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下载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1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2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展开

    第十讲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展示] 1.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4.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命题点 地形对聚落形态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自然资源及其利用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常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危害等

    题型设置 既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

    考查形式 常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气候变化或环境变迁某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重大自然灾害事件等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1课时 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图一为我国大城市分布图图二中AB两聚落分别位于我国的第二三大平原上

    (1)我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第阶梯地形以平原为主

    (2)A聚落呈形或不规则多边形该类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较平原地区

    (3)B聚落呈条带该类聚落形态沿伸展多分布于河网较密的平原地区

    (4)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聚落分布形态

    2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

    考点 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读图回答(1)(3)

    (1)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2)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3)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1)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

    (2)先民选择在接近水源又不会被洪水淹没的河谷阶地上营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场所

    (3)位于两山之间的河谷地带聚落应沿河流发育

    (1)利用地形剖面图判读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

    (2)先民选择河谷阶地主要考虑的是地形因素

    (3)聚落沿河流发育形状可能是条带

    答案 (1)C (2)A (3)B

     

    1山区和平原聚落的差异

     

    项目

    平原

    山区

    密度

    规模

    形态

    多团块状棋盘式

    多带状点状

    分布

    较为集中

    相对分散

     

    2我国不同地区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地区

    形态及分布

    原因分析

    半坡

    村落

    河谷阶地上

    接近水源避开洪水利于农耕

    西北

    地区

    多分布在山麓冲积扇的绿洲上

    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较为发达

    青藏

    高原

    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河谷地区

    河谷地势低热量相对较好且近水源

    云贵

    高原

    多分布在相对平坦的山间盆地

    云贵高原地表崎岖山间盆地地势相对低平联系方便

    北方

    平原

    区 

    规模较大呈团块型棋盘式人口较多

    北方平原多地形对聚落限制小聚落分布集中向四周伸展成团块状棋盘式

    南方

    低山

    丘陵

    区 

    规模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人口较少

    南方多山地丘陵地形对聚落限制大聚落分布相对分散多沿河谷伸展成条带状

     

    3聚落区位评价

    影响聚落区位的因素主要分为两大方面分别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019·江西宜丰中学大联考)位于甘肃省东部庆阳市阳宁县境内的野王村(行政村)蒲河经五道弯曲贯穿全村而过村中整体地貌呈S型奇特分布各自然村星罗棋布被蒲河分割包围自成一体野王村整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傍山依水水依山而娇美山傍水而奇险如图示意野王村S型地貌局部据此完成13

    1穿越野王村而过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侧蚀作用  B.流水下切作用

    C流水溶蚀作用  D.流水搬运作用

    答案 A

    解析 穿越野王村的蒲河蜿蜒曲折其主要原因是流水对河床的侧蚀作用A项正确

    2该地河流对自然村落形成提供的有利条件是(  )

    深厚肥沃的土壤 便利发达的航运 较高的平坦地形 充足的水源供应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河流的侵蚀与沉积为自然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平坦的地形并为村落的生存提供了水源土壤主要影响农业生产该地河流航运价值小

    3野王村的各自然村落一般坐落在(  )

    A河流凸岸  B.河流凹岸

    C河流阶地  D.河流两岸

    答案 A

    解析 河流凸岸为河流的沉积岸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肥沃便于农耕也节省建筑投资且不存在河岸因遭受侵蚀而塌陷的危险A项正确

    考点 地形对交通的影响

     川藏铁路从四川成都至西藏拉萨分为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康定)康林铁路(康定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201711拉林段主体工程顺利完工下图为川藏铁路规划线路示意图读图完成(1)(3)

    (1)修建川藏铁路遇到的自然障碍是(  )

    A多台风暴雨  B.地质条件复杂

    C河流汛期长  D.紫外线强烈

    (2)川藏铁路拉林段建设面临的困难不包括(  )

    A地形起伏大   B.冻土广布

    C地质灾害多发   D.生态环境脆弱

    (3)成都平原和青藏高原道路密度不同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A地形  B.降水  C.热量  D.光照

    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到拉萨沿途多次穿越山脉;拉林段位于青藏高原沿雅鲁藏布江河谷分布

    川藏铁路沿线位于板块交界处地质灾害多发地形起伏大;成都平原地形起伏小青藏高原地形起伏;川藏铁路拉林段大致沿河谷分布地形起伏小

    答案 (1)B (2)A (3)A

     

    在陡崖的石壁上凿石打孔植入木桩(或石桩)在木桩(或石桩)上设横木以通行人或者车马谓之栈道秦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四大古栈道闻名全国(下图)读图完成13

    1.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原因是(  )

    A海拔低地形坡度小

    B距河近施工取水方便

    C有充足的劳动力可用

    D利用河运施工方便

    答案 A

    解析 古时候修路靠人力设备落后因此修路要考虑选择地形较为平坦地区修建以降低成本且修建较容易同时聚落也主要聚集在平坦地形区域秦岭的四大古栈道都是沿溪开道其主要原因是海拔低地形坡度小居民多通过聚落多距河近施工取水方便是建居住地的原因;有充足的劳动力不是沿溪开道的理由;施工用材多就地取材并非利用河运输送而来

    2图中栈道连接的地形区是(  )

    A汉中谷地与四川盆地

    B渭河平原与汾河平原

    C渭河平原与汉中谷地

    D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 C

    解析 汉中谷地位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据图可知图中栈道连接的地形区是秦岭南北两侧的渭河平原与汉中谷地

    3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在路下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碥道逐渐取代栈道主要是因为栈道(  )

    耐久性差 修建费时费力 比碥道弯曲里程长

    通过的行人数量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碥道修建时填土石较为坚实栈道修建费时费力且耐久性差因此碥道逐渐取代栈道碥道比栈道弯曲栈道通过的行人数量并不少

    选择题

    (2019·山西太原期末)坐落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落数百栋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错落排布每年7月至10古朴建筑之上长长木架托起圆圆的晒匾晾晒各种作物整个山村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卷形成著名的晒秋景观(下图)据此完成13

    1篁岭晒秋的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热条件优越  B.民居沿山坡分布

    C生物资源丰富  D.梅雨期空气潮湿

    答案 B

    解析 位于亚热带的江西婺源由于地形崎岖平地少从而使得当地居民屋顶上用竹匾(一种器具)晾晒作物形成了一种篁岭晒秋现象B项正确

    2晒秋当地主要受(  )

    A西南季风影响   B.亚洲低压控制

    C副热带高压控制   D.东北信风影响

    答案 C

    解析 篁岭晒秋时期天气应为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西南季风亚洲低压易带来多雨的天气AB两项错误;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炎热干燥多晴朗天气C项正确;该地不受信风带影响D项错误

    3图中所示的建筑物屋顶坡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通风散热  B.利于雨季排水

    C利于积雪滑落  D.节省建筑材料

    答案 B

    解析 篁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屋顶倾斜便于多雨季节排水B项正确

    京张高铁八达岭隧道位于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附近全长约12千米八达岭长城站为世界埋深最大的高铁车站京张高铁建成后京张铁路青龙桥车站原本的字形铁轨变成一个字形京张铁路是我国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于19051909年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字形线路下图为八达岭附近的字形线路和京张高铁示意图读图回答46

    4.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  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  D.发展沿线旅游业

    答案 C

    解析 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高度字形铁路

    5下列有关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答案 B

    解析 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费用降低施工的难度

    6八达岭长城站采用地下车站的主要原因有(  )

    避免高寒冻土的影响 保护古迹 保护生态环境 地形地质条件复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该地海拔较低地处温带无高寒冻土错误;火车站位于长城附近采用地下车站有利于保护长城正确;该地生态环境脆弱采用地下车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正确;该地地形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正确

    综合题

    7(2019·四川仁寿零诊)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区中怒江中游地区坚韧不拔的傈僳人发明了千只脚落地的建筑——千脚屋建盖这种楼房不必平整地基就地取材离地修建傈僳族的这种竹楼简单实用还便于新建搬迁和修缮

    材料二 傈僳族居住在江河峡谷的山区和半山区往来交通十分不便傈僳族创造出溜索作为交通工具1957怒江上架设了第一根钢绳溜索后蔑溜索逐渐被替代但直至2011三江上还有42对溜索交通运输部调研后明确对怒江澜沧江上的42对溜索实施溜索改桥项目只保留10对用于观光旅游

    材料三 横断山区地形图千脚楼和溜索景观图

    (1)分析千脚屋成为该区域傈僳族传统住宅的原因

    (2)分析傈僳族创造溜索作为交通工具的原因

    (3)简述溜索改桥后对当地传统房屋千脚屋的有利影响

    答案 (1)(傈僳族居住地多位于)高山峡谷地区平地少;当地建房竹木丰富便于就地取材;该种房屋通风透气能防潮避湿居住相对更舒适;这种房屋建筑时间短成本低且易于新建搬迁和修缮;房屋离地修建可以防虫蛇防兽

    (2)该地区山高谷深谷多建桥成本高技术难度大;河谷跨度相对小溜索适宜于短距离运输;河流落差大水流湍急舟楫不便;经济发展水平低修建桥梁资金缺乏;当地经济不发达人口密度小对运输的需求小;当地竹木藤条植物多有便宜合适的自然建筑材料

    (3)使千脚屋更加靠近交通便捷道路两旁;运输便捷后建筑材料可能会被更加坚固耐用的材料所替代;与外界联系更加密切受外来文化影响加大建筑风格和式样会有所变化;旅游开发和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有利于部分千脚屋得到更好地保护

    解析 (1)传统民居的形成从地形气候材料使用价值等方面分析(2)交通工具的选择从地形运输量材料等方面分析(3)改桥后对传统建筑的影响从建筑材料建筑风格保护意识等方面分析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还可免费领教师专享福利「樊登读书VIP」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讲第31课时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的影响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