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江苏高考地理二轮讲义: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
展开命题主题八 城市发展理论
高频考点总揽 | 高考命题切入点 |
城市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服务范围和服务等级 | |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
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城市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2016·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第1题,住宅区一般面积最大。对照图例可以看出①的用地面积最大,所以它可能是住宅区。第2题,城市有“热岛”效应,市区温度高;地租一般来说城市中心较高,交通便利的地方较高,C较符合。
答案:1.A 2.C
3.(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0月2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如下表)。
等级 | 小城市 | 中等 城市 | 大城市 | 特大城市 | 超大 城市 | ||
Ⅱ | Ⅰ | Ⅱ | Ⅰ | ||||
人口/万人 | <20 | 20~50 | 50~100 | 100~300 | 300~500 | 500~1 000 | ≥1 000 |
材料二 下图为某年江苏省城市地价及省辖市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示意图。
(1)按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江苏省13个省辖市可分为______类______档,其中特大城市有____个。
(2)苏州的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主要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江苏省各城市地价空间分布的大致趋势是______,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沿______、______分布。对苏州和南通地价影响最大的城市是______。
(4)影响江苏省内各城市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地价差异对低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对高地价区产业发展的影响是__________。
解析:(1)由图中可以看出,江苏省13个省辖市人口都在100万以上,所以都属于大城市,其中南京、苏州的人口在500万以上,属于特大城市。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扬州、泰州、南通、镇江人口在100万~300万,属于大城市中的Ⅱ档,徐州、常州、无锡人口在300万~500万,属于大城市中的Ⅰ档。(2)苏州常住人口远大于户籍人口的原因主要是由经济的发展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造成的。(3)由图中可以看出地价的空间分布趋势总体上是南高北低。高地价带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南部,大体沿长江、铁路线分布。苏州与南通距离上海近,其地价受上海的影响明显。(4)地价的高低主要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的多少有关。低地价区因地价低,容易吸引产业进入,承接产业转移;对高地价区产业的影响主要是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可以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2 3 2
(2)经济发达;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高;外来务工人员多(任答2点)
(3)从南向北逐渐降低 京沪线、沪宁线、宁启线(任答1点) 长江 上海
(4)经济发展水平 城市人口规模 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 优化产业结构
掌握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面积的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判断方法 | 具体说明 |
看面积大小 | 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
看距市中心远近 | 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
看形态特征 | 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
看人口变化 | 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
看建筑物密度 | 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
看分布趋势 | 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
城市规划要注意“风”“水”“宝”“地”
(1)“风”——注意图中风向条件。有严重污染或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应远离城市;有大气污染的企业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并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水”——应保证污水不流向居住地,有水污染的企业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可以根据河流的粗细判断流向——上游细下游粗;可以根据等高线弯曲判断流向——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3)“宝”——有较好的经济收益。依据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生产要素的特殊要求,综合考虑是否需接近原料地、燃料地,接近市场,接近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地区,接近交通运输线、点或接近科研中心等。做题时要结合原料、能源、交通线等图例符号进行分析。
(4)“地”——从优越的地理位置(如沿海、近消费市场等)、便利的交通等方面分析。
(2019·苏州模拟)某高度繁荣的大都市,区域管辖陆地总面积1 106.3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 648.69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年末,总人口约740.98万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下表示意该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据此回答1~3题。
林地 | 灌丛 | 草地 | 农用地 | 住宅 | 商业 | 工业 | 基础 设施 | 仓储 | 水域 | 其他 |
24.9% | 23.7% | 17.1% | 4.6% | 6.9% | 0.5% | 0.9% | 9.8% | 1.4% | 5.3% | 4.9% |
1.下图为该城市局部功能分区示意图,判断制衣、印刷、出版行业集中分布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2.该城市的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像个地下城市。这样规划建设的根本原因是( )
A.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B.方便乘客换乘、出入
C.人多地少,用地紧张 D.经济发达,消费水平高
3.该城市是( )
A.香港 B.上海
C.广州 D.大连
解析:第1题,制衣、印刷、出版行业占地面积小,需要较多廉价劳动力,为了方便工人就近上下班可有组织地布局在城区低级住宅区附近,可集中分布在丁区域,D对。甲、乙两区域距离低级住宅区较远,不利于工人上下班,A、B错。丙区域位于高级住宅区附近,而高级住宅区不是廉价劳动力集中居住地,C错。第2题,结合该城市的面积和人口数量可知,该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地紧张,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利于充分利用地下空间,C对。资金充足,技术先进是建设多层地铁站的基本条件,不是根本原因,A错。地铁站分为上中下多层,乘客需要在不同层次之间奔波,换乘、出入不方便,B错。地铁属于公共交通设施,乘坐的票价一般较低,与消费水平高低关系不大,D错。第3题,该城市中部有一片东西延伸的海域,海运发达,主要陆路运输线分布在城市北部,再结合文字材料信息,可判断其为香港,A对;上海和广州都是人口超过1 000万的大都市,并且广州不濒临海洋,B、C错;大连市位于辽东半岛南部东侧,城区东部濒临海洋,中部没有海域穿过,D错。
答案:1.D 2.C 3.A
某小城市依山临水而建。城北为风景区(含北山水库),该风景区按规划保护较好。北山水库用作灌溉及城市水源,南河水源丰富,西河为北山水库泄洪通道,沿河的人工堤岸能满足城区防洪要求。下图为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若该城市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①②③④代表的功能区依次是( )
A.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教区
B.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
C.工业区、文教区、商业区、住宅区
D.文教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5.图中建设项目合理的是( )
A.自来水厂在原地进行扩建
B.西河河滩开发游乐中心
C.城东北山脚下建大型汽油库
D.北山风景区建旅游宾馆
解析:第4题,①功能区占城区面积最广,应为住宅区;②功能区位于城区边缘,与最大风频风向垂直的郊外,为工业区;③功能区位于中心城区,占地面积小,交通便利,为商业区;④功能区邻近林区和南河,环境优美,应为文教区。第5题,自来水厂位于北山水库大坝下游不远处,可以获得优质水源,因而在原地进行扩建是合理的,A对;西河为水库泄洪通道,在西河河滩开发游乐中心存在安全隐患,B错;在城东北山脚下建大型汽油库,与居住区之间没有安全防护距离,C错;北山风景区保护范围内不应建旅游宾馆,D错。
答案:4.B 5.A
下图示意某地商业和农业地租水平。读图,回答第6题。
6.该图体现( )
A.两种用地类型呈交错分布
B.两种地租变化率的差异小
C.商业用地向郊区持续扩展
D.农业用地受到政策的保护
解析:选D。由图可知,商业用地主要分布在城区,农业用地主要分布在郊区,两种用地类型不呈交错分布;商业用地没有向郊区持续扩展;根据曲线的斜率判断,商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大,农业用地地租变化率较小,二者差异较大;农业用地布局在郊区,主要是因为郊区地租水平较低,推测是农业用地受到政策保护所致。
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 产业结构(%)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重庆市 | 17 558.8 | 7.4 | 44.2 | 48.4 |
成都市 | 12 170.2 | 3.9 | 43.0 | 53.1 |
南京市 | 10 503.0 | 2.4 | 39.2 | 58.4 |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从成渝地区的位置判断,成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处于我国西部地区,参与我国西部大开发,也参与“一带一路”建设。(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可知,成渝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较多,从材料三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高,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比南京小。(3)分析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应从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城市等级体系、城市间发展均衡状况及城市间功能互补、城市间联系等方面分析。(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以结合上一问中城市群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
答案:(1)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2017·高考江苏卷)下图为2012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双选)
2.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A.日照市 B.潍坊市
C.青岛市 D.威海市
3.与N类城市相比,M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表现为( )
A.单位GDP消耗大 B.城市调控能力好
C.单位GDP污染小 D.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第2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从统计图上可以看出威海和青岛两个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而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M类和N类城市的资源-能源状态恶化指数基本相同,但是N类城市的环境污染程度指数高、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低,而M类城市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单位GDP污染小,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则其单位GDP能耗不可能大。
答案:2.CD 3.BC
掌握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分析思路
(1)要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分析。
(2)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
具体如下图所示:
城市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建立卫星城。
(2)进行合理规划:对城市进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妥善安排各类用地;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污染源;改善交通和居民居住条件。
(3)加强生态城市建设:建造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发展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城市内涝问题的解决措施
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增强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等;建设“海绵城市”,增强地面的下渗能力,如铺设透水砖、增加下凹式绿地等。
目前中国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使得中国的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下表示意1980-2005 年和2006-2030年(含预测)中国城市面临的压力(以1980-2005年的压力为1)。据此回答1~2题。
城市面临的压力 | 1980-2005年 | 2006-2030年 |
水压力 | 1 | 1.88 |
土地压力 | 1 | 3.45 |
能源压力 | 1 | 2.89 |
生态压力 | 1 | 2.42 |
1.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 )
A.快于经济发展速度与工业化进程
B与居民科学文化素质不相适应
C.滞后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D.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
2.解决中国城市化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措施是( )
A.推进低碳、环保、节约型的城市化
B.协调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C.立足资源环境优势,促进小城市快速发展
D.控制大城市规模,避免城市群的形成
解析:第1题,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过程中面临的水、土地、能源、生态等压力较大,这说明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不相适应。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中国城市化整体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是资源、环境压力过大,所以应该从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推进低碳、环保、节约型的城市化,A对。
答案:1.D 2.A
低碳城市是指以低碳经济为发展模式及方向,市民以低碳生活为理念和行为特征,政府以低碳社会为建设标本和蓝图的城市,《三亚市“十三五”低碳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提出将三亚打造成为低碳示范城市。据此回答3~5题。
3.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 )
A.全球气候变暖 B.酸雨危害
C.城市内涝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三亚建设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是( )
A.技术水平高 B.政府大力支持
C.气候宜人 D.城市化水平高
5.三亚发展低碳城市可行的措施是( )
A.减少煤炭使用,提高石油利用比重
B.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
C.建设海绵城市,防止城市内涝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
解析:第3题,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多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主要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A对;酸雨是人类活动排放过多的酸性气体导致的,B错;城市内涝与城市地面硬化、降水集中有密切关系,C错;生物多样性减少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造成的,D错。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政府大力支持是三亚发展低碳城市的优势条件,B对。三亚与上海等城市相比,经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城市化水平不高,A、D错;气候宜人的城市很多,并非三亚独有的优势,C错。第5题,煤炭、石油属于化石燃料,使用它们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量,不符合发展低碳城市的要求,A错;大力建设城市高架,提高通行能力与建设低碳城市关系较小,B错;建设海绵城市,属于治理城市内涝的措施,与低碳城市建设关系不大,C错;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使用,会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从而有利于低碳城市建设,D对。
答案:3.A 4.B 5.D
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回答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
A.海港规模大 B.沿长江分布
C.集聚长江口 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
A.均衡性 B.边缘性
C.集中性 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
A.空间位置邻近 B.发展模式相同
C.城市性质相似 D.产业部门接近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I型的城市有上海、南京、合肥、苏州、杭州和宁波,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宁波有海港,选项A错误;这些城市中,只有南京和上海沿长江分布,选项B错误;这些城市中,只有上海位于长江口,选项C错误;这些城市中,上海为直辖市,南京、合肥、杭州为省会城市,苏州和宁波为地级市,多数城市行政等级较高,选项D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有盐城、滁州、安庆、池州、宣城。以上海为核心,这些城市均分布在长三角的外围,距上海市较远,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边缘性的特点,选项B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有苏州、杭州、宁波、扬州、嘉兴和舟山,这些城市在空间位置上邻近上海,在上海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下,这些城市与上海市进行产业整合与区际协作,有利于这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了城市的协调发展水平,选项A正确;上海市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与这些城市的性质不同,选项C错误;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首位城市,区位优势明显,这些城市若选择与上海市相同或相近的发展模式和产业部门,将面临激烈的竞争,不利于协调发展水平的提升,选项B、D错误。
答案:1.D 2.B 3.A
读W市主城区2004年与2016年工业和居住用地情况图,回答4~5题。
4.2016年与2004年的土地利用情况相比,该市主城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南的工业功能明显减弱
B.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甲河以北的居住功能明显增强
C.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该区中部
D.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乙河沿岸
5.由于该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变化,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有效的对策是( )
A.工业污染扩散 加强河流水质监测
B.就业岗位减少 提高第三产业比重
C.居住区较偏远 增加中心城区住宅用地
D.交通压力增大 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
解析:第4题,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工业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南的工业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有所增加,工业功能可能增强,A错误;比较2004年和2016年的居住用地情况图可知,在乙河以西的地区中,2016年甲河以北的居住用地比重大的区域比2004年明显增加,居住功能明显增强,B正确;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工业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南部,说明新建工厂主要集中在南部,C错误;在乙河以东的地区中,2016年较2004年居住用地比重较大的区域增加较多且集中在中、北部,说明新增住宅主要集中在中、北部,D错误。第5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城市南部工业比重较大的区域扩展较快,工业向偏南区域集聚,相反,居住功能区域则向中、北部集聚,工业区与居住区向相反方向扩展,增加了人们去工厂上、下班的距离,交通压力增大,需要完善城市交通网络布局,D正确;工业污染扩散,不仅要加强河流水质监测,而且还要加强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的监测,A错误;新建工厂较多,就业岗位增加,B错误;中心城区土地价格高,建设住宅的成本高,房价偏高,使居民生活压力过大,C错误。
答案:4.B 5.D
(2019·无锡模拟)住宅小区的造景,有人热衷于建设水景,如人造湖、人造溪流等,也有人喜欢旱溪景观。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不放水可步行的溪床。据此回答6~8题。
6.比起人造水景,旱溪的特点是( )
A.维护成本高 B.设计成本高
C.水资源消耗量大 D.居民活动空间大
7.旱溪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
A.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C.减少暴雨造成的内涝 D.增加生物多样性
8.着眼生态效益,下列材料最适合用来铺设旱溪河底的是 ( )
A.天然沙土 B.防水材料
C.建筑残渣 D.混凝土
解析:第6题,旱溪是人工仿照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营造出的可步行的溪床,增加了居民活动空间,D对;人造水景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并且为了维护水质还要增加管理费用,A、C错;人造水景和旱溪的河床都要精心设计,设计成本应该相当,B错。第7题,暴雨时,降水量大,大量的地表径流汇集至旱溪能迅速排泄,可减少城市内涝,C对;旱溪的河床多为沙土和卵石,没有大量植被覆盖,没有水流,因而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
增加生物多样性,A、B、D错。第8题,旱溪的河床铺设天然沙土,有利于地面与地下的水热交换,保护生态环境,A对;铺设防水材料和混凝土阻碍了地面与地下的水热交换,都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B、D错;建筑残渣易产生环境污染,C错。
答案:6.D 7.C 8.A
下图是2018年甲、乙、丙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变动图。读图回答9~10题。
9.甲、乙、丙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 )
A.甲、乙 B.甲、丙
C.丙、乙 D.乙、甲
10.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城市群与城市带,人口变动出现“城-城”流动现象。下列有利于人口“城-城”流动的是( )
A.人口数量快速增加 B.城市之间距离扩大
C.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 D.产业快速转移
解析:第9题,根据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增长率和人口变动值可算出三个城市市区人口数量。经过比较,三个城市中市区人口数量最多与最少的分别是甲、乙,A对。第10题,城际快速交通的发展有利于人口“城-城”流动,C对;人口数量快速增加不一定会引起人口流动,A错;城市之间距离扩大,不利于人口“城-城”流动,B错;产业转移有一定的周期,不会太快,D错。
答案:9.A 10.C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
B.伴随工业化水平提高,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C.城市集聚效应决定了城市规模结构
D.超过临界点后,城市规模发展一定会形成都市圈
2.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将可能出现( )
A.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大城市的郊区,寻找就业机会
B.郊区工商业功能明显增强,逐渐演变为中小型城市
C.城市与农村的分离更加明显,大都市圈逐步形成
D.人口迁移以城市之间的相互迁移为主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工业化进程中,首先是小城市迅速发展,之后大城市优先增长,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大城市郊区化现象,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不同规模城市的发展速度不同,A对;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开始减弱,但大城市规模则是先增加后减小,B、C错;超过临界点后,出现大城市郊区化现象,众多邻近城市规模扩大才有可能形成都市圈,D错。第2题,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达临界点后开始减弱,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郊区,郊区逐渐演变为中小型城市,B对,A、D错;随着大城市郊区及部分小城镇演变为中小型城市,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变得不明显,C错。
答案:1.A 2.B
(2019·徐州质量检测)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3~5题。
3.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4.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5.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多个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第4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第5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答案:3.A 4.C 5.A
(2019·成都二诊)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选取人口(非农业户籍人口)、经济(人均GDP)、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社会(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四个特征要素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情况。下图示意1985-2012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整体年均增长率统计。读图回答6~8题。
6.此时期,京津冀地区城市( )
A.人均GDP波动下降
B.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
C.非农业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
D.城市建成区面积2004年达到最大值
7.京津冀地区城市主要特征要素在某些时段发生突然快速增长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基础设施完善 B.技术水平提高
C.生态环境改善 D.国家政策实施
8.根据四个特征要素的年均增长率差异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城市( )
A.非农劳动力过剩 B.土地供应紧张
C.居民购买力停滞 D.交通快速发展
解析:第6题,读图可知,非农业户籍人口年均增长率虽然呈波动趋势,但都大于0,说明非农业户籍人口呈上升趋势,C对;经济(人均GDP)和土地(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率都大于0,所以人均GDP应该是增长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也是逐年增长的,2012年达到最大值,A、D错;图中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能反映商业的情况,不能反映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B错。第7题,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理解“突变”,即图示1993-1996年社会、经济的年均增长率和2001-2004年人口、土地的年均增长率突然大幅上升。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水平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等需要较长时期,不会引起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等的年均增长率突然增加,A、B、C错;国家政策的实施,会使市辖区建成区面积大幅增加,开发区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能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人口大量迁入,引起人口、土地、经济和社会等的年均增长率突然增加,D对。第8题,图示土地年均增长率始终大于0,说明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用地量增多,但2001-2012年土地年均增长率下降最大,最可能是因为土地供应紧张,B对;图中经济年均增长率远大于人口年均增长率,说明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非农劳动力过剩说法错误,A错;图中社会年均增长率均在10%以上,说明居民购买力不断增加,C错;图中信息并不能直接反映交通发展状况,D错。
答案:6.C 7.D 8.B
人口城镇化分为“城化”和“镇化”两部分,人口“城化”是指人口向各类城市的城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而人口“镇化”是指人口向小城镇的镇区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测定镇区人口集聚程度及其对人口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将镇区总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水平”,将某一时期内某区域的镇区人口增长量占城镇总人口增长量的比例称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下图示意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两个时段的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柱状分布。据此回答9~11题。
9.推测M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 )
A.辽宁 B.上海
C.湖南 D.安徽
10.2000-2005年,吉林省的( )
A.镇区人口呈现负增长 B.城镇人口总数下降
C.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 D.镇区人口总数上升
11.图示时期,关于重庆与陕西城化贡献率叙述正确的是( )
A.重庆一直高于陕西
B.陕西一直高于重庆
C.2000-200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D.2010-2015年重庆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
解析:第9题,两个时段,M省级行政区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普遍较低。2000-2005年,M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负值,说明该时期镇区人口减少,镇区人口向城市迁移明显,城化贡献率高;2010-2015年,由于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镇区人口增多,镇化贡献率提高。综上分析,上海符合该特点。故B选项正确。第10题,2000-2005年吉林省城镇人口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在增加,故A选项错误,D选项正确;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城镇人口总数应该增加,故B选项错误;该图反映的信息是吉林省镇化贡献率为正值,说明镇区人口增加,但不代表城区人口呈现正增长,故C选项错误。第11题,城化贡献率与镇化贡献率呈负相关,城化贡献率越高,镇化贡献率相对越低。读图可知2010-201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低于陕西,说明重庆的城化贡献率高于陕西,故D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2000-2005年重庆镇化贡献率高于陕西,即城化贡献率低于陕西,故A、C选项错误。
答案:9.B 10.D 11.D
(2019·石家庄检测)市郊铁路是连接市区与郊区的轨道交通,除运输功能外,市郊铁路还有优化城市结构的作用,能够促进大城市市郊新城的建设和车站周边土地的开发。下表示意英国三座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功能及占地面积比例演变。据此回答12~14题。
H新城 |
| K新城 |
| M新城 | ||||||
年份 | 用地 功能 | 面积比 例(%) | 年份 | 用地 功能 | 面积比 例(%) | 年份 | 用地 功能 | 面积比 例(%) | ||
1947 | 居住 | 24 | 1956 | 居住 | 75 | 1967 | 居住 | 33 | ||
仓库 | 22 | 工业 | 22 | 工业 | 53 | |||||
公园 绿地 | 54 | 学校 | 3 | 商业 | 14 | |||||
2015 | 居住 | 28 | 2015 | 居住 | 53 | 2015 | 餐饮 购物 | 48 | ||
公园 | 39 | 商业 | 1 | 金融 | 11 | |||||
工业 零售 | 9 | 工业 | 38 | 球场 | 14 | |||||
商务 办公 | 8 | 隔离 绿地 | 5 | 宾馆 | 9 | |||||
商业 | 4 | 公共 服务 | 3 | 汽车 站 | 18 | |||||
游船 码头 | 12 |
12.三座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的变化趋势是( )
A.面积可能增大,种类增多
B.面积可能减小,种类单一
C.居住功能增强,工业发展减弱
D.居住功能减弱,工业发展增强
13.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功能演变最显著的新城是( )
A.H新城 B.K新城
C.M新城 D.三座新城均显著
14.目前三座新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H新城人口增加大量占用公园绿地
B.K新城工业发展对服务业带动不足
C.M新城商业发展和消费能力滞后
D.三座新城的市郊铁路运载能力阻碍新城发展
解析:第12题,据表中不同年份数据对比可知,三座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种类明显多样化,说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面积可能大幅增加,A对,B错;1967年至2015年,M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居住面积占比由33%下降为0,说明该新城居住功能明显减弱,C错;1947年至2015年H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居住面积占比由24%上升为28%,说明该新城居住功能增强,D错。第13题,由表可知,1947年至2015年,H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居住和公园用地一直占较大比重;1956年至2015年,K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居住和工业用地一直占较大比重;M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1967年的居住、工业和商业用地到了2015年都不存在了,是三座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用地功能演变最显著的。故选C。第14题,1947年至2015年,H新城用地面积可能大幅扩大,虽然公园用地占比从54%下降为39%,但公园绿地不一定会被大量占用,A错;1956年至2015年,K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商业用地占比由0变为1%,说明该新城工业发展对服务业带动不足,B对;1967年至2015年,M新城市郊铁路车站周边商业用地虽然减少,但餐饮购物、宾馆占比大幅增加,说明该新城消费能力增强,C错;三座新城的市郊铁路方便车站周边工业原料、产品和商品的运输,促进了新城的发展,D错。
答案:12.A 13.C 14.B
二、双项选择题
(2019·扬州期中)下图为新疆十二五城镇发展格局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有关新疆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有( )
A.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B.影响城镇发展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C.城镇集中分布在矿产资源丰富地区
D.城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的绿洲
16.有关新疆城镇体系,叙述正确的有( )
A.伊宁和喀什城市等级相同
B.阿勒泰与乌鲁木齐的城市功能相同
C.库尔勒服务范围包含阿克苏服务范围
D.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少
解析:第1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新疆城镇大都分布在绿洲和河流经过的地区,所以影响城镇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第16题,从图例看,伊宁、喀什、阿勒泰、库尔勒、阿克苏都属于区域中心城市,它们的级别相同。乌鲁木齐属于核心城市,城市等级高,功能多,服务范围广,城市数量少。
答案:15.AD 16.AD
(2019·无锡一模)读下图,回答17~18题。
17.有关长三角都市圈内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有( )
A.跨海大桥修建使宁波的城市等级与上海相同
B.上海的等级最高,服务范围最广
C.南京因人口密度较大,与同等级城市相比,服务范围较广
D.该都市圈城市体系大致分为五个等级
18.交通运输的发展对都市圈的影响主要有( )
A.增强城市间的通达性
B.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
C.减少城市化的费用,使自然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D.顺应全球化和城市化高速发展趋势,加强国际合作
解析:第17题,宁波的城市等级低于上海,人口密度大小和城市服务范围并没有必然联系,且图中并未显示南京人口密度,排除A、C。根据图中圆圈大小可知其分五个等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D符合题意。第1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间的通达性,加强城市间的联系与协作,促进区域的共同发展,A、B正确。交通线路的建设尤其是高速公路和跨海大桥等,都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高昂的经济投入,且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取决于科技水平,C错误。发展交通运输是为了促进当地都市圈的发展,D错误。
答案:17.BD 18.AB
(2019·无锡模拟)《关于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指出,有序推动市级党政机关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带动中心城区其他相关功能和人口疏解。届时北京市通州区将成为以行政办公、文化旅游、商务配套为主的北京政务新区。据此完成19~20题。
19.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搬迁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中心城区人口压力
B.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
C.缩小城市内部经济差异
D.淡化北京非首都功能
20.为了解决迁入人员的后顾之忧,通州区需要( )
A.优化交通网络,改善与中心城区交通联系
B.大力引进工业,增加就业岗位
C.配置优于中心城区的公共设施和绿地系统
D.提高教育、医疗、餐饮、文化等服务水平
解析:第19题,北京市属行政事业单位迁出北京主城区,有利于淡化北京中心城区的非首都功能,减轻主城区的人口压力,缓解而非解决北京交通拥堵问题。行政部门的迁移,并不能直接带动经济要素的流动或再分配,因此不能缩小城市内部经济差异。第20题,北京市通州区的定位是成为北京政务新区,因此改善交通,完善教育、医疗等服务功能,有利于发挥政务新区的辐射和管理作用。若盲目引进工业,可能导致通州区交通、环境等问题加剧。通州区作为市级行政中心,需有配套、完善的公共设施。
答案:19.AD 20.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