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冲刺地理(创新版)教师用书习题:专题二大气运动规律
展开专题二 大气运动规律
考点一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考情报告] 高考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考查,一是利用具体生产生活现象考查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二是利用相关等温线图考查气温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高考对热力环流的考查,常结合自然或社会环境变化,以示意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大气环流及其影响,侧重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7·全国卷Ⅰ)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下图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地寒冷期( )
A.最低气温高于-16 ℃
B.气温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C.膜内温度日变化因积雪状况差异较大
D.膜内温度日变化与气温日变化一致
(3)该地可能位于( )
A.吉林省 B.河北省
C.山西省 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B (2)C (3)D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温及气温日变化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影响气温变化(日变化、年变化)的因素
2.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热力环流,搞好城市建设
(1)明确垂直气压分布特点:垂直方向上,总是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
抓住形成的根本原因:两地冷热不均。
理清形成过程:两地冷热不均→产生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产生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
(2)运用综合思维理解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考向 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和热力环流
(2019·江苏高考改编)2019年1月某日三峡库区出现云海日出奇观,图一为某记者拍摄的照片。图二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三峡库区云海形成原理与下列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C
解析 云层的本质是小水滴,云层是水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蒸发形成水蒸气并达到过饱和的状态,又吸附了空气中的凝结核而产生的。因此,三峡库区云海的形成过程是库区表层的水分受热膨胀上升,盛行上升气流,形成水蒸气,吸附凝结核在高空形成了云海,而库区周围地方则盛行下沉气流。因此①④正确,故选C项。
2.受云海影响,三峡库区大气受热过程对应于图二中( )
①a增大 ②b增大 ③c减小 ④d减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云层会阻挡太阳光,云层多时对太阳的反射增强,从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因此a减小、d增大,①④错误。地面受到的太阳辐射减弱,增温减弱,因此地面辐射减弱,c减少,③正确。云层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b增大,②正确。
考向 2 大气受热过程对雨云形成的影响
(2019·全国卷Ⅱ)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1~3题。
1.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积云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因此,积云的外形特征与空气对流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由于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相间分布,气流上升地方的高空形成积云,气流下沉地方的水汽不易凝结,高空无积云,故积云常出现间隔团块状,C项正确;连续层片状、鱼鳞状和条带状的云,都在空中大面积连续分布,不符合空气对流运动下积云的特点,A、B、D三项错误。
2.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答案 D
解析 积云是下垫面受热使空气产生对流运动形成的,热带雨林地带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空气对流运动最显著,因而积云出现频率最高,D项正确。
3.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 A
解析 一天中日出前后地面温度最低,近地面气温最低,导致空气对流运动最弱,上升气流到达的高度最低,因此积云的云底高度最低,A项正确;正午、午夜和日落前后的温度一般要高于日出前后,因而对流运动相对较强,其形成积云的云底高度也相对较高,B、C、D三项错误。
考向 3 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分析气温日变化
(2019·四川德阳一诊)下图为我国某省级行政中心城市城区和郊区年平均气温(单位:℃)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
1.受城区与郊区的温差影响,该城市城区与郊区环流最旺盛的时段是( )
A.8:00~12:00 B.12:00~14:00
C.20:00~24:00 D.0:00~8:00
答案 D
解析 城区与郊区温差越大,城区与郊区气压差异越大,环流越旺盛。读图可知,城区气温始终高于郊区,0:00~8:00城区与郊区气温差异最大,故D项正确。
2.受局地环流影响,夏季夜晚该城市南郊的风向为( )
A.东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西北风
答案 B
解析 城区气温高,气压低,则城市南郊气压高于城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故南郊的风向为西南风,B项正确。
3.该城市可能是( )
A.乌鲁木齐 B.哈尔滨
C.呼和浩特 D.成都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北京时间16时该城市气温达到一天中最高。一般来说,气温最高的时间出现在当地时间14时,则该地地方时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故该城市位于90°E附近。结合各城市经度可知,乌鲁木齐符合,故A项正确。
考点二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分析天气系统
[考情报告] 天气系统特点及其对应的天气特征是常考的内容。常以气压场分布图、气候要素变化图、天气变化文字描述等图文材料为切入点,侧重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数量:三个。原因: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种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1.运用综合思维掌握天气系统图的分析方法
2.落实地理实践力,掌握特殊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冬半年冷锋的活动可能引发寒潮(出现大风、暴雪、剧烈降温),进一步产生风雪灾害、冻害,危害农牧业、渔业和交通。冬春季节沙尘暴与冷锋活动有关,沙尘暴发生可破坏农田、民居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影响人们生产、生活和出行等。
(2)7~8月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是副热带高压控制产生的极端干热天气。由于长期高温干燥,不利于农作物生长。
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多受热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台风,台风经过地区产生狂风暴雨和洪涝,毁坏农田、堤坝、房屋以及电力、通信、交通等基础设施。
考向 1 等压线图基本判读内容的考查
(2019·河北衡水中学大联考)2017年5月3日~5日,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主要是由亚洲高压强烈发展引发的一次大范围的沙尘污染过程。下图为5月5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气压形势图。读图完成1~3题。
1.乙地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乙地气压西高东低,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北风,故A项正确。
2.此时,我国( )
A.甲地风力大于乙地
B.乙地沙尘天气有所好转
C.丙地和丁地的气压值相同
D.丁地正经历暴雨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等压线稀疏,乙地等压线密集,甲地风力小于乙地,A项错误;乙地处于冷锋锋后,风力较大,已远离锋面,沙尘天气有所好转,B项正确;丙地与丁地的气压值都在1 015~1 020 hPa之间,它们的气压值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C项错误;丁地此时受暖气团控制,为晴天,D项错误。
3.图中锋面系统过境前后,乙地气压变化与下列图示相符的是( )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图示锋面为冷锋,该锋面位于低压槽,故锋面过境,气压先降低后升高,B项正确。
考向 2 常见天气系统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019·四川宜宾一诊)下图为某时刻澳大利亚及附近海域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图示区域天气系统正以每小时100千米的速度向西运动。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所示的气压状况最有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澳大利亚大陆出现高压中心。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陆冷海热,陆地形成高压。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7月为冬季。
2.图示时刻的天气系统造成了该国某区域数千家庭停电,该区域最有可能是( )
A.东北部 B.东南部 C.西北部 D.西南部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可知,受该天气系统的影响,造成数千家家庭停电,说明该天气系统引起某种自然灾害,从而造成停电现象。读图可知,澳大利亚东南部受强低压中心控制,且等压线密集,出现狂风暴雨,易造成电力设施破坏,故B项正确;东北部和西北部处于高压控制区,等压线稀疏,不易出现狂风暴雨,排除A、C两项;西南部受低压中心控制,其中心气压高于东南部,等压线比东南部稀疏,因而西南部会形成阴雨天气,但不会形成狂风暴雨天气,排除D项。
3.预测珀斯(31°52′S,115°52′E)未来12小时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
A.反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B.气旋过境,风力加强
C.反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D.气旋过境,降水减少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珀斯目前受低压控制,为阴雨天气。天气系统的西移速度为每小时100千米,由图中气旋所跨经度及珀斯所处经纬度计算可得,未来12小时珀斯经历气旋过境,受气旋影响减弱,降水减少,故D项正确。
考向 3 锋面气旋天气系统的考查
(2019·豫南九校联考)读2018年3月1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完成1~3题。
1.图中③④两地比较,气流状况( )
a.③近地面风力较小 b.③上升气流较强 c.④近地面风力较小 d.④上升气流较强
A.a、b B.b、c C.c、d D.a、d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③处等压线密集,④处等压线稀疏,③近地面风力较大,④近地面风力较小,a错误,c正确;③位于冷锋锋前,④位于暖锋锋前,③上升气流较强,④上升气流较弱,b正确,d错误。故选B项。
2.如果图中等压线状况维持不变,某人从②地经③地到④地,天气变化可能是( )
A.气温:暖—冷—暖
B.降雨:晴—雨—晴
C.气压:低—高—低
D.风向:西北风—西南风—东南风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②④两地位于冷气团一侧,气温低;③地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高,则气温变化为冷—暖—冷,A项错误。②地位于冷锋锋后,④地位于暖锋锋前,均为阴雨天气;③地受单一暖气团控制,为晴天,则降雨变化为雨—晴—雨,B项错误。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气压最高,④地气压最低,C项错误。根据等压线分布可知,②地为西北风,③地为西南风,④地为东南风,D项正确。
3.图示虚线范围内,该天气形势下可能出现的灾害及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A.雪灾 冷气团过境,带来强降雪
B.沙尘暴 大风天气,地表干旱
C.旱灾 高压系统控制,降水偏少
D.滑坡或泥石流 地势起伏大,且有强降水
答案 B
解析 读图,根据经纬网可知,图示虚线范围内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该区域处于冷锋过境范围。此时为3月份,正值春季,地表干旱多大风天气,受冷锋的影响,易出现沙尘暴现象,故B项正确。
考点三 运用“综合思维”,结合“区域认知”,系统分析气候
[考情报告] 气候类型的判断、特征描述、成因分析和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高考命题热点。常以区域图、统计图及相关材料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题型灵活多样。
(2018·江苏高考)公元399~412年,僧人法显西行求法,游历三十余国,其旅行见闻《佛国记》是现存最早关于中国与南亚陆海交通的地理文献。下图为法显求法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佛国记》中有“无冬夏之异,草木常茂,田种随人,无有时节”的记载,其描述的区域是( )
A.印度河上游谷地 B.帕米尔高原
C.斯里兰卡沿海平原 D.塔里木盆地
(2)法显从耶婆提国乘船返回中国最适合的时间是( )
A.1~5月 B.5~9月
C.9~12月 D.11月~次年3月
(1)C (2)B
1.运用“综合思维”,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从“区域认知”角度理解世界气候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
3.运用“综合思维”,掌握气候类试题答题思路
(1)描述气候特征。抓住核心三点: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①描述气温要指出冬夏气温的高低、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②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的多少、年降水量的大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常用的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以及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描述气候分布。抓住两个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例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部等。
(3)描述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常要表述温差大小、光照强弱、热量及降水的多少等。
4.运用“综合思维”,理解气候与相关地理环境要素的关系
(1)气候对自然要素的影响
(2)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考向 1 不同区域气候特征及成因的考查
(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二次联考)下表中甲、乙为欧洲西部某地(50°N,5°E)和南美洲西部某地(45°S,72°W)的气候资料。据此完成1~3题。
| 1月 | 4月 | 7月 | 10月 | 全年 |
甲地均温/℃ | 13.2 | 11.3 | 6.3 | 8.1 | 10.2 |
甲地降水/mm | 161 | 339 | 509 | 232 | 3 860 |
乙地均温/℃ | 4.8 | 9.2 | 16.1 | 12.2 | 11.1 |
乙地降水/mm | 164 | 84 | 95 | 140 | 1 260 |
1.甲地降水远比乙地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西风带来丰富水汽 B.靠近海洋水汽充足
C.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D.山地阻挡多地形雨
答案 D
解析 读表可知,甲地7月均温低,乙地1月均温低,故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根据甲、乙两地纬度位置可知,两地均位于西风带,靠近海洋,排除A、B两项。乙地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沿岸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错误。甲地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受安第斯山脉阻挡,处于西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欧洲西部,地势起伏小,所以甲地降水比乙地丰富,故D项正确。
2.乙地7月气温高于甲地1月气温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大 B.甲地白昼时间长
C.乙地沿岸有暖流流经 D.乙地受东南信风影响
答案 C
解析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南半球,乙地位于北半球。乙地7月和甲地1月都为所在半球的夏季,纬度相差不大,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差异不大,排除A、B两项;乙地主要受西风带影响,D项错误;乙地西部沿海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甲地西部沿海有秘鲁寒流流经,C项正确。
3.乙地降水量冬季较夏季更丰富的原因主要是( )
A.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B.暖流影响
C.地形阻挡 D.冬季西风更为强劲
答案 D
解析 乙地的降水受盛行西风的影响,与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无关,A项错误;地形没有季节变化,排除C项;中纬度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季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冬季大于夏季,冬季西风强盛,水汽更多,所以冬季降水多于夏季,D项正确;冬季和夏季均受暖流影响,且暖流强弱受盛行西风强弱的影响,排除B项。
考向 2 气候类型的分布及其影响
(2019·青岛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44年夏季(6月6日),英、美等国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登陆法国诺曼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如图示意欧洲西部局部区域。
(1)指出英吉利海峡两岸地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其在欧洲西部分布典型的原因。
(2)从有利于渡海的角度,分析诺曼底登陆选择在夏季的主要原因。
(3)指出“某种农业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发展的有利条件。
答案 (1)温带海洋性气候。
原因:位于中纬度(40°N~60°N)大陆西岸,终年盛行来自大西洋的西风(西南风或偏西风);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经过,增温增湿,并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北部扩展;地形以平原和山地为主,山脉多呈东西走向,分布在北部和南部,中部为平原,有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内陆;大陆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使温带海洋性气候向东部扩展。
(2)夏季,欧洲西部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小,西风强度减弱,导致英吉利海峡风浪小,较有利于渡海作战。(或答: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大,西风强度增强,导致英吉利海峡风浪大,不利于渡海作战。)
(3)乳畜业。有利条件: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饲料充足;经济发达,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先进。
解析 第(1)题,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可知,英吉利海峡两岸地区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该气候在欧洲西部分布广的原因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大陆轮廓等方面分析。第(2)题,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可知,在英吉利海峡渡海主要考虑风浪大小。夏季南北温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浪小,有利于渡海。第(3)题,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适宜发展乳畜业,有利条件从气候、市场、交通、技术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