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八讲第23课时地球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展开第八讲 地表形态的塑造
[考纲展示] 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地壳物质循环;3.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
命题点 内、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构造、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地表形态对聚落和交通运输的影响。 题型设置 多以选择题为主,综合题主要是对地貌的描述和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查形式 以热点(地质)事件、重大工程建设、地质景观图及示意图、典型地貌景观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内、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地质构造的判断和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 |
第23课时 地球结构与岩石圈物质循环
1.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
(2)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E地壳,F地幔,G地核。
(3)D圈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4)M是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面。
(5)N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6)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7)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8)甲是横波,传播速度慢;乙是纵波,传播速度快。莫霍界面处,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上升;古登堡界面处,纵波传播速度明显减慢,横波消失。
2.岩石圈物质循环
(1)A是岩浆,B是侵入岩,C是变质岩,D是沉积岩,E是喷出岩。
(2)①是侵入作用,②是变质作用,③是外力作用(固结成岩),④是重熔再生,⑤是外力作用。
(3)典型的喷出岩是玄武岩,典型的侵入岩是花岗岩。
(4)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5)内力作用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地壳运动等。
(6)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主要外力作用有风力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海浪作用等。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的判读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完成(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② B.③ C.④ D.⑤
【读图流程】
答案 (1)C (2)C
【读图技巧】
第一步:获取提示信息。
重要提示信息主要有沉积物、岩浆、岩石特性等。
沉积物必然指向沉积岩,与地壳联系的是岩浆,板块生长边界处可能有岩浆活动。
第二步:判断箭头指向。
第三步:判断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主要有冷凝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
第四步:判断四类物质。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四类物质是指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据此图分析如下:
1.利用箭头指向
(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2.判断箭头含义
(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是内力作用。
(2019·浙江省名校协作体联考)台湾东部的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下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各类岩石及岩浆。据此完成1~2题。
1.按成因分,太鲁阁山体岩石属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岩浆来自上地幔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来自地幔,故①为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经冷凝作用生成岩浆岩,故②和⑤为岩浆岩;沉积物经过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故④为沉积岩;则③为变质岩。据材料信息“太鲁阁峡谷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理岩峡谷”可知,组成太鲁阁山体的岩石为大理岩,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故C项正确。
2.太鲁阁峡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化作用
C.板块张裂 D.风力侵蚀
答案 A
解析 峡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2020·河北邢台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右图示意美国西部高原某地出露岩层剖面,XY代表断层,岩层未发生过翻转。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的XY断层( )
A.是受水平挤压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B.是受拉张力和重力作用形成的
C.是受水平剪切力作用形成的
D.一侧受挤压力作用,另一侧受拉张力作用
(2)推测图示最古老岩层形成时期的环境是( )
A.平原 B.山地 C.沙漠 D.浅海
【读图流程】
答案 (1)A (2)D
【读图技巧】
第一步:判断岩石类型。
呈层状分布、含有化石的岩石是沉积岩;与岩浆相连接的岩石是岩浆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喷出岩,侵入地壳上部形成侵入岩;邻近岩浆通道的沉积岩,受高温高压作用的影响,形成变质岩。
第二步:判断新老关系。
根据沉积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判断。一般来说,先沉积的岩层较老,位于下方。如图中B岩层最老。
第三步:判断时间顺序。
根据图中各种地理事物的完整性判断地理事物和现象形成的先后顺序。完整的地理事物形成较晚,被切断的地理事物形成较早。
如图中断层切断沉积岩,说明断层形成最晚,沉积岩层B、C、D、E、F、G、H、I、J、K发生弯曲,位于下部,形成较早;沉积岩层N、O、P呈水平状态,位于上部,形成较晚。
第四步:分析缺失原因。
图中左侧缺失H、I、J、K地层。造成沉积岩层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可能,一是形成后被外力侵蚀,二是未接受沉积。
第五步: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弯曲方向判断:岩层向上弯曲,形成背斜;岩层向下弯曲,形成向斜。
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为背斜;中部岩层新,两翼岩层老,为向斜。
根据断裂面判断:岩层发生断裂错位,为断层。
第六步:根据地层性质判断古地理环境。
根据地层,尤其是沉积岩层组成物质的颗粒大小、组成成分和颜色等,可以推断沉积时的环境特征。例如,根据石灰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海洋环境;根据页岩地层可推知当时为湿热气候;根据含煤地层可推知当时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
(2019·北京海淀上学期期末)下图为北美洲西部落基山脉中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断层①、②与岩层③、④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是( )
A.①③②④ B.③④②①
C.②③④① D.①③④②
答案 A
解析 断层①完整,没有切断其他岩层,说明断层①形成最早;断层②切断了岩层③,说明断层②形成晚于岩层③;岩层④最完整,覆盖于断层②和岩层③的上方,形成最晚。故A项正确。
2.图中( )
A.甲处断层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B.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
C.丙处位于背斜构造的顶部
D.丁处岩石由岩浆冷却形成
答案 B
解析 图示断层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乙处物质直接来源于地表,丙处位于向斜构造的顶部,丁处岩石由变质作用形成。
一、选择题
(2019·北京朝阳上学期期中)贵州梵净山的“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主要为板岩、片岩)堆叠而成。左图为“蘑菇石”景观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左图所示“蘑菇石”的岩石类型对应右图中的( )
A.a B.b C.c D.d
答案 C
解析 读右图,根据外力作用可知,d为沉积岩;a为“三进一出”,则a为岩浆,故b为岩浆岩,c为变质岩。结合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故C项正确。
2.“蘑菇石”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A.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B.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地壳抬升
C.岩浆活动—冷却凝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堆积作用—固结成岩—地壳抬升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知,“蘑菇石”由层状变质岩堆叠而成,而层状堆积变质岩来源于沉积岩,并经变质作用形成;沉积岩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堆积处一般地势较低,经地壳抬升出露地表,后经风化侵蚀,形成“蘑菇石”。
(2019·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图为某地区岩层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可能为( )
A.④③②①⑥⑤ B.④③②①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⑤⑥④③②①
答案 A
解析 在具层理构造、呈水平状态分布的沉积岩中,往往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读图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根据四个岩层的分布判断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如果岩浆侵入某一岩层,则被侵入的岩层形成早于该岩浆岩,图中⑤⑥为岩浆岩,⑤⑥中⑤切断了⑥,所以⑥先形成,⑤后形成。故A项正确。
4.⑤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可能形成( )
A.花岗岩 B.片麻岩 C.大理岩 D.玄武岩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⑤与⑥之间的结合部位受高温、高压作用容易形成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属于岩浆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而成,⑤与⑥为花岗岩,花岗岩变质可形成片麻岩,故B项正确。
(2019·河南焦作一模)岬角是指向海洋突出的夹角状的陆地。琼北以玄武岩为主的澄迈角附近的海岸,有千姿百态的坑洞、石芽、石垄等地貌景观。海南角附近海岸以较古老的花岗岩体为主,多山地和丘陵地貌。海南角是附近最为突出的刺状岬角,角处的海水流速最快,因此被称为“急水门”。下图为海南岛北部岬角分布图。据此完成5~6题。
5.澄迈角附近形成坑洞、石芽等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溶蚀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岩石风化
答案 B
解析 澄迈角位于沿岸地区,外力作用以海浪侵蚀作用为主,形成坑洞、石芽等地貌景观。
6.海南角附近曾发生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剥蚀作用
B.岩浆侵入—地壳下沉—沉积作用
C.岩浆喷出—地壳抬升—沉积作用
D.岩浆喷出—地壳下沉—剥蚀作用
答案 A
解析 海南角海岸以花岗岩为主,花岗岩为岩浆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是侵入岩,说明此处受岩浆侵入;然后地壳抬升使花岗岩由地壳深处上升至地表,外力剥蚀作用使其出露于海岸。
二、综合题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
材料二 岩石转化过程示意图。
(1)图中数码代表的岩石类型: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由①到③的地质作用发生必须有一定的________和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沉积物沉积,要经过哪些过程才能变成煤炭?煤炭作为沉积岩主要的特征是什么?
(3)根据新疆煤炭资源、石油资源丰富的特点,推测新疆地质时期的气候特点与现在有何不同。
答案 (1)岩浆岩 沉积岩 变质岩 温度 压力
(2)经过沉积作用,埋藏后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碳化(或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即煤炭。
特征:具有层理构造。
(3)地质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现在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①由岩浆直接形成,应为岩浆岩;②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应为沉积岩;③由岩浆岩、沉积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形成变质岩。第(2)题,沉积岩的形成要经过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沉积岩形成是在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所以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第(3)题,煤炭是由古代的植物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新疆煤炭资源丰富,可推断古历史时期植被茂密,气候湿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