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创新教学案:第二十三讲 中国地理自主加餐课
展开(2019·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带来了“全民上冰雪”热潮。近年来,浙江省建立了10余个室外人工滑雪场。这些滑雪场散布于全省各地的山地丘陵中,且多建于当地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目前,浙江省滑雪场多为初级雪道,主要接待一日体验型滑雪者,平均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排在全国前列。下图示意浙江省主要滑雪场分布。
(1)分析浙江省室外滑雪场布局分散的原因。
(2)说明滑雪场建于旅游景区内或其附近的益处。
(3)解释浙江省室外滑雪场雪道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原因。
(4)有人建议浙江省各滑雪场应由一日体验型向多日度假型转变,并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等。你是否赞同此建议,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第(1)题,考查了滑雪场的区位条件。结合所学知识从浙江省的地形、市场分布状况和客源的特点(一日体验型滑雪者)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考查了旅游资源条件评价。可从旅游资源的集群、组合状况对游客的吸引力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考查了气候对人工滑雪场建设的影响,根据题干要求从滑雪场的建设和维护两个层面作答。结合材料“雪道厚度一般维持在1米以上”可知,建造滑雪场需要的雪量大,且浙江省纬度较低,气温较高,人造雪融化较快,需要经常补雪,因此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和水资源。第(4)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赞同与反对选择其一,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即可。若赞同,可从增建酒店和中高级雪道带来的好处方面分析;若反对,则可从投资回收慢、市场规模小及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分析。
答案 (1)山地丘陵广布,冬季山区气温低,可建人工滑雪场的地点多;南方居民对雪和滑雪有好奇心,各地都有滑雪市场的需求;多为体验型滑雪者,就近体验即可满足其好奇心。
(2)便于利用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条件;有利于提高滑雪场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滑雪爱好者。
(3)因无天然积雪,初始造雪量大,人工造雪要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气温较高,融雪快,需经常补雪。
(4)赞同:增建酒店可满足滑雪者的度假需求;增建中高级雪道可满足当地运动型滑雪者需求;可增加滑雪者逗留天数,有利于提高滑雪场收入。
反对:滑雪期短,建设投资难以短期收回;发展度假型滑雪的竞争力弱,难于形成市场规模;雪场均向度假型转变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
[真题再用]
(1)分析设计人工雪道需考虑的自然条件。
(2)分析大量建造人工滑雪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 (1)应设计在山体的阴坡,减少由阳光照射造成的积雪融化;根据雪道等级选择坡度合适且植被稀疏的地区,既保护原始生态系统,又降低建造成本。
(2)雪道的建设破坏植被;游客们在雪道上活动,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雪季过后雪道范围内植物的生长,山坡比较陡的地方易出现水土流失;人工造雪消耗大量能源;人工造雪消耗大量水,在气候干旱区,加剧水资源短缺;滑雪场游客活动产生垃圾造成环境污染;人造雪融雪回收效率差,污水下渗,造成地下水及周边水体污染;山区滑雪场的建设破坏生物栖息地。
解析 第(1)题,设计雪道要考虑的自然条件,主要从积雪量、坡度、植被状况等角度分析。第(2)题,大量建造人工滑雪场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从破坏植被、土壤板结、水土流失、消耗能源、水资源短缺、固体废弃物污染、水体污染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方面回答。
(2018·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规模以设备运行耗能的多少来衡量,规模越大,运营成本越高。2010年之前,我国的数据中心一般规模较小,主要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2010年之后大规模的数据中心开始在中西部地区布局。位于贵州省中部的贵安新区(国家级新区,位置见下图),因气候凉爽,用电成本较低,自然灾害少等优势,吸引了数十个大规模数据中心在此集聚,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
(1)说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建设数据中心的主要优势。
(2)分析数据中心在贵安新区集聚的有利条件与集聚发展的益处。
(3)如果把数据中心的数据比喻为“原料”,指出贵安新区利用这些“原料”可以发展的产业。
(4)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数据中心开始采取节能降耗措施。你认为目前贵安新区的数据中心是否有必要这样做?请表明观点并解释原因。
第(1)题,建设数据中心主要考虑基础设施、人才和市场条件。第(2)题,工业集聚的条件主要从政策优惠、降低运营成本、利用基础设施等方面考虑。集聚发展的益处主要从共享基础设施、降低运行成本、加强企业联系与合作等方面分析。第(3)题,主要是以数据为基础的产业,如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等。第(4)题,开放性题目,任选一个观点,理由支持观点即可。选择没必要,主要说明贵安新区具有电力成本低的优势;选择有必要,主要说明节能降耗的意义。
答案 (1)通信和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较好,有利于数据中心建设和维护;接近用户且有人才优势,方便数据的分析与利用。
(2)有利条件:国家级新区,有政策优惠;有气候、水和电价等优势,可大幅降低运营成本;临近贵阳和安顺,便于对接或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等。
益处:可以共享基础设施,节省个体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行的成本;有利于数据中心之间的联系,促进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
(3)数据加工、数据分析、数据交易、数据服务、智能制造等。
(4)没必要。因为贵安新区气候凉爽,电力资源丰富且电价低,没必要支付节能降耗的成本。
有必要。因为节能降耗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模式。
[真题再用]
(1)贵州建设大型数据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不包括( )
A.海拔较高,夏季凉爽 B.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C.空气湿度大,尘埃少 D.水能丰富
(2)根据数据中心设备运行的特点,指出其选址的自然条件。
(3)为适应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推测全球数据中心布局的发展趋势。
答案 (1)B
(2)数据中心设备需要空气洁净度较高,尘埃较少的天气条件;寒冷的气候利于数据中心散热降温;接近河流或者海洋,通过水冷却数据中心的设备;接近风、水、光能源产地,利于能源供给。
(3)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例如水电、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可减少能源生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向高纬(气候寒冷),邻近海洋、河流等地区集中,减少数据中心运转中设备排热对城市的影响,减弱热岛效应。
解析 第(1)题,海拔较高,夏季凉爽;空气湿度大,尘埃少是建设数据中心的有利自然条件;大规模数据中心耗能大,水能丰富廉价是其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发电量季节变化也大,属于不利自然条件。第(2)题,根据数据中心设备运行的特点,从大气质量、气候、水源、能源等方面分析。第(3)题,数据中心耗电量巨大,在人类愈发关注环保的情况下,数据中心向绿色环保能源产地集中。
(2016·海南高考)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据此完成(1)~(3)题。
(1)该民谣反映了当地气候的突出特点是(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2)依据当地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海坛岛传统民居的特点是( )
A.高大、屋顶尖、窗大 B.低矮、屋顶缓、窗大
C.高大、屋顶尖、窗小 D.低矮、屋顶缓、窗小
(3)当地居民主要从事( )
A.渔业 B.林业 C.种植业 D.牧业
第(1)题,从材料提取信息“福建海坛岛”说明该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季风区,“地势低平”“风沙满地跑”说明当地风力大。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风沙满地跑”说明风力很大,“房子像碉堡”说明房子需要具备的特点是防风,所以是低矮的,窗小。从材料提取信息“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根据该地区地理位置判断,影响该地区的东南季风受台湾山脉影响,气流下沉,形成干热的雨影区,降水少,所以传统民居的屋顶缓。第(3)题,从材料提取“光长石头不长草”说明该地区不适合植物生长,因此不适合发展种植业、林业和牧业,但由于该地区四周临海,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
答案 (1)B (2)D (3)A
[真题再用]
海坛岛是中国第五大岛。因早期村落民居以石头房为主体,外地人称海坛岛为“石头城”。屋顶的每一片瓦都用石头压住,形成石头房顶奇观。该岛在地质历史时期多火山活动。下图为“石头城”景观。据此完成1~3题。
1.该岛早期居民多用石头建房,最主要原因是该地( )
A.原材料丰富 B.地质结构复杂
C.建筑水平低下 D.距离大陆远
答案 A
解析 早期村落民居以石头房为主体,说明该地石头等原材料丰富,就地取材用石头建房;与地质结构、建筑水平、距离大陆远近无关,故A项正确。
2.房顶压石头是因为该地( )
A.降水多 B.风力大
C.日照强 D.气温高
答案 B
解析 该地位于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大,所以屋顶的每一片瓦都用石头压住,防止被风吹跑;降水多、日照强、气温高均不需要房顶压石头,故B项正确。
3.海坛岛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缓,原因是该地( )
A.蒸发强 B.降水相对较少
C.水资源缺乏 D.沿海风浪大
答案 B
解析 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多与降水有关,降水多的地区,屋顶坡度较陡,便于及时排水;降水较少的地区,屋顶坡度较缓。海坛岛传统民居的屋顶坡度较缓,说明该地降水相对较少,故B项正确。
川藏铁路
川藏铁路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抵达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 629千米,设计最高时速200 km/h。川藏铁路包括三大路段:成康铁路(成都至康定又包括成雅铁路和雅康铁路)、康林铁路(康定—林芝)、拉林铁路(拉萨—林芝)。2014年底成康段和拉林段两头开工,其中成雅铁路于2018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拉林铁路桑珠岭隧道于2018年1月17日正式贯通。川藏铁路计划2026年全线通车。
川藏铁路是我国目前建设的难度最大的铁路,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多年冻土、高寒、缺氧、滑坡、地震、地热、岩爆等问题严重。和青藏铁路“缓坡式”上升不同,川藏铁路是“台阶式”的。如果从剖面看,川藏铁路的线路走向为“八起八伏”。从成都到拉萨,累计爬升高度达到了1.4万米。为了消除显著的地形高差,川藏铁路更多的采用高桥、隧道,全线桥隧比达81%。
意义:(1)铁路将彻底改变川西甘孜藏族自治州、西藏昌都市、林芝市、山南市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路网,加强西藏与中、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同时也为区域间经济互补、资源共享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撑。
(2)促进沿线经济发展。修建川藏铁路,能提升沿线的交通条件,改善投资环境,有利沿线经济发展,尽快使“老少边穷”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3)维护民族团结、边境地区稳定,增强国防的作用。川藏公路是重要的国防干线,川藏铁路将大幅度增加该区域的国防能力。
2018年1月17日,川藏铁路拉萨—林芝段中目前最长的桑珠岭隧道全线贯通。在隧道掘进中克服了高强岩爆的恶劣地质条件。岩爆是地下水受到了山体重量的压力,产生高压,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导致的岩石爆裂并弹射出来的现象。下图为川藏铁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青藏铁路在2006年建成通车,而川藏铁路到现在才分段修建,其主要原因是川藏铁路修建难度更大。川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修建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川藏铁路( )
A.线路更长,投入成本更高
B.地势起伏更大,工程建设难度更大
C.经过三江源保护区,环保成本高
D.经过的多年冻土区更广,建设难度更大
答案 B
解析 现代铁路修建难度大主要体现在需要克服的自然障碍多且自然条件极其苛刻。川藏铁路比青藏铁路修建难度大,主要是因为川藏铁路地势起伏更大,沿线地质条件更复杂,工程建设难度更大。
2.有关岩爆发生的地质条件的推断,可能的有( )
①岩石松软,易被弹射出来 ②岩石比较坚硬,有利于积聚高压气体 ③地质活动频繁,岩石多裂隙 ④地质稳定,多花岗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岩石松软,则不易被弹射出来。岩石比较坚硬,有利于积聚高压气体。地质活动频繁,岩石多裂隙是岩爆的发生条件,而地质稳定不会发生岩爆。
3.据图示信息推断,林芝站(距林芝城区直线距离13 km,距米林机场直线距离30 km)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
A.远离林芝城区,可迅速扩大林芝城区范围
B.尽量靠近米林机场,方便旅客换乘
C.尽量靠近林芝城区,同时使列车绕道较少
D.远离林芝城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严重污染
答案 C
解析 林芝站距林芝城区直线距离13 km,距米林机场直线距离30 km,这表明该站点尽量靠近林芝城区,同时使列车绕道较少,设计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