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四章第2讲 山地的形成
展开第2讲 山地的形成考纲考点考题考情命题规律1.地质构造2019·全国Ⅰ卷,37(1)(4)2019·江苏卷,3~42018·江苏卷5~62018·海南卷,142017·天津卷,3多结合地质剖面图、示意图考查褶皱、断层构造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019·全国Ⅰ卷,62018·全国Ⅰ卷,92018·北京卷·36(1)2018·海南卷,22多结合等高线地形图考查交通路线选择,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一、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1)概念: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2)基本单位——褶曲。褶曲基本形态岩层形态岩层的新老关系地貌背斜向上拱起中心部分较老,两翼较新发育成山岭,但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向下弯曲中心部分较新,两翼较老发育成谷地,但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2.断块山(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如果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2)断层的位移类型位移类型表现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垂直方向相对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 相对下降发育成谷地或低地3.火山(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如果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2)组成:包括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表现在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延伸方向(或走向)、分布及密度等方面。2.山区交通运输的特点山区交通运输方式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延伸方向为迂回前进;山区交通线密度小于平原地区。考点一 地质构造(2015·福建卷,9~10)下图示意某地的等高线分布,从a河谷到b、c河谷的地层均由老到新。读图,回答(1)~(2)题:(1)图中X地的地质构造地貌最可能为( )A.背斜谷 B.背斜山 C.向斜谷 D.向斜山(2)若a、c两河的支流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A.① B.② C.③ D.④思路点拨:第(1)题,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分析,X地的岩层是中部老两翼新,为背斜,从X地的河流分布及等高线弯曲特征可以判断其为山谷,故A项正确。第(2)题,从等高线分布图上可以看出,c河③~④河段的海拔比a河谷高,若a、c两河支流相连,将导致③河段的水部分流向a河,导致②河段流量显著增大,故B项正确。答案:(1)A (2)B1.褶皱与断层 地质构造褶皱断层背斜向斜判断方法形态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的新老关系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构造地貌侵蚀前地貌常形成山岭常形成谷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相对上升的岩体,常成为山岭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体,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形成泉、湖泊侵蚀后地貌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图示2.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2)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3)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岩浆活动的影响,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4)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大,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龄越小。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3.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2019·浙江台州9月选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1)甲岩石可能为( )A.大理岩 B.片麻岩C.石英岩 D.板岩(2)岩层乙、丙和断层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乙、丙、丁 B.丙、乙、丁C.丁、丙、乙 D.丁、乙、丙解析:(1)C (2)D 第(1)题,根据图例,丙为花岗岩,属于侵入岩;乙为砂岩,甲处位于丙、乙之间,岩浆活动为其提供高温、高压的条件,使砂岩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石英岩,故C项正确。第(2)题,读图断层丁位于乙岩层以下,说明断层丁比乙形成早;丙侵入乙岩层,说明丙比乙形成晚。因此,其先后顺序为丁、乙、丙,选D项。【教师备用】如图示意某地地质剖面。读图,回答(1)~(2)题:(1)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断层 B.断层、向斜、背斜C.背斜、向斜、断层 D.背斜、断层、向斜(2)丁处山岭的形成原因是( )A.沿背斜顶部裂隙侵蚀而成B.因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C.因背斜顶部坚实抗侵蚀而成D.沿向斜槽部裂隙侵蚀而成解析:(1)C (2)B 第(1)题,根据岩层的形态判断,甲处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乙处岩层向下弯曲,是向斜构造;丙处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是断层构造。第(2)题,丁处山岭是向斜构造,形成原因是向斜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图中向斜槽部无裂隙。考点二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2018·海南卷,2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思路点拨:本题以某区域的交通和城镇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范围,也是提示性信息——“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结合图例可判断交通线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因此图中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分布,地处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方面。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分析依据上面图示可以看出地表形态对交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运输方式、线路走向、线网密度、交通运输点的区位等方面,具体分析如表: 影响原则原因运输方式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山地、丘陵地区修建交通线路的成本高、难度大。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优先发展水运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运河方便线路走向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且线路多呈“之”字形弯曲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内的坡度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小,但一般应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尽量经过村镇、小城市且离大中城市的距离较近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保证运输安全,减小自然灾害的影响线网密度山地、丘陵地区线网密度较小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修建线路成本高平原地区线网密度较大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运输的客货量大;发展交通的自然障碍少 续表 影响原则原因交通运输点的区位飞机场应建在地势平坦开阔、稍有坡度的地方,地质条件要好利于飞机的起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定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近岸海水较深的地区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其他交通线,便于船舶的进出 山区交通线路选址技巧(1)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可减少工程量,利于车辆行驶安全,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2)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3)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行驶安全。 (2019·黑龙江齐齐哈尔期末试题)川藏铁路是“天路”即“进藏路线”中五条铁路之一,起于四川省成都市成都南站,经成都市双流区抵达西藏自治区拉萨,全长1 629千米,计划2026年全线通车。川藏铁路沿线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多发。下图为川藏铁路沿线区域简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地质灾害多发,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生长边界B.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2)影响图示区域城市、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湖泊 C.地形 D.河流解析:(1)D (2)C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主要是因为该区域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故选D。第(2)题,该地区地势起伏大,因此影响图示区域城市、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地形。故选C。【教师备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位于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核心区,境内大小河流均系澜沧江水系。下图为兰坪县水系、聚落、交通分布图。据此回答(1)~(3)题:(1)兰坪县地形地势的格局是( )A.北高南低,北为高原南为山地B.断裂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C.河流长而湍急,流水地貌发育D.山脉南北纵贯,山河相间分布(2)兰坪县聚落的空间分布特点是( )A.分布均衡,大多位于澜沧江沿岸B.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C.聚落主要分布在中部D.聚落主要分布在西南部(3)影响兰坪县省道、乡道公路布局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地质 B.社会经济C.科学技术 D.河流水文解析:(1)D (2)B (3)B 第(1)题,根据河流流向和聚落的分布可以推断,兰坪县的地形地势格局为山脉南北纵贯,河流干流自北向南流,形成山脉南北纵贯,山河相间分布的地形地势格局。选项D正确。第(2)题,据图可知,兰坪县聚落分布并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河流谷地中。选项B正确。第(3)题,尽管图中显示公路基本沿河流沿岸修建,但主要原因是河流沿岸多聚落。连接聚落,便于聚落之间的联系,是修建公路的主导因素,而非自然、科技等因素。选项B正确。地质构造图的判读与应用(2018·江苏卷,5~6)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1)~(2)题:(1)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2)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B.石炭系C.二叠系 D.第四系答案:(1)A (2)A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2中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2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常成谷地或盆地。(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1中Ⅱ处、图2中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图2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水平挤压作用。(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1.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和地层界线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地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成因分别是( )A.背斜山地 外力作用B.背斜谷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C.向斜谷地 内力作用D.向斜山地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2)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丁四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处陡崖的高差可能有1 190米B.乙处地层中可能找到化石C.丙处可能发育河流D.丁处为天然大理石最佳开采点解题思路: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地貌类型及其成因。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层年代中间新两翼老,因而地质构造为向斜。根据等高线分布可知,图示地区为山地,故该地区地貌类型为向斜山地。向斜山地是岩层发生褶皱后,向斜构造的两翼被侵蚀形成的,所以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选D,其余选项可排除。第(2)题,由图可知,甲处为陡崖,有3条等高线重叠,且等高距为300米,根据陡崖高差计算公式(n-1)×d≤ΔH<(n+1)×d(其中d代表等高距,n代表等高线重合条数)得出甲处陡崖垂直高度范围为[600米,1 200米),故A项正确;由图可知,乙处是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岩的一种,而化石一般存在于沉积岩中,故B项错误;丙处等高线向低处凸,应为山脊,通常河流在山谷发育,故C项错误;丁处为大理岩分布区,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开采大理岩难度大且易引起崩塌等地质灾害,故D项错误。答案:(1)D (2)A2.(2019·广东汕头期末联考)如图为某区域构造地貌剖面示意图, C 、P 、T 、J 、K 表示不同年代的地层类型。读图,回答(1)~(2)题:(1)以下关于该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盆地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B.图中盆地流水侵蚀作用强C.图中山地丘陵为良好的储水构造D.图中山地丘陵风力作用强(2)若有地下岩浆侵入至 T 岩层,T 岩层与岩浆接触部分可能变为( )A.大理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石英岩解题思路:第(1)题,图中盆地发育于向斜核部,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A正确;向斜槽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则图中盆地流水侵蚀作用弱,洪、冲积物深厚,说明流水堆积作用强,B错误;图中山地丘陵处于向斜两翼,储水条件不好,C错误;图中山地丘陵流水作用强,D错误。故选A。第(2)题,图中T岩层是页岩,若有地下岩浆侵入至T岩层,T岩层与岩浆接触部分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可能变为板岩,C正确。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变质作用形成的,A错误;花岗岩属于侵入型的岩浆岩,B错误;石英岩是由砂岩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D错误。故选C。答案:(1)A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