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共5页。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上海市高桥中学 俞月红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的确定:在学习《盐类水解》之前,学生已学过盐能跟金属、跟碱、跟酸、跟盐的反应,还学过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水的电离等知识。这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盐类水解的概念和盐类水解的规律等高级规则的习得,属于信息加工类中的复杂学习,所以我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通过学习,为今后书写水解方程式和学习化学平衡的移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的确定:1、 陈述性知识目标1) 理解盐类水解的概念;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知道盐类水解的应用。2)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能初步根据盐的组成判断盐溶液的酸碱性。2、 智慧技能目标1) 学生参与每个问题的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期得到问题的圆满解决2) 学生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能力得到锻炼3) 组织学习策略进一步训练3、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逐步渗透现象与本质、一般与特殊等对立统一观点的教育任务分析:起点能力与使能目标起点能力 学生已掌握溶液酸碱性和PH值的关系 学生已学习盐跟金属、 并且已知草木灰的主要成分:K2CO3 跟酸跟碱的反应 它的水溶液呈碱性 并且初步具备组织学习
的知识 使能目标1 通过测定盐溶液PH值的实验,
知道某些盐溶液有酸碱性
使能目标2 知道盐溶液的酸碱性是由盐的水解造成的
使能目标3 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
能目标4 掌握盐类水解的规律
形成盐的知识网络体系 支持性条件: 学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教与学的策略这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引出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过程。教师在引入新课之前先创设问题情景,列举泡沫灭火器的反应机理,得出盐和盐的溶液反应后不是得到两种新盐,而是酸和碱的结论。这对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冲击,激起了不小的浪花,形成了实验现象与已有知识的极大的认知差距,从而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强烈欲望。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层层递进,用学过的知识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来认识未知世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的思维品质获得提高。重点与难点:重点:盐类水解的概念和规律难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培养和训练教学媒体:实验,多媒体教学环节
(生)激发兴趣 信息处理 验证讨论 信息提炼,创新应用
(师)设计问题 提供素材 点拨 总结提高 教学过程师 同学们都知道:现代社会住宅高层化、燃料煤气化、装潢高档化、使用电器化,火灾的隐患和发生率明显升高,在消防中常用到泡沫灭火器(呈现),同学们是否知道它的使用方法及原理呢?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推知结论。(师说明:泡沫灭火器内装的化学药品:NaHCO3溶液、Al2(SO4)3溶液。)演示 在玻璃仪器——抽滤瓶中做模拟实验。多媒体显示: Al2(SO4)3、 NaHCO3、 H2O Al(OH)3、 CO2、H2O 盐 + 水 碱 + 酸(创设问题情景,形成认知差距,激发求知欲)师问 初三时我们曾学过盐和盐反应生成两种新盐,而以上式子好象不能用已有的知识来解释,这说明盐的某些特殊性质我们尚未掌握。下面我们就到未知领域去探究一下盐还有那些特殊的性质?多媒体显示提问:盐溶液究竟有无酸碱性?(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提供素材。)生实验 测定盐溶液的PH值(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充分感知)学生报告实验现象及结论:有些盐溶液呈酸碱性 Na2SO3 Na2CO3 NaAc 溶液呈碱性 CuSO4 NH4Cl 溶液呈酸性 NaNO3 KCl 溶液呈中性 [组织问题解决] 根据前一节教材的内容,溶液呈酸性、碱性意味着什么? 学生思索并回答:溶液中CH+≠COH- 教师追问:上述盐的组成中都不含H+与OH-,那么溶液H+、OH-源自何处? 学生答:溶液中有H2O,学生顿悟,H+、OH-来自水的电离。 教师问:水是中性物质,在常温下电离出CH+=COH-=1.0×10-7mol/L 那么溶液中为什么会出现CH+≠COH-的情况呢? 学生分组讨论(以NaAc为例) 师启发生阐述:Q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过程? Q2.电离出的离子间是否会引起“关联”反应? Q3.结果导致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CH+和COH-如何变化?[点拨-概括归纳] 师生交流讨论结果多媒体显示: CH3COONaCH3COO- + Na+ + H2O = H+ + OH- ‖ CH3COOH教师说明:由于生成了弱电解质CH3COOH,所以CH+减少,导致H2O的电离平衡被破坏,平衡向右移动,从而使COH->CH+ ,溶液呈碱性,这就是本课的主题——《盐类水解》(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流畅性)练习:请同学运用刚才的思维方法和书写方式来分析K2CO3、NH4Cl的水解过程(巩固思维过程,使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学生上台,实物投影仪显示并讲解师: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K2CO3,在水溶液中发生水解而使溶液呈碱性,故不宜跟铵态氮肥混合施用,以免降低肥效,古时候人们还利用此性质来洗涤衣物呢。根据CH3COONa、K2CO3、NH4Cl的盐类水解过程的分析,你能否归纳出盐类水解的实质是什么?生答(学生思维的无序性转向有序性)辨析:盐的电离是指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那么盐类的水解是“盐被水分解”了,还是“水被盐分解”了?生答师强调:盐类组成中含有弱电解质的离子才会发生水解。问题引入: 在自然界中盐的种类是很多的,若每种盐溶液的酸碱性都用PH试纸来测定的话,那是不可能也毫无必要的。那么我们能否通过个性的现象来得到共性的结论,亦即盐溶液的酸碱性有无规律呢?(再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多媒体拆分各盐的组成, 学生讨论、分析:发现溶液呈碱性的盐都是由强碱弱酸反应生成的,溶液呈酸性的盐都是由强酸弱碱中和生成的。溶液呈中性的盐是由强酸强碱反应生成的。哦,溶液的酸碱性有规律的。(学生思维产生顿悟)[归纳]:高级规则习得 盐类水解的规律: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 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 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记忆策略(形象记忆):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改组智能结构: 从水解特点来看,水解反应和中和反应有一定的联系。我们知道,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在学了盐类水解概念后,对上述规律有何新的认识?(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学生讨论、归纳 除了强酸强碱生成的盐外,其余有弱电解质参与的中和反应都有其水解的逆过程存在,即水解和中和是一个动态可逆平衡。例:CH3COOH + NaOH = CH3COONa + H2O强调:1、水解和中和是一个动态的可逆的平衡体系2、 中和反应是放热的,水解过程是吸热的3、 盐类水解是很微弱的,一般情况下反应趋势以中和为主,我们一般不用水解反应来制取酸或碱 [总结提高-应用]课堂小结:盐的化学性质 另一金属+新盐 金属 + 新酸 + 新盐 酸 + 盐 + 盐 两种新盐 + + 碱 H2O 新碱 水解反应 + 新盐 创新应用:问题1、含1摩尔HCl的溶液与含1摩尔NH3.H2O的溶液反应后,溶液的PH值是否等于7?C(NH4+)是否等于C(Cl-)?问题2、实验室装有FeCl3溶液的试剂瓶久置后会出现红色物质,为什么会产生?怎样防止 它的产生?问题3、高桥地区的水质有这样一个问题:水烧开后在水壶和热水瓶内会出现大量的水垢。一位老师在研究减少水垢的实验中发现,在冷水中放入一些明矾,[化学式KAl(SO4)2.12H2O],结果水垢现象明显减少了。假如你是化学家,请分析其中的道理。(问题来源于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后记:1、现代教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不再是最终目的,而应使其成为一种载体,让学生掌握方法并亲身体验感受,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力。本节课采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此。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问题解决也称解决问题,可定义为:当个人在面对问题情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利用时,指向于将已知情景转化为目标情景的认知过程,即综合运用三类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智慧技能)解决新的问题情景的过程。这种模式冲破了“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束缚,引导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独立地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自我发展了知识,同时探索精神得到锻炼。2、 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的的训练。 如组织学习策略的训练,形成了盐的知识网络;记忆学习策略,使学生记住了盐类水解的规律;精加工学习策略中质疑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更使学生获得会学的本领,即从“学会”转变到“会学”;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加工信息。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第三课时教案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内容,提出疑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案,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探究盐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化学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