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十一讲第37课时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展开第37课时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分布
(1)人口稠密区
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
字母 | 人口稠密区 | 原因 |
A | 亚洲东部和南部 | 世界古老文化中心,人类聚居历史悠久;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
B | 欧洲 |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工业革命最早,商业贸易活动频繁 |
C | 北美东部 | 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和金融贸易区 |
(2)人口稀少区: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D;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如E;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如F;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G。
2.人口容量
(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消费水平、对外开发程度等。
(2)A表示环境人口容量,B表示人口合理容量。
考点 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最小的分别是( )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2)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人口潜力指数的含义 | 环境人口容量与现有人口规模的差值 |
区域轮廓 | 美国 |
人口潜力指数的分布 | 与经济水平呈正相关 |
读取最大值和最小值 | ①和③ |
等值线所在区域背景 |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
答案 (1)C (2)C
1.人口分布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世界人口分布
区域 | 原因 |
人口密集区 | 亚洲东部与南部:自然环境优越(平原广阔,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开发历史早;西欧:自然环境优越,工业化起步早,经济发达;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区):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达 |
人口稀疏区 | 西伯利亚地区、两极地区:气候寒冷;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气候湿热;撒哈拉、中亚、澳大利亚内陆:气候干旱,水源短缺;青藏地区:高寒、缺氧 |
2.人口容量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人口重心为地区人口分布的综合统计与表示方法之一,人口集中指数反映的是人口分布在地域上的集中状况。读表,完成1~3题。
1.东北地区( )
A.人口重心移动趋势由西北向东南
B.人口分布的趋势是越来越分散
C.人口分布越来越向不均衡态势发展
D.人口重心移动距离超过15 km
答案 C
解析 根据经纬度判断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A项错误;由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高,推断东北地区的人口分布越来越集中,B项错误;人口分布的集中指数越来越大,人口分布重心趋向西南,据此可推断东北地区人口稀疏区和人口稠密区的差异逐渐增大,人口分布向不均衡态势发展,C项正确;根据同一经线上纬度相隔1°的两点之间的经线长度约为111千米,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经线长,然后结合纬度计算出重心移动的纬度距离,根据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原理可计算出人口重心移动距离不超过15 km,D项错误。
2.导致东北地区人口分布重心产生移动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北部地区人口死亡率高
B.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
C.南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D.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
答案 D
解析 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的人口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状况仅根据资料无法判断,A、C两项错误;国家振兴东北的经济政策会使人口向东北地区移动,但是实际人口重心移动趋势是向西南方向移动,B项错误;辽中南城市群经济发达,吸引人口大量迁入,促使人口向南迁移,D项正确。
3.影响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稠密的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①三江平原—气候 ②松嫩平原—土地 ③鞍山—石油 ④大连—交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三江平原气候寒冷,生存条件恶劣,人口分布并不密集,①错误;松嫩平原土地面积辽阔,土壤肥沃,商品农业发达,吸引了人口集聚,②正确;鞍山利用丰富的铁矿资源发展了钢铁工业,吸引大量人口集聚,③错误;大连临海,交通便利,是东北地区的海上交通枢纽,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④正确。
人口类综合题
(2016·海南高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改革开放后,由于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持续快速增大。下图是2010年3个城市外来人口分省统计情况。
(1)归纳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的共性特点。
(2)分析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
(3)诸如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超大城市是否应限制外来人口?请表明你的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地理位置)临近省份;人口大省(河南、四川、湖北等);中东部省份比例高。
(2)3省与3个城市的距离差别不大;3省兼具南北文化属性,适应性强;皆为人口大省,剩余劳动力多。
(3)应该限制:外来人口增加了城市负担(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就业等);加重了大城市病(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
不该限制:外来人口(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域和城乡间的文化交流。
解析 第(1)题,对比三个城市外来人口来源省份的特点以及与各市地理位置的关系,可知共同特点是临近三市的省份;人口大省迁出人口比例高;中东部省份比例高。第(2)题,河南、四川、湖北3省在北京、上海、广州外来人口中均占较大比例的原因主要与到城市的距离、文化习俗适应、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有关。第(3)题,为开放性问题,限制与否都可以,只要回答的理由能够充分支持自己的观点即可。
一、选择题
下图示意某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且比较稠密
B.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
C.距河8~10 km分布人口最多
D.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剧烈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项错误;3 550~3 650 m的百米高程最为密集,B项正确;距河1~2 km分布人口最多,C项错误;高程4 500 m以上人口密度变化小,D项错误。
2.影响该流域人口距河流不同距离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水能资源分布 B.地形地势和坡向
C.交通通达度 D.取用水方便程度
答案 D
解析 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D项正确;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A项错误;地形地势对人口分布有影响,坡向影响比较小,B项错误;当地人口流动小,交通通达度影响比较小,C项错误。
(2019·重庆外国语学校检测)人口压力指数分为人口经济压力指数和人口资源压力指数。它们分别等于人口数量除以经济人口容量或资源人口容量。读2000年我国人口压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完成3~4题。
3.有关我国人口压力指数描述正确的是( )
A.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人口密度大
B.西藏人口压力指数大是因为经济落后
C.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资源不足
D.我国各区域人口压力指数已达饱和状态
答案 B
解析 浙江省经济发达,人口压力指数小是因为经济人口容量大,A项错误;西藏经济水平较落后,故人口压力指数较大,B项正确;黑龙江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是因为资源丰富,资源人口容量大,C项错误;我国有些地区人口压力指数没有达到饱和状态,D项错误。
4.江苏人口压力指数较山东小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更加丰富 B.经济水平更高
C.土地面积更小 D.人口密度更大
答案 B
解析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山东省发达,人口压力指数较小,故B项正确;江苏资源并不比山东丰富,A项错误;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结果是人口压力指数大,C、D两项错误。
黑河—腾冲线东密西疏的人口格局一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具有“不可破”的特性。据此完成5~6题。
5.东密西疏的人口格局“不可破”的主导因素是( )
A.自然环境 B.城市发展
C.交通状况 D.农业基础
答案 A
解析 以黑河—腾冲线为界,我国东南部自然环境优越,人口众多;西北部自然环境恶劣,人口稀少,故A项正确。
6.可使我国人口格局发生较显著变化的措施是( )
A.加快东部城市化发展
B.扶持西北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C.平衡东西部资源分布状况
D.完善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
答案 B
解析 使我国人口格局发生较显著的变化,主要是增加西北部人口数量。A、D两项会使东部地区人口密度更大,人口格局不会发生显著的改变,故排除;扶持西北部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能够促进西北部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人口从东南部向西北部流动,可使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B项正确;自然资源东西分配不均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项错误。
二、综合题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某年我国距海岸带不同距离的人口分布。
距离(km) | 0~200 | 200~500 | 500~1 000 | >1 000 |
人口(万) | 39 054 | 26 740 | 33 452 | 10 344 |
占总人口数(%) | 35.6 | 24.4 | 30.5 | 9.4 |
面积(万km2) | 97 | 133 | 235 | 495 |
占总面积(%) | 10.1 | 13.9 | 24.5 | 51.5 |
人口密度(人/km2) | 407 | 201 | 142 | 21 |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某年人口垂直分布。
海拔(米) | <200 | 200~500 | 500~ 1 000 | 1 000~ 2 000 | 2 000~ 4 000 |
人口数量(万) | 73 345.1 | 19 427.8 | 8 647.5 | 10 037.1 | 1 590.8 |
人口比重(%) | 64.9 | 17.1 | 7.7 | 8.9 | 1.4 |
面积数量(万km2) | 144.5 | 97.2 | 162.5 | 39.9 | 315.9 |
人口密度(人/km2) | 508 | 200 | 53 | 42 | 5 |
(1)据材料一、材料二总结出我国人口分布规律。
(2)请从自然、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人口迁移?
答案 (1)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内陆地区人口稀少;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
(2)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文化科技水平较低。
(3)不能。因为西藏地区高寒缺氧、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
解析 第(1)题,材料一表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距海岸带近的区域,0~200千米内人口密度最大。说明沿海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大,内陆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小。材料二表示我国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小于200米的平原地区,说明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人口密度大,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小。第(2)题,川、黔、滇地区属于西南山地地区,地形起伏大,自然条件恶劣,交通落后,经济发展水平低,文化科技水平较低,所以贫困人口多。第(3)题,因为西藏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气候的典型特征是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物量小,土壤贫瘠。科技水平较差,自然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利用,环境人口容量小。要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不能向西藏进行大量人口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