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1页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2页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第3页
    还剩1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展开

    第10讲 大气环境——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c
    (2)水平气压梯度力b
    (3)风的形成过程b
    (4)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及图示c

     热力环流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1)大气运动的原因:太阳辐射在地表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地受热较少,空气冷却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1.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1)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2)掌握热力环流要抓住一个过程、两个方向、三个关系

    ①一个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②两个气流运动方向
    a.垂直运动——热上升,冷下沉。
    b.水平运动——从高压流向低压。
    ③三个关系


    a.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相反关系。
    b.温压关系:(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热低压、冷高压。
    c.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1)判读
    ①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PA>PC,PB>PD。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上凸处气压高,下凹处气压低,即PC>PD,PB>PA。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若近地面为高压,则高空为低压。
    (2)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如上图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可得:PB>PA>PC>PD。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为陆地。
    b.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c.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等压面下凹处,多阴雨天气,日较差较小,如A地;等压面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日较差较大,如B地。
    2.三种常见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较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城市热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是突破口。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镇或大气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外。

    (2019年4月浙江选考)读某地近地面垂直方向气温、气压分布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实线为等压线)。完成1~2 题。
    1.若该地位于我国西北沙漠地区,则其成因和空气垂直运动正确的是(  )
    A.动力 辐合上升    
    B.热力 辐合上升
    C.动力 下沉辐散
    D.热力 下沉辐散
    2.易形成这种大气物理状况的是(  )
    A.夏季白天的内陆湖面
    B.冬季晴朗夜晚的谷底
    C.夏季晴朗白天的郊区
    D.冬季暖流流经的海面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等温线向上凸出,说明该地气温较周边地区高,气流在垂直方向上上升,在近地面等压线向下凹,说明该处气压较周边地区低,是受低压系统控制,气流辐合上升所致,是热力原因造成的,故选B。第2题,夏天内陆地区的湖泊气温较周边地区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A错误。冬季岩石降温快,气流沿山坡下沉,B错误。郊区与城市之间,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郊区为高压,气流下沉,C错误。冬季暖流流经地区,气流上升,D正确。故选D。
    答案:1.B 2.D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 km/h。据此回答3~4 题。

    3.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4.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解析:第3题,可以根据气温在垂直高度上的变化判断大气的对流强弱和稳定程度,气温随高度的增加,降温越快,对流越旺盛,大气温度在垂直高度上变化越均匀,表明大气越稳定。读图可知,此时甲、乙、丙三地相比较,甲地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快,因而对流最旺盛,B选项错误;在垂直高度上,丙地随高度的升高变化最均匀,且变化幅度较小,说明丙地最稳定,D项正确;而甲地和乙地相比较,乙地变化较小,表明乙地比甲地稳定,因而A项和C项都是错误的。第4题,因图中显示的是8时的气温状况,且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为20 km/h,中午时,大约向东移动80 km,届时,甲地气温上升幅度最小,而乙地对流旺盛;丙地将位于低压的东侧,应吹偏南风,甲地将位于低压的西侧,应吹偏北风。综上所述,只有 B项正确。
    答案:3.D 4.B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特点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其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
    2.风的形成过程
    (1)风——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流动。
    (2)影响风向的力: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3)影响风速的力:高空风——水平气压梯度力;近地面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力的比较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定义
    由于单位距离上水平气压的差异而产生的使空气水平运动的力
    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运动物体发生偏转的力
    是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所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从高压指向低压
    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与风向相反
    大小
    由气压梯度决定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
    对风的影响 
    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
    备注
    是产生风的原动力
    无风,亦无地转偏向力
    无风,亦无摩擦力
    2.不同力作用下的大气水平运动
    一般来说,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在大气水平运动的过程中,因所受的影响因素不同,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有较大差异。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空气沿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合力的方向运动,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续 表

    受力
    风向
    图示(北半球)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风向平行于这三个力合力的方向,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2020·宁波选考适应性考试)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1~3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应考虑两种情况:近地面为⑥;高空由于忽略摩擦力的作用,风向向右偏转至与等压线平行,即⑦。第2题,高空不考虑摩擦力,所以风向应与等压线平行;若PM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