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0江苏高考生物二轮讲义精品教案
2020江苏高考生物二轮讲义:1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展开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群落的结构特征(A) 4.群落的演替(A)
►[疏漏诊断]
1.与种群有关的正误判断
(1)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2)若比较三种年龄结构(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则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
(3)样方法取样时应根据地段的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4)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2.与群落有关的正误判断
(5)森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6)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7)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8)海岛旅游可能使岛上的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进行(√)
(9)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属于种间竞争实例(√)
►[长句冲关]
1.概述性知识
(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S”型增长曲线的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3)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相比,时间往往比较短的原因是次生演替开始时,保留了原有的土壤条件,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
2.程序性诱问
(5)捕鱼时要控制网眼大小,只捕捉较大的鱼,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其原理。
确保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使鱼种群数量增长速度快。
(6)环境容纳量不是种群数量能达到的最大值。请说明理由。
环境容纳量(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而种群最大数量实际上有可能超过K值,只不过是超过K值后,在环境承载量的限制下,种群数量会再降下来,最终在K值上下波动,处于动态平衡中。
(7)人类活动不一定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请说明理由。
人类活动可能在一定方向上加速演替的进程,而不一定改变演替的方向。
(8)生态交错区又称群落交错区,是两个或多个生态地带之间(或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生态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物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称为“边缘效应”,请解释边缘效应形成的原因。
生态交错区的环境条件比较复杂,能使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定居,从而为更多的动物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热考命题1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学生用书P69]
1.(2018·高考江苏卷,T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
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
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
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
解析:选B。农田的存在,使得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降低了松鼠的活动空间,A项错误;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所以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项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但不存在生殖隔离,C项错误;松鼠的种群密度受食物条件、栖息空间和天敌等因素的影响,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项错误。
2.(2017·高考江苏卷,T5)某小组开展酵母菌培养实验,如图是摇瓶培养中酵母种群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培养初期,酵母因种内竞争强而生长缓慢
B.转速150 r/min时,预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C.该实验中酵母计数应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D.培养后期,酵母的呼吸场所由胞外转为胞内
解析:选B。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较少,种内竞争微弱,A项错误;由于营养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本实验中,酵母菌计数应该选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C项错误;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是在细胞内,D项错误。
3.(多选)(2015·高考江苏卷,T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
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
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
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
解析:选AC。由题图可知,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浮游藻类的种类数不同,说明温度可影响藻类种群的变化,A正确;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类会大量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多但其种类一般不会增加,甚至会减少,B错误;由题图可知,夏季水体中浮游藻类的种类最多,以浮游藻类为食物的浮游动物的种类可能也会最多,C正确;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相邻的两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而不是浮游藻类中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D错误。
4.(2015·高考江苏卷,T13)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 个计数室
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
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
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
解析:选B。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含有2个计数室,A项错误。每个计数室的边长是1 mm,深度是0.1 mm,故容积为1 mm×1 mm×0.1 mm,B项正确。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先盖盖玻片,后从一侧滴加培养液,C项错误。计数时除统计小方格内部的细胞外,还需要统计相邻两条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D项错误。
本部分重点考查种群的特征、数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有关种群方面的数学模型和概念模型的分析等。结合酵母菌培养实验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也是重要方向。
1.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及相互关系
[易错提醒] (1)误认为性别比例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只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不影响死亡率。
(2)误认为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密度一定会越来越大: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但不能直接决定种群密度。
2.种群数量变化的模型分析
3.种群增长率与种群增长速率
(1)增长率=(末数-初数)/初数
(2)增长速率=(末数-初数)/单位时间
图示如下
一、考查生命观念
1.(2019·湖北武汉七校联考)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解析:选C。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使种群密度减少,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图1中b为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正确;图1中c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图2中丁为年龄组成,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错误;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其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正确。
2.(多选)科研人员用构建模型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种群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了如图所示4个图像(不考虑迁入和迁出),在图示研究时间内,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1中第1年和第2年对应的λ的数值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在增加
B.图2中在第3年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第3年后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在图3的第7年与图4的第8年,相应种群的种群密度可达到最大值
D.图1第5年后、图2第3年后、图3第4年后、图4第3年后种群增长率都下降了
解析:选AC。图1中,第1年和第2年对应的λ均为2,表明种群的数量在增加,A正确。图2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第5~6年之间变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B错误。图3中,在第7年时种群数量已达到K值,图4中第8年对应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的数量不再增加,种群密度可达到最大值,C正确。图1第5年后λ下降,种群增长率下降,图2第3年后种群增长率下降,图3“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率是不断下降的,图4中第4年种群的增长率大于第3年,D错误。
二、考查科学思维
3.(多选)下图为某池塘内鲤鱼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的比值变化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点和b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一定相等
B.O~d时间段内,曲线最低点鲤鱼种群的增长率小于零
C.a~b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D.b~c时间段内,该鲤鱼种群的数量逐渐减少
解析:选BC。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结合图示曲线可知,a、b两点出生率/死亡率都等于1.5,由于a、b两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未知,所以a、b两点的种群增长率大小无法判断,A错误;根据“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可知,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出生率-死亡率小于0,即增长率小于0,B正确;a~b时间段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即种群增长率大于0,此时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该时间段鲤鱼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正确;b~c时间段内,当出生率/死亡率大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出生率/死亡率小于1时,该鲤鱼的种群数量逐渐减少,D错误。
三、考查科学探究
4.(2019·高考全国卷Ⅰ)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
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
解析:选D。异养生物可以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A正确;随着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不断减少,代谢废物不断增加,故更换培养基的频率不同可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由曲线可知,a组中细菌甲在23 h前,数量增长一直很快,说明该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一直是充裕的,C正确;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在培养的早期,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资源是充足的,细菌甲种群的增长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且图中a、c曲线在早期重合,也可说明早期可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
四、考查社会责任
5.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增长“S”型曲线中K值及K/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
B.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种群的K值
C.养殖业中捕捞或出栏个体一般不会是年幼个体,以提高种群的K值
D.维持鱼类资源的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
解析:选C。种群在K/2时的增长速率最快,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能迅速恢复,因此对鼠害的控制应该严防其种群密度达到K/2,A正确;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因此有益动物的保护可以通过改善其生活环境来提高其K值,B正确;养殖业中一般不捕捞或不出栏年幼个体,主要是为了维持种群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有利于种群数量的增加,并不能提高种群的K值,C错误;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种群数量,维持种群数量在K/2时,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长,D正确。
热考命题2 群落的结构与演替[学生用书P70]
1.(2019·高考江苏卷,T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
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
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
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
解析:选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发生的群落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越多,种间竞争就越激烈,对资源的利用就越不充分,C错误;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不能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D错误。
2.(2018·高考江苏卷,T13)如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 Ⅰ 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解析:选D。从形成沙丘开始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项错误;草本植物阶段的群落中也存在垂直结构,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指优势取代而非完全的取而代之,所以阶段Ⅰ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有相同的,C项错误;与阶段Ⅰ、Ⅱ相比,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中生物种类最多,营养结构最复杂,故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的自我调节能力最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项正确。
3.(多选)(2017·高考江苏卷,T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BD。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要注意随机取样,不能选择草多的地方,A项错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要高于三北防护林,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B项正确;若两只猛禽是不同物种,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捕食关系,若其中一只猛禽追赶的目的是争夺另一只猛禽抓握着的鼠,则二者之间是竞争关系,C项错误;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属于同一种生物搭建的,不能反映不同物种在垂直结构上的分布,D项正确。
本部分属于低频考点,难度不大,重点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的类型及过程等。试题同时具有选择和非选择两种题型。
1.群落的结构
2.“两看法”判断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汇总
4.种群密度调查“误差”分析
(1)样方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随机”取样。
②未找到“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导致数量“过密”或“过稀”。
③未对“多个”样方取平均值。
④样方边线上的个体未做到“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而是全部统计。
(2)标志重捕法误差归纳
①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大:a.标志物脱落或标记个体大量死亡;b.被捕一次后,难以再次捕获;c.标记个体大量迁出或(未标记)个体大量迁入。
②统计值比实际值偏小:a.标志物影响动物活动,导致更易被捕获;b.调查期间有较多个体死亡或迁出;c.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
(3)抽样检测法误差归纳
①未做到每天取样时间一致。
②取样时未“振荡”,而是从静置培养液上层或下层取样。
③记数板有气泡。
④检测时培养液渗入后没有稍等片刻而直接观察(酵母菌还没有沉到计数室底部)或渗入后停留时间过长。
⑤未能保障培养温度、pH等无关变量的一致性。
(4)取样器取样法误差归纳
①未能给予最适“诱捕”条件,即未能充分利用土壤动物“趋湿”“避光”特性,如未打开电灯可导致诱捕到的动物个体减少。
②未做到土壤类型、取样时间、土层深度保持一致而导致误差。
③对“不知名”的动物不予计数而导致误差(正确做法是: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一、考查科学思维
1.某人工淡水鱼塘养殖了大量的某种鱼,成鱼底栖,捕食贝壳类;幼鱼生活在水体中上层,滤食藻类和浮游动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物种丰富度
B.该人工淡水鱼塘中幼鱼与浮游动物间可能有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鱼的成鱼和幼鱼在水中的镶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D.鱼塘底部与岸边分布着不同的植物,构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选B。单位体积水体中成鱼和幼鱼的个体数构成了该鱼的种群密度,而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A错误。幼鱼滤食浮游动物,表明幼鱼与浮游动物有捕食关系;同时,幼鱼滤食浮游植物(藻类),浮游动物也可能以浮游植物为食,故幼鱼与浮游动物还可能存在竞争关系,B正确。该鱼的成鱼和幼鱼是同一种群,种群只有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C错误。鱼塘底部植物与岸边植物属于同一区域不同地段上的不同种群,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D错误。
2.以空间变化代替时间变化进行调查是植物群落演替研究的常用方法。近年来人为开发及黄河下游水量的减少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使得青龙湖湿地植物群落发生了较显著变化。研究人员对现阶段该湿地的植物群落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群落名称以优势种植物命名),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通过统计样方内优势种植物的个体数可获知物种丰富度
B.据图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
C.群落中优势物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
D.群落的丰富度变化与其周围的环境因素有关
解析:选A。调查物种丰富度应统计群落中所有物种,A错误。由题图可知,离湖心距离较远处,以芦苇群落为主,而离湖心距离较近处,以菹草群落为主,结合题干信
息可推测随水位下降由菹草群落逐渐向芦苇群落演替,B正确。群落演替其实是优势种的替代,群落中优势种的改变可作为群落演替的标志之一,C正确。群落丰富度与环境有关,D正确。
二、考查科学探究
3.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可设计数据收集和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答案:C
[学生用书P154(单独成册)]
1.(2018·高考全国卷Ⅰ)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
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
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
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
解析:选D。自然界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出现S型增长,A正确;老鼠较强的繁殖力极有可能导致其种群密度快速增加,进而致使种内斗争加剧,种群数量的增长随之受到限制,B正确;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较低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大,当养殖密度较高时,单条鱼的重量较小,故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随着种群密度的加大,密度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D错误。
2.(高考全国卷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
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
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
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解析:选D。草本阶段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先于灌木阶段出现,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即物种的丰富度逐渐增大,所以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不同,灌木阶段的物种丰富度较大,A项错误。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群落的空间结构逐渐变得复杂,所以草本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要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简单,B项错误。草本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小于灌木阶段,所以其营养结构比灌木阶段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比灌木阶段弱,C项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前一个阶段能为后一个阶段创造适宜的环境,D项正确。
3.(2016·高考江苏卷,T10)定量分析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下列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的是( )
A.海拉细胞悬液 B.浓缩培养的噬菌体
C.自来水中大肠杆菌 D.蛙卵
解析:选A。海拉细胞是体外培养的癌细胞,其细胞悬液可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A符合题意;噬菌体属于病毒,不能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B不符合题意;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通常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C不符合题意;蛙卵的体积比较大,可通过肉眼直接观察计数,D不符合题意。
4.(2015·高考江苏卷,T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解析:选B。五点取样法适用于圆形或矩形地块上某种双子叶植物或者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对于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种群密度的调查,应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较多,某种食物类型数量的变动对其数量的影响较小,B正确;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及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比例,C错误;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既利于躲避敌害,又利于捕捉猎物,属于物理信息,并不是在同类生物之间进行信息传递,D错误。
5.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
B.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
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
解析:选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种群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比如,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些生物会逐渐消失,A错误;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并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如从森林到沙漠的演替,C错误;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较多,年龄组成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若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也不一定会维持稳定,D错误。
6.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法
B.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
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
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
解析:选C。当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直接计数法);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常用估算的方法,A项错误。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项错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通过计数或估算得到的物种数目即为物种丰富度,在已知调查面积的情况下,统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还可以求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调查农田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D项错误。
7.如果用样方法调查A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B.调查过程中可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适当增加样方数
C.若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调查其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
D.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一般就是该植物种群的真实种群密度
解析:选C。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年龄结构,A错误;样方法调查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B错误;若被调查的种群个体数量较少,可适当增大样方面积,C正确;样方法统计的结果是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不是种群的真实密度,D错误。
8.(2019·广西柳州高三段考)血吸虫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其虫卵在水中孵化并钻入以藻类为食的钉螺体内发育,从螺体逸入水中后可通过皮肤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虫卵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科研人员研究使用农化品(化肥、除草剂等)对血吸虫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调查藻类和钉螺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B.藻类→血吸虫→钉螺→人构成了一条食物链
C.使用农化品增加了藻类产生量从而促进了血吸虫繁殖
D.使用农化品增加钉螺捕食者死亡率从而抑制血吸虫繁殖
答案:C
9.(多选)某湿地生态系统因旅游开发,植被类型发生了如下所示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海三棱草群落→芦苇群落→芦苇→柽柳群落→旱柳群落
A.由海三棱草群落演替至旱柳群落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B.芦苇种群在旱柳群落中不可能找到
C.该演替中群落是以占优势的种群命名的
D.在该演替过程中,该群落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发生变化
解析:选BD。该演替过程中,土壤条件并没有被破坏,原有的植物还存在,应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取代”,是占优势的种群发生变化,一般不会导致原种群完全消失,故旱柳群落中仍可能存在芦苇种群,B错误;群落由多个种群构成,每个群落都存在占优势的种群,该演替中四种群落均以其优势种群命名,C正确;在一个群落中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动物的种类和数量随着植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而变化,D错误。
10.(多选)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某城市内河中取水样分别设置水葫芦、鲢鱼、“水葫芦+鲢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下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照处理的水体中不含水生生物,总磷浓度上升
B.第2、3、4次检测结果显示水葫芦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
C.为保护内河生态环境稳定,需控制水葫芦和鲢鱼的投放数量
D.“水葫芦+鲢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去除效果要优于水葫芦单独处理
答案:BCD
11.林窗主要是指森林群落中老龄树死亡或因偶然因素导致成熟阶段优势树种的死亡,从而在林冠层造成空隙的现象。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某林窗内不同阶段的物种组成进行了调查研究,部分结果如下:
| 物种种类(种) | |||
0~10年 | 10~20年 | 20~30年 | 30~40年 | |
藤本层 | 3 | 0 | 0 | 0 |
灌木层 | 22 | 1 | 1 | 0 |
乔木层 | 23 | 26 | 20 | 10 |
回答下列问题:
(1)0~40年间,林窗内物种的发展变化过程____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群落的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窗内藤本植物和灌木会消失,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林窗的形成与发育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人工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表可知,0~40年间,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该过程属于群落的演替。(2)随着时间推移,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的光照减少,藤本植物、灌木在与乔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而被淘汰。(3)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等,可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答案:(1)属于 它是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林窗逐渐关闭导致林下光照减少,藤本植物和灌木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逐渐被淘汰 (3)定期合理地开采木材(或人为制造林窗)
12.
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在种群水平上对环境变化存在R对策与K对策。R对策的种群生命期短,生殖率很高,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K对策的种群生命期长,种群数量稳定,但生殖力弱。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R对策和K对策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虚线表示Nt+1=Nt。
大象妊娠期长达600多天,一般每胎1仔,大象种群采用的是________对策,推测与大象采用相同对策的生物还有________(填“田鼠”“蝗虫”或“大熊猫”)。R对策的种群数量位于图中S1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________。
(2)为处理好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保定市山区积极开展了“退耕还林”活动,在此山区发生的变化为________演替。
(3)管理人员在“退耕还林”地区连续多年使用同种化学杀虫剂杀灭某种害虫,结果导致这种害虫大爆发。请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害虫爆发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干信息,K对策的种群生命期长、数量稳定、但生殖力弱,而大象妊娠期长达600多天,生命期长,一般每胎1仔,生殖力弱,因此大象种群采用的是K对策。田鼠和蝗虫都是生命周期短,繁殖力强的动物,大熊猫属于生命周期长,繁殖力弱的动物,因此大熊猫种群采用的是K对策。由题干信息,虚线表示Nt+1=Nt,故R对策的种群数量位于图中S1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退耕还林是在有植被条件、土壤条件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3)化学杀虫剂在使用过程中发挥的是对害虫的选择作用,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再次使用同种化学杀虫剂的杀虫效果降低,从而导致害虫大爆发;同时化学杀虫剂在杀灭害虫的同时,也导致害虫的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
答案:(1)K 大熊猫 稳定型 (2)次生 (3)①害虫中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并大量繁殖 ②化学杀虫剂导致害虫天敌大量死亡,破坏了生态系统原有的营养结构
13.(2019·高考全国卷Ⅲ)回答下列与种群数量有关的问题。
(1)将某种单细胞菌接种到装有10 mL液体培养基(培养基M)的试管中,培养并定时取样进行计数。计数后发现,试管中该种菌的总数达到a时,种群数量不再增加。由此可知,该种群增长曲线为________型,且种群数量为________时,种群增长最快。
(2)若将该种菌接种在5 mL培养基M中,培养条件同上,则与上述实验结果相比,该种菌的环境容纳量(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_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试管中该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a(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不再增加,因此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为“S”型。当种群数量为a/2(即K/2)时,种群增长最快。(2)该种菌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改变空间和营养条件等会使其K值发生变化,培养基的体积变小,该种菌的K值也减小。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若在5 mL培养基M中接种该菌的量增加一倍,则与增加前相比,K值不变。
答案:(1)“S” a/2
(2)减小 不变 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接种量无关
14.(2018·高考海南卷)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乔木树种 | 老年树 | 成年树 | 幼年树 | |||
密度/株 ·hm-2 | % | 密度/株 ·hm-2 | % | 密度/株 ·hm-2 | % | |
A | 1 267 | 100.0 | 0 | 0 | 0 | 0 |
B | 50 | 31.06 | 55 | 34.16 | 56 | 34.78 |
C | 50 | 4.95 | 80 | 7.92 | 880 | 87.13 |
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可知:___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分析题表可知,A种群只有老年树,应属于衰退型;B种群老年树、成年树、幼年树比例几乎相等,应属于稳定型;C种群幼年树最多,应属于增长型。(2)样方法的关键是做到随机取样,其目的是避免偶然性,保证调查数据的可靠性。松鼠属于活动能力强且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3)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被替代的原因:一是考虑两群落间的竞争,即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另外还可考虑两群落间的互助,即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答案:(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