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34讲 城市的辐射功能 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展开
第34讲 城市的辐射功能 地区产业结构转型
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上海市为例
1.上海市的地位
上海市是我国直辖市之一,是长江三角洲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区域发展的龙头和区域协作的纽带。
2.上海市对长三角其他城市的辐射作用
(1)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通过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和通信网络,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本流、信息流。
(2)上海市对长三角地区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3)上海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强度受距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高考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 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 D.交通拥堵加重
2.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 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 D.知识密集型产业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A 2.C 3.D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解析:第1题,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到2012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迅速上升。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产值也应快速增加。故选A。第2题,崇明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崇明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宜发展休闲旅游业。故选A。
答案:1.A 2.A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2.区域工业化的分析思路
(1)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统计图的分析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反映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工业生产数据的变化直接反映区域工业化的发展特点。
(2)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分析区域工业化特点
一般来讲,区域内外来务工人员增加,可直接反映出区域内工业化的发展;务工人员的素质可以反映出区域内主要的工业类型,若务工人员以低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工业一般是传统工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若务工人员以高学历为主,则区域内的产业多是高新技术产业。
(3)根据资源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
资源是一个区域工业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说,资源丰富区的工业主要是采掘工业或资源加工业,因此多形成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区。
3.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条件与存在的问题
(1)抓优势区位,分析发展条件。分析一个区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一般可从国家政策、资源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劳动力条件、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
(2)抓资源分布、供应状况,分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的资源问题。
(3)抓产业结构特点,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4)抓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基础设施薄弱问题。
(5)抓环境建设状况,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
4.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出现了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2019·高考全国卷Ⅰ)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据此完成1~3 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 )
A.燃料来源分散 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
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 )
①弥补劳动力不足
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
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 )
A.城乡统筹创新
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B 2.D 3.A
(2020·赣中南五校联考)福建省总面积为12.4万平方千米,近年来该省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省份之一。下图为福建省城市发展和工业总产值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反映出的福建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
(2)福建省是我国著名的桂圆、荔枝产区,分析该地区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
(3)简述福建省城市化与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析:(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工业总产值的变化中看出,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可以从图中城市化率的变化中看出。(2)城市化对水果生产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有利影响可从城市化发展对水果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等方面分析,不利影响可以从城市化发展对农业用地和水果产量的影响方面分析。(3)分析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可以从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区域经济发展对城市化水平的促进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1)工业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表现:城市化率显著提升。
(2)有利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对水果的需求量增大,市场扩大。
不利影响: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导致农业用地的规模缩小,水果产值和产量减少。
(3)城市不断发展,城市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服务中心和管理中心;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进一步推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主要经济区的比较
经济区
优势
劣势
优势产业
发展引擎
长江
三角洲
沿海、沿江交汇处;工业基础好;交通发达,腹地广阔;科技发达
能源、矿产短缺;产业结构趋同;缺核心技术
服务、金融、IT制造、石化、钢铁、轻纺
浦东开发区、上海自由贸易区
珠江
三角洲
邻近港澳,毗邻东南亚;著名侨乡;改革开放前沿,外向型经济发达
能源、原材料短缺,用地紧张,生态环境严峻
IT制造、电子、轻工制造、农业、轻纺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泛珠江三角洲合作
环渤海
经济区
资源丰富,统一电网,交通便利,靠近山西能源基地,农业基础好
能源、矿产资源不足,水源紧张,环境污染
IT技术、信息产业、农业
京津冀协同发展、天津滨海新区
东北
经济区
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重工业基础好
能源、水源供应不足,设备落后,观念滞后
重工业、制造业、农业
东北振兴战略
2.长江经济带规划
(1)总体概况: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11个省区,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生态地位重要,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巨大。
(2)存在问题:生态环境状况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区域合作机制尚不健全等。
(3)发展新格局
①一轴: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构建沿江绿色发展轴。
②两翼:南翼以沪瑞(云南瑞丽)运输通道为依托,北翼以沪蓉运输通道为依托。
③三极: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
④多点: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4)产业转型升级
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服务业等)。
②打造核心竞争优势(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5)通道支撑、协同发展
①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以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为支撑,推动各类要素跨区域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②建立区域联动合作机制,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和有序转移,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6)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水环境;保护和修复水生态;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2018·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城市群一般是以经济比较发达、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核心城市为中心,由若干个空间邻近、联系密切、功能互补和等级有序的周边城市共同组成。城市群的发展可在大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互联互通,促进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及城乡区域协同发展。
材料二 成渝城市群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图1为成渝城市群空间结构规划略图。
材料三 下表为长江流域三大城市2016年GDP及产业结构统计表;图2为2000年、2010年和2016年成渝城市群部分城市的城镇人口统计图。
城市
地区生产总值
(GDP)(亿元)
产业结构(%)
第一
产业
第二
产业
第三
产业
重庆市
17 558.8
7.4
44.2
48.4
成都市
12 170.2
3.9
43.0
53.1
南京市
10 503.0
2.4
39.2
58.4
(1)根据成渝地区的区位特点,列出成渝城市群参与的重大国家发展战略。
(2)目前成渝地区在城市体系建设方面已具备的基础是 ;与南京相比,成都和重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成渝地区城市发展现状及城市群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指出成渝城市群建设中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4)为顺利推进成渝城市群建设,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解思路】
【尝试解答】 (1)“一带一路”倡议;长江经济带建设;西部大开发。
(2)城市等级体系初步形成;形成了两大核心城市;城市数量众多 地区生产总值(GDP)较高;第一、二产业比重偏大(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3)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市等级体系不够完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城市间功能互补不够;互联互通亟待加强。
(4)提升重庆、成都的核心功能;做强区域中心城市,培育中小城市,优化城市体系结构;促进核心城市的产业升级;增强城市群内部各级城市的产业分工协作,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城市群内部的互联互通
(2020·太原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湾区是由一个或若干相连的海湾、港湾、邻近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基础上,湾区依托海港城市的交通枢纽和门户优势,高效配置资源,形成了具有开放经济结构的湾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2017年7月,《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三地将在国家支持下,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的格局。下图示意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概括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
(2)分析国家选择粤港澳规划湾区经济的特色优势条件。
(3)推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4)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措施。
解析:(1)对“具有开放经济结构”“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宜居宜业宜游”等信息进行提炼即可得出答案。(2)从位置、交通、经济与城市化优势、科技、政策等角度分析即可。(3)注意三地经济、政治制度不同,协调发展有一定难度。(4)可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技术与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合作角度分析。
答案:(1)湾区区域高度开放;经济高度发达;科技创新;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宜居宜业;等等。
(2)粤港澳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网发达,对外经贸合作便利;有广阔的经济腹地;经济发展水平高、速度快,产业体系完整,市场竞争力强;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较高;资金雄厚,基础设施完善;国家政策支持,对外联系经验丰富;高科技产业密集,引领经济发展的能力强。
(3)政治制度不同;经济体制不同;城区差异明显等。
(4)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合理布局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深化对外开放,打造高水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平台;汇聚创新资源,加强中高端产业发展。
一、选择题
(2020·石家庄质检)新加坡被誉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典范”,其成功之处在于将城市交通系统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制定了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新加坡将全国划分为5个人口约100万的大区,5个大区再分为25个卫星镇,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相应等级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最终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如下图所示),这种做法成为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有效方式。据此回答1~3题。
1.新加坡发展形成多中心空间体系的主要目的是( )
A.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B.加强城市管理力度
C.疏解城市中心职能 D.促进关联产业集聚
2.新加坡卫星镇建设完善的公共配套设施主要是为了( )
A.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B.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减轻城市就业压力
C.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
D.完善基础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化的水平
3.推测位于新加坡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是( )
A.交通枢纽 B.绿地公园
C.医疗中心 D.批发市场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新加坡在城市中心之外设立了多个区域中心及卫星镇,利于分散中心城区产业、人口,缓解中心城区的“城市病”,A对,D错;城市多中心空间体系,产业、人口分散,会增加管理难度,B错;城市中心对卫星镇有辐射带动作用,其职能是卫星镇无法替代的,C错。第2题,新加坡每个卫星镇依据人口规模建设了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公园、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可就近解决民生需求,减少交通出行压力,C对;城市公共配套设施主要为产业、人口等提供服务,对产业结构没有明显影响,提供的就业机会也较少,A、B错;在卫星镇建设公共配套设施,有利于加快中心城市人口向卫星镇分散,与城市化相反,属于逆城市化,D错。第3题,新加坡卫星镇是在“环状交通加卫星镇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将中心城区及各卫星镇连接”,说明卫星镇主要是围绕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因而卫星镇中心的核心设施主要为交通枢纽,A对;卫星镇中心土地价格高,一般不会规划建设占地面积广的公园或批发市场,B、D错;医疗中心一般布局在居民区附近,便于就近为居民提供服务,C错。
答案:1.A 2.C 3.A
依据国家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回答4~6题。
4.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6.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第4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交通、资金、技术方面远不及长三角地区,但川渝地区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土地和用工成本低,成为区域发展的地理优势。第5题,航道建设、西电东送、劳务输出均为经济合作,只有水土保持属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做法。第6题,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区域,上海拥有先进技术、充足资金,并占据优越区位,应向高精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答案:4.C 5.D 6.A
(2020·济宁模拟)研究表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空间分布与中国城镇化水平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B.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C.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
D.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
8.图示内容可反映出( )
A.城镇化水平提高导致制造业份额不断增加
B.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C.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转入地区
D.目前制造业发展主要依赖劳动力成本低
解析:第7题,在不同的城市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工业的类型存在差异。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部门由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向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据此推断①②③分别代表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第8题,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制造业内部存在着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答案:7.C 8.B
喀什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边缘,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近年来该地一直把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下图示意喀什地区城市化的总体变化(城市化率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据此回答9~11题。
9.喀什地区城市化率增长缓慢的原因,最可能是( )
A.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慢 B.人均GDP增幅小
C.基础设施较缺乏 D.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10.喀什地区吸引大项目最主要的优势条件是( )
A.地价低廉 B.交通便利
C.环境质量好 D.地理位置好
11.当地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培植大产业的主要目的有( )
①促进资源开发 ②打造品牌
③优化经济结构 ④缓解劳动力流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第9题,依据图示信息,喀什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GDP增长快、增幅较大,A、B错;该地地处我国西部边陲,周边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较缺乏,城市吸纳新增人口的能力较弱,C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与城市化率关联不大,D错。第10题,喀什地区与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国接壤,是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南亚开放合作的桥头堡,地理位置好,具有地缘优势,D对;喀什地区经济欠发达,地价较低,但新疆绝大部分区域地价都较低,因此地价低并非喀什地区主要优势条件,A错;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差,喀什交通条件欠佳,B错;喀什地区位于西北地区,春夏多大风、沙尘暴,且地形不利于污染扩散,环境质量一般,C错。第11题,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一般都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水平,这种招商取向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合理开发,淘汰当地落后的生产工艺,优化经济结构,①③对;依靠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大产业可提升知名度,但在工业化起步阶段,打造品牌并非主要目的,②错;当地离经济发达区较远,劳动力流失现象不突出,④错。
答案:9.C 10.D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20·长沙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10年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涵盖重庆主城区的江北区、渝北区、北碚区三个行政区部分区域,在功能布局上构建了“3”大特色板块:一是南部沿嘉陵江和长江一带的“现代服务业板块”;二是西部、中部区域的“都市综合功能板块”;三是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由北向东成带状环绕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自新区成立以来,美国、德国、韩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众多企业纷纷入驻两江新区。国务院赋予的“内陆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和“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使命效应初显,已初具规模。(如下图)
(1)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吸引国内外企业投资建厂的优越区位条件。
(2)阐释重庆两江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板块布局的合理性。
(3)说明重庆两江新区南部沿江地带集中布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原因。
(4)分析重庆两江新区发展成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的地理位置优势。
解析:(1)可从工业区位因素(科技、劳动力、交通、基础设施、政策等)角度分析。(2)“位于重庆主城区外环(绕城)高速公路一带”,包含了位置(外环地价低、土地广)、交通(高速公路)条件;同时位于城市的长江下游段,对城市带来的水体污染小。(3)由图中“中央商务区”,以及工业区位于城市外环,可判断南部为主城区;同时靠近长江而交通便利。(4)可从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结合部的位置与交通角度分析。
答案:(1)两江新区位于重庆主城区,主城区产业基础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劳动力丰富且素质较高;成立两江新区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地处长江经济带,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2)先进制造业需要较多的土地,土地费用在生产成本中占较大比重,重庆主城区外环可用土地较多,价格较低;制造业投入-产出的运输量较大,布局于外环的高速公路一带,交通快捷便利;为了防御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水体、大气污染,将其布局在长江的下游方向,可减少对主城区的环境污染。
(3)南部沿江地带是重庆主城区历史悠久的重要商业和金融、贸易中心。发展现代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基础雄厚;流经主城区的长江航运业发达,物流业条件优越。
(4)重庆两江新区地处我国东西部的结合部;位于“黄金水道”长江上游经济带核心地区,西部唯一集水陆空运输方式为一体的交通枢纽;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年来,浙江省致力于建设特色小镇,即相对独立于市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钱塘智造小镇位于杭州东部,是以智能工厂为载体的特色小镇。
材料二 下图是浙江省特色小镇分布略图。
(1)据图分析浙江省特色小镇的分布特点,并说明浙江特色小镇一般选在城郊接合部的主要原因。
(2)简述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杭州市主城区的影响。
(3)请就促进钱塘智造小镇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
解析:(1)分析分布特点要先总后分:特色小镇分布广泛;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多沿河分布。原因主要从资金、交通、人才、科技、市场、地价等方面分析。(2)特色小镇的建设对杭州市主城区的影响,主要从分散主城区的职能;分散主城区的人口;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等方面考虑。(3)智能工厂的发展需要从交通、人才引进、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来考虑。
答案:(1)分布特点:分布广泛;北部比较密集,南部比较稀疏;多沿河分布。 原因:资金充足;交通便利;人才众多,科技力量强;距离主要市场近;土地价格较低。
(2)分散主城区的职能;分流主城区的人口;缓解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改善主城区环境质量。
(3)完善交通网络;吸引人才,与高等院校紧密合作;提升服务水平,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