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版新高考语文一轮鲁琼京津教师用书:第1部分专题2现代文阅读Ⅱ散文阅读第6讲注重挖掘分析把控形象概括鉴赏题
展开阅读散文,首先要感知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进而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就高考选用的文本来看,散文的形象主要指人物形象(写人叙事散文)和景物形象(写景状物散文)。常见的考法有概括分析形象特点、分析物象作用。考法1 由表及里概括分析形象特点散文往往通过借助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可以没有中心人物,也可以有多位中心人物,而人物本身往往是真实的。对于形象鉴赏题,应从多个角度概括分析,并深入思考形象的内涵和作用。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9·天津卷)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萨丽娃姐姐的春天》)(2)(2016·浙江卷)联系全文,评价母亲这一人物形象。(《母亲》)(3)(2015·北京卷)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说起梅花》)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品质”“性格特点”“形象”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熟知类题通法“4角度”概括分析形象特点1.从人物言行角度筛选分析人物性格特征的内容依据是作品中人物自身的言行。2.从描写手法角度对于文中的动作、语言、心理等的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这些描写均可以提炼出形象的特点。3.从抒情议论角度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特别是对形象的评价性语句,往往直接点明形象特点,概括分析时不可忽视。4.从时代背景角度结合文章主题与时代背景,分析文中人物在事件过程中的表现。规范答题思路[典例1] (2019·天津卷)阅读《萨丽娃姐姐的春天》(阅读文本见“[读文示范]”),完成后面的题目。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你认为这一形象对萨丽娃有什么影响?(6分)[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要求有两问,一是形象特点,二是形象作用。解答第一问只需把最能体现老祖母性格、品质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解答第二问要抓住“影响”二字,由表及里层层分析。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解答第一问要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题干问的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只需把最能体现老祖母性格、品质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人物言行角度“蹒跚在纷扬的春雪中,靴子艰难地从冰泥里拔出来,又踩下去”,老祖母在春雪中劳作的情形体现了她的勤劳和坚忍。从描写手法角度“老祖母汗水淋漓的脸颊,布满了岁月的光芒”“老祖母的腰是在春天累弯的”,神态和肖像描写,表现出老祖母的勤劳。从抒情议论角度①“老祖母的劝奶歌升起来,回响环绕,哀婉之中,天空附以和声”,既体现出老祖母的慈爱,也表现出作者对老祖母的感激之情。②“长生天不是传说之中的老天爷,是万物生存的法则,是必须敬畏的大自然”,“必须敬畏”大自然是所有草原人的特点,老祖母也不例外。解答第二问要抓住“影响”二字,由表及里层层分析: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从表面看老祖母传给萨丽娃的是在草原上生活的本领,如养羊。从深层看老祖母传给萨丽娃的则是精神和优秀品质。从侧面看萨丽娃由城市回到草原,这也是老祖母对她的影响。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答题时,答案要点要清晰,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第一问只需概括要点,不必详加分析;第二问要能逐层深入作答。[组织答案] [答案] 形象:老祖母是一位勤劳、坚忍、慈爱、敬畏自然的传统牧民形象。影响:老祖母传授给萨丽娃养羊的技能,给萨丽娃的心灵打上草原文化的烙印,召唤她回归草原。老祖母的优秀品质对萨丽娃影响深远,传统美德得以传承。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一个字的故乡周 伟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背脊弯成弓犁。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八太婆被抓了“壮丁”的崽还没有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肉。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姑娘开了怀,小伙喜癫了,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山川田野上,走一路,笑一路,写下一路抒情的篇章。有过一回,让人美丽感动一生。一生再也难以忘怀。故乡开怀的日子,大多选在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里,甚或把欢乐陶醉在油亮亮香喷喷的腊月里。也许,他们的春天太忙碌,夏天太多情。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走山路,最好多凑几个人,一个人太单了。还记得,晚婆婆总在山路这头送走一起一起的过路人。白天,她定要过路的人先歇上一会儿,喝口水,呷杆烟,养足劲才走。晚上,给过往的行人点一个火把。这时,一律地说,不怕!你只管往前走,不要回头,我看着你走,我就站在你的身后,你就不觉得单了。后来,我晓得晚爷爷有一天也是从山路这头走过去,再也没有走回来。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一七”(七天)水米不进,一句话也不言语。后来,就常见晚婆婆唠叨:单,单了,啥都不怕,就怕单了。老鬼走了,我一个人,单了;老鬼在那头,就他一个,日夜里过,也太单。要走,总得一块走,手牵着手。故乡的文章里,要说的字还很多很多,都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动不动,就会一个一个地蹦出来。故乡的山川土地,雄浑,肥沃,壮美无边。在乡人眼里,就不仅仅是山,就不仅仅是水,就不仅仅是地。是亲人,最亲最亲的人!是父亲,是母亲!他们一个字就把人生说透,世间看穿。父亲是山,母亲是地。父亲的伟大都长在山上,母亲的慈爱都生在土里。是的,他们再没有办法,故乡的字都是生长在父亲山母亲地的土壤中,一个字一个字都是打磨了几千年的。一个字就是浓缩的一页历史,沉甸甸的。要读懂她,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要说,只轻轻地说一个想字,在梦里说了千万次的那个想字。一个想字,说起来很轻很轻,看起来很淡很淡,却要胜过浓浓的爱字千倍万倍,千锤百炼,千万钧地重。一辈子望穿秋水,日思夜想,行色匆匆,几千里路云和月,到头来,投到故乡的怀抱里,只会捧一抔黄土,贴着胸;掬一捧山泉,甜着心。啊,故乡!回,回了,我回到你的身边来了!回,四四方方的两个方圈,大圈套小圈,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方方正正地做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回到原地,回到最后的安居地。一个回字,一生的体验,尽在不言中。故乡,年年月月,日复一日,总是这样吝啬,吝啬到不肯多用一个字。哦,我一个字的故乡!(原载《散文·海外版》,有删改)故乡的人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①真实善良。比如八太婆等儿子归来,长年累月,苦苦守候,真实执着,用了整个心灵;而乡人也会为老人伤心难过,善良而富有同情心。②心胸开阔。乡里人不会把鸡零狗碎的事放在心上,总是先检讨自家的过错,足见淳朴坦荡,心胸开阔。③重情重义。晚婆婆对晚爷爷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生在一起,死也要一起牵手走,感人至深。考法2 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物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所出现的具体的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物象主要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托物言志的散文作品中。散文物象作用的分析主要是就物象对文章内容主旨、艺术构思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的分析。分析命题角度题干示例审题定向(1)(2013·浙江卷)文中多次写到“牛铃”,有什么艺术效果?(《牛铃叮当》)(2)(2011·北京卷)作者曾说:“雪”是《祁连雪》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雪”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祁连雪》)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物象”“艺术效果”“作用”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熟知类题通法“弄清主次”,分析物象作用主要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方面:主要物象是散文主旨之所在。分析主要物象的作用就是揭示散文的“神”。一般来说,写物的要找志,写景的要析情。②艺术构思方面:主要物象多为全文的线索,起着把众多材料组织贯串在一起的作用。次要物象作用①内容主旨方面:对内容的充实作用,对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②对主要物象方面:对比、衬托、类比、虚实相生,使主要物象更加鲜明突出。③艺术构思方面:开头结尾的策划,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串,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规范答题思路[典例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瓦下听风彭家河瓦是乡村的外衣。当再次提起瓦的时候,我已远在他乡,多年没有回老家那个小山村。想起故乡,眼前还是当年离开时的景象。绿水青山不见苍老,而我却早生华发。在绵延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早年乡下没有通电,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嘀、嘀、跨”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人听到的,只是极少极少,瓦与风一般都是轻轻私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抛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我在乡下教书时,有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0日,有删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瓦”在文中的作用。(6分)[尝试解答]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题干中的“瓦”“作用”等关键信息,已明确此题考查“物象作用”,由文章内容可知,此文是围绕“瓦”来展开的,所以“瓦”应为主要物象。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主旨和艺术构思两方面思考。第二步:找角度,细分析思考角度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内容角度文章第1段写“瓦是乡村的外衣”,倒数第3段写“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作为乡村建房的材料,“瓦”是乡村的象征,同时也更是乡村的守护者。其次,在主旨上,写“瓦下听风”表达一种怀乡之情,传递一种人生道理。主旨角度文章倒数第2段作者由“瓦”联想到人生,认为“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传达出一种不重复或模仿别人的人生道理。末段作者说“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怀乡之情。构思角度“瓦”这一物象在文中反复出现,开头由“瓦是乡村的外衣”写起,结尾是对“瓦”的思考的结束,中间部分是有关“瓦”的所思所想,“瓦”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第三步:依规范,定答案[组织答案] [答案] ①瓦是乡村建房的材料,瓦是乡村的外衣,是乡村的象征,是乡村的守护者;②文章巧用“瓦下听风”,表达出一种怀乡之情,传递出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道理;③“瓦”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始终。阅读《瓦下听风》(阅读文本见“[典例2]”),完成后面的题目。(原创)文中除写“瓦”这一意象外,还写到了“风”,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①“风”既是与“瓦”相互陪衬的物象,也是作者的感情寄托物;②文中写“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表面写瓦与风的相互依恋的关系,实则反映乡下人的温情生活;③“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由“瓦下听风”传达出“来自乡下的孩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