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艺考生地理复习教师用书:第二部分技能一专项5 区域地图
展开专项5 区域地图[学生用书P83]
类型与特点 | 判读步骤 |
1.图形特点:区域图是以某个特定的地域为基础,是区域内多种地理事物、现象等地理要素的重要载体。例如,区域经纬网图、区域综合地图(各要素综合图或某些要素综合图)、区域专题地图(区域地形图、水系图、气候类型分布图、人口分布图、工业分布图、农业分布图、交通图)等。 2.图表类型:宏观区域图、微观区域图等。 3.命题特点:由于区域图能较好地体现区域内显性地物与隐性地物的关联、动态要素与静态要素的对比、地理规律与相关原理的融合,其常常成为高考地理试题的重要切入点。同时又由于区域选择的广泛性、区域呈现的灵活性、区域知识的综合性及区域特征的独特性,区域图所承载的地理信息与其他图示相比更加错综复杂。 |
[典题探究]
(2019·高考全国Ⅲ卷)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 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的是( )
A.黄河下游区 B.长江中游区
C.珠江下游区 D.淮河下游区
(2) 与安徽省相比,黑龙江省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 )
A.人均耕地多 B.农业劳动力多
C.复种指数高 D.淡水资源丰富
(3) 我国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稻谷( )
A.出口数量扩大 B.运输成本上升
C.流通效率提高 D.储存难度增加
[解题指导]
第一步:结合图名,审阅材料。
本题利用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水稻种植重心北移的影响。
第二步:读材料、图像提取有效信息。
第三步: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断问题。
[解析] 第(1)题,读“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图”可知,图中稻谷供需结余长江中游区与淮河下游区为正值,说明是稻谷余粮区,B、D不合题意;黄河下游区与珠江下游区为负值,根据我国气候的南北差异可知,北方黄河下游区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且人口密集,故稻谷一直难有结余,A排除;南方珠江下游区之前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珠江三角洲曾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由于近些年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快,占耕地多,生态退耕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对高价值的农作物的需求增大等,使珠三角稻谷粮食生产大幅下降,使稻谷一直难有结余,已不再成为我国主要稻谷余粮区,C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黑龙江省地处我国东北平原,平原面积广阔,人口密度较小,人均耕地丰富,稻谷供需盈余量大;安徽省人口密度较大,粮食需求量大,人均耕地较少。故黑龙江省与安徽省相比稻谷供需盈余的主要条件是人均耕地多,A正确;安徽人口稠密,农业劳动力较多,B错误;安徽纬度较黑龙江低,热量丰富,复种指数较高,C错误;两地淡水资源都丰富,D错误。故选A。第(3)题,我国南方人口较密集,居民有喜食稻米的习惯,稻谷的需求量大,水稻种植重心北移会导致大量稻谷南运,使运输成本上升,B正确;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为保证粮食安全,粮食出口数量少,A错误;会增加稻谷南运,增大稻谷区域供需差异,流通效率降低,C错误;北方高温期较短,利于粮食储存,粮食存储难度减小,D错误。故选B。
[答案] (1)C (2)A (3)B
宏观区域地图
[判读技巧]
[对点演练]
(2019·高考江苏卷)2019年,从安徽合肥发车,沿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已突破百列。如图为“我国丝路班列出境与海上丝路出港部分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丝路班列( )
A.运输时效高 B.单次运量大
C.单位运价低 D.绕行路程远
2.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有助于安徽省( )
A.完善交通网络 B.做强能源产业
C.改善环境质量 D.增加就业岗位
解析:1.A 2.D [本题组主要考查交通运输的优缺点以及交通运输的意义,难度较小,基础知识考查。第1题,铁路运输相对海运来说,速度较快,并且连续性较强,受天气影响较小,海运和铁路运输量都比较大,并且适合长距离运输,但是海运速度较慢,而且受海上天气影响较大,因此与海上丝路货运方式相比,铁路运输时效要更高,但是铁路运输单位运价要更高。正确答案选A, B、C、D错误。第2题,合肥发往中亚、欧洲的货运班列增加,将需要更多的务工人员,因此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正确答案选D,交通运输网络的完善,需要基础设施,交通通达度的提高,以及交通线路的优化,并非只是货运班列次数增多,A错误。货运班列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产业的发展,但并不一定是促进能源产业做大做强,B错误。货运班列的增加,跟改善环境质量无任何关系, C错误。]
(2020·河北石家庄一模)埃及全国整体气候偏热,尤其到了夏季,炎热难耐,给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酷暑面前,一些埃及人选择到亚历山大或马特鲁避暑。下图示意埃及位置。据此完成3~4题。
3.埃及夏季炎热难耐是由于埃及( )
①西南季风影响弱 ②热带沙漠气候为主
③河流湖泊稀少 ④沙漠面积广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 [从纬度位置可判断埃及大部分区域属于热带沙漠气候而炎热干燥;图示区域有大面积沙漠,又加剧了夏季的高温。故D正确。]
4.亚历山大和马特鲁成为埃及避暑目的地的主要原因是两地( )
①纬度位置相对较高 ②海洋影响显著
③阴雨天气频繁 ④地势相对较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A [图示亚历山大和马特鲁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同时两地位于地中海沿岸,受海洋影响,夏季气温较低。故A正确。]
微观区域地图
[判读技巧]
[对点演练]
(2019·高考北京卷)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内(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B.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D.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2.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④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A 2.C [第1题,根据材料,图示区域位于我国长江三角洲,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A对;该地湖泊水主要由西部和西南部的河流汇聚入湖,以雨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B不对;该地降水较多,土壤淋溶作用强,农田盐渍化现象不明显,C不对;亚热带季风气候发育的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D不对。故选A。第2题,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现代经济体系建立,推动资源整合、一体化共享等,乡镇企业属于较低端产业,①不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要使城市互联互通,消除城市壁垒,共同发展,因此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②对;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城市产业发展合理分工,优势互补,避免雷同竞争,③不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该地区交通便利,产业进行合理分工,则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④对。故选C。]
(2020·河南六市一模)读某岛屿简图,完成3~4题。
3.②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草原 B.雨林
C.荒漠 D.落叶林
解析:A [根据纬度,②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位于东北信风带的背风坡,降水少,属于热带草原气候,自然植被属于草原。]
4.关于图示地区①②两地降水差异及主要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地降水多 洋流和大气环流
B.①地降水多 地形和大气环流
C.②地降水多 洋流和地形
D.②地降水多 地形、洋流和大气环流
解析:B [图示地区中部有东西向的山脉,①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②位于背风坡而降水较少。]
[学生用书专题强化练(十八)P147]
(时间40分钟,满分9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北欧是指北欧理事会的五个主权国家:瑞典、挪威、芬兰、丹麦、冰岛,那里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北欧国家的人口密度在欧洲相对较低,林业、水力发电、铁矿开采、渔业、造船业和航运业,均为北欧的传统经济部门。下图示意北欧资源及产业分布。读图,完成1~3题。
1.冰岛和芬兰主要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
A.极地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极地气候、极地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2.北欧林业发达,其主要的森林类型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 B.亚寒带针叶林
C.常绿阔叶林 D.常绿硬叶林
3.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社会协作条件好
C.水能资源丰富 D.有色金属矿产丰富
解析:1.D 2.B 3.C [第1题,冰岛是大西洋中的岛国,受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芬兰则因主要位于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相对较小,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第2题,北欧林业发达,因区域纬度高,大部分地区气候呈现出“冬季漫长气温较低,夏季短促凉爽”的特点,说明其气候偏重大陆性气候,因此主要的森林类型是亚寒带针叶林。第3题,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属于动力指向型工业,北欧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是因为这里降水多,蒸发弱,河流径流量大,且地势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019·高考浙江省4月选考)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4~5题。
4.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 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
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 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
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
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
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解析:4.D 5.B [本题组主要考查自然灾害及防治,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第4题,黄浦江沿岸地区纬度低,蒸发量大,①错。河网密度小,汇集地表径流少,不易发生内涝,②错。地势低平,流水缓慢,洪水下泄不畅,容易发生内涝,③对。夏秋季节多发台风,暴雨导致短时间内流量增大,形成内涝,④对。故选D。第5题,由材料可知,由于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使得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高,B对。黄浦江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高,含沙量较小,河流淤积少,A错。在短时间内,陆地构造不会发生明显抬升,C错。地下水水位升高,与防汛墙没有关系,D错。故选B。]
下图示意长江口分流沙洲洲头年平均5 m等深线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2004~2007年等深线位置不断变化,原因最可能是( )
A.上游过度砍伐
B.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
C.中游围湖造田
D.全球变冷,海平面下降
7.下列产业,不宜在图中沙洲发展的是( )
A.旅游休闲 B.生态农业
C.船舶制造 D.火力发电
8.2014年2月,长江口遭受史上最长时间的咸潮影响。下列应对咸潮的措施,最合理的是( )
A.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
B.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
C.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
D.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
解析:6.B 7.D 8.B [第6题,读图,根据图例,图中平均5米等深线位置不断向沙洲侵蚀移动,最可能是上中游大量修建水库,泥沙在库区沉积,河流泥沙沉积减少,侵蚀增加。上游过度砍伐会导致泥沙沉积增加,年平均5米等深线向远离沙洲方向移动。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河口泥沙沉积多。目前是全球变暖问题。第7题,图中沙洲是河流泥沙沉积形成,适宜发展旅游休闲活动。地形较平坦,水源充足,适宜发展生态农业。沙洲临江,近海,港口条件优越,适宜发展船舶制造。火力发电需要有充足的煤炭资源,该地煤炭资源短缺,不适宜发展。第8题,咸潮是由于河流水位较低,引起海水倒灌形成。所以应对咸潮措施,最合理的是申请三峡水库增加下泄流量,提升河流水位。加大地下水开采力度,不会减轻咸潮影响。在入海口修建拦海大坝对地下水影响不大。海洋面积广大,投放化学药剂降低海水盐度,不适宜。]
(2019·广东肇庆三模)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 )
①气候多种多样 ②地形多种多样 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 ④地质条件的差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B [“石头房、竹木房”主要是各地就地取材建设,与建筑原料有关;“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受地形影响很大,一般吊脚楼建在山区,而三合院及四合院建在平坦之地。]
10.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 )
A.通风透气 B.冬天接受更多阳光
C.防潮 D.保温
解析:B [陕北地区纬度较高、海拔高,冬季气温低,同时冬季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而气温更低,则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可接收更多的阳光,增加室内温度。]
11.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土壤
解析:C [陕南注重排水,说明降水较多;陕北注重雨水收集,说明水资源少;两地区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程度不同而降水差异大,故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二、非选择题(共46分)
12.(2019·高考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波兰中部的罗兹市曾是欧洲最主要的纺织工业中心,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停滞。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
(1)罗兹市为了充分发挥货物集散地的作用,应重点发展的产业部门是_______。(2分)
(2)中欧班列的运行,为我国相关港口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效益。为什么?(6分)
橄榄油是我国通过中欧班列从西班牙等国进口的商品之一。油橄榄树适宜生长在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亚热带很多地区不适宜种植油橄榄树的自然条件。(8分)
欧洲国家对义乌生产的小商品需求量很大,当地却很少生产。近年来,这类小商品利用中欧班列大量运往欧洲国家。
(4)说明欧洲国家发展这类小商品制造业的不利区位条件。(6分)
解析:本题通过中欧合作,切合一带一路的相关热点,考查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分析、农业的区位自然地理条件和工业的区位地理条件的相关知识点。第(1)题,从材料中得知,中欧班列的开通,使该市成为中国货物在欧洲中部的重要集散地。关键词:货物集散地。得知的产业部门发展应该是物流仓储。第(2)题,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关键词“港口、经济效益”,解题方向“为什么”。可以关联到所学的港口建设社会经济区位条件:经济腹地、城市依托、交通、政策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描述的是经济效益,只从经济腹地(增加了腹地的服务范围、增加了港口运输量),交通(海陆联运,提高了港口的运营效率),组织答案。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第(3)题,该题为条件分析类题,关键词“亚热带地区、不适宜、油橄榄树”,解题方向“自然条件”。从材料中得知,油橄榄的生产条件:亚热带地区偏碱性土壤中,喜光、耐旱、忌涝。再结合我们所学的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分布区的气候(降水、光照)特点、土壤特点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我国亚热带地区主要在江南丘陵地区,土壤偏酸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连续的阴雨天气导致云量较多,光照不足。第(4)题,该题为区位条件分析题,关键词“欧洲、小商品制造业”,解题方向“不利区位条件”。小商品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工业的区位条件一般从自然因素的地理位置、土地、水源、资源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的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农业因素、政策因素等进行分析。结合题干中要求的是不利区位条件,主要从原材料来源、劳动力、土地租金等对比的劣势进行分析组织答案。产业配套不足,原材料不足;工资和土地租金高昂,劳动力、土地成本高。
答案:(1)物流(仓储)
(2)扩大了服务范围;增加了吞吐量;提高了港口运营效率。(答出两点即可)
(3)土壤偏酸性;降水量较大,雨季较长,地势低洼处易涝;云量较多,光照不足。
(4)原材料(零部件)不足;劳动力、土地等成本高。
13.(2019·高考北京卷)中国与东南亚山水相连,人文相通,跨境合作不断深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说明图示区域地震多发的原因和主要危害。(8分)
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近年来,该国优质玉米、香蕉、咖啡豆等农产品出口量增加。
(2)分析老挝发展多种优质农产品的有利条件。(8分)
琅勃拉邦自然风光优美、地域文化独特,游客多选择在1月至2月期间前往旅游。
(3)简述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的理由。(8分)
解析:本题以中国和老挝的跨境经济合作区为背景资料,考查多个知识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第(1)题,解答时需要对图中的区域进行板块位置定位,并掌握地震的危害。对图示区域进行定位,该地区位于边境地区,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多发地震灾害。地震本身及引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本身都造成巨大伤害和损失,如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第(2)题,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多种”“优质”等关键词语,然后结合区域地理环境进行解答。老挝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水热条件充足,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种植;该地地形复杂,垂直差异大,可以发展多种种植,如在气候较温凉地区可以种植玉米等;根据材料,“老挝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工业薄弱”说明该地工业少,环境污染少,农作物品质优良;并且农耕历史悠久,种植经验丰富。 第(3)题,游客选择该时段出行要考虑出行的安全和出行的目的两个方面,再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到该地旅游要注意旅行的安全性和景观的可观赏性。琅勃拉邦在1月到2月之间,气温较低,适宜出行;该地降水季节变化大,1月到2月期间是降水较少的季节,湿度适宜,宜出行;1月到2月期间,少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出行较安全。
答案:(1)原因: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森林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环境被破坏。
(2)热量充足,降水丰沛,山地垂直分异明显,环境污染小,农耕历史悠久。
(3)处于旱季,降水相对少,气温相对低,湿度适宜,灾害相对少,出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