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数学二轮教师用书:层级二专题四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展开第2讲 空间中的平行与垂直
[考情考向·高考导航]
(文)高考对本讲命题较为稳定,解答题的第(1)问考查空间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的证明,而第(2)问多考查面积、体积的计算,难度中等偏上.解答题的基本模式是“一证明二计算”.
(理)高考对本讲命题较为稳定,常以解答题第(1)问的形式考查,主要是线线、线面、面面平行和垂直的判定与性质,且多以棱柱、棱锥、棱台或简单组合体为载体进行考查,难度中等.
[真题体验]
1.(2019·全国Ⅱ卷)如图,长方体ABCD-A1B1C1D1的底面ABCD是正方形,
点E在棱AA1上,BE⊥EC1.
(1)证明:BE⊥平面EB1C1;
(2)若AE=A1E,AB=3,求四棱锥E-BB1C1C的体积.
解:(1)由已知得B1C1⊥平面ABB1A1,BE⊂平面ABB1A1,故B1C1⊥BE.
又BE⊥EC1,所以BE⊥平面EB1C1.
(2)由(1)知∠BEB1=90°,由题设知Rt△ABE≌Rt△A1B1E,所以∠AEB=∠A1EB1=45°,故AE=AB=3,AA1=2AE=6.
作EF⊥BB1,垂足为F,则EF⊥平面BB1C1C,且EF=AB=3.
所以,四棱锥E-BB1C1C的体积V=×3×6×3=18.
2.(2019·江苏卷)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D,E分别为BC,AC的中点,AB=BC.
求证:(1)A1B1∥平面DEC1;
(2)BE⊥C1E.
证明:(1)因为D,E分别为BC,AC的中点,
所以ED∥AB.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1B1,
所以A1B1∥ED.
又因为ED⊂平面DEC1,A1B1⊄平面DEC1,
所以A1B1∥平面DEC1.
(2)因为AB=BC,E为AC的中点,所以BE⊥AC.
因为三棱柱ABC-A1B1C1是直棱柱,所以C1C⊥平面ABC.
又因为BE⊂平面ABC,所以C1C⊥BE.
因为C1C⊂平面A1ACC1,AC⊂平面A1ACC1,C1C∩AC=C,
所以BE⊥平面A1ACC1.
因为C1E⊂平面A1ACC1,所以BE⊥C1E.
[主干整合]
1.证明线线平行和线线垂直的常用方法
(1)证明线线平行常用的方法:①利用平行公理,即证两直线同时和第三条直线平行;②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平行转换;③利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证线线平行;④利用线面平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进行平行转换.
(2)证明线线垂直常用的方法:①利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即高线的性质;②勾股定理;③线面垂直的性质:即要证两直线垂直,只需证明一直线垂直于另一直线所在平面即可,即l⊥α,a⊂α⇒l⊥a.
2.空间平行、垂直关系证明的主要思想是转化,即通过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将线线、线面、面面之间的平行、垂直关系相互转化.
热点一 空间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
逻辑 推理 素养 | 逻辑推理——转化思想在平行、垂直证明中的应用 以学习的线面平行、垂直关系为基础,将线面问题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转化为线线平行、垂直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面面、线面、线线之间的相互转化. |
平行、垂直关系的证明问题
[例1-1] (2018·北京卷)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矩形,平面PAD⊥平面ABCD,PA⊥PD,PA=PD,E,F分别为AD,PB的中点.
(1)求证:PE⊥BC;
(2)求证:平面PAB⊥平面PCD;
(3)求证:EF∥平面PCD.
[审题指导] (1)只需证明PE⊥AD即可.
(2)根据PA⊥PD,只需再证明PD⊥AB即可,为此可先证AB⊥平面PAD.
(3)只证明EF平行于平面PCD内的一条直线,取PC的中点G,连接FG,GD,证明四边形EFGD为平行四边形.
[解析] (1)证明:∵PA=PD,且E为AD中点,
∴PE⊥AD,
∵平面PAD⊥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PE⊂平面PAD
∴PE⊥平面ABCD
∵BC⊂平面ABCD
∴PE⊥BC.
(2)∵四边形ABCD为矩形,
∴CD⊥AD
∵平面PAD⊥平面ABCD,
平面PAD∩平面ABCD=AD,
CD⊂平面ABCD
∴CD⊥平面PAD
∵PA⊂平面PAD
∴CD⊥PA
∵PA⊥PD,且CD,PD⊂平面PCD,CD∩PD=D,
∴PA⊥平面PCD
∵PA⊂平面PAB
∴平面PAB⊥平面PCD.
(3)取PC中点G,连接FG,GD
∵F,G分别为PB和PC中点
∴FG∥BC,FG=BC
∵四边形ABCD为矩形,
∴BC∥AD,BC=AD
∵E为AD中点
∴ED=AD
∴ED∥BC,ED=BC
∴ED∥FG,ED=FG
∴四边形EFGD为平行四边形
∴EF∥GD
∵EF⊄平面PCD且GD⊂平面PCD
∴EF∥平面PCD
线面平行及线面垂直的证明方法
(1)要证线面平行,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证已知直线与平面内的某直线平行;二是证过已知直线的平面与已知平面平行.转化思想在证明平行关系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寻找平行关系上,利用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等是常用的手段.
(2)要证线面垂直,关键是在这个平面内能找出两条相交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即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结合图形还要注意一些隐含的垂直关系,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菱形的对角线以及经计算得出的垂直关系等.
平行、垂直关系的探索问题
[例1-2] (2018·全国卷Ⅲ)
如图,矩形ABCD所在平面与半圆弧所在平面垂直,M是上异于C,D的点.
(1)证明:平面AMD⊥平面BMC;
(2)在线段AM上是否存在点P,使得MC∥平面PBD?说明理由.
[审题指导] 第(1)问利用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求证:先证明BC⊥DM,再证DM⊥CM即可;
第(2)问利用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进行判定;先连接AC,BD,BD与AC交于点O,再说明是否存在点P满足OP∥MC即可.
[解析] (1)证明:由题设知,平面CMD⊥平面ABCD,交线为CD.因为BC⊥CD,BC⊂平面ABCD,所以BC⊥平面CMD,故BC⊥DM.因为M为上异于C,D的点,且DC为直径,所以DM⊥CM.又BC∩CM=C,所以DM⊥平面BMC.而DM⊂平面AMD,故平面AMD⊥平面BMC.
(2)当P为AM的中点时,MC∥平面PBD.
证明如下:如图,连接AC交BD于O,因为ABCD为矩形,所以O为AC的中点,连接OP,因为P为AM的中点,所以MC∥OP.
又MC⊄平面PBD,OP⊂平面PBD,所以MC∥平面PBD.
解决与平行、垂直有关的存在性问题的基本策略: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能导出与条件吻合的依据或事实,则说明假设成立,即存在;若导出与条件或实际情况相矛盾的结论,则说明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
(1)(2019·西安八校联考)
如图,在三棱锥ABCD中,AB⊥AD,BC⊥BD,平面ABD⊥平面BCD,点E,F(E与A,D不重合)分别在棱AD,BD上,且EF⊥AD.
求证:①EF∥平面ABC;
②AD⊥AC.
证明:①在平面ABD内,
因为AB⊥AD,EF⊥AD,所以EF∥AB,
又因为EF⊄平面ABC,AB⊂平面ABC,
所以EF∥平面ABC.
②因为平面ABD⊥平面BCD,
平面ABD∩平面BCD=BD,BC⊂平面BCD,BC⊥BD,所以BC⊥平面ABD.
因为AD⊂平面ABD,所以BC⊥AD.
又AB⊥AD,BC∩AB=B,AB⊂平面ABC,
BC⊂平面ABC,所以AD⊥平面ABC.
又因为AC⊂平面ABC,所以AD⊥AC.
(2)
(2019·临沂三模)如图所示,五面体ABCDEF,四边形ACFD是等腰梯形,AD∥FC,∠DAC=,BC⊥面ACFD,CA=CB=CF=1,AD=2CF,点G为AC的中点.
①在AD上是否存在一点H,使GH∥平面BCD?若存在,指出点H的位置并给出证明;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②求三棱锥GECD的体积.
解析:
①存在点H,H为AD中点.证明如下:连接GH,在△ACD中,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可知GH∥CD.
又GH⊄平面BCD,CD⊂平面BCD,
∴GH∥平面BCD.
②由题意知AD∥CF,AD⊂平面ADEB,CF⊄平面ADEB,
∴CF∥平面ADEB.
又CF⊂平面CFEB,平面CFEB∩平面ADEB=BE,∴CF∥BE,
∴VGECD=VEGCD=VBGCD,
∵四边形ACFD是等腰梯形,∠DAC=.∵CA=CB=CF=1,AD=2CF,
∴∠ACD=,∴CD=,CG=,又BC⊥平面ACFD,∴VBGCD=××CG×CD×BC=××××1=.
∴三棱锥GECD的体积为.
热点二 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
[例2] (2019·全国Ⅲ卷)图1是由矩形ADEB,Rt△ABC和菱形BFGC组成的一个平面图形,其中AB=1,BE=BF=2,∠FBC=60°.将其沿AB,BC折起使得BE与BF重合,连接DG,如图2.
(1)证明:图2中的A,C,G,D四点共面,且平面ABC⊥平面BCGE;
(2)求图2中的四边形ACGD的面积.
[审题指导] (1)由平行线的传递性证明AD∥CG,结合平面图形中的条件证明AB⊥平面BCGE,再由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证.
(2)由AB∥DE,得DE⊥平面BCGE,取CG的中点M,结合菱形的特殊性,容易证明CG⊥平面DEM,即构造了平行四边形ACGD的高,再由已知代入公式计算.
[解析] (1)由已知得AD∥BE,CG∥BE,所以AD∥CG,
故AD,CG确定一个平面,从而A,C,G,D四点共面.
由已知得AB⊥BE,AB⊥BC,故AB⊥平面BCGE.
又因为AB⊂平面ABC,所以平面ABC⊥平面BCGE.
(2)取CG的中点M,连接EM,DM.
因为AB∥DE,AB⊥平面BCGE,所以DE⊥平面BCGE,故DE⊥CG.
由已知,四边形BCGE是菱形,且∠EBC=60°,得EM⊥CG,故CG⊥平面DEM.
因为DM⊥CG.
在Rt△DEM中,DE=1,EM=,
故DM=2.
所以四边形ACGD的面积为4.
平面图形折叠问题的求解方法
(1)解决与折叠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是搞清折叠前后的变化量和不变量,一般情况下,线段的长度是不变量,而位置关系往往会发生变化,抓住不变量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2)在解决问题时,要综合考虑折叠前后的图形,既要分析折叠后的图形,也要分析折叠前的图形.
(2019·石家庄三模)如图(1)所示,在边长为24的正方形ADD1A1中,点B,C在边AD上,且AB=6,BC=8,作BB1∥AA1分别交AD1,A1D1于点P,B1,作CC1∥AA1分别交AD1,A1D1于点Q,C1,将该正方形沿BB1,CC1折叠,使得DD1与AA1重合,构成如图(2)所示的三棱柱ABC-A1B1C1.
(1)求证:AB⊥平面BCC1B1;
(2)求多面体A1B1C1-APQ的体积.
解析:(1)证明:由题知,在题图(2)中,
AB=6,BC=8,CA=10,
∴AB2+BC2=CA2,∴AB⊥BC.
又AB⊥BB1,BC∩BB1=B,∴AB⊥平面BCC1B1.
(2)由题易知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6×8×24=576.
∵在题图(1)中,△ABP和△ACQ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B=BP=6,AC=CQ=14,
∴VA-CQPB=×S四边形CQPB×AB=××(6+14)×8×6=160.
∴多面体A1B1C1-APQ的体积V=VABC-A1B1C1-VA-CQPB=576-160=416.
热点三 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线面角
[例3] (2019·天津卷)如图,
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PCD为等边三角形,平面PAC⊥平面PCD,PA⊥CD,CD=2,AD=3.
(1)设G,H分别为PB,AC的中点,求证:GH∥平面PAD;
(2)求证:PA⊥平面PCD;
(3)求直线AD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
[审题指导] (1)连接BD,利用GH∥PD推线面平行.
(2)连接DN,先证DN⊥平面PAC,再证PA⊥平面PCD.
(3)由DN⊥平面PAC,可知∠DAN为所求,利用直角三角形求解.
[解析]
(1)连接BD,易知AC∩BD=H,BH=DH.
又由BG=PG,故GH∥PD.
又因为GH⊄平面PAD,PD⊂平面PAD,所以GH∥平面PAD.
(2)取棱PC的中点N,连接DN.依题意,得DN⊥PC.
又因为平面PAC⊥平面PCD,平面PAC∩平面PCD=PC,所以DN⊥平面PAC.
又PA⊂平面PAC,所以DN⊥PA.
又已知PA⊥CD,CD∩DN=D,
所以PA⊥平面PCD.
(3)连接AN,由(2)中DN⊥平面PAC,可知∠DAN为直线AD与平面PAC所成的角.
因为△PCD为等边三角形,CD=2且N为PC的中点,
所以DN=.
又DN⊥AN,在Rt△AND中,sin∠DAN==.
所以,直线AD与平面PAC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求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关键在于通过平移使得两直线相交,可通过构造中位线或平行四边形实现.求线面角的关键是构造过直线上一点且与平面垂直的直线,可以直接根据题中的垂直关系作出,也可以构造此垂线后证明.
(1)(2020·南宁模拟)在如图所示的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是棱B1B,AD的中点,异面直线BF与D1E所成角的余弦值为( )
A. B.
C. D.
解析:
D [如图,过点E作EM∥AB,交AA1于点M,过M点作MN∥AD,交DD1于点N,取MN的中点G,连接EG,NE,D1G,所以平面EMN∥平面ABCD,易知EG∥BF,所以异面直线BF与D1E所成的角为∠D1EG(或其补角),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GE=,D1G=,D1E=3,在△D1EG中,cos∠D1EG==,故选D.]
(2)(2018·全国Ⅰ)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BC=2,AC1与平面BB1C1C所成的角为30°,则该长方体的体积为( )
A.8 B.6
C.8 D.8
解析:
C [如图连接BC1,则∠AC1B=30°,在Rt△ABC1中,tan 30°=,∴BC1===2.∴CC1===2.∴长方体的体积V=2×2×2=8.]
限时50分钟 满分60分
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
(2020·泉州模拟)如图,已知四棱台ABCD-A1B1C1D1的上、下底面分别是边长为3和6的正方形,AA1=6,且A1A⊥底面ABCD,点P,Q分别在棱DD1,BC上,BQ=4.
(1)若DP=DD1,证明:PQ∥平面ABB1A1.
(2)若P是D1D的中点,证明:AB1⊥平面PBC.
证明:(1)在AA1上取一点N,使得AN=AA1,
因为DP=DD1,且A1D1=3,AD=6,
所以PNAD,
又BQAD,所以PNBQ.
所以四边形BQPN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PQ∥BN.
因为BN⊂平面ABB1A1,PQ⊄平面ABB1A1,
所以PQ∥平面ABB1A1.
(2)如图所示,取A1A的中点M,
连接PM,BM,PC,
因为A1A,D1D是梯形的两腰,P是D1D的中点,
所以PM∥AD,于是由AD∥BC知,PM∥BC,
所以P,M,B,C四点共面.
由题设可知,BC⊥AB,BC⊥A1A,AB∩AA1=A,
所以BC⊥平面ABB1A1,
所以BC⊥AB1,
因为tan∠ABM====tan∠A1AB1,
所以∠ABM=∠A1AB1,
所以∠ABM+∠BAB1=∠A1AB1+∠BAB1=90°,
所以AB1⊥BM,
再BC∩BM=B,知AB1⊥平面PBC.
2.(2019·烟台三模)如图(1),在正△ABC中,E,F分别是AB,AC边上的点,且BE=AF=2CF.点P为边BC上的点,将△AEF沿EF折起到△A1EF的位置,使平面A1EF⊥平面BEFC,连接A1B,A1P,EP,如图(2)所示.
(1)求证:A1E⊥FP;
(2)若BP=BE,点K为棱A1F的中点,则在平面A1FP上是否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若存在,请给予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证明:
在正△ABC中,取BE的中点D,连接DF,如图所示.
因为BE=AF=2CF,所以AF=AD,AE=DE,而∠A=60°,所以△ADF为正三角形.又AE=DE,所以EF⊥AD.
所以在题图(2)中,A1E⊥EF,
又A1E⊂平面A1EF,平面A1EF⊥平面BEFC,
且平面A1EF∩平面BEFC=EF,
所以A1E⊥平面BEFC.
因为FP⊂平面BEFC,所以A1E⊥FP.
(2)解: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与平面A1BE平行.
理由如下:
如题图(1),在正△ABC中,因为BP=BE,BE=AF,
所以BP=AF,所以FP∥AB,所以FP∥BE.
如图所示,取A1P的中点M,连接MK,
因为点K为棱A1F的中点,
所以MK∥FP.
因为FP∥BE,所以MK∥BE.
因为MK⊄平面A1BE,BE⊂平面A1BE,
所以MK∥平面A1BE.
故在平面A1FP上存在过点K的直线MK与平面A1BE平行.
3.
如图所示,已知BC是半径为1的半圆O的直径,A是半圆周上不同于B,C的点,F为弧AC的中点.梯形ACDE中,DE∥AC,且AC=2DE,平面ACDE⊥平面ABC.求证:
(1)平面ABE⊥平面ACDE;
(2)平面OFD∥平面ABE.
解:(1)因为BC是半圆O的直径,A是半圆周上不同于B,C的点,
所以∠BAC=90°,即AC⊥AB.
因为平面ACDE⊥平面ABC,平面ACDE∩平面ABC=AC,AB⊂平面ABC,
所以AB⊥平面ACDE.
因为AB⊂平面ABE,所以平面ABE⊥平面ACDE.
(2)如图所示,设OF∩AC=M,连接DM.
因为F为弧AC的中点,所以M为AC的中点.
因为AC=2DE,DE∥AC,所以DE∥AM,DE=AM.
所以四边形AMDE为平行四边形.所以DM∥AE.
因为DM⊄平面ABE,AE⊂平面ABE,所以DM∥平面ABE.
因为O为BC的中点,所以OM为△ABC的中位线.所以OM∥AB.
因为OM⊄平面ABE,AB⊂平面ABE,所以OM∥平面ABE.
因为OM⊂平面OFD,DM⊂平面OFD,OM∩DM=M,
所以平面OFD∥平面ABE.
4.(2019·北京卷)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平面ABCD,底面ABCD为菱形,E为CD的中点.
(1)求证:BD⊥平面PAC;
(2)若∠ABC=60°,求证:平面PAB⊥平面PAE;
(3)棱PB上是否存在点F,使得CF∥平面PAE?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立体几何中的探索问题等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转化能力和计算求解能力.
(1)证明:因为PA⊥平面ABCD,所以PA⊥BD;
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所以AC⊥BD;
因为PA∩AC=A,PA,AC⊂平面PAC,
所以BD⊥平面PAC.
(2)证明:因为底面ABCD是菱形且∠ABC=60°,所以ΔACD为正三角形,所以AE⊥CD,
因为AB∥CD,所以AE⊥AB;
因为PA⊥平面ABCD,AE⊂平面ABCD,
所以AE⊥PA;
因为PA∩AB=A
所以AE⊥平面PAB,
AE⊂平面PAE,所以平面PAB⊥平面PAE.
(3)存在点F为PB中点时,满足CF∥平面PAE;理由如下:
分别取PB,PA的中点F,G,连接CF,FG,EG,
在三角形PAB中,FG∥AB且FG=AB;
在菱形ABCD中,E为CD中点,所以CE∥AB且CE=AB,所以CE∥FG且CE=FG,即四边形CEGF为平行四边形,所以CF∥EG;
又CF⊄平面PAE,EG⊂平面PAE,所以CF∥平面PAE.
5.
(2019·青岛三模)已知在三棱柱ABC-A1B1C1中,AB=2AC=2AA1=4,∠A1AC=,AC⊥BC,平面ACC1A1⊥平面ABC,M为B1C1的中点.
(1)过点B1作一个平面α与平面ACM平行,确定平面α,并说明理由;
(2)求三棱柱ABC-A1B1C1的表面积.
解析:
(1)如图,取AB的中点E,BC的中点F,连接B1E,B1F,EF,则平面B1EF∥平面ACM.
因为平面ACC1A1⊥平面ABC,平面ACC1A1∩平面ABC=AC,AC⊥BC,所以BC⊥平面ACC1A1,BC⊥CC1,因为四边形BCC1B1为平行四边形,所以四边形BCC1B1为矩形,
在矩形BCC1B1中,M,F分别是B1C1,BC的中点,所以B1F∥CM;
在△ABC中,E,F分别是AB,BC的中点,所以EF∥AC.
又EF∩FB1=F,AC∩CM=C,
所以平面B1EF∥平面ACM.
所以平面α即平面B1EF.
(2)由题意知AC=2,AA1=2,AB=4.
因为AC⊥BC,所以BC= = =2,
所以△ABC的面积S1=AC×BC=×2×2=2.
在平行四边形ACC1A1中,∠A1AC=,
其面积S2=AA1×ACsin∠A1AC=2×2sin =2.
由(1)知四边形BCC1B1为矩形,故其面积S3=BC×CC1=2×2=4.
连接A1C,BA1,在△AA1C中,AC=AA1=2,∠A1AC=,所以A1C=2.
由(1)知BC⊥平面ACC1A1,所以BC⊥CA1,
所以A1B==4.
在△AA1B中,AB=A1B=4,AA1=2,
所以△AA1B的面积S△AA1B=×2×=,
所以平行四边形ABB1A1的面积S4=2S△AA1B=2×=2.
故三棱柱ABC-A1B1C1的表面积S=2S1+S2+S3+S4=2×2+2+4+2=10+2.
(文)高考解答题·审题与规范(四) 立体几何类考题
重在“转化” | 思维流程 | |
[转化] 空间平行关系间的转化、垂直关系间的转化、平行与垂直关系间的转化以及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的转化等. [转换] 对几何体的体积、锥体体积考查顶点转换,多面体体积多分割转换为几个规则几何体的体积和或体积差来求解,求体积时距离与体积计算的转换等 | ||
真题案例 | 审题指导 | 审题方法 |
(12分)(2018·全国Ⅰ卷)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M中,AB=AC=3,∠ACM=90°.以AC为折痕将△ACM折起,使点M到达点D的位置,且AB⊥DA. (1)证明:平面ACD⊥平面ABC; (2)Q为线段AD上一点,P为线段BC上一点,且BP=DQ=DA,求三棱锥Q-ABP的体积. | (1)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AB⊥平面ACD,进而可证平面ACD⊥平面ABC;(2)利用BP=DA,求出BP,然后求出三棱锥的高,最后根据棱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三棱锥Q-ABP的体积. | 审图形找关联 图形或者图象的力量比文字更为简洁而有力,挖掘其中蕴涵的有效信息,正确理解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对图形或者图象的独特理解很多时候能成为解题中的亮点. |
规范解答 | 评分细则 | |
[解析] (1)由已知可得,∠BAC=90°,则BA⊥AC.1分① 又BA⊥AD,AD∩AC=A,所以AB⊥平面ACD.2分② 又AB⊂平面ABC,3分③ 所以平面ACD⊥平面ABC.4分④ (2)由已知可得,DC=CM=AB=3,DA=3.6分⑤ 又BP=DQ=DA,所以BP=2.7分⑥ 作QE⊥AC,垂足为E,则QE DC.8分⑦ 由已知及(1)可得DC⊥平面ABC, 所以QE⊥平面ABC,QE=1,10分⑧ 因此,三棱锥QABP的体积为VQABP=×QE×S△ABP=×1××3×2sin 45°=1.12分⑨ | 第(1)问踩点得分 ①由条件得出BA⊥AC得1分. ②推出AB⊥平面ACD得1分. ③指出AB⊂平面ABC得1分. ④写出结论得1分. 第(2)问踩点得分 ⑤判断出DC=CM=AB,DA的值得2分. ⑥利用BP=DQ=DA,求出BP的值得1分. ⑦得出QEDC得1分. ⑧确定QE⊥平面ABC,并求出QE的值得2分. ⑨由棱锥的体积公式求出三棱锥QABP的体积,正确得2分,错误不得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