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展开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在高中地理体系中,地球表面形态及其成因是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是解决区域地理问题必须借助的重要知识,而且初中阶段学生对地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了,掌握这一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中的自然地理现象和人文地理现象的理解,对今后顺利开展地理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堂课的地理韵味很浓,理论性又比较强,特别是其中出现的一些专门的地理术语比较多,使之成为目前高中学生最难掌握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3.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
3.学会野外地质、地貌调查的一般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板块构造学说发展的认识,培养探究科学的兴趣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2.了解地质构造规律以及对于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3.通过教材中图片的教学,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通过欣赏由于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一些优美自然风光,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美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宏观地形的形成。
2. 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难点】
1. 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2. 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分析“背斜谷和向斜山的形成”。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导入新课 | 【投影视频】1960 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约2 平方千米的新陆地。这说明什么问题?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 学生观察并回答。 | 从实例入手,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 ||||||||||||
板书 |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
|
| ||||||||||||
承转 | 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变化的呢? | 学生阅读教材得出结论 |
| ||||||||||||
表格 |
| 学生通过讨论完成表格 |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感受到自然的奥妙。 | ||||||||||||
承转 |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探索地壳运动的奥秘,并得出几种不同的理论,目前盛行的是板块构造学说。 | 学生分析教材“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 | 认识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布及板块的边界类型,运用动画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 ||||||||||||
课件 | 播放板块之间相互运动的图片,提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 学生依据动画视频进行归纳 | |||||||||||||
板书 |
| 学生伸出双手演示板块的挤压和碰撞,得出不同的运动会生成不得地形。 | 学生通过动手演示可体会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性质不同,会生成不同的地形。 | ||||||||||||
探究 | 请同学们思考课本37页活动1和活动2 | 学生分组讨论, | 帮助学生深刻有效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 | ||||||||||||
承转 | 在山区河谷或公路两侧的裸露岩壁上,经常可以看到地层倾斜、弯曲,甚至是断裂的情形。这些有地壳运动留下的“痕迹”叫地质构造。 | 示意学生拿出一叠纸双手相向挤压,使其弯曲变形。教师引出褶皱、背斜、向斜的概念。 | 引导学生通过演示,直观地认识到褶皱的形态。 | ||||||||||||
板书 | 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
问题 | 一般情况下,背斜、向斜形成什么样的地形? | 学生回答: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 |||||||||||||
课件 | 打出背斜谷、向斜山示意图,提出背斜山、向斜谷是如何形成的。 | 学生讨论后请两位学生回答。 |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 ||||||||||||
承转 | 当岩层受力达一定程度发生断裂,两侧岩层沿断面产生显著位移,称为断层。 | 让学生用手做演示,左手相对上升,右手相对下降。 | 形象直观地认识地表形态 | ||||||||||||
视频 | 播放断层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动态视频资料,呈现地垒、地堑景观图。 | 学生通过观察找出不同景观图的特点。 | |||||||||||||
探究 | 断层线上的岩石的抗侵蚀强度如何?断层线被侵蚀后会形成什么地形? | 学生通过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 |||||||||||||
探究 | 学习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给我们现实生活带来哪些用处? | 结合现实,激发学生兴趣。 | |||||||||||||
承转 | 上面我们所学习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是缓慢进行的,在短时间内难以觉察出来,可有的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却是在瞬间就完成了的,如火山、地震活动。 | 学生观察课本P40景观图及火山视频,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对地形各有什么影响。 | 形象直观的认识火山、地震给地表的影响。 | ||||||||||||
板书 | 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 ||||||||||||||
课堂小结 | 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 ||||||||||||||
课堂练习 | 一、 单项选择题 1.喜马拉雅山是 A.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B.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碰撞形成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形成 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形成 2、我国华山的地质成因是 A. 向斜成山 B. 背斜成山 C. 断层形成的块状山地 D. 褶皱形成的高地 3、关于地质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在地貌上常形成裂谷 B、外力作用中,流水的作用是弱小而不普遍 C、“背斜成山向斜成谷”是判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成因的方法之一 D、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20世纪50年代,我国地矿工程技术人员在黑龙江省某区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该区位于松嫩平原内,外力侵蚀严重,地势低平。经多年地质勘探,判定本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地质剖面如下图所示。后经开采,果然原油喷出。据此回答4~5题。 4.本地区为大型背斜地质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自A至B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岩石的年龄分布为( ) A.老—新—老 B.新—老—新 C.相当接近 D.新—较新—较老—老 5.如上图所示,背斜构造内E、F、G分别代表的是(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水、气 6、关于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哥伦比亚高原是岩浆沿地壳管道喷出形成的高原 B、 长白山的主峰是岩浆沿地壳裂缝喷出形成的火山 C、 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两部分组成 D、 火山锥上部坡度较小,下部坡度较大 二、综合题 7、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的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B为_________。 (2)A、B两处,岩性较坚硬的是_____________。 (3)A处顶部缺失是__________力作用的结果。 (4)A、B两处的特点是( ) A.褶皱形成过程中,A处受到拉张,B处受到挤压 B.B处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处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C.A处在内力的作用下隆起,又在外力作用下下降 D.B处地势较高,表明一直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 | ||||||||||||||
作业 | 《导学案》 |
【板书设计】
地壳运动(主要形式)?板块构造学说
内力作用 岩浆活动
地球 变质作用
表面 地质作用
形态 外力作用
【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地球表面形态》第一课时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节课学生要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少,而且地壳运动对学生来讲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该节课可学习借鉴的地方是:将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例如:在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成时,既有动画演示,也有利用纸片来作演示的原始方法;还有就是利用图片和模型来讲授褶皱和断层的形态,基本完成了教学内容,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但还有很多细节的地方需要改进:课堂上有较多学生活动时,要很好地控制好讨论时间。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四节 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共8页。
高中第三节 大气环境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第三节 大气环境教案及反思,共9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湘教版必修1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共5页。