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
2021届江苏省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教学案:小说阅读题型二考点五探究文本意蕴
展开
考点五 探究文本意蕴——扣准四要素,细节要探究
探究类题目开放性较强,旨在考查考生个性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高考小说探究题考查的类型主要有:主旨类探究、标题类探究、人物形象类探究、情节类探究、艺术特点类探究。其中后三种探究类题型本质上是人物形象、情节、语言这几类题目的变体,相关的知识及解题思路在前面的几讲中已有涉及,故本讲只重点分析标题类探究和主旨类探究两种题型。
【基础先导】
问题
探究角度
阐述理由
这篇小说为什么命名为“装在套子里的人”而不叫“小城怪人”或“别里科夫小传”?请谈谈你的看法。《装在套子里的人》(人教版·必修五)
内容方面
文章写了别里科夫“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行为、“套子式”的生活环境、“套子式”的语言及其思想。
情节方面
别里科夫不仅自己自觉“入套”,还用“套子”去套别人,文章的情节都与“套子”有关。
形象方面
“装在套子里”高度概括了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守旧、落后、反动。突出了他的沙皇卫道士形象,他代表了一种现象。“小城怪人”或“别里科夫小传”仅是强调个人。
技巧运用
“套子”是比喻,含义丰富,生动形象,耐人品味,对读者有吸引力。
时代背景
别里科夫生活在沙皇统治末期,他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变革。“套子”代表着沙皇及其走狗束缚人们的思想、压制新事物和革命力量、极力维持自己统治的工具。
创作动机
作者发现了现实生活中的“套子”,批判了存在着形形色色“套子”的社会现实,也是含蓄地号召人们冲出“套子”、打破“套子”,进行变革,主题鲜明。
突破一 标题类探究
一、什么是标题类探究
常见的标题类探究题有两种:一是理解标题意蕴型,二是分析标题作用型。无论哪一种,均需关注两个方面:一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艺术特点;二要关注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对于理解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或比喻义等)。
二、分析命题角度
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
理解标题意蕴型
(1)(2019·江苏卷)小说刻画了两个人物,作者以“表妹”为题,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表妹》)
(2)(2016·全国卷Ⅰ)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锄》)
即理解标题的表层义、深层义。题干中往往有“理解”“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标题”“寓意”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分析标题作用型
(1)(2019·浙江卷)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呼兰河传》)
(2)(2016·全国卷Ⅱ)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战争》)
即分析标题与文本(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及给读者的感受。题干中往往有“谈谈”“分析”等作答动词和“题目”“观点”“好处”“理由”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掌握解题通法
考法(一) 标题意蕴理解
解答标题意蕴理解类题“3步骤”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比如:双关、比喻、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深层义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典例示范】
典例1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锄
李 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有删改)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
从全文看,“锄”这个标题有其象征义,运用了象征手法。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
“锄”的表层义有两个:是一种农具,是一种劳作行为。
第三步:分析标题的深层义
“锄”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答案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答出三点即可)
考法(二) 标题的作用分析
【知识图解】
标题的作用分析“5角度”
角度
作用分析
与情节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以组织全文;是否设置了悬念,以吸引读者;是否是对情节的概括。
与形象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是否暗示了人物命运,是否是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
与环境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交代了时间、地点、环境,是否创设了故事背景,渲染了环境气氛;是否有深层次的社会性含意。
与主题的关系
看标题是否运用双关、比喻、反语、象征等手法,寄托情感深化主题;是否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是否对主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艺术效果
看标题本身是否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如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等;看标题是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给读者带来深度思考。
[温馨提示]
1.上面讲到的五个角度中,形象角度、主旨角度和艺术效果角度是必须有的思考角度。
2.是否需要从情节角度和环境角度思考需要根据题目的特点、文本的内容灵活处理:
①题目中如果有表明时间(或时代)、处所、状态(社会状态、自然状态)的字眼,答题须从环境角度思考。②题目中如果有对物象、情感等的表述,则须注意从情节角度思考;读文中如果发现与题目关联的内容屡屡出现,也须考虑从情节角度思考作答。
【典例示范】
典例2 (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呼兰河传(节选)
萧 红
邻居家磨房里边住着冯歪嘴子。
那磨房的窗子临着我家的后园。我家的后园四周的墙根上,都种着倭瓜、西葫芦或是黄瓜等类会爬蔓子的植物;倭瓜爬上墙头了,在墙头上开起花来了,有的竟越过了高墙爬到街上去,向着大街开了一朵火黄的黄花。
因此那磨房的窗子上,也就爬满了那顶会爬蔓子的黄瓜了。黄瓜的小细蔓,细得像银丝似的,太阳一来了的时候,那小细蔓闪眼湛亮,那蔓梢干净得好像用黄蜡抽成的丝子,一棵黄瓜秧上伸出来无数的这样的丝子。丝蔓的尖顶每棵都是掉转头来向回卷曲着,好像是说它们虽然勇敢,大树,野草,墙头,窗棂,到处的乱爬,但到底它们也怀着恐惧的心理。
太阳一出来了,那些在夜里冷清清的丝蔓,一变而为温暖了。于是它们向前发展的速率更快了,好像眼看着那丝蔓就长了,就向前跑去了。因为种在磨房窗根下的黄瓜秧,一天爬上了窗台,两天爬上了窗棂,等到第三天就在窗棂上开花了。
再过几天,一不留心,那黄瓜梗经过了磨房的窗子,爬上房顶去了。
后来那黄瓜秧就像它们彼此招呼着似的,成群结队地就都一齐把那磨房的窗给蒙住了。
从此那磨房里边的磨倌就见不着天日了。磨房就有一张窗子,而今被黄瓜掩遮得风雨不透。从此那磨房里黑沉沉的,园里,园外,分成两个世界了。冯歪嘴子就被分到花园以外去了。
但是从外边看起来,那窗子实在好看,开花的开花,结果的结果。满窗是黄瓜了。
还有一棵倭瓜秧,也顺着磨房的窗子爬到房顶去了,就在房檐上结了一个大倭瓜。那倭瓜不像是从秧子上长出来的,好像是由人搬着坐在那屋瓦上晒太阳似的。实在好看。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祖父在园子里的时候,他和祖父谈话。他说拉着磨的小驴,驴蹄子坏了,一走一瘸。祖父说请个兽医给它看看。冯歪嘴子说,看过了,也不见好。祖父问那驴吃的什么药?冯歪嘴子说是吃的黄瓜子拌高粱醋。
冯歪嘴子在窗里,祖父在窗外,祖父看不见冯歪嘴子,冯歪嘴子看不见祖父。
有的时候,祖父走远了,回屋去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磨房的墙根下边坐着玩,我听到了冯歪嘴子还说:
“老太爷今年没下乡去看看哪!”
有的时候,我听了这话,我故意的不出声,听听他往下还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心里觉得可笑,忍也不能忍住,我就跳了起来了,用手敲打着窗子,笑得我把窗上挂着的黄瓜都敲打掉了。而后我一溜烟地跑进屋去,把这情形告诉了祖父。祖父也一样和我似的,笑得不能停了,眼睛笑出眼泪来。但是总是说,不要笑啦,不要笑啦,看他听见。有的时候祖父竟把后门关起来再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秋天,大榆树的叶子黄了,墙头上的狗尾草干倒了,园里一天一天地荒凉起来了。
这时候冯歪嘴子的窗子也露出来了。因为那些纠缠缠的黄瓜秧也都蔫败了,舍弃了窗棂而脱落下来了。
于是站在后园里就可看到冯歪嘴子,扒着窗子就可以看到在拉磨的小驴。那小驴竖着耳朵,戴着眼罩。走了三五步就响一次鼻子,每一抬脚那只后腿就有点瘸,每一停下来,小驴就用三条腿站着。
冯歪嘴子说小驴的一条腿坏了。
这窗子上的黄瓜秧一干掉了,磨房里的冯歪嘴子就天天可以看到的。
冯歪嘴子喝酒了,冯歪嘴子睡觉了,冯歪嘴子打梆子了,冯歪嘴子拉胡琴了,冯歪嘴子唱唱本了,冯歪嘴子摇风车了。只要一扒着那窗台,就什么都可以看见的。
一到了秋天,新鲜粘米一下来的时候,冯歪嘴子就三天一拉磨,两天一拉粘糕。黄米粘糕,撒上大芸豆。一层黄,一层红,黄的金黄,红的通红。三个铜板一条,两个铜板一片的用刀切着卖。愿意加红糖的有红糖,愿意加白糖的有白糖。加了糖不另要钱。
冯歪嘴子推着单轮车在街上一走,小孩子们就在后边跟了一大帮,有的花钱买,有的围着看。
祖父最喜欢吃这粘糕,母亲也喜欢,而我更喜欢。母亲有时让老厨子去买,有的时候让我去买。
不过买了来是有数的,一人只能吃手掌那么大的一片,不准多吃,吃多了怕不能消化。
祖父一边吃着,一边说够了够了,意思是怕我多吃。母亲吃完了也说够了,意思是怕我还要买。其实我真的觉得不够,觉得再吃两块也还不多呢!不过经别人这样一说,我也就没有什么办法了,也就不好意思喊着再去买,但是实在话是没有吃够的。
当我在大门外玩的时候,推着单轮车的冯歪嘴子总是在那块粘糕上切下一片来送给我吃,于是我就接受了。
当我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冯歪嘴子一喊着“粘糕”“粘糕”地从大墙外经过,我就爬上墙头去了。
因为西南角上的那段土墙,因为年久了出了一个豁,我就扒着那墙豁往外看着。果然冯歪嘴子推着粘糕的单轮车由远而近了。来到我的旁边,就问着:
“要吃一片吗?”
而我也不说吃,也不说不吃。但我也不从墙头上下来,还是若无其事地呆在那里。
冯歪嘴子把车子一停,于是切好一片粘糕送上来了。
(选自《呼兰河传》第七章,有删改)
如果给本文拟一个标题,你会选“磨房里外”还是“冯歪嘴子”?为什么?(6分)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
题干要求选择一个标题,实则要求回答出所选标题的作用,进而明确文本的主题。这两个标题一个是以物为题,一个是以人为题,各有好处。小说标题的作用一般可从标题对环境、人物、情节、主题的作用几个角度来分析,具体可概括为:①交代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氛围;②概括事件,展开情节,呼应细节;③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⑤运用手法(如一语双关),生动形象,意蕴丰富;⑥揭示主旨,深化主题。可从这些角度结合文本来分析自己所选的标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磨房里外”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点,要考虑其对展开故事情节、营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作用;“冯歪嘴子”是本文的主人公,要考虑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展开、突出主题等的作用。
答案 (示例一)选“磨房里外”。理由:①交代故事发生的空间。②小说通过“磨房里外”来架构故事情节。③富有意蕴:磨房外的后园是个童话般的美好世界,磨房内则是艰难的现实世界,但“我”与冯歪嘴子能够友好相处。
(示例二)选“冯歪嘴子”。理由:①他是本文的主人公,以此为题,可突出人物形象。②本文通过冯歪嘴子这一形象牵出小说其他人物,串联故事情节。③关涉小说主旨:寄托了对善良又寂寞的底层劳动者的亲近和同情。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墙根儿北墙根儿
袁省梅
保斤抓着麻绳要闪出门楼时,儿子的话硬邦邦地追撵了过来,嚷嚷:“戏园子门口不让你坐啊,哪个欠你拾那点柴?”
保斤听出儿子的话头话脑里满是埋怨,可他没停下脚,心说,我晓得你不欠,做饭有电磁炉,取暖有小锅炉,可拾拾捡捡个柴,不是能省个电吗?电又不是不要钱。
儿子看保斤没停下脚,就追了出去,喊:“今儿个大嘎子对象来哩,你就不能少去一天地里?”
保斤只好转身回来。
儿子又撵着保斤说:“戏园子门口堆子爸能坐,二孬爸能坐,你就不能坐?就那二亩地能打几颗粮?还老去老去,让村里人都笑话我养不起你,孙子都要娶媳妇了,还让你去地里。”
保斤想说他胳膊腿好好的,坐戏园子门口才是受罪哩。张开嘴时,却只吐出了一团烟雾,灰白白的罩住了他的脸。
儿子看保斤不言语,嘴软了些,还是劝他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说:“有我和大嘎子挣钱哩,咱这光景也好过了,那二亩地能收多少算多少,我和娃一月工资就买咱一年口粮哩,不值顾在庄稼上费心思。”
保斤黑着脸,心想挣钱再多,哪能丢了地?南门前下牛坡那两块地,可都是好地,种啥收啥,分地时多少人眼红哩,现在就都让撂荒了?保斤没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保斤和儿子在一起,只有儿子一个人说话。
儿子催保斤换上干净衣服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儿子说:“堆子爸不到六十就啥活儿也不干了,一天坐在戏园子门口。二孬爸不也是?他都坐个啥意思?不就是给羊凹岭人看哩嘛?不就是显摆他娃的光景好过哩嘛?你也去坐嘛,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咱挪北墙根儿,让人都瞅瞅。咱这光景也好过哩。”
保斤还是不言语,心说大嘎子对象要来,不能灰头土脸的见人家娃,地是去不成了,那就去戏园子门口踅踅去。
戏园子门口坐了好多人,二孬爸堆子爸果然在。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就是二猪爸也是这种模样。二猪在地里养了几十头猪,整天忙得顾了东顾不了西,却非要叫他爸坐戏园子门口去。
有人扔过来一个硬纸板,保斤挤着坐了。
他们就说老东西你可舍得闲坐啊?说准备给娃干到死啊你?说你挣多少是个够啊?人家娃光景好过了,咱冷了坐这北墙根儿热了坐那南墙根儿,娃脸上光彩了,咱也享了福了,多好的事。
保斤讪讪笑着,可屁股下的硬纸板还没暖热,他就坐不住了。这么好的天,能拾一大捆柴哩。前几天说的浇地,也该看看排上了没?快霜降了,柿子萝卜都该收了。保斤一下子想起来一大堆活儿,屁股下就觉得烤着火般,坐得难受。抬屁股要走时,二孬爸说:“猴屁股坐不住金銮殿,受苦的命!”保斤嘎嘎笑笑,一晃一晃地走了。
保斤背着一捆柴从地里回来时,媒人领着给大嘎子介绍的女孩儿刚好也进了门。
儿子把保斤堵在门口,叫他去外面避一避,不耐烦地说:“你瞅你你瞅你,叫你去戏园子门口闲坐去,你又去地里了,看你这一身土人家女娃见了不笑话我?”
孙子对象没说成,儿子绷起一张黑脸,埋怨保斤,说都是他闹的。说他一天到晚往地里跑,影响了一家人的名声。最后恼恼地撂下一句话,说:“老人就该有个老人样,热了坐南墙根儿冷了坐北墙根儿,叫人都看着多好,娃娃孙子脸上也都跟着光彩。”
保斤不明白孙子的对象没说成,咋跟他有关系?他胳膊腿好好的咋就不能去地里了?坐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等死咋就给娃娃孙子脸上添了光彩了?想是这么想的,可保斤没有问儿子。
第二天,又是个好天气,羊凹岭的人都看见保斤早早地就坐在戏园子门口的北墙根儿下,袖着手,眯着眼,跟个秃鹫般一动不动。时间久了,保斤身后的墙上竟磨出了一块黑黑的影子。
细细看去,南墙根儿北墙根儿的墙脚下有好多黑影子,一团一团的。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2000—2011)》,有删改]
[探究标题]小说以“南墙根儿北墙根儿”为题目,可谓匠心独运,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标题的能力。从文章的内容来看,羊凹岭的老人们在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闲坐着,这里是他们的主要活动场所;但从文中“每个人的神情都像这深秋的阳光般慵懒,松散,苍老”可以看出,这里其实是孤独落寞的老年生活的象征。从结构上来看,儿子让保斤去墙根儿坐着,但保斤不想去,父子的矛盾围绕此展开,墙根儿贯穿始终,是行文的线索。故事发生在乡村,这样的标题也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从表达效果来看,设置悬念,更能吸引读者。
答案 ①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地点。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是羊凹岭的老人们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墙根儿闲坐是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②是行文的线索。父与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围绕着去不去戏园子门口的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坐着展开的,儿子的要求和责备、保斤的抵触和最后的妥协,都离不开墙根儿。③象征着一种孤独落寞、了无生机的老年生活。羊凹岭的老人们为了成全孩子们的“孝心”,彰显家庭的富足,年纪并不算老就不得不到南墙根儿北墙根儿去闲坐养老、打发时日,过着慵懒而毫无生气的生活,看似享清福,实则活受罪。④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小说的内容和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风格和谐一致,相得益彰。⑤设置悬念,以引起读者的兴趣。(答出任意三点、意思对即可)
突破二 主旨类探究
一、什么是主旨类探究
这里说的主旨题,其范围要广一些,除了小说主题外,还包括小说的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小说的思想意蕴是指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或价值,重在指文本带给读者的思考和认识,就是指小说的思想意义,侧重于小说的内容、主旨层面,重在理解小说的思想性、认识性。小说的情感意蕴是指作品的情感意义或取向,即作者的情感态度、喜怒褒贬,重在理解作者的倾向性。
【知识图解】
二、分析命题角度
审题定向
题干示例
(1)(2018·江苏卷)小说叙述了小哥儿俩的日常故事,请探究作者在其中所寄寓的情感态度。(《小哥儿俩》)
(2)(2018·全国卷Ⅲ)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微纪元(节选)》]
(3)(2014·重庆卷)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探讨。(《东坛井的陈皮匠》)
(4)(2014·浙江卷)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走眼》)
(5)(2013·重庆卷)作者对贝尔蒂和霍夫曼持何态度?你怎样看待文中所涉及的风度与尊严?(《枪口下的人格》)
主旨题即理解小说的主旨、思想意蕴和情感意蕴等的题,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评价”“探讨”“看待”“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主旨”“意图”“意蕴”“情感”“态度”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三、掌握解题通法
落实“5抓”,解答小说主旨题
解题技巧
抓标题
有的小说的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抓情节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的发展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抓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可窥见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的祥林嫂就是主题性人物,小说通过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揭露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恶。
抓作者的思想倾向
(1)抓文本里不同的人、事、物,分别探究作者对他们或它们的情感态度。
(2)抓小说中流露作者思想倾向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
抓环境
描写
(1)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2)抓背景介绍。结合文本产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情感意蕴的目的。
答题
模板
模板一:该故事……(简述情节),我认为反映了……的社会现象(结合原文分析),揭示出……的主题,警示(告诫、提醒、呼吁)人们……
模板二:①表明观点;②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题还需要联系现实等);③总结
【典例示范】
典例3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见本考点突破一【典例1】《锄》)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6分)
[解题思维]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理解六安爷的关键”“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从主人公语言的角度理解人物形象和主题。
找出对应内容。
思考角度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从情节来看
小说叙述了快要失明了的六安爷到即将不复存在的百亩园里最后一次锄地的过程,中间插入了煤炭公司出高价购买农民土地的情节,后半部分详细而深情地描写了六安爷“最后一次”锄地的情景。“过瘾”一词透露出六安爷内心的无奈和伤痛。
从表现手法来看
这是对六安爷的语言描写,前后三次出现,运用了反复的手法。联系相关情节可知,六安爷“不知重复过多少次”的这句话体现了他温和、固执的性格特点。
从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
从人物形象的意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这句话表达了以六安爷为代表的广大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需求,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作者对此表现出同情和惋惜,发人深思。
答案 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引人深思。
【即练即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黄 河
萧 红
悲壮的黄土层茫茫地顺着黄河的北岸延展下去,河水在辽远的转弯的地方完全是银白色,而在近处,它们则扭绞着旋卷着和鱼鳞一样。帆船,那么奇怪的帆船!这些帆船一只排着一只,它们的行走特别迟缓。载客的船也从这边陆续出发,大的,小的,还有载着货物的,载着马匹的。还有些响着铃子的,呼叫着的,乱翻着绳索的。等两只船在河心相遇的时候,水手们用着过高的喉咙,他们是用着最响亮的声音,这不是为了必要,好像对于黄河他们在实行一种约束,或者对于河水起着不能控制的心情,而过高地提拔着自己。
黄河的唯一的特征,就是它是黄土的流,而不是水的流。照在河面上的阳光反射得也不强烈。船是四方形的,如同在泥上滑行,所以运行的迟滞是有理由的。
阎胡子的船,正上满了肥硕的袋子,预备开船了。可是他又犯了他的老毛病,提着砂做的酒壶去打酒……
“这船上有坐闲船的,老阎,你没看见?”
“那得让他下去,多出一分力量可不是闹着玩的……在哪地方?他在哪地方?”
那灰色的兵士,他向着阳光微笑:“在这里,在这里……”他手中拿着撑船的长杆站在船头上。
阎胡子从舱里伸出一只手来:“去去去……快下去……快下去……你是官兵,是保卫国家的,这河上也不是没有兵船。”阎胡子是山东人,十多年以前因为黄河涨大水逃到关东又逃到山西的。所以山东人的火性还在他身上常常出现。
“我是八路的。我的老婆生病,她死啦……我是赶快过河去赶队伍的。”
……
于是撑起花色的帆来。
水流像绳子似的在撑杆之间扭绞着。在船板上来回跑着的水手们的汗珠被风扫成碎末而掠着河面。兵士看着黄河的滚滚浪涛,看着阎胡子雄伟的身材,想象着他曾经与黄河搏斗的壮阔场景和顽强意志。
“老乡!听你说话是山东口音。过来多少年啦?”
“没多少年,十几年……俺家那边就是游击队保卫着……都是八路的。”阎胡子红得近乎赭色的脸像是用泥土塑成的,又像是在窑里边被烧炼过,显着结实,坚硬。
船行到了河心,冰排从上边流下来的声音好像古琴在骚闹着似的。阎胡子留意的并不是这河上的买卖,而是“家”的回念……
“赵城,赵城俺住了八年啦!你说那地方要紧不要紧?俺那孩子太小,带他到这河上来吧,不能做什么……跟他娘在家吧……又怕日本兵来到杀了他。这过河逃难的整天有,俺这船就是载面粉过来,再载着难民回去……真是除了去当兵,干什么都没有心思!”
“我这回要赶的部队就是在赵城……”
“好!那么……”他站起来摇着舵柄,船快靠岸了。
他们走下船来。“我想让你带一个回信去……等到饭馆喝两盅……”风陵渡车站附近,层层转转的是一些板棚或席棚,里边冒着气,响着勺子,还有一种油香夹杂着一种咸味在那地方缭绕着。
一盘炒豆腐,一壶四两酒蹲在阎胡子的桌面上。
“你要吃什么,你只管吃……俺在这河上多少总比你们当兵的多赚两个。”阎胡子的话,和一串珠子似的咯啦咯啦地被玩弄着:
“黄河的大水一来到俺山东那地方,就像几十万大军已经到了……连小孩子夜晚吵着不睡的时候,你若说‘来大水啦’,他就安静了一刻。一个黑沉沉的夜里,大水可真的来啦,爹爹那天晚上就死啦,娘也许是第二天死的……”
兵士站起来,衣襟上涂着油渍和灰尘。但他脸上的表情是开展的,愉快的,平坦和希望的。他讲话的声音并不高朗,温和而宽弛:“我要赶路的,老乡!要给你家带个信吗?”
阎胡子感到一阵忙乱,带什么呢?
站在长城上会使人感到一种恐惧,那恐惧使人类历史的血流又鼓荡起来了!而站在黄河边上所起的并不是恐惧,而是对人类的一种默泣,对于病痛和荒凉永远的诅咒。
那兵士站起来向阎胡子说:“我就要赶火车去……再会啦……”
兵士听到背后有呼唤他的声音:“站住,……站住……”
他回头看时,那老头好像一只小熊似的奔在沙滩上:“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好日子过啦?”
八路的兵士走回来,好像是沉思了一会儿,而后拍着那老头的肩膀。“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那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可是阎胡子仍旧在沙滩上站着。
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那圆圆的涡旋埋没了他的两脚。
一九三八年八月六日 汉口
(选自1939年2月1日《文艺阵地》第2卷第8期,有删改)
1.[探究标题]作者为什么以“黄河”为标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个人的认识。
答案 ①小说的空间背景,也就是小说描写的自然环境就是黄河及其沿岸景色。②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都发生在黄河的一个渡口——风陵渡,这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和舞台。③黄河洪涝灾害曾给两岸百姓带来灾难,而日寇侵略中华,战火已接近黄河岸边,黄河成了大军运送物资、难民的通道,黄河变成了特殊的地点。④黄河具有象征性,它象征着以阎胡子和八路军战士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精神。⑤小说中的人物阎胡子、八路军战士等典型人物都具有黄河一般的特征和神韵,他们面对家事和国事的处理都拥有黄河般的宽广胸怀和惊人气魄。(答出三点即可)
2.[探究人物形象]关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阎胡子,也有人说是八路军兵士,还有人说阎胡子和八路军兵士都是主人公。你的观点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个人见解。
解析 解析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就这篇小说而言,确实存在异议,因为整个故事是围绕战争来写的,两个人物都是作品要赞颂的对象,解说多从“三要素”和主题的角度进行。
答案 观点一:主人公是阎胡子。原因:①从情节看,全文是围绕阎胡子的身世、家庭、生活来展开的。②从人物形象看,塑造了一个性格耿直、性情火暴却通情达理(或“识大体”)、技术娴熟、思念家乡、家庭责任感强、热爱国家、慷慨热情的船夫形象,形象十分饱满,生动地表达了主题。③从环境看,阎胡子家庭生活的环境是自然灾害频发,加之眼下又遭遇到战争,自然就有了对生活、未来的担忧,但他更高一层地表现出对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顾虑。④从主题看,小说主题是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小说是通过阎胡子为国家运送物资,同时还运送难民,眼下又顺捎八路军战士来表现的。(答出三点即可)
观点二:主人公是八路军兵士。原因:①从情节看,八路军兵士贯穿了小说的始末,主要情节都是围绕八路军兵士展开的。开端是八路军兵士要过黄河;发展过程中八路军兵士认识了阎胡子,听取他的倾诉,交谈中阎胡子得知八路军兵士正在保卫自己家乡,就请他吃饭;高潮是八路军兵士坚定地回答阎胡子的疑问;结局是八路军兵士远去。是他给了阎胡子对中国必胜的坚定信心。②从人物形象看,八路军兵士组织观念强,有责任心,守纪律,善良,本分,坦诚直率,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是小说要歌颂的对象。③从环境看,虽然八路军兵士的妻子去世,恰逢家庭不幸,但国家正经受灾难,他遵循“没有国哪有家”的原则,顾全大局,顺应历史大环境。④从主题看,小说的主题是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八路军兵士所代表的部队正保卫国家,与敌人做殊死搏斗,是可歌可泣、值得大力弘扬的。(答出三点即可)
观点三:主人公是阎胡子和八路军兵士。原因分析将上述两者内容综合即可。(答案略)。
3.[探究情节]结尾两个段落安排有什么目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解析 目的可以从文本中归纳,有结构上、内容上、表现主题上等方面的因素。
答案 ①内容上,结尾两段,通过写“兵士都模糊得像画面上的粗壮的小人一样了”表明阎胡子站立的时间之长,通过描写“阎胡子的两脚深深地陷进沙滩去”表明他站立姿势的稳定和有力。②人物形象塑造上,这个长久站立的动作其实要表现的是阎胡子的心情,但作者通过描写,化心情为动作,化无形为有形,更形象,更具有表现力了。它形象地表明了阎胡子对胜利、对和平的深切期待和强烈的渴望。③结构上,使小说情节完整,构思精巧,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④主题上,这一剪影式的画面,形象地把身影与黄河融为一体,鼓舞人们前进战斗。(答出三点即可)
4.[探究艺术特色]抗日战争爆发后,萧红的小说追求一种“阔大”的艺术风格,其中形象中还饱含着强劲、剽悍等,试探究这一艺术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解析 要分析小说的技巧,可以从表现手法、行文技巧、结构技巧等方面思考作答。以整体的主要的技巧为佳,不要在局部思考。
答案 (示例)“阔大”的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①壮阔的景象。描绘的是风陵渡一带的壮丽开阔的景观,有悲壮的黄土高原、湍急的黄河巨浪、成排的帆船等,标题为《黄河》,也显示出景象的阔大。②宏大的场面。描绘出一幅中原战略要地宏大而繁忙的图画,有黄河之上的众多帆船、渡口一派繁忙的景象、许多装满货物的运输船(如“肥硕的袋子”)等,即使是风陵渡车站附近的板棚或席棚缭绕着的气味都显得不同凡响。③高大的形象。出场的主要人物之一——阎胡子,身材雄伟、坚忍顽强、胸怀宽广、气壮山河,如“看着阎胡子雄伟的身材,想象着他曾经与黄河搏斗的壮阔场景”。黄河洪涝灾害曾给他家带来灾难,但他坚忍地生存着,在黄河渡口与风浪搏斗谋生计,如今遭遇日寇侵华,他又在黄河上帮助大军运送物资、难民;主要人物之二——八路军兵士,一心报效国家,充满自信,既是一名坚决抗日的英雄形象,更是当时无数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的高大英雄形象的普通代表,他回家安葬妻子后,就赶快回部队,对阎胡子“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的发问给予了坚定的回答,显得强劲有力。即使是次要人物的对话,也描写得声势浩大,如水手们之间的说话,声音响亮,似有盖过黄河之上的狂风、波涛之声势。这些高大的艺术人物形象,饱含着的或是力量强劲,或是形象剽悍,意气高昂,成了战争时期一种伟大精神的鼓舞与号召。④博大(激荡)的情怀。小说所抒发的情怀十分博大(激荡),表达出了高尚的、真挚的情感。无论是小说塑造的人物情感,还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都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赤热之情;表达出人民群众在国难当头之际,因盼望过上和平安定的好日子而对八路军寄予了殷切的期望,歌颂了八路军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还满怀深情地传递了中国军民顽强不屈和战胜侵略者的坚定信念。(答案不唯一,如有言之有理的答案,诸如答出“昂扬的格调”“粗犷的语言”“辽阔的境界”等均可)
5.[探究主题]结合文本,试从这篇小说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探究小说所表达的主题。
解析 按照要求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必须在理解整个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对情节、主题进行思考与归纳。
答案 (示例一)从阎胡子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阎胡子用船载八路军兵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的故事,揭示了人民百姓对抗战的大力支持,抒发了以阎胡子为代表的百姓对抗战胜利的强烈渴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
(示例二)从八路军兵士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一名八路军兵士舍小家保国家,过黄河保卫百姓家乡并树立百姓代表阎胡子战胜日寇的信心,从而让老百姓把对和平的渴盼之情寄托在八路军的身上的故事,赞扬了八路军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和具有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示例三)从阎胡子、八路军兵士两个人的角度出发:小说通过抗战时期阎胡子用船载八路军兵士奔赴战场保家卫国、八路军兵士激发阎胡子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的故事,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胜利的期盼,对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之情,老百姓对八路军的支持与信任,歌颂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
探究文本意蕴
(40分钟 22分)
题组一 对点练
(2020·武汉名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斗 茶
李 艳
“黄局,上回我输,这次咱老哥儿俩再比一回!”
“还叫黄局,骂人了啊!”老黄摆摆手,“老李,你这人还真倔!先说好了,这次谁输了可得请客!”
老黄和老李那可是一对由来已久的“冤家”!在单位里就明争暗斗,廉政之风一来,俩人又争着戒烟戒酒,最后连茶也争着戒。可笑的是,退休后居然又争着解除了“戒茶”之律,一言不合就斗茶!
老李点点头,嘿嘿一笑,说:“我先开始!”话一落他先烧上一壶山泉水,又从包里拿出茶饼置于茶盘上,下刀,开饼,茶箕收拢待用。先用开水热了杯器,茶叶入壶,再沸水醒茶,头汤去掉,再冲二泡。公道杯分好,二人各一杯。只见细白瓷盏里,茶汤艳红剔透,与杯白相映,煞是好看。老黄端起一杯,腕部送力,杯中茶汤便由着腕力向顺时针方向晃动,茶色在汤中漾开,香气也随之而出。老黄眯眼一嗅一啜,入口醇厚回甘,齿颊留香,茶韵无穷。
“不错!有年头!”
老李这才端起杯品饮。先让茶汤在口腔中游了个来回,再落入喉咙。之后笑容满面,胸中稳操胜券。“好吧?比你上次赢我的岩冷古茶还略胜一筹!”
“老倔头,别高兴得太早了!等着,我拿宝贝出来!”老黄洗杯换壶,当他用茶箕把茶从茶盒里盛出来,老李的眼先直了!
“黄局,你这,你这茶还真是宝贝呢!”
“嗯!确实是宝贝!”老黄得意地笑了,“蒙顶黄芽!稀罕吧?”
说起蒙顶,还有个故事!当年,苏东坡与蔡襄在惠山寺斗茶,东坡用的是素有“天目”之称的兔毫建盏杯,有“仙茶”之美誉的“蒙顶山茶”,以为能斗赢大学士蔡襄,不料,在烹好茶出汤后,蔡襄的茶盏里,茶饽沫纯白似雪,经久不散,“咬盏”之艺把东坡赢得心服口服。因此,这段史上的“斗茶”让蒙顶更加神秘了!
“你拿蒙顶来压我?哼!茶艺不行再好的茶也是浪费!再说了,就这蒙顶,史上一败名‘垂’千古!”老李跷起二郎腿,嘴巴上这样说,眼角的精光还是闪烁在那盒蒙顶上!
“哈哈!能受东坡先生青睐,虽败犹荣!等着看好吧!”老黄也没含糊,娴熟的茶艺一点不比老李差!不消一刻,茶出。老李低头闻着茶香,眼观茶色,只见杯中汤色黄中透碧,清澈透亮,手指摇杯轻晃,仿佛一团琥珀在杯中生香,品一口,甜香鲜爽,甘如洌露,茶香由口鼻引入身体各处,直令筋骨松软,毛孔舒张。
“服不服?”
“不服!我还有货!”老李边说边开始第三盘斗茶。
他这次拿出的是一个普通的茶包。
“不是我说你,太倔!你说说,要是当初不戒茶,你个副局能那么早就内退?”
“嘿,你正局退休难道就不是因为戒茶?”
“我那时可是病退!戒茶也是因为服药不能喝茶才戒的。你戒,是因为怕人送茶!人家连茶都不送你了,你还在官场混啥?定内退不选你选谁?”
“黄局,你装病那会儿还真像!”老李用手戳戳心口,“心痛呀!退了也好!自己买茶喝,心里踏实!”老李端起刚泡好的茶一饮而尽。
“退下后是踏实了,可是,心里咋又空了呢?”老黄是个空巢老人,儿子在外工作,除了月底在手机上收到他转账的入账通知,平时连个照面都没有,退休后,也就和老李出来斗茶时,翻出压箱底的好货赢了他,才感觉生活尚有一点生趣!想起这些就一阵心紧,端起杯也一饮而尽,这茶汤刚入口,一股难忍的茶碱的苦涩当即让他差点吐出来!“这是什么茶?”
“闺女给我买的茶,最便宜的那种!知道我爱喝茶,每个月都送来……”
老黄举杯再饮,在口腔里细细品着,让味蕾在苦涩的茶汤里缓缓苏醒,慢慢回甘,咽下后,他对老李说:“明天,我请客……”
(有删改)
1.试分析小说以“斗茶”为题的作用。(6分)
解析 作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从情节上看,“斗茶”是小说的中心事件,小说通篇围绕“斗茶”展开情节;从人物形象上看,小说通过对人物在斗茶中的情态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主旨上看,“斗茶”具有象征意义,看似比的是茶品和茶艺,实则比的是人品和亲情。
答案 ①揭示了“斗茶”这一中心事件。小说通篇围绕“斗茶”展开情节。②通过斗茶展示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在斗茶中的情态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③“斗茶”具有象征意义,看似比的是茶品和茶艺,实则比的是人品和亲情。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16分)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救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显得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威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牛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3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炸弹的力场束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舍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挖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波,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收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坟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山里娃讲授物理知识,最终间接拯救地球文明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
C.小说中间部分“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制造了悬念,让读者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走势更加关注。
D.地球与银河系中心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解析 B项,“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错。结合小说内容“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昧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分析可知,“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不具有象征意义。
答案 B
3.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篇包含了丰富的信息,让我们大概了解了李老师的基本情况,包括身体情况、工作情况、经济状况和他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
B.小说采用双线结构,一条是老师上课至生命最后一刻;另一条是碳基联邦舰队在建立隔离带时找寻并保留3C级以上文明。双线互为呼应,并行不乱。
C.天上地下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D.小说中李老师这个乡村教师卑微不幸,作为一个悲情角色,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说的悲剧主题,引发了我们对其深深的同情。
解析 D项,小说没有表现悲剧主题,引发的是读者的崇敬之情。
答案 D
★4.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与前文多处乡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②对早晨“一抹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教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望的力量。③语言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5.一篇优秀的科幻小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本文蕴含了哪些人文精神?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坚守使命:柔弱者在困境中用知识、良知、师德等对传承文明使命的坚守。②尊重文明:碳基联邦舰队在探测到3C级以上文明行星上的生命迹象后让炸弹转向,以保护有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碳基联邦舰队惊叹地球的5B级文明,师生生命体之间知识的传承。③敬仰崇高:崇尚教师的奉献坚守。乡村教师用微小的生命个体,用原始方式艰辛地推动地球人类文明进步,歌颂卑微的生命凭借崇高的精神传承至高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