使粗大颗粒沉积,所以谷坊内泥沙颗粒变细。
4.(上海地理)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1)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2)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变得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2)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水土流失,破坏原有的耕作层。
下图为“我国浑源县所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题。
1.当前该县面临的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土地沙漠化
C.湿地破坏 D.水土流失
2.导致该县东南部这一生态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地形坡度较陡 B.降水强度较大
C.河流密度较高 D.地表土质疏松
3.针对该生态环境问题,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 )
①植树造林种草 ②兴修水库 ③修建水平梯田 ④打坝淤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1.D 2.A 3.B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该县以高原为主,地形破碎,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县应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图中东南部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形坡度较陡,水流速度快,易引发水土流失;降水强度、地表土质与河网密度在图中区域内相差不大。第3题,综上分析可知,“该生态环境问题”指水土流失严重;该县应采取的工程措施主要有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植树造林种草是生物措施,不是工程措施。
(2019·西北大学附中期末)读“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4~5题。
表1 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荒漠化土地总面积
耕地
林地
草地
未利用土地
111.32
2.35
4.31
50.54
54.12
表2 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2)
水蚀
风蚀
冻融
盐碱化
12.53
83.93
5.24
9.398
4.下列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由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
D.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5.下列关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农牧活动造成的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答案 4.C 5.D
解析 第4题,由题干可知,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面积约166万km2,由表1可知,其荒漠化土地总面积是111.32万km2,由此判断荒漠化土地面积大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故A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是风蚀,故B错误;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手段,故C正确;由表1可知,未利用土地荒漠化面积最大,故D错误。第5题,由表1可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荒漠化面积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未利用土地,说明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不是人类活动,故A、B、C错误;由表2可知,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即与近地面的水平气流(风)的侵蚀有关,故D正确。
(2020·山东临沂调研)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Ⅰ示意“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Ⅱ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回答6~8题。
6.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7.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成正比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8.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说明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增加
答案 6.D 7.D 8.C
解析 第6题,根据题意可知,风影沙丘是因为灌草丛阻挡使风速降低,从而在灌草丛的背风面形成沙丘;依据图示灌丛、沙丘位置以及指向标,可判断主导风向为东北风。第7题,风影沙丘因灌草丛阻挡而形成,则灌草丛迎风面积与沙丘的宽度呈正相关;植株高度与沙丘长度从图中无法判断,图示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但不是正比关系,灌丛叶片大小对沙丘高度影响较小。第8题,植被有固定风沙的作用,风影沙丘数量增加,会使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会减弱;荒漠化扩张速度减小;一个地区降水短时期不会改变,不会使大气降水明显增多。
9.(2020·大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1是我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单位:米)地形图,图2是图1中甲处的气候资料。据道光、咸丰年间的县志记载,图1中甲处当时森林茂密,柳竹成荫,河深水清,舟楫畅行。然而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被切割得支离破碎的光山秃岭,一片“红色荒漠”景观。
(1)根据材料,分析图1中甲处形成“红色荒漠”景观的原因。
(2)图1中甲处形成的“红色荒漠”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防治图示区域日渐扩大的“红色荒漠”?
答案 (1)自然原因:①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②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降水集中、多暴雨;③河流众多,流水侵蚀切割强烈。
人为原因:①开发历史悠久,人多地少,毁林开荒;②能源短缺,乱砍滥伐。
(2)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使山坡土层变薄,土壤肥力降低,使粮食减产;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影响交通等;山麓地带水冲沙压,旱涝严重;平原地区,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湖淤塞,河湖调洪能力降低,使旱涝灾害加剧;同时还影响航运。
(3)发展立体农业;搞好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建设水电站,开发利用本区丰富的水能资源;切实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兴建沼气池和营造速生薪炭林等;进行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
1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铁路北麓河路段的风沙灾害已成为影响铁路运营安全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为防治沿线风沙灾害,铁路管护部门在其两侧布设了风沙防护设施,主要有砾石方格、导沙墙、阻沙水泥栅栏等。下图为北麓河路段的风沙防护体系结构组成。
(1)简述图示地区风沙灾害严重的原因。
(2)描述图中北麓河南侧路段风沙防护体系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分别说明水泥栅栏阻沙与砾石方格阻沙的基本原理。
答案 (1)降水少,干旱范围大;沙源广;风向稳定,多大风,风力强劲;生态环境恶劣,植被覆盖率低。
(2)特点:设置了多种防护设施;西侧(上风方向)设施多于东侧。原因:危害铁路沿线的风沙主要来自附近的沙地和滩地,沙粒粗细不同,各防护设施相互补充共同防护;西侧是上风地带,是危害铁路设施风沙的主要来源地,在西侧设置多种防护设施能有效减轻风沙危害程度。
(3)栅栏阻沙原理:水泥栅栏能大大降低近地面的风速,风力减弱,风携带的沙粒便沉积下来。
砾石方格阻沙原理:砾石铺盖在沙地表层,阻隔了风力对颗粒较小沙粒的起动,砾石重,风难以吹动,达到固沙效果。
11.(2019·湖南怀化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年降水量在300~450mm之间,90%以上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且多夜雨,有的地方夜雨量占全年雨量的80%以上,水土流失严重。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的贡嘎县与扎囊县之间的河岸带,在干旱和冬季大风因素影响下,河谷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沙丘形态随处可见。研究人员发现,沙生植物种群存在随植株大小增大,聚集强度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沙生植物适应环境的表现,为青藏高原河谷风沙化土地人工促进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了参考依据。下图示意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位置。下表为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位置与特点资料表。
半固定沙地
固定沙地
海拔(m)
3 575
3 650
高于河流水位(m)
5
50
距离河道(m)
200
1 000
主要半灌状草本
藏沙蒿
藏白蒿
(1)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半固定沙地的形成原因。
(2)分析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沙生植物种群存在随植株增大而聚集度减弱的原因。
(3)在治理半固定沙地时,有专家提议采用集聚式种草,请说明理由。
答案 (1)河水携带上游大量泥沙在河谷沉积;距离河道近,枯水季节河床泥沙裸露,风力作用使泥沙在河岸沉积形成流动沙地;距离河面近,沙地受河流丰水季节水位上涨和降水的双重影响,土壤水分条件好,不易起沙且植被生长快,有较好的固沙作用,形成半固定沙地。
(2)幼小植株对土壤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较小,单位面积土地可以使更多数量的幼小植株存活;幼小植株呈现集聚状态,可以有效抵御风沙危害,提高存活率。较大植株对土壤水分、养分等资源的竞争明显增大;较大植株独立抵御风沙危害能力明显增强,导致它们相互庇护的依赖性降低,聚集强度减弱,呈现相对分散状态。
(3)集聚式种草有利于抵御沙埋和风蚀等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提高存活率;集聚式种草有利于阻挡流水、风力对地表沙粒的侵蚀、搬运,有利于流沙在植株根茎部集聚,形成聚沙体,起到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