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01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02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03
    还剩7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

    展开
    创意编排 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
    第一编一模考前串讲——构建知识体系
    [编者按] 地理具有整体性,各地理要素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一轮复习结束,对各地理主题要素进行串知整合,既能温故已学知识,更能构建知识体系,贯通知识联系。帮考生理顺知识脉络,理清逻辑思维;做到思考有方向、答题不偏颇。
    串讲(一) 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
      气候的影响无处不在,渗透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各个环节。气候对地理环境各要素影响的相关知识,点多面广,考生在作答时往往由于记不清而导致失分。将气候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搭建成框架,条目化进行梳理,有助于考生分类存储知识,做到记得牢、调用准。


    [相关知识串讲]
    一、气候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地形的影响
    (1)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2)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沙漠广布。
    (3)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2.对水文的影响
    (1)对河流的影响:
    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对河流水系特征的影响
    ①河流流量和水位的季节变化(雨林气候、海洋性气候——变化小;地中海气候——冬季汛期,夏季枯水期;热带草原气候、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夏季丰水期);
    ② 结冰期的长短:温带地区的河流可能出现结冰期(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不同)
    降水量大的地区,河网密度较大,河流的长度较长

    (2)对湖泊的影响:
    ①内流湖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水位较低,盐度较高。
    ②外流湖区:降水丰富,湖泊面积较大,多为淡水湖。
    (3)对沙漠地区水的影响:
    ①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量大,地表水缺乏。
    ②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空气中的水汽凝结下渗地下而成地下水。
    (4)对海水性质和洋流的影响:
    ①对海水盐度的影响:降水多,蒸发弱的地区一般盐度较低;反之盐度较高。
    ②风海流的形成:受盛行风的吹拂。
    ③上升流的形成:受离岸风的吹拂。
    (5)对雪线高度的影响:
    ①气温:阳坡气温高,雪线高;阴坡气温低,雪线低。
    ②降水: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高。
    3.对土壤的影响
    (1)降水对土壤的淋溶、侵蚀作用。
    (2)对冻土的分布及冻融的影响。
    (3)影响土壤有机质多少。
    4.对植被的影响
    光热水的不同组合,影响植被类型及其分布。
    二、气候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光热水风的影响)
    (1)旱涝、盐碱、风沙、焚风等气候现象对农业生产有不利影响。
    (2)不同气候类型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影响。
    气候类型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对策
    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种植业发展
    夏季风不稳定,多旱涝灾害
    兴修水利
    地中海气候
    夏季炎热干燥,热量充足、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强烈
    降水少,雨热不同期
    解决灌溉,有利于园艺业(水果种植业)发展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温和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
    降水丰富,光照、热量不足,不利于农作物成熟,产量低
    发展乳肉畜牧业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燥,太阳辐射强烈(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温日较差大),夏季高温
    降水少,冬季气温低
    解决灌溉,有利于优质农产品生产(温带水果、棉花等)

    (3)不同气候条件下形成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大牧场放牧业、热带种植园农业、乳畜业等。
    2.对交通的影响
    (1)对内河航运的影响:通过影响河流的水位、水量和结冰期影响内河航运。
    (2)对远洋航运的影响:顺风和逆风、台风和飓风等影响。
    (3)对航空的影响:大雾天气、狂风、特大暴雨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4)对管道运输的影响:低温冻害的影响。
    (5)对公路、铁路运输的影响。
    (6)对邮政通讯的影响:通过灾害性天气影响邮路来影响邮政通讯。
    3.对水能的影响
    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的地区,水能资源可能丰富(还要考虑地势落差)。
    4.对旅游业的影响
    (1)有利影响:形成特殊的气象气候景观——吉林的雾凇、哈尔滨的冰雕、黄山的云海等。
    (2)不利影响:恶劣天气影响出游。
    (3)对特殊气候区的旅游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旅游旺季。
    5.对建筑物的影响
    通过光照和盛行风向影响建筑物和街道的朝向。(如我国北方房屋的坐北朝南,极地地区房屋的朝向,黄土高原窑洞)
    6.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1)对大气有污染的工业的布局:考虑当地的盛行风向或最小风频。
    (2)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3)热力环流: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对有大气污染的工业布局的影响。
    7.对各种观测站、卫星发射站的布局影响
    (1)天文台:海拔高,天气晴朗,空气稀薄的地区利于天文观测。
    (2)卫星发射站:降水少,风力弱,天气晴朗及恶劣天气少的地区。
    8.对城市和居民区的影响
    (1)中低纬度沿海地区: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城市、人口密集。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城市多分布在高原地区,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
    (3)对建筑物形状影响:南北方屋顶坡度的差异、云南的吊脚竹楼。
    [巩固迁移训练]
    (2019·菏泽模拟)贡嘎山位于四川西部,下表示意该山东坡某海拔范围由低到高(Ⅰ~Ⅳ)四种植被垂直带某年10月时的生物量及其分配构成。读表回答1~3题。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总计生物量/(吨/公顷)

    98.25
    1.62
    0.13
    233.49

    97.87
    2.08
    0.05
    524.55

    97.41
    2.45
    0.14
    415.81


    95.06
    4.94
    20.86

    1.该海拔范围内物种优势最显著的是(  )
    A.苔原          B.草本
    C.灌木 D.乔木
    2.植被带Ⅲ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高山灌丛带 D.高山草甸带
    3.推断导致植被带Ⅱ、Ⅲ生物量高于Ⅰ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气温
    C.降水量 D.土壤
    解析:1.D 2.B 3.C 第1题,表中信息显示该海拔范围内乔木层所占的比重最大,则乔木是优势最显著的物种。第2题,该山地位于四川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基带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带Ⅲ乔木层占比大,应是森林带;但海拔较高,不可能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是山地针叶林带。第3题,“由低到高(Ⅰ~Ⅳ) ” ,说明“Ⅱ、Ⅲ”植被带位于半山腰,而“Ⅰ”植被带位于山麓地带;由于地形的抬升作用,海拔较高处的降水会多于山麓地带,而生物量较大。气温应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光照与坡度有关,材料中没有体现坡度信息;土壤在同一山坡差别不大。
    (2019·南昌一模)咖啡树为多年生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气候是其种植的决定性因素。赤道两边南北纬25°之间的地带,最适合种植咖啡树,被称为“咖啡带”。据此回答4~5题。
    4.咖啡树多分布在赤道附近地区,说明咖啡树(  )
    A.需土壤肥沃 B.需光照充足
    C.喜冷湿环境 D.喜阴湿环境
    5.人们常在南北纬25°附近的咖啡种植园里夹种树干较高的植物,这一举措不是为了(  )
    A.充分利用气候资源 B.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C.改变咖啡树热量条件 D.改变咖啡树光照条件
    解析:4.D 5.C 第4题,赤道附近多为热带雨林气候,多高大乔木,而咖啡树为灌木或小乔木,说明不喜光照;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多,森林中气候潮湿,而咖啡树最适合在此生长,说明喜湿。第5题,因咖啡树最适合在赤道附近种植,而南北纬25°附近纬度较高,从热量条件看该处已经是边缘地带,不能再降低热量;而树干较高的植物会阻挡光照,会降低小环境的热量,故这一举措不是为了改变热量条件。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 宁夏中卫市(甲地)为我国最大的硒砂瓜种植基地。该地区硒砂瓜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硒、锌、钙、钾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硒砂瓜个大、瓤红、汁甜,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当地农民创造出了压砂种瓜这一节水保墒的旱作农业种植模式,即在土地上铺上一层砂砾,盖上一层薄膜,瓜苗就从石头缝里“蹦”出来,有效地提高了瓜的质量和产量。
    (1)试分析甲地农民采用的薄膜覆盖技术对硒砂瓜生长过程的影响。
    (2)分析乙地种植西瓜的劣势气候条件。
    (3)借鉴甲地的发展经验,简述乙地为改造西瓜种植的气候条件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第(1)题,薄膜覆盖技术的运用改善了当地的水热条件。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春季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旱涝灾害频发。第(3)题,从水资源利用、农田生态保护等方面分析。
    答案:(1)覆盖薄膜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长期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克服当地干旱气候条件对西瓜生长的不利影响;覆盖薄膜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损失,提高地温,有利于西瓜快速生长。
    (2)乙地位于季风区,春季时降水少,风沙灾害多;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旱涝灾害频发。
    (3)针对风沙灾害多的问题,可以建设平原农田防护林;针对春季降水少的问题,可以推广抗旱节水农业技术,如薄膜覆盖、地方名优特产品培育;针对旱涝灾害频发的问题,可以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17年2月20日,晴,我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搭乘豪华邮轮前往火地群岛探险旅游。几个小时后,邮轮在蜿蜒曲折的海峡内航行,海面上风大浪高。我看到处处是幽深的峡湾,烟云缭绕,两岸绿岛荒岩上栖息着无数海鸟、企鹅和海狮,远处一座座青山雪峰,冰川遍布,蔚为壮观。邮轮到达乌斯怀亚港已然风平浪静,大大小小的船只星罗棋布,海鸟自由翱翔,与岸上色彩鲜艳的小木屋构成绚烂的画卷……
    ——摘自游记《世界尽头·原始火地岛》
    材料二 如图示意火地群岛位置及游记中的探险旅游路线。

    (1)分析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
    (2)比较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并说明理由。
    (3)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说明该地民居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解析:第(1)题,沿途“青山雪峰”景观的形成原因主要从山峰、植被、积雪形成原因分析。山峰的形成与板块构造有关,该地位于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形成高大山脉。由于地处盛行西风带,降水量大,且2月份为南半球夏季,气温高,植被茂密“青山”。由于纬度高,海拔高,气温低,峰顶有积雪覆盖,为“雪峰”。第(2)题,线路甲、乙段的风浪大小及理由主要从该地的盛行风向及洋流角度考虑。读图根据经纬度可知,航行路线位于西风带内,洋流为西风漂流。甲航段受大陆影响,位于西风背风地带,且受西风漂流影响小,而乙段航线与西风漂流及西风风向一致,西部为海洋,对于西风及西风漂流影响小,且由于地处小岛屿之间,有狭管效应,使得乙段风浪大。第(3)题,乌斯怀亚民居多为低矮的小木屋,屋顶坡度大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从抗风、防震及取材角度考虑。由于该地位于西风带,风浪大,低矮的木屋可以防风。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木结构房屋抗震性能强。该地冬季多降雪,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且周围植被覆盖率高,有利于就地取材。
    答案:(1)地处板块消亡边界,褶皱隆起形成高大山脉;(地处中纬度地区,)盛行西风,降水丰富,正值夏季,森林茂密;纬度较高,且山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多数山峰被积雪覆盖。
    (2)乙段风浪较甲段大。理由:与甲段相比,乙段西部为海洋,对西风和西风漂流的削弱作用较小;航道狭窄且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狭管效应显著。
    (3)该地多大风天气,地震频发,低矮小木屋抗风性强,且利于防震;冬季降雪量大,屋顶坡度大不易积雪;森林茂密,便于就地取材。
    串讲(二) 河流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在初、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关河流的基础图像不少,但相关基础知识及内在关联结构图示明显不足。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考生在作答河流类试题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为此,我们搭建河流基础知识、基础图像与考题之间的连接桥梁,从而突破失分瓶颈,做到快速、准确答题。


    [相关知识串讲]
    一、河流的特征
    1.任何一条河流自上游的源头到下游入海口(或入湖或消失在沙漠)地势逐步降低。
    2.河流上游地区一般都是“V”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上游地区一般地势高,起伏大,多高山和高原,对河流、河道有明显的束缚作用。河流中下游地区通常都是“U”字型河谷,因为河流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势低,且相对平坦,多平原和丘陵,对河流河道没有明显的束缚作用,加之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河流侧向侵蚀作用十分显著,河曲发育。
    3.河流的支流地势和海拔高度明显高于干流的地势海拔高度,支流水体汇入干流。
    4.因地势原因,河曲多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5.流域面积的大小与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正相关,同时它还与区域内地形地势相关。
    6.一般来说,外流河源远流长,水量较大,流域面积广。内流河流程较短,水量较小,流域面积小。但也有例外,如伏尔加河是注入里海,流域内降水丰富,流程长,流域面积广阔,为欧洲第一大河。外流区内也会出现局部地区的内流河流域。原因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去分析,自然原因包括降水量等河流补给方式出现了明显变化,如降水量减少,区域气温较高,蒸发量明显增加等等。人为原因包括过度破坏流域内植被,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过度开发利用流域内的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土枯竭等等。
    二、主要影响因素
    (一)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1.气温对河流的影响
    (1)气温决定着河流的冰期,在中高纬度地区当气温在0 ℃以下的时候,河段会出现结冰现象。在我国一般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上,河流没有结冰期;以北地区冬季气温在0 ℃以下,冬季有结冰现象,而且纬度越高,冰期越长。
    (2)气温决定着河流的两种补给方式——高山高原地区的永久性冰川积雪融水补给和平原丘陵区的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两者的最大补给量分别出现在夏季和春季,前者多补给河流的源头地段,后者多补给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3)气温还决定着干旱区和半干旱区的蒸发量,这直接关系到干旱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中亚地区大量引用阿姆河和锡尔河的水灌溉棉田,导致区域内水分蒸发量激增,致使干旱区域更加干旱。中国新疆的绿洲及宁夏平原都存在过度开发水资源的倾向。
    2.降水对河流的影响
    (1)大江大河流域内的年降水量决定着河流的径流总量。影响流域年径流总量的因素主要是流域面积和年降水量,当流域面积相差不大时,降水量越大,河流的径流总量越大。
    (2)流域内的降水季节变化决定着河流的枯水期和丰水期。由于季风气候的降水有明显季节变化,所以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河流的水量平稳,没有明显的丰水期和枯水期。
    (3)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决定流域内特大的旱涝灾情。雨热同期虽然有利于季风气候区的农业发展,但是旱涝灾害频繁,会带来不利影响,致使水利设施的投资较大。
    (二)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地形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的流速及水系形状与安全。海河流域水系的形状像一把打开的扇子,干流和支流的水体同时注入天津市后再入渤海。这样的水系形状是地形决定的,各个支流之间、干流与支流之间是因为分水岭的存在,扇状的分水岭决定了扇状的水系特点。当突发暴雨来临时,这种扇状水系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在下游地区形成洪涝灾害。

    (三)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定河流的含沙量、调节河流的径流量变化。植被茂密,河流的含沙量小,汇水速度慢,径流量变化小;植被稀疏时,河流含沙量大,汇水速度快,易给中下游地区带来洪涝灾害。
    三、水利和水害
    (一)水利
    1.概念:利用各种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对自然界的水(如河流、湖泊、海洋和地下水)进行控制、调节、治导、开发、管理和保护,以减轻和免除水旱灾害,满足人类生活与工业生产用水需要。
    2.水利形式可分为两个层级:第一级包括河流航运、灌溉农田和水力发电。第二级包括调节气候、淡水养殖、旅游开发、聚落供水和美化环境。
    (二)水害
    1.洪涝灾害的成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降水总量(降水时间长短×降水强度)、地形地势和河曲发育造成泄洪不利等三大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中上游植被覆盖率下降和中下游围湖造田。治理措施包括上游的水土保持林工程建设,中下游的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疏浚河道和退耕还湖。
    2.凌汛灾害的成因包括:(1)河流处于温带或亚寒带及寒带地区,有明显的冰期;(2)河流有由低纬流向较高纬度的趋势;(3)初冬时节,相对上游河段未结冰,相对下游河段已结冰,形成冰坝阻挡上游河水流动,造成乱流,形成凌汛。初春冰融形成凌汛道理相同。治理措施主要是飞机轰炸坚固的冰面。
    [巩固迁移训练]
    (2019·濮阳模拟)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24%,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15%。20世纪90年代以后,该河夏、秋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2%,冬季径流量约为年总径流量的30%,但总径流量变化较小。下图为第聂伯河部分流域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

    1.第聂伯河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
    A.冰川融水补给      B.雨水补给
    C.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D.地下水补给
    2.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分配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A.流域降水量增加 B.全球气候变暖
    C.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D.大量修建水库
    解析:1.C 2.D 第1题,材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前,第聂伯河夏、秋、冬三季的径流量占全年的39%,则春季径流量所占比重最大,说明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主要以夏、秋季为主,与材料信息不符;该地纬度高,降水以降雪为主,则雨水补给比重小;地下水补给稳定但水量较少。第2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第聂伯河径流量的季节差异减小,说明是受到了人为活动的调节作用,可能是上游修建水库所致;“总径流量变化较小”,说明降水量没有大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积雪融水增多,总径流量应该变大。
    图1为我国某河流河道示意图,甲为一河心沙洲,图2为该沙洲一年内面积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河位于我国的(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东南地区 D.东北地区
    4.对于该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P河道为该河主航道,则该河段的流向为东北流向西南
    B.若河流上游修筑水坝,则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可能减慢
    C.若该河段为自西向东流,则Q河道将慢慢变浅
    D.河心沙洲常发育在河流上游水流较快的地方
    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2面积变化可知,沙洲在3、4月份和7、8月份面积较小,结合河流流量大、侵蚀严重即可判断该河流有两次汛期,我国东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融化形成春汛,夏季雨带北移形成夏汛,故该河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第4题,若P为主航道,则河流流向应为自东南流向西北。河流上游修建水坝,泥沙沉积,将导致河心沙洲面积增长速度减慢。若该河段自西向东流,则Q处侵蚀严重,P处沉积严重。河心沙洲的形成是泥沙沉积的结果,故发育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5.(2019·安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朱巴河是索马里主要河流,全长1 659 km,流域面积76.6万平方千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卢格以下河段出现部分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现象。下图是朱巴河流域示意图。

    (1)描述朱巴河的水系特征。
    (2)分析朱巴河干流下游河段水量逐渐减少的自然原因。
    (3)说明朱巴河卢格以下河段部分河床高于两岸地面现象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从流向、流程、流域面积大小、支流状况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可从河流补给减少和支出增加角度分析。第(3)题,运用“地上河”知识分析,即自然原因是“泥沙+堆积”。
    答案:(1)总体自(西)北向(东)南流;流程长;流域面积大;上游支流多,中下游支流少;河流上游落差大等。
    (2)下游流域由热带草原气候向热带沙漠气候过渡,降水逐渐减少;蒸发旺盛,下渗增加;下游部分河段出现地上河现象,无支流汇入。
    (3)上游山区落差较大,水蚀作用强,河流携带大量沙石;卢格以下部分河段地形平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堆积,河床抬升;在人为筑堤束水情况下导致河床高出两岸地面。
    6.(2019·肇庆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这是出自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一诗中的名句。漓江发源于南岭,在桂林至阳朔河段,蜿蜒南流,河床由砂、卵石组成,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桂林山水的核心。下图示意桂林在广西的位置和漓江的景观。

    (1)推断漓江夏、冬两季河水含沙量大小的差异,并说明理由。
    (2)分析漓江河床多卵石的原因。
    (3)说明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解析:第(1)题,漓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含沙量小。第(2)题,卵石应从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角度分析。第(3)题,据材料可知,漓江两岸多为石灰岩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且当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因此漓江两岸形成“山如碧玉簪”景观。
    答案:(1)夏季大,理由是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小,理由是冬季河流补给以地下水为主,降水少,流量小,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或差异:夏季大于冬季。
    理由: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多大雨,流量大,对地表和河流的侵蚀作用强,搬运作用也强,河水含沙量大;冬季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雨水补给少。
    (2)从上游来的河水,水流急,搬运作用强,可携带砾石;搬运过程中砾石碰撞摩擦,棱角消失;在漓江河段,流速变缓,携带的卵石在此处堆积。
    (3)当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也强,加快石灰岩岩溶地貌的发育;冬季温暖,植物也能生长。
    串讲(三) 地形的形成及影响
      在区域地理环境中,地形地势图像无处不在,出现频率较高,其学习难度也不小。究其原因,无外乎是思维线索不清,知识结构杂乱无章,对非地带性特征认识不足,对地形众多的影响分析不到位。因此,考生在复习时,首先要记忆区域地形的知识,通过地形图获取地形基础知识;其次要完善地形复习线索,打通知识联系,构建知识体系。


    [相关知识串讲]
    一、地形的类型、特点描述及其成因
    1.地形类型
    把握四种原生态的地型类型——山地、高原、丘陵和平原,明辨一种派生性的地形类型——盆地。
    2.地形特点描述
    地形区特点的描述一般有两个思路:(1)同类地形特点的比较。如松辽平原(沃野千里)、江汉平原(河湖密布)、东欧平原(冰川作用形成的波状起伏)地形特点的差异;(2)据等高线图描述某一地形区的具体特点。如路南石林的地形特点——岩石耸立,如丛林一般。
    3.地形的成因
    (1)宏观角度:全球板块运动观点
    ①基本观点:整个岩石圈被分成六大板块,板块内部比较稳定,如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不仅目前没有火山、地震发生,而且整个版图的地质演变也比较缓慢,自然地理环境变化不大;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这是世界上高大山地的生长地带。
    ②边界类型:生长边界——集中分布在各个大洋的海岭上,大西洋S形,印度洋“人”字形,太平洋像汉字笔画的一大捺。消亡边界——集中分布在海陆交界的环太平洋带和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这里是世界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2)微观角度:内、外力共同作用
    ①内力作用主要是通过地球内能的释放,导致地壳的上升或下沉,使地表变得崎岖不平;外力作用形式多元化,呈现出削高填低的作用,使地表趋于平缓。
    ②几乎每一种地貌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的以内力作用为主,有的以外力作用为主。同时内、外力作用具有阶段性,某一阶段以内力作用为主,另一阶段就以外力作用为主。
    二、地形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包括气候、河湖、植被、土壤等方面
    (1)地形对气候的影响:①地势高低对气温的影响——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 m,气温降低6 ℃;②地形中山脉对降水的影响——山脉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垂直,分别出现迎风坡降水(地形雨)和背风坡焚风效应。
    (2)地形对河湖的影响:①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向,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诸多河流东流入海。②地形决定了河流的流速,地势高低的突变,阶梯交界处落差加大,流速剧增。③地形决定着水系形状及其安全。④地势较高的区域湖泊多咸水湖,这是因为区域内地壳不断抬升,由海洋壳转换为大陆壳,部分湖水无法流出低洼地区,残留在高原面上。
    (3)地形对植被的影响:①地势起伏大的区域植被垂直变化明显。②地势起伏还会造成植被阴坡和阳坡的差异,特别是东西走向的山脉更是明显。③如果阴坡同时又是背风坡,降水和光照明显不同于阳坡和迎风坡,植被特点的差异会很大。
    (4)地形对土壤的影响: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的土壤厚度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减小,这与水土容易流失有关。
    (5)地形对雪线的影响: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较高。阳坡雪线较高,阴坡雪线较低。坡度较大的坡向,雪线较高;坡度较小的坡向,雪线较低。
    2.对人文地理因素的影响,包括人口、聚落、工业、农业及交通等方面
    (1)地形对人口的影响:①地势低平的区域人口数量和密度都比较大,而地势起伏和海拔高度较大的山区人口数量与密度都比较小。②地势低平的区域人口流动性比山区大,人口迁移现象显著。
    (2)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地形和地势决定了聚落的分布规模(面积大小和人口多少)和聚落形态(如条带式的兰州、放射式的延安、组团式的重庆和团块式的成都等类型)。
    (3)地形对工业的影响:在现代区位因素中,作为自然地理因素的地形影响力逐步下降。地形区的地势是否平坦和面积是否足够广阔对工业企业的选址有一定的影响。如攀枝花钢铁公司就是因为地形因素无法扩大企业规模。
    (4)地形对农业的影响:①地形是否平坦直接决定农业的机械化的程度、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的商品率。②地势起伏较大的区域使垂直立体农业模式成为可能。③地势起伏的大小决定着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这是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5)地形对交通的影响:①对航空运输来说,机场的建设,特别是足够长度的跑道是最为重要的,这就需要地势平坦、面积广阔的平原区或高原区。②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地区如果地势起伏较大,就会增加修路成本。③河港和海港的建设都需要港区地势平坦及面积广阔,同时水下垂直变化比较大,即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大吨位船只的进出海港区。④管道虽然埋在地下,但地下投入资金的数量与地形状况有直接相关。
    [巩固迁移训练]
    (2019·菏泽一模)读等高线地形图和地质剖面图(单位:m),完成1~2题。

    1.图示发生的构造运动先后顺序为(  )
    A.褶皱——沉积——断层  B.沉积——断层——褶皱
    C.沉积——褶皱——断层 D.断层——褶皱——沉积
    2.图中地形的成因可能是(  )
    ①岩层挤压,槽部紧实,难以侵蚀 ②岩层挤压拱起形成 ③形成断块错动抬升成山 ④岩浆喷发冷却成山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1.C 2.B 第1题,图示岩层有明显的分层现象(T、J两层、地层界线),则岩层为沉积层;图示地层界线发生弯曲,说明有褶皱现象;J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说明褶皱后发生断层。故先后顺序为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层,然后挤压形成褶皱,断裂错位形成断层。第2题,由等高线数值及分布,可判断为山地;地层界线向上弯曲说明有挤压拱起过程;挤压出现断裂,使断块错动抬升成山。图示信息不能体现岩浆喷发。
    (2019·佛山二模)基瓦利纳是美国阿拉斯加州的一座小镇,它位于一条狭长的沙坝上,海拔约1.8~3 m。历史上,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日子,基瓦利纳几乎被厚厚海冰包围,每到秋冬季多暴风雪发生。近50年来,由于全球变暖效应,海水侵蚀使基瓦利纳小镇岛屿面积急剧减少,预计到2025年,该小镇将会彻底沉入海底。读图回答3~4题。

    3.形成狭长沙坝的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海浪堆积
    C.珊瑚堆积 D.火山喷发
    4.近50年来,基瓦利纳小镇岛屿面积急剧减少最主要原因是(  )
    A.暴风频率增加,风浪侵蚀海岸加剧
    B.海平面上升,岛屿沿岸低地被淹没
    C.植被遭破坏,抵抗侵蚀的能力下降
    D.海冰消融,失去海冰对岛岸的保护
    解析:3.B 4.D 第3题,沙坝是泥沙堆积而成,图示沙坝位于海洋中,则必然是海浪堆积而成。第4题,该地大部分日期被海冰包围,使海浪侵蚀作用很弱。全球变暖后,海冰消融,沙坝周边没有海冰保护,则海水对沙坝的侵蚀作用加强,从而使沙坝面积缩小。
    5.如图为北美洲局部区域图。图中甲半岛在第四纪冰期曾是北美大陆三大冰川中心之一。第四纪以来冰川、流水等外力作用塑造了该半岛许多重要地表形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推断甲半岛的地势特征并说明依据。
    (2)描述甲半岛聚落空间分布特点。
    (3)指出第四纪甲半岛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并说明它们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可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等进行分析。从图中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可以判断出甲半岛地势特征为中间高四周低。第(2)题,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甲半岛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第(3)题,拉布拉多半岛第四纪主要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为冰川侵蚀作用和流水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地貌可以从峡湾、湖泊方面分析;流水侵蚀地貌应主要从河流分布方面分析。
    答案:(1)特征:中部高四周低。依据:河流从中部流向四周(或呈放射状)。
    (2)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或沿海多,内陆少);东南、东部沿海密(多),西部、北部沿海疏(少)。
    (3)冰川侵蚀作用。(东北)海岸线曲折,多峡湾;湖泊广布,湖泊多位于河流上游,冰蚀形成高原湖泊群。
    流水侵蚀作用。河流众多,呈放射状注入周边的海洋。
    6.读某区域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此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形成为背斜成谷。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
    串讲(四) 区位因素分析的思维要点
      任何人类活动都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受到各种常规因素和特殊因素的影响。由于考生在解答区位因素分析类试题时,区位因素分析角度不全面导致失分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们归纳该类试题的思维线索,考生按线索答题,能够做到理得清、答得准。


    [相关知识串讲]
    一、区位因素概述
    1.区位是某项产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该产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1)各项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在具体区域和具体产业中的地位存在着巨大差异,但在整体的区位因素类别上是相同的,都包含自然、社会及环境等主要内容。
    (2)自然因素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影响一般大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影响。自然因素在现代区位因素中已发展为一项基础因素,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它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
    (3)相对于自然地理环境来说,社会经济因素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这决定了产业地域类型的不断变化。
    2.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建设及聚落形成的区位分析思想是相连通的,这一思维方式也将应用到军事工程选址、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旅游事业的发展、文化教育产业的布局、乡村聚落的改造及经济开发区的确立等方方面面。
    3.人类对区位因素的研究,其终极目标是有效地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促进生存和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促进人类社会与环境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区位因素分析
    1.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即在认清问题的情况下,不矛盾、啰唆。先理清区位分析的要点,形成思维模式,并注意从有利区位和不利区位两个方面分析。如:①自然区位要素——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湖水文、植被、土壤、自然资源等;②经济区位要素——资源、市场(腹地)、交通、劳动力、技术;③社会区位要素——开发历史、工农业基础与工业协作、国家政策(政治)、宗教、军事(国防)等。
    (2)主导性原则: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一般是考查的重点,一定要根据时间的变化动态来推理,同时要根据空间位置找出区域特征,即时空兼顾加以判断。
    (3)区域性原则:答题时语言表达要反映所在区域,同时要注意区域的特殊区位。
    (4)动态性原则:因时而异,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
    2.区位因素结构及其变化

    3.利用区域图进行区位分析与评价
    高考对区位分析的考查多与具体地理区域相结合,坚持自然、人文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的考查思路,强调地理要素在特定区域中的叠加,重视因地制宜、人地协调观念的传达,使区位分析与评价“区域化”。
    (1)从地形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等高线地形图、河流分布,说明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和地貌类型,分析地形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2)从气候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空间定位,结合气候统计图、等值线图判断该区域气候类型及特征,分析气候对农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3)从河流水文要素的判读入手:通过解读河流,整合地形、气候信息,说明该区域水系、水文特征,分析河流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
    (4)区域图中的人口、城市、交通线是社会经济区位评价的重要内容。人口多指向劳动力的数量、价格;城市往往与消费市场、港口发展依托联系在一起;经济地理位置多隐含着运输方式组合、交通通达性等信息。
    4.区位因素分析模型

    分析方法
    分析模型
    案例剖析
    主导因素分析
    理清各区位因素间的主次关系,找出决定性因素
    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不同,工业区位选择可分为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技术导向型等不同的类型




    把握区位联系的变化和发展,用发展的眼光分析某类或某地区区位因素的变化,并抓住倾向性因素作预测性分析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接近煤炭产地→接近铁矿产地→向市场和交通便利地区靠近。原料的影响力在减弱,市场、交通、科技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在人地关系的层次上对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加以综合,同时还要从区域环境特征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重视因地制宜观念的形成
    塔里木盆地棉花生产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分析:自然因素(耕地充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经济因素(市场需求量大,交通运输条件改善);社会因素(农业技术进步,政府政策支持)等




    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影响某一人类活动区位形成与发展的优势条件与限制性因素,并对其做出有利与不利的评价
    以“自然因素对青藏铁路选线的影响”为例:与其他方案相比,沿线地势较为平坦,线路较短是选线的主要优势,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是铁路建设遇到的自然障碍,采用“以桥代路”等技术、方法可以克服自然障碍




    找出两者或两地区位因素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对人类活动形态的影响
    荷兰作为传统的鲜切花生产国,终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科技水平高是维持其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优势条件。肯尼亚作为新兴的鲜切花生产国,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优势条件有:纬度低,热量充足;地势高,光照充足;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政府政策支持。肯尼亚属热带草原气候,旱灾多发是其发展鲜切花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

    [巩固迁移训练]
    (2019·南阳摸底)蓝莓野生于亚热带、温带及寒带,果实为浆果,鲜果采收成本高。到20世纪80年代,美国已选育出适应各地气候条件的优良品种100多个,目前蓝莓成为美国主栽果树树种。我国蓝莓产业化始于2000年,现广泛栽培于东北、华东、西南等区域,产品大多用于出口。阿根廷主要栽培喜湿润、温暖的南高丛蓝莓,是世界蓝莓主要出口国。据材料完成1~3题。
    1.美国蓝莓快速成为主栽果树树种主要得益于(  )
    A.科技先进       B.消费升级
    C.气候多样 D.种群优势
    2.我国蓝莓产品出口世界市场的优势是(  )
    A.土地辽阔 B.产量巨大
    C.政策支持 D.劳动力廉价
    3.阿根廷蓝莓产业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优势产品是(  )
    A.鲜果 B.冷冻果
    C.蓝莓色素 D.加工果酒
    解析:1.B 2.D 3.A 第1题,市场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由于消费升级,人们对蓝莓的需求量增加,导致种植面积增加,B正确。第2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我国蓝莓出口世界市场的优势是劳动力廉价,D正确。第3题,阿根廷位于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蓝莓上市时间与北半球上市时间不同,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的优势产品是鲜果,A正确。
    (2019·洛阳模拟)服装生产企业——美特斯·邦威于1994年始建于浙江省温州市,服装面料以皮革、棉毛为主;1996年,其将生产环节外包给当地服装加工企业;1997年,美特斯·邦威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广信息技术,将总部从温州迁到上海;2004年,又在新疆设立了服装代工厂。读美特斯·邦威生产区位变化图,回答4~6题。

    4.服装代加工企业在区位选择上较灵活,其主要原因是(  )
    A.信息技术的进步 B.产品小型化,价值高
    C.对劳动力素质要求不高 D.原料运输量减少
    5.与温州相比,美特斯·邦威将企业总部选择在上海的主要优势是(  )
    A.廉价劳动力丰富 B.良好的信息网络
    C.位置优越 D.水源充沛
    6.美特斯·邦威在新疆设立服装代工厂的优势是(  )
    A.原料丰富 B.劳动力丰富
    C.交通便利 D.技术先进
    解析:4.C 5.B 6.A 第4题,服装加工工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工业,对劳动力数量有要求,但对素质要求不高,故可以把生产环节外包给各地企业,让其按标准进行加工,则C正确。第5题,上海较温州具有信息、技术优势,把总部搬到上海,利于快速获取市场和技术信息。第6题,该服装厂的原料有棉、毛,而新疆是我国重要的长绒棉产地和畜牧业基地,故在新疆设立服装代工厂的优势是接近原料地。
    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位于中西非地区的加蓬,地形复杂,高原山地面积广,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森林资源极为丰富,素有“绿金之国”和“木材之国”的美誉。在加蓬漂浮上岸、留在沙滩上的大木头比比皆是,沿海开发区,木材加工厂、家具厂一家连一家。
    材料二 加蓬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三  加蓬从2010年开始禁止原木出口,并制定了长期出口木制成品和半成品的目标。
    (1)试推测加蓬原木及木制品的主要运输方式,并分析其原因。
    (2)试分析加蓬调整原木出口政策的原因。
    (3)从自然因素考虑,在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有哪些优势?
    解析:第(1)题,结合加蓬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以及地理位置分析。加蓬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所以原木及木制品主要依赖内河航运;西临大西洋,原木及木制品出口以海洋运输为主。第(2)题,可以从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方面分析。加工木材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第(3)题,让蒂尔港建木材加工厂接近木材产地,原料丰富;水陆交通便利,便于产品出口。
    答案:(1)水运。原因:加蓬地形复杂,森林覆盖率高,河网密布,所以原木及木制品主要依赖内河航运(要点:内陆主要依靠河运);西临大西洋,原木及木制品出口以海洋运输为主(要点:对外运输主要依靠海洋运输)。
    (2)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工木材可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收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3)靠近原料产地,木材资源丰富;靠近河口,原木运输便利;靠近海港,产品出口方便。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 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战略,简称“一带一路”。
    (1)试分析宋、元时期,泉州成为优良海港的区位优势。
    (2)指出与“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优势。
    (3)简述“一带一路”建设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应从水域、陆域、腹地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主要优势应从运量、运价、线路长短、经过国家多少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从加强区域经济联系和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为优良避风港湾,全年不封冻;可以海、陆联运,腹地广阔。
    (2)运量更大,运价更低;经过的线路更长、国家更多,贸易量更大。
    (3)保障我国能源、资源供应安全,消化过剩产能,实现区际优势互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推动欧亚交通网建设等。

    第二编 主观题解题观摩——攻克短板增分
    [编者按] 高考2道必考主观大题担负着区分考生、选拔人才的功能,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究其原因:一是审题不清、思路不明,答不到点上;二是信息获取不准、答题用语不规范,答不全要点,表述能力太差。本部分针对全国卷5年高考大题进行分类研究、精细揣摩,让考生明晰高考大题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怎样答规范,变失分点为增分点。
    命题点(一) 天气与气候
    天气与气候是自然地理环境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也是高考重要的命题点。综合分析近5年的高考命题,对天气与气候的考查主要通过具体区域图文材料考查气候特征的成因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夏季融化、冬季冻结的活动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我国的多年冻土主要分布于东北高纬地区和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②东北高纬地区多年冻土南界的年平均气温在-1~1_℃,青藏高原多年冻土下界的年平均气温约-3.5~-2_℃。
    由我国自行设计、建设的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成功穿越了约550 km的连续多年冻土区,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及多年冻土地区的最长铁路。③多年冻土的活动层反复冻融及冬季不完全冻结,会危及铁路路基。青藏铁路建设者创造性地提出了④“主动降温、冷却路基、保护冻土”的新思路,采用了热棒新技术等措施。⑤图a示意青藏铁路格拉段及沿线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其中西大滩至安多为连续多年冻土分布区。⑥图b为青藏铁路路基两侧的热棒照片及其散热工作原理示意图。热棒地上部分为冷凝段,地下部分为蒸发段,当冷凝段温度低于蒸发段温度时,蒸发段液态物质汽化上升,在冷凝段冷却成液态,回到蒸发段,循环反复。

    (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地区低的原因。(8分)
    (2)图a所示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请说明原因。(8分)
    (3)根据热棒的工作原理,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冬季或夏季),简述判断依据;分析热棒倾斜设置(图b)的原因。(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
    多年冻土层的结构、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第(2)问
    甲地比五道梁路基更不稳定
    多年冻土层的结构、气温对多年冻土层的影响
    第(3)问
    判断热棒散热的工作季节
    热棒的工作原理
    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
    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多年冻土的结构及其变化特点,信息②是对设问(1)的说明。分析原因可联想到的知识有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年温差小等)。
    2.信息③说明活动层的变化特点及危害,信息⑤展示甲地与五道梁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分布。对接设问(2),分析甲地路基更不稳定,可从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和年平均气温比五道梁高两个角度展开。
    3.由信息④可知热棒新技术的作用,结合图b倾斜设置即可联想到这样做是为了更好的冷却路基下的冻土,从而更好地保护路基。
    4.由信息⑥可知热棒工作原理,抓住关键词“上部分为冷凝段,下部分为蒸发段”即可很轻松的判定热棒的工作季节为冬季。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 ℃,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 ℃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
    (2)甲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0 ℃,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活动层更频繁地冻融,(冻结时体积膨胀,融化时体积收缩,)危害路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夏季活动层厚度较大,冬季有时不能完全冻结,影响路基稳定性。
    (3)冬季。依据:冬季气温低于地温,热棒蒸发段吸收冻土的热量,(将液态物质汽化上升,与较冷的地上部分管壁接触,凝结,释放出潜热,)将冻土层中的热量传送至地上(大气)。热棒倾斜设置的原因:使棒体能深入铁轨正下方,保护铁轨下的路基(多年冻土)。
    易误防范
    [纠偏1] 知识的迁移与综合分析能力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由第(1)问联想到综合分析青藏高原和东北高纬度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由热棒的工作原理迁移到倾斜设置的具体应用。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部分都能答出“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五道梁,活动层频繁冻融,影响路基稳定性”,但由于缺乏条理性而失分。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如图为①春季T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

    (1)指出控制图示区域的两个气压系统及位置关系。(4分)
    (2)T时刻该区域的锋面数量发生了变化。推测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并分别说明锋面形成的原因。(8分)
    (3)预测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8分)
    (4)说明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的原因。(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气压系统及其位置关系
    指出类型及位置关系
    气压系统的特点
    第(2)问
    T时刻前该区域锋面的数量
    推测数量、说明原因
    天气系统的形成原因
    第(3)问
    P点将要发生的天气变化
    预测变化
    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第(4) 问
    该区域春季天气系统活跃
    说明原因
    影响天气的因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气压形势为春季的,春季是该区域气温回升的季节,中低纬回升快,高纬回升慢,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大气运动快,天气多变。可对接设问(4)。
    2.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
    根据气压分布状况可知,西北部区域有一高压系统,东南部区域有一低压系统,可对接设问(1);T时刻该区域有2个锋面系统,西北部冷高压中心气流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向东南方向运动,形成了一个新的冷锋。还有锋面气旋,可对接设问(2)。P点将有暖锋过境,然后受暖空气控制,接着冷锋过境,又受冷空气控制,可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高压;低压;高压位于低压西北。
    (2)3个。在低压(气旋)中,四周空气汇集,北上的暖空气与南下的冷空气之间形成锋面,气旋逆时针旋转,形成冷锋和暖锋两个锋面。(冷)高压内的冷空气东移南下,形成冷锋。
    (3)暖锋过境,降水概率高,气温升高;暖空气控制,天气转好,气温较高;冷锋过境,气温下降,可能有降水,风力加强;冷空气控制,晴朗,气温较低。
    (4)中低纬升温快,(高纬尚未明显增温,)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大气运动快(冬季风与夏季风转换期,天气系统交替控制)。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往往忽略高压系统南下冷空气和低压系统北上的暖空气交汇,从而忽视该冷锋系统而造成失分。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忽视“预测”“将要”等信息的含义、分值设置的意义,容易只写暖锋控制下的天气而失分。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不能正确获取春季的信息,进而不能得出南北温差增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增大等结论而不能得到正确答案。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天气与气候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大气的受热原理及其实践应用。
    (2)气候特征的描述(气温、降水)及其成因。
    (3)区域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及成因分析。
    (4)区域气候和天气特征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
    命题点(二) 河流
    [编者按] 主要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等相关内容。考生要掌握河流水文特征描述与成因分析的方法,学会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河流的综合治理与开发。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②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9分)
    (2)下表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格。(5分)
    ③整治和开发目标: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________、________。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罗讷河不同区域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分析
    第(2)问
    不同阶段罗讷河的整治和开发目标
    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的措施
    第(3)问
    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第(4)问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河流生态的恢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第(1)问题干中“罗讷河上游”对应信息①,可判定补给类型为冰川融水补给,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北部支流索恩河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径流量全年较稳定;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变化受地中海气候的影响大(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2.第(2)问实为选择式填空题,由措施推导目标。首先要抓住不同阶段治理措施的核心,然后结合信息③的不同目标进行分析即可。
    3.抓住信息②中的关键词“唯一授权机构”,结合图中罗讷河流域分布即可提炼出罗讷河流域广,跨多个行政区。对接设问(3)然后结合流域综合治理相关知识即可作答。
    4.在回答第(4)问时首先要抓住关键点“河流生态的恢复”,然后联想河流生态修复的任务:一是改善水文条件,二是改善河流地貌特征,三是恢复濒危或特殊物种等方面,进而组织答案。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上游(瑞士境内):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北部支流(索恩河):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地中海沿岸支流: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①改善航运条件 防洪 ②发电 改善航运条件
    土地开发(防洪)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索恩河径流量季节变化时,由于不能在图中提取“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这一关键信息而导致失分。由此可见,准确获取图表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考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这一能力的培养。
    [纠偏2] 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在本题得到充分的体现,在解答流域开发与整治类试题时,都可借鉴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与治理相关知识来组织答题点。我国最新实施的“河长制”,与“国立罗讷河公司”有相似之处,考生应加强关注。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一位被①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②沿内格罗河(下图)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船继续前行,③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④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1)分析内格罗河河水富含腐殖质但泥沙含量少的原因。(8分)
    (2)试对“河上很少有桥”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8分)
    (3)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内格罗河”“富含腐殖质”“泥沙含量少”
    分析原因
    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原因
    第(2)问
    “很少有桥”
    给出解释
    交通建设的区位因素
    第(3)问
    “拓展旅游观光业”
    表明态度,说明理由
    区域经济发展方向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②可知,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植被茂盛,说明生物量大,腐殖质来源丰富,对应设问(1),同时暗含该区域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少,对接设问(2)。
    2.由信息③可知内格罗河流经沼泽区,可联想到地势低平,河流流速缓慢,既有利于腐殖质的形成,也有利于泥沙沉积,可对接设问(1)。
    3.由信息④中的“布朗库河因含泥沙而呈黄色”,结合图中布朗库河流域等高线分布,进一步佐证内格罗河泥沙含量少与地势低平有关。
    4.分析河上很少有桥,由图可获取的信息是该区域水网密集,可联想到一是水运便利,二是修路建桥成本高,同时修路建桥容易对雨林产生破坏。
    5.第(3)问属于观点选择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该区域人口少、经济落后等这一社会经济特征,然后调用已学知识(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从该区域发展旅游观光业的条件和发展旅游观光业可能给该地带来的影响等方面作出辩证分析。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生物量大,在沼泽形成大量腐殖质。地处平原,地势低平,河流流速慢,多沼泽,泥沙沉积。
    (2)人口稀少,跨河运输需求小;水网稠密,水运便利;河面宽,水量大,修路搭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对雨林环境破坏大。
    (3)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易误防范
    [纠偏1] 语言表达不条理导致失分,表现在设问(1)中,解答该题时应该分别答出原因,考生往往将两者融合到一块进行作答。
    [纠偏2] 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在设问(3)中体现得非常明显。设问(3)为开放性试题,由于在图文材料中不能提炼相关信息,导致答题没有思路。仔细一想,该题的设置正是教材中“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的翻版,掌握教材知识,做到灵活迁移与应用,也就能够准确解答该问。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河流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的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
    (2)流域水能开发条件评价。
    (3)河流航运价值评价。
    (4)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措施及其意义。
    命题点(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编者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主要考查运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现象、分析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表现及运用两大原理来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某科考队于①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②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③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6分)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
    第(1)问
    “地形”“气候区域差异”
    从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角度分析
    第(2)问
    “植食性、肉食性动物”“数量少”
    从食物来源、生存空间角度分析
    第(3)问
    “近距离拍摄”“甲地”
    从熊的分布、拍摄条件和安全性角度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图中经纬度可判定堪察加半岛位于北半球,结合信息①可知该季节为夏季,植被茂密。近距离拍摄熊有利于隐蔽,安全性好,可对接设问(3)。
    2.由信息②及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分布可获取以下信息:(1)堪察加半岛纬度高、南北狭长分布;(2)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3)山地海拔高。由地形特征分析对气候的影响来对接设问(1);由纬度高、食物来源少,环境空间差异大,生存空间和生存条件小来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③可获取鲑鱼是熊的重要食物,结合图中河流分布可确定熊的出没范围,暗含拍摄熊的位置的选择,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易误防范
    [纠偏1] 审题不准导致失分,主要表现在第(1)问。题目要求是说明“地形”对气候差异的影响,而不是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纠偏2] 知识迁移应用能力差导致失分。第(2)问中“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可联想到其需要足够大的空间才能生存,考生不能做到该点而漏答“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这一得分点。
    [纠偏3] 第(3)问是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围绕“拍摄条件”,应抓住“熊在哪里→捕鱼处”“植被茂密→便于隐蔽,安全”“背风坡、晴天多→便于拍摄”的分析思路。考生往往分析不到位而导致失分。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①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 000~2 600 m)时发现,②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③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如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4)说明从2 300 m 至2 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分解
    思考定向
    第(1)问
    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
    ①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分布规律;
    ②图中体现的信息
    苔原带遭受干扰的部位
    苔原带遭受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第(2)问
    未受干扰时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分布特征
    从第(1)问可推断出遭受干扰的坡向、部位,进而还原未被干扰时苔原带多样性分布状况
    阴、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
    第(3)问
    限定词:与阴坡相比
    影响气温、湿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阳坡温度和湿度特点及产生原因
    第(4)问
    限定词:海拔2 300 m至2 600 m间
    影响植物多样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的原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即随着海拔的升高,植物多样性先升高、再降低。观察图中阴、阳坡的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可判断遭受干扰的坡向为阳坡。
    2.由信息②中“苔原带部分地区受到干扰,植物多样性异常”可推断,阳坡未被干扰的情况下生物多样性也应呈现单峰变化规律。
    3.由信息③中“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图中阴、阳苔原带分布高度和范围又大致相同,可推断阳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应与阴坡相同。
    4.由以上综合分析可得出阳坡苔原带未被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的变化曲线,如下图A所示:

    5.影响山地垂直变化的主导条件是水热条件。从2 300 m至2 600 m间,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缩小,结合信息③中“降水量和坡度差别不大”即可明确分析角度应为热量的变化而非水分的变化。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 000~2 300 m左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 300 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易误防范
    [纠偏1] 不能将文字信息和图中信息有效整合导致分析和答题思路混乱。解答本题的关键就是依据图文信息,恢复阳坡未被干扰下植物多样性变化曲线(如上图),再结合已学知识进行作答将变得容易一些。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从材料和图中未找到相关信息点而导致答题没有思路。其实第(3)问的设置不受图文材料的影响,利用平时所学知识的积累即可作答,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活”。
    [纠偏3] 绝大部分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都能够答出“随着高度的增加,阴、阳坡水热状况趋于相同”这一点,但是得分点不全而导致失分。失分的关键原因是对“坡度相差不大”这一信息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随着海拔升高,相同高度的区域面积减少,阴、阳坡之间的水热交换加强,都将导致阴、阳坡生物多样性差异缩小。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整体性和差异性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原理解释有关地理事象。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及成因分析。
    命题点(四) 农业与工业
    [编者按] 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对农业与工业这一主体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出现次数最为频繁。农业主要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和生产条件分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点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工业主要考查工业生产条件分析、工业的合理布局与发展等相关知识。农业和工业是人地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也是人类的两大支柱产业,今后在高考命题中仍是重点,也会将农业和工业融合在一起考查,重点考查点仍以工农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可持续发展为主。
     (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沙特阿拉伯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21世纪初,该国②甲地发现便于开采、储量丰富的优质磷酸盐矿(位置见下图)。初期开采的矿石送往乙地加工。③2013年,该国在甲地附近筹建磷酸盐工业城,使其成为集开采、加工于一体的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

    (1)分析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8分)
    (2)分析在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需要克服的不利地理条件。(8分)
    (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沙特阿拉伯建设国际磷酸盐工业中心的优势条件
    评价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第(2)问
    甲地附近建设磷酸盐工业城的不利地理条件
    评价类
    影响工业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
    第(3)问
    比较甲、乙两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污染程度的轻重
    观点类
    工业的合理布局原则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沙特阿拉伯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劳动力丰富,经济发达;其他地区劳动力缺乏,经济相对落后。
    2.由信息②可知,甲地磷酸盐矿丰富,开采条件好;初期加工能力差。
    3.由信息③可知,甲地区开发历史短,暗含相关工业和基础设施薄弱。
    4.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从图中经纬网和相对位置可确定,沙特阿拉伯靠近亚、非、欧三洲,靠近沿海;(2)石油资源丰富,能源充足;(3)有铁路线和输油管道连接甲地(内陆地区)和沿海,产品运输方便;(4)位于内陆沙漠地区,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沙特阿拉伯(靠近亚洲、非洲、欧洲市场)濒临海洋,产品运输方便;磷酸盐矿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油气资源丰富,能源成本低;资金雄厚。
    (2)高温干燥,淡水资源短缺,施工环境差;地处偏远地区,人口稀少,劳动力缺乏;地区开发历史短,工业与基础设施薄弱。
    (3)赞同:甲地人口少,未利用土地多,能容纳更多污染物;乙地人口多,经济活动密集,对污染更敏感;位于港口,容易污染海洋等。
    反对:甲地生态环境更脆弱(水资源短缺,植被稀少,易沙漠化);乙地环境保护设施较完备,污染物处理技术较成熟。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由于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现象在回答第(1)问时表现得最为突出。设问要求分析的是“沙特阿拉伯”整个国家,部分考生的答案中既包含对“沙特阿拉伯”的分析,又包含了对“甲地”的分析,答题思路混乱。
    [纠偏2] 知识的迁移能力差导致失分,主要体现在第(2)问上。从图文材料中能够比较轻松地获取“位于沙漠地区”“人口少”“开发历史短”这些得分点,但缺乏对知识的迁移(由沙漠地区联想到施工环境差,由人口少联想到劳动力缺乏等)导致失分。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做到观点与论证的统一,但没有抓住“甲、乙对比分析”这一关键点,遗漏答题角度而造成失分。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①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②于1957年开始垦荒。③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④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⑤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
    分析原因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第(2)问
    建三江农作物虫害较少
    分析原因
    建三江地区气候特点分析
    第(3)问
    化肥施用量较少
    简述原因
    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两个角度分析
    第(4)问
    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
    说明理由
    农业区位优势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和图中经纬网可知,建三江纬度高。调用已有知识储备(东北地区气候特点、气候对病虫害的影响)即可得出设问(2)的答题要点。
    2.由信息②可得出建三江开垦历史短,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弱,对接设问(1)。
    3.由信息③可得出地广人稀这一知识点。地广人稀,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少,环境污染轻,对接设问(1);同时可进行大规模农业生产,产量大,商品率高,对接设问(4)。
    4.由信息④可知,土壤肥沃,化肥施用量少。
    5.提取信息⑤中的关键信息:“采用现代技术”说明生产技术先进,对接设问(4),“精准施肥”可减少化肥施用量,对接设问(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害虫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基础知识记忆不牢而导致失分。设问(2)中要求分析病虫灾较少的气候原因,考生往往只答到“冬季寒冷而漫长”而未答到“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最低气温低”这一点,究其原因是对东北地区气候特征记忆不牢所致。
    [纠偏2] 图文材料中还有大量信息,设问(3)中的答题点完全来自于材料。这就要求考生要强化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往往遗漏要点导致失分。在回答该问时要围绕“绿色”和“米都”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②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③美国大盐湖(下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⑤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大盐湖盛产卤虫
    原因类
    从卤虫的生存环境角度分析
    第(2)问
    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
    原因类
    影响卤虫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3)问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原因类
    区域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对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影响类
    区域产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第(4)问
    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
    观点类
    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卤虫的生存环境:“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由信息③和图示信息可知,大盐湖属内陆盐湖,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富含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生长。对接设问(1),答题点一目了然。
    2.由信息②可知卤虫的用途,结合信息⑤可推导出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可增大对卤虫的需求量,促进卤虫产业的发展,对接设问(3)。
    3.提取信息④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即可获取设问(2)的答题点:产品需低温运输——运输成本高;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需求量小。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信息获取能力差导致失分。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往往没有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在回答本问时,应从“供需”和“养殖技术”两个角度展开分析。
    [纠偏3] 考生在回答第(4)问时,理由与观点不匹配(理由不支持观点)而导致失分。做此类观点选择类试题时,赞同的理由一般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不赞同的理由一般从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

     (2016·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_℃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_℃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喜光。根系发达。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开花季节,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开放吐香时间从20时左右至次日10时左右,是将茶叶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时间。
    ②广西横县种植茉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后,茉莉花茶市场需求旺,横县开始扩大茉莉种植规模。1983年,③在广西首次举办的茉莉花茶评比中,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至20世纪90年代,④我国茉莉花茶生产重心开始从东南沿海地区向横县转移。2000年,横县获“中国茉莉之乡”的称号。目前,横县的茉莉鲜花和茉莉花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占世界总产量60%以上。下图示意横县在广西的位置和范围。

    (1)与江苏、浙江相比,说明横县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6分)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3)目前横县县城集聚了100多家茉莉花茶厂。分析横县县城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6分)
    (4)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选择其中一个问题作答。(4分)
    问题①:说明横县茉莉花茶产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一些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启示。
    问题②:为以茉莉种植为基础的横县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语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与江苏、浙江相比”“有利于茉莉生长的气候条件”
    评价类
    农业区位选择和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
    第(2)问
    “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
    分析类
    地形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差异
    第(3)问
    “集聚众多茉莉花茶厂”
    分析类
    工业区位选择
    第(4)问
    “茉莉花茶产业”“对脱贫致富的启示”
    启示类
    农业可持续发展
    “茉莉种植为基础”“进一步发展”
    建议类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获取茉莉生长习性的相关信息:喜高温、抗寒性差、喜光、根系发达、需要充足水分、土壤不宜过湿。
    2.由信息②可知,横县茉莉种植历史悠久,种植规模扩大等。
    3.由信息③中的“横县茉莉花茶一举夺魁”可知横县茉莉花茶品质佳。
    4.由信息④可知,横县茉莉花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5.由图中经纬度和相对位置可获取横县的气候特征和地理位置特征。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过37 ℃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3)(茉莉花茶生产应接近茉莉花产地。)横县茉莉花生产规模大,花源供应充足且品质佳;县城交通便利,便于收集茉莉花(蕾);县城基础设施较好,便于生产组织。(离南宁市较近,便于产品销售。)
    (4)问题①: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扩大生产规模以达到规模效益和影响(实行专业化生产);推进农产品的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问题②:加强茉莉种植和茉莉花茶生产的科研投入,确保茉莉花茶的品牌优势;加大茉莉花其他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易出现的两个失分角度:①审题不清,将所有农业区位条件都答上;②遗漏要点,没有考虑不同季节气候条件对茉莉生长的影响。
    [纠偏2] 部分考生答题时仅从旱地角度分析土壤不能过湿,并没有分析平原地区有利于茉莉种植的条件而导致要点不全而失分。
    [纠偏3] 审题不清晰导致的失分在考生作答第(3)问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第(3)问要求回答“聚集众多茉莉花茶厂的原因”,而部分考生答成茉莉花茶厂集聚的优势。

     (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②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所示)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③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④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_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_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8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4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4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
    说明原因
    从气候条件和用途的角度分析
    第(2)问
    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对比分析
    农场兴建的区位因素
    第(3)问
    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
    说明原因
    从剑麻的特点和区域气候特点分析
    第(4)问
    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说明影响
    剑麻农场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②可知,剑麻生长在热带地区,主要用于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结合我国热带地区分布及我国经济发展情况即可获取设问(1)的答题要点。剑麻生长在热带地区,暗含当地气温高、降水多;剑麻叶片含水分多。不及时加工容易腐烂,影响剑麻纤维质量。所得信息对接设问(3)。
    2.由信息③可知剑麻加工厂要求交通便利,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铁路连接首都与港口,对外交通便利;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④进行推导:“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增加当地就业岗位;“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 增加税收,促进经济发展;“修建学校、卫生所等”→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这一要点基本都能答出;但对于“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这一答题点很少考生能够答出,主要是知识储备和迁移能力不足所致。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都能够围绕“交通便利”这一答题要点展开,这与命题难度较低和图示信息较明显有关。
    [纠偏3] 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差导致丢分。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往往找不到切入点而无从下笔。新鲜剑麻属于易腐烂、变质、不便长途运输的农产品,在热带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易腐烂变质,这是及时加工的原因。

      (2017·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②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a)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③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④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后,⑤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b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1)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6分)
    (2)分析20世纪70~80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6分)
    (3)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6分)
    (4)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气候角度”“甲地普及日光温室”
    原因类
    从气温、光照、降水的角度分析
    第(2)问
    “20世纪70~80年代”“出口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
    评价类
    农业区位条件分析
    第(3)问
    “农业集群式发展”“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
    意义类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4)问
    “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
    观点类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西班牙的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与西班牙以北欧洲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2.由信息②可知,甲地干旱少雨,结合甲地的气候特征(地中海气候)即可获取第(1)问的答题切入点。
    3.由信息③可获取设问(1)的答题要点——生产成本低。
    4.由信息④可获取的信息也印证①的结论。
    5.从信息⑤中提取关键信息可获取设问(3)的答题角度:“温室安装维护”——保证生产稳定和持续供应;“良种培育与供应”——保持产品质量优势;“产品销售、物流”——使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处地中海沿岸,冬季温和(最冷月最低气温为8 ℃左右),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当地干旱少雨,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冬季气候温和,温室设备简单,不需要加温,生产成本低;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保持产品质量优势;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4)赞同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大多数遗漏“蔬菜、瓜果成熟早,可反季节供应”这一答题点,这一答题点可根据图示信息结合农作物生长规律联想到。失分原因是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差造成的。
    [纠偏2] 设问(3)的考查方式非常新颖,一个关键语句暗含一个答题角度,考生失分较多,其一是抓不准材料中体现的答题关键点,其二是由关键点不能准确对接相关知识。

     (2018·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②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一些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③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如图所示),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6分)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10分)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4分)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
    说明优势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第(2)问
    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
    分析益处
    工业区位因素及工业集聚的优势
    第(3)问
    贵安新区数据中心的数据
    指出发展方向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第(4)问
    采取节能降耗措施
    观点类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数据中心的作用及其大小的衡量标准。
    2.由信息②可知,2010年前我国数据中心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
    3.由信息③可知,贵安新区有政策优势,具有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充足的电力供应,可对接设问(2)。
    4.由图中信息可知,贵安新区距贵阳、安顺较近,城市基础设施较好,城市服务体系较为齐全,可对接设问(2)。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2)集聚的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集聚发展的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和合作。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
    或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大多数遗漏“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这一答题点。失分原因是考生的知识迁移与运用能力差,过度的依赖平时所用的答题模板。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仅回答数据中心集聚的有利条件和益处中的一个,失分较多,主要是由不能认真审题造成的。
     (2018·全国卷Ⅲ)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1991年博茨瓦纳在索瓦(如图)建立纯碱厂,①采盐沼地下卤水,入蒸发池,再用蒸发后的浓缩卤水生产纯碱。②纯碱产品主要销往南非。③近年来,由于采取环保新工艺和来自美国产品的竞争,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

    (1)指出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的地形和气候条件。(8分)
    (2)分析在索瓦建纯碱厂有利和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8分)
    (3)近年来,纯碱厂常处于亏损状态。当地对是否关闭纯碱厂有不同观点。表明你支持的观点并说明理由。(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角度
    思考定向
    第(1)问
    索瓦附近利于卤水蒸发
    指出条件
    地形、气温、光照、降水等条件
    第(2)问
    在索瓦建纯碱厂
    分析条件
    工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经济因素
    第(3)问
    关闭纯碱厂
    观点类
    工业生产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索瓦纯碱厂制作纯碱的生产过程。
    2.由信息②可知,纯碱厂产品市场狭小。
    3.由信息③可知,纯碱厂亏损的主要原因。
    4.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博茨瓦纳位于南非高原中部,属热带草原气候,晴天多,且光照强烈,利于蒸发。索瓦距盐沼较近,原料丰富;索瓦附近无铁路经过,交通不便;距南非较远。可对接设问(2)(3)。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形:位于(南非)高原上的低洼(盆)地,地表平坦。气候:(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季)干季长,高温少雨,光照强,蒸发旺盛。
    (2)有利条件:接近原料地;可用地广(地价低)。
    不利条件:交通不便,距离市场远,基础设施不足(投入高)。
    (3)同意关闭:技术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运费高,竞争力弱,短期内难以改变亏损状态;国内资金不足;市场狭小(主要销往南非)。
    或不同意关闭:保护民族工业,保障就业,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时,易遗漏“高温、光照”等条件,这些条件可根据图示信息非洲气候的分布得出。失分原因是考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造成的。
    [纠偏2] 设问(2)隐含两个问题,一个是有利条件一个是不利条件,考生失分较多,其一是审题不仔细,其二是不能从图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分析。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农业与工业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工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及其评价。
    (2)工业聚集和产业转移的特点及其影响。
    (3)区域农业生产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
    (4)工业生产条件评价和工业合理布局。
    命题点(五) 交 通

    [编者按] 高考一般以区域交通图为命题载体,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综合分析交通运输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②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如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6分)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6分)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6分)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
    第(1)问
    “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第(2)问
    “拟建铁路布局特点”
    交通运输布局的特点
    第(3)问
    “沿海地区”“气候特点”
    气候类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保障身体安康”
    第(4)问
    “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工业部门”
    工业联系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尼日利亚人口多;经济以农矿业为主,经济较为落后,对交通依赖程度较高。
    2.由信息②可知,我国承包了尼日利亚沿海铁路的工程项目,由此可推导出我国有可能受益的工业部门为钢铁工业、机械制造业、建材厂、机车制造业等(与铁路建设和机械制造有关的部门),对接设问(4)。
    3.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1)现有铁路线较少,主要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结合尼日利亚经济结构可推出是为了农产品的出口和进口相关商品,对接设问(1)。(2)拟建铁路与海岸线几乎平行,连接了东、西两条铁路,对接设问(2)。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疾;瘴气等。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1)问中现有铁路的作用时,没有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经济以农矿业为主”而导致无答题思路或错答乱答而失分。
    [纠偏2] 本题第(3)问的设置体现了地理学科特色,命题视角新,答案灵活。只要明确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围绕“保障身体安康”而得出的答案都可得分。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白令海峡(如图)宽35~86 km,平均水深42 m,最大水深52 m,海峡两侧为山地。②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③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1)分析目前在封冻时,人们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的自然原因。(8分)
    (2)推测冰期全盛时印第安人祖先从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目前”“难以徒步跨越”
    分析自然原因
    影响人类活动的自然因素
    第(2)问
    “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进入美洲大陆的季节”
    说明理由
    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
    “建跨海大桥”“成本高”
    分析原因
    影响交通建设成本高的因素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白令海峡跨度大,施工难度大,不宜建桥;两侧为山地,易形成狭管效应。
    2.由信息②可知当时地形和气候特点: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处于冰期全盛时期,气候极为寒冷。由此可推断当时印第安人祖先由亚欧大陆进入美洲的季节为温暖的夏季。
    3.由信息③可获取白令海峡的形成原因,“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说明自然条件恶劣,可从气温寒冷、白昼短、多暴雪大风恶劣天气等方面进行分析。
    4.由图示白令海峡的具体位置结合已学知识可获取以下信息: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质构造复杂;该地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多暴风雪,自然条件恶劣;夏季浮冰多,对桥墩的建设要求较高,建设难度大,成本较高;该地洋流的流向以及海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作用都要加以考虑;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等。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白昼短(或近极夜),极为寒冷,(受低压控制)多暴雪,(海峡狭管效应)风速快。
    (2)夏季(暖季)。(当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陆地相连,夏季(暖季)较温和,利于通过。
    (3)(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附近,)对桥梁防震要求高;海冰影响强,对桥梁结构要求高;大桥长度(跨度)大,施工难度大;(建筑材料等)运输距离长,基础设施差,运输费用高;气候极端,施工条件差,施工期短,对材料性能要求高,人工费用高。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认为欧亚大陆与美洲不相连,只有寒冷时结冰,才能从欧亚大陆进入美洲大陆,从而错误的答为冬季。由材料中“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结合纬度高、气温低的气候特征,最好选夏季。这样温度较高,白昼时间长,有利于通行。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失分现象严重,突出的问题是要点不全,反映出的问题的实质是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所导致。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开采和出口国。2017年12月8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投产。①该项目集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运输、销售于一体,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实施的首个海外特大型项目。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了港口。②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即将生产线和相关建筑设计成一系列的模块,由全球多地工厂制造,然后运至项目施工现场拼装。模块体积大,重量大,最大的模块重量与艾菲尔铁塔相当。③该项目以中国、日本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国家为主要目标市场。中方企业全方位参与设计和建造,数十家企业承揽了85%模块的建造。该项目超过60%的模块和零部件经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运至项目施工地。如图示意该项目的位置。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8分)
    (2)说明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对该项目建设的益处。(6分)
    (3)分析开发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对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的作用。(6分)
    (4)指出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中俄两国各自的优势。(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俄罗斯配建港口
    简述经济价值
    项目本身、周边区域
    第(2)问
    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
    说明益处
    依据材料进行分析
    第(3)问
    提高该项目产品(液化天然气)市场竞争力
    分析作用
    影响市场竞争力的因素
    第(4)问
    在该项目合作中体现的
    指出优势
    资源、技术、资金、市场、运输能力等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项目子项目多,建设的难度大,需用的材料多,运输量大。
    2.由信息②可知,模块化施工的含义,该项目需用的材料多,重量大。
    3.由信息③可知,该项目的目标市场为中国和日本,距该项目较近。
    4.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该项目的纬度较高,冬季漫长,施工期短,建设周期长,人工费用高,建设成本高;该项目靠近鄂毕河。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对本项目的经济价值:(该项目)运输量巨大,保证该项目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为俄罗斯北冰洋沿岸地区及北冰洋上的经济活动提供基地;促进鄂毕河沿岸地区对外贸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服务。
    (2)(该项目)工程量巨大,设计成不同模块,可以由不同地区的工厂同时生产,缩短工期;模块运至现场拼装,减少现场(恶劣自然条件下)施工的时间和难度。
    (3)中国、日本(太平洋西岸的亚洲国家)是其主要销售市场;开通白令海峡—北冰洋航线,(与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大大缩减产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提高其在全球天然气市场的竞争力。
    (4)俄罗斯优势:资源(能源、天然气)丰富,(天然气勘探开采、液化)技术强。中国优势:资金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运输能力强、市场需求大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回答第(2)问时,不能正确理解模块化施工的含义,不能总结模块化施工的优势,从而回答问题不够全面,则需加强对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及分析能力的提高。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失分现象严重,其一是忽略与传统航线(苏伊士运河-大西洋航线)相比;其二是不清楚市场竞争力强的关键是价格低,而价格又受生产成本的影响。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交通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及其分析。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分析及其合理布局。
    (3)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命题点(六) 生态环境问题
    [编者按] 纵观近五年高考命题可知,高考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频率较高,考查点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方面,以具体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命题载体,考查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试题的命制角度宽泛,对考生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知识的迁移与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
     (2014·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_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②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5分)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解读
    思考定向
    第(1)问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风沙来源
    从图文材料中获取信息
    第(2)问
    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易起沙
    从风速、沙源、植被状况三个角度分析
    第(3)问
    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从铁路、列车两个角度分析
    第(4)问
    防治风沙灾害的措施
    从防沙、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大风日数多,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2.由信息②可知,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主要为就地起沙。
    3.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多条河流注入错那湖,携带的泥沙沉积;(2)桑曲和巴索曲之间东面湖面广阔,对西风无阻挡;(3)桑曲和巴索曲之间为河谷地带,其走向与盛行风向一致,易产生狭管效应。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易误防范
    [纠偏1] 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部分考生在答第(1)问时,由于审题不仔细,将分析“风沙的来源”理解成“多风沙的原因”,从而导致答题角度错误而失分。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由于思路不清晰导致失分的现象比较严重。有的考生将对“铁路”和“机车”的危害混为一谈而作答导致失分,有的考生虽然分角度作答,但由于分析能力欠缺,导致遗漏答题点或者答非所问。

     (2014·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2分)
    ①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②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③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8分)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6分)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8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
    分析原因
    沼泽的成因分析
    第(2)问
    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
    分析原因
    河流的水文特征分析
    第(3)问
    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
    分析原因
    影响鱼类生长的因素分析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影响河流泥沙含量大小的因素是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为正确解答设问(2)提供了分析角度。
    2.由信息②可知,影响鱼类资源多少的因素是浮游生物含量和水温,为正确解答设问(3)提供了分析角度。
    3.由信息③可获取西西伯利亚平原的基本自然特征。
    4.从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1)从经纬度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气候寒冷,蒸发微弱,有冻土层存在;且气温低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繁殖;(2)从等高线可知西西伯利亚平原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从两条河流的流向和流经地区可知,两条河都自南向北流,易发生凌汛现象;鄂毕河流经平原和沼泽地区,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叶尼塞河流经高原地区,流速快,侵蚀现象严重,河流含沙量大。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
    (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易误防范
    [纠偏1] 对相互要素之间的关系理解不到位导致失分。尤其是考生将“河流的侵蚀影响河流营养物质含量”错误地理解为“河流的侵蚀作用越强,营养物质含量越少”而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
    [纠偏2] 考生在回答第(3)问时,都能够从“温度”和“营养物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但由于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差,部分考生没有答出“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或“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而导致失分。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②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6分)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6分)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判断地势特点,简述理由
    地形地势的判读
    第(2)问
    指出需解决的问题,简述原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3)问
    分析污染严重的原因
    水污染及其防治
    第(4)问
    提出治理污染的措施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推导出水流方向:黄河水→引水渠→排水渠→乌梁素海;再结合图示黄河水水流方向即可判定河套平原地势特点,对接设问(1)。
    2.图示说明为河套平原地区,暗含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沉积作用显著;引水灌溉的水为黄河水,黄河水含沙量大,综合分析可知需要解决的问题应为泥沙淤积,对接设问(2)。
    3.由信息①②可知,农田退水进入乌梁素海,乌梁素海污染加重,可见人类活动是造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之一。从图中看出,没有支流流出,说明乌梁素海水体更新慢,污染物长期积累而逐渐加重。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
    (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
    (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4)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由于不能由黄河水联想到泥沙含量大、由平原地区联想到沉积作用显著而导致答题角度不清或错误而失分,这是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够所致。
    [纠偏2] 信息获取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差导致遗漏答题要点而失分。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由于不能从图中获取“乌梁素海水体流动情况”,结合本区域地理位置联想降水情况而导致漏答“降水少、水体流动性差、自净能力差”这一答题要点。

     (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①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②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如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方式
    思考定向
    第(1)问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描述类
    图示信息的分析与描述
    第(2)问
    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分析类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第(3)问
    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说明类
    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点(不同阶段的人类活动,信息①②),对接图示不同阶段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理出以下思维线索:
    1.20世纪70年代: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栖息地连成一片。
    2.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大量砍伐森林,导致栖息地面积减小;修建公路,栖息地被割断,呈碎片化。
    3.20世纪90年代末: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西、向北扩展的趋势。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2)问时,由于变化梳理不清导致失分,第(1)、(2)两问是相互对应和印证的,考生作答时可按照“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类活动——产生不同影响”这一思路来分析。
    [纠偏2] 审题不准导致失分的现象在考生作答第(3)问时表现得最为明显。第(3)问要求从“道路建设”和“栖息地保护”两个角度作答,而考生由于审题不准,仅仅从如何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角度来作答。

     (2018·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①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②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③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如图)。④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6分)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6分)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设问方式
    思考定向
    第(1)问
    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
    推测特点
    沼泽形成的条件
    第(2)问
    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
    分析变化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第(3)问
    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
    说明原因
    影响河水盐度的因素
    第(4)问
    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
    观点类
    流域开发与湿地保护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知,乌裕尔河流域早期的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2.由信息②可知,乌裕尔河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干旱。
    3.由信息③可知,早期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基本不变,早期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在形成面积稳定的扎龙湿地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同,可对接设问(2)。
    4.由信息④可知,扎龙湿地地形平坦、开阔,可对接设问(1)。
    5.由图可获取以下信息:乌裕尔河流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在其下游形成了扎龙湿地。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2)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3)变化:水中含盐量逐渐增加。原因:河水不断为湿地带来盐分(矿物质);随着湿地水分蒸发,盐分(矿物质)富集(最终饱和)。
    (4)同意,可防止盐分(矿物质)富集;减少泥沙淤积;扩大鱼类种群规模;减轻水体富营养化。
    或不同意,应减少对自然的干扰;保持湿地水量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食物链完整(保护丹顶鹤);防止湿地环境变化。
    易误防范
    [纠偏1] 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易根据其位置得出降水较多的结论。失误的原因是不能根据乌裕尔河由外流河变为内流河的过程,推测降水较少。
    [纠偏2] 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易忽略该流域降水量的变化特点,或仅回答某一时段的变化情况。失误的原因一是忽视了该设问是对过程的考查;二是综合分析能力不强,不能得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生态环境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2)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3)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采取的措施。

    命题点(七) 能源开发
    [编者按] 能源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能源问题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设命题角度之一。高考对能源问题的考查主要立足于两个角度:一是对传统老工业基地出现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考查;二是对新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的考查。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年5月,②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1_000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③如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6分)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6分)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8分)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4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设问主旨
    关键词句
    思考定向
    第(1)问
    开发风能的优势
    与煤炭、水能相比
    能源资源的分类及特点
    第(2)问
    瓜州建风电场的有利自然条件
    有利、自然条件
    风能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第(3)问
    瓜州建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不利、区位条件
    第(4)问
    规划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
    保障电网稳定
    风电开发的特点及缺陷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联想到风能及其开发特点:属于清洁能源,开发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开发受地形、气候影响明显。
    2.由信息②可知,瓜州县风能资源丰富。
    3.由信息③及图中信息可联想到以下信息:瓜州地处西北内陆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风能资源丰富;所处地区多平坦地形,利于建场;多沙漠、戈壁,人口、城市稀少,经济发展水平低。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70天)。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易误防范
    [纠偏1] 答题不规范导致失分。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往往是笼统作答,虽然答全了答题要点,但没有做到与煤炭、水能的逐个对比作答而导致失分。
    [纠偏2] 考生回答第(4)问时,由于不能对“调节电站”这一概念有一个清醒的理解,导致答题角度错误而失分。对于“调节电站”,应从风能的特点(不稳定)和建“调节电站”的目的(保障电网稳定性)两个角度去理解。

     (2017·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①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②1998年山西省有1_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③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如图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8分)
    (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
    (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
    (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
    [尝试解题] (先写出答案,再与满分答案比对,收获更大)
    (1) 

      

      

    (2)   

      

      

    (3)   

      

      

      

    (4)   

      

      

      

      

    学审题析题
    (一)审设问,明答题方向

    关键词句
    设问要求
    思考定向
    第(1)问
    “规模小”“数量多”
    说明存在的条件
    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
    第(2)问
    “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
    分析原因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第(3)问
    “运输过程中存在污染问题”
    指出污
    染问题
    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第(4)问
    “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减少环境污染”
    提出措施
    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二)析图文,找答题要点
    1.由信息①可获取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质量高、市场需求量大等信息。
    2.由信息②可知,焦煤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由此可联想到的知识是小焦化企业设备落后,技术水平低。
    3.由信息③可推测:相关政策和法规实施前,众多小焦化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地方税收等,地方政府有积极性(地方政府对环境保护要求不高);小焦化企业不注重环境保护等。
    4.从图中可以看出:(1)1994年焦化厂规模小、布局分散,采用公路运输,运输过程和运输工具都会产生大量污染;(2)2014年焦化厂规模大(暗含实力强,技术和设备先进),采用铁路封闭运输,减轻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防细节失分
    满分答案
    (1)焦煤分布广泛,煤矿众多。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用较低。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增加当地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
    (2)(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
    (3)(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等问题。
    (4)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
    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易误防范
    [纠偏1] 对隐性信息挖掘不透导致失分。考生在作答第(1)问时,对于“焦煤数量多、质量好,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等”这些得分点都可直接从图中或者材料中得出,而忽视了对“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这句话内涵的理解,导致遗漏“增加就业,有经济效益,地方政府有积极性”这一答题要点而失分。
    [纠偏2] 审题不仔细导致失分。考生在作答第(2)问时没有抓住关键词“生产过程”,设问要求“分析原因”;作答第(3)问时没有抓住关键词“运输过程”,设问要求“指出污染问题”而导致答题角度出现偏差而失分。
    [纠偏3] 考生在作答第(3)问时,将理论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生活场景(一辆辆满载焦煤的大卡车冒着浓烟疾驶而去,煤炭散落公路,煤粉漫天飞扬),则答案便一目了然。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对地理知识的迁移与灵活运用能力。

    [高分必备·主干串忆]
      准确解答能源资源开发类大题需重点关注的几个思考方向
    (1)世界主要能源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
    (2)能源资源的开发及区位条件评价。
    (3)能源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综合开发利用。
    (4)能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0版三维设计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创意编排一模考前串讲与主观题增分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