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69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69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10/571769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展开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展示]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
命题点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等。 题型设置 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考查形式 常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气候变化或环境变迁、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
第31课时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图一为我国大城市分布图。图二中A、B两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三大平原上。
(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第三阶梯,地形以平原为主。
(2)A聚落呈圆形或不规则多边形,该类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较少的平原地区。
(3)B聚落呈条带状,该类聚落形态沿河伸展。多分布于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
(4)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聚落分布和形态。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考点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1)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 (2)先民选择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 (3)②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 | (1)利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 (2)先民选择河谷阶地主要考虑的是地形因素。 (3)聚落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状。 |
答案 (1)C (2)A (3)B
1.山区和平原聚落的差异
项目 | 平原 | 山区 |
密度 | 大 | 小 |
规模 | 大 | 小 |
形态 | 多团块状、棋盘式 | 多带状、点状 |
分布 | 较为集中 | 相对分散 |
2.我国不同地区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区 | 形态及分布 | 原因分析 |
半坡 村落 | 河谷阶地上 |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利于农耕 |
西北 地区 | 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绿洲上 |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
青藏 高原 | 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 河谷地势低,热量相对较好,且近水源 |
云贵 高原 | 多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 |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山间盆地地势相对低平,联系方便 |
北方 平原 区 | 规模较大,呈团块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 北方平原多,地形对聚落限制小,聚落分布集中,向四周伸展,成团块状、棋盘式 |
南方 低山 丘陵 区 |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 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对聚落限制大,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多沿河谷伸展成条带状 |
3.聚落区位评价
影响聚落区位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019·江西宜丰中学大联考)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阳宁县境内的野王村(行政村),蒲河经五道弯曲贯穿全村而过,村中整体地貌呈“S”型奇特分布,各自然村星罗棋布,被蒲河分割包围,自成一体。野王村整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傍山依水,水依山而娇美,山傍水而奇险。如图示意野王村“S”型地貌局部。据此完成1~3题。
1.穿越野王村而过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侧蚀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答案 A
解析 穿越野王村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流水对河床的侧蚀作用,A项正确。
2.该地河流对自然村落形成提供的有利条件是( )
①深厚肥沃的土壤 ②便利发达的航运 ③较高的平坦地形 ④充足的水源供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为自然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平坦的地形,并为村落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土壤主要影响农业生产,该地河流航运价值小。
3.野王村的各自然村落一般坐落在( )
A.河流凸岸 B.河流凹岸
C.河流阶地 D.河流两岸
答案 A
解析 河流凸岸为河流的沉积岸,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也节省建筑投资,且不存在河岸因遭受侵蚀而塌陷的危险,故A项正确。
考点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川藏铁路从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分为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康定)、康林铁路(康定—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2017年11月,拉林段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下图为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修建川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
A.多台风暴雨 B.地质条件复杂
C.河流汛期长 D.紫外线强烈
(2)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 B.冻土广布
C.地质灾害多发 D.生态环境脆弱
(3)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道路密度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光照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到拉萨,沿途多次穿越山脉;拉林段位于青藏高原,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 | 川藏铁路沿线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多发,地形起伏大;成都平原地形起伏小,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大;川藏铁路拉林段大致沿河谷分布,地形起伏小。 |
答案 (1)B (2)A (3)A
在陡崖的石壁上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石桩),在木桩(或石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大古栈道闻名全国(下图)。读图,完成1~3题。
1.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地形坡度小
B.距河近,施工、取水方便
C.有充足的劳动力可用
D.利用河运,施工方便
答案 A
解析 古时候修路靠人力,设备落后,因此修路要考虑选择地形较为平坦地区修建,以降低成本且修建较容易,同时,聚落也主要聚集在平坦地形区域。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原因是海拔低,地形坡度小,居民多、通过聚落多。距河近,施工、取水方便是建居住地的原因;有充足的劳动力不是沿溪开道的理由;施工用材多就地取材,并非利用河运输送而来。
2.图中栈道连接的地形区是( )
A.汉中谷地与四川盆地
B.渭河平原与汾河平原
C.渭河平原与汉中谷地
D.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C
解析 汉中谷地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据图可知,图中栈道连接的地形区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渭河平原与汉中谷地。
3.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下、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碥道逐渐取代栈道,主要是因为栈道( )
①耐久性差 ②修建费时费力 ③比碥道弯曲,里程长
④通过的行人数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碥道修建时填土石,较为坚实。栈道修建费时费力且耐久性差,因此碥道逐渐取代栈道。碥道比栈道弯曲,栈道通过的行人数量并不少。
一、选择题
(2019·山西太原期末)坐落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落,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每年7月至10月,古朴建筑之上,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晾晒各种作物,整个山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形成著名的“晒秋”景观(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篁岭晒秋”的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优越 B.民居沿山坡分布
C.生物资源丰富 D.梅雨期空气潮湿
答案 B
解析 位于亚热带的江西婺源由于地形崎岖,平地少,从而使得当地居民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形成了一种“篁岭晒秋”现象,故B项正确。
2.“晒秋”期,当地主要受( )
A.西南季风影响 B.亚洲低压控制
C.副热带高压控制 D.东北信风影响
答案 C
解析 “篁岭晒秋”时期天气应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西南季风、亚洲低压易带来多雨的天气,A、B两项错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炎热干燥,多晴朗天气,C项正确;该地不受信风带影响,D项错误。
3.图中所示的建筑物屋顶坡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通风散热 B.利于雨季排水
C.利于积雪滑落 D.节省建筑材料
答案 B
解析 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故B项正确。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位于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附近,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站为世界埋深最大的高铁车站。京张高铁建成后,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原本的“人”字形铁轨变成一个“大”字形。京张铁路是我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于1905~1909年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下图为八达岭附近的“人”字形线路和京张高铁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答案 C
解析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
5.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答案 B
解析 “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难度。
6.八达岭长城站采用地下车站的主要原因有( )
①避免高寒冻土的影响 ②保护古迹 ③保护生态环境 ④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地海拔较低,地处温带,无高寒冻土,①错误;火车站位于长城附近,采用地下车站有利于保护长城,②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脆弱,采用地下车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③正确;该地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④正确。
二、综合题
7.(2019·四川仁寿零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区中怒江中游地区,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千脚屋”,建盖这种楼房,不必平整地基,就地取材,离地修建,傈僳族的这种竹楼简单、实用,还便于新建、搬迁和修缮。
材料二 傈僳族居住在江河峡谷的山区和半山区,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傈僳族创造出“溜索”作为交通工具。1957年,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绳溜索后,蔑溜索逐渐被替代,但直至2011年,三江上还有42对溜索。交通运输部调研后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42对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只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
材料三 横断山区地形图、千脚楼和溜索景观图。
(1)分析“千脚屋”成为该区域傈僳族传统住宅的原因。
(2)分析傈僳族创造“溜索”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
(3)简述“溜索”改桥后对当地传统房屋“千脚屋”的有利影响。
答案 (1)(傈僳族居住地多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平地少;当地建房竹木丰富,便于就地取材;该种房屋通风透气,能防潮避湿,居住相对更舒适;这种房屋建筑时间短,成本低,且易于新建、搬迁和修缮;房屋离地修建,可以防虫蛇,防兽。
(2)该地区山高谷深,谷多,建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河谷跨度相对小,溜索适宜于短距离运输;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舟楫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修建桥梁资金缺乏;当地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运输的需求小;当地竹木藤条植物多,有便宜、合适的自然建筑材料。
(3)使“千脚屋”更加靠近交通便捷道路两旁;运输便捷后,建筑材料可能会被更加坚固耐用的材料所替代;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受外来文化影响加大,建筑风格和式样会有所变化;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部分“千脚屋”得到更好地保护。
解析 第(1)题,传统民居的形成从地形、气候、材料、使用价值等方面分析。第(2)题,交通工具的选择从地形、运输量、材料等方面分析。第(3)题,改桥后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保护意识等方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