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项复习 运动和力 专项训练(含答案)
展开2021年中考物理二轮专项复习
运动和力 专项训练
1.如图所示,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实验中:
(1)定滑轮的作用是 。
(2)选择轻质卡片的目的是 。
(3)用手将卡片转过一个角度,使卡片受到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然后由静止释放卡片,根据 (选填字母),能够说明这两个拉力不是一对平衡力。
A.松手前卡片静止 B.松手瞬间卡片旋转 C.松手后卡片达到静止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测量小车在固定斜面上运动时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图。小车从带有适当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自由下滑,图中的时刻是小车到达A、B两处时电子时钟所显示的两个不同的时刻,则:
(1)由图可知,斜面上的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 mm。
(2)该实验原理是 。
(3)在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倾角适当 (选填“大”或“小”)一些。
(4)由图可知:小车在A、B两点间运动的平均速度为 m/s。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观察到不同物体在空气中下落的快慢不同,如石子下落要比羽毛快得多,于是他们联想到“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作出以下猜想:
猜想一:物体下沉快慢与物体质量、体积、形状有关;
猜想二: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有关.
他们利用天平、秒表、长玻璃圆筒、体积和形状相同的小瓶,还有细沙、水、牛奶、食用油等器材,进行探究实验,将能够下沉的物体从液面处由静止开始下沉,每次下沉深度均为0.3 m.记录的部分实验数据如下表.
(1)物体在液体中下沉的深度相同时,通过比较物体的______________判断下沉的快慢.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或4、5、6)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其他条件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下沉得越快.
(3)要想探究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应选择实验序号为________的三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4)分析比较实验序号7、8、9的数据可知,物体下沉快慢还与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如图为物体分别在三种液体中下沉时间与其质量的关系图像.其中,反映物体在食用油中下沉时间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________.
4.如图甲所示为同学们经常玩的“纸蜻蜓”,把它从高处释放时会旋转着下落.为探究纸蜻蜓下落时的运动特点,小海同学设计了两个实验方案:
方案一:通过比较纸蜻蜓下落相同路程所用的时间,判断其运动快慢的变化;
方案二:通过比较纸蜻蜓下落相同时间通过的路程,判断其运动快慢的变化.
(1)因为纸蜻蜓在下落过程中某一时刻的________不好标记,小海选择了方案一进行实验.
(2)为保证纸蜻蜓下落时做直线运动,小海用三张相同的纸条做成纸蜻蜓,实验应在________的环境下进行.
(3)按图乙所示,在竖直方向测量相等的高度并标记,将纸蜻蜓从O点由静止释放,用电子秒表测量纸蜻蜓到达A、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纸蜻蜓在OB段做_______运动,说明重力大于阻力;在CE段做____运动.
纸蜻蜓从O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所受的重力大小不变,
所受的空气阻力随速度变化的规律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海将纸蜻蜓拆开一些空隙,如图丙所示,重复前面的实验,发现纸蜻蜓下落时几乎不旋转且比旋转时下落更快了.
根据运动和力的关系, 旋转的纸蜻蜓下落较慢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图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的原理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球运动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_______水平段BD的高度.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________vCD,这是因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________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
点的过程中,在________点的速度最小.
(4)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6.某兴趣小组想探究“形状不同的物体,其表面的中间位置承受冲击力的能力是否相同”.
他们找来一些相同材质做成的直径和厚度相同、表面为平面、凸面、凹面的物体,让其表面作为受力面,用一个底部固定有金属杆、内装沙子的易拉罐作为下落的重物,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为了让重物下落时金属杆击中受力面的中间位置,他们利用重力的方向是____________的原理自制了一个重锤线.
(2)实验时保持下落物体的重、下落物体与受力面之间的________不变,让重物沿重锤线方向依次下落,使金属杆击中不同形状受力面的中间;多次改变下落物体的重,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一中.
表一
表二
分析表一发现:
①当下落物体与受力面间的距离一定时,下落物体越____________,冲击力越大;
②____________面的中间位置承受外力的能力相对较强.
(3)那么凸面物体的侧面承受冲击力的能力又如何呢?
他们保持重物与击中位置的距离不变,让重物依次下落,使金属杆击中凸面的不同位置;改变物重,重复上述实验.将实验数据和现象记录在表二中.
分析表一和表二发现,凸面物体的侧面比中间承受竖直下落物体冲击力的能力更________;这也表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____________有关.
请你举出一个利用凸面物体能承受较大冲击力的实例 .
7.室内装修中,人们常用膨胀螺栓将吸顶灯固定在天花板上.如图甲所示,小华用笔杆代替膨胀螺栓,探究插入沙子中的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哪些因素有关?对此她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可能与笔杆受到的压力有关.
猜想二:可能与笔杆的形状有关.
猜想三:可能与笔杆插入沙子中的深度有关.
(1)为验证猜想一,小华用同一笔杆进行实验,保持笔杆________________不变.在瓶内装满沙子的情况下,通过夯实并增加沙子的质量,从而增大沙子对笔杆的挤压力.然后改变轻质小桶内的物重,用____________分别测出不同挤压力下笔杆能吊起的最大物重,依次将实验结果记入表格.
(2)为验证猜想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小华将原笔杆上端劈开使其膨胀,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入表格.
(3)分析①、②、③组数据,你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①④、②⑤或③⑥组数据你还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4)你认为笔杆能吊起的物重还与笔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5)实际使用的膨胀螺栓如图乙,旋转其底部的螺母,处于墙体中的部分就会膨胀,膨胀螺栓与墙体间的压力变________,吊起重物时,它与墙体间的摩擦力变________,同时它还受到了墙体对它向上的支持力,这样膨胀螺栓可以承受更大的拉力.
8.探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二力的平衡条件”,需要比较物体“平衡”和“不平衡”两种情况才可以得出结论。实验室内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定滑轮按45°角固定在桌边上)。小红利用此装置做实验过程中,将木块扭转,小亮说:“由于定滑轮无法扭转,所以会影响实验效果”。
(1)在木块不扭转的情况下,“二力平衡”的三个条件中,此装置对哪些平衡条件的探究存在缺陷?
(2)根据实验需要,改进该实验装置,简述你的改进方案。
9.小琪骑自行车上学途中,发现,不蹬脚踏时,自行车也能向前行。小琪思考: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她将思考的问题告诉了同学小红,两人做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车和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二: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车和人的初速度有关;
猜想三:自行车滑行的最大距离可能与地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她们两人合作利用圆柱形空瓶、木板等器材设计了图20所示的装置进行了探究。实验时将瓶子P从斜面上滚下,进入水平桌面时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瓶子在水平木板上滚动一段距离停下。
(1)为了验证猜想一,她们第一次用空瓶,第二次在瓶里装满沙子,这样改变了质量,先后让瓶子从斜面上 无初速滚下,测出瓶子在水平木板上滚动的距离都为s,她们使用的实验方法叫 法。根据实验结果,她们认为猜想一是 (选填“正确的”或“不正确的”)
(2)为了验证猜想二她们应该通过改变 来改变瓶子到达木板的速度。
(3)后来她们又在木板上铺了棉布做了三次,几次实验记录了如右表的一些数据。由表中数据可分析得出结论:物体在水平上滑行的距离与 、 都有关系。
(4)小刚看到她们实验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小刚认为,物体的初动能越大,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就越长。根据小琪、小红的探究的结果,你认为,小刚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 。
答案解析
1.答案为:
(1)改变力的方向
(2)消除(或忽略)卡片重力对实验的影响
(3)B
[解析] (3)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受平衡力作用的物体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若两个拉力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释放卡片的瞬间,卡片将旋转,直至两个拉力在同一条直线上,卡片才能静止,故选B。
2.答案为:(1)2 (2)v=,(3)小 (4)0.03
3.答案为:
(1)下沉时间;
(2)物体的质量越大;
(3)1、4、7(或2、5、8或3、6、9);
(4)小瓶表面是否粘油;
(5)c;
解析: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由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共同决定,当物体运动相同的路程时,用时较短的运动快;
(2)实验1、2、3(或4、5、6)三次实验物体所用液体种类相同,下沉路程相同,物体的质量越大,下沉的时间越短,即运动越快;
(3)要想探究物体下沉快慢与液体种类的关系,应该保持物体的质量相同,故应该选择1、4、7(或2、5、8或3、6、9)三次实验;
(4)由实验7、8、9可以分析出这三组实验每组实验采用了相同质量的小瓶,但是小瓶在下沉过程中有粘油和不粘油两种情况,横向比较可知在质量、下沉液体相同的情况下,粘油的比不粘油的下沉慢,所以可以归纳出物体在油中下沉的快慢与物体表面是否粘油有关;
(5)通过表格中数据与图像中的对应关系可得出曲线c反映了物体在食用油中下沉时间与质量的关系.
4.答案为:
(1)位置;
(2)无风;
(3)加速,匀速,阻力随速度的增大而变大;
(4)纸蜻蜓旋转下落时受到的阻力比不旋转时受到的阻力大(其他合理说法均可得分)(2分)
解析:
(1)“纸蜻蜓”在下落过程中位置始终在变化,不好标记运动一段时间后的末位置,因此无法测量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纸蜻蜓”质量比较轻,为保证“纸蜻蜓”下落时做直线运动,本实验应在无风的环境中进行;
(3)“纸蜻蜓”通过OA段的速度为:vOA==≈1.85 m/s,通过AB段的速度为:vAB===2 m/s,即vAB>vOA,“纸蜻蜓”在做加速运动;“纸蜻蜓”通过CD、DE段,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相同,即“纸蜻蜓”在CE段做匀速直线运动;“纸蜻蜓”在OB段做加速运动,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在CE段做匀速直线运动,阻力等于重力,重力不变,说明阻力在逐渐变大,因此“纸蜻蜓”所受的空气阻力随速度变化的规律是: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所受阻力越大;
(4)“纸蜻蜓”重力不变,下落时几乎不旋转比旋转时下落得更快,下落速度大,说明空气阻力小,下落速度小,说明空气阻力大,故旋转的“纸蜻蜓”下落较慢的原因是所受空气阻力较大.
5.答案为:(1)v=;(2)时间,同一,大于;(3)>,摩擦力,D;(4)0.74;
解析:
(1)测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v=;(2)测量小球在各段轨道上运动的时间时,由于误差较大,需要进行多次测量,对求得的平均速度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使小球从左边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这是因为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时,小球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小球的动能相同,从而保证小球通过A点时的速度相同;由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摩擦,所以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可知,释放小球的高度应大于水平段BD的高度;
(3)由表格数据可知,运动相同的距离,BC段用时短,所以vBC>vCD,小球在平直轨道BD上运动的速度越来越小,是因为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轨道的摩擦力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A点的速度最大,从A点到B点速度逐渐减小,经过B点后运动到D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所以在D点的速度最小,从D点到E点,速度又逐渐增大;
(4)sBD=sBC+sCD=50.00 cm+50.00 cm=100 cm=1 m,vBD===≈0.74 m/s.
6.答案为:
(1)竖直向下;
(2)距离 ①重 ②凸;
(3)强 作用点 安全帽(或头盔等)
7.答案为:
(1)插入沙子中的深度 弹簧测力计
(3)在笔杆形状与插入沙子的深度一定时,笔杆受到的压力越大,能吊起的物重越大(或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它受到压力有关等) 笔杆所受压力和插入沙子的深度一定时,膨胀的笔杆能吊起更重的物体(或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与笔杆的形状有关等)
(4)粗细(或表面的粗糙程度等)
(5)大 大
【解析】
(1)笔杆能吊起的物重可能与多个因素有关,在实验时要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在验证猜想一:可能与笔杆受到的压力有关,就要控制笔杆插入沙子中的深度不变,通过夯实并增加沙子质量来体现笔杆所受的压力,通过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不同挤压力下笔杆能吊起的最大物重;
(3)通过对比①、②、③中的数据可知在笔杆形状与插入沙子的深度一定时,笔杆受到的压力越大,能吊起的物重越大;对比①④、②⑤或③⑥是在笔杆所受压力和插入沙子的深度一定时,膨胀的笔杆能吊起更重的物体;
(4)如果笔杆的粗细不同,其与沙子的接触面积不同,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会不同,即笔杆能吊起的物重不同;如果笔杆的表面比较粗糙,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产生的摩擦力不同,所以能吊起的物重也就不同;
(5)旋转其底部螺母时处于墙体中的部分会膨胀,增加了与墙体之间的压力,与墙体间的摩擦力也会变大,同时它还受到墙体对它向上的支持力,可承受更大的拉力.
8.答案为:
(1)方向相反和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将两侧的定滑轮一个固定,使另一个的角度可调(答案合理均可)
9.同一高度控制变量不正确的瓶子在斜面上的高度接触面高度不正确动能只是影响滑行距离的一个因素,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要用控制变量法来分析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