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精品教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1版高考地理(中图版)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40讲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展开
第40讲 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18·高考全国卷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是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如吸收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净化水体;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等。(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问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1.淡水资源的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1)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水资源总量较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
(2)解决措施
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增雨;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
施
实行耕地总量
不减少措施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
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
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表现、原因与防治措施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
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
措施
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
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1.(2020·开封适应性测试)水贫困指数是评价国家或地区的相对缺水程度的重要指标,指数值越大,表明水贫困程度越小。水贫困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主要受水资源、水污染、用水设施、用水能力和用水现状等影响。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农村水贫困指数变化趋势。
描述我国2005-2014年农村水贫困程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推测东部水贫困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直接获取图中曲线数据分析时空变化即可;注意图中有区域数据对比,还有随时间的变化。再结合“主要受水资源、水污染、用水设施、用水能力和用水现状等影响”分析即可。
答案:空间:东部水贫困程度最小,中部水贫困程度最大。
时间: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整体降低。
主要原因:采用了先进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增加了科技投入,提高了作物耐旱性;改良了耕作制度;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降低水污染;扩大宣传,增强了节水意识;制定了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制度。
2.(2020·广西重点高中模拟)“地球癌症”是指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等现象。下图是广西西部和北部“地球癌症”分布图。
分析图示地区“地球癌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广西地区是我国石灰岩的重要分布区,山高坡陡,土层发育较薄,加上夏季降水较多且多暴雨,使成土土壤很难保存,土地石漠化严重。针对此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加强立法,完善对土地石漠化的动态监测与预防;等等。
答案:原因:石灰岩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山高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土壤的保存;特殊的岩溶地貌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夏季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冲刷能力强。
措施:植树造林;加强立法,严格保护环境;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等等。
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由于利用价值低,许多煤矿都有大量的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形成很多“煤矸石山”,而煤矸石管理不善会引起自燃。
分析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环境危害,并就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给出建议。
解析: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环境危害主要有占地;产烟,造成大气污染;污染土壤和水体。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措施有回填采空、塌陷区;从技术层面对煤矸石中可利用物质进行提取;也可以变废为宝,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建材。
答案:危害:占用土地;风化、自燃产生烟尘,造成大气污染;露天堆放的煤矸石经雨淋后,会污染土壤和水体。
建议:回填采空、塌陷区;研发从煤矸石中提取可利用物质的技术;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建材。
1.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
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土壤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生态系统破坏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2.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1.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尾矿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下图为尾矿库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
提出为应对尾矿库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应对尾矿库污染的措施,主要从意识、技术、监测、法律角度分析。
答案: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环保意识;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矿区进行复垦、植树种草等;加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尾矿库的监测等。
2.(2020·太原模拟)某煤矿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南距通天河约3千米。该煤矿因非法盗采严重,已于2014年被封停。数千米长的山谷,两边山体依然遍布着由于露天矿穿孔、爆破和滥挖乱采出现的黑色采坑,山谷遗留的洗煤池中仍有大量洗选废水直接通过沟渠排向谷外。
分析该煤矿非法盗采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析:危害可从地表地质、植被、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角度分析,措施针对问题分析即可。
答案:危害:该煤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江河的上游),春、夏季易发洪水,将矿区污水及废渣冲入江河,污染江河源头;矿区废弃矿渣的堆放污染土壤;矿坑裸露,破坏高寒草甸,造成生态恶化;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措施:对矿坑进行回填修复;对洗煤池进行清理,修建排水通道;封育围栏,恢复草被;等等。
生态环境保护
1.(2019·高考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2.(2019·高考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危害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
灭绝
原因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为原因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还湿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
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应采取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1.(2020·广州、深圳学调)罗非鱼(也被称作非洲鲫鱼)原产非洲南部,具有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等生理特点,适宜水温18~32 ℃。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 000~1 500粒。在20世纪50年代被当作经济鱼种引入广东进行养殖。目前罗非鱼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试分析近年来广西罗非鱼泛滥成灾的原因。
解析:从罗非鱼具有的生长习性(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宜水温18~32 ℃,6个月即达性成熟、怀卵量多在1 000~1 500粒等),并结合广西具有的环境(位于亚热带季风区,与广东水系相连,水域广)以及罗非鱼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广西的水温、水域,天敌角度分析。
答案:罗非鱼对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广西地处亚热带,水温适宜,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广,自然条件适宜罗非鱼生存;广西紧邻广东,水域相通;罗非鱼为引进物种,在当地缺少天敌。
2.(2020·厦门模拟)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该工程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并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下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析: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植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块石可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所起的作用体现为块石、柳干枝叶可防止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边坡稳定: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土壤中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
水土保持: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遭受暴雨的直接冲击,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非选择题
1.(2020·衡阳一模)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 700多头,但到了2018年7月,仅剩1 012头,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解析:减少原因可从江豚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角度分析;因江豚数量已经很少,当前关键在于人工干预与加强保护。
答案:原因:船只航行及渔民捕捞作业过程中对江豚的误伤;采砂船破坏江豚的栖息地;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江豚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过度捕捞,江豚食物短缺。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江豚的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人工饲养;等等。
2.(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检测)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湖区有41个岛屿和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数量近百万只。随着人口的增长,围湖垦殖、涸泽而渔、无序采砂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人类活动使鄱阳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鸟类栖息地面临威胁。下表示意鄱阳湖保护区候鸟栖息期。
鸟类
栖息时间
八色鸫、斑背大苇鹭、
卷尾类、燕类、黑鸫、大麻鸦
4-9月3月中旬-9月
夏候鸟
30~35
万只
夜鹭、池鹭、中白鹭、小白鹭、牛背鹭、草鹭等
4月-10月中旬
大鸨
11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
冬候鸟约
30万只
中华秋沙鸭等鸭类、白额雁、鸿雁、天鹅、遗鸥、白琵鹭等
9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鹳、白鹳、黑鹳
10月-次年4月中旬
描述鄱阳湖冬、夏候鸟的时间分配特征,并说出鄱阳湖在开发过程中对鸟类栖息地的主要不利影响。
解析:鄱阳湖冬、夏候鸟的时间分配特征可从表中读出。鄱阳湖在开发过程中对鸟类栖息地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栖息地被破坏、食物减少等角度说明。
答案:特征:夏候鸟栖息期集中在4-9月(与鄱阳湖汛期一致);冬候鸟栖息期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与鄱阳湖枯水期一致)。
影响:围湖垦殖导致鸟类栖息地面积减少;涸泽而渔导致鸟类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无序采砂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鸟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水体污染的加重。
3.广西的涠洲岛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这里的活体浅水石珊瑚分布在平静而清澈的水域,且附着于水深40米以内的岩礁、凹缝中。它们色彩鲜艳,把热带近海区域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可以做装饰品。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涠洲岛活体浅水石珊瑚覆盖率不断下降。
分析涠洲岛活体浅水石珊瑚覆盖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由“活体浅水石珊瑚分布在平静而清澈的水域,且附着于水深40米以内的岩礁、凹缝中”可知,活体浅水石珊瑚需要水质好、水面平静的环境,而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会污染海水。由“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可知,该地会开发旅游活动,特别是潜水,导致平静的水面和礁体被破坏。由“可以做装饰品”可知买卖珊瑚及珊瑚工业化现象会比较严重。保护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加强教育等方面说明。
答案:原因:人口、商业活动密集,排污严重,海水受到污染;旅游活动(游船、潜水等)干扰了活体浅水石珊瑚的生存环境;买卖珊瑚及珊瑚工业化现象严重。
措施:禁止向海洋排放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维护海洋环境的清洁;建立健全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建立珊瑚自然保护区;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4.(2020·茂名一测) 为了增加渔获量,我国海洋渔业长期采用底拖网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毁坏海底自然礁石,破坏海底生态环境,随之渔业资源减少,进一步促使渔民过度捕捞,形成恶性循环。
人工礁石指利用水泥、钢铁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类似海底自然礁石的人工物体。人工礁石投入海底后,很快被附着上藻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并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护的场所(如图),在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意义非凡。
说明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可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水质、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海藻等底栖生物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围绕礁石生长的生物种类增加,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鱼类的栖息地和索饵场,增加渔业资源;水泥、钢铁等制作的人工礁石,可阻止底拖网作业,减少过度捕捞现象,减少海底破坏;利用人造礁石独特的景观发展旅游,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渔业资源的压力。
5.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成为长久的“疤痕”,如图所示为某露天矿矿坑。借鉴国外经验,废弃矿坑的身份转换往往与新鲜的创意密不可分,比如反恐演习场、垂钓中心、特色医院等等。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答案:问题: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带来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建设;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和谐(视觉污染)。
措施:植被恢复;复垦造田;矿坑旅游开发;填埋,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湿地、公园绿地、博物馆等。
6.材料一 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材料二 整个东北现有林木已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减少。由于毁林速度大于造林速度,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小,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东北林业资源的减少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东北林区在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要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你认为具体应做哪些工作?
解析:(1)当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后,会出现环境问题,结合东北林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会出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2)注意题干信息“保护”“恢复”“发展”等关键词,从防止新问题产生、对已有问题进行解决、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经济等角度采取具体的措施。
答案:(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针对采育失调的现状,宜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积极营造人工林(植树造林);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7.(2020·广东七校联考)中国通过卫星遥感图片执法检查,就耕地保护等土地管理问题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问责。凡是地方违法违规土地面积占当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以上者,将被追究责任,包括主要负责人记大过、降级或撤职。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高产稳产田仅占1/3。
(1)简析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提出我国保护现有耕地的主要措施。
答案:(1)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耕地减少等。
(2)数量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8.(2020·汕头模拟)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
(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
解析:(1)由图可知人类的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时水位相对异常增高,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水体面积减小,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加重。(2)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应当恢复洞庭湖的原有水体面积;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可知湖沙沉积形成滩地,是湖泊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湖泊地区泥沙沉积;针对人类的围垸活动,应当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答案:(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
(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2018·高考全国卷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1)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主要是分析芦苇对白洋淀水源和生物多样性的作用,如吸收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净化水体;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等。(2)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主要结合上一问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从管护和收割两个角度作答。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1.淡水资源的短缺原因及解决措施
(1)短缺原因
自然原因
水资源总量较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水资源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
工农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导致水质性缺水
(2)解决措施
开源
跨流域调水;修水库蓄水;人工增雨;淡化海水;合理利用地下水
节流
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净化污水,开展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
2.我国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及解决措施
现
状
耕地不足,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
人口增加,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
非农业用地增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耕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
耕地质量低,中、低产田比重大
措
施
实行耕地总量
不减少措施
依据《土地管理法》,确保本行政区内的耕地总量不减少
提高土地利用率
非农业建设
必须节约用地
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得占用耕地
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得占用好地
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鼓励合理开发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提高耕
地质量
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
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
(2)土地退化的表现、原因与防治措施
表现
土壤侵蚀(是一种分布较广、危害严重的土地退化现象)
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
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主要原因
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
防治措施
生物
措施
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
工程
措施
水利工程:修建水库、灌渠等;
水土保持工程:修梯田、淤地坝等
农牧业
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
1.(2020·开封适应性测试)水贫困指数是评价国家或地区的相对缺水程度的重要指标,指数值越大,表明水贫困程度越小。水贫困指数与农业现代化水平密切相关,主要受水资源、水污染、用水设施、用水能力和用水现状等影响。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农村水贫困指数变化趋势。
描述我国2005-2014年农村水贫困程度时空变化规律,并推测东部水贫困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直接获取图中曲线数据分析时空变化即可;注意图中有区域数据对比,还有随时间的变化。再结合“主要受水资源、水污染、用水设施、用水能力和用水现状等影响”分析即可。
答案:空间:东部水贫困程度最小,中部水贫困程度最大。
时间:我国农村水贫困程度整体降低。
主要原因:采用了先进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提高了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完善了农田水利设施;增加了科技投入,提高了作物耐旱性;改良了耕作制度;减少了化肥、农药使用,降低水污染;扩大宣传,增强了节水意识;制定了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制度。
2.(2020·广西重点高中模拟)“地球癌症”是指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等现象。下图是广西西部和北部“地球癌症”分布图。
分析图示地区“地球癌症”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广西地区是我国石灰岩的重要分布区,山高坡陡,土层发育较薄,加上夏季降水较多且多暴雨,使成土土壤很难保存,土地石漠化严重。针对此问题,采取的措施包括植树造林,加强立法,完善对土地石漠化的动态监测与预防;等等。
答案:原因:石灰岩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山高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土壤的保存;特殊的岩溶地貌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夏季降水量大且暴雨集中,冲刷能力强。
措施:植树造林;加强立法,严格保护环境;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等等。
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在成煤过程中与煤层伴生的含碳量较低、比煤坚硬的黑灰色岩石。由于利用价值低,许多煤矿都有大量的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形成很多“煤矸石山”,而煤矸石管理不善会引起自燃。
分析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环境危害,并就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给出建议。
解析:煤矸石长期露天堆放的环境危害主要有占地;产烟,造成大气污染;污染土壤和水体。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措施有回填采空、塌陷区;从技术层面对煤矸石中可利用物质进行提取;也可以变废为宝,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建材。
答案:危害:占用土地;风化、自燃产生烟尘,造成大气污染;露天堆放的煤矸石经雨淋后,会污染土壤和水体。
建议:回填采空、塌陷区;研发从煤矸石中提取可利用物质的技术;以煤矸石为原料,生产建材。
1.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及利用
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在其开采、运输、加工、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环保措施如下表所示:
过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开采
对地表土层和植被的破坏、大量占用土地
露天开采直接破坏土地,产生的废弃物需要堆积场地
实行矿区土地的复垦,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特色产业
运输
污染大气、水、土壤
运输过程中发生自燃或扬尘,污染大气,或受到水的浸泡流失而污染水系,原油的泄露及油船外排的洗舱水污染海洋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加工
废水、废气、废渣
在加工中会产生灰尘、氮氧化物等,热电厂排出洗煤水、废渣
利用
热污染、空气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酸雨和生态系统破坏
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空气污染物
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建立循环经济模式
2.资源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措施的分析思路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1.尾矿库是指筑坝拦截谷口或围地构成的,用以堆存金属或非金属矿山进行矿石选别后排出尾矿或其他工业废渣的场所。尾矿库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下图为尾矿库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
提出为应对尾矿库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应对尾矿库污染的措施,主要从意识、技术、监测、法律角度分析。
答案:加强宣传、监督和管理力度,提高环保意识;污染物达标排放;对矿区进行复垦、植树种草等;加强尾矿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对尾矿库的监测等。
2.(2020·太原模拟)某煤矿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南距通天河约3千米。该煤矿因非法盗采严重,已于2014年被封停。数千米长的山谷,两边山体依然遍布着由于露天矿穿孔、爆破和滥挖乱采出现的黑色采坑,山谷遗留的洗煤池中仍有大量洗选废水直接通过沟渠排向谷外。
分析该煤矿非法盗采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析:危害可从地表地质、植被、土壤、水体等环境要素角度分析,措施针对问题分析即可。
答案:危害:该煤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江河的上游),春、夏季易发洪水,将矿区污水及废渣冲入江河,污染江河源头;矿区废弃矿渣的堆放污染土壤;矿坑裸露,破坏高寒草甸,造成生态恶化;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措施:对矿坑进行回填修复;对洗煤池进行清理,修建排水通道;封育围栏,恢复草被;等等。
生态环境保护
1.(2019·高考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2.(2019·高考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森林资源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能为人类提供各种生态服务。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无疑会影响和破坏森林的生态功能,带来生态灾难。
2.草地退化的原因、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1)草地退化的原因与危害
原因
自然原因
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气候变暖,降水减少,干旱频繁发生;虫害与鼠害严重等
人为原因
人口增加;过度放牧;盲目开垦;乱采滥挖;捕杀野生动物等
危害
牧场退化,载畜量下降;草原生态恶化;土地沙化和盐渍化;草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
(2)草地退化的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3.湿地的主要功能及其减少的原因
(1)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
(2)湿地减少的原因
湿地的减少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主要原因。具体如下图所示:
(3)保护湿地
签署《湿地公约》,通过国际合作,保护重要的湿地系统;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4.生物多样性保护
物种
灭绝
原因
自然原因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所以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人为原因
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森林破坏、湿地萎缩、草场退化等破坏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环境污染等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速度,是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人为原因
保护措施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生态环境;把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迁入适当的环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动物精子库等,保护遗传资源;国家颁布生物保护的法律、法规
5.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抚育更新的能力
森林火灾等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过度放牧、垦殖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湿地萎缩
三江平原,湖滨、海滨
环境污染、围湖(海)造田、引水灌溉以及河流的截流改向
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还湿
生物多样
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物种有发生、发育和消亡的过程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土壤侵蚀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人口稠密,
过垦严重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土地
荒漠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过牧严重
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乱砍滥伐
生态环境类问题的分析思路
此类问题通常结合文字材料、景观图、统计资料图考查生态环境类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结合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自然原因)及经济活动特点(人为原因)综合分析是关键。
(1)生态环境类问题成因的分析思路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社会经济特征有关。区域中的自然地理要素蕴含着生态问题发生的潜在性,而人口激增(根本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激发了生态问题的产生。
不利因素
自然
原因
气候
气候干旱,风力大,蕴含着荒漠化的潜在危险;水土流失与降水集中、多暴雨有关
地形
丘陵、山地陡坡随意开垦,易导致水土流失;地势低洼区,地下水位高,易盐渍化
土壤
黄土垂直节理发育,易水土流失
水文
河流径流量大,侵蚀作用强
植被
热带雨林区营养物质集中在生物体内,一旦破坏很难恢复;干旱区植被稀少,生态脆弱
人为
原因
人口
人口增多对资源、能源的需求量大,各种工程设施建设破坏生态环境
工业
矿产资源丰富区,开矿、冶炼等造成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单一,过度开垦或过度放牧,不遵循自然规律,土地退化
能源消
费结构
能源缺乏区过度樵采,导致植被破坏,引起生态问题;能源富集区,能源开采及开发过程中不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
(2)生态环境类问题应采取措施的分析思路
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灌溉方式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
育:宣传教育、增强意识。
1.(2020·广州、深圳学调)罗非鱼(也被称作非洲鲫鱼)原产非洲南部,具有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等生理特点,适宜水温18~32 ℃。罗非鱼6个月即达性成熟,重200克左右的雌鱼怀卵量多在1 000~1 500粒。在20世纪50年代被当作经济鱼种引入广东进行养殖。目前罗非鱼已被列入第三批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试分析近年来广西罗非鱼泛滥成灾的原因。
解析:从罗非鱼具有的生长习性(食性杂、耐低氧、广盐性,适宜水温18~32 ℃,6个月即达性成熟、怀卵量多在1 000~1 500粒等),并结合广西具有的环境(位于亚热带季风区,与广东水系相连,水域广)以及罗非鱼适应能力、繁殖能力,广西的水温、水域,天敌角度分析。
答案:罗非鱼对环境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广西地处亚热带,水温适宜,河湖众多,水域面积广,自然条件适宜罗非鱼生存;广西紧邻广东,水域相通;罗非鱼为引进物种,在当地缺少天敌。
2.(2020·厦门模拟)北京某地采用土壤生物工程对公路沿线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进行整治,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该工程在公路边坡上顺坡码放块石或卵石,并在石块缝隙扦插柳干。下图示意柳干扦插时和柳干生根发芽后的景观。
分析该地的土壤生物工程在控制边坡稳定和水土保持方面所起的作用。
解析:图示块石或卵石压在坡地的土壤上,柳干植于坡面且根系垂直于地面。对边坡稳定的作用体现在块石可压紧表面土壤使其不易下滑,柳干根系对边坡起到了固土作用。对水土保持所起的作用体现为块石、柳干枝叶可防止暴雨冲击土壤,也可减缓坡面径流、增加雨水下渗。
答案:边坡稳定:块石可固定表土,紧实土壤,增加坡面稳定性;柳树生长时根系固土,吸收土壤中多余水分,防止土坡下滑。
水土保持:该地夏季多暴雨,码放的块石可防止土壤遭受暴雨的直接冲击,增加下渗,减少坡面径流;植物的枝叶还可拦截降雨,防止坡面溅蚀。
非选择题
1.(2020·衡阳一模)长江江豚俗称“江猪”,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江豚种群量快速衰减。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有2 700多头,但到了2018年7月,仅剩1 012头,并正在以每年5%~10%的速度减少。有专家指出,如果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估计再过10~15年,长江江豚就将灭绝。
简述江豚数量迅速减少的人为原因,并提出保护江豚的具体措施。
解析:减少原因可从江豚的生存环境、生存能力,以及人为破坏角度分析;因江豚数量已经很少,当前关键在于人工干预与加强保护。
答案:原因:船只航行及渔民捕捞作业过程中对江豚的误伤;采砂船破坏江豚的栖息地;水利工程阻隔江湖之间的联系,导致鱼类繁殖能力下降;生产生活排放大量污水,使江豚的生存环境质量下降;过度捕捞,江豚食物短缺。
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保护江豚的意识;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大执法力度;人工饲养;等等。
2.(2020·长春外国语学校检测)鄱阳湖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保护区,湖区有41个岛屿和7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鸟类有300多种,数量近百万只。随着人口的增长,围湖垦殖、涸泽而渔、无序采砂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等人类活动使鄱阳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鸟类栖息地面临威胁。下表示意鄱阳湖保护区候鸟栖息期。
鸟类
栖息时间
八色鸫、斑背大苇鹭、
卷尾类、燕类、黑鸫、大麻鸦
4-9月3月中旬-9月
夏候鸟
30~35
万只
夜鹭、池鹭、中白鹭、小白鹭、牛背鹭、草鹭等
4月-10月中旬
大鸨
11月中旬-次年2月中旬
冬候鸟约
30万只
中华秋沙鸭等鸭类、白额雁、鸿雁、天鹅、遗鸥、白琵鹭等
9月中旬-次年4月中旬
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鹳、白鹳、黑鹳
10月-次年4月中旬
描述鄱阳湖冬、夏候鸟的时间分配特征,并说出鄱阳湖在开发过程中对鸟类栖息地的主要不利影响。
解析:鄱阳湖冬、夏候鸟的时间分配特征可从表中读出。鄱阳湖在开发过程中对鸟类栖息地的不利影响主要从栖息地被破坏、食物减少等角度说明。
答案:特征:夏候鸟栖息期集中在4-9月(与鄱阳湖汛期一致);冬候鸟栖息期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与鄱阳湖枯水期一致)。
影响:围湖垦殖导致鸟类栖息地面积减少;涸泽而渔导致鸟类食物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无序采砂及部分水利设施的建设导致鸟类生存环境的破坏和水体污染的加重。
3.广西的涠洲岛是我国乃至世界热带珊瑚分布的北界,这里的活体浅水石珊瑚分布在平静而清澈的水域,且附着于水深40米以内的岩礁、凹缝中。它们色彩鲜艳,把热带近海区域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可以做装饰品。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涠洲岛活体浅水石珊瑚覆盖率不断下降。
分析涠洲岛活体浅水石珊瑚覆盖率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由“活体浅水石珊瑚分布在平静而清澈的水域,且附着于水深40米以内的岩礁、凹缝中”可知,活体浅水石珊瑚需要水质好、水面平静的环境,而人类生产生活排污会污染海水。由“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可知,该地会开发旅游活动,特别是潜水,导致平静的水面和礁体被破坏。由“可以做装饰品”可知买卖珊瑚及珊瑚工业化现象会比较严重。保护措施主要从减少污染、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区、加强教育等方面说明。
答案:原因:人口、商业活动密集,排污严重,海水受到污染;旅游活动(游船、潜水等)干扰了活体浅水石珊瑚的生存环境;买卖珊瑚及珊瑚工业化现象严重。
措施:禁止向海洋排放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维护海洋环境的清洁;建立健全保护海洋环境的法律法规,建立珊瑚自然保护区;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4.(2020·茂名一测) 为了增加渔获量,我国海洋渔业长期采用底拖网作业。这种作业方式毁坏海底自然礁石,破坏海底生态环境,随之渔业资源减少,进一步促使渔民过度捕捞,形成恶性循环。
人工礁石指利用水泥、钢铁等为主要原料制作成类似海底自然礁石的人工物体。人工礁石投入海底后,很快被附着上藻类、贝类等底栖生物,并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护的场所(如图),在海底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中意义非凡。
说明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
解析:根据材料,人造礁石在保护和修复海底生态环境中的意义可从海洋生物多样性、水质、产业发展、海洋生态环境等角度分析。
答案:海藻等底栖生物能消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盐,净化水体,改善水质;围绕礁石生长的生物种类增加,增加生物多样性;成为鱼类的栖息地和索饵场,增加渔业资源;水泥、钢铁等制作的人工礁石,可阻止底拖网作业,减少过度捕捞现象,减少海底破坏;利用人造礁石独特的景观发展旅游,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减轻渔业资源的压力。
5.中国是一个矿业大国,随着城市的发展,那些大大小小的废弃矿坑成为长久的“疤痕”,如图所示为某露天矿矿坑。借鉴国外经验,废弃矿坑的身份转换往往与新鲜的创意密不可分,比如反恐演习场、垂钓中心、特色医院等等。
列举废弃矿坑带来的问题,并提出废弃矿坑综合利用的措施。
答案:问题:造成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引起大气中灰尘增多;带来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出行安全及道路建设;造成与周边景观的不和谐(视觉污染)。
措施:植被恢复;复垦造田;矿坑旅游开发;填埋,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湿地、公园绿地、博物馆等。
6.材料一 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长白山林区通称东北林区。东北林区是我国主要的森林分布地带和重点林区,蕴藏着丰富的森林资源。
材料二 整个东北现有林木已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大大减少。由于毁林速度大于造林速度,森林覆盖率大大减小,生态环境恶化,风沙、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1)东北林业资源的减少会带来哪些环境问题?
(2)东北林区在森林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方面要实行保护恢复、发展并重的方针,你认为具体应做哪些工作?
解析:(1)当森林资源受到破坏后,会出现环境问题,结合东北林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可以判断会出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2)注意题干信息“保护”“恢复”“发展”等关键词,从防止新问题产生、对已有问题进行解决、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经济等角度采取具体的措施。
答案:(1)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2)针对采育失调的现状,宜合理采伐,严格控制采伐量;对过伐林区坚持只育不采,使其休养生息;积极营造人工林(植树造林);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7.(2020·广东七校联考)中国通过卫星遥感图片执法检查,就耕地保护等土地管理问题对县级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施问责。凡是地方违法违规土地面积占当年新增建设用地面积15%以上者,将被追究责任,包括主要负责人记大过、降级或撤职。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只有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近几年来,全国耕地面积减少1亿多亩。从耕地的质量来看我国耕地高产稳产田仅占1/3。
(1)简析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提出我国保护现有耕地的主要措施。
答案:(1)随着人口增加,住房用地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工业、交通用地增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造成耕地减少等。
(2)数量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8.(2020·汕头模拟)洞庭湖是长江流域的主要湖泊,也是我国湖泊地区中面积较大的湿地。近年来,由于泥沙淤积和人类围垸等活动的干扰,洞庭湖的湿地生态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下图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演替示意图。
(1)归纳人类的围垸活动可能给洞庭湖地区生态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2)据图提出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的主要措施。
解析:(1)由图可知人类的围垸活动使得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得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时水位相对异常增高,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水体面积减小,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湖泊自净能力减弱,水质污染加重。(2)恢复洞庭湖湿地原有生态功能,应当恢复洞庭湖的原有水体面积;根据图中相关信息可知湖沙沉积形成滩地,是湖泊面积减小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可以减少湖泊地区泥沙沉积;针对人类的围垸活动,应当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答案:(1)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使长江发生洪涝的概率增加;洞庭湖地区渔业资源濒临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污染加重。
(2)入湖河流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撤掉围垸,退田还湖;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